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吃什么药

2020-07-15

抑郁症吃什么药:
  抑郁症是因为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比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神经递质紊乱所致,所以抑郁症的药物以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为主,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单通道的药物,即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的药物,又称SSRI药,比如百忧解、赛乐特、喜普妙等一系列的药物;
  第二,双通道的药物,即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双通道调节的药物,比如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等药物;
  第三,三通道药物或者神经递质的调节药物,称为NASA,比如米氮平这一类药物。



抑郁症吃什么药相关阅读


抑郁症的症状

抑郁患者主要表现为显著和持久的情绪低落。轻的患者表现为闷闷不乐,重的患者有痛不如生的症状。典型患者有晨重夜轻的节律性变化。另外患者常常高兴不起来,感到活着没意思。这种情况下还常伴有睡眠障碍或食欲不好、便秘及身体任何部位的一些疼痛的症状。

抑郁症的老人日常怎么护理

抑郁症老年人的护理首先要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给患者关心,进行思想工作。第二是生活起居的护理,要患者熟悉居住环境,环境安静。第三重视心理护理,关心其内心活动。第四需注意饮食,主要以清淡饮食为主。第五要鼓励患者户外活动,接触社会。

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是不是一回事

抑郁情绪是指不高兴的情绪,情绪稍微有点低落,对短期有影响。如果几个月里闷闷不乐,原来喜欢的事也不愿意做,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这就要考虑是不是有抑郁症,所以抑郁情绪只是一个情绪,而抑郁症已经构成了一个疾病、一种症状。

得了抑郁症如何做?

治疗抑郁症的首选方法是做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其次是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是最没有副作用的方法;药物治疗会更直接、更简单。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减压方法来治疗,比如旅游、放松自己的心情、调节日常情绪,学会倾诉。

焦虑症病人怎样做心理治疗?

不同的焦虑症具体的心理治疗的方法也不同,一个总的原则是首先要面对焦虑,因为焦虑是许多人都会有的一种情绪,或许是因为有些事情没能解决,或者因是为担心某个人的安危等。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去克服焦虑。

抑郁症的自我治疗

自我调理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梳理内心。梳理自己的时候要先问自己现在情绪怎么样,自己最近面临的是什么压力,哪些是外在、哪些是内在。有些人会压力过大,这时需要思考哪些因素与自己有关,哪些因素与对方有关。自己调整还有一种方法是转移注意力。总是沉浸在自己的思维模式里面,意志消沉,不如暂时转移注意力。做一些简单、自己喜欢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一些爱好,如听音乐、散步、打乒乓、钓鱼、看书。做喜欢做的事能转移注意力,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之中,可能会忘记抑郁。

抑郁症能治愈吗

抑郁症是否能治好要看,第一看症状重不重;第二看背后的能力和资源;第三看患者的性格。抑郁症患者如果社会资源很好,能力又很强的时候,哪怕有一些压力,也相对容易去应对,只需要外界帮助,然后适当吃药加心理咨询,很容易痊愈。

抑郁症测试准吗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很容易患上抑郁症,抑郁症虽不算严重的疾病,但也会影响到生活质量,如果感到抑郁,情绪低落可以进行抑郁症自测。抑郁症自测结果基本上准确。郁抑症是无论什么时候都对任何人、任何事提不起兴趣,尤其是抑郁症的病人在做自测的时候总是瞻前顾后,特别矛盾,觉得自测题目每一条都很符合自己。抑郁症自测题目其实有四个答案,不同答案显示不同程度的抑郁程度,第一印象最主要,抑郁自测基本上可以准确的判定。

抑郁症能治好吗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患者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焦虑原因、背后的能力和资源以及患者自身的性格。患者能够合理地采取一些治疗措施并且根据自己目前的病情进行合理的治疗,如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方法。不论是轻重程度的抑郁症,只要方法正确,患者配合,抑郁症完全能彻底治愈。

哪些人容易得焦虑症

焦虑症不但与遗传有关而且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父母患有焦虑症,那么子女也容易患有焦虑症,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的人也可能更容易焦虑。焦虑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避免得焦虑症。

治疗抑郁症的心理疗法

心理疗法对于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医生通过倾听、询问能够取得患者的信任,对病情的解释能够让患者明了疾病产生的过程,对患者的指导、鼓励和安慰能够帮助患者正确面对抑郁症,从而使患者树立治疗和生活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这是治疗抑郁症的首要条件。

临床中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认知治疗。目的在于纠正患者的认知歪曲,建立灵活和积极的思考方式,并练习新的应对方式。

(2)心理分析。目的在于改变患者的人格结构,而不是单纯的缓解症状,由此增强其人际信任与合作,提高其应对悲伤等负面情绪的能力。这种方法治疗效果良好,缺点是治疗费时,疗程长,费用高。

(3)行为治疗。重点在于对病人反复训练,达到矫正适应不良的目的。主要是给予病人积极的支持,使其通过学习、训练,重新适应环境。

(4)人际关系治疗。目的在于解决个别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这种问题可能来源于幼年期的不良人际关系。患者当前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会加速抑郁症状的发展,延长持续时间。

人际关系疗法通常需要12-16周,治疗重点不涉及防卫机制和内心冲突等内在心理结构问题,但会出现犹豫不决、歪曲理念和社会功能损害对人际关系造成的不良影响。集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有效,能够提升患者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定位,提高对社会的理解力。

(5)催眠治疗。在催眠状态下,给予积极的暗示刺激对改善患者的大脑功能有重要意义。

 抑郁症的预后与预防

经过系统治疗的抑郁症预后一般良好。但反复发作、慢性、老年人患者容易迁延。有心境障碍家族史、病前有人格障碍、慢性躯体疾病、缺乏社会支持者较难痊愈。

预防社会支持和心理辅导对于预防本病的发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倡互相帮助,平等相待,减轻生活负担和工作学习压力。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不攀比,不贪婪,以良好心态看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忧郁产生,也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抑郁症产生的因素。

抑郁症症的九大常见症状及治疗

抑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以下是抑郁症的九大常见症状:

●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精力不足或有疲乏感。

●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思维迟缓,联想困难。

●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性欲减退。

抑郁症的治疗

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相互信任是治疗抑郁症的前提条件。确定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原则,实行“个性化”治疗,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向是成功治疗抑郁症的保证。

药物治疗抑郁症的药物治疗已历经几十年的检验,取得良好的效果。特别是新一代抗抑郁药的运用,因为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少而受到患者的认可。目前,选择性5-羟色胺类的抗抑郁药在临床运用中越来越普遍。

(1)三环类抗抑郁药的运用。临床中通常从小剂量开始并逐渐增量,如阿米替林,开始时早餐后、晚睡前各一粒,35天后,早餐后、午餐后及晚睡前各一粒。研究表明,维持治疗时间应该达到68个月,否则容易复发。需注意的是,三环类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表现为抗胆碱能作用和心血管方面,常见的有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和心律改变。有心血管方面疾病的患者尽量不要用,青光眼患者禁用,老年人和儿童应减少用量,并注意监察各项生理指标。

(2)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的运用。研究证明这类药物的疗效优于三环类抗抑郁药,副作用也相对较轻。它的缺点是见效慢,通常需要24周才能见效。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作呕、口干、便秘,极少数可能会有皮疹、震颤。不良反应一般发生在用药的早期,坚持2周后,症状可自行消失。当然,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也可以选用更新的、副作用更小的、起效更快的药,如欣百达或来士普等。

此外,完整的治疗还必须依据各人的情况,配合其他药物(如抗焦虑药、神经调节药等),组成一个协调的治疗组方,这样效果会更好。

如何防治冬季抑郁症

冬季抑郁症患者每到冬季,精神上就有股无形的压力,整天陷于不可言表的悲伤之中,忧郁沉闷,注意力不能集中,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得冷冷清清、没有生气。他们特别喜欢睡觉,但多梦、睡眠质量差,因此每天睡十几个小时还感到睡眠不足,醒后仍显得十分疲惫、无精打采。

这些人的食欲往往较差,或总喜欢吃淀粉和碳水化合物食品。他们喜欢将自己关在屋里,体重增加较快。严重的冬季抑郁症患者甚至可以丧失工作能力。

如何防治冬季抑郁症:

防治本病的关键是增加日光照射和户外活动。白天常开窗户,使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听听轻松悦耳的音乐,参加一些能振奋精神的文体活动。多与朋友谈心聊天,或读些健康向上的书籍,以活跃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注意加强营养,改善饮食结构,适当多吃一些高热量、有健脑作用的食品以及蔬菜水果,少吃淀粉和碳水化合物食品,吃饭不宜过饱。按时作息,提高睡眠质量。

据联合国卫生组织介绍,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地方散步和倒走,对防治冬季抑郁症有很好的疗效。这样的运动能对脚掌(主要是涌泉等重要穴位)起到刺激与按摩的作用,使大脑的左右半球交替产生兴奋和抑制,神经系统得到全面的锻炼,血液循环得到一定的调整和改善,很好地恢复体力和脑力。

五招教你远离冬季抑郁:

1.光线疗法:上午8点到10点的阳光最适宜进行户外活动,也可以尝试选择在室内有明亮灯光的地方照射30分钟到1个小时。

2.运动疗法:在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地方散步和倒走,这样能对脚掌起到刺激与按摩的作用,使大脑的左右半球交替产生兴奋和抑制。

3.饮食疗法:多吃一些热量高的肉类、豆类食物。合理控制饮食时间,避免因为情绪不佳而暴饮暴食,尤其不要在晚饭后摄入过多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甜食。此外,一些粗粮、面包、牛肉、香蕉、柑橘、巧克力、咖啡和绿茶都是很好的“情绪补充品”。

4.社交疗法:避免独自在家,多多参与岁末的集体活动。

5.色彩疗法:穿着颜色明快的外套,红色、黄色和白色都是不错的选择。

“虎妈猫爸”的孩子容易抑郁

人们可能习惯性地觉得,孩子还小,天真烂漫,不愁吃不愁住,不需要为生计所迫,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人际关系,不用想那么多复杂的人和事,不用完成那么多繁忙的工作和家务,没有大人那么多的压力……总之,没有理由出现抑郁呀!

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都发现: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比例也很高。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在澳大利亚为12.1%,瑞典为11.4%,法国13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整体而言,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10%左右。

 九大因素孩子易中招

1 、13—16岁最常见。

从年龄上来说,青春初期是抑郁的易发阶段,以初一、初二(13—16岁)最常见。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病早1—2年。在我们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中,5岁以下的孩子诊断过患有抑郁。

儿童青少年最多见的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精力减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问题。13岁以上,出现自责、无价值感的比率也增高。

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但小学生的抑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女生中尤其明显。

2、 女生抑郁增长速度快于男生。

在性别上来说,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整体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在青春期后,这一结果却相反。这与女生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由之带来的压力等,有关系。也与青春期时,家长常处于“中年危机”有关。中年危机时,父母处于“困难时期”,可能自顾不暇。

所以,如果是家有男孩,从小学五六年级,应该关注其情绪的变化,是否有抑郁可能。如果是女孩,尤其要关注她们生理发育变化阶段的心理健康。

3 、家庭内有抑郁病史,后代患病风险增加。

从遗传角度来看,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未患抑郁的父母表现出严厉惩罚、充满批评、拒绝和敌意,以及过度干涉和保护等,同样将导致或加重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父母要给以孩子更多的关注理解,以及情感上的温暖。如母亲对幼儿敏感性高时,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的概率。

4 、爸妈教养方式不对,也是问题。

从家庭因素来看,儿童青少年抑郁与母亲关系更大。不过,如果父母心理控制力较差,对孩子的接纳度较低,常常将各种愤怒、不满或抱怨归在孩子身上,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5、好合好散,对儿童青少年影响最小。

如果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但原本存在严重婚姻冲突的父母,如果离异或分居,反而可能减孩子抑郁的危险性。且分手两年后,这种危险度更为降低。正如很多人所说的,父母双方如果关系破裂,对孩子影响最小的,是父母好合好散;影响最大的,是父母不见又不散。

6 、长期寄宿、频繁转学、搬家,增加抑郁几率。

在社会支持方面,当儿童青少年感受到缺乏同伴、老师和朋友支持时,更容易患抑郁。最常见的是缺少朋友、孤独感、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关系差。当特定原因导致生活环境的改变,如寄养、寄宿上学、搬家、转学、住院等,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风险也会增高。

医生特别提醒:寄宿、转学等是孩子抑郁发生的重要诱因。我们在临床心理门诊发现,孩子在三岁前和父母分开的常常来看我们的门诊。所以建议,孩子早年最好不与父母分开。

7 、内向自卑,都是抑郁的不稳定因素。

在性格因素方面,依赖性高、低自尊水平、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有些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的全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这样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患抑郁。

8 、太看重学习,也易抑郁。

有很多孩子将幸福和满足感,完全归因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排名达不到自我要求时,也更容易抑郁。

父母本能上都“望子成龙”。但除了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更要加强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支持。抑郁的一个核心症状,就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即使孩子在学习上差点,但TA依然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这能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9 、体质差,情绪受累。

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问题。且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青少年有极显著的差异。

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尤其有些身体缺陷会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影响。在躯体疾病的背景下,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更容易自卑、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的评价敏感等,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

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青少年抑郁表现出更多的行为紊乱,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儿童青少年抑郁则常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成人以为,给予引导和鼓励,青少年的烦恼期就会过去。

但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情感障碍(抑郁症、躁郁症和心境恶劣等),其病情较成人严重,病程更长期,发作时情感的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症状缓解期短,对药物疗效更差,自杀率更高,整体的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更重。自杀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

所以,一方面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避免出现各种诱发孩子产生抑郁的因素。

总之,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越强,罹患抑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来自其他亲近的人与母爱同等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同时,由于缺乏爱,他将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因此,父母要从小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孩子说话。如果父母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会感到很孤独。

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加深亲子关系,给孩子以安全感。父母还应注意孩子讲话的内容,并表达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孩子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的态度。给孩子以公正的评价非常重要,有一些父母喜欢这样说——“你总是忘记……”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不要总是讲缺点,这样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确实要受到批评,也要私下悄悄地进行。父母要花精力去了解孩子对爱、尊重和安全感的需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等方面的沟通。

抑郁,不可不说的话题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压力也无处不在,有些人因为没有办法适应竞争过于激烈的社会,会出现一些精神上的异常改变,由于患病初期没能引起足够重视,致使长期忍受抑郁带来的身心折磨,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目前在综合医院的接诊中发现抑郁焦虑病人越来越多,尤其春秋季更为多见。当病人出现明显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言语动作减少时,许多医生都会想到抑郁状态的可能;但如果病人并不以此为主诉,而是以头晕、早醒、上腹不适、腰酸背痛等躯体症状为主诉时,医生容易向着器质性疾病方向的思路进行思考和诊治,而病人的情绪变化则易被忽视。作为非专科医生的我们,有关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的诊治知识需要主动学习和进一步提高,当遇到有关后循环缺血、脑梗死、冠心病、慢性胃炎、久治不愈的慢性腰背痛等疾病的诊断都需要仔细斟酌,可以发现相当一部分隐匿性抑郁症病人。如若不然,这些未得到合理诊治的患者成为门诊、药店的常客,反复检查,反复更换治疗方案,症状却不能得到改善,会在原有抑郁的基础上增加痛苦,加重病情。

总的来讲,抑郁症患者有三大临床表现:①身体症状。由于环境的改变,一些患者的情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突出表现为各种身体的不适,以消化道症状较为常见,如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还会有头痛、胸闷等症状,患者常常会纠缠于某一躯体症状,并容易产生疑病观念,进而发展为疑病、虚无和罪恶妄想;②情绪低落。忧郁症患者具体可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抑郁悲观,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程度较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凡事缺乏兴趣,感到“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程度重的可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患者常诉说“活着没有意思”、“心里难受”等;③意志活动减退。很多患者没有节食时会伴有食欲下降或者亢进、体重减轻或者增加,几乎每天都有失眠或睡眠过多,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性欲减退,女性患者会出现月经的紊乱。

可以肯定的是,病人来到你的面前,并非表现的如此典型,对综合医院的医生来讲,容易忽视抑郁的诊断,而导致疾病的延误治疗。还有,当医生已经高度怀疑时,患者及其家人不接受,很坚定的否认存有抑郁状态,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到专科医院检查,以防延误。

情感、情绪障碍的治疗离不开心理治疗。帮助患者重新梳理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加上药物作用,可以使患者低落的情绪得到改善。家人、同事更要关心这部分人的生活,多参加体育活动,多参加社会活动,坚持服药治疗,治疗效果都非常好。

抑郁的发病率越来越多,我的周围有不少没有得到诊断的抑郁患者,但抑郁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早期识别,没有及早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