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能治好吗

2020-07-15

抑郁症能治好吗:
  抑郁症不存在根治和治好,因为抑郁症由个体体质、遗传易感基因和外界的环境变化共同作用导致,人类不可能将自己的基因改变。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可以通过药物控制达到完全缓解;但是也可能若干年以后或者甚至几个月以后,病人又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又要进行重新的治疗。
  所以所谓的根除,患病一次给予药物就不再出现这种疾病的可能性并不存在,但是临床症状可以通过药物来完全控制,是否能够完全控制也因人而异,有的患者在治疗短期的时间之内症状就可以完全消失,也有一些患者治疗了很长时间,临床症状仍然存在。



抑郁症能治好吗相关阅读


如何应对抑郁症头晕

抑郁症出现头晕的症状还是应该先确定是否存在内科疾病,主要是应该排除脑供血不足等疾病。也可以通过改善头部循环的药物改善头晕的症状,其次也应该调节好心情。精神压力的因素也是导致头晕的典型症状。所以心里疏导也是缓解头晕的方式之一。

如何治疗抑郁症

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目前主要以西药的抗抑郁的药物治疗为主,其次可以使用中药的安神药物治疗。另外除了药物治疗,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改善情绪的困扰,经常运动,参加团体活动也是治疗抑郁的良好办法。

老年抑郁症能不能治愈

轻中度的老年抑郁症是能治愈的,但很容易复发,治愈后还需用药物维持,应多给予其关心,鼓励参加社会活动。这样可能复发的几率会小,或者是复发次数会少。但老年抑郁症治疗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病人一旦复发,需马上就医,用药物治疗。

抑郁症能不能治好

抑郁症能治好,用同样的药有些人几个月就好,有些人就不行,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抑郁症跟患者本身的内在性格、思维模式有关系,不要做什么事情都有负向思维。如若得抑郁症,一定要吃药并求助心理医生协助治疗。

得了抑郁症如何做?

治疗抑郁症的首选方法是做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其次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是最没有副作用的方法;药物治疗会更直接、更简单。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减压方法来治疗,比如旅游、放松自己的心情、调节日常情绪,学会倾诉。

哪些人容易患抑郁症

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抑郁分外因和内因。外因可能是有些压力,有些事件让人不能很快解决;内因其实跟自己的性格,跟心理特点有关系。从外因来讲,比较看重结果、比较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内心又不自信的人,久而久之就容易抑郁。还有就是思维模式,抑郁病人有一个思维模式是什么事情都先看到不好的一面。再往深层次看,抑郁其实是背后缺爱。有些孩子什么事情都由父母掌控,可能觉得生无可恋,失去乐趣,没有决定权,也容易抑郁。

抑郁症能治好吗

抑郁症能治好吗: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神经疾病,现在有很多人患上抑郁症。抑郁症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是一种患病率高,并且复发率高的精神障碍,临床治愈率高。
  对于已经确诊的抑郁症患者,应该严格遵医嘱对抑郁症进行治疗。大部分人群都是通过抗抑郁的药物治疗来对抑郁症进行治疗。
  这种疾病之所以反复发作是因为没有规范的使用药物导致的,同时生活中的压力过大等因素也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避免复发的必要条件。因此,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规范用药,不要自行停药。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坚持定期复诊,即使经治疗,病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如果感到有抑郁症发作的迹象,也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得了抑郁症有什么危害

抑郁症患者特别是老年人,首先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下降,有不愉快感、悲观、失望,患者的社会功能会下降、生活能力也下降,对家庭产生负担。更重要的问题是抑郁症的患者会有悲伤情绪,容易有自杀倾向,容易给家庭和个人造成伤害。所以抑郁症的患者家属要特别关注患者的行为和情绪的变化,预防自杀问题的发生。患有心血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的患者患有抑郁症,如果患者不配合治疗,治疗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样就会对疾病的康复产生很大的影响。

抑郁症就是中医说的郁证吗

抑郁症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郁症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从临床症状表现来看,抑郁症和中医的郁症症状有相同之处,但从临床病理机制、发病机制分析,抑郁症并不是中医所说的郁症,抑郁症主要是以显著的、持久的情绪低落、社会功能下降和事物认知功能的迟缓为临床特征的精神性症状,中医所指的郁症主要是郁病,如更年期综合征,还有神经衰弱等疾病,不完全属于抑郁症。

抑郁症有什么危害

得了抑郁症,对患者的身体会产生很多的危害。抑郁症最常见的危害是精力不支、疲乏无力、心烦、高兴不起来,甚至影响第二天的人际交往,使工作效率下降。最大的问题是悲观厌世,觉得人活得没意思,甚至有自杀念头。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自杀率高20倍,这是抑郁症最大的危害。抑郁病人常有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性功能低下、睡眠障碍等生物学症状。抑郁症不仅会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会给身边人以及社会带来很多影响,因此保持乐观心态、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勿把“老年抑郁症”当成“老年痴呆”

你家中的老人是否经常情绪低落?他们健忘、失眠、吃不下,同时不愿参与活动。请别掉以轻心,老人很可能是患上老年抑郁症。世界各地老年人精神疾病调查显示,抑郁症发病率最高(16%-26%),其次才是老年痴呆症。

被孤立者、孤独者、失业者或刚遭遇哀伤事件的人,都是老年抑郁症的高危险群。此外,20%的中风或心脏病患者,也会陷入抑郁状态,女性患病的比例是男性的两倍。

健忘问题有别于痴呆症

老年抑郁症患者虽然也可能出现与老年痴呆症相似的健忘问题,但它们最大的分别在于痴呆症患者是真的忘记一切,而抑郁症患者只是坚信自己已忘记。

举个例子,如果问老人痴呆症患者他吃的是什么早餐,他一定说错,或根本答非所问。但如果问老年抑郁症患者,他会对医生说“不知道”或“我记不起来了”,如果医生强调他一定记得,最终他说出来的答案会是完全正确的。

痴呆症患者因为头脑逐渐失去功能,所以走在街上会完全没有方向感,甚至会时常迷路或走失,但这种事情并不会发生在抑郁症患者身上。

因年老体弱产生无力感

抑郁症是指一种不寻常、持续的严重抑郁情,这种极度悲伤的感觉同时会产生一连串生理上的不适,包括失眠、没有胃口、体重减轻、长期感到疲倦及失去体验快乐的能力。患者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并经常有头疼、背痛及腹痛的症状,专注力也大幅度下降。

老年人患上抑郁症的几率较高,是因为老人在退休后会寂寞及产生无力感(觉得自己没有用了),加上收入骤减(或完全没收入)、体力渐渐不支、健康出现问题及老友一个个去世。

肥胖的婴儿不易患抑郁

人的很多性格和素质在娘胎里就确定了,如果这样说也许您觉得有点唯心,但是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的确如此,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如此。比如抑郁症和焦虑症就合出生时的婴儿胖瘦有关系。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与胖婴儿相比,出生重量不足的婴儿长大后更可能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由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人实施的这项研究表明,胎儿在子宫里的发育情况对将来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出生时的体重较轻。他说:“我们发现即使是那些轻度或中度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相比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出生时的体重也更轻。这是一种“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出生重量的减少,长大后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逐渐增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健康调查和发展医学研究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该委员会的调查工作是世界上最长期的健康调查之一。该研究使用的数据是通过跟踪调查1946年出生于英国的4600多个婴儿的抑郁和焦虑状况获得的,时间跨度有40多年,采集年龄为13、15、36、43、53岁。

此外,该研究还有另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心理问题越严重的人在婴儿时期学会站立和走路的时间越晚。

不过,研究人员也强调,不是所有体重轻的婴儿长大后都会有心理健康问题。教授说:“出生体重不足不一定会成为一个问题。但如果是因为胎儿在妊娠过程中遭遇不利条件而导致的出生重量不足,那就是一个问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出生时的婴儿体重,因为婴儿体重反应了子宫中压力的大小。如果怀孕的妇女情绪低落,则体内血液向子宫的流动受到限制,那么胎儿获得的营养相应减少,最终导致出生体重不足。”应激激素会通过胎盘输送给胎儿,这就会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和应激反应,结果使得孩子的心理发育不良。

教授进一步说,“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大脑中处理压力的部位在子宫中就发育不良了。如果这种理论成立的话,你会发现,那些出生重量不足的人在烦心事面前更加容易陷于抑郁或焦虑。”

心理疾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以及重大灾害、经济危机的爆发等,使得国民心理疾患和社会问题日益凸现。

中国心理疾病前三位是抑郁、焦虑和失眠。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白领、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面临着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排名中国疾病总负担之首,约占20%。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构成犯罪,社会危害很大。

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主要为“六大缺失”。

一、轻松感缺失 呈现普遍紧张焦虑状态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竞争面前,人们心理放松、宣泄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无法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据《2008中国职场人士工作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一项以网络上100万上班族为基础的调查中,61%的人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在警务、医护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

 二、公平感缺失 呈现群体心理失衡状态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用、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往往在比较中产生相对剥夺感和失衡心理。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给公众,造成很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三、安全感缺失 呈现公众信任危机状态

在社会转型期,几十年来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一下子发生了急剧变化,使得人们对未来的安全预期缺乏、对未知的担忧恐惧、对变化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对多元化的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信念和诚信危机。近年来发生的瓮安、石首等地的群体性事件,都有着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社会心理背景。

 四、幸福感缺失 呈现精神空虚迷茫状态

2006年对北京白领阶层社会调查显示,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离婚夫妻中,81%是因感情折磨而存在心理问题。这说明,当追求和拥有财富不再只是满足生活的必须,而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炫耀时,精神就会更加空虚、痛苦和迷茫。比如,近年来屡屡曝光的演艺明星吸毒、同性恋,就是追求病态精神刺激填补自身空虚心灵的例证。

五、归属感缺失 呈现社会边缘人群状态

人口流动范围加大,生活环境变化加快,加之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会使人们增加更多的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降低,进而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特别在一些发展较快城市,生活着很多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他们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城市而言是潜藏着一定风险,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六、同情感缺失 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羞耻感”而不能及时就医,延误了诊治。而且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也导致了心理精神疾病复发率增高。

怎样认识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情绪异常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心境障碍。抑郁时的心境与人们所熟知的悲伤相似,但较持久。患者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甚则忧郁沮丧,悲观绝望。患者自我评价甚低,以致生趣漠然,常感到“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抑郁症症状与正常的情绪低落的区别在于:

①前者在程度和性质上超越了正常变异的界限,常有强烈的自杀意向;

②可具有植物神经或躯体性伴随症状,如早醒、便秘、厌食、消瘦、性机能减退、精神萎靡等。

此外,往往还伴有精神病症状或神经症的表现。

抑郁症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抑郁性神经症,又称神经症性抑郁,是一种较轻型的抑郁症。它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有自知力(即对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与批判能力)、有治疗要求,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及幻觉、妄想、思维及行为紊乱等精神病症状。日常生活受影响不大,其预后较好。

2、精神病性抑郁症。有精神运动性迟滞、早醒及症状早重晚轻的特征,体重明显下降及有自罪观念、自杀行为和生活不能自理等表现。少数病重者可出现缄默不语、卧床不动的抑郁性木僵状态。本病是一种严重的抑郁症。

3、更年期抑郁症。首次发病在更年期,常有某些精神因素或躯体因素为诱因,多有绝经期综合症的表现,为早期症状(即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和主诉,并伴有明显的植物性神经和内分泌功能失调,特别是性功能的变化)。临床症状以焦虑抑郁为主,智能良好。

4、继发性抑郁症,继发于某些精神障碍(如焦虑性障碍、强迫症及精神分裂症等),继发于肝炎、流感、甲状腺功能减退及阿狄森氏病等躯体疾病,继发于利血平、皮质激素等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5、隐匿性抑郁症,躯体症状十分明显,可涉及各个系统,但以疼痛为主诉较常见,隐藏很深的抑郁症状反被掩盖了。常常首先就医于其他科,如不警惕可长期误诊,对症治疗通常无效。

除了使用抗抑郁药这个共同的原则外,不同类型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也是各有侧重的。治疗抑郁性神经症,应以心理治疗为主。用亲切和同情的态度,鼓励病人倒出内心的郁闷,给予指导和帮助,使患者能适应环境及取得社会支持。精神病性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药物,必要时可使用电抽搐疗法。更年期抑郁症内分泌功能较紊乱者可服用性激素。继发性抑郁症的治疗应力图消除致病的因素,并尽力治疗躯体疾病。需要强调的是各种治疗手段均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有自杀企图和行为,始终是抑郁症病人最危险的症状,特别是对于那些事先周密计划、行动隐蔽的病人,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哪些儿童更易患抑郁

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抑郁已经被大众所了解和熟悉,但是我们一般想到的抑郁,大多是我们成人,我们可能习惯性的觉得,孩子还小,天真烂漫,不愁吃不愁住,不需要为生计所迫,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人际关系,不用想那么多复杂的人和事,不用完成那么多繁忙的工作和家务,没有大人那么多的压力,怎么可能出现抑郁呢?

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均发现:孩子患抑郁的比例也很高,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在澳洲为12.1%,瑞典为11.4%,法国13岁以下儿童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整体而言,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10%左右,而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在儿童期,男孩和女孩的患病率差异不大,但在青春期,女孩的患病率要高于男孩。因为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抑郁表现出更多的行为紊乱,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而青少年抑郁则常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给予引导和鼓励烦恼期就会过去的。但是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情感障碍(抑郁症、躁郁症和心境恶劣等)病情较成人严重,病程更长期慢性,发作时情感的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症状缓解期短,对药物疗效更差,自杀率更高,整体的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更重,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哪些孩子容易患抑郁障碍呢?

首先,从年龄上来说,青春初期为抑郁的易发阶段,以初一、初二(13-16岁)最为常见,且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病早1-2年,出现频率最多见的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精力减退和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问题,13岁以上出现自责、无价值感的比率也增高。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而小学生抑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女生中尤其明显;在性别上来说,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虽然在青少年早期,男生的抑郁水平整体似乎高于女生,但是女生出现抑郁的增长速度快于男生。整体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在青春期后,这一结果却相反,与女生在青春期身体上的变化和带来的压力等可能有关,也与孩子青春期时,家长常处于“中年危机”这一自身困难时期可能自顾不暇有关。所以,如果是男孩,我们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应该关注其情绪的变化是否是抑郁的可能,而如果是女孩,我们尤其要关注她们生理发育变化阶段的心理健康。而在青春期时,家长们也要努力的自己顺利度过中年危机,及时在处理自身情绪和良好教养孩子方面做好统一与协调。

其次,在家庭方面,从遗传角度来看,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所以如果家族的两系三代成员有抑郁的病史,那么这个家族的后代更容易患抑郁障碍,且女孩受遗传的影响要高于男孩。父母单方或双方罹患抑郁的话,孩子更可能从遗传上获得抑郁的易感素质和易感气质,他们也更多的处于父母抑郁的教养环境中,抑郁的父母常具有较差的适应性应对技能,他们更可能采取拒绝或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而这些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未患抑郁的父母表现出严厉惩罚、充满批评、拒绝和敌意,以及过度干涉和保护等,同样将导致或加重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给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如母亲对幼儿敏感性高时,将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的概率。此外,家境贫寒的青少年患抑郁的概率更高。从家庭因素来看,儿童抑郁与母亲有关,而与父亲似乎关系不大,母亲如果心理控制力较差,对孩子的接纳度较低,常常将各种愤怒、不满或抱怨归于孩子身上,那么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如果父母婚姻关系破裂,那么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但是,原本存在严重婚姻冲突的父母如果离异或分居,反而有可能减少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危险性,且两年后,这种危险度更为降低,正如很多人所说,父母关系不和睦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排序中,影响最小的,是好合好散,影响最大的,是不见又不散。

在社会支持方面,当孩子感受到缺乏同伴、老师和朋友支持的时候,更容易患抑郁,最常见的是缺少朋友、社会退缩、孤独感、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关系差。所以某种原因导致生活环境的改变,例如寄养、寄宿上学、搬家、转学、住院等,孩子患抑郁的风险也会增高。抑郁的典型主观体验就是无望、无助、无价值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无”症状,当孩子感受到整个世界的排斥和孤立,对自己发展和维持社交关系的能力缺乏信心,就会倾向于采取回避社交的行为,远离同伴,导致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或者不愿意寻求同伴的支持和帮助,难以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容易陷入抑郁的思维中。他们也容易怀疑自己不能控制环境中潜在的威胁,对环境事件充满担心,常处于强烈的应激和焦虑、唤起状态,使自己深陷抑郁的情绪而出不来。

在孩子的人格因素方面,依赖性高、低自尊水平、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全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他们会过度消极悲观的认为这种坏事情会因为自己的不好而反复出现,且改善的可能性很小。也有很多孩子,将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完全归因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那么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排名达不到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时,他们也更容易抑郁,这更加提示我们要加强对应试教育的良性引导,在父母本能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上,除了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以外,更要加强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支持。抑郁的一个核心症状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即使孩子在学习上差点,但是他依然会有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最后,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更易产生抑郁问题,且在这方面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有极显著的差异。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尤其是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身体缺陷的情况下。在躯体疾病的背景下,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使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评价敏感等,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孩子越关注自我,就越容易忽视生活的其它方面,兴趣和热情骤减,越关注缺陷和不好的事情,就越难看到世界的美好,越难感受到乐观积极的未来,越来越感觉:我是不好的,我没用,我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