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1型糖尿病

2020-07-15

什么是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患者经常是因为病毒感染以后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减退,这个时候就需要长期的依赖于胰岛素来维持生命,这一类病人经常因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起昏迷而来就医,此时胰岛素分泌的功能已经非常差。
  1型糖尿病的患者经常需要长期、终生的用胰岛素来维持生命,所以它是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也就是说以胰岛细胞严重损伤作为病理基础的一类糖尿病。在中国发病率相对来说比较低,更多见于欧洲,青少年发病率比较高。



什么是1型糖尿病相关阅读


糖尿病手麻可不可以扎针灸

糖尿病手麻是可以扎针灸的,但前提是要控制好血糖。出现糖尿病手麻,首先要确诊手麻的原因。如果是糖尿病的周围神经病变,这种情况用针灸治疗效果非常好。因为针灸治疗可以疏通患者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受损神经末梢的病变,减轻患者的病变和危害,使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但糖尿病病人手麻不一定是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还可能是别的原因导致的手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糖尿病合并有颈椎病时也会出现手麻的情况,这种情况除了治疗糖尿病,还要考虑颈椎病的治疗,手麻的症状才会得到改善。其他手麻还有很多病导致,具体情况应该在医师的诊断下,再具体治疗和处理。

血糖高是不是糖尿病

血糖高是不是糖尿病是个伪命题,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但是血糖高并不一定是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超过6.1以上就需要做糖耐量测试进行进一步检查,另外糖尿病的诊断还跟血糖的测定数值和次数有关,超过诊断标准,显然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有什么危害

糖尿病最大的危害是血糖升高导致血管和神经的并发症。血管并发症可能会致盲,肾功能衰退、冠心病、糖尿病足等。糖尿病人口腔容易感染,比如牙龈炎、牙周疾病。糖尿病引起胃肠神经病变会很多,比如胃轻瘫、肠道疾病。

糖尿病可以吃哪些水果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但是吃法有讲究,主要考虑以下三种因素,第一、血糖水平,如果餐后血糖控制在10以下,可以吃点水果;第二、总热量控制,如果餐前吃水果,就要在正餐时主食减量,保持热量均衡;第三、患者自觉性很重要,多听取医生建议。

糖尿病的生存时间

糖尿病本身是不会影响寿命长短的。糖尿病患者寿命减少,是因为自身血糖控制不达标,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比如血管、神经的并发症等。单纯的高血糖,死亡几率很小,然而并发症的发生还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残疾或死亡。

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是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查清,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关,发病年龄贯穿整个生命周期,最大的危害是其引发的例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及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如何确诊糖尿病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只要记住两个数就可以了,第一、空腹血糖7.0;第二、餐后两小时血糖11.1。但是满足标准并不意味着不是糖尿病,需要医生进行进一步检查诊断,临床上单纯的空腹检查会漏掉75%的糖尿病人,所以要结合餐后血糖共同检测。

糖尿病能吃什么水果

糖尿病任何水果都可以吃,理论上说是都可以吃,但是怎么吃可能是最有讲究的。比如临床在夏季的时候,有些病人会经常问西瓜能不能吃,但是我们肯定会根据以下几个因素考虑,第一个是血糖的水平。如果血糖水平餐后控制在十以下,平时血糖的曲线一直很平稳,夏季实际上是可以吃一点水果。第二就是饮食的情况,糖尿病人讲究吃并不是说吃哪一种东西,可能是总热量的控制,比如说在夏季,我们会跟一个老病人介绍他可以去吃一片西瓜的时候,后面跟着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把主食减少一些,这样才能保持总热量的均衡,所以控制的不是哪一种食物,控制的是热量。所以我觉得考虑到他的血糖水平,考虑到它热量的控制,包括他的自觉性,实际上糖尿病很多水果是可以吃的,只不过是量的问题,要听大夫的建议。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是治疗糖尿病比较好的一种方法。如果采用西医疗法,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可以加上中医治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即使是中医疗法,也不仅仅是中药,中医里面的针灸、足浴、推拿、按摩,都可以有效的治疗糖尿病。还需要:1.控制饮食。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和饮食有关,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2.必须配合运动。糖尿病患者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3.注重调摄情志。4.适当的中药治疗。

糖尿病不能吃什么

糖尿病人不能吃白砂糖、冰糖这些精制糖类,还要严格控制蜂蜜、炼乳这些高糖食物的摄入,白酒是一定不能喝的,少吃一些精米白面类的食物多吃杂粮,适当摄入一些豆制品,为了预防并发症,动物性的食物也要少吃,保证每天2两肉就可以了。

胰岛素针开启后无须放在冰箱贮存

胰岛素针开启不要放在冰箱储存。原因是:

1. 使用中的胰岛素可以室温保存。温度不超过30℃,可保存28天,所以开封使用后的胰岛素不必再放入冰箱冷藏,且由于胰岛素针反复置于在冷热环境中更易造成胰岛素失效。尤其是不能将装上笔芯的胰岛素笔放入冷藏箱,反复放入取出,如果针头未取下,胰岛素药液在热胀冷缩过程中会吸入空气形成气泡,造成注射量不准。因此,每次使用胰岛素笔注射完成后,只需将针头取下,室温保存即可。

2. 胰岛素针开始使用后,由于注射液已经与外界连通,不在密闭的环境下,放入冰箱会使针剂水分挥发(如新鲜蔬菜再冰箱放一天就会奄),反而不利于药品保存。

3. 实际上在使用胰岛素30R等注射剂时,往往使用者都不知道用前需要摇动混匀。如诺和灵30R为可溶性人胰岛素30%,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70%预混制成的混悬液。如果用前不摇匀,就可能使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沉积于注射器下方,且影响疗效。如果开启后,再放于冰箱,也会加速的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沉积。

另外,未开封使用的胰岛素药瓶或者胰岛素笔芯应盒装储存于2℃~8℃的冰箱内,可保持活性不变2~3年。如果需要长途携带,可将胰岛素装在专用的盒子里,到达目的地后再放入冷藏箱中。在运输过程中不能剧烈震动,因为胰岛素的分子结构是由两条氨基酸链通过两条二硫键松散的连接在一起,在剧烈震动的情况下,二硫键会出现断裂,从而破坏其生物活性,导致药效丧失。乘飞机旅行时,胰岛素应随身携带,千万不可随行李托运,因为托运舱与外界相通,温度可降至零度以下,这样会使胰岛素变性。

怎么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的特点和起病方式: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认为,1型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引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胰岛 B 细胞的损伤和破坏,最终B细胞功能衰竭而发生的糖尿病。本型因免疫中介胰岛 B细胞破坏而发病,故 1 型糖尿病病人起病年龄一般小于30岁;起病急,临床症状较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明显;有40%左右的病人会以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起病,常有尿酮体阳性或酸中毒,实验室特殊检查阳性〔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可以明确诊断。确诊为1 型糖尿病的病人需要终身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

2 型糖尿病的特点和起病方式:为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糖尿病病人的90%以上。发病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多食、肥胖、体力活动减少等)有关,而与自身免疫无关。2 型糖尿病病人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缺陷为主,病人多肥胖,一般在中老年发病,起病隐匿。此类病人早期症状常常不明显,在发现糖尿病之前往往有多年的病程,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 近几年来,2 型糖尿病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向,特别是在肥胖的青少年人群中发生 2 型糖尿病的人数在增加。 该型糖尿病采用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多有效果,病情严重者需要胰岛素治疗。

以下列出 1 型糖尿病和 2 型糖尿病的鉴别要点

1、发病年龄

1 型糖尿病大多在 40 岁以下发病,20 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绝大多数为1型糖尿病, 但要注意肥胖青少年和儿童 2型糖尿病发病增加的趋向。2型糖尿病大多数为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50~60 岁是高发人群。

2、 起病时体重

发生糖尿病时明显超重或肥胖者大多数为 2 型糖尿病,肥胖越明显,越容易患 2 型糖尿病;1 型糖尿病病人在起病前体重多属正常或偏低。无论是 1 型或2 型糖尿病,发病之后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 1型糖尿病者往往明显消瘦。

3、 起病时临床症状

1型糖尿病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等,即“三多”,而 2 型糖尿病常无典型的“三多”症状。为数不少的 2 型糖尿病病人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常常难以确定何时起病,有的只是在检查血糖后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1型糖尿病病人由于临床症状比较突出,故常能确切地指出自己的起病时间。

4、急、慢性并发症

1 型与 2 型糖尿病均可发生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但在并发症的类型上有些差别。就急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较少发生酮症酸中毒,但年龄较大者易发生非酮症高渗综合征。就慢性并发症而言,1型糖尿病容易并发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发生心、脑、肾或肢体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则不多见;而 2型糖尿病除可发生与 1 型糖尿病相同的眼底视网膜病变、 肾脏病变和神经病变外,心、脑、肾血管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合并高血压也十分常见。因此,2型糖尿病病人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意外的机会远远超过 1 型糖尿病病人,这是一个十分明显的不同点。

5、临床治疗

1型糖尿病只有注射胰岛素才可控制高血糖,稳定病情,口服降糖药一般无效。

2型糖尿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便可获得一定的效果;对病程较长者,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胰岛B细胞功能趋于衰竭或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均要采用胰岛素治疗。

对于那些通过临床表现很难判断是哪种类型糖尿病的病人,常常需要作进一步检查。这些检查包括:空腹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或 C 肽水平,以及血中免疫抗体的检查,如 GAD、ICA、IAA 等。

击败糖尿病,预防是关键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高血糖对于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是一个非常缓慢、进行性累积的过程。早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高血糖对于大血管的危害即已开始,随着糖尿病的发生及其病程的逐渐延长,这种损害将逐渐加重并进入难以逆转的阶段。因此,加强上游防控、防线前移、强化预防重于治疗的理念至关重要。

1、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减少热量摄入、增加运动、维持理想体重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重要而有效的措施。芬兰研究与我国的大庆研究有力论证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防治糖尿病方面的基石地位。1997年发表的由我国学者完成的大庆研究,首次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具有长期的预防作用,而且可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这一研究在全球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视为防治糖尿病历程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证据。

然而,对于已经发生糖尿病的患者,虽然我们拥有多种降糖效果肯定的治疗药物,但迄今我们并不能通过降低血糖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大血管结局。基于现有研究结果,我们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现状如下:

2、急性高血糖事件

急性高血糖事件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乳酸酸中毒等。这些急性并发症曾是糖尿病患者最为常见的死亡原因。自上世纪20年代胰岛素临床应用、以及随后双胍、磺脲等多种降糖药物上市以来,糖尿病急性高血糖事件得到了有效控制,由此所导致的死亡大幅度下降。糖尿病治疗的重点逐渐转向对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以及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

3、大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病变、脑动脉病变以及下肢大动脉病变等。大血管并发症是目前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约7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大血管病变。因此,防控大血管事件已成为目前的主要工作目标。为探讨降低血糖水平对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国外学者先后进行了UGDP、UKPDS、ADVANCE、VADT、ACCORD以及HEART2D研究。

总的来看,这些研究均未能证实降低血糖水平可以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新近结束的3项降糖药物试验(EMPA-REG、LEADER与IRIS研究)显示恩格列净、利拉鲁肽以及吡格列酮分别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与胰岛素抵抗患者大血管事件风险,但这两种药物的获益均不是通过降低血糖水平实现的。

UKPDS研究一直被许多学者视为降糖治疗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主要证据来源。然而综观该研究全部内容,可以发现UKPDS试验并不能充分论证降糖治疗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在该系列研究中,人们最常引用的研究主要有UKPDS 33、UKPDS 34、UKPDS35以及UKPDS 80。其中UKPDS 33 是主体研究,在预设的随访期内,强化降糖组受试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出现显著降低;UKPDS 34是亚组分析,其证据力度与主体研究有着显著的不同。

UKPDS 35中的一组数据被学者广泛引用,即“HbA1c每降低1%,任何糖尿病终点事件降低21%,糖尿病相关死亡降低21%,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14%,微血管并发症减少37%”。必须指出的是,该研究只是针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与微血管和大血管事件发生率之关系所做的一项相关性分析,并非干预试验,不能作为有效证据。UKPDS 80也是强化降糖理念拥趸者最常引用的证据。

但该部分研究是主体研究完成后所进行的延长期随访,其证据力度并不能等同于其他的随机对照试验。更为重要的是,该研究所纳入的4209例受试者中失访人数多达1525例,这显然会对研究结论产生显著影响。因此,UKPDS研究并不能有效证实降糖治疗可产生大血管获益。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迄今缺乏证据证实通过严格控制血糖可以产生显著的大血管获益。

4、微血管并发症

虽然多数学者均认为强化降糖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在国内外各种指南中也作出了相似的表述,但认真分析现有研究证据(UKPDS、VADT、ADVANCE、ACCORD研究)可见,强化降糖仅能减少轻型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光凝治疗、尿蛋白排泄量等)的发生,而玻璃体出血、失明、白内障、肌酐倍增、终末期肾病、肾脏性死亡等严重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未降低。由此可见,强化降糖虽可以产生微血管获益,但并不显著。

 5、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很多学者认为强化降糖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外周神经病变风险,但认真分析现有的4项强化降糖试验可以发现,强化降糖难以达到此目的。严格控制血糖对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如腱反射消失、心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新发神经病变或原有神经病变加重等)的防治作用微乎其微。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关于高血糖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虽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Association is not causation”,流行病学研究所发现的相关因素并不一定意味着是致病因素。因此,试图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理论基础仍不确凿。

在目前阶段,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在全民范围内提高预防糖尿病的意识,减少高热量饮食的摄入、改善饮食结构、倡导规律性的有氧运动、控制并维持理想体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关于高血糖与心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虽然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Association is not causation”,流行病学研究所发现的相关因素并不一定意味着是致病因素。

因此,试图通过控制血糖水平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理论基础仍不确凿。在目前阶段,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在全民范围内提高预防糖尿病的意识,减少高热量饮食的摄入、改善饮食结构、倡导规律性的有氧运动、控制并维持理想体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糖尿病会影响味觉吗

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如果影响了味觉神经,糖尿病患者就会出现味觉的改变。早于20世纪60年代起,在欧美国家就有人对糖尿病患者的味觉进行了研究。

Fabio医生曾报导2/3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味觉障碍,Lawso等医生发现成人起病的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增高的甜味阀,约3/4 糖尿病病人存在甜、苦、咸、酸四种基本味觉受损,被认为是一种神经病变。在胰岛素治疗后可以使味觉提高。

最近,我看到某医院内分泌科医生的一项研究,收集了20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并找了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对甜味的敏感度低于对照组,而对酸味的敏感度高于对照组,但对咸味的敏感性两组无明显差异。

味觉的改变对糖尿病患者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这位糖尿病患者可能已经出现了神经系统并发病,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第二,糖尿病患者对甜味的敏感性降低,这就可能本来已经很甜的东西,吃到糖尿病患者口里就变成不甜了。

这样一来,糖尿病患者更可能多吃含糖的食物,导致糖尿病加重。因此,存在味觉改变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注意饮食的含糖量。

糖尿病患者,如何保护你的脚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神经病变或轻微伤常导致脚的破溃、感染、坏疽等严重后果,有些患者被迫截肢。糖尿病可引起很多并发症,脚部的保护非常重要。如何做好脚的护理呢?要注意以下问题:

(1)穿好合脚的鞋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穿鞋穿袜可不是小问题,倘若穿上“小鞋”,内衬不平欠柔软,鞋底薄或足跟高,穿着不舒适,很容易挤压脚趾,硌伤脚底,磨损皮肤。由于糖尿病足的病理特点,组织营养障碍,关节变形,足弓变浅,加之神经病变,使得患者的脚对外来伤害敏感性差而缺乏防御诱发感染引起坏疽。穿袜也应注意有小洞的袜子就不要穿了,要么尽快修补要么更新,袜子破了小洞很易伤到脚趾。还有,袜线松脱可能会缠绕脚趾,应该清除松脱的袜线。在临床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中是由于鞋袜问题引起的。

(2)洗脚水温要合适:冬天尤其要注意。冬天泡脚有利于血液循环,可以睡个好觉。不少年轻人孝顺父母送足浴盆给老人泡脚用。但对糖尿病患者或肢体动脉硬化患者来讲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为相当一部分患者足温度觉减弱或丧失,很容易被热水烫伤;一定不能用太热的水烫脚。一方面容易造成损伤,一方面容易加重病情。我们要求洗脚时的水温在35-38度,即用手摸上去感觉是温的。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试水温也可能出现偏差,应有感觉正常的人协助试水温或用温度计测量为好。再有就是洗过脚后,应注意用柔软的毛巾将脚趾缝逐一擦干,不要被水浸渍,防止糜烂及细菌孳生;用润滑护肤霜擦试足部,防止干燥、破裂;同时检查足部,确认有无裂伤或局部红肿感染,如有要及时就医。

(3)不能忽视胼胝及嵌甲的处理:糖尿病足患者常有脚胼胝及嵌甲,处理脚胼胝及嵌甲,不可大意而置之不理或随意自行剪片,建议找有经验的修脚工或专科医生。因为胼胝可以作为异物,挤压深部组织而导致坏死,导致脚底出现溃烂长洞,成为穿凿样溃疡;嵌甲可因甲缘镶嵌到组织中导致损伤并带入细菌导致甲沟炎。在对胼胝及趾甲的修剪过程中,常因操作不当而损伤组织,并且会因剪刀的污染而诱发感染的发生。所以,一定要正确处理胼胝及趾甲。

(4)积极治疗脚气:脚气一般是真菌感染,称为足藓,存在脚气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因为它是造成脚部皮肤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合并细菌感染将会很难控制,可能出现严重后果。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方剂

糖尿病常用方

益气养明,温阳补肾。

相关偏方验方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利湿,清暑止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祛暑,化湿醒脾。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解暑,祛风润肠。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化湿,顺气和胃。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通用方

清热散风。适用于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