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肝癌患者应首选放疗

2020-07-15

哪些肝癌患者应首选放疗:
  肝癌的最佳方式还是手术治疗,包括肝叶、肝段切除及肝移植治疗。其次也尽可能的进行射频治疗,包括局部的介入穿刺的射频治疗,这样能够达到根治或者是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比如说晚期或者是病人的身体不能耐受、不能耐受麻醉等因素。在患者不能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可以尝试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包括化疗和放疗,有一些放疗相对来说比较好,比如说高聚焦的靶向放疗以及粒放疗的粒子植入术,这样放疗效果比较好创伤比较小。



哪些肝癌患者应首选放疗相关阅读


乙肝是否能发展成肝癌

乙肝本身不会转变为肝癌,但是患者有乙型肝炎,在病毒的基础上肝细胞有一定影响,如肝细胞发生破坏,损伤,再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些再生的肝细胞会发生一些癌变,形成肝细胞癌。乙型病毒性肝炎本身对肝癌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

肝癌会不会传染

肝癌是一种肝脏原发的肿瘤。它是一个细胞学上的疾病,本身在患者体内,可以转移到淋巴结、肺、骨头。肿瘤细胞一般不会跑到其他人身上。所以肝细胞癌或者是胆管细胞癌不会传染别人。平时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生活触接也不会受到影响。

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有联系吗

肝炎和肝硬化本身都是肝细胞发生的一个损伤,在损伤的基础上会有新肝细胞再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肝癌发生的可能性,无论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以及肝硬化都是肝癌非常明确的致病因素。所以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有着非常明确的因果关系。

剑突下疼痛能否判断肝癌

胸骨是一块扁骨,它的下方是形状不定的一块薄骨片,这块称薄骨片称为剑突。很多疾病都可以引起剑突下的疼痛,除了肝脏疾病如肝癌或者肝脓肿类的疾病以外,胆道的疾病如胆囊、胆管、急性胆囊炎、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等,还有胃的疾病如胃炎或者心脏的疾病如心肌梗塞等,也能引起剑突下的疼痛。因此,剑突下的疼痛不一定就是肝癌。

射频消融术适应症

射频消融术适应症:
射频消融这个技术对治疗肝癌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它的适用范围。首先一般情况下,肿瘤在2到5厘米,最好是2厘米以下。这一部分病人比较适合做射频消融。但是还跟肿瘤的部位有关系,射频消融是一个热疗,热传导是不可控制。对肝脏表面的一些肿瘤,它的热传导不可控制,往往可能会导致周围脏器的损伤。所以这部分病人的应用会受限。可以采取腹腔镜下面的措施,把周围的组织阻隔开以后,进行射频消融。
其次还有一些临近重要结构的病人,也不太适合做射频消融。例如肿瘤在肝门部,如果做了射频消融,可能会损伤肝门部,最后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也就是说射频消融适合哪一部分病人:肿瘤五公分以内;在远离重要区域的病人,才考虑做射频消融。

肝癌术后预防介入是什么

肝癌术后预防性介入是手术治疗之后的治疗。肝癌术后易发生肝内转移,有些术中没有切除及发现的病灶还需要进行治疗,介入治疗通过对剩余肝脏进行这种药物的注射,来控制这样的微小病灶的生长。同时这种介入治疗之后乙肝肝癌的复发率还是有明显下降的。

肝癌引起的胃胀怎么办

肝癌引起胃胀主要是因为胆汁不足引起食物不消化,或腹水、低蛋白血症引起的胃胀。这种情况下,患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查明原因,然后再采取积极治疗。比如吃一些增加胃部消化的药物,或者吃促进胃消化的食物,一般发酵的食品最好,它对于病人胃胀有很大的帮助。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遗症有哪些

肝癌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它是通过物理的办法,对肝肿瘤部位进行高温杀死。虽然效果不错,但总体来说还是会留下一些后遗症。首先就是肝部位好的细胞也被一并烧死,其次对肝周边部位的细胞也造成损伤,最后就是射频消融不彻底造成复发。

肝癌转移途径

肝癌转移途径:
  肝癌大体病理形态分为三型: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的分类:微小肝癌(直径≤2cm),小肝癌(>2cm,≤5cm),大肝癌(>5cm,≤10cm)和巨大肝癌(>10cm)。
  肝癌细胞极易经门静脉系统在肝内播散,形成癌栓后阻塞门静脉主干可引起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血行肝外转移最多见于肺,其次为骨、脑等。肝癌经淋巴转移者相对少见,可转移至肝门淋巴结以及胰周、腹膜后、主动脉旁及锁骨上淋巴结。在中晚期病例,肿瘤可直接侵犯邻近脏器及横隔,或发生腹腔种植性转移。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康复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康复:
  肝癌射频消融术,是一个微创治疗。本身没有太大的风险,但是它依然会有一些术后注意事项。
  1、患者术后1~2小时内需要进食水,此后可进少量流食、半流饮食,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2、术后第二天可下床适当活动,避免跑步等剧烈运动;避免用力过猛,以防发生肝癌的自发性破裂出血。
  3、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肝性脑病发生。
  4、出院后遵医嘱服用保护肝功能或抗病毒药物,一个月、三个月和半年进行增强CT或增强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评估射频消融治疗效果。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肝癌的早期诊断

1、 肝癌的早期诊断

原发性肝癌(PLC,以下简称肝癌)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从20世纪70~80年代起,由于血清甲胎蛋白(AFP)、实 时超声显像和CT的逐步普及和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肝癌的早期诊断。由于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手术切除率随之提高,预后亦获得明显改善,肝癌的诊断,尤其 是早期诊断,是临床诊疗和预后的关键。

就早期诊断而言,对于患者的肝病背景应予充分重视。我国95%的肝癌患者具有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背景,10%有丙肝病毒(HCV)感染背景,还有部分患者HBV和HCV重叠感染。

对下列危险人群应特别加以关注:中老年男性中HBV载量高者、HCV感染者、HBV和HCV重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 尿病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者。此类人群在35~40岁后,每6个月应定期进行筛查(包括血清AFP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当出现AFP升高或肝区“占位性病 变”时,应立即进入诊断流程,严密观察,力争早期作出诊断。

2、 肝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目前,在我国肝癌的定性诊断仍以检测血清AFP为主,应高度重视:

1. 在我国,60%以上肝癌病例的血清AFP>400 μg/L;

2. 目前还没有其他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可与AFP相媲美;

3. AFP检测较少依赖影像学设备和新技术。

3、 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明显,为临床上肝癌的“四定”(定位、定性、定量、定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为非侵入性检查,对人体组织无任何不良影响,其操作简单、直观准确、费用低廉、方便无创、广泛普及,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治疗后随访。

实时超声造影对于小肝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用于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的鉴别 诊断较有参考价值,而术中超声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避免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CT、超声检查皆未发现的肝内小病灶。但是,超 声检查容易受到检查者经验、手法和细致程度的影响。

多层螺旋CT

CT的分辨率远远高于超声,图像清晰而稳定,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肝癌的特性,用于肝癌常规诊断检查和治疗后的随访检查。

CT有以下方面的优势:CT增强扫描可清楚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肿瘤血供丰富程度,以及与肝内管 道的关系;对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是否有癌栓,肝门和腹腔淋巴结是否有转移,肝癌是否侵犯邻近组织器官都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还可通过显示肝脏的外形、 脾脏的大小以及有无腹水来判断肝硬化的轻重,因此CT已经成为肝癌诊断的重要常规手段。特别是CT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显著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肝动脉碘油栓 塞3~4周后进行CT扫描也能有效发现小肝癌病灶。

磁共振成像(MRI)

MRI具有很高的组织分辨率和多参数、多方位成像等特点,而且无辐射影响,因此MRI是继CT之后的又一高效而无创伤性的肝癌检查诊断方法。

应用肝脏特异性MRI造影剂能够提高小肝癌检出率,对肝癌与肝脏局灶性增生结节、肝腺瘤等的鉴别亦有较大帮助;另外,对 于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疗效的跟踪观察,MRI较CT有更高的临床价值,对肝内小病灶的检出、血管的情况以及肿瘤内结构及其坏死状况等的显 示有独到之处,可以作为CT检查的重要补充。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

PET-CT是将PET与CT融为一体而成的功能分子影像成像系统,既可由PET功能显像反映肝脏占位的生化代谢信息, 又可通过CT形态显像进行病灶的精确解剖定位,并且同时全身扫描可以了解整体状况和评估转移情况,达到早期发现病灶的目的,同时可了解肿瘤治疗前后的大小 和代谢变化。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是侵入性检查,同时进行化疗和碘油栓塞还具有治疗作用,可以明确显示肝脏小病灶及其血供情况,选择性肝动脉造影适用于其他检查后仍未能确诊的患者。

原发性肝癌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肝癌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肝癌又分为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少数来源于肝实质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称为混合性肝癌。原发性肝癌多伴有肝炎和肝硬化。

手术切除仍然是肝癌治疗的基本方法。对小肝癌、根治后亚临床期复发灶以及不能切除肝癌的缩小后切除,约有15%~30%的患者术后可获得长期生存。

临床上约有80%的患者不能手术切除,可选用微创治疗的方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微创,对小的肿瘤可予以根治,与手术切除相媲美;对大的或多发性肿瘤,可减少瘤负荷,为进一步综合治疗创造条件,达到改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的效果。

(1)肝动脉化学栓塞(TACE)

通过插管技术,将导管插入肝动脉,再经导管灌注大剂量化学抗癌药和/或栓塞剂,达到栓塞和化学治疗双重目的,称为肝动脉化学栓塞疗法,目前这是治疗原发性肝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凡不能手术治疗的中晚期肝癌,均适宜作经肝动脉介入治疗,但有些患者不能应用,如① 肿瘤占肝总体积80%以上; ②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重度腹水; ③ 门脉主干完全性癌栓; ④ 重度门脉高压; ⑤全身广泛转移或全身衰竭者; ⑥重度骨髓抑制, 凝血机制障碍。

TACE的治疗效果与病灶大小及肿瘤病理类型有关。对孤立的,有包膜的肝癌,TACE效果较好,而对融合性多结节性,即使给予明胶海绵栓塞,效果也较差。少血管型肝癌对治疗不敏感。

(2)经门静脉介入治疗

方法是通过脐静脉, 或经皮直接穿刺, 作门静脉插管, 灌注化疗药和栓塞剂。化疗药在在门静脉内不断地较持久地与肿瘤细胞接触, 发挥抗癌作用。本法与TACE联合应用所引致的肿瘤完全坏死率高于单一TACE的效果。但单行经门静脉介入治疗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门静脉阻塞可引起动脉供血代偿性增加,并可促进癌肿经肝静脉转移(例如转移至肺)。通常先行TACE,其后几天内行经门静脉介入治疗。

(3)经皮酒精注射治疗

该方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治疗肝癌,首先由日本人发明,现已在全世界应用,目前仍是治疗肝癌的一种重要方法。无水酒精弥散入细胞内,引起非选择性细胞坏死。在包膜完整的瘤结节内,注入的无水酒精常常数十秒至几分钟内保持瘤内高浓度和高渗状态,迅速在瘤内弥散分布,引起肿瘤坏死。酒精很少向瘤外扩散,故对正常组织影响甚微;酒精可沿着穿刺针道扩散,虽然可伤及少量正常肝组织,但却减少瘤细胞种植的危险。

该方法主要适应于瘤结节大小不超过3cm,数目不超过3个的肝癌,特别适用于因反复进行化学栓塞治疗,肿瘤营养动脉遭破坏,和少血管型肝癌,不能滞留碘油者。但有无法纠正的血凝异常、难治性腹水和肝外转移患者不适合做酒精固化治疗。

治疗常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每周2次,连续4~6次。对于2cm大小的癌结节,单次以2~5ml 为宜;对于大于3cm的癌瘤,每次注射量可多达30~40ml。常同时给予门静脉分支内注射。国内外资料均表明酒精注射可提高小肝癌的生存率。

(4)经皮醋酸或盐酸、硫酸注射治疗

醋酸或盐酸、硫酸与酒精一样,可引起细胞脱水和蛋白变性,而致组织坏死,主要适应于直径≤3cm大小的肿瘤。

(5)经皮热盐水或蒸馏水注射治疗

超过60℃以上的高温可迅速引起细胞死亡,且热盐水冷却后为生理性液体,不像酒精或醋酸那样具有毒性,故可用来作癌局部治疗,特别适用于大的肝癌,经济实用、方便。

(6)热化疗药物注射治疗

42℃以上环境可引起癌细胞损伤,热能增强某些化疗药的细胞毒作用,因此,热和化疗药联合应用可改善常规化疗的效果。用于局部消融治疗时,温度一般不超过45℃。适用于大肝癌的治疗。

(7)局部注射缓释化疗药治疗

缓释化疗药有粉剂和液体两种,化疗药经特殊处理后,可缓慢释放,局部浓度高,全身浓度低,从而达到提高局部疗效,而减少全身副作用的目的。常用的缓释剂有顺铂、5-氟脲嘧啶、丝裂霉素、紫杉醇等。本法适用于肿瘤数目少于3个,直径少于7cm,整个肿瘤体积少于200ml的患者。

(8)90镱(90Y)微球注射治疗

90Y微球放射出纯β线。肝动脉注射90Y微球治疗肝癌,给予剂量为47~270Gy。一组资料显示,I期病例治疗后平均生存期628天,1年生存率63%,II期病例生存期384天,1年生存率51%,仅1例发生肝衰竭。

(9)经皮冷冻消融治疗

经皮穿刺冷冻治疗肝癌是近年来渐被证实有效的方法之一。常采用的致冷剂为液氮或氩气。经皮穿刺是在B超、CT或MRI等引导下,准确将冷冻探针插入到瘤体内。目前多采用氩氦刀或液氮冷冻系统治疗,一般冻融两个循环,可使癌细胞彻底死亡。

该疗法的优点是:

①靶向灭活肿瘤细胞,仅破坏肝内瘤组织,而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这对伴有肝硬化,肝储备能力差的肝癌患者尤为重要;

②由于血液的流空效应,邻近大血管的肿瘤可安全的接受冷冻治疗,而手术切除这些肿瘤往往是困难的;

③可有效地治疗巨大或多发性肝肿瘤,可单次或多次治疗;

④死亡的肿瘤组织留在体内,可继发抗瘤细胞的免疫反应 。

⑤冷冻可促进化疗药物进入瘤细胞内,因此有主张在冷消融的同时应用化学药物,以破坏残余活存瘤细胞,是为冷化学治疗。

⑥可与手术、放疗及动脉介入治疗等结合应用,提高疗效。对放、化疗失败的患者,冷冻治疗仍然有效。

冷消融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并发症较少,疗效较好,深受患者欢迎。

(10)经皮射频消融治疗(PRFA)

PRFA是在超声或CT引导下,准确将带有套管鞘的针型电极插入到肿瘤内,利用射频产生的高温,引起癌细胞凝固性坏死。

疗效 临床试验证明,PRFA治疗肝癌安全可靠。国内外资料显示,小肝癌(

肝癌难治但并非不可治

肝癌治疗难在哪儿

肝癌原发于肝组织内,具有易侵犯邻近组织和门静脉,循肝内血管、淋巴道向肝内转移或向远处转移的特性,从而造成治疗失败,这就决定了治疗上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肝癌难治怎么治

要根据患者身心情况和病期,结合肝脏功能和肝癌生物学行为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衡量,科学地综合局部和全身治疗优势,局部加区域治疗的各自优势,全面地、有计划地制定综合治疗方案,使其具有局部和整理观念,符合临床现实情况,取得较好的疗效。

伽玛刀配合介入,治疗肝癌的“黄金搭档”

体部伽玛刀治疗肝癌能够提高肿瘤组织放射剂量,减少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放射并发症的发生率有较大的意义。体部伽玛刀配合介入治疗,可扬长避短,达到较好的疗效。

首先,体部伽玛刀治疗前先行介入治疗,可使肿瘤缩小,为体部伽玛刀杀灭更多的肿瘤细胞创造条件。其次,瘤体的缩小可减少体部伽玛刀的照射容积,减轻放射不良反应;再次,介入治疗的化疗药物可对体部伽玛刀起协同或增敏作用。

另外,介入治疗杀灭一定数目的癌细胞,促使残存的非增生期细胞进入增生期,有利于乏氧细胞再氧合,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敏感性,增加体部伽玛刀治癌的杀灭作用。

肝脏肿块有良恶,肝癌发病有规律

肝脏占位病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肝脏长了肿块。

肝脏占位病变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良性占位如血管瘤、肝囊肿、肝腺瘤、局灶性结节样增生等。恶性占位如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母细胞瘤、肝脏平滑肌肉瘤、淋巴瘤。

发现肝脏占位病变时要鉴别诊断,良性占位病变,可手术切除;恶性占位病变,则应根据“三个合适”的原则(合适的适应症,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手段)个性化治疗,不可一概而论。

肝癌的发病呈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别。东南沿海高于内陆地区,我国肝癌发病最高的地区是:广西扶绥、江苏启东、广东顺德、福建同安。

肝癌的高发年龄集中在40~60岁,这个年龄段的朋友应注意定期检查,尤其是有肝炎病史或者肝硬化病史者。

警惕可能发展成肝癌的肝病

可转变成肝癌的肝病是乙肝和丙肝,这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肝病。还有一种庚型肝炎,也可能转变成肝癌,但不常见。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转成肝癌的关键,是引起这两种肝炎的病毒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能消灭它们。由于药物无法消灭这两种病原体,就得靠自身得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健全的人,也就是对这两种病毒能产生抗体的人,在病毒入侵后,很快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保护性抗体就会出现。这些抗体足以杀死病毒,病就痊愈了。这部分患者由于自身的免疫功能避免了病毒对肝脏的损伤,因此,就不会留下后遗症,不会出现肝硬化。

而另一部分人,他们的免疫功能天生不能产生对这两种病毒起杀灭作用的抗体。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就是打乙肝疫苗也不产生表面抗体的原因。他们无法产生抗体,就无法有效地杀灭病毒。病毒就可以在他们的肝脏中不断地破坏肝细胞。有破坏就得有修复,这是人体得本能。

在反复的修复中就会产生纤维化,形成肝硬化。修复中不断有新的肝细胞生成以代替被病毒破坏而死亡的肝细胞。在这种长期的频繁的新生中,就可能产生癌变。所以有人称乙肝/丙肝、肝硬化、肝癌为三部曲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偏方验方

肝癌通用方

清热解毒,化浊行瘀。适用于肝癌。

肝癌通用方

疏肝理气,活血解毒。适用于肝癌。

肝癌通用方

清热解毒,活血消痞。适用于肝癌。

肝癌通用方

清热解毒,化浊行瘀。适用于肝癌。

肝癌通用方

本方治疗肝癌有较好的疗效。方便使用,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