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症状

2020-07-15

乙肝的症状:
  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导致的肝炎,称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有些乙型肝炎的病人不一定会有临床的症状和表现。大部分病人可能会乏力、腹胀、不想吃饭等。有些病人还会表现为肝区的疼痛。如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出现黄疸,可能会有目黄、皮肤黄、小便黄。
  转氨酶升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厌油。如果病人比较敏感,病人可能会出现肝区的疼痛。一般来说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的症状就是乏力、腹胀和肝区疼。但症状只是诊断疾病的一个方面,不能完全依靠症状来进行诊断。



乙肝的症状相关阅读


什么是乙肝表面抗体

什么是乙肝表面抗体:
  乙型肝炎是一个比较令人担心的病,那么在预防乙型肝炎的时候都希望大家有抗体,就是乙肝检测它的抗原,乙肝检测标志物有好几项。其中有一项叫做乙肝表面抗体,这个乙肝表面抗体就是由乙肝病毒的外壳,它有乙肝的表面抗原,用抗原去免疫正常人的机体,正常人就会产生针对抗原出现抗体,这种抗体叫乙肝表面抗体。
  因为是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疫苗免疫产生的表面抗体特别重要,正常值是大于十,但是对于正常健康人来讲,滴度越高越好,至少要一百以上才有一定的对人体有一定的保护价值作用。当然如果要是抗体能够达到上千,那健康人就有太强的免疫力。所以乙肝表面抗体,每一个没有得乙肝的患者都是需要具备。

乙肝病人怀孕会不会传染宝宝

乙肝在母婴传播方面是有一个很大的概率,也就是说中国之所以是一个乙肝大国,大部分人感染的途径都是通过妈妈生孩子的过程中被传染。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也非常注重家族史的问题,因为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如果妈妈有乙肝是有可能会传染给孩子的。但是近几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有了非常有效的母婴阻断的一套策略。也就是现在如果有乙肝的女性在生育前就知道自己有乙肝,而且是在正规医院的产科进行产检。那么通过母婴阻断的有效手段之后,生出来的宝宝没有乙肝的这种可能性已经可以达到95%甚至更高。如果在北京地坛医院生孩子,可能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现在医生一般的做法首先就是明确妈妈体内的乙肝病毒的含量,如果HBV–DNA水平大于10的5次方,就会建议这样的妈妈在怀孕28周的时候,即使她的肝功能正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也会让她去吃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拉米夫定,对肚子里的宝宝也就是胎儿没有任何影响的妊娠安全性非常高的抗病毒药,这些药物就会使她们的病毒量下降到10的5次方以下。而临床上认为10的5次方以下的妈妈,在生孩子的过程中,再传染给孩子的可能性就非常少。除此以外,不论这个妈妈是不是需要吃药,也就是说不论她的病毒量多高,只要是表面抗原阳性,那么在孩子出生的当天,都会给孩子打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生出来的孩子只要经过母婴传播的阻断策略的干预之后,再得乙肝的可能性就是微乎其微了。而这种孩子出生之后,也完全可以通过母乳喂养长大。即使妈妈体内有乙肝病毒,通过乳汁也不会传染给孩子。现在有非常明确的证据证明,男性即使有乙肝,也不会通过生育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慢性乙肝的危害

慢性乙肝的危害,慢性乙型肝炎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危害就是会出现终末期肝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监测、治疗,任由慢性乙型肝炎不断的进展,最终都会出现肝硬化、肝癌,而这些情况一旦出现,通过现在的医学手段无法逆转。医学上把这段时间称为终末期肝病,也就是说发展到这个阶段之后,肝病就发展到头了,再往后的发展,就逐渐越来越接近死亡。而肝硬化之所以会导致患者生命的终结,主要是来自肝硬化的并发症。在肝硬化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三种,第一种是肝腹水,是门静脉高压引起。肠道内的一些血流,不能够流过肝脏进入心脏,这样就会以渗出的形式渗到腹腔内,就会形成腹水。而在腹水的基础上就容易发生感染。腹腔内的血液是流动的,不断循环的,不容易长细菌,而腹水不容易被吸收回到血液中去,一旦出现了腹腔感染,就会造成人体整个的机能下降,就会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最终会影响人的生命。除了腹水以外,门静脉压力升高使胃肠道的血液不能够有效的流通,也会让血液积攒在血管里,等积攒到一定程度之后,血管会受压而变得越来越薄,血管壁越来越薄,薄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破裂,从而形成上消化道出血,这种出血非常迅猛,很快就会造成失血性休克,使人失去生命。另外由于肝脏解毒能力下降,还会引起脑子的损伤,称为肝性脑病。也就是说,脑子因为肝脏的功能下降,出现了问题,也称为肝昏迷。因为它的表现就是逐渐的发生昏迷现象,而昏迷之后就会出现很多的意外。所以一旦出现这三个并发症中的一种,都会危及到乙肝病人的生命。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同其他的癌症相比,肝癌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肝癌一旦失去了手术时机,并没有很好的内科治疗方法,没有很好的放疗药、化疗药,也没有给病人吃的更加有效的靶向药。所以在到了这种阶段,病人可能就会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会丧失生命。所以对于一个乙肝病人来说,一定要及时的开始抗病毒治疗,只有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才会让乙肝的病人不会出现肝硬化、肝癌这样的终末期疾病状态,才能延长乙肝病人的寿命。

和乙肝大三阳的人吃饭能不能传染

乙肝有四种传播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血液、性传播,日常生活的接触不会传播乙肝,也可能会有意外的情况,比如接触了过多乙肝患者的体液,而自身在饮食的过程中存在胃溃疡或消化道黏膜破损的情况,这时可能会出现乙肝的传播,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成年人之间传播乙肝的几率非常低。所以不应该歧视乙肝的病人,在日常接触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慢性乙型肝炎能自己好吗

慢性乙型肝炎的感染者其实是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肝功能B超完全正常的一个乙肝携带者;还有一种人是有肝功能异常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人群。对于这两个状态的人群,不管是不是进行了抗病毒治疗,都有极少数人确实可以自愈,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他的肝功能是正常的,B超也没有发现问题,甚至表面抗原就转阴了,称之为自愈,但是每个人每年可能只有1%的概率。还有一些情况,就是他自认为是自愈,因为没有症状,但其实是一种携带状态,如果只查肝功能B超,可能完全是正常的,只有查到表面抗原或者是查乙肝五项的时候,才能发现他是感染者。还有经过抗病毒治疗,可能只有不到10%的人,一般说5%到10%左右的人,经过抗病毒治疗可以实现痊愈,也就是表面抗原转阴。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是指没有肝炎的症状和体征,HBsAg阳性持续半年以上,肝功能指标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检查肝功能正常,但是患者的肝组织会有不同程度的病变,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也会成为有症状的患者。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代表着绝对的安全,这类人群体内依然存在一定量的乙肝病毒,而且如果乙肝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处于不断复制阶段,会导致患者肝脏组织逐渐受损,进而病情有可能发展成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注意什么

乙肝病人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少用药或不用药,很多乙肝病人认为出现乙肝就需要吃很多药物来控制,这种认识不科学,吃药本身会加重肝脏的负荷。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生活规律,在养护肝脏的过程中要注意休息,很多人在进行频繁、剧烈的体育运动时会激发机体免疫力的变化,从而引起乙肝的发作。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温软,少量多餐,少量多餐不适合于糖尿病患者,但是对绝大多数乙肝患者都适合,此外,乙肝患者必须严格戒酒,不能吃过度油腻的食物,否则会造成乙肝肝硬化发病率的提高。

乙肝抗毒药物的副作用

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干扰素,它的有效率比较低,副作用比较大,会出现发热、骨髓造血抑制、甲状腺功能异常,甚至继发血糖代谢的异常,但它一旦进入有效范围,就相当于提高自身免疫力去抵抗病毒,效果是持续性的。还有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这类药物在应用期间的副作用比较少,可能会有肌酸激酶升高,主要是横纹肌溶解,也可能会有肾脏方面的问题,如替诺福韦或阿德福韦酯,副作用的发生率都比较低,但是需要长期服用,不能间断停药。两者有各自的优缺点。

乙肝抗病毒药吃多长时间

乙肝抗病毒口服的药物,目前只有核苷酸类似物有明确疗效,这类药物需要长期服用,不建议停药,它是目前国内指南上服药时间最长的一种药物,一般出现停药指征后也不建议停药,因为这类药物只要存在,乙肝病毒就无法致病,但是如果它不存在,乙肝病毒就会进入快速复制期,一定要把乙肝的所有CCDNA耗竭干净以后才能停药,但这并不意味着乙肝患者没有停药的希望,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彻底根除乙肝病毒的药物,如表面抗原的阴转药,未来患者可能不需要长时间服药就可以彻底把体内的乙肝病毒清除干净。

和乙肝大三阳的人吃饭会传染吗

乙肝有四种传播方式,第一种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得了乙肝的母亲可能把乙肝遗传给孩子。第二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主要由输血传播,是国内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第三种传播方式是性传播,乙肝是性病中的一种,但患有乙肝的成年人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几率比较小。第四种传播方式是医源性传播,医学上很多侵袭性的操作行为可能会造成乙肝传播。日常生活的接触,如与乙肝病人吃饭等不会传播乙肝,成年人之间传播乙肝的几率非常低。所以不应该歧视乙肝病人,在日常接触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新生儿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抗体应该有多高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两种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刚刚上市,为了让一些医生和患者了解这两种药物,一直在写丙型肝炎的治疗。这段时间里,我接到过几封乙肝妈妈的来信,问自己的孩子打了三针乙肝疫苗后,抗体没有>1000 mIU/ml,是不是太低了。说自己在妈妈群里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抗体都>1000 mIU/ml,担心自己宝宝的抗体没有达到1000 mIU/ml,会不会感染乙肝。

我反复回信告诉这些乙肝妈妈,说抗体>100 mIU/ml就算很高的,并非所有孩子打了疫苗后抗体都会>1000 mIU/ml。但这些妈妈们还是不放心。今天,我写完了丙型肝炎的博客,决心把我们医院妇产科乙肝“大三阳”妈妈生育的孩子接种三针乙肝疫苗后抗体高低的情况做个统计,让这些妈妈们看看。

我初步统计了数据库中1517例乙肝“大三阳”或/和高病毒复制(HBV DNA>106 IU/ml)的母亲所生的1528例孩子(11对双胞胎)阻断成功后抗体产生的情况(如图)。完成3针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后1个月时检查孩子的抗体,抗体的定量值>10 mIU/ml即表示孩子对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力,抗体的定量值≥100 mIU/ml为正常应答,在10~100 mIU/ml之间为低应答,抗HBs<10 mIU/ml为无应答。从下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97.3%的孩子都产生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80.4%的孩子抗体>100 mIU/ml(其中33.8%的孩子抗体>1000 mIU/ml),为正常应答;16.8%的孩子产生了抗体,但定量的值较低,在10~100 mIU/ml之间,为低应答,抗体容易消失;只有2.7%的孩子尽管后来证实阻断成功,但对最初的3针疫苗无应答(没有产生抗体),加强疫苗接种后最终获得抗体。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有可能消失吗

乙肝病毒是一种特别“做衣服”的病毒。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中,病毒颗粒可高达10的13次方拷贝/毫升,其中完整的(成熟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仅占万分之一,只有少数是具有全基因的,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每个乙肝病毒只需要约100个HBsAg分子作为它的外膜蛋白,但是在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HBsAg的量比病毒装配所需要的大约多出了10万~100万倍,有数百万HBsAg分子在血液中循环。

那么,这么多的HBsAg在乙肝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HBsAg不仅只有做病毒“外衣”的作用,它会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细胞,保护乙肝病毒,不让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乙肝病毒。HBsAg能作用于T细胞,使其失去杀伤HBV感染的肝细胞的能力;还能作用于B细胞,使其不能对乙肝病毒产生抗体。HBsAg的持续存在使HBV感染慢性化。”因此,HBsAg水平越低,病毒在体内的根基越不牢靠,越容易被清除。

肝细胞的生命周期大约为100天,每天约有1%的肝细胞凋亡,新的肝细胞再生。新的肝细胞往往是没有被乙肝病毒所感染的“干净”细胞。如果持续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旧的肝细胞(包括整合了HBV DNA的肝细胞)逐渐凋亡,新的未被病毒感染的“干净”肝细胞不断再生。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HBsAg是有可能消失的。

我国台湾的医生曾对2121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进行了长期的随访,这些患者中50.4%在28~75岁HBsAg自然消失。作者分析了这些患者HBsAg的有利因素,发现乙肝病毒的C基因型比B基因型更容易自发性HBsAg消失。另外,男性、HBV DNA<2000 IU/ml和HBsAg<100 IU/ml的患者自发性HBsAg消失的比率较高。

在台湾的另一项研究中,1991-1992年登记纳入长期随访且HBsAg等数据完整的2946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在随访48149.1人-年期间,累积18%的患者HBsAg消失。

我国香港的医生对775例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于HBeAg消失后随访1年、5年、10年、15后、20年和25年,HBsAg消失率分别为0.3%、1.3%、3.0%、8.9%、15.7%和23.6%。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要达到HBsAg消失,首先要达到e抗原的消失和血清学转换和HBV DNA复制的长期抑制。

高病毒的乙肝女性能不能怀孕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估计30%~50%的感染者是因母婴传播而感染的。在没有接受乙肝疫苗预防的情况下,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60%在两年内可感染乙肝病毒,乙肝“大三阳”的妈妈新生儿感染风险约70~90%,“小三阳”的妈妈新生儿感染风险约10~40%。在我国,有8%的孕妇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50%以上为e抗原(+)的“大三阳”感染者。

乙肝的母婴传播有三条途径: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感染;产时感染是指母亲在分娩的时候,新生儿吞咽了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在分娩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促使少量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引起婴儿感染;产后感染实际上属于乙肝病毒的“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哺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在没有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的情况下,产时感染占绝大多数,约为80%~85%,产后感染约10%~15%,宫内感染约5%~10%。因此,产时感染是乙肝母婴传播中最主要的途径。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三条途径

不过,现在医生们已经掌握了一整套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的措施,可以将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的风险降低到1%以下。

措施之一: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立即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的作用是刺激婴儿的免疫系统产生对乙肝的抗体,也就是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清除或中和乙肝病毒,使婴儿免遭乙肝病毒感染。

但是,新生儿在出生后即使立即注射1针乙肝疫苗,其抗体最早也需要在接种半个月后才逐渐出现,而且抗体产生的量较少,而乙肝妈妈在分娩过程中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是最大的(产时感染)。因此,单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预防产时的乙肝病毒感染常常来不及,母婴传播阻断的有效率只有87.8%。

措施之二: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在出生后注射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液中直接提取的乙肝表面抗体,在婴儿出生后应尽早把这种抗体直接注射到婴儿体内,可以立即清除或中和从母血污染进入婴儿体内的乙肝病毒,在乙肝疫苗发挥作用之前起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作用。

因此越早使用越好,最好在出生12小时以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剂量是100单位或200单位。这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方法可使乙肝母婴阻断率提高至95%。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措施

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乙肝疫苗(主动免疫)这种联合免疫的方法是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主要措施。但是,一些高病毒复制的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尽管采用了这两项措施,仍然有10%左右的后代免疫失败,感染了乙肝病毒。这是为什么呢?

医生们发现,这些母婴阻断失败的母亲体内病毒复制都非常活跃,血清乙肝病毒DNA水平大多在10的6次方以上,而且病毒复制水平越高,母婴阻断失败的风险越大。

医生们还发现,这些母婴阻断失败的新生儿实际上在还没有出生时就已经被妈妈体内的病毒所感染,感染的时间大多在怀孕28周以后,越接近分娩的妊娠晚期宫内感染率越高。这是因为怀孕的中晚期,随着胎儿生长,胎膜逐渐变薄,胎盘上绒毛的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高,这种变化有利于胎儿得到更多的营养供应,但同时也削弱了胎盘的屏障作用,使乙肝病毒容易逐层向胎侧面感染,最终突破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由于在胎儿期就已经被感染,因此,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当然为时已晚。那么,对待这些病毒复制水平很高的已经女性就要采用更严格的母婴阻断方法,妊娠晚期服用抗病毒药物。

措施之三:高病毒复制的乙肝妈妈在怀孕24±28周开始服用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加强母婴阻断,产后1~3个月内停药。胎儿在母亲体内发育到7个月(28周)左右重要器官已经基本发育完善,而妊娠晚期是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高危险时期,宫内感染的风险与母亲体内HBV DNA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妊娠晚期服用拉米夫定可降低母亲体内HBV DNA水平,减少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而且对胎儿发育影响不大。

采取了这三项母婴阻断措施以后,99%以上的乙肝妈妈都可以生出健康宝宝。

意外接触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医护人员在为病人治疗时,有可能被病人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刺伤,也有可能被手术刀割伤。这种在工作中皮肤破损意外接触到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在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后处理的推荐意见:“意外暴露后预防: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①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②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m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 mg)。

乙肝病毒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破损感染的风险也与伤口大小、深浅和新鲜程度有关。小而浅的划痕,陈旧的伤口由于血管已经闭合,病毒很难进入。这种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主要见于医护人员,有时也会发生于警察、司法人员等在追捕、看守乙肝病毒感染的犯人时意外受伤,受到乙肝感染者的性侵犯或伤害。

一旦发生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可以按照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推荐,进行血清学检测、接种乙肝疫苗或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实施主动和被动免疫。

乙肝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脾肿大

乙肝病毒感染者脾脏肿大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乙肝病毒活动所致,二是肝硬化所致。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当乙肝病毒活动时,在病毒的刺激下,免疫系统则要发动一切可能与感染的病毒作斗争。为了和入侵的敌人斗争,脾脏则要通过增生来补充免疫细胞,导致脾脏肿大。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做超声波检查时常有脾脏肿大的表现。

脾脏也是非常大的储血器官。当肝硬化时,门静脉压力升高,一些本来要流向肝脏里的血液,反流至脾脏,导致脾脏充血肿大。

乙肝病毒感染者在发现脾脏肿大后,应进一步检查超声波、肝脏弹性,进一步确定是否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脏纤维化程度。脾脏肿大常会导致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因此,脾肿大的患者还应该进行血常规检测。

脾脏肿大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HBV DNA阳性,一般提示肝病活动或肝纤维化进展,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抗病毒治疗。过度脾大并伴有门静脉高压者,应到肝胆外科就诊,权衡是否做脾切除手术。

相关方剂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的症状-乡间郎中

乙肝的症状

2020-07-15

乙肝的症状:
  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导致的肝炎,称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有些乙型肝炎的病人不一定会有临床的症状和表现。大部分病人可能会乏力、腹胀、不想吃饭等。有些病人还会表现为肝区的疼痛。如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出现黄疸,可能会有目黄、皮肤黄、小便黄。
  转氨酶升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厌油。如果病人比较敏感,病人可能会出现肝区的疼痛。一般来说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的症状就是乏力、腹胀和肝区疼。但症状只是诊断疾病的一个方面,不能完全依靠症状来进行诊断。



乙肝的症状相关阅读


什么是乙肝表面抗体

什么是乙肝表面抗体:
  乙型肝炎是一个比较令人担心的病,那么在预防乙型肝炎的时候都希望大家有抗体,就是乙肝检测它的抗原,乙肝检测标志物有好几项。其中有一项叫做乙肝表面抗体,这个乙肝表面抗体就是由乙肝病毒的外壳,它有乙肝的表面抗原,用抗原去免疫正常人的机体,正常人就会产生针对抗原出现抗体,这种抗体叫乙肝表面抗体。
  因为是乙肝表面抗原,乙肝疫苗免疫产生的表面抗体特别重要,正常值是大于十,但是对于正常健康人来讲,滴度越高越好,至少要一百以上才有一定的对人体有一定的保护价值作用。当然如果要是抗体能够达到上千,那健康人就有太强的免疫力。所以乙肝表面抗体,每一个没有得乙肝的患者都是需要具备。

乙肝病人怀孕会不会传染宝宝

乙肝在母婴传播方面是有一个很大的概率,也就是说中国之所以是一个乙肝大国,大部分人感染的途径都是通过妈妈生孩子的过程中被传染。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也非常注重家族史的问题,因为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如果妈妈有乙肝是有可能会传染给孩子的。但是近几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有了非常有效的母婴阻断的一套策略。也就是现在如果有乙肝的女性在生育前就知道自己有乙肝,而且是在正规医院的产科进行产检。那么通过母婴阻断的有效手段之后,生出来的宝宝没有乙肝的这种可能性已经可以达到95%甚至更高。如果在北京地坛医院生孩子,可能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现在医生一般的做法首先就是明确妈妈体内的乙肝病毒的含量,如果HBV–DNA水平大于10的5次方,就会建议这样的妈妈在怀孕28周的时候,即使她的肝功能正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也会让她去吃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拉米夫定,对肚子里的宝宝也就是胎儿没有任何影响的妊娠安全性非常高的抗病毒药,这些药物就会使她们的病毒量下降到10的5次方以下。而临床上认为10的5次方以下的妈妈,在生孩子的过程中,再传染给孩子的可能性就非常少。除此以外,不论这个妈妈是不是需要吃药,也就是说不论她的病毒量多高,只要是表面抗原阳性,那么在孩子出生的当天,都会给孩子打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生出来的孩子只要经过母婴传播的阻断策略的干预之后,再得乙肝的可能性就是微乎其微了。而这种孩子出生之后,也完全可以通过母乳喂养长大。即使妈妈体内有乙肝病毒,通过乳汁也不会传染给孩子。现在有非常明确的证据证明,男性即使有乙肝,也不会通过生育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慢性乙肝的危害

慢性乙肝的危害,慢性乙型肝炎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危害就是会出现终末期肝病,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监测、治疗,任由慢性乙型肝炎不断的进展,最终都会出现肝硬化、肝癌,而这些情况一旦出现,通过现在的医学手段无法逆转。医学上把这段时间称为终末期肝病,也就是说发展到这个阶段之后,肝病就发展到头了,再往后的发展,就逐渐越来越接近死亡。而肝硬化之所以会导致患者生命的终结,主要是来自肝硬化的并发症。在肝硬化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有三种,第一种是肝腹水,是门静脉高压引起。肠道内的一些血流,不能够流过肝脏进入心脏,这样就会以渗出的形式渗到腹腔内,就会形成腹水。而在腹水的基础上就容易发生感染。腹腔内的血液是流动的,不断循环的,不容易长细菌,而腹水不容易被吸收回到血液中去,一旦出现了腹腔感染,就会造成人体整个的机能下降,就会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最终会影响人的生命。除了腹水以外,门静脉压力升高使胃肠道的血液不能够有效的流通,也会让血液积攒在血管里,等积攒到一定程度之后,血管会受压而变得越来越薄,血管壁越来越薄,薄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破裂,从而形成上消化道出血,这种出血非常迅猛,很快就会造成失血性休克,使人失去生命。另外由于肝脏解毒能力下降,还会引起脑子的损伤,称为肝性脑病。也就是说,脑子因为肝脏的功能下降,出现了问题,也称为肝昏迷。因为它的表现就是逐渐的发生昏迷现象,而昏迷之后就会出现很多的意外。所以一旦出现这三个并发症中的一种,都会危及到乙肝病人的生命。肝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同其他的癌症相比,肝癌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肝癌一旦失去了手术时机,并没有很好的内科治疗方法,没有很好的放疗药、化疗药,也没有给病人吃的更加有效的靶向药。所以在到了这种阶段,病人可能就会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就会丧失生命。所以对于一个乙肝病人来说,一定要及时的开始抗病毒治疗,只有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才会让乙肝的病人不会出现肝硬化、肝癌这样的终末期疾病状态,才能延长乙肝病人的寿命。

和乙肝大三阳的人吃饭能不能传染

乙肝有四种传播方式,更多的是通过血液、性传播,日常生活的接触不会传播乙肝,也可能会有意外的情况,比如接触了过多乙肝患者的体液,而自身在饮食的过程中存在胃溃疡或消化道黏膜破损的情况,这时可能会出现乙肝的传播,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成年人之间传播乙肝的几率非常低。所以不应该歧视乙肝的病人,在日常接触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慢性乙型肝炎能自己好吗

慢性乙型肝炎的感染者其实是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肝功能B超完全正常的一个乙肝携带者;还有一种人是有肝功能异常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人群。对于这两个状态的人群,不管是不是进行了抗病毒治疗,都有极少数人确实可以自愈,在没有治疗的情况下,他的肝功能是正常的,B超也没有发现问题,甚至表面抗原就转阴了,称之为自愈,但是每个人每年可能只有1%的概率。还有一些情况,就是他自认为是自愈,因为没有症状,但其实是一种携带状态,如果只查肝功能B超,可能完全是正常的,只有查到表面抗原或者是查乙肝五项的时候,才能发现他是感染者。还有经过抗病毒治疗,可能只有不到10%的人,一般说5%到10%左右的人,经过抗病毒治疗可以实现痊愈,也就是表面抗原转阴。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是指没有肝炎的症状和体征,HBsAg阳性持续半年以上,肝功能指标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检查肝功能正常,但是患者的肝组织会有不同程度的病变,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也会成为有症状的患者。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代表着绝对的安全,这类人群体内依然存在一定量的乙肝病毒,而且如果乙肝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处于不断复制阶段,会导致患者肝脏组织逐渐受损,进而病情有可能发展成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乙肝注意什么

乙肝病人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少用药或不用药,很多乙肝病人认为出现乙肝就需要吃很多药物来控制,这种认识不科学,吃药本身会加重肝脏的负荷。第二个需要注意的是生活规律,在养护肝脏的过程中要注意休息,很多人在进行频繁、剧烈的体育运动时会激发机体免疫力的变化,从而引起乙肝的发作。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温软,少量多餐,少量多餐不适合于糖尿病患者,但是对绝大多数乙肝患者都适合,此外,乙肝患者必须严格戒酒,不能吃过度油腻的食物,否则会造成乙肝肝硬化发病率的提高。

乙肝抗毒药物的副作用

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干扰素,它的有效率比较低,副作用比较大,会出现发热、骨髓造血抑制、甲状腺功能异常,甚至继发血糖代谢的异常,但它一旦进入有效范围,就相当于提高自身免疫力去抵抗病毒,效果是持续性的。还有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这类药物在应用期间的副作用比较少,可能会有肌酸激酶升高,主要是横纹肌溶解,也可能会有肾脏方面的问题,如替诺福韦或阿德福韦酯,副作用的发生率都比较低,但是需要长期服用,不能间断停药。两者有各自的优缺点。

乙肝抗病毒药吃多长时间

乙肝抗病毒口服的药物,目前只有核苷酸类似物有明确疗效,这类药物需要长期服用,不建议停药,它是目前国内指南上服药时间最长的一种药物,一般出现停药指征后也不建议停药,因为这类药物只要存在,乙肝病毒就无法致病,但是如果它不存在,乙肝病毒就会进入快速复制期,一定要把乙肝的所有CCDNA耗竭干净以后才能停药,但这并不意味着乙肝患者没有停药的希望,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彻底根除乙肝病毒的药物,如表面抗原的阴转药,未来患者可能不需要长时间服药就可以彻底把体内的乙肝病毒清除干净。

和乙肝大三阳的人吃饭会传染吗

乙肝有四种传播方式,第一种传播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得了乙肝的母亲可能把乙肝遗传给孩子。第二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主要由输血传播,是国内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第三种传播方式是性传播,乙肝是性病中的一种,但患有乙肝的成年人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几率比较小。第四种传播方式是医源性传播,医学上很多侵袭性的操作行为可能会造成乙肝传播。日常生活的接触,如与乙肝病人吃饭等不会传播乙肝,成年人之间传播乙肝的几率非常低。所以不应该歧视乙肝病人,在日常接触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

新生儿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抗体应该有多高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两种治疗丙型肝炎的药物刚刚上市,为了让一些医生和患者了解这两种药物,一直在写丙型肝炎的治疗。这段时间里,我接到过几封乙肝妈妈的来信,问自己的孩子打了三针乙肝疫苗后,抗体没有>1000 mIU/ml,是不是太低了。说自己在妈妈群里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抗体都>1000 mIU/ml,担心自己宝宝的抗体没有达到1000 mIU/ml,会不会感染乙肝。

我反复回信告诉这些乙肝妈妈,说抗体>100 mIU/ml就算很高的,并非所有孩子打了疫苗后抗体都会>1000 mIU/ml。但这些妈妈们还是不放心。今天,我写完了丙型肝炎的博客,决心把我们医院妇产科乙肝“大三阳”妈妈生育的孩子接种三针乙肝疫苗后抗体高低的情况做个统计,让这些妈妈们看看。

我初步统计了数据库中1517例乙肝“大三阳”或/和高病毒复制(HBV DNA>106 IU/ml)的母亲所生的1528例孩子(11对双胞胎)阻断成功后抗体产生的情况(如图)。完成3针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后1个月时检查孩子的抗体,抗体的定量值>10 mIU/ml即表示孩子对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力,抗体的定量值≥100 mIU/ml为正常应答,在10~100 mIU/ml之间为低应答,抗HBs<10 mIU/ml为无应答。从下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97.3%的孩子都产生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80.4%的孩子抗体>100 mIU/ml(其中33.8%的孩子抗体>1000 mIU/ml),为正常应答;16.8%的孩子产生了抗体,但定量的值较低,在10~100 mIU/ml之间,为低应答,抗体容易消失;只有2.7%的孩子尽管后来证实阻断成功,但对最初的3针疫苗无应答(没有产生抗体),加强疫苗接种后最终获得抗体。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有可能消失吗

乙肝病毒是一种特别“做衣服”的病毒。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中,病毒颗粒可高达10的13次方拷贝/毫升,其中完整的(成熟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仅占万分之一,只有少数是具有全基因的,有传染性的病毒颗粒。

每个乙肝病毒只需要约100个HBsAg分子作为它的外膜蛋白,但是在乙肝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HBsAg的量比病毒装配所需要的大约多出了10万~100万倍,有数百万HBsAg分子在血液中循环。

那么,这么多的HBsAg在乙肝病毒感染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HBsAg不仅只有做病毒“外衣”的作用,它会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细胞,保护乙肝病毒,不让机体免疫系统清除乙肝病毒。HBsAg能作用于T细胞,使其失去杀伤HBV感染的肝细胞的能力;还能作用于B细胞,使其不能对乙肝病毒产生抗体。HBsAg的持续存在使HBV感染慢性化。”因此,HBsAg水平越低,病毒在体内的根基越不牢靠,越容易被清除。

肝细胞的生命周期大约为100天,每天约有1%的肝细胞凋亡,新的肝细胞再生。新的肝细胞往往是没有被乙肝病毒所感染的“干净”细胞。如果持续使用抗病毒药物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旧的肝细胞(包括整合了HBV DNA的肝细胞)逐渐凋亡,新的未被病毒感染的“干净”肝细胞不断再生。这种情况长期持续下去,HBsAg是有可能消失的。

我国台湾的医生曾对2121例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进行了长期的随访,这些患者中50.4%在28~75岁HBsAg自然消失。作者分析了这些患者HBsAg的有利因素,发现乙肝病毒的C基因型比B基因型更容易自发性HBsAg消失。另外,男性、HBV DNA<2000 IU/ml和HBsAg<100 IU/ml的患者自发性HBsAg消失的比率较高。

在台湾的另一项研究中,1991-1992年登记纳入长期随访且HBsAg等数据完整的2946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在随访48149.1人-年期间,累积18%的患者HBsAg消失。

我国香港的医生对775例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者于HBeAg消失后随访1年、5年、10年、15后、20年和25年,HBsAg消失率分别为0.3%、1.3%、3.0%、8.9%、15.7%和23.6%。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要达到HBsAg消失,首先要达到e抗原的消失和血清学转换和HBV DNA复制的长期抑制。

高病毒的乙肝女性能不能怀孕

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估计30%~50%的感染者是因母婴传播而感染的。在没有接受乙肝疫苗预防的情况下,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60%在两年内可感染乙肝病毒,乙肝“大三阳”的妈妈新生儿感染风险约70~90%,“小三阳”的妈妈新生儿感染风险约10~40%。在我国,有8%的孕妇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其中50%以上为e抗原(+)的“大三阳”感染者。

乙肝的母婴传播有三条途径: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亲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亲体内乙肝病毒的感染;产时感染是指母亲在分娩的时候,新生儿吞咽了含有乙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在分娩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促使少量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引起婴儿感染;产后感染实际上属于乙肝病毒的“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哺乳和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在没有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母婴阻断的情况下,产时感染占绝大多数,约为80%~85%,产后感染约10%~15%,宫内感染约5%~10%。因此,产时感染是乙肝母婴传播中最主要的途径。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三条途径

不过,现在医生们已经掌握了一整套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的措施,可以将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的风险降低到1%以下。

措施之一: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立即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的作用是刺激婴儿的免疫系统产生对乙肝的抗体,也就是乙肝病毒表面抗体。乙肝表面抗体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清除或中和乙肝病毒,使婴儿免遭乙肝病毒感染。

但是,新生儿在出生后即使立即注射1针乙肝疫苗,其抗体最早也需要在接种半个月后才逐渐出现,而且抗体产生的量较少,而乙肝妈妈在分娩过程中母婴传播的危险性是最大的(产时感染)。因此,单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预防产时的乙肝病毒感染常常来不及,母婴传播阻断的有效率只有87.8%。

措施之二: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在出生后注射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是从健康人血液中直接提取的乙肝表面抗体,在婴儿出生后应尽早把这种抗体直接注射到婴儿体内,可以立即清除或中和从母血污染进入婴儿体内的乙肝病毒,在乙肝疫苗发挥作用之前起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作用。

因此越早使用越好,最好在出生12小时以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剂量是100单位或200单位。这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方法可使乙肝母婴阻断率提高至95%。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主要措施

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乙肝疫苗(主动免疫)这种联合免疫的方法是乙肝母婴传播阻断的主要措施。但是,一些高病毒复制的乙肝妈妈所生后代尽管采用了这两项措施,仍然有10%左右的后代免疫失败,感染了乙肝病毒。这是为什么呢?

医生们发现,这些母婴阻断失败的母亲体内病毒复制都非常活跃,血清乙肝病毒DNA水平大多在10的6次方以上,而且病毒复制水平越高,母婴阻断失败的风险越大。

医生们还发现,这些母婴阻断失败的新生儿实际上在还没有出生时就已经被妈妈体内的病毒所感染,感染的时间大多在怀孕28周以后,越接近分娩的妊娠晚期宫内感染率越高。这是因为怀孕的中晚期,随着胎儿生长,胎膜逐渐变薄,胎盘上绒毛的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高,这种变化有利于胎儿得到更多的营养供应,但同时也削弱了胎盘的屏障作用,使乙肝病毒容易逐层向胎侧面感染,最终突破胎盘屏障,感染胎儿。

由于在胎儿期就已经被感染,因此,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当然为时已晚。那么,对待这些病毒复制水平很高的已经女性就要采用更严格的母婴阻断方法,妊娠晚期服用抗病毒药物。

措施之三:高病毒复制的乙肝妈妈在怀孕24±28周开始服用替诺福韦、替比夫定或拉米夫定加强母婴阻断,产后1~3个月内停药。胎儿在母亲体内发育到7个月(28周)左右重要器官已经基本发育完善,而妊娠晚期是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高危险时期,宫内感染的风险与母亲体内HBV DNA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妊娠晚期服用拉米夫定可降低母亲体内HBV DNA水平,减少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而且对胎儿发育影响不大。

采取了这三项母婴阻断措施以后,99%以上的乙肝妈妈都可以生出健康宝宝。

意外接触乙肝病毒后怎么办

医护人员在为病人治疗时,有可能被病人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刺伤,也有可能被手术刀割伤。这种在工作中皮肤破损意外接触到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在医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发生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后处理的推荐意见:“意外暴露后预防:当有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意外暴露HBV感染者的血液和体液后,可按照以下方法处理:

①血清学检测:应立即检测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②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或虽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抗-HBs<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200~400 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型肝炎疫苗(20m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 mg)。

乙肝病毒通过皮肤伤口或黏膜破损感染的风险也与伤口大小、深浅和新鲜程度有关。小而浅的划痕,陈旧的伤口由于血管已经闭合,病毒很难进入。这种乙肝病毒的意外暴露主要见于医护人员,有时也会发生于警察、司法人员等在追捕、看守乙肝病毒感染的犯人时意外受伤,受到乙肝感染者的性侵犯或伤害。

一旦发生乙肝病毒“意外暴露”,可以按照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推荐,进行血清学检测、接种乙肝疫苗或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实施主动和被动免疫。

乙肝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脾肿大

乙肝病毒感染者脾脏肿大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乙肝病毒活动所致,二是肝硬化所致。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当乙肝病毒活动时,在病毒的刺激下,免疫系统则要发动一切可能与感染的病毒作斗争。为了和入侵的敌人斗争,脾脏则要通过增生来补充免疫细胞,导致脾脏肿大。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做超声波检查时常有脾脏肿大的表现。

脾脏也是非常大的储血器官。当肝硬化时,门静脉压力升高,一些本来要流向肝脏里的血液,反流至脾脏,导致脾脏充血肿大。

乙肝病毒感染者在发现脾脏肿大后,应进一步检查超声波、肝脏弹性,进一步确定是否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脏纤维化程度。脾脏肿大常会导致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因此,脾肿大的患者还应该进行血常规检测。

脾脏肿大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HBV DNA阳性,一般提示肝病活动或肝纤维化进展,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抗病毒治疗。过度脾大并伴有门静脉高压者,应到肝胆外科就诊,权衡是否做脾切除手术。

相关方剂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