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过敏症状

2020-07-15

药物过敏症状:
  药物过敏的症状通常叫做药物性皮炎或药疹,常见的药物过敏是发疹型药疹和荨麻疹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会出现风团样的表现,它和普通的荨麻疹的区别,最主要是它的瘙痒会更严重,颜色会更鲜红,而且消退会更慢一些。这种药疹可能会合并全身症状,包括发烧。
  荨麻疹型药疹,会出现关节疼,还会有一些腹痛、喘憋等表现。还有一些药疹叫做重症多形红斑,这种病人可以出现高烧,全身的水泡、糜烂、表皮剥脱,会出现一些肝肾损害等。另外有种少见的药疹叫做药物超敏综合症,通常病人除了会出现皮疹之外,还会出现面部或者全身的高度水肿,嗜酸细胞的增加,浅表淋巴结的扩大。



药物过敏症状相关阅读


药物过敏全身痒怎么办

药物过敏全身痒怎么办:
  药物过敏,除了皮肤出现皮疹以外,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皮肤瘙痒,如果出现皮肤严重的瘙痒,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日常洗澡的时候水温不要太高,尽量不要用碱性较强的洗涤剂,也不要用盐水洗,这些都可以刺激皮肤,导致瘙痒加重。可以外用一些收敛,止痒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也可以外用止痒的药膏,如赛庚啶乳膏,利多卡因凝胶,或者是盐酸氯环利嗪乳膏,也可以用一些抗炎抗过敏的药膏,比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卤米松乳膏或者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也可以用中药苦参马齿苋之类的煎水外洗,缓解瘙痒。如果外用药物止痒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或者依巴斯汀等。如果药疹比较严重,全身的范围比较广,在外用药物口服药物效果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可以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静脉使用地塞米松或者甲基强的松龙。

“双膦酸盐”与“双磷酸盐”是同一个药吗

经常看到文献上出现“双膦酸盐”与“双磷酸盐”,这两种药是同一个药吗?

文献中“双膦酸盐”与“双磷酸盐”其实是一个东西。但是从字面上讲,磷是一种化学元素,膦是一种有机物,为磷化氢的氢原子被磷取代而成的衍生物,如PH3(3为下标),应该是有区别的。为什么存在这种混乱用字呢?

上世纪80年代,发现存在于血浆和尿液中的焦亚磷酸(P-O-P结构)有抑制异位钙化的作用。但焦磷酸盐口服无效,而注射给药又迅速被酶水解失活,后来研究发现,以P-C-P基团取代焦磷酸盐结构中的P-O-P基团就能改变焦磷酸盐的理化性质,增加其对水解酶的稳定性,改变其生物学性质及毒理作用。随后合成了一系列双膦酸盐类化合物。譬如,依替膦酸钠(一代)、氯膦酸钠、帕咪膦酸钠和替鲁膦酸钠等(二代)、阿仑膦酸钠、奈立膦酸钠(neridronate)、奥帕膦酸钠(olpadronate)、利塞膦酸钠、伊本膦酸钠等(三代)。这类物质均为有机物,所以为了与无机物磷酸盐的区别,就称之为膦酸盐。现在一些文献在用字上可能因为作者原因,原来的磷酸盐概念印象太深,一时没有更正过来。

胶囊剂能否拆开服用呢

临床上常有反映胶囊剂吞服困难,问能否将胶囊药去壳服用。譬如:肝硬变食道静脉曲张患者、儿童等。一般情况下胶囊剂应整粒吞服,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胶囊剂分为硬胶囊和软胶囊两种。像伤风胶囊、诺氟沙星胶囊、头孢氨苄胶囊等属于硬胶囊,鱼肝油丸、维生素E胶丸、藿香正气胶丸等就属于软胶囊。下面就几种情况分别加以说明。

1、普通胶囊剂。主要起分剂量及便于服用的作用,这一类胶囊剂一般可以拆开服用,如诺氟沙星胶囊、头孢氨苄胶囊、云南白药胶囊等。但要注意服用时不要造成呛咳。还有一些儿童用药,如乐托尔(嗜酸性乳杆菌制剂)、培菲康(双歧杆菌制剂)。2岁以下儿童,应尽量选用散剂,如无散剂,可将胶囊内成分倒入液体中混合服用。

2、缓释胶囊剂。主要目的是缓慢释放延长药效,对这类胶囊剂能否掰开吃,关键看其所采用的释药技术路线和释药原理,如采用膜包衣技术、渗透泵技术、多层片技术做成的缓释或控释片,多不能掰开使用;而采用骨架技术、胶囊小丸技术或小丸压片技术制成的缓控片,则可能掰开使用。例如拜心痛不能掰开吃,而氨溴索缓释胶囊可以。另外,缓控释制剂的含药量一般大于普通制剂,在服用中要求完整咽下,不能嚼服。若在服用中嚼碎,则会增加药物吸收表面积,有导致药物副作用增加,血药浓度超出安全上限的危险。如确实整粒服用不便,药品说明书注明可以掰开服用,即可打开胶囊倒出小丸服用,但不可咀嚼或研碎服用。如氨溴索缓释胶囊(百沫舒)、维拉帕米缓释胶囊(诺富生)等。

3、肠溶胶囊剂。包括肠溶片剂,这类制剂一般须整粒吞服。如奥美拉唑胶囊(洛赛克,阿斯利康),不可咀嚼,也不可倾出小颗粒服用。也有特殊情况,如得美通(胰酶肠溶胶囊),一般为整粒吞服,但小儿使用时可打开胶囊,将微粒加入软性食物中立即服用,不可嚼碎。

4、其他胶囊剂。如盐酸米诺环素胶囊等对食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食道溃疡,故不宜拆开胶囊服用,且须多饮水。除胶囊剂外,大多的缓释片、控释片、肠溶片均须整片吞服,不可咀嚼或研碎服用。

糖皮质激素滥用的危害

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类药物具抗毒、抗炎、抗休克、免疫抑制及影响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等物质代谢等药理作用。其对许多疾病可以起到较快、较明显的症状缓解的作用。因此,临床常用于严重感染、休克、器官移植、哮喘、肾病、皮肤病、颈椎病、骨质增生、眼病的治疗。但是,应用广泛必须是规范使用,而不是滥用。

——滥用激素现象广泛存在

1、把激素当作退热药使用。一些患者缺乏医药常识,治疗时常常将体温下降作为病情好转的标准。于是,很多基层医生为了取悦患者,达到吸引和留住病人,习惯激素当作退热药使用。而对不合理使用激素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对其危害性体会不深。因为一旦使用激素造成感染扩散病情加重时,病人往往已转入上级医院救治。

2、把激素作为“经验”用药。由于激素具有抑制热原的释放,并可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使热度下降或防止发热。用激素后不但可以降低体温,还可使患者精神欣快、食欲增加。有些基层医生对激素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双重性认识不足,却常常错误地总结所谓的“经验”用药,把激素用到一些诊断不清、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身上,以图缓解症状。

3、“冲击疗法”或超大剂量长疗程使用激素。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大、中型医院中,一些医生对激素的用量比较随意,尤其对危重病人的用药更是无所顾忌,主观上有激素用量越大越好的思想,或是盲目追随“经验”和“权威”。事实上,临床上很少有确实需要使用超大剂量激素或冲击疗法治疗的情况,国内外关于冲击疗法“有效”的报道都缺乏循征医学的证据。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表明,冲击疗法或超大剂量激素治疗都是弊大于利。

4、用于预防输液反应。有些医生经常在静脉输液中加入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利用其抗过敏作用,预防和减轻输液反应。

5、其他。激素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还表现在:误把激素当作“消炎药”使用、过量使用、骤停骤减、配伍不当、给药途径不合理等方面。

 ——滥用激素的危害

滥用激素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最常见的有:

1、干扰和掩盖病情,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激素能抑制细菌或病毒感染时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使体温下降,食欲精神好转,易造成病情好转假象,掩盖病情真相。激素类药物属免疫抑制剂,虽然对症状有所抑制,但是却能使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的活动性增强、致病菌繁殖加快,导致原有病灶感染扩散、炎症反复、皮损扩大,从而加重病情。

2、.水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压。激素具有排钾保钠生理功能,会造成水钠潴留及增加儿茶酚胺的血管收缩作用可引起水肿及高血压。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因排钾保钠导致的低钾血症,可出现肌肉麻痺,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

3、內分泌紊乱。长疗程(大于6个月)、大剂量使用激素易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甚至出現肾上腺皮质危象。如发生高热、胃肠紊乱、循环虚脱、神志淡漠、萎靡或躁动不安、谵妄甚至昏迷等。激素能通过其增加肝糖原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對葡萄糖的利用、拮抗胰島素和加强胰高血糖素等生理作用,引起葡萄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导致库兴综合征: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血质、多毛、痤疮等。

4、.消化系统并发症。激素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糖皮质激素也能掩盖溃疡的初期症状,以致出现突发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在合用其他有胃刺激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时更易发生此副作用。

5、骨质疏松及骨折。激素能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钙磷排泄,抑制肠内钙的吸收以及增加骨细胞对甲状旁腺素的敏感性等。长期大量使用激素机体会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导致出现肌无力、肌肉萎缩、骨质疏松、骨折或股骨头坏死等。

6、精神异常。激素可引起多种形式的行为异常。如欣快现象常可掩盖某些疾病的症状而贻误诊断。又如神经过敏、激动、失眠、情感改变或甚至出现明显的精神病症状。某些病人还有自杀倾向。此外,糖皮质激素也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6、白内障和青光眼。激素使眼前房角小梁网结构的胶原束肿胀,阻碍房水回流。诱发青光眼或使青光眼恶化。,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激素抑制晶状体上皮Na+-K+泵功能,导致晶体纤维积水和蛋白质凝集,诱发白内障。

8、影响胎儿发育。妊娠期间服用激素,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机体造成胎儿发育迟缓,妊娠早期大量使用还可致畸。

综上,激素的滥用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为此,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各级各类医务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和宣传,在使用激素时必须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药物种类、剂型、剂量、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预防等,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头孢菌素与头霉素的异同点和选用差异性

有临床药师问:头孢菌素类与头霉素类抗生素抗菌谱与头孢类相似,化学结构都是7-氨基头孢烷酸(7-ACA)母核,为什么把头霉素类从头孢类分出来呢?它们有哪些区别?如何选用?

 1. 头孢菌素与头霉素的异同点。

1.1 化学结构和抗菌谱。头孢菌素和头霉素药品名称上都冠以“头孢”,是源于母核结构是7-氨基头孢烷酸(7-ACA),只是头霉素类在C-7位有一个甲氧基。两者均为繁殖期杀菌药,抗菌作用机制同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与细菌内膜上主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使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交叉连接不能形成,菌体失去屏障而死亡。但不同品种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不同,与PBPs结合的亲和力也不同,因而品种之间抗菌谱与抗菌作用强弱也有区别。头霉素类抗菌活性大多与二代头孢菌素相似,个别品种具有三代头孢菌素特点,如头孢米诺。头霉素类对包括脆弱类杆菌在内的各种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这是与头孢菌素最大不同点。目前临床常用的头霉素有: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和头孢米诺等。

1.2 作用特点。头孢菌素根据其开发年代、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肾毒性的不同,目前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能耐青霉素酶,但对G-菌的B-内酰胺酶耐受性差,主要用于抗G+菌,对G-菌作用差,肾毒性较多见;第二代头孢菌素抗菌谱较一代广,能耐青霉素酶,对B-内酰胺酶的耐受性较第一代为强,副作用较第一代为轻,主要用于G+菌感染和部分G-菌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B-内酰胺酶更稳定,对G-菌作用远较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为强,对G+作用稍弱于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绿脓杆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而且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的某些菌株仍然有效。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更广,对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柠檬酸菌属等部分菌株作用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仿,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较第三代头孢菌素略强。

头霉素类相对于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有三个特点,一是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显著低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优异。具体的讲,头霉素类对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产气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革兰阴性球菌和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二是头霉素类耐革兰阴性菌β-内酰胺酶的性能强,包括对部分超广谱β-内酰胺酶很稳定。其稳定性优于大多数头孢菌素,因此可用于产酶菌、耐药菌感染。三是头霉素对包括脆弱类杆菌在内的各种厌氧菌有较强的作用,这是不同于头孢菌素类的最大特点。但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不敏感。

2. 临床选用。

头孢菌素临床使用比较熟悉,这里主要讨论头霉素的临床选用问题。根据头霉素类作用特点,头霉素类可用于:1)敏感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各种感染。对产ESBLs菌株所致的各种感染(如败血症、肾盂肾炎、肺炎、脑膜炎等),但是,其疗效次于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剂,可作为备选方案。2)用于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混合感染,如腹腔感染、盆腔感染、口腔感染、肺脓疡等混合感染等。其单用比以往惯用的联合用药方案(如头孢菌素加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更为安全。且可用于小儿、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3)用于有厌氧菌感染可能的手术预防用药,如胃肠道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经腹腔子宫切除或剖宫产等手术前的预防用药,且没必要联用甲硝唑或替硝唑等抗厌氧菌药作为术前用药。

 3. 用药注意

3.1 头霉素类过敏反应发生率相对头孢菌素较低,这与头霉素类结构较为稳定,不易形成聚合物,是一种单价半抗原,只能与特异性抗体形成单价结合有关。这种单价结合,与青霉素类相比,不容易引起变态反应,但基于共同的β-内酰胺环,它们之间有交叉变态反应,有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史者应慎用。

3.2 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多数主要经肾脏排泄,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不能与增加肾损害的药物联用。头孢西丁建议不用于3个月以下幼儿。

3.3 长期使用部分头孢哌酮等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临床常联用维生素K预防出血。

3.4 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多数药物均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用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72小时内应戒酒或避免摄入含酒精饮料。

3.5 头霉素可引起伪膜性结肠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特别是结肠炎患者应慎用。

什么是药物效应

不同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药物效应也是多种多样的。简单的说,药物效应(或者说作用机制)包括如下几种:

1)理化反应:抗酸药中和胃酸以治疗胃溃疡病,甘露醇在肾小管内提升渗透压而利尿等是分别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及物理作用而产生的药理效应。

2)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很多无机离子、代谢物、神经递质、激素在体内主动转运需要载体参与,药物干扰这一环节可产生明显的药理效应。例如利尿药抑制肾小管Na+-K+、Na+-H+交换而发挥排钠利尿作用。

3)补充生命过程的必需物质:补充生命代谢物质以治疗相应缺乏症的药例很多,如贫血补铁、糖尿病用胰岛素、口角炎服用维生素B等。

4)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很多无机离子、代谢物、神经递质、激素在体内主动转运需要载体参与。有些药物化学结构与正常代谢物非常相似,掺入代谢过程却往往不能引起正常代谢的生理效果,实际上导致抑制或阻断代谢的后果。例如抗高血压药硝苯地平就是钙离子拮抗剂。可以阻滞Ca2+通道,降低细胞内Ca2+浓度,致血管舒张,产生降压作用。

5)对酶的影响:体内生化过程酶的品种很多,在体内分布极广,参与所有细胞生命活动,而且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是药物作用的一类主要对象。多数药物能抑制酶的活性,如新斯的明竞争性抑制胆碱酯酶,奥美拉唑不可逆性抑制胃粘膜H+-K+ATP酶(抑制胃酸分泌)。尿激酶激活血浆溶纤酶原,苯巴比妥诱导肝微粒体酶,解磷定能使遭受有机磷酸酯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而有些药本身就是酶,如胃蛋白酶。

6)影响核酸代谢:核酸(DNA及RNA)是控制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分裂的生命物质。许多抗癌药是通过干扰癌细胞DNA或RNA代谢过程而发挥疗效的。许多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也是作用于细菌核酸代谢而发挥抑菌或杀菌效应的。临床应用的抗代谢抗肿瘤药是叶酸拮抗物、嘌呤拮抗物和嘧啶拮抗物,在体内通过抑制生物合成;或掺入生物大分子合成,形成伪大分子,干扰核酸的生物合成,使肿瘤细胞丧失功能而死亡。

7)影响免疫机制:如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和一些激发机体产生课题的疫苗。还有免疫增强药(如左旋咪唑)及免疫抑制药(如环孢素)通过影响免疫机制发挥疗效。

8)非特异性作用:一些药物并无特异性作用机制,如消毒防腐药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因此只能用于体外杀菌或防腐,不能内用。一些麻醉催眠药(包括乙醇)对于细胞膜脂质结构的扰乱,因此对各种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只是中枢神经系统较敏感罢了。还有一些药物作用在于改变细胞膜兴奋性,但不影响其静息电位。膜稳定药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导,如局部麻醉药,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等。

药物过敏症状-乡间郎中

药物过敏症状

2020-07-15

药物过敏症状:
  药物过敏的症状通常叫做药物性皮炎或药疹,常见的药物过敏是发疹型药疹和荨麻疹型药疹,荨麻疹型药疹会出现风团样的表现,它和普通的荨麻疹的区别,最主要是它的瘙痒会更严重,颜色会更鲜红,而且消退会更慢一些。这种药疹可能会合并全身症状,包括发烧。
  荨麻疹型药疹,会出现关节疼,还会有一些腹痛、喘憋等表现。还有一些药疹叫做重症多形红斑,这种病人可以出现高烧,全身的水泡、糜烂、表皮剥脱,会出现一些肝肾损害等。另外有种少见的药疹叫做药物超敏综合症,通常病人除了会出现皮疹之外,还会出现面部或者全身的高度水肿,嗜酸细胞的增加,浅表淋巴结的扩大。



药物过敏症状相关阅读


药物过敏全身痒怎么办

药物过敏全身痒怎么办:
  药物过敏,除了皮肤出现皮疹以外,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皮肤瘙痒,如果出现皮肤严重的瘙痒,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日常洗澡的时候水温不要太高,尽量不要用碱性较强的洗涤剂,也不要用盐水洗,这些都可以刺激皮肤,导致瘙痒加重。可以外用一些收敛,止痒的药物,如炉甘石洗剂,也可以外用止痒的药膏,如赛庚啶乳膏,利多卡因凝胶,或者是盐酸氯环利嗪乳膏,也可以用一些抗炎抗过敏的药膏,比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卤米松乳膏或者糠酸莫米松乳膏等,也可以用中药苦参马齿苋之类的煎水外洗,缓解瘙痒。如果外用药物止痒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或者依巴斯汀等。如果药疹比较严重,全身的范围比较广,在外用药物口服药物效果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可以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静脉使用地塞米松或者甲基强的松龙。

“双膦酸盐”与“双磷酸盐”是同一个药吗

经常看到文献上出现“双膦酸盐”与“双磷酸盐”,这两种药是同一个药吗?

文献中“双膦酸盐”与“双磷酸盐”其实是一个东西。但是从字面上讲,磷是一种化学元素,膦是一种有机物,为磷化氢的氢原子被磷取代而成的衍生物,如PH3(3为下标),应该是有区别的。为什么存在这种混乱用字呢?

上世纪80年代,发现存在于血浆和尿液中的焦亚磷酸(P-O-P结构)有抑制异位钙化的作用。但焦磷酸盐口服无效,而注射给药又迅速被酶水解失活,后来研究发现,以P-C-P基团取代焦磷酸盐结构中的P-O-P基团就能改变焦磷酸盐的理化性质,增加其对水解酶的稳定性,改变其生物学性质及毒理作用。随后合成了一系列双膦酸盐类化合物。譬如,依替膦酸钠(一代)、氯膦酸钠、帕咪膦酸钠和替鲁膦酸钠等(二代)、阿仑膦酸钠、奈立膦酸钠(neridronate)、奥帕膦酸钠(olpadronate)、利塞膦酸钠、伊本膦酸钠等(三代)。这类物质均为有机物,所以为了与无机物磷酸盐的区别,就称之为膦酸盐。现在一些文献在用字上可能因为作者原因,原来的磷酸盐概念印象太深,一时没有更正过来。

胶囊剂能否拆开服用呢

临床上常有反映胶囊剂吞服困难,问能否将胶囊药去壳服用。譬如:肝硬变食道静脉曲张患者、儿童等。一般情况下胶囊剂应整粒吞服,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胶囊剂分为硬胶囊和软胶囊两种。像伤风胶囊、诺氟沙星胶囊、头孢氨苄胶囊等属于硬胶囊,鱼肝油丸、维生素E胶丸、藿香正气胶丸等就属于软胶囊。下面就几种情况分别加以说明。

1、普通胶囊剂。主要起分剂量及便于服用的作用,这一类胶囊剂一般可以拆开服用,如诺氟沙星胶囊、头孢氨苄胶囊、云南白药胶囊等。但要注意服用时不要造成呛咳。还有一些儿童用药,如乐托尔(嗜酸性乳杆菌制剂)、培菲康(双歧杆菌制剂)。2岁以下儿童,应尽量选用散剂,如无散剂,可将胶囊内成分倒入液体中混合服用。

2、缓释胶囊剂。主要目的是缓慢释放延长药效,对这类胶囊剂能否掰开吃,关键看其所采用的释药技术路线和释药原理,如采用膜包衣技术、渗透泵技术、多层片技术做成的缓释或控释片,多不能掰开使用;而采用骨架技术、胶囊小丸技术或小丸压片技术制成的缓控片,则可能掰开使用。例如拜心痛不能掰开吃,而氨溴索缓释胶囊可以。另外,缓控释制剂的含药量一般大于普通制剂,在服用中要求完整咽下,不能嚼服。若在服用中嚼碎,则会增加药物吸收表面积,有导致药物副作用增加,血药浓度超出安全上限的危险。如确实整粒服用不便,药品说明书注明可以掰开服用,即可打开胶囊倒出小丸服用,但不可咀嚼或研碎服用。如氨溴索缓释胶囊(百沫舒)、维拉帕米缓释胶囊(诺富生)等。

3、肠溶胶囊剂。包括肠溶片剂,这类制剂一般须整粒吞服。如奥美拉唑胶囊(洛赛克,阿斯利康),不可咀嚼,也不可倾出小颗粒服用。也有特殊情况,如得美通(胰酶肠溶胶囊),一般为整粒吞服,但小儿使用时可打开胶囊,将微粒加入软性食物中立即服用,不可嚼碎。

4、其他胶囊剂。如盐酸米诺环素胶囊等对食道黏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食道溃疡,故不宜拆开胶囊服用,且须多饮水。除胶囊剂外,大多的缓释片、控释片、肠溶片均须整片吞服,不可咀嚼或研碎服用。

糖皮质激素滥用的危害

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类药物具抗毒、抗炎、抗休克、免疫抑制及影响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等物质代谢等药理作用。其对许多疾病可以起到较快、较明显的症状缓解的作用。因此,临床常用于严重感染、休克、器官移植、哮喘、肾病、皮肤病、颈椎病、骨质增生、眼病的治疗。但是,应用广泛必须是规范使用,而不是滥用。

——滥用激素现象广泛存在

1、把激素当作退热药使用。一些患者缺乏医药常识,治疗时常常将体温下降作为病情好转的标准。于是,很多基层医生为了取悦患者,达到吸引和留住病人,习惯激素当作退热药使用。而对不合理使用激素所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对其危害性体会不深。因为一旦使用激素造成感染扩散病情加重时,病人往往已转入上级医院救治。

2、把激素作为“经验”用药。由于激素具有抑制热原的释放,并可直接作用于体温中枢,使热度下降或防止发热。用激素后不但可以降低体温,还可使患者精神欣快、食欲增加。有些基层医生对激素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双重性认识不足,却常常错误地总结所谓的“经验”用药,把激素用到一些诊断不清、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身上,以图缓解症状。

3、“冲击疗法”或超大剂量长疗程使用激素。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大、中型医院中,一些医生对激素的用量比较随意,尤其对危重病人的用药更是无所顾忌,主观上有激素用量越大越好的思想,或是盲目追随“经验”和“权威”。事实上,临床上很少有确实需要使用超大剂量激素或冲击疗法治疗的情况,国内外关于冲击疗法“有效”的报道都缺乏循征医学的证据。越来越多的临床资料表明,冲击疗法或超大剂量激素治疗都是弊大于利。

4、用于预防输液反应。有些医生经常在静脉输液中加入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利用其抗过敏作用,预防和减轻输液反应。

5、其他。激素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还表现在:误把激素当作“消炎药”使用、过量使用、骤停骤减、配伍不当、给药途径不合理等方面。

 ——滥用激素的危害

滥用激素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最常见的有:

1、干扰和掩盖病情,使病情进一步恶化。激素能抑制细菌或病毒感染时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抑制体温中枢对致热原的反应,使体温下降,食欲精神好转,易造成病情好转假象,掩盖病情真相。激素类药物属免疫抑制剂,虽然对症状有所抑制,但是却能使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的活动性增强、致病菌繁殖加快,导致原有病灶感染扩散、炎症反复、皮损扩大,从而加重病情。

2、.水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压。激素具有排钾保钠生理功能,会造成水钠潴留及增加儿茶酚胺的血管收缩作用可引起水肿及高血压。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因排钾保钠导致的低钾血症,可出现肌肉麻痺,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

3、內分泌紊乱。长疗程(大于6个月)、大剂量使用激素易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甚至出現肾上腺皮质危象。如发生高热、胃肠紊乱、循环虚脱、神志淡漠、萎靡或躁动不安、谵妄甚至昏迷等。激素能通过其增加肝糖原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對葡萄糖的利用、拮抗胰島素和加强胰高血糖素等生理作用,引起葡萄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导致库兴综合征: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血质、多毛、痤疮等。

4、.消化系统并发症。激素能刺激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并抑制胃粘液分泌,降低胃粘膜的抵抗力,故可诱发或加剧消化性溃疡,糖皮质激素也能掩盖溃疡的初期症状,以致出现突发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在合用其他有胃刺激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时更易发生此副作用。

5、骨质疏松及骨折。激素能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钙磷排泄,抑制肠内钙的吸收以及增加骨细胞对甲状旁腺素的敏感性等。长期大量使用激素机体会处于负氮平衡状态,导致出现肌无力、肌肉萎缩、骨质疏松、骨折或股骨头坏死等。

6、精神异常。激素可引起多种形式的行为异常。如欣快现象常可掩盖某些疾病的症状而贻误诊断。又如神经过敏、激动、失眠、情感改变或甚至出现明显的精神病症状。某些病人还有自杀倾向。此外,糖皮质激素也可能诱发癫痫发作。

6、白内障和青光眼。激素使眼前房角小梁网结构的胶原束肿胀,阻碍房水回流。诱发青光眼或使青光眼恶化。,全身或局部给药均可发生,激素抑制晶状体上皮Na+-K+泵功能,导致晶体纤维积水和蛋白质凝集,诱发白内障。

8、影响胎儿发育。妊娠期间服用激素,药物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机体造成胎儿发育迟缓,妊娠早期大量使用还可致畸。

综上,激素的滥用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为此,原国家卫生部制定《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各级各类医务工作者应该认真学习和宣传,在使用激素时必须严格掌握用药适应症、药物种类、剂型、剂量、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预防等,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头孢菌素与头霉素的异同点和选用差异性

有临床药师问:头孢菌素类与头霉素类抗生素抗菌谱与头孢类相似,化学结构都是7-氨基头孢烷酸(7-ACA)母核,为什么把头霉素类从头孢类分出来呢?它们有哪些区别?如何选用?

 1. 头孢菌素与头霉素的异同点。

1.1 化学结构和抗菌谱。头孢菌素和头霉素药品名称上都冠以“头孢”,是源于母核结构是7-氨基头孢烷酸(7-ACA),只是头霉素类在C-7位有一个甲氧基。两者均为繁殖期杀菌药,抗菌作用机制同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与细菌内膜上主要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使细菌细胞壁合成过程中的交叉连接不能形成,菌体失去屏障而死亡。但不同品种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不同,与PBPs结合的亲和力也不同,因而品种之间抗菌谱与抗菌作用强弱也有区别。头霉素类抗菌活性大多与二代头孢菌素相似,个别品种具有三代头孢菌素特点,如头孢米诺。头霉素类对包括脆弱类杆菌在内的各种厌氧菌均有良好的抗菌活性这是与头孢菌素最大不同点。目前临床常用的头霉素有: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坦和头孢米诺等。

1.2 作用特点。头孢菌素根据其开发年代、抗菌谱、抗菌活性、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以及肾毒性的不同,目前分为四代:第一代头孢菌素能耐青霉素酶,但对G-菌的B-内酰胺酶耐受性差,主要用于抗G+菌,对G-菌作用差,肾毒性较多见;第二代头孢菌素抗菌谱较一代广,能耐青霉素酶,对B-内酰胺酶的耐受性较第一代为强,副作用较第一代为轻,主要用于G+菌感染和部分G-菌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B-内酰胺酶更稳定,对G-菌作用远较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为强,对G+作用稍弱于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对绿脓杆菌有一定的抗菌活性,而且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的某些菌株仍然有效。第四代头孢菌素抗菌谱更广,对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柠檬酸菌属等部分菌株作用优于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与头孢他啶相仿,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较第三代头孢菌素略强。

头霉素类相对于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有三个特点,一是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显著低于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阴性菌作用优异。具体的讲,头霉素类对大肠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奇异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肺炎克雷伯菌、产气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革兰阴性球菌和甲氧西林敏感的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二是头霉素类耐革兰阴性菌β-内酰胺酶的性能强,包括对部分超广谱β-内酰胺酶很稳定。其稳定性优于大多数头孢菌素,因此可用于产酶菌、耐药菌感染。三是头霉素对包括脆弱类杆菌在内的各种厌氧菌有较强的作用,这是不同于头孢菌素类的最大特点。但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不敏感。

2. 临床选用。

头孢菌素临床使用比较熟悉,这里主要讨论头霉素的临床选用问题。根据头霉素类作用特点,头霉素类可用于:1)敏感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各种感染。对产ESBLs菌株所致的各种感染(如败血症、肾盂肾炎、肺炎、脑膜炎等),但是,其疗效次于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剂,可作为备选方案。2)用于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混合感染,如腹腔感染、盆腔感染、口腔感染、肺脓疡等混合感染等。其单用比以往惯用的联合用药方案(如头孢菌素加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更为安全。且可用于小儿、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3)用于有厌氧菌感染可能的手术预防用药,如胃肠道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经腹腔子宫切除或剖宫产等手术前的预防用药,且没必要联用甲硝唑或替硝唑等抗厌氧菌药作为术前用药。

 3. 用药注意

3.1 头霉素类过敏反应发生率相对头孢菌素较低,这与头霉素类结构较为稳定,不易形成聚合物,是一种单价半抗原,只能与特异性抗体形成单价结合有关。这种单价结合,与青霉素类相比,不容易引起变态反应,但基于共同的β-内酰胺环,它们之间有交叉变态反应,有青霉素、头孢菌素过敏史者应慎用。

3.2 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多数主要经肾脏排泄,中度以上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根据肾功能适当调整剂量,不能与增加肾损害的药物联用。头孢西丁建议不用于3个月以下幼儿。

3.3 长期使用部分头孢哌酮等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临床常联用维生素K预防出血。

3.4 头孢菌素和头霉素多数药物均可引起戒酒硫样反应,用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72小时内应戒酒或避免摄入含酒精饮料。

3.5 头霉素可引起伪膜性结肠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特别是结肠炎患者应慎用。

什么是药物效应

不同药物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药物效应也是多种多样的。简单的说,药物效应(或者说作用机制)包括如下几种:

1)理化反应:抗酸药中和胃酸以治疗胃溃疡病,甘露醇在肾小管内提升渗透压而利尿等是分别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及物理作用而产生的药理效应。

2)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很多无机离子、代谢物、神经递质、激素在体内主动转运需要载体参与,药物干扰这一环节可产生明显的药理效应。例如利尿药抑制肾小管Na+-K+、Na+-H+交换而发挥排钠利尿作用。

3)补充生命过程的必需物质:补充生命代谢物质以治疗相应缺乏症的药例很多,如贫血补铁、糖尿病用胰岛素、口角炎服用维生素B等。

4)影响生理物质转运:很多无机离子、代谢物、神经递质、激素在体内主动转运需要载体参与。有些药物化学结构与正常代谢物非常相似,掺入代谢过程却往往不能引起正常代谢的生理效果,实际上导致抑制或阻断代谢的后果。例如抗高血压药硝苯地平就是钙离子拮抗剂。可以阻滞Ca2+通道,降低细胞内Ca2+浓度,致血管舒张,产生降压作用。

5)对酶的影响:体内生化过程酶的品种很多,在体内分布极广,参与所有细胞生命活动,而且极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是药物作用的一类主要对象。多数药物能抑制酶的活性,如新斯的明竞争性抑制胆碱酯酶,奥美拉唑不可逆性抑制胃粘膜H+-K+ATP酶(抑制胃酸分泌)。尿激酶激活血浆溶纤酶原,苯巴比妥诱导肝微粒体酶,解磷定能使遭受有机磷酸酯抑制的胆碱酯酶复活,而有些药本身就是酶,如胃蛋白酶。

6)影响核酸代谢:核酸(DNA及RNA)是控制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分裂的生命物质。许多抗癌药是通过干扰癌细胞DNA或RNA代谢过程而发挥疗效的。许多抗生素(包括喹诺酮类)也是作用于细菌核酸代谢而发挥抑菌或杀菌效应的。临床应用的抗代谢抗肿瘤药是叶酸拮抗物、嘌呤拮抗物和嘧啶拮抗物,在体内通过抑制生物合成;或掺入生物大分子合成,形成伪大分子,干扰核酸的生物合成,使肿瘤细胞丧失功能而死亡。

7)影响免疫机制:如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和一些激发机体产生课题的疫苗。还有免疫增强药(如左旋咪唑)及免疫抑制药(如环孢素)通过影响免疫机制发挥疗效。

8)非特异性作用:一些药物并无特异性作用机制,如消毒防腐药对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因此只能用于体外杀菌或防腐,不能内用。一些麻醉催眠药(包括乙醇)对于细胞膜脂质结构的扰乱,因此对各种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只是中枢神经系统较敏感罢了。还有一些药物作用在于改变细胞膜兴奋性,但不影响其静息电位。膜稳定药阻止动作电位的产生及传导,如局部麻醉药,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