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如何用药

2020-07-15

乙肝如何用药:
  乙肝生活方面的控制:一是多休息,二是避免饮酒,三是进食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含量低、新鲜的食物,避免饮酒。对于一些经过生活方式干预仍然出现疾病活动的患者,要进行乙肝抗病毒治疗。
  乙肝的抗病毒治疗主要是核苷类或核苷酸类的药物,通过这些药物的长期服用,可以使得患者体内的病毒降低到完全检测不到的水平。通过抗病毒治疗之后,患者发展到肝硬化或者肿瘤的风险,都能够得到非常有效的控制。抗病毒治疗千万要积极进行,坚持用药。



乙肝如何用药相关阅读


乙肝有哪些传播途径

乙肝有哪些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主要有三个传播途径,
  第一个途径就是母婴。母婴是说孕妇在怀孕的过程中,就是在孩子出生之前,那就感染胎儿,这个途径叫做垂直传播。垂直传播曾经是我国最主要的感染孩子的一个途径,
  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叫做血液途径,这基本上就是像输血、手术,或者像拔牙、针灸这一些,还甚至有修脚、纹身、扎耳洞,这些它就是这种刺破皮肤的这么一种途径感染人体,这是第二个主要的途径。
  第三个途径就是夫妻之间叫性传播,夫妻之间是有可能传播乙肝病毒,尤其是当对方没有打过疫苗,没有抗体,另外一方感染者就是他的病毒载量又比较高的时候,夫妻生活是有可能会传染乙肝,所以就是说新婚夫妇还是需要查乙肝两对半,如果要是没有抗体,还是需要免疫出现有抗体,另外如果要是其中一方有乙肝病毒,要检测一下乙肝病毒的DNA,看看它的水平是不是很高,如果要是特别高,那么传染性相对就比较强,对方就更需要有抗体来保护。

用核苷类药物注意什么

核苷类药物,根据它的有效性和耐药性,分成了一线药物和非一线药。目前在中国上市的一线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两种药物。即将会有一个新的替诺福韦上市,叫丙酚替诺福韦。这三种药物是发生乙肝需要治疗的时候,应该首先选择的药物。除此以外,还有几种药物,这些药物要么是抗病毒的效果差一些,要么是耐药变异发生率高一些,已经不把它作为一线药物使用,比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这些药物是在一线药物没有条件使用的情况下,或者一线药物出现了一些问题的情况下,才选择的药物。除了这个药物选择以外,在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过程中,还应该了解核苷类药物的一些副作用。根据不同的副作用和患者自身的条件来选择不同的药物。比如说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以及新上市的丙酚替诺福韦,几乎没有任何的副作用,在使用的过程中非常安全,不需要做任何的副作用监测。而替诺福韦酯这个药物就有肾小管毒性的副作用,它和阿德福韦酯是一类的药物,这两种药物都应该关注肾小管的毒性,一旦出现肾小管毒性,就会造成人体的磷元素丢失。而磷元素丢失之后就会造成骨软化,使人的骨密度下降。所以说使用替诺福韦酯和阿德福韦酯的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定期地监测骨密度,监测血磷的浓度,如果有问题,就应该及时地停药,或者去补充磷元素。替比夫定这个药物,它的主要的副作用是肌肉损伤。所以使用替比夫定的人,应该定期监测肌酸激酶,这是反映肌损伤的酶。如果有大量的运动需求,不主张患者使用替比夫定。总之对于核苷类药物的治疗,一般说来非常安全,但是也应该关注这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因为这些常见的不良反应在服用的过程中,它还有一定的发生率。对于个体而言,一旦发生这些不良反应,如果得不到重视,得不到纠正,就可能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核苷类药物耐药了怎么办

核苷类药物耐药的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最新上市的两种口服核苷类药物:替诺福韦酯和丙酚替诺福韦。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明确的耐药变异。也就是说这两种药物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发生任何的耐药。所以在初始治疗的阶段,应该尽量去选择耐药变异发生率非常低,或者还没有发生耐药变异的这些药物。除此以外,恩替卡韦的耐药变异发生率也非常低,通过观察十年的数据,发现是1.2%左右的耐药率。所以对于初始治疗,应该尽量选择强效低耐药的药物。如果患者在初始治疗中已经吃上了耐药变异发生率比较高的药,比如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酯,也不要害怕。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在乙肝病毒DNA阴性的条件下,换成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这样的一些药。如果真的出现了耐药,也有挽救治疗措施。比如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耐药,可以选择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这两个药物中的一种进行治疗。也就是说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和替诺福韦之间没有交叉耐药,可以直接换用。如果阿德福韦酯发生了耐药,可以给病人选择恩替卡韦进行挽救治疗,当然也可以使用替诺福韦进行挽救治疗。也就是一旦发生了耐药,可以通过换用没有交叉耐药另外的药物进行挽救治疗。而且这些治疗方案非常成熟。

乙肝大三阳需要治疗吗

乙肝大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的阳性。大三阳的病人往往预示着他的乙肝病毒DNA水平比较高,也就是说乙肝病毒在肝脏中复制的能力比较强,传染性比较强,但是并不是说大三阳的病人一定是肝炎发作的病人,也不能认为大三阳比小三阳厉害、大三阳一定要治疗。一个乙肝病人是不是需要治疗,首先要判断的是他有没有发生肝炎。对肝炎的评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查肝功能,观察转氨酶水平是否升高,是否有胆红素的异常。如果转氨酶水平升高能够大于两倍的正常上限,都应该评估要不要抗病毒治疗。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人可能是缓慢进展,没有表现在转氨酶水平升高,没有表现在肝功异常的有炎症活动的病人,这些病人可以通过肝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来发现。如果一个大三阳的病人,查转氨酶水平正常,做肝活检也没有明显的炎症和纤维化,也就是说这些人可能没有任何的疾病进展,将来不会发生肝硬化和肝癌,则不需要做治疗。只有发现这些人有炎症活动,有转氨酶的升高,或者有肝脏病理方面的炎症或者纤维化的二级以上的证据,才需要治疗。所以说不论是大三阳的病人,还是小三阳的病人,只有通过对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的评估之后,才能够确定是不是一定需要治疗。

得了乙肝如何治疗

对于什么样的乙肝病人,我们需要抗病毒治疗,首先看两个,一个是转氨酶,如果转氨酶大于正常的两倍以上,也要病毒,DNA的量,根据E抗原阳性,就要大于五次方,E抗原阴性大于四次方,如果是这种两个条件都符合,我们就应该抗病毒治疗。

乙肝能治好吗

乙肝是否能治好要从两个方向来看,如果想要达到表面抗原阴转,把乙肝病毒从体内彻底清除,现有的医学手段还很难达到。可以通过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控制乙肝,21世纪初出现了核苷类似物的药物,通过口服就可以有效的控制乙肝病毒复制,进而达到肝功长期稳定的状态,但是这种药物必须长期服用,不能停药,在体内存有的药物浓度,乙肝病毒就很难进行复制,一旦消失,乙肝病毒就会迅速出现,造成肝功的损害。口服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肝功,也可以有效的控制肝脏的进展,这时可以说乙肝病人是可控、可治愈的。

乙肝是如何传染的

乙肝的传染与乙肝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第一种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新生儿可能会被乙肝母亲传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免疫接种以及明确的围产期控制,乙肝的传播几率会非常小。第二种是在应用血液制品时可能被传染,目前国家对血液制品的要求非常严格,也会进行相应的检测,所以传播的几率相对比较小。第三种是医源性传播,目前大型医院的手术器械和有创操作器械都采用一次性或消毒处理,因此传播的几率也比较小。乙肝病毒现在主要的传播逐渐变为性传播,或吸毒者共用针头进行静脉注射的方式传播。

和乙肝大三阳的人吃饭会传染吗

乙肝有四种传播方式,第一种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得了乙肝的母亲可能把乙肝遗传给孩子。第二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主要由输血传播,是国内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第三种传播方式是性传播,乙肝是性病中的一种,但患有乙肝的成年人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几率比较小。第四种传播方式是医源性传播,医学上很多侵袭性的操作行为可能会造成乙肝传播。日常生活的接触,如与乙肝病人吃饭等不会传播乙肝,成年人之间传播乙肝的几率非常低。所以不应该歧视乙肝病人,在日常接触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什么意思

乙肝病毒携带者它是指表面抗原阳性,也就是说乙肝病毒核酸阳性,但是他转氨酶正常,没有乙肝病人这种恶心乏力肝区疼,没有乙肝肝炎的这种临床表现,甚至做肝穿,肝脏也没有明显的炎症,所以这一类病人我们叫乙肝病毒携带。

乙肝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

乙肝病人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吃一些清淡的食物。生、冷、硬、烫的食物尽量不吃。然后要注意有节律的休息。戒掉抽烟喝酒的生活习惯。乙型肝炎患者要注意检查,半年查一次肝功能、B超。如果是肝硬化的病人还要隔上半年或一年做增强ct,以免发现或是出现肿瘤。

乙肝妈妈生二胎和以前有哪些不同

乙肝病毒高水平复制的母亲尽管新生儿接种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仍有10%左右的新生儿阻断失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宫内感染。

宫内感染多发生于妊娠7个月以后,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数据显示,妊娠后期服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可以降低乙肝病毒高水平复制母亲所生新生儿的母婴阻断失败率,把母婴阻断成功率提高到95%~99%以上。

2015年,这一阻断措施正式写入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HBV DNA >2×106 IU/ml的HBV感染母亲可在妊娠24~28周服用拉米夫定、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加强母婴阻断。乙肝二孩时代,母婴阻断率更高了。

以前,为了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医生往往建议乙肝妈妈的孩子出生后打两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出生时打一针,出生后15~30天再打一针。经过许多临床试验,医生们发现,第二针乙肝免疫球蛋白起的作用不大,尤其是现在高病毒复制的母亲在孕期都服用了抗病毒药,乙肝母婴阻断率已经大大提高了,第二针乙肝免疫球蛋白显得更加多余。

因此,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乙肝妈妈所生新生儿只需要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1针100单位或200单位的免疫球蛋白,以免影响其他疫苗的接种。这样一来,乙肝二孩时代的妈妈们可以安心坐月子,不用带着未满月的孩子到医院打针了。

以前,乙肝妈妈特别害怕自然分娩,害怕一阵阵的宫缩,导致孩子感染。而且,反正只能生一个,导致乙肝妈妈选择剖宫产分娩的特别多。其实,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剖宫产和自然分娩的乙肝母婴阻断率无明显差异。

有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有了抗病毒药物,剖宫产在乙肝母婴阻断中没有发挥任何作用,而且还影响了二孩生育。近年来,我院妇产科的剖宫产率已经从10年前的70%下降到现在的30%左右了。二孩时代,更多自然分娩的妈妈可以安全地生育二胎了!

使用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何时停药

干扰素治疗有三种情况:一是达到满意疗效且完成1年的疗程停药,二是预测疗效欠佳者可提前停药,三是有部分疗效的患者延长疗程。我国及国外的乙肝指南推荐干扰素的疗程是1年。在治疗1年期间,若e抗原阳性的患者达到了HBV DNA阴转,e抗原血清学转换或/和乙肝表面抗原阴转,在完成1年的疗程后可以停药。

干扰素的疗效有限,大约2/3的患者应答不佳,而且有较多的副作用,聚乙二醇干扰素的价格也较贵。因此,如果在治疗期间预测可能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在治疗12周或24周提前停止干扰素治疗。在治疗期间观察HBsAg和HBV DNA下降的情况可以预测干扰素的疗效。

根据以往文献的报道,对于基因型A型和D型患者,若经过1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未发生HBsAg定量的下降,建议停止治疗。对于基因型B型和C型患者,若经过1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治疗。无论哪种基因型,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

对于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如果12周治疗后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og10 IU/ml,应考虑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法国医生瓦利特?皮卡德(Vallet -Pichard)在2014年总结了以往文献,提出了干扰素治疗期间预测和早期停药标准:12周时HBV DNA及HBsAg下降是持续病毒应答的最佳早期预测指标。

对于e抗原阳性患者,干扰素治疗12周,HBV DNA下降至20000 IU/ml以下,HBsAg水平< 1500 IU/ml,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然而,HBsAg水平在20000 IU/ml以上或HBsAg水平未下降者,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可能性极低,应该考虑早期停药。对于e抗原阴性患者,干扰素治疗12周时HBV DNA下降至20000 IU/ml以下,治疗12周和24周时HBsAg下降>10%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较高;而治疗12周时HBV DNA下降< 2 log10 IU/ml和HBsAg无明显下降者,治疗结束后的病毒学应答率较低,应该考虑早期停药。

我国专家根据国外学者的经验,首次把干扰素治疗期间的预测和疗效欠佳患者早期停药写入2015年版《乙肝指南》,建议: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改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如果经过12周治疗后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og10 IU/ml,应考虑停止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改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预测干扰素疗效欠佳的患者提前中止干扰素的治疗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可以减少干扰素不良反应,并使这些患者及时得到其他更有效的药物治疗。

但是,有许多患者是达到了部分疗效,乙肝表面抗原和HBV DNA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则不再有进展,e抗原也未发生血清转换。这样的患者什么时候停药呢?

我国2015年版《乙肝指南》建议:“有研究显示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疗程至2年可提高治疗应答率,但考虑延长治疗带来的更多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从药物经济学角度考虑,现阶段并不推荐延长治疗。”

我也非常同意这种观点,尽管有有研究显示延长聚乙二醇干扰素的疗程至2年可提高治疗应答率,但延长疗程有可能导致更多的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且对于预测应答不佳的大多数患者即使延长疗程也很可能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还不如早些改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

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会好转吗

有些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已经发展为肝硬化。这些患者常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抗病毒治疗已经为时过晚。其实,无论是否发展到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一方面可阻止病毒对肝脏造成进一步伤害,另一方面也可促进肝损伤恢复,减轻肝纤维化。

近年来上市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不仅能缓解肝硬化患者的病情,而且还很安全。早在1996年,国外就有人用这类药物治疗肝硬化患者,并达到较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内外医生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并积累了更多经验。我国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保持病毒抑制状态的患者9年后肝穿刺检查,以前的肝纤维化明显好转。

国外一些研究也证实,一些准备接受肝移植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手术前接受了抗乙肝病毒药物治疗,有2/3的患者肝功能明显好转,甚至达到了暂缓手术的效果。因此,肝硬化患者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达到缓解病情,逆转肝纤维化,减少肝移植手术需求的良好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核苷(酸)类药物可以有效地阻止乙型肝炎患者肝硬化的进展,改善肝脏纤维化,而且安全性好。因此,我国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目前各国指南均建议:对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无论其ALT和HBeAg的情况如何,只要在血液中能够检测到HBV DNA,就应该开始抗病毒治疗。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服用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服药。这是因为停药后反弹所导致肝病复发的病情轻重与治疗前肝脏的基础密切相关。治疗前肝损害较轻的患者停药后若发生反弹,一般不会导致肝衰竭。而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肝小叶结构紊乱,纤维组织增生多,尽管抗病毒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细胞功能,减轻肝纤维化,但是,肝脏已经很难完全恢复正常。

一旦停药后肝病复发,肝脏将不可避免地再次受到重创,患者将面临肝衰竭的威胁。因此,肝硬化患者不能轻易停用抗病毒药物,需要长期乃至终生治疗。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可以阻止肝病进展,但仍有肝细胞癌发生的风险。在长期治疗期间,尽管病情缓解,也不能放松对肝细胞癌的监测。

哪种乙肝药物对肾脏危害小

“TAF”是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的英文缩写。替诺福韦艾拉酚胺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英文缩写:TDF)的换代产品。为了区分这两种药物,故将它们分别称为“替诺福韦(TDF)”和“替诺福韦(TAF)”。有人也把替诺福韦(TAF)翻译成为“艾酚福韦”。

目前在我国已经上市的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TDF)都具有潜在的肾损害。这两种药物的通过肾脏代谢时更容易在肾脏近曲小管蓄积,造成对肾小管的毒性。主要表现为血磷降低和血清肌酐升高。阿德福韦酯治疗5年,血清肌酐升高的发生率大约为3%~8%;血磷降低的发生率稍高,大约10%~20%,但大多数仅为轻度低磷血症,补磷治疗后即可恢复正常。

替诺福韦酯的肾损害低于阿德福韦酯,血清肌酐升高的发生率大约0.5%~2.8%,血磷降低的发生率大约4%。但服用阿德福韦酯出现肾损害的患者换用替诺福韦酯后同样会发生肾损害。

但是,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TDF)又是治疗乙型肝炎不可缺少的药物。这两种药物与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没有交叉耐药性,对这三种药物治疗无效或耐药的患者必需使用阿德福韦或替诺福韦(TDF)。不仅如此,替诺福韦(TDF)的抗病毒作用很强,而且耐药率极低,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

阿德福韦酯和替诺福韦(TDF)的肾毒性是剂量依赖性的。也就是说,剂量越大,其肾毒性也越大。如果保持药物的抗病毒效果,又减少了药物对肾脏的毒性呢?美国吉利德公司对替诺福韦(TDF)的化学结构进行了改进,成为替诺福韦艾拉酚胺富马酸,即:替诺福韦(TAF)。

替诺福韦(TAF)为什么肾毒性较小呢?原来,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替诺福韦原型药在消化道内是不能被吸收的。替诺福韦(TDF)是替诺福韦的前体药,可以被胃肠道吸收。吸收后在肝脏转化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替诺福韦原型,发挥其抗病毒作用。但是,替诺福韦(TDF)的半衰期很短,需要较大剂量的药(每日300 mg)才能达到有效的抗病毒作用。

但这样大的剂量也相应增加了药物对肾脏的毒性。而改变了化学结构的替诺福韦(TAF)和替诺福韦(TDF)一样,也属于替诺福韦的前体药,进入体内同样可以转化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替诺福韦原型。但替诺福韦(TAF)的半衰期比替诺福韦(TDF)明显延长,只需要不到替诺福韦(TDF)1/10剂量即可达到同样的抗病毒疗效,而且大大降低了药物对肾脏毒性。

替诺福韦(TAF)已经在欧美国家上市,我国也完成了替诺福韦(TAF)的临床试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用于临床治疗。

乙肝妈妈能不能给孩子喂奶

我常常收到许多乙肝新妈妈的来信,她们在自己孩子出生的同时,又有着深深地恐惧:她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也像她们一样感染上乙肝病毒。她们想亲亲孩子,又怕嘴上的唾液沾到孩子的脸上;她们想抱抱孩子,又担心自己身上的汗液带有病毒;她们更希望像其他妈妈一样让孩子吸允着自己胀满乳汁的乳房,但更担心孩子吸入带有病毒的乳汁。

她们在孩子还没有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时候,就三番五次地抱着孩子到医院,硬着心肠让护士把那尖锐的针头刺进孩子那微细的血脉,抽取那本来就不多的血液,查查孩子体内的乙肝抗体还省多少,生怕抗体的减少不足以帮助孩子抵御来自母亲身上的病毒。

她们常常产后抑郁,像发了疯一样地自责,认为自己使孩子感染上乙肝病毒,一封封地来信,只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安慰,直到孩子7个月后,证实母婴阻断成功,她们才转悲为喜。这就是许多乙肝妈妈的真实写照!今天,我就想谈谈有关乙肝妈妈给孩子喂奶的那些事。

乳汁中有没有病毒?

乙肝妈妈的乳汁中确有病毒!1974年,两位科学家首次从母乳中检测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证实了乙肝病毒感染母亲的乳汁中存在乙肝病毒。后来,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的核酸(HBV DNA)也相继从母乳中检出,使人们产生了乙肝病毒感染母亲可能通过乳汁感染婴儿的担心。由于这种担心,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母乳喂养率普遍低于其他母亲。

乳汁能不能传乙肝?

确有一些研究认为母乳喂养可能是乙肝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更多的研究认为,母乳不会增加乙肝母婴传播的风险。为了更科学地找出乙肝母亲母乳喂养是否增加乙肝母婴传播风险的证据,2011年以来,几位医生分别对国内外有关乙肝母亲母乳喂养的文献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均显示,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无论其感染状况如何(“大三阳”或“小三阳”,HBV DNA水平高或低),在新生儿正规免疫后母乳喂养均不会增加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

更有一些医生进行了一些大样本的研究,调查乙肝母婴传播与母乳喂养的关系。我国湖北武汉的一些医生,调查了4个研究中心的1150例乙肝妈妈母乳喂养与乙肝母婴传播的情况,进一步证实乙肝妈妈母乳喂养没有导致乙肝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增加。

有病毒为何不会传乙肝?

乙肝妈妈的乳汁中有病毒,但不会影响其后代乙肝母婴阻断的结果,这取决于许多因素。

原因之一:乙肝妈妈的乳汁中虽然有病毒,但病毒含量极低,仅为母亲血液中病毒含量的1/10000~1/1000。且初乳中病毒含量较高,到产后个月再检测,大多数母亲的乳汁中HBV DNA已经检测不到,仅有18%HBV DNA≥10的6次方拷贝/ml的母亲乳汁中还能检测到微量的HBV DNA。

原因之二:乳汁中的乳铁蛋白具有杀菌和抗病毒的活性。许多研究都发现,乳铁蛋白可以抑制丙肝病毒、乙肝病毒、腺病毒、艾滋病毒、轮状病毒的活性,因此可能抑制了乙肝病毒的感染性。

原因之三:人的消化液可以使乙肝病毒失去活性,因此,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甚至有人认为乙肝抗原通过消化道后,可能促进免疫系统抗体的产生。

原因之四:孩子出生时暴露于母亲羊水、血液中的乙肝病毒量远比母亲奶水中的病毒量高得多,母乳喂养接触到的那点儿病毒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原因之五:经过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孩子已经具备了抵御乙肝病毒感染的能力。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以前的多篇博客中我已经反复说过,只要孩子体内“抗HBs抗体≥10 mIU/ml,则可视为机体已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备了抵御能力。”

出生时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注射后15~30分钟开始发挥作用,其血浓度在注射后3~7天达到高峰,半衰期一般可维持17.5~25天,对新生儿的有效保护作用可维持42~63天,4个月后基本清除。再接种3针乙肝疫苗,新生儿都能足够的抗体抵御来自母亲体内的乙肝病毒。因此,乙肝妈妈与孩子亲近及母乳喂养都不会把病毒传播给孩子。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乙肝妈妈能不能母乳喂养的答案已经十分肯定。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国内外的乙肝指南都已经明确,乙肝妈妈可以母乳喂养。只要孩子经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正规免疫接种,乙肝妈妈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

相关方剂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