xianglingdou

响铃豆

响铃豆

别名:黄花地丁、小响铃、马口铃

性味:味,性

响铃豆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截疟。

响铃豆主治

治尿道炎,膀胱炎,肝炎,胃肠炎,痢疾,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疟疾,目赤肿痛。外用治痈肿疮毒,乳腺炎。用量9~15g。外用适 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响铃豆选方

1.治尿道炎、膀胱炎:响铃豆30~45g,水煎,白酒为引内服。2.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响铃豆15g,马鞭草12g,茵陈、虎杖各30g。水煎服。3.治目赤肿痛:响铃豆鲜全草煎水熏洗。4.治乳腺炎:响铃豆鲜全草适量,加红糖少许,捣烂敷患处。

响铃豆药用部位

来源于蝶形花科猪屎豆属响铃豆的全草入药。多年生直立草本,基部常木质,高达70cm;植株或上部分枝,通常细弱,被紧贴的短柔毛。托叶细小,刚毛状,早落;单叶,叶片倒卵形、长圆状椭圆形或倒披针形,长1~2.5cm,宽0.5~1.2cm,顶端钝或圆,具细小的短尖头,基部楔形,叶面绿色,近无毛,背面暗灰色,略被短柔毛;叶柄近无。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有花20~30朵,花序长达20cm,苞片丝状,长约1mm,小苞片与苞片同形,生萼筒基部;花梗长3~5mm;花萼二唇形,长6~8mm,深裂,上面二萼齿宽大,顶端稍钝圆,下面三萼齿披针形,顶端渐尖;花冠淡黄色,旗瓣椭圆形,长6~8mm,顶端具束状柔毛,基部胼胝体可见,冀瓣长圆形,约与旗瓣等长,龙骨瓣弯曲,几达90°,中部以上变狭形成长喙;子房无柄。荚果短圆柱形,长约10mm,无毛,稍伸出花萼之外;种子6~12颗。花果期5~12月。生于山坡路旁、草丛、灌丛或岩石旁。

响铃豆选购保存

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安徽、贵州、香港、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中南半岛、南亚及太平洋诸岛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