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抑郁症有多痛苦:
重度抑郁症患者非常痛苦。患者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自己极度否定、觉得生不如死、度日如年,感觉前途悲观、失望,放大自己过去犯的错误,过度自责,严重自卑。
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自罪妄想,会觉得自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甚至坚信自己犯了某种罪,应该受到惩罚。而且患者思维能力明显下降,觉得自己脑袋生锈了。甚至有些患者可以出现假性痴呆,而且动力明显下降,对生活丧失了生存欲望,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很多重度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自杀的观念和行为,认为死亡才是最好的归宿。最严重的情况是扩大性自杀。
老年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有九条:首先是心境低落,愉快感下降;第二是精力减退;第三是精神运动迟滞或容易激动;第四是自我评价下降,出现内疚感;第五是思考能力下降;第六是反复出现想自杀情况;第七是睡眠不好;第八是食欲减弱,体重下降;第九是性欲下降。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完全不同。抑郁症又叫抑郁障碍,它的诊断标准比较严格:它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大、主观痛苦;抑郁情绪是一种正常情绪的表现,它的严重程度低,持续时间短,也不会影响人的正常社会功能。
更年期抑郁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而且差异比较大。如果抑郁不严重,需要身边人关注、安慰,需要亲人更关注患者,使患者愉快的过度这段时期,女性在更年期的心理状态更应该引起重视;如果严重,需要接受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焦虑症属于神经症的范畴,表现为以焦虑情绪为主的困扰;而精神病是指重型精神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癫痫性精神病和一些器质性的精神障碍。另外二者在现实检验能力也不同,焦虑症病人现实检验能力不会下降,而精神病人会。
焦虑症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焦虑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避免得焦虑症;父母患有焦虑症,子女也容易患有焦虑症,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的人也可能更容易焦虑。
抑郁症头痛的特点:
抑郁症的头疼和一般的头疼不太一样。抑郁症头痛,往往就是夜间比较明显,有些患者会感觉到整个头胀疼。抑郁症患者头痛的部位往往不固定,可能会整个头部或者是头的某一部分出现疼痛的症状。
一般情况下,抑郁症患者的头痛与病情的演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患者的睡眠质量差,情绪低落,往往会容易出现头痛的症状。另外,抑郁症的头痛与抑郁的情绪也有关系。随着患者自身情绪的变化,头痛的症状,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经过医学检查,像头ct、头核磁,脑部没有发现器质性的病变。在确定没有其他疾病以后,抑郁症的头疼还是用调节抑郁症的药物,控制头疼的症状。当抑郁症得到很好的控制以后,头疼的症状也会得到很好的缓解。
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患上抑郁症,也有很多人非常想要了解抑郁症的治疗方法。因此,了解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方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针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式。目前主要是以西药的抗抑郁的药物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其次,也可以使用中药的安神药物,来对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除此之外,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抑郁症患者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来改善情绪方面的困扰。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情的愉悦。患者也可以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多多参加团体活动,做好自我调节。这些方法都是治疗抑郁症患者的良好办法,也有助于患者尽快摆脱抑郁症所带来的困扰。
吃抗抑郁药应该注意什么: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一些原因而患上抑郁症。而服用抗抑郁药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服用抗抑郁药的时候,有很多事情需要患者引起注意。由于抑郁症这个疾病的复发率比较高,所以,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时候,要坚持一周到两周的时间,才会有一定的效果。患者需要严格的按照医嘱的使用药物方针,来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另外,一定要注意,不要自行的停止使用药物。而且抑郁症的用药,必须持续巩固才可以。除此之外,抑郁症患者在服用药物的期间,要注意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心情的愉快,还要多多参加团体活动。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抗抑郁药物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从而有助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
抑郁症患者有30%到40%人都会复发。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不论中药或者是西药或者是心理治疗,复发原因可能是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终止药物的摄取或者不遵医嘱进行减药、停药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导致复发。还有些病人吃药一个月觉得自己好了就不吃药,也是一个复发因素。除此以外,导致抑郁的原因有性格问题和影响自己的人和事。比如上次发生抑郁是因为没考上大学,过了两年又复发,这次可能因为失恋,这些都是引起抑郁症复发的主要原因。
焦虑是许多人都会有的一种情绪,或许是因为有些事情没能解决,或者事因为担心某个人的安危等等。不同的焦虑症具体的心理治疗的方法不一样,一个总的原则是首先要面对焦虑,然后去克服焦虑,这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
21岁抑郁症女孩跳楼自杀,男子抑郁症患者于税务局跳楼自杀,这是今天抑郁症相关新闻。抑郁症最严重的危害大概就是患者会有自杀倾向,据统计数据,抑郁症的自杀率约为15%,差不多半分钟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那么抑郁症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夺走那么多人的生命?
抑郁症三知道:
1.到底什么是抑郁症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它并不是一时的情绪低下,而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是心境障碍疾病的主要类型,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症状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不安,闷闷不乐,自卑抑郁,食欲低下并出现睡眠障碍。
2.心情低落是抑郁症吗
低落,是一种情绪起伏的精神表现,当人的心情处于低落状态时,他的精神会略显消沉萎靡,整个人看起来都很沮丧。抑郁症的核心第一是心境低落,或者说是情绪不好,第二个就是兴趣丧失美国某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曾说:平均而言,一个人每三天就会出现一次低落情绪。也就是说,低落是一种“日常”心理周期的消极情绪.如果低落的情绪过于持久,就要注意了,那些不能被及时疏散的负面情绪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会转换成抑郁症。
所以,一旦你的低落情绪超过一个星期,就要想办法找到造成低落的问题原因,控制自己的负面思想,去调整改善自己的心态,别让抑郁症有机可乘。
3.抑郁症如何治疗
抑郁症治疗总体概括分为三点:第一是药物治疗,第二是心理咨询,第三个是自我调整。
第一是药物治疗:如果抑郁情绪躯体化症状明显影响到患者,吃药治疗效果比较好,因为药物相对起效比较快。药物药足量,剂量要足,时程要长,至少半年左右,如果是复发以后至少一年。
第二是心理咨询:抑郁症经常跟病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药物治疗能改善症状,但是并不能改善思维模式,性格特点,感知模式。唯有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才能差距自己,察觉自己的某些信念不合理,方法不恰当,经常处于一种负面情绪中,在这种环境中,咨询师能倾听患者,引领他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更好的改善病情。
第三是自我调整:抑郁症患者不应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更总要的还是自己,自己去面对问题,梳理自己的内心。我们梳理自己的时候,我们要先问自己,我自己现在情绪怎么样,我自己最近面临的是什么压力,哪些是外在的,哪些是内在的,分清主次。
自己调整的方法可以是转移注意力,例如做些体育锻炼,知道我自己的兴趣爱好,听音乐,出去旅游等都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释放。吧自己的苦恼说与被人听,向别人打开心扉,解开心结。
如何预防抑郁症?我们要多关爱身边的家人朋友,与他们经常沟通,相互倾诉烦恼、压力,心中充满爱,爱身边每一个人,让悲剧不再重演。
在治疗方法上,一般强调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对于轻度、中度的患者而言,可以采取心理咨询与治疗,而对于严重的抑郁症而言,不仅强调尽早开展系统的药物治疗,而且最好是到精神科医院进行系统治疗。
除了接受医生的治疗以外,患者自己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以下的建议是专门研究抑郁症的专家为抑郁症患者提供的自疗指导,很有实用价值:
(1)千万不要给自己制订一些难以企及的目标,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正视自己的病情,不要再担任一大堆职务,不要对很多事情大包大揽。
(2)可以将一件大的繁杂的工作分成若干小部分,根据事情轻重缓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莫“逞能”,以免完不成工作而心灰意冷。
(3)尝试着多与人们接触和交往,不要自己独来独往。
(4)尽量多参加一些活动,尝试着做一些轻微的体育锻炼,看看电影、电视或听听音乐等。可以参加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活动,如讲演、参观、访问等,但不要太多。
(5)不要急躁,对自己的病不要着急,治病需要时间。
(6)病人在没有同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十分了解的人商量之前,不要做出重大的决定,如调换工作、结婚或离婚等。
(7)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分析、认识它,哪些是消极的,属于抑郁症的表现,然后想办法摆脱它。
有些人常常在凌晨2~5点莫名其妙地突然醒来,同时意识很清醒。随后便是浮想联翩,要么回忆、要么推测一些事情、要么围绕某个内容反复思考,总之,脑子里犹如浆糊一般。由于睡意全无,只好无奈地苦等天亮,搞得精疲力竭。
"一夜不睡,十夜不醒",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一晚上没有睡好觉,往往会好几天处于精神萎靡、混沌不振的状态。早醒的人睡眠时间明显不足,故第二天容易感到疲乏、混沌、心烦意乱,且注意力不集中、办事效率低下等。长期早醒的人还会出现躯体方面的不适,比如说心悸、胸闷、腰酸、腹胀等,并形成"睡不好,吃不香,做不动"的恶性循环,让身体的健康指数出现大幅度滑坡。
由此可见,早醒是一个关系着人们身心健康的大问题。同时,心理医生提醒,对于一般健康的正常人来说,反复或持续早醒是抑郁的"信号兵",在提示人们已经进入抑郁状态或抑郁发作。
一个人如果经常反复出现早醒,同时又有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兴趣下降、空虚无聊、悲观消沉、注意涣散、犹豫不决、激情消失、容易激怒等症状,就应考虑可能已进入了抑郁状态或是患了抑郁症,需要及时到医院接受医生的进一步诊治。
治疗因抑郁引起的早醒,应该从抗抑郁入手,方能从根本上消除早醒的病根。但同时也可以联合用一些抗焦虑药物和催眠药物。但不管怎样,严格地配合医生接受正规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早醒的先决条件。除此之外,还应在生活上注意以下几点:
1、多运动,让烦恼随风而去,同时促进睡眠。
2、读读童话,释放心理压力。
3、选择有窗户、白天光线明亮的房间作为卧室,因为研究表明黑暗可以加重抑郁。
4、多微笑,放松心情,始终微笑。
5、保持营养均衡,多吃鱼、蔬菜、水果,并注意多补充水分及B族维生素。
6、控制尼古丁、咖啡因、酒精摄入量,并学会控制和疏导担忧、焦虑等不良情绪。
7、还可采取光线疗法,光线促进神经传导物质的释放,当大脑中这些物质含量较低时,人们就容易瞌睡
8、和您的伴侣多拥抱,可以舒缓神经,提高睡眠质量。
9、放松肌肉,每天做伸展运动,或者练习练习瑜伽,调节情志。
10、多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多和朋友在一起,因为兴趣单一或孤单可让人感觉抑郁。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抑郁能引起早醒外,帕金森病、痴呆、神经变性疾病以及偶然的睡眠环境改变、昼夜生物节律倒置、过度紧张、食物药物影响等因素也容易使人们早醒。
另外,老年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会减少,常常次日较一般人早醒,属于正常现象。再有,半夜里因尿急而醒来解尿后,返回床上后又能很快睡着的也不属于早醒。对此人们要加以区分辨别,切莫惊慌失措,谈"抑郁"色变。
抑郁是大众熟知的一种情绪障碍,尽管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体验过什么是抑郁。对于抑郁,有说法称之为“情绪感冒”。其实,抑郁远没有感冒那么流行,也不像感冒那么简单地扛一扛就能够好了。
抑郁是一种持续的情绪低落状态,就像进入冬季,整个气候都是寒冷的一样,抑郁的时候,人的心情每天都不好。但感觉却各有侧重。有的人会觉得心烦,干什么都没意思,对什么都没兴趣;有的人则莫名地感觉委屈难过,总想哭;还有的人觉得疲乏无力,精神倦怠,身体跟抽空了一样。上面的各种感觉也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抑郁的人经常会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出门,不愿见人。见人了也觉得脑子里空空的,不仅没什么话说,有的人还觉得自卑、不自在。抑郁时睡眠也常常会出问题。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脑子里又特别乱,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而回忆的内容通常又是不开心不愉快的,不是和谁闹过别扭,就是自己被谁欺负了。而睡着以后,又容易醒,最常见的是早醒。平时六七点钟醒来,现在可能三四点钟就醒了。到了白天该起床上班的时候,又特别的被动。对往日热爱的工作现在也没有了动力和热情。甚至想放弃工作。勉强工作的时候,有发现自己的脑子就像不会转圈似的,特别木。记性也特别差。以致工作效率非常低下。这个时候,抑郁的人更容易自责,会觉得前途黯淡、希望渺茫。严重抑郁的时候,人还会“走窄”,总想轻生。
当然,不是说有点坏心情就是抑郁。人在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失恋、离婚、失业等倒霉事的时候,出现的苦闷、烦恼、压抑、沮丧,这些通常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虽然和抑郁有一些相似或重叠的部分,但一般程度比较轻,对心理活动的影响范围不像抑郁症那么广泛,一般称之为抑郁情绪。如果不好拿捏的话,可请专业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判断。
患了抑郁并不可怕,但是需要正视它,并在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积极进行治疗。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抑郁虽然表现为是心理活动的改变,俗称心理疾病,但却有着生物学基础的改变。治疗的时候,也主要是采用针对脑内化学物质变化而起作用的一些药物。心理治疗一般不作为抑郁发作的首选治疗,但会在某些治疗时段派上用场。如果治疗不系统,不充分,反复发作几次之后,抑郁治疗不仅需要维持用药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结局也会变得拖泥带水。
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抑郁已经被大众所了解和熟悉,但是我们一般想到的抑郁,大多是我们成人,我们可能习惯性的觉得,孩子还小,天真烂漫,不愁吃不愁住,不需要为生计所迫,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人际关系,不用想那么多复杂的人和事,不用完成那么多繁忙的工作和家务,没有大人那么多的压力,怎么可能出现抑郁呢?
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均发现:孩子患抑郁的比例也很高,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在澳洲为12.1%,瑞典为11.4%,法国13岁以下儿童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整体而言,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10%左右,而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在儿童期,男孩和女孩的患病率差异不大,但在青春期,女孩的患病率要高于男孩。因为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抑郁表现出更多的行为紊乱,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而青少年抑郁则常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给予引导和鼓励烦恼期就会过去的。但是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情感障碍(抑郁症、躁郁症和心境恶劣等)病情较成人严重,病程更长期慢性,发作时情感的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症状缓解期短,对药物疗效更差,自杀率更高,整体的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更重,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哪些孩子容易患抑郁障碍呢?
首先,从年龄上来说,青春初期为抑郁的易发阶段,以初一、初二(13-16岁)最为常见,且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病早1-2年,出现频率最多见的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精力减退和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问题,13岁以上出现自责、无价值感的比率也增高。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而小学生抑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女生中尤其明显;在性别上来说,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虽然在青少年早期,男生的抑郁水平整体似乎高于女生,但是女生出现抑郁的增长速度快于男生。整体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在青春期后,这一结果却相反,与女生在青春期身体上的变化和带来的压力等可能有关,也与孩子青春期时,家长常处于“中年危机”这一自身困难时期可能自顾不暇有关。所以,如果是男孩,我们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应该关注其情绪的变化是否是抑郁的可能,而如果是女孩,我们尤其要关注她们生理发育变化阶段的心理健康。而在青春期时,家长们也要努力的自己顺利度过中年危机,及时在处理自身情绪和良好教养孩子方面做好统一与协调。
其次,在家庭方面,从遗传角度来看,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所以如果家族的两系三代成员有抑郁的病史,那么这个家族的后代更容易患抑郁障碍,且女孩受遗传的影响要高于男孩。父母单方或双方罹患抑郁的话,孩子更可能从遗传上获得抑郁的易感素质和易感气质,他们也更多的处于父母抑郁的教养环境中,抑郁的父母常具有较差的适应性应对技能,他们更可能采取拒绝或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而这些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未患抑郁的父母表现出严厉惩罚、充满批评、拒绝和敌意,以及过度干涉和保护等,同样将导致或加重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给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如母亲对幼儿敏感性高时,将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的概率。此外,家境贫寒的青少年患抑郁的概率更高。从家庭因素来看,儿童抑郁与母亲有关,而与父亲似乎关系不大,母亲如果心理控制力较差,对孩子的接纳度较低,常常将各种愤怒、不满或抱怨归于孩子身上,那么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如果父母婚姻关系破裂,那么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但是,原本存在严重婚姻冲突的父母如果离异或分居,反而有可能减少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危险性,且两年后,这种危险度更为降低,正如很多人所说,父母关系不和睦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排序中,影响最小的,是好合好散,影响最大的,是不见又不散。
在社会支持方面,当孩子感受到缺乏同伴、老师和朋友支持的时候,更容易患抑郁,最常见的是缺少朋友、社会退缩、孤独感、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关系差。所以某种原因导致生活环境的改变,例如寄养、寄宿上学、搬家、转学、住院等,孩子患抑郁的风险也会增高。抑郁的典型主观体验就是无望、无助、无价值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无”症状,当孩子感受到整个世界的排斥和孤立,对自己发展和维持社交关系的能力缺乏信心,就会倾向于采取回避社交的行为,远离同伴,导致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或者不愿意寻求同伴的支持和帮助,难以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容易陷入抑郁的思维中。他们也容易怀疑自己不能控制环境中潜在的威胁,对环境事件充满担心,常处于强烈的应激和焦虑、唤起状态,使自己深陷抑郁的情绪而出不来。
在孩子的人格因素方面,依赖性高、低自尊水平、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全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他们会过度消极悲观的认为这种坏事情会因为自己的不好而反复出现,且改善的可能性很小。也有很多孩子,将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完全归因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那么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排名达不到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时,他们也更容易抑郁,这更加提示我们要加强对应试教育的良性引导,在父母本能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上,除了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以外,更要加强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支持。抑郁的一个核心症状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即使孩子在学习上差点,但是他依然会有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最后,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更易产生抑郁问题,且在这方面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有极显著的差异。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尤其是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身体缺陷的情况下。在躯体疾病的背景下,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使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评价敏感等,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孩子越关注自我,就越容易忽视生活的其它方面,兴趣和热情骤减,越关注缺陷和不好的事情,就越难看到世界的美好,越难感受到乐观积极的未来,越来越感觉:我是不好的,我没用,我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