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大三阳饮食注意事项

2020-07-15

乙肝大三阳饮食注意事项:
  乙肝大三阳如果是乙肝病毒的携带状态,对于饮食要求尽量避免饮酒,进食营养丰富、低脂、高蛋白、新鲜的食物。但如果到肝炎发作阶段,建议尽量避免饮酒,进食蛋、奶,还有低脂的肉类,比如鸡肉、鱼肉等白肉类食物。
  肝炎发作阶段,如果出现了相应的临床症状,比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尿黄等,尽量进食流质的、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尽量避免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摄入,如粥、面条类食物,以免引起消化道症状加重。如果大三阳发展到肝硬化阶段,要根据并发症是否存在,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



乙肝大三阳饮食注意事项相关阅读


什么是乙肝活动期

乙肝的活动期就是乙肝病毒在人的肝脏内存在,对肝脏引起了一些损伤,也就是有肝炎的这一段时期或者叫做肝炎的活动期,或者叫做乙肝的活动期。这个时期其实并不是乙肝病毒直接的引起了肝脏的损伤,而是乙肝病毒在肝脏内的存在,被人的免疫力发现之后,人的免疫力要去杀灭病毒的时候,同时把肝脏也损伤了。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它存在的场所就是肝细胞。人的免疫力,免疫细胞、各种抗体去杀病毒的时候就会把肝细胞也损伤了,这时候就会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的升高,出现一些所谓的肝功能的不正常。这个时候是需要给乙肝病人进行治疗的一个时期。

什么是乙肝大三阳

乙肝大三阳是乙肝五项中的第一、三、五项阳性,俗称乙肝大三阳,就是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的阳性,这三项阳性标志着乙肝病毒在体内有比较强的复制能力,这种状态下的乙肝患者,容易发病,传染性也较强。一旦出现乙肝大三阳,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进一步检查是否具备治疗时机。

乙肝可以治愈吗

乙肝是否能治好要从两个方向来看,要达到表面抗原阴转,把乙肝病毒从体内彻底清除,目前现有的医学手段还很难达到,虽然美国目前也在开发一些新药,但这些药物目前还没有应用到临床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控制乙肝,21世纪初出现了核苷类似物的药物,通过口服就可以有效的控制乙肝病毒复制,进而达到肝功长期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药物必须长期服用,不能停药,药物在体内存在有时可以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一旦消失,乙肝病毒就会迅速出现,造成肝功的损害。口服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肝功,也可以有效的控制肝脏的进展,这时可以说乙肝病人是可控、可治愈的。

乙肝抗病毒治疗停药时间

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乙肝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乙肝的停药问题很多人关心,因为很多人在上药的时候,医生会说不要轻易停药,不要自己停药,甚至说有可能会终身服药。停药其实是有指征的,不是说绝对不可以,第一是完全治愈以后可以停药,也就是说表面抗原已经转阴,或者是说已经转化出乙肝表面抗体,这就是治愈的标志,可以停药。第二是原来的大三阳的患者,在病毒载量转阴以后,它的异抗原也转化成异抗体,就是异抗原转阴,异抗体出现了,就是常说的大三阳变成小三阳,在实现这个转变之后,如果超过一年仍然是维持这样,也可以考虑停药。第三是小三阳治疗之前一定要坚持,等到表面抗原转阴才可以停药,还有一些是肝硬化和已经发生为肝癌的人抗病毒治疗,现在的建议是一定要终身服药,不要自己停药。如果因为各种个人的原因,一定要停掉药物,可以在咨询医生以后,考虑是不是可以停。停药以后,一定要密切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的情况,如果有反弹甚至有肝功能异常,请医生制定下一步的方案。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停掉药物,并不是绝对不可以,但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

打过乙肝疫苗还能被传染吗

国家都是要求每个出生的新生儿都要打乙肝疫苗,一般打三针,出生的时候打一针,六个月打一针,最好是打完三针以后,要去查乙肝两对半,看是否有抗体,如果没有抗体,那有可能还会得乙肝。要看自己的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是不是阳性。

乙肝能治好吗

乙肝是否能治好要从两个方向来看,如果想要达到表面抗原阴转,把乙肝病毒从体内彻底清除,现有的医学手段还很难达到。可以通过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控制乙肝,21世纪初出现了核苷类似物的药物,通过口服就可以有效的控制乙肝病毒复制,进而达到肝功长期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药物必须长期服用,不能停药,在体内存有的药物浓度,乙肝病毒就很难进行复制,一旦消失,乙肝病毒就会迅速出现,造成肝功的损害。口服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肝功,也可以有效的控制肝脏的进展,这时可以说乙肝病人是可控、可治愈的。

乙肝是怎么得的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乙肝主要有四种传播方式,第一种是母婴垂直传播,得了乙肝的母亲可能把乙肝遗传给孩子,这种传播极少数由宫内感染引起,大多数是因为围产期、围手术期管理不严格造成。第二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主要由输血传播,是国内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第三种传播方式是性传播,患有乙肝的成年人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几率比较小。第四种是医源性传播,医学上很多侵袭性的操作行为可能会造成乙肝的传播。

和乙肝大三阳的人吃饭会传染吗

乙肝有四种传播方式,第一种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得了乙肝的母亲可能把乙肝遗传给孩子。第二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主要由输血传播,是国内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第三种传播方式是性传播,乙肝是性病中的一种,但患有乙肝的成年人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几率比较小。第四种传播方式是医源性传播,医学上很多侵袭性的操作行为可能会造成乙肝传播。日常生活的接触,如与乙肝病人吃饭等不会传播乙肝,成年人之间传播乙肝的几率非常低。所以不应该歧视乙肝病人,在日常接触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会传染吗

乙肝主要是经血液传播,和乙肝病人吃饭一般不会传染,但也不排除意外情况发生,如恰好一起吃饭的乙肝病人牙龈出血,带到菜上,同桌吃饭的人吃了带血的菜,又本身胃肠道不好,也是有可能被感染的,生活中接触或饮食传染的概率非常小,但也不完全排除。

甲肝、乙肝、丙肝哪个更严重

甲肝、乙肝、丙肝都是病毒肝炎,但是它们是三个不同的病毒,传染途径不同,感染方式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相同。甲肝以消化道传播,基本可以治愈。丙肝的危害性比乙肝大,因为丙肝没有疫苗预防,丙肝病毒变异率较高,使得丙肝的治疗比乙肝更麻烦。

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许多乙型肝炎患者对长期的抗病毒治疗无心理准备,以为乙型肝炎会很快治愈。所以常常表现为治疗的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的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因此,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长期的。干扰素只能对部分病人有效,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治疗的短期目标是有效地抑制HBV复制,使肝脏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得到改善;长期目的的达到HBeAg的血清学转换,最终达到HBsAg消失的目的。

但是,长期目标绝不可能短期实现,需要坚持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往往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努力才能达到。

乙肝病毒感染者是否可以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可使原有的肝病加重。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者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肝病的严重程度,比单纯乙肝病毒感染者明显加重,且比单纯急性甲型肝炎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

乙肝/甲肝重叠感染与单纯乙肝病毒感染比较

因此,预防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乙肝病毒感染者预防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3月份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预防、关爱和治疗指南》中推荐乙肝病毒感染者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我国使用的甲型肝炎疫苗分为三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和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乙肝病毒感染者不能使用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只能使用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的接种程序不同。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仅接种1剂,接种时间为≥18月龄,儿童与成人的接种剂量相同。

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接种2剂,在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两剂间隔应≥6个月。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儿童和成人的接种剂量不一样,成人剂量较大,1~15岁使用儿童剂型疫苗,15岁以上使用成人剂型疫苗。

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几乎100%的接种者都可以获得有效的免疫力,而且免疫效果持久,可保护至少10年以上。少数人在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全身性反应包括头痛、疲劳、发热、恶心和食欲下降,偶有皮疹出现。一般不需特殊处理,2~3天内自行缓解。

乙肝病毒感染者接种甲型肝炎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与非乙肝病毒感染者相同。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接种甲型肝炎疫苗预防甲型肝炎。

如何预防乙肝病毒对核苷(酸)类药物发生耐药

乙肝病毒对核苷(酸)类药物产生耐药的原因与患者的感染状态、病毒复制水平及其抵抗力、药物的选择及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等因素有关。处于免疫耐受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都是自幼感染,乙肝病毒在人们免疫功能还不能认识它们时“乘虚而入”,与免疫系统“和平共处”。

在没有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深深隐藏在肝细胞核内的乙肝病毒cccDNA很难清除,抗病毒药物疗效较差,容易发生耐药。因此,目前对于肝功能正常,无明显肝纤维化证据的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感染者暂不建议治疗,以免长期治疗后的病毒耐药。

在乙肝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的聚合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缺乏校正能力,且错配率较高,发生变异。病毒复制水平越高的患者药物很难将它们“一网打尽”,没有被药物彻底抑制的病毒在药物的“压力”下更容易发生氨基酸配置错误,导致病毒耐药性变异。免疫耐受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病毒复制水平往往较高,容易发生耐药。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与乙肝病毒的“准种”相关。乙肝病毒也和人一样,形态各异,“秉性”不同。医生们把一些“长得”相似的病毒称为一个“准种”,其中一些“准种”先天性就对药物的抵抗力较强。医生们的研究发现,这些抵抗力较强的病毒“准种”在治疗前就“预存”在感染者体内。好在这样的病毒“准种”较少,不占“优势”,因此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大多数病人是有效的。

但是,在长期药物治疗过程中,那些抵抗力较弱的病毒“准种”被抑制住了,而少数抵抗力较强的病毒“准种”不仅没有被抑制住,反而因长期与药物接触,发生了变异,锻炼得不怕药物攻击了,就成了“耐药株”。医生们的研究还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内“预存”的病毒“准种”最复杂。所以,肝硬化患者也更容易发生耐药。

医生们把抗病毒药物比喻成为乙肝病毒设置的“屏障”。尽管药物不能清除乙肝病毒,但在这个“屏障”的阻碍下,病毒难以越过“屏障”复制后代。如果病毒发生了变异,“长了本事”,“跨越”过药物“屏障”,即是发生了耐药。因此,医生们也把这种“屏障”称为“耐药基因屏障”。不同的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屏障”有高有低。

拉米夫定的“耐药基因屏障”最低,病毒很容易“跨越”,耐药的发生率较高。治疗第1年,24%的患者发生耐药,第4年的耐药发生率高达67%,5年以后70%以上的患者都发生了耐药。其次是替比夫定,治疗2年的耐药发生率与拉米夫定治疗1年的耐药率相差无几,3年后其耐药率紧紧追上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的耐药率算中等的,在临床试验中5年的耐药率大约29%。

但一些国产仿制品耐药率可能高于原研产品。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为乙肝病毒设置的“耐药基因屏障”最高。这两种药物不仅对乙肝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很少发生耐药。恩替卡韦对于核苷(酸)类药物初治的患者,3年的耐药发生率仅1.7%;替诺福韦酯在国外的临床试验中,8年未检测出耐药相关的病毒变异。因此,被医生们称为“高效/低耐药”的药物,在我国2015年版《乙肝指南》中被推荐为初治患者的首选药物。

我们在治疗的开始就应该注意预防耐药的发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高效/低耐药的药物,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定期监测,发现耐药及时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成功。

哪种乙肝药物对肾脏危害小

“TAF”是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的英文缩写。替诺福韦艾拉酚胺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英文缩写:TDF)的换代产品。为了区分这两种药物,故将它们分别称为“替诺福韦(TDF)”和“替诺福韦(TAF)”。有人也把替诺福韦(TAF)翻译成为“艾酚福韦”。

目前在我国已经上市的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TDF)都具有潜在的肾损害。这两种药物的通过肾脏代谢时更容易在肾脏近曲小管蓄积,造成对肾小管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血磷降低和血清肌酐升高。阿德福韦酯治疗5年,血清肌酐升高的发生率大约为3%~8%;血磷降低的发生率稍高,大约10%~20%,但大多数仅为轻度低磷血症,补磷治疗后即可恢复正常。

替诺福韦酯的肾损害低于阿德福韦酯,血清肌酐升高的发生率大约0.5%~2.8%,血磷降低的发生率大约4%。但服用阿德福韦酯出现肾损害的患者换用替诺福韦酯后同样会发生肾损害。

但是,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TDF)又是治疗乙型肝炎不可缺少的药物。这两种药物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没有交叉耐药性,对这三种药物治疗无效或耐药的患者必需使用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TDF)。不仅如此,替诺福韦(TDF)的抗病毒作用很强,而且耐药率极低,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

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TDF)的肾毒性是剂量依赖性的。也就是说,剂量越大,其肾毒性也越大。如果保持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又减少了药物对肾脏的毒性呢?美国吉利德公司对替诺福韦(TDF)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改进,成为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富马酸,即:替诺福韦(TAF)。

替诺福韦(TAF)为什么肾毒性较小呢?原来,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替诺福韦原型药在消化道内是不能被吸收的。替诺福韦(TDF)是替诺福韦的前体药,可以被胃肠道吸收。吸收后在肝脏转化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替诺福韦原型,发挥其抗病毒作用。但是,替诺福韦(TDF)的半衰期很短,需要较大剂量的药(每日300 mg)才能达到有效的抗病毒作用。

但这样大的剂量也相应增加了药物对肾脏的毒性。而改变了化学结构的替诺福韦(TAF)和替诺福韦(TDF)一样,也属于替诺福韦的前体药,进入体内同样可以转化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替诺福韦原型。但替诺福韦(TAF)的半衰期比替诺福韦(TDF)明显延长,只需要不到替诺福韦(TDF)1/10剂量即可达到同样的抗病毒疗效,而且大大降低了药物对肾脏毒性。

替诺福韦(TAF)已经在欧美国家上市,我国也完成了替诺福韦(TAF)的临床试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用于临床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者长吃五味子好吗

五味子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炎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医生早就观察到五味子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水平,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因此,许多治疗慢性肝炎的中成药中都含有五味子或五味子中提炼出现的成分,如五脂胶囊、五仁酯等。

就连西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也都是受五味子的启发,化学合成的和五味子结构类似的药物。也确有动物实验发现五味子对药物性肝损害有保护使用。但早在1979年,研究人员通过动物试验发现:“五味子对转氨酶无明显的直接灭活作用,未能减少肝细胞对转氨酶的通透性作用,没有明显地加速转氨酶的清除作用”认为五味子很可能只是一种转氨酶的抑制剂,减少的肝细胞中转氨酶的产生。这样看来,五味子只是起到一个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抑制的乙肝病毒的复制,转氨酶自然就会下降到正常。在转氨酶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长期服用五味子。不要认为中药就没有副作用,我今天对五味子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检索,也检索到一些与五味子相关的副作用。

五味子属于酸性,剂量较大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伴有反酸、烧心不适等症状。而且中医临床治疗中还发现,五味子降酶作用对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单项转氨酶升高者降酶的效果较好。但对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兼有淤症、黄疸、以及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明显持续“三阳”者的降酶效果较差。

后者用药期间虽能降酶,但停药或减量时,常可使转氨酶反跳,其反跳率可达50%以上[9]。最后强调的一点是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有效的成分存在于果实的核仁内,且为脂溶性成分,整吞五味子效果甚微,而且可能有副作用。

总之,无论中药、西药,都不能乱吃。吃西药要符合适应证,吃中药须辨证施治。乱吃药很可能治不了病反而致病。

相关方剂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大三阳饮食注意事项-乡间郎中

乙肝大三阳饮食注意事项

2020-07-15

乙肝大三阳饮食注意事项:
  乙肝大三阳如果是乙肝病毒的携带状态,对于饮食要求尽量避免饮酒,进食营养丰富、低脂、高蛋白、新鲜的食物。但如果到肝炎发作阶段,建议尽量避免饮酒,进食蛋、奶,还有低脂的肉类,比如鸡肉、鱼肉等白肉类食物。
  肝炎发作阶段,如果出现了相应的临床症状,比如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尿黄等,尽量进食流质的、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尽量避免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摄入,如粥、面条类食物,以免引起消化道症状加重。如果大三阳发展到肝硬化阶段,要根据并发症是否存在,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



乙肝大三阳饮食注意事项相关阅读


什么是乙肝活动期

乙肝的活动期就是乙肝病毒在人的肝脏内存在,对肝脏引起了一些损伤,也就是有肝炎的这一段时期或者叫做肝炎的活动期,或者叫做乙肝的活动期。这个时期其实并不是乙肝病毒直接的引起了肝脏的损伤,而是乙肝病毒在肝脏内的存在,被人的免疫力发现之后,人的免疫力要去杀灭病毒的时候,同时把肝脏也损伤了。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它存在的场所就是肝细胞。人的免疫力,免疫细胞、各种抗体去杀病毒的时候就会把肝细胞也损伤了,这时候就会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的升高,出现一些所谓的肝功能的不正常。这个时候是需要给乙肝病人进行治疗的一个时期。

什么是乙肝大三阳

乙肝大三阳是乙肝五项中的第一、三、五项阳性,俗称乙肝大三阳,就是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的阳性,这三项阳性标志着乙肝病毒在体内有比较强的复制能力,这种状态下的乙肝患者,容易发病,传染性也较强。一旦出现乙肝大三阳,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进一步检查是否具备治疗时机。

乙肝可以治愈吗

乙肝是否能治好要从两个方向来看,要达到表面抗原阴转,把乙肝病毒从体内彻底清除,目前现有的医学手段还很难达到,虽然美国目前也在开发一些新药,但这些药物目前还没有应用到临床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控制乙肝,21世纪初出现了核苷类似物的药物,通过口服就可以有效的控制乙肝病毒复制,进而达到肝功长期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药物必须长期服用,不能停药,药物在体内存在有时可以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一旦消失,乙肝病毒就会迅速出现,造成肝功的损害。口服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肝功,也可以有效的控制肝脏的进展,这时可以说乙肝病人是可控、可治愈的。

乙肝抗病毒治疗停药时间

乙肝的抗病毒治疗目的是抑制病毒的复制,减少乙肝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乙肝的停药问题很多人关心,因为很多人在上药的时候,医生会说不要轻易停药,不要自己停药,甚至说有可能会终身服药。停药其实是有指征的,不是说绝对不可以,第一是完全治愈以后可以停药,也就是说表面抗原已经转阴,或者是说已经转化出乙肝表面抗体,这就是治愈的标志,可以停药。第二是原来的大三阳的患者,在病毒载量转阴以后,它的异抗原也转化成异抗体,就是异抗原转阴,异抗体出现了,就是常说的大三阳变成小三阳,在实现这个转变之后,如果超过一年仍然是维持这样,也可以考虑停药。第三是小三阳治疗之前一定要坚持,等到表面抗原转阴才可以停药,还有一些是肝硬化和已经发生为肝癌的人抗病毒治疗,现在的建议是一定要终身服药,不要自己停药。如果因为各种个人的原因,一定要停掉药物,可以在咨询医生以后,考虑是不是可以停。停药以后,一定要密切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的情况,如果有反弹甚至有肝功能异常,请医生制定下一步的方案。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停掉药物,并不是绝对不可以,但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停药。

打过乙肝疫苗还能被传染吗

国家都是要求每个出生的新生儿都要打乙肝疫苗,一般打三针,出生的时候打一针,六个月打一针,最好是打完三针以后,要去查乙肝两对半,看是否有抗体,如果没有抗体,那有可能还会得乙肝。要看自己的乙肝表面抗体的滴度是不是阳性。

乙肝能治好吗

乙肝是否能治好要从两个方向来看,如果想要达到表面抗原阴转,把乙肝病毒从体内彻底清除,现有的医学手段还很难达到。可以通过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控制乙肝,21世纪初出现了核苷类似物的药物,通过口服就可以有效的控制乙肝病毒复制,进而达到肝功长期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药物必须长期服用,不能停药,在体内存有的药物浓度,乙肝病毒就很难进行复制,一旦消失,乙肝病毒就会迅速出现,造成肝功的损害。口服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肝功,也可以有效的控制肝脏的进展,这时可以说乙肝病人是可控、可治愈的。

乙肝是怎么得的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乙肝主要有四种传播方式,第一种是母婴垂直传播,得了乙肝的母亲可能把乙肝遗传给孩子,这种传播极少数由宫内感染引起,大多数是因为围产期、围手术期管理不严格造成。第二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主要由输血传播,是国内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第三种传播方式是性传播,患有乙肝的成年人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几率比较小。第四种是医源性传播,医学上很多侵袭性的操作行为可能会造成乙肝的传播。

和乙肝大三阳的人吃饭会传染吗

乙肝有四种传播方式,第一种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得了乙肝的母亲可能把乙肝遗传给孩子。第二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主要由输血传播,是国内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第三种传播方式是性传播,乙肝是性病中的一种,但患有乙肝的成年人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几率比较小。第四种传播方式是医源性传播,医学上很多侵袭性的操作行为可能会造成乙肝传播。日常生活的接触,如与乙肝病人吃饭等不会传播乙肝,成年人之间传播乙肝的几率非常低。所以不应该歧视乙肝病人,在日常接触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会传染吗

乙肝主要是经血液传播,和乙肝病人吃饭一般不会传染,但也不排除意外情况发生,如恰好一起吃饭的乙肝病人牙龈出血,带到菜上,同桌吃饭的人吃了带血的菜,又本身胃肠道不好,也是有可能被感染的,生活中接触或饮食传染的概率非常小,但也不完全排除。

甲肝、乙肝、丙肝哪个更严重

甲肝、乙肝、丙肝都是病毒肝炎,但是它们是三个不同的病毒,传染途径不同,感染方式不同,造成的结果也不相同。甲肝以消化道传播,基本可以治愈。丙肝的危害性比乙肝大,因为丙肝没有疫苗预防,丙肝病毒变异率较高,使得丙肝的治疗比乙肝更麻烦。

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目标

许多乙型肝炎患者对长期的抗病毒治疗无心理准备,以为乙型肝炎会很快治愈。所以常常表现为治疗的依从性差,不能坚持治疗。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出的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

因此,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长期的。干扰素只能对部分病人有效,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治疗的短期目标是有效地抑制HBV复制,使肝脏的炎症、坏死和纤维化得到改善;长期目的的达到HBeAg的血清学转换,最终达到HBsAg消失的目的。

但是,长期目标绝不可能短期实现,需要坚持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往往需要几年或十几年的努力才能达到。

乙肝病毒感染者是否可以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可使原有的肝病加重。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感染者重叠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肝病的严重程度,比单纯乙肝病毒感染者明显加重,且比单纯急性甲型肝炎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

乙肝/甲肝重叠感染与单纯乙肝病毒感染比较

因此,预防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乙肝病毒感染者预防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3月份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预防、关爱和治疗指南》中推荐乙肝病毒感染者接种甲型肝炎疫苗。

我国使用的甲型肝炎疫苗分为三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和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乙肝病毒感染者不能使用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只能使用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和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的接种程序不同。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仅接种1剂,接种时间为≥18月龄,儿童与成人的接种剂量相同。

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接种2剂,在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两剂间隔应≥6个月。甲型肝炎灭活疫苗儿童和成人的接种剂量不一样,成人剂量较大,1~15岁使用儿童剂型疫苗,15岁以上使用成人剂型疫苗。

甲型肝炎疫苗接种后几乎100%的接种者都可以获得有效的免疫力,而且免疫效果持久,可保护至少10年以上。少数人在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全身性反应包括头痛、疲劳、发热、恶心和食欲下降,偶有皮疹出现。一般不需特殊处理,2~3天内自行缓解。

乙肝病毒感染者接种甲型肝炎疫苗的效果和安全性与非乙肝病毒感染者相同。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接种甲型肝炎疫苗预防甲型肝炎。

如何预防乙肝病毒对核苷(酸)类药物发生耐药

乙肝病毒对核苷(酸)类药物产生耐药的原因与患者的感染状态、病毒复制水平及其抵抗力、药物的选择及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等因素有关。处于免疫耐受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绝大多数都是自幼感染,乙肝病毒在人们免疫功能还不能认识它们时“乘虚而入”,与免疫系统“和平共处”。

在没有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深深隐藏在肝细胞核内的乙肝病毒cccDNA很难清除,抗病毒药物疗效较差,容易发生耐药。因此,目前对于肝功能正常,无明显肝纤维化证据的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感染者暂不建议治疗,以免长期治疗后的病毒耐药。

在乙肝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的聚合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缺乏校正能力,且错配率较高,发生变异。病毒复制水平越高的患者药物很难将它们“一网打尽”,没有被药物彻底抑制的病毒在药物的“压力”下更容易发生氨基酸配置错误,导致病毒耐药性变异。免疫耐受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的病毒复制水平往往较高,容易发生耐药。

乙肝病毒的抵抗力与乙肝病毒的“准种”相关。乙肝病毒也和人一样,形态各异,“秉性”不同。医生们把一些“长得”相似的病毒称为一个“准种”,其中一些“准种”先天性就对药物的抵抗力较强。医生们的研究发现,这些抵抗力较强的病毒“准种”在治疗前就“预存”在感染者体内。好在这样的病毒“准种”较少,不占“优势”,因此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大多数病人是有效的。

但是,在长期药物治疗过程中,那些抵抗力较弱的病毒“准种”被抑制住了,而少数抵抗力较强的病毒“准种”不仅没有被抑制住,反而因长期与药物接触,发生了变异,锻炼得不怕药物攻击了,就成了“耐药株”。医生们的研究还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内“预存”的病毒“准种”最复杂。所以,肝硬化患者也更容易发生耐药。

医生们把抗病毒药物比喻成为乙肝病毒设置的“屏障”。尽管药物不能清除乙肝病毒,但在这个“屏障”的阻碍下,病毒难以越过“屏障”复制后代。如果病毒发生了变异,“长了本事”,“跨越”过药物“屏障”,即是发生了耐药。因此,医生们也把这种“屏障”称为“耐药基因屏障”。不同的核苷(酸)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屏障”有高有低。

拉米夫定的“耐药基因屏障”最低,病毒很容易“跨越”,耐药的发生率较高。治疗第1年,24%的患者发生耐药,第4年的耐药发生率高达67%,5年以后70%以上的患者都发生了耐药。其次是替比夫定,治疗2年的耐药发生率与拉米夫定治疗1年的耐药率相差无几,3年后其耐药率紧紧追上拉米夫定。阿德福韦的耐药率算中等的,在临床试验中5年的耐药率大约29%。

但一些国产仿制品耐药率可能高于原研产品。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为乙肝病毒设置的“耐药基因屏障”最高。这两种药物不仅对乙肝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很少发生耐药。恩替卡韦对于核苷(酸)类药物初治的患者,3年的耐药发生率仅1.7%;替诺福韦酯在国外的临床试验中,8年未检测出耐药相关的病毒变异。因此,被医生们称为“高效/低耐药”的药物,在我国2015年版《乙肝指南》中被推荐为初治患者的首选药物。

我们在治疗的开始就应该注意预防耐药的发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时机、高效/低耐药的药物,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定期监测,发现耐药及时处理,这样才能保证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成功。

哪种乙肝药物对肾脏危害小

“TAF”是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的英文缩写。替诺福韦艾拉酚胺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英文缩写:TDF)的换代产品。为了区分这两种药物,故将它们分别称为“替诺福韦(TDF)”和“替诺福韦(TAF)”。有人也把替诺福韦(TAF)翻译成为“艾酚福韦”。

目前在我国已经上市的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TDF)都具有潜在的肾损害。这两种药物的通过肾脏代谢时更容易在肾脏近曲小管蓄积,造成对肾小管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血磷降低和血清肌酐升高。阿德福韦酯治疗5年,血清肌酐升高的发生率大约为3%~8%;血磷降低的发生率稍高,大约10%~20%,但大多数仅为轻度低磷血症,补磷治疗后即可恢复正常。

替诺福韦酯的肾损害低于阿德福韦酯,血清肌酐升高的发生率大约0.5%~2.8%,血磷降低的发生率大约4%。但服用阿德福韦酯出现肾损害的患者换用替诺福韦酯后同样会发生肾损害。

但是,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TDF)又是治疗乙型肝炎不可缺少的药物。这两种药物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没有交叉耐药性,对这三种药物治疗无效或耐药的患者必需使用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TDF)。不仅如此,替诺福韦(TDF)的抗病毒作用很强,而且耐药率极低,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

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TDF)的肾毒性是剂量依赖性的。也就是说,剂量越大,其肾毒性也越大。如果保持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又减少了药物对肾脏的毒性呢?美国吉利德公司对替诺福韦(TDF)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改进,成为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富马酸,即:替诺福韦(TAF)。

替诺福韦(TAF)为什么肾毒性较小呢?原来,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替诺福韦原型药在消化道内是不能被吸收的。替诺福韦(TDF)是替诺福韦的前体药,可以被胃肠道吸收。吸收后在肝脏转化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替诺福韦原型,发挥其抗病毒作用。但是,替诺福韦(TDF)的半衰期很短,需要较大剂量的药(每日300 mg)才能达到有效的抗病毒作用。

但这样大的剂量也相应增加了药物对肾脏的毒性。而改变了化学结构的替诺福韦(TAF)和替诺福韦(TDF)一样,也属于替诺福韦的前体药,进入体内同样可以转化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替诺福韦原型。但替诺福韦(TAF)的半衰期比替诺福韦(TDF)明显延长,只需要不到替诺福韦(TDF)1/10剂量即可达到同样的抗病毒疗效,而且大大降低了药物对肾脏毒性。

替诺福韦(TAF)已经在欧美国家上市,我国也完成了替诺福韦(TAF)的临床试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用于临床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者长吃五味子好吗

五味子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肝炎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医生早就观察到五味子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水平,使肝功能恢复正常。因此,许多治疗慢性肝炎的中成药中都含有五味子或五味子中提炼出现的成分,如五脂胶囊、五仁酯等。

就连西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也都是受五味子的启发,化学合成的和五味子结构类似的药物。也确有动物实验发现五味子对药物性肝损害有保护使用。但早在1979年,研究人员通过动物试验发现:“五味子对转氨酶无明显的直接灭活作用,未能减少肝细胞对转氨酶的通透性作用,没有明显地加速转氨酶的清除作用”认为五味子很可能只是一种转氨酶的抑制剂,减少的肝细胞中转氨酶的产生。这样看来,五味子只是起到一个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服用恩替卡韦治疗,抑制的乙肝病毒的复制,转氨酶自然就会下降到正常。在转氨酶正常的情况下,没有必要长期服用五味子。不要认为中药就没有副作用,我今天对五味子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了检索,也检索到一些与五味子相关的副作用。

五味子属于酸性,剂量较大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伴有反酸、烧心不适等症状。而且中医临床治疗中还发现,五味子降酶作用对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单项转氨酶升高者降酶的效果较好。但对湿重于热、湿热并重、兼有淤症、黄疸、以及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明显持续“三阳”者的降酶效果较差。

后者用药期间虽能降酶,但停药或减量时,常可使转氨酶反跳,其反跳率可达50%以上[9]。最后强调的一点是五味子降低转氨酶的有效的成分存在于果实的核仁内,且为脂溶性成分,整吞五味子效果甚微,而且可能有副作用。

总之,无论中药、西药,都不能乱吃。吃西药要符合适应证,吃中药须辨证施治。乱吃药很可能治不了病反而致病。

相关方剂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