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术后注意事项

2020-07-15

心脏病术后注意事项:
  心脏手术术后的维护非常重要,主要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第一,术后常规回到监护室里需要带呼吸机,靠呼吸机的正压通气维持全身的氧供,同时用血管活性药辅助增强心肌收缩力;患者清醒达标时,脱掉呼吸机,进而逐渐降低血管活性药辅助的力度。
  第二,患者能够恢复到正常清醒、进食的状态,可以转出监护室,注意加强营养,保证营养的充分,整个的胸骨愈合就会加速进程;注重呼吸道管理,患者要尽早下地活动,恢复胃肠功能和消化功能,增加翻身、扣背等活动,促进排痰,使患者尽早康复。



心脏病术后注意事项相关阅读


心脏早搏是什么原因

心脏早搏是什么原因:
  心脏早搏是心律失常一种常见类型,在早搏里,心脏早搏引起也有其他原因。很多原因都可以导致心脏出现早搏情况。根据引起早搏原因不同,主要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原因。非心源性早搏,是指不是心脏病引起,或者和心脏没有关系的一些因素引起的早搏。比如生理性早搏,有的人喝完浓咖啡,就会出现明显早搏和心动过速症状。或者是妊娠晚期,由于胎儿增大,心脏负担加重,也会出现早搏。
  病理性原因也会出现一些早搏和心动过速症状,比如贫血、甲亢等等,这是非心源性早搏。心源性早搏更常见,所有心脏病到晚期都可能会出现早搏,或者是导致心脏早搏的出现。

心律不齐是什么

心律不齐是什么:
  心律不齐在医学上就是心跳不齐。心律不齐类型多种多样,比如快速性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早搏、房颤、房速,或者缓慢性心律不齐,即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包含内容非常多,心律不齐又分为良性心律不齐和恶性心律不齐;恶性心律不齐就是影响患者血压,影响各脏器供血;良性心律不齐即为生理性心律不齐,生理性患者可以不用治疗,但是如果影响到患者生命体征时,就应该立即处理。所以,心律不齐患者首先应该找到发病原因,通过心电图就可以显示房早、室早、房速、房颤、短暂性室速等;正常心跳很规整,在每分钟60到100次,如果患者心跳不是这个范围内,出现不规整心跳即为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分类非常多,分为早搏、心动过速、房颤、室颤。所以,通过听诊就能区分患者心律不齐类型,听诊如果听到整齐心跳中间突然漏掉一个心跳,或者突然提前出现一个心跳,就属于心律不齐;可以通过心电图诊断,或者Holter诊断,才能明确心律不齐类型。

心律不齐是什么原因

心律不齐是什么原因:
  心律不齐原因非常多,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即为心脏本身疾病引起,以及心脏以外疾病引起。
  所以,心律不齐分型方法非常多,生理性心律不齐,比如在紧张时候,就会出现心跳加快,心跳超过每分钟一百次以上,也叫心律不齐;另外,憋气时候心跳会变慢,比如潜水时会憋一大口气,此时心跳会越来越慢,也属于心律不齐范围,但是属于生理性心律不齐;生理性心律不齐可能很快就能恢复,如果是病理性心律不齐,即心律不齐持续存在,或者患者有基础病变,就叫病理性心律不齐。
  病理性心律不齐还可能是心脏本身疾病,或者心脏以外疾病;心脏本身疾病,比如心肌病,患者如果心脏结构不正常、心脏增大,就会出现心律不齐;冠心病、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心肌损害,都会引起心律失常;心脏以外疾病,也会引起心律失常,比如甲亢病人最典型症状即为心跳增快,因为甲亢患者甲状腺素增高后就会导致心跳加快。但是这种患者是心脏以外疾病引起心律不齐,还有电解质紊乱、低钾、拉肚子导致血钾降低,血钾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心律失常;还有缺氧、煤气中毒,各种药物性损害,都会引起心律失常。

心跳快要怎么办

心跳快要怎么办:
  心跳快就是心跳超过每分钟一百次,超过每分钟一百次就定义为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分为整齐心动过速和不整齐心动过速;整齐心动过速指心跳一直很整齐,能跳到每分钟一百八到二百次,叫阵发性室上速;不整齐心动过速指心跳快和心跳乱,会出现各种早搏,以及各种心律失常、房颤。
  心跳快治疗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治疗原发病,然后对症处理,比如房颤或者心跳快时候,这时要控制室率,可能就要用β受体阻滞剂,或者洋地黄类药,但是如果是发作性心跳快,比如突发突止,病人有时候都跳到每分钟200次。心跳快有一个量化指标,如果脉搏在每分钟150左右,可能是个窦性心动过速;如果是每分钟180到200次,可能就是阵发性室上速,就需要做一个小手术,把射频打掉,可能就完全能治愈。病人出现心慌心动过速时候,一定量一下脉搏,看心跳多少次,把数值告诉大夫,对丈夫的诊断非常有用。

什么是玻尿酸

玻尿酸其实是体内一个正常组成成分,人工的玻尿酸也和体内的玻尿酸成分一样,所以它是比较安全的,它主要是替代以前经常用的一些奥美定,这些不正规的材料。因为玻尿酸的好处就是它定期,一年就吸收了,不会造成人体的长期存留,像一些其他的材料,它可能长期地存在于组织里,造成组织长期的损害。另外它和组织结构化学成分一致,它等于不会对体内造成损害,所以它主要用于一些凹陷部位的填充。比如说有皱纹可以填充,鼻子不够高也可以填充,泪沟有凹陷也可以填充,就起到一个填充的作用。

心动过速吃什么药

心动过速吃什么药:
  心动过速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降低心率药物,具体用药需要根据具体病情来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心动过速治疗首先选用β受体阻滞剂抑制就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药物,可以使用倍他乐克、美特洛尔、比索洛尔等药物。
  第二,心动过速还可以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来抑制心率,临床上可以使用维拉帕米、异搏定、地尔硫卓等药物。
  第三,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服用中药进行治疗。一般来说药物治疗心动过速只能起到缓解作用,还需要找到具体病因选择其他方式进行治疗。

心律不齐有什么症状

心律不齐有什么症状:
  心律不齐范围较为广泛,主要是指正常节律起源点不变,但是它的节律不规整情况。心律不齐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同一导联PR间期差异大于零点一二秒。心律不齐以自觉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胸闷、呼吸困难、乏力、咳嗽等,有时还有心绞痛等症状。
  呼吸性心律不齐与呼吸周期有关,常见于青少年,一般无临床意义。病理性心律不齐如室性早搏、房性早搏、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不齐等,与心室肌收缩相关,具有临床意义,需及时治疗。

心脏早搏是什么病

心脏早搏是什么病:
  心脏早搏是一种常见心血管症状,属于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包括很多种,在临床上把心率失常主要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里又分为早搏、心动过速、室颤、房颤等。早搏是临床心律失常里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
  早搏又根据病人早搏发生部位不同,分为房性早搏,房性早搏是指发生于心房的早搏。还有发生于在心脏传导系统交界区,称为交界区性早搏。发生在心室,心室里的称为室性早搏,这是比较常见的几种早搏情况。

心脏病怎么办

心脏病怎么办:
  心脏疾病早期往往症状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能疏忽大意,未能及时地就诊,而另一部分患者则过度地夸大症状,增加了额外的心理负担,建议客观的正视心脏病,避免过度紧张与过度放松警惕。
  第一,心脏病有很多的诱发因素,具备危险因素的人,定期通过体检来了解身体的情况。
  第二,当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等等可疑症状的时候,可以到心脏专科门诊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动态心电图,甚至冠状动脉CT等专科检查,明确是否为心脏疾病的表现。
  第三,确诊心脏疾病以后,根据不同种类以及不同的疾病状态,坚持服药治疗,部分患者还可能需要行心脏支架植入、冠状动脉搭桥等手术治疗。
  第四,保证良好的心态与生活习惯,定期到专科门诊复诊治疗。

心脏病能治好吗

心脏病能治好吗:
  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病,都属于慢性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逐渐发生,心脏的机能均在逐渐的减退,心脏的疾病发生概率也会逐渐增加,大部分心脏病属于不可彻底根治的疾病,因此强调患者长期规律的服药治疗,同时定期随访复诊,多数患者在坚持治疗、定期随访的情况下,状态能长时间稳定,不出现急性的喘憋、急性胸痛等症状,可称为临床治愈。
  对于先天性心脏、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先天发育异常导致的心脏病或者心肌炎等急症,如果早期发现,给予合适的治疗,患者可以彻底的恢复,属于彻底根治。

噪声可以导致心脏病

城市化的发展,汽车的增多,噪声污染成为一个主要的人体危害。当面对隆隆作响和喧闹混乱的交通以及其他环境噪音时,女性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近3倍,而男性只增加了近50%。但是女性似乎不太容易受到办公室中噪音的影响,而男性受其影响增加的风险却高达近3倍。

很久之前,研究人员就开始怀疑每天过多地暴露于噪音如汽笛声、办公室的喧嚣、“软心先生”冰激凌制售车的叮当声等,会引起血压升高,有损身体健康。每当垃圾卡车从门前呼啸而过,或者电钻发出尖利的轰鸣时,你是否就会感到无可遏制的心烦意乱?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声响日复一日地萦绕在你耳边,那将是人生多大的折磨哟!

当你猛然听到一声巨响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连锁反应。巨响首先会引发强烈的心理反应——愤怒、压力、恐惧。这些情绪奔涌而出,随之肾上腺素和其他导致出冷汗的激素也一路飙升。最终,你将出现血压和血脂水平升高,并由此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和生活中所有的事情一样,噪音对机体的损害,也是男女有别,而且人与人之间还千差万别。基因和个性无疑有影响,同时也与男女两性面对情绪困境时根深蒂固的进化差别有关。例如,男性面对压力时更容易出现心脏病发作,这是因为他们释放的激素如睾酮,会放大血压和血脂水平升高所致的连锁反应。但另一方面,女性面对压力时通常会释放催产素等激素,它们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在更科学的层面上,过去数年间许多研究已经发现,经常暴露在各种噪音环境下,确实可以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其中一项比较有趣的研究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这项研究调查了4 000个人,其中半数是心脏病发作的幸存者。研究人员对他们每天工作和环境中的噪音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即使对吸烟和年龄等因素进行调整以后,慢性噪音污染仍然可以“轻至中度”地升高心脏病风险。其他研究则更进一步,它们发现工作时戴着耳塞的人比不戴耳塞的人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低。

当面对隆隆作响和喧闹混乱的交通以及其他环境噪音时,女性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近3倍,而男性只增加了近50%。但是女性似乎不太容易受到办公室中噪音的影响,而男性受其影响增加的风险却高达近3倍。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目前尚不得而知,但是有些科学家认为,对于办公室中常见的噪音,如谈话、聊天和口头争论,女性适应起来可能更加得心应手。但是,对此我们也无从验证,因此目前还完全处于假说阶段。也就是说,有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意味。

工作压力大引发心脏病

工作压力就像加在人体弹簧上的外力,太少了没有动力,太大了会破坏张力。科学家一直认为,压力可能会诱发心脏病,但是很少有医学证据来证明,最近,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宣称,压力确实会引发心率不齐等冠状动脉疾病,相关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欧洲心脏杂志》上。

多年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压力可能会诱发心脏病,但是很少有医学证据来证明。最近,英国科学家对514名平均年龄为62岁的男女进行了实验,实验前这些人都没有罹患心脏病的症状。

研究人员对每名实验对象进行了压力测试,并记录了他们的皮质醇浓度。皮质醇是主要的压力荷尔蒙,当人们遭受精神或者生理压力时,身体就会产生这种荷尔蒙,释放这种荷尔蒙会导致人体动脉的收缩。

研究人员对实验对象的动脉进行了扫描,结果发现,遭受了压力的实验对象患有动脉脂肪沉积的几率是没有遭受压力的实验对象的两倍。

该研究证明,压力和心律不齐等冠状动脉疾病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管腔所供应的血液能满足心肌平时需要,但当心脏工作量增加时,心肌的血液供应就会不足,产生心绞痛、心律不齐和心力衰竭。

心慌心跳心口痛未必是心脏病

心慌心跳心口痛,一般都认为必定是“心脏病”,其实不然。心理疾病同样可以引起心脏不适的感觉。在澳洲修心理学时,澳洲心理学家指出:每五位心口不适的患者当中,只有一位是心脏病患者,而其余四位都可能是心理疾病患者。

也就是说多数心口不适,心慌心跳是心理障碍产生的非特异反应。

在临床中,有许多这样的病人。他们大都自觉心口不适,经检查未发现心脏有实质性异常。在无法找到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医生只能依据病人自诉推理,做出模棱两可的诊断结论,如“可疑心肌劳损”等。

于是,按照这个假设的疾病,使用大量相关药物,一种不灵,再换一种,到头来症状并无改善,甚至反而更加严重。结果病人的罪受够了,钱也化光了,医生也很无奈。

心脏是对情绪最敏感的器官,任何心理情绪变化,心脏都会做出迅速反应。当遇到外界强烈刺激时,大脑神经兴奋,会令心脏加速,或节律紊乱,出现胸闷、心慌、心跳、心口痛、呼吸困难,这是人人都亲身体验过的。

由此可见,心慌心跳心口痛,并不一定全是心脏病。如果心口不舒服、经常心慌心跳或者胸闷气阻,又经过系统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反复服“心脏病药”又不能改善的病症。可以从心理疾病方面想一想。

何谓“双心”

双心医学,是一门由心脏病学和心理学交叉并综合形成的学科,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研究控制这些心理问题对心血管疾病转归的影响,强调在关注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尊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即身心的全面和谐统一。

1995年,提出双心医学的概念,经过多年艰难的探索和临床实践,其于2006年正式提出“双心医学”,标志着“双心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正式建立。

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可以成为心血管疾病的原发病因和危险因素,同时又可以作为诱发因素加速原有心血管疾病的进程,导致临床预后恶化。目前,双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关于精神心理因素引发心肌缺血的研究日益深入。

精神心理因素与心脏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甚至会直接引发猝死。网上有很多诸如人被气死的例子。心血管医生也关注到节假日与心脏病的关系,比如除夕、世界杯期间,都是心肌梗死的高发日。因为在此期间,人处于忙碌或熬夜中,会面临精神、心理应激,从而导致心脏事件的突然发生;还有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带来心血管损伤,都提示精神压力可引发心脏问题。

三招远离假日心脏综合征

繁忙的生活节奏使得聚少离多成为大众的生活常态,节假日往往成为亲朋聚会的唯一时机。

春节一过,小长假陆续到来。过几天就是“五一”小长假了,假期到来前,我们先给大家送上温馨小提示,“三招远离假日心脏综合征”。

“假日心脏综合征”是指健康人在节假日期间出现以心律失常在内的心脏急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综合征。这种综合征与长期的心脏病史无关,而是与不良生活习惯、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三大诱因引发心脏综合征

“假日心脏综合征”并不是新名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出现,假日期间的心脏并发症可达平日的6-8倍。其中,饮食结构被打破,诸如暴饮暴食、过度饮酒,以及打牌等娱乐活动是深层诱因。

在重大节日或活动如春节、世界级体育赛事期间,或者股市强烈波动时期等与患者本身有直接关系的时间节点,也容易出现病人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心梗、心绞痛等情况。

另外,常年存在的散发病例也是“假日心脏综合征”的诱因之一。散发病例未必是赶上过节发病,三分之二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心情低落、精神压力增加等情况,这个时期的频繁应酬,就像一个导火索,很容易点燃心脏综合征。

节假日前莫更忙

与老年人不同的是,对于年轻群体来讲,为了能将小假期延长一点,延长放松休闲时间,很多年轻人往往会选择调休,从而导致连夜加班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加班加点赶任务的过程中,更易引发综合征。

有一位年轻患者就是上述情况,幸运的是,她得到了及时救治。很多时候,因为熬夜加班,短短几分钟内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再也没能抢救回来。这种现象近几年呈逐年攀升趋势,尤其要引起广泛注意。所以节假日前夕,年轻人一定要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

日常建立科学生活观

生活中常常能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走在大街上,很多开汽车的往往是年轻人;中年人多选择自行车出行、装备精良考究、趋于半职业化;而老年人则更多以步行为主,饭前饭后时段,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实际上,不同的出行习惯,反应的恰恰是不同机体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上的潜意识。

很多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尤其是中年患者群体,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拿到体检报告,但不想吃药,而是希望通过改变生活习惯的方式来改善身体状况。

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这种态度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未必科学,而且对恢复健康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日常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合理的体育锻炼是好事,不能等到身体出现问题才想到这些。

老年人不要“太要强”

对于疾病的治疗方式因人而异。日常接触的患者中,很多患者缺乏科学态度,寄希望于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避免药物或手术治疗。但患者忽略了个体差异问题,如果患者在本身已经处于血糖、血压升高状态的情况下,仍然拒绝药物治疗,则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

众所周知,目前很多人普遍存在睡眠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患者往往因为一种疾病跑到多家医院去就诊,面对不同医生给予的就诊结果的部分出入,患者内心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焦虑。

对于这些患者而言,迫在眉睫的不是做心脏搭桥或支架手术,背后的科学素养、生活方式、对疾病治疗的认知模式,才是重中之重。

与年轻患者不同的是,很多老年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往往更重视医嘱。

老一代人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子女成年后,无论多繁忙,都应抽出足够时间给予“反哺”。对于老年人来讲,预防假日心脏综合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药物一定要留出余量,以供不时之需。只有在充分作足准备的情况下,患者才能在遇到不舒服的情况时,及时控制病情,缓解心理恐慌。

其次,提前到医院就诊,医生会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不要等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或者药物已经用尽才到医院就诊。

最重要的是,老年人不要“太要强”。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在家看护孩子的老年人因过度劳累病倒。有的老人则积极投身于户外运动中,并且热衷于挑战极限项目。实际上,就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相应年龄段有相应年龄段要做的、适宜做的事,切忌心态太“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