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丙肝

2020-07-15

如何预防丙肝:
  丙肝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性肝炎病毒。传染病的预防主要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控制传染源。对于使用血液制品的人群,曾是卖血人群,吸毒人群,静脉吸毒,静脉药瘾人群,医务人员等丙肝感染相对较高发人群,要定期检查。
  切断传播途径,包括有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从这几个方面尽量减少血液制品的使用,如果必须使用,一定是在正规的医疗机构来进行血液制品的使用。另外就是减少性乱、吸毒等高危因素,减少一些非正规诊所的补牙、修牙或者是纹身等接触可能。



如何预防丙肝相关阅读


什么是丙肝

什么是丙肝:
  丙肝,讲的是慢性丙型肝炎或者急性丙型肝炎。当然急性丙型肝炎比较少见,一般丙肝都是指的慢性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肝病毒所导致的肝炎,叫慢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是一种血液传播的疾病,通过输血、手术、拔牙、共用剃须刀、共用牙刷等等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这个途径来传染的。也可以通过性传播来进行传染。丙肝是由丙肝病毒传染的,一般平时要注意预防,不要接触丙肝病人、接触血液的一些东西。
  慢性丙肝的治疗目前也是有特效药的,慢性丙肝病人现在通过抗病毒积极的治疗,基本上大部分病人都能够治愈,治愈率基本上能保证在95%以上。所以慢性丙型肝炎目前只要不耽误,基本上都是可以治愈的。

丙肝是否会传染

丙肝是否会传染:
  丙肝会传染。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丙肝和乙型肝炎一样,也是一种传染性肝病,但是丙肝和甲肝、戊肝不同的是丙型肝炎不通过消化道传染。
  丙肝的传播途径有三个:
  第一个是血行传播。比如不规范的献血可能会造成感染;创伤性的治疗,像手术或外伤等造成的感染;以及输血。在80年代前,我们并不认识丙型肝炎,所以很多人在输血的时候感染了丙性肝炎。
  第二个传播途径是母婴传播途径。如果母亲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她生的孩子就很可能会被感染,尤其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被感染。丙型肝炎与乙肝不同,丙型肝炎不像乙型肝炎有比较成熟的针对性治疗的疫苗,而且乙型肝炎疫苗的治疗效果非常好。丙型肝炎目前没有可以用于临床的疫苗,所以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率是相对比较高的。
  第三个传播途径是性传播途径。性传播途径在国内并不少见,比如夫妻其中有一方是丙型肝炎,那另外一方很有可能会被感染。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以上的三个,所以可以明确的讲,丙型肝炎就是一种传染性疾病。

丙肝有哪些症状

丙肝有哪些症状:
  丙型肝炎它是一种表现非常温和的一个慢性疾病,它的症状特别的隐秘,有可能在出现肝硬化之前,有可能没有任何感觉,甚至连不典型的像疲劳,食欲下降,胃部不适这些不典型的症状甚至都没有。
  丙型肝炎大部分都是在体检的时候偶然发现,只有当丙型肝炎逐渐发展到肝硬化的时候,才会有肝硬化的一些表现,比如说腿肿,肚子胀,出现腹水这些表现。总体来讲,丙肝的症状非常的隐秘,而且没有特异性,主要是靠体检来发现。

丙肝有哪些传播途径

丙肝有哪些传播途径:
  丙肝的传播途径:
  第一个途径也是最多见的途径就是输血、献血方面的这样的途径,比如说像过去比较多见的那种混用血浆,就是叫做单采血,很早以前的一种献血的方式。然后这个血浆采完之后,就是所有的献血员同一个血型,把他们的红细胞提取出来,然后把血浆混在一起再回输,这种机会传播的机会就非常高。
  另外手术如果要是器械消毒的不够彻底,有可能会感染,其它的像针灸,如果不是一次性的这种针灸器具,那么它传染丙肝的机会也很高,其它像修脚什么的都是有可能。这是最主要的途径。
  其它的途径像日常生活接触,很少会传播丙肝,夫妻之间也是有可能,但是这种传播的机会都比较少。

丙肝和艾滋有关系么

虽然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都是通过血液、性途径或者垂直传播,但这两个病毒不是必然联系在一起的,流行病学检查容易把这两个病毒联系起来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的传播途径,但是并不是说有了丙肝就一定有艾滋,或者有了艾滋就一定有丙肝,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艾滋病感染的人群可能容易合并感染丙肝病毒,叫共同感染,主要原因是这两个病毒的传播途径一样,而且在性途径和血液途径传播的时候,这两个病毒往往在一个个体内出现,这种情况比较多见,但并是说这两个病毒必须在一起,在治疗上也是这样,对于艾滋病的感染者要筛查他有没有丙肝病毒,对于丙肝病毒感染者也要筛查他有没有同时合并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如果这两个病毒是联合到一起感染,在治疗上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两个病毒重叠感染常规是先治疗丙肝病毒,短期内把丙肝病毒消灭掉之后再针对HIV病毒进行治疗。

丙肝是什么

丙肝是什么:
  丙型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它和乙型肝炎一样,都是慢性的病毒导致肝脏出现非常严重的肝硬化和肝癌。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在检测时对试剂的要求比较高,如果试剂非常灵敏,它能够测得比较好,如果试剂检测有问题,它可能会出现假阴性。丙肝病毒的传染更多的是输血途径,日常生活接触传染丙肝的机会较少。
  综上所述,丙型肝炎应该非常受重视,它是一个可以治疗的疾病,也是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的疾病,如果有危险的输血史或者接触史,应该去检查丙肝相关的指标,需要时做相应的治疗。

丙肝的传播途径

丙肝的传播途径:
  丙肝的传播途径,第一个途径也是最多见的途径就是输血、献血方面的途径,比如像过去比较多见的混用血浆,叫做单采血,很早以前的一种献血的方式。血浆采完之后,所有的献血员为同一个血型,把他们的红细胞提取出来,然后把血浆混在一起再回输,这种传播的机会非常高。
  另外手术器械消毒不彻底,有可能会感染。其它的像针灸,如果不是一次性的针灸器具,传染丙肝的机会也很高,其它像修脚也有可能。其它的途径像日常生活接触,很少会传播丙肝,夫妻之间也有可能,但是传播的机会都比较少。

丙肝传染吗

丙肝是一种丙肝病毒感染人类导致的慢性肝炎,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性途径和母婴垂直传播。丙肝有一个特点叫沉默的肝炎,它是指初期感染病毒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果不查丙肝病毒相关的抗体或病毒,就发现不了感染了丙肝病毒,没有任何症状,但是肝脏在悄悄的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因此,与丙肝病人一起吃饭、工作、生活不会传播。目前丙肝的治疗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主要体现在抗病毒治疗,已经能够彻底根治丙型肝炎,而且时间短、花费少。

丙肝好治吗

丙型肝炎的治疗现阶段只需要口服药物三个月就可痊愈。一般来说,对于明确诊断丙型肝炎的患者,首先进行基因型检测,对不同的基因型选择不同的药物。在吃药两个星期左右,进行丙肝病毒定量检查,评估疗效。在治疗三个月停药时再进行一次监测,可以明确病人是否治愈。在停药后的第三个月,给病人进行再次的病毒定量检测,如果病毒定量依然保持阴性状态,病就达到了根治,将来也不会复发。但是对于已经进展到肝硬化的丙型肝炎病人,虽然经过三个月治疗,能够让丙肝病毒彻底被清除,但肝硬化不可逆转,需要长期随访。

丙肝传播途径

丙肝与乙肝的传播方式相同,主要有四种传播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患有丙肝的母亲可能会把丙肝病毒传染给她的孩子,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产道感染,真正的宫内感染出现的几率比较低。第二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这是国内最常见的一种传播方式,现在有很多丙肝患者都是在70年代初通过大量输血传染的丙型肝炎病毒。第三种传播方式是性传播。第四种传播方式是医源性传播,包括吸毒者共用针头导致的有创性传播方式。与丙肝患者的日常接触,如吃饭、拥抱等不会传播丙肝。

如何使用达拉他韦治疗丙肝

由于达拉他韦在美国获批较晚,因此2015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和美国感染病学会发布的丙型肝炎管理指南(简称:美国丙肝指南)中尚未对该药的治疗进行推荐。而阿舒瑞韦目前仅在日本上市,因此,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的方案均未出现在欧美的丙型肝炎治疗指南中。达拉他韦和阿舒瑞韦即将在我国上市,并已被我国2015年版《丙肝指南》推荐。

达拉他韦的推荐剂量是60 mg,每日1次口服,空腹或进食对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无明显影响,餐前或餐后服用都可以。达拉他韦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肝损害或肾病患者对达拉他韦代谢的影响不大,因此肝硬化及严重肝损害患者、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均不用调整药物剂量。

在达拉他韦单药Ⅰ期临床研究中,病人耐受性好,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头痛,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在达拉他韦与索菲布韦联合治疗的研究中,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头痛和恶心,少数患者可出现血磷降低和血糖升高。在达拉他韦与阿舒瑞韦联合治疗丙肝病毒感染者的Ⅱ期临床研究中,除头痛外,少数患者发生腹泻和轻度ALT异常。

目前的研究显示,一些抗艾滋病药物与达拉他韦有相互作用,一起服用可以使达拉他韦的血药浓度升高或降低。例如:依法韦伦(efavirenz)可能降低达拉他韦的血药浓度,而替诺福韦酯可以使达拉他韦血药浓度升高。替诺福韦酯也是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共感染的患者应避免这两种药物一起使用。

克拉霉素、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达比加群酯与达拉他韦一起服用时,也可以升高达拉他韦的血药浓度;但地塞米松、莫达非尼、乙氧萘青霉素和利福喷丁可以降低达拉他韦的血药浓度。

达拉他韦也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血药浓度,影响其他药物的疗效或使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增加。例如:达拉他韦可以增加地高辛和一些他汀类降酯药的血药浓度,使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增加。达拉他韦还与苯妥英、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巴比妥、利福平、利福布汀中草药贯叶连翘有可能的相互作用。

在使用达拉他韦治疗前应该咨询医生,避免与这些有相互作用的药物一起服用。美沙酮和丁丙诺啡与达拉他韦无明显相互作用,使用美沙酮和丁丙诺啡等药物的吸毒者在达拉他韦治疗时,无须调整药物剂量。

丙肝是怎样被发现和攻克的

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人们先后发现了甲型肝炎病毒(简称:甲肝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简称:乙肝病毒),同时也认识到甲型肝炎通过消化道传播,乙型肝炎通过血液传播。但是,1974年英国医生普林斯(Prince)发现有些输血后肝炎患者的血液中查不到乙肝病毒抗原。

他提出,很可能还有另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肝炎病毒。普林斯医生的观点很快得到了许多医生支持。医生们发现,尽管对献血者进行了严格的血液筛查,但仍有许多人在输血后得了肝炎。于是,医生们把这种输血后未知病毒引起的肝炎称为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

为了寻找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因,科学家们将这些肝炎患者的血液进行了检查,试图发现他们血液中病毒抗原或抗体成分。尽管人们先后使用了电子显微镜、人工培养和免疫学等多种方法寻找病毒,但这种“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似乎非常不稳定,难以捉摸。

直到1989年,美国科学家利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分子生物学方法,终于找到了这种引起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毒基因。由于这种病毒是人们发现的第三种专门感染人类肝脏的“嗜肝病毒”,因此被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

丙肝病毒被发现以后,德国科学家拉尔夫·巴尔特恩斯科拉格(Ralf F.W. Bartenschlager)和美国科学家查尔斯·莱斯(Charles M. Rice)对丙肝病毒的结构和复制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创造了一种使丙肝病毒能够在实验室培养的人体细胞内复制的方法,发现了丙肝病毒复制之谜。

随后,美国药物研究科学家迈克尔·索菲亚(Michael J. Sofia)根据丙肝病毒复制机制,研制出一种能够有效抑制丙肝病毒复制的新药——索菲布韦(sofosbuvir),大大革新了丙型肝炎的治疗,终于使丙肝病毒从发现走向彻底治愈。这3位科学家也因此在2016年9月13日获得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Lasker Awards)。

索磷布韦是一种什么药

索磷布韦是第1个抗丙肝病毒的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由吉利德公司研发,2013年首先在美国上市,2017年9月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丙肝病毒感染。

索磷布韦的英文名称为“Sofosbuvir”,在欧美国家上市的商品名为“Sovaldi”,在我国上市的商品名为“索华迪?”。索磷布韦在我国没有获批以前,许多医生把它翻译成“索菲布韦”、“索非布韦”或“索氟布韦”。因此,如果大家听到这些不要误认为是不同的药噢!它们实际上是一种药的不同译音。

丙肝病毒的复制和乙肝病毒一样,都需要在病毒“聚合酶”的“催化”下完成复制。催化丙肝病毒复制的“聚合酶”是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非结构蛋白”。根据“非结构蛋白”的英文(Non Structural Protein)缩写及其在“丙肝病毒多聚蛋白”中的排列顺序,丙肝病毒的“聚合酶”也被缩写成“NS5B”。

NS5B在病毒复制中主要发挥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功能。丙肝病毒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在肝细胞复制时,先要以母体病毒的正链RNA为模板,在NS5B聚合酶作用下,复制出互补的负链病毒RNA,然后再以负链RNA为模板复制出大量子代病毒RNA。在这一过程中,NS5B聚合酶是其中所必需的关键酶,而且人类细胞中没有近似功能的酶,没有NS5B聚合酶的参与丙肝病毒则无法复制。索磷布韦就是一种核苷类NS5B聚合酶抑制剂。

索磷布韦吸收后在肝脏内先代谢成三磷酸尿嘧啶类似物(尿苷三磷酸类似物),三磷酸尿嘧啶类似物可以掺入到HCV RNA链中,“假扮”成病毒复制时需要的核苷三磷酸,“掺合”到新生病毒RNA链中,与丙肝病毒复制所需的NS5B聚合酶发生竞争性结合,用假“核苷”代替了病毒复制所需的真“核苷”,形成错误的病毒RNA模板,导致病毒RNA链的延长提前中止,丙肝病毒复制也因此被终止。

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与乙型肝炎、艾滋病有何不同

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与乙型肝炎和艾滋病不同。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也就是说达到完全治愈。

乙肝病毒要进入肝细胞核中,在肝细胞核中cccDNA,然后在以cccDNA为模板复制;乙肝病毒cccDNA的寿命特别长,堪称“与肝细胞共存亡”。所以,目前的药物很难将病毒的cccDNA完全清除,目前的治疗目标只能是长期治疗,“最大限度地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期待病毒cccDNA逐渐“耗竭”,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治疗终点。

艾滋病毒不仅要进入宿主的CD4淋巴细胞的细胞核中,而且会通过“逆转录”的方法在细胞核内生成艾滋病毒的“前病毒”,再与人体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整合为一体,只要被感染的CD4淋巴细胞不死,病毒就会源源不断地从细胞内复制出来,再去感染新的CD4淋巴细胞。

这种手段太阴险了,它可能使人体免疫毫无察觉,免疫系统和药物都无法把病毒从体内清除出去。所以,艾滋病目前的治疗目标只长期抑制病毒复制,重建或维持免疫功能,减少艾滋病相关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但丙肝病毒的复制与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不同。丙肝病毒RNA的复制不进入肝细胞核,只在肝细胞质中进行;而且,丙肝病毒RNA分子的寿命很短,其半衰期仅仅10小时,需要不断地在肝细胞质中更新复制。因此,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后,病毒则很容易被清除。只要肝细胞中的病毒被完全清除,则停药后也不会出现病毒学反弹。

因此,丙肝病毒感染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只要抗病毒药物治疗结束后12周或24周用灵敏的方法在血中测不到HCV RNA,就达到了“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治疗目标,也就意味着丙肝病毒感染完全治愈了。

现在,你还用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吗

昨天,我看到一位网民提问,说自己使用长效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虽然病毒转阴,但身体十分虚弱,明显消瘦,问怎么办?我回答了他的问题,告诉他干扰素有很多副作用,不仅可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影响食欲,导致体重下降,而且还可能引起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器质性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也可能引起体重下降。

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还需要联合利巴韦林,利巴韦林不仅有导致溶血的不良反应,也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影响食欲,导致体重下降。建议患者到医院检查一下,排除干扰素引起的器质性病变,如果不能耐受干扰素的治疗,可以换成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

今天看到我的问题后面有条评论:“目前用干扰素治疗丙肝是不明智的选择。直接抗病毒药疗效那么好,有几乎没啥副作用,为什么还要用干扰素呢?”我认为这条评论十分正确。

目前,已经有几种直接抗病毒药物在我国上市:达拉他韦、阿舒瑞韦、索磷布韦、奥比帕利、达塞布韦。不同基因型的丙肝病毒感染都有多种治疗方案可以选择。

从价格来看,聚乙二醇干扰素每支近千元,48周治下来,仅干扰素的花费就需要近5万元。如果再加上治疗期间监测和治疗不良反应的花费,可能需要至少6万~7万元。而现在这些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的花费基本与48周聚乙二醇干扰素的花费相当。

从安全性看,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病人不良反应常见,耐受性差。别说老年患者或肝硬化患者,就说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也有不少打了几针干扰素就败下阵来。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禁忌证也很多,许多患者因禁忌证而无法治疗。

我国的一项研究显示,887例HCV感染者中52.5%的患者存在至少1条不适合干扰素方案治疗的疾病或实验室检查异常,如血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高血压、肝硬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年龄>70岁等。而直接抗病毒药物不良反应少见,安全性好,无论有无肝硬化,或者有肾脏疾病、血液病,都能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

从治疗效果来看,以干扰素为基础方案的治疗方案病毒应答率低。基因1型丙型肝炎使用普通干扰素单药治疗的应答率只有2%~7%,联合利巴韦林后的应答率也仅达到16%~28%。其他基因型的疗效稍好,但仍有至少1/3的患者无效。而基因1型丙型肝炎是全球流行的主要基因型病毒。因此,大部分HCV感染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而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只要选择适当的药物,持续病毒学应答率都可以达到90%以上。

从疗程看,干扰素的疗程至少24周,多数需要1年。而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的疗程多数12周,有些需要治疗24周。

从治疗的便利性看,干扰素需要注射治疗,冰箱保存。而直接抗病毒药物只需要口服,常温保存,携带方便,出差旅游期间都能治疗。有这样好的直接抗病毒药物,现在,你还用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吗?反正我不会再向病人推荐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