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要治疗吗

2020-07-15

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没有任何肝炎发作、肝纤维化,也没有向肝硬化肝癌进展,目前不需要治疗。因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60%甚至更多的人即使不做治疗,终生也不会发病。所以不主张给没有肝炎的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只要转氨酶正常,就一定没有必要治疗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对肝功能正常,但HBV–DNA水平阳性,所谓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年龄大于30岁的时候,做肝活检,在病理专家的指导下,了解是否有肝纤维化倾向,是否有可能发生肝硬化。对有这种可能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要治疗吗相关阅读


什么是乙肝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在医学上叫乙肝五项,它是用来判断有没有感染乙肝最主要的化验指标。两对半指的是两个抗原、三个抗体,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的E抗原、乙肝的E抗体和乙肝的核心抗体,也是俗称的大三阳、小三阳。如果患者化验的时候出现了135这三个阳性,认为他是大三阳,大三阳往往提示这个病人体内存在活的乙肝病毒、具有传染性;如果患者化验显示的是145阳性,叫做小三阳,这时一大部分人没有乙肝病毒,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存在病毒,认为它是乙肝病毒的变异状况。出现了这两个情况还要进一步的往下查判定它有没有临床意义,大三阳还要进一步查肝功能、乙肝病毒、B超,综合这些结果来判断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对肝脏的伤害以及需不需要治疗;乙肝小三阳还要进一步的往下查乙肝病毒的DNA,如果没有乙肝病毒DNA,肝脏的B超或者ct也显示没有病变,说明是稳定的感染过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他没有活的乙肝病毒,不需要治疗,只需定期的观察,一般要求患者每三个月到六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持续的没有乙肝病毒、肝功能正常、肝脏的影像学检查也没有大的问题,即便是小三阳对他的伤害也是很低或者没有伤害,不需要治疗。乙肝大三阳说明患者体内有乙肝病毒,就要根据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的情况、乙肝感染者肝脏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核磁共振来判断他需不需要治疗、需要怎么样的治疗,医生会给出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的方案。所以判断乙肝五项时一定要根据病毒的指标、肝功的指标来判断他需不需要治疗,而不能因为一个或两个阳性就认为他得了严重的乙肝,乙肝的判定是需要科学的解释的。

什么是乙肝活动期

乙肝的活动期就是乙肝病毒在人的肝脏内存在,对肝脏引起了一些损伤,也就是有肝炎的这一段时期或者叫做肝炎的活动期,或者叫做乙肝的活动期。这个时期其实并不是乙肝病毒直接的引起了肝脏的损伤,而是乙肝病毒在肝脏内的存在,被人的免疫力发现之后,人的免疫力要去杀灭病毒的时候,同时把肝脏也损伤了。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它存在的场所就是肝细胞。人的免疫力,免疫细胞、各种抗体去杀病毒的时候就会把肝细胞也损伤了,这时候就会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的升高,出现一些所谓的肝功能的不正常。这个时候是需要给乙肝病人进行治疗的一个时期。

乙肝病人怀孕会不会传染宝宝

乙肝在母婴传播方面是有一个很大的概率,也就是说中国之所以是一个乙肝大国,大部分人感染的途径都是通过妈妈生孩子的过程中被传染。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也非常注重家族史的问题,因为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如果妈妈有乙肝是有可能会传染给孩子的。但是近几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有了非常有效的母婴阻断的一套策略。也就是现在如果有乙肝的女性在生育前就知道自己有乙肝,而且是在正规医院的产科进行产检。那么通过母婴阻断的有效手段之后,生出来的宝宝没有乙肝的这种可能性已经可以达到95%甚至更高。如果在北京地坛医院生孩子,可能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现在医生一般的做法首先就是明确妈妈体内的乙肝病毒的含量,如果HBV–DNA水平大于10的5次方,就会建议这样的妈妈在怀孕28周的时候,即使她的肝功能正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也会让她去吃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拉米夫定,对肚子里的宝宝也就是胎儿没有任何影响的妊娠安全性非常高的抗病毒药,这些药物就会使她们的病毒量下降到10的5次方以下。而临床上认为10的5次方以下的妈妈,在生孩子的过程中,再传染给孩子的可能性就非常少。除此以外,不论这个妈妈是不是需要吃药,也就是说不论她的病毒量多高,只要是表面抗原阳性,那么在孩子出生的当天,都会给孩子打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生出来的孩子只要经过母婴传播的阻断策略的干预之后,再得乙肝的可能性就是微乎其微了。而这种孩子出生之后,也完全可以通过母乳喂养长大。即使妈妈体内有乙肝病毒,通过乳汁也不会传染给孩子。现在有非常明确的证据证明,男性即使有乙肝,也不会通过生育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打乙肝疫苗后注意什么

很多人认为只要按时打乙肝疫苗或按时接种某种疫苗,得病的几率就会减小,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绝大多数人在接种乙肝疫苗或其他疫苗以后都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对疾病就具有了抵抗的能力,但有一部分人对乙肝疫苗的反应性很差,注射疫苗无法产生有效的乙肝抗体,因此建议注射乙肝疫苗以后1到2个月的时间到医院检查,是否已经产生了乙肝的表面抗体,即保护性抗体,没有保护性抗体时可能被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建议进行积极的监测,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在的时间会很长,建议3到5年左右复查一次。对于会经常接触到乙肝病毒病人血液或体液样本的高危人群,要每年进行检查,表面抗体的滴度酶联法维持在十以上,或放免法状态下维持在一百以上才能够有效地抵抗乙肝病毒的侵袭。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不需要治疗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这一部分人,因为他没有肝炎的表现,它只是乙肝病毒核酸阳性,但转氨酶是正常的,对于这一类人需不需要治疗,我们要根据情况来定。但是如果年纪比较大的40岁以上的,有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或者家里有肝癌肝硬化的家族史,那我们就要治疗。

乙肝是如何传染的

乙肝的传染与乙肝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第一种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新生儿可能会被乙肝母亲传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免疫接种以及明确的围产期控制,乙肝的传播几率会非常小。第二种是在应用血液制品时可能被传染,目前国家对血液制品的要求非常严格,也会进行相应的检测,所以传播的几率相对比较小。第三种是医源性传播,目前大型医院的手术器械和有创操作器械都采用一次性或消毒处理,因此传播的几率也比较小。乙肝病毒现在主要的传播逐渐变为性传播,或吸毒者共用针头进行静脉注射的方式传播。

乙肝五项怎么看

乙肝五项最早是评测乙肝病毒在体内感染状态的标志物,乙肝五项包括病毒的两项,即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的e抗原,以及身体对病毒反应的三项,即表面抗体、e抗体以及核心抗体。如果能检测到病毒的两项抗原,表面抗原和e抗原,以及体内的核心抗体,则诊断为大三阳,如果只检测到病毒的表面抗原,并检测到身体对病毒反应出现的e抗体和核心抗体,这时诊断为小三阳。存在大三阳和小三阳时,更倾向于检查血液中病毒的DNA情况,一旦血液中存在活性病毒,就需要到医院定期复查和治疗。

得了乙肝怎么治疗

对于什么样的乙肝病人,我们需要抗病毒治疗,首先看两个,一个是转氨酶,如果转氨酶大于正常的两倍以上,也要病毒,DNA的量,根据E抗原阳性,就要大于五次方,E抗原阴性大于四次方,如果是这种两个条件都符合,我们就应该抗病毒治疗。

乙肝有哪些危害

在中国乙肝的危害性非常大,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的病人是50万,其中中国就占25万。它的危害主要有两点,危害一是它具有传染性,如果乙肝病人不好好管理,可以传染另一个人。危害二是它有严重并发症,一种是肝硬化,一种是肝癌。

乙肝患者可以怀孕吗

育龄期的乙肝患者,如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DNA为阴性,可以怀孕。如乙肝病毒DNA为阳性,说明体内病毒处于稳定状态,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影响正常生活也可以怀孕。如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为阳性,那就需要治疗后再怀孕。

卵子会不会导致乙型肝炎的宫内感染

卵子会不会导致宝宝宫内感染,造成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呢?

首先,乙肝妈妈所生的宝宝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率可达到95%以上,说明大多数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都发生在分娩的时候或新生儿出生后,并非宫内感染所致,更与卵子是否被病毒感染无关。

第二,正如前面所说,宫内感染大多数都发生在妊娠晚期。如果卵子导致了乙型肝炎的宫内感染,则肯定在胎儿刚刚形成的时候就已经感染。因此,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不可能发生在卵子形成阶段。

为了证实卵子会不会导致宝宝宫内感染,我国一医院的医生对68例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进行了卵子检测,只有1例母亲的卵子中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可是,她所生的孩子没有被乙肝病毒感染。68例母亲所生的孩子中有1例被母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母亲的卵子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为阴性。

因此认为,乙肝病毒不可能通过卵子垂直传播感染婴儿。

导致非活动期小三阳肝病再活动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可以把非活动期比喻成为乙肝病毒的“冬眠期”。因为此时的病毒并没有被清除,而是受到免疫功能的抑制暂时缩了头,不敢轻举妄动了。但是它们并不甘心失败,只要遇到时机,就会“东山再起”,再度发动“战争”,进入第四期——“再活动期”。在此期,乙肝病毒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e抗原可以为阳性或仍为阴性,但病毒却开始复制,肝脏内免疫战争再起,肝功能也随之出现异常。

导致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感染者肝病再活动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监督和清除能力减弱,稍有疏忽,病毒就有可能抬头。所以,乙肝病毒的再活动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

另外,饮酒、药物损伤、紧张与劳累、工作压力、慢性疾病、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肿瘤药物等因素都可能降低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导致乙肝病毒乘虚再起。怀孕也是导致免疫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的准妈妈在怀孕后体内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准妈妈在孕期会自动降低免疫防护“级别”,来容忍和保护自来父亲体内的基因和抗原物质不受清除。这一现象被称为孕期的“免疫容忍”状态。这种“免疫容忍”状态有可能被乙肝病毒“利用”,趁机开始活动。

另外,在孕期母体的肾上腺激素水平升高,内分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孕期母亲的肝脏负担增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再活动的可乘之机。2015年,我和妇产科的医生曾对我们医院的23例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孕妈妈的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95.7%患者从孕早期即发现HBV DNA反弹;随着HBV DNA反弹,68.6%的患者出现ALT异常,但ALT的峰值主要发生在怀孕的中-晚期和产后。2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39.1%)ALT升高到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其中5例在孕期住院治疗,1例在产后住院治疗。

尽管乙肝病毒感染的非活动期乙肝女性怀孕的最佳时期,但仍不可以掉以轻心,在孕期应该注意监测HBV DNA和肝功能,防止肝病再活动。

乙肝妈妈能不能给孩子喂奶

我常常收到许多乙肝新妈妈的来信,她们在自己孩子出生的同时,又有着深深地恐惧:她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也像她们一样感染上乙肝病毒。她们想亲亲孩子,又怕嘴上的唾液沾到孩子的脸上;她们想抱抱孩子,又担心自己身上的汗液带有病毒;她们更希望像其他妈妈一样让孩子吸允着自己胀满乳汁的乳房,但更担心孩子吸入带有病毒的乳汁。

她们在孩子还没有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时候,就三番五次地抱着孩子到医院,硬着心肠让护士把那尖锐的针头刺进孩子那微细的血脉,抽取那本来就不多的血液,查查孩子体内的乙肝抗体还省多少,生怕抗体的减少不足以帮助孩子抵御来自母亲身上的病毒。

她们常常产后抑郁,像发了疯一样地自责,认为自己使孩子感染上乙肝病毒,一封封地来信,只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安慰,直到孩子7个月后,证实母婴阻断成功,她们才转悲为喜。这就是许多乙肝妈妈的真实写照!今天,我就想谈谈有关乙肝妈妈给孩子喂奶的那些事。

乳汁中有没有病毒?

乙肝妈妈的乳汁中确有病毒!1974年,两位科学家首次从母乳中检测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证实了乙肝病毒感染母亲的乳汁中存在乙肝病毒。后来,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的核酸(HBV DNA)也相继从母乳中检出,使人们产生了乙肝病毒感染母亲可能通过乳汁感染婴儿的担心。由于这种担心,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母乳喂养率普遍低于其他母亲。

乳汁能不能传乙肝?

确有一些研究认为母乳喂养可能是乙肝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更多的研究认为,母乳不会增加乙肝母婴传播的风险。为了更科学地找出乙肝母亲母乳喂养是否增加乙肝母婴传播风险的证据,2011年以来,几位医生分别对国内外有关乙肝母亲母乳喂养的文献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均显示,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无论其感染状况如何(“大三阳”或“小三阳”,HBV DNA水平高或低),在新生儿正规免疫后母乳喂养均不会增加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

更有一些医生进行了一些大样本的研究,调查乙肝母婴传播与母乳喂养的关系。我国湖北武汉的一些医生,调查了4个研究中心的1150例乙肝妈妈母乳喂养与乙肝母婴传播的情况,进一步证实乙肝妈妈母乳喂养没有导致乙肝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增加。

有病毒为何不会传乙肝?

乙肝妈妈的乳汁中有病毒,但不会影响其后代乙肝母婴阻断的结果,这取决于许多因素。

原因之一:乙肝妈妈的乳汁中虽然有病毒,但病毒含量极低,仅为母亲血液中病毒含量的1/10000~1/1000。且初乳中病毒含量较高,到产后个月再检测,大多数母亲的乳汁中HBV DNA已经检测不到,仅有18%HBV DNA≥10的6次方拷贝/ml的母亲乳汁中还能检测到微量的HBV DNA。

原因之二:乳汁中的乳铁蛋白具有杀菌和抗病毒的活性。许多研究都发现,乳铁蛋白可以抑制丙肝病毒、乙肝病毒、腺病毒、艾滋病毒、轮状病毒的活性,因此可能抑制了乙肝病毒的感染性。

原因之三:人的消化液可以使乙肝病毒失去活性,因此,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甚至有人认为乙肝抗原通过消化道后,可能促进免疫系统抗体的产生。

原因之四:孩子出生时暴露于母亲羊水、血液中的乙肝病毒量远比母亲奶水中的病毒量高得多,母乳喂养接触到的那点儿病毒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原因之五:经过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孩子已经具备了抵御乙肝病毒感染的能力。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以前的多篇博客中我已经反复说过,只要孩子体内“抗HBs抗体≥10 mIU/ml,则可视为机体已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备了抵御能力。”

出生时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注射后15~30分钟开始发挥作用,其血浓度在注射后3~7天达到高峰,半衰期一般可维持17.5~25天,对新生儿的有效保护作用可维持42~63天,4个月后基本清除。再接种3针乙肝疫苗,新生儿都能足够的抗体抵御来自母亲体内的乙肝病毒。因此,乙肝妈妈与孩子亲近及母乳喂养都不会把病毒传播给孩子。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乙肝妈妈能不能母乳喂养的答案已经十分肯定。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国内外的乙肝指南都已经明确,乙肝妈妈可以母乳喂养。只要孩子经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正规免疫接种,乙肝妈妈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

乙肝病毒感染者应如何定期监测

乙肝病毒感染者在经常到医院检查,监测疾病和药物治疗的情况,防止疾病进展和肝癌的发生。不过,不同状况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监测的重点不同。我总结了一下,大概分为治疗前监测、治疗期间的监测和治疗结束后监测3个部分。

治疗前的监测

治疗前监测主要指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监测。其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疾病进展,及时把握治疗时机。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无论其体内病毒复制的情况如何,都需要定期随访,加强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尽管目前的《乙肝指南》都不建议免疫耐受期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过早治疗,但已有许多研究表明,高病毒载量是乙型肝炎肝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内外环境的改变(生育、劳累、药物治疗等),有可能出现肝病活动。肝病进展有时悄无声息,不易被人察觉;有时又是一触即发,突然加重。如果不定期监测,常常延误治疗。因此需要定期随访,加强监测。

尽管大多数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预后良好,很少发生肝病进展,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其他三个时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但是,乙肝病毒并没有被清除,它们只是受到了免疫系统的抑制,在肝细胞内“装死”或“冬眠”,只要遇到时机,它们就会“反扑”,再次在肝脏内发动“战争”,导致乙型肝炎再活动。即使病毒未“反扑”,但它们以前在肝脏内导致的病变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癌变,发生肝细胞癌。因此也需要定期监测。

治疗期间的监测

抗病毒治疗期间应定期到医院随访和监测,这一阶段监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用药依从性,以及耐药和不良反应。

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请医生判断药物的疗效,及时发现耐药和不良反应。患者在与医生的沟通中还可以了解更多的乙型肝炎科普知识和治疗进展,提高治疗依从性,取得更佳的疗效。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期间检查频度较高,尤其是治疗初期,每1~2周就需要检查一下血常规,每月检测肝功能。少数病人使用干扰素治疗初期肝病可能突然加重,那就需要随时对肝功能进行监测。另外,干扰素有导致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间质性肾炎等副作用,每3个月应该对甲状腺功能、血糖和肾功能进行监测。

核苷(酸)类药物相对比较安全,监测的频度一般每3~6个月1次。但治疗是长期的,天长日久容易被病人忽视,放松了监测。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必须要求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不能随便漏服,否则容易产生耐药。除了每3~6个月对乙肝病毒学、肝功能进行监测外,替比夫定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CK,必要时进行肌红蛋白、乳酸、肌电图等检查,防止替比夫定相关性肌病和周围神经病。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清肌酐和血磷,必要时做骨密度检查,防止肾小管损害和骨质疏松。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肝癌的发生,但无法完全阻止。因此,治疗期间仍需要监测肝癌。

 治疗结束后监测

治疗结束后对停药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的目的在于能够评估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监测疾病的进展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

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成功达到了停药标准,停药后仍有可能发生HBV DNA反弹,肝炎复发或乙肝病毒再活动。因此,在结束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还要经常到医院去检查,监测肝功能、HBV DNA和其他与乙型肝炎疾病进展有关的指标,防止肝炎复发或乙肝病毒再活动。

在停药后3个月内应每月检测1次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之后每3个月检测1次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至少随访1年时间,以便及时发现肝炎复发及肝脏功能恶化。此后,对于持续ALT正常且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者,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HBV DNA、肝功能、AFP和超声影像检查。对于ALT正常但HBV DNA阳性者,建议每6个月检测1次HBV DNA和ALT,AFP和超声影像检查。

停药后的随访除了监测乙型肝炎复发或乙肝病毒再活动外,还需要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一些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即使HBsAg消失,仍有可能发生肝细胞癌,因此仍需要定期监测,长期随访。对于肝硬化患者,应每3个月检测AFP和腹部超声显像,必要时做CT或MRI以早期发现肝细胞癌。对肝硬化患者还应每l~2年进行胃镜检查,以观察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进展情况。

如何诊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宫内感染如何诊断?对HBV宫内感染诊断指标尚未统一,因此无法准确判断新生儿感染的时间。

目前普遍接受2001年第二届“阻断HBV母婴传播和乙型肝炎免疫与临床应用学术会议纪要”提出的HBV宫内感染定义:HBsAg(+)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从其外周静脉采血测到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的存在,采用主动+被动联合免疫进行母婴阻断后无免疫效果者,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持续阳性至少3个月以上。

另外,也有人采用《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第二版)中提出的诊断标准:HBsAg(+)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从其外周静脉采血测到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或HBsAg;且在以后复查中,1月龄检测HBsAg阳性为宫内感染的初筛诊断标准,6月龄检测HBsAg仍为阳性为确诊标准。

但是近些年来发现,这种诊断标准常常会漏掉许多因宫内感染所致的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病例。这是因为部分新生儿虽然在子宫内已被母亲的乙肝病毒感染,但血清学感染标志却表现为阴性,形成所谓的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

由于胎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肝细胞也未充分发育,尽管胎儿在子宫内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乙肝病毒的复制能力较低,对HBsAg的表达水平也较低;再加上新生儿出生时立即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而来自母血的抗-HBcIgG也可抑制胎儿HBsAg表达和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所以,有些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尤其是临近分娩期的宫内感染,常常表现为HBsAg或/和HBV DNA的“假阴性”,被医生们称为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

这种“潜隐性状态”一般持续1~3个月,随着新生儿肝细胞发育逐渐成熟,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来自母血的抗-HBcIgG滴度下降,“潜隐性状态”的乙肝病毒开始复制和表达,HBsAg和HBV DNA才逐渐转为阳性。

相关方剂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携带者要治疗吗-乡间郎中

乙肝病毒携带者要治疗吗

2020-07-15

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没有任何肝炎发作、肝纤维化,也没有向肝硬化肝癌进展,目前不需要治疗。因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60%甚至更多的人即使不做治疗,终生也不会发病。所以不主张给没有肝炎的病人进行抗病毒治疗,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只要转氨酶正常,就一定没有必要治疗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对肝功能正常,但HBV–DNA水平阳性,所谓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年龄大于30岁的时候,做肝活检,在病理专家的指导下,了解是否有肝纤维化倾向,是否有可能发生肝硬化。对有这种可能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携带者要治疗吗相关阅读


什么是乙肝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在医学上叫乙肝五项,它是用来判断有没有感染乙肝最主要的化验指标。两对半指的是两个抗原、三个抗体,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的E抗原、乙肝的E抗体和乙肝的核心抗体,也是俗称的大三阳、小三阳。如果患者化验的时候出现了135这三个阳性,认为他是大三阳,大三阳往往提示这个病人体内存在活的乙肝病毒、具有传染性;如果患者化验显示的是145阳性,叫做小三阳,这时一大部分人没有乙肝病毒,但是也有一少部分人存在病毒,认为它是乙肝病毒的变异状况。出现了这两个情况还要进一步的往下查判定它有没有临床意义,大三阳还要进一步查肝功能、乙肝病毒、B超,综合这些结果来判断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对肝脏的伤害以及需不需要治疗;乙肝小三阳还要进一步的往下查乙肝病毒的DNA,如果没有乙肝病毒DNA,肝脏的B超或者ct也显示没有病变,说明是稳定的感染过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他没有活的乙肝病毒,不需要治疗,只需定期的观察,一般要求患者每三个月到六个月复查一次,如果持续的没有乙肝病毒、肝功能正常、肝脏的影像学检查也没有大的问题,即便是小三阳对他的伤害也是很低或者没有伤害,不需要治疗。乙肝大三阳说明患者体内有乙肝病毒,就要根据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定量的情况、乙肝感染者肝脏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核磁共振来判断他需不需要治疗、需要怎么样的治疗,医生会给出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的方案。所以判断乙肝五项时一定要根据病毒的指标、肝功的指标来判断他需不需要治疗,而不能因为一个或两个阳性就认为他得了严重的乙肝,乙肝的判定是需要科学的解释的。

什么是乙肝活动期

乙肝的活动期就是乙肝病毒在人的肝脏内存在,对肝脏引起了一些损伤,也就是有肝炎的这一段时期或者叫做肝炎的活动期,或者叫做乙肝的活动期。这个时期其实并不是乙肝病毒直接的引起了肝脏的损伤,而是乙肝病毒在肝脏内的存在,被人的免疫力发现之后,人的免疫力要去杀灭病毒的时候,同时把肝脏也损伤了。因为乙肝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它存在的场所就是肝细胞。人的免疫力,免疫细胞、各种抗体去杀病毒的时候就会把肝细胞也损伤了,这时候就会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的升高,出现一些所谓的肝功能的不正常。这个时候是需要给乙肝病人进行治疗的一个时期。

乙肝病人怀孕会不会传染宝宝

乙肝在母婴传播方面是有一个很大的概率,也就是说中国之所以是一个乙肝大国,大部分人感染的途径都是通过妈妈生孩子的过程中被传染。所以在临床实践中也非常注重家族史的问题,因为妈妈在生孩子的时候,如果妈妈有乙肝是有可能会传染给孩子的。但是近几年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有了非常有效的母婴阻断的一套策略。也就是现在如果有乙肝的女性在生育前就知道自己有乙肝,而且是在正规医院的产科进行产检。那么通过母婴阻断的有效手段之后,生出来的宝宝没有乙肝的这种可能性已经可以达到95%甚至更高。如果在北京地坛医院生孩子,可能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现在医生一般的做法首先就是明确妈妈体内的乙肝病毒的含量,如果HBV–DNA水平大于10的5次方,就会建议这样的妈妈在怀孕28周的时候,即使她的肝功能正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也会让她去吃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拉米夫定,对肚子里的宝宝也就是胎儿没有任何影响的妊娠安全性非常高的抗病毒药,这些药物就会使她们的病毒量下降到10的5次方以下。而临床上认为10的5次方以下的妈妈,在生孩子的过程中,再传染给孩子的可能性就非常少。除此以外,不论这个妈妈是不是需要吃药,也就是说不论她的病毒量多高,只要是表面抗原阳性,那么在孩子出生的当天,都会给孩子打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生出来的孩子只要经过母婴传播的阻断策略的干预之后,再得乙肝的可能性就是微乎其微了。而这种孩子出生之后,也完全可以通过母乳喂养长大。即使妈妈体内有乙肝病毒,通过乳汁也不会传染给孩子。现在有非常明确的证据证明,男性即使有乙肝,也不会通过生育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打乙肝疫苗后注意什么

很多人认为只要按时打乙肝疫苗或按时接种某种疫苗,得病的几率就会减小,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绝大多数人在接种乙肝疫苗或其他疫苗以后都会产生相应的抗体,对疾病就具有了抵抗的能力,但有一部分人对乙肝疫苗的反应性很差,注射疫苗无法产生有效的乙肝抗体,因此建议注射乙肝疫苗以后1到2个月的时间到医院检查,是否已经产生了乙肝的表面抗体,即保护性抗体,没有保护性抗体时可能被乙肝病毒感染,因此建议进行积极的监测,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存在的时间会很长,建议3到5年左右复查一次。对于会经常接触到乙肝病毒病人血液或体液样本的高危人群,要每年进行检查,表面抗体的滴度酶联法维持在十以上,或放免法状态下维持在一百以上才能够有效地抵抗乙肝病毒的侵袭。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不需要治疗

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这一部分人,因为他没有肝炎的表现,它只是乙肝病毒核酸阳性,但转氨酶是正常的,对于这一类人需不需要治疗,我们要根据情况来定。但是如果年纪比较大的40岁以上的,有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或者家里有肝癌肝硬化的家族史,那我们就要治疗。

乙肝是如何传染的

乙肝的传染与乙肝的传播方式密切相关。第一种方式是母婴垂直传播,新生儿可能会被乙肝母亲传染,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免疫接种以及明确的围产期控制,乙肝的传播几率会非常小。第二种是在应用血液制品时可能被传染,目前国家对血液制品的要求非常严格,也会进行相应的检测,所以传播的几率相对比较小。第三种是医源性传播,目前大型医院的手术器械和有创操作器械都采用一次性或消毒处理,因此传播的几率也比较小。乙肝病毒现在主要的传播逐渐变为性传播,或吸毒者共用针头进行静脉注射的方式传播。

乙肝五项怎么看

乙肝五项最早是评测乙肝病毒在体内感染状态的标志物,乙肝五项包括病毒的两项,即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的e抗原,以及身体对病毒反应的三项,即表面抗体、e抗体以及核心抗体。如果能检测到病毒的两项抗原,表面抗原和e抗原,以及体内的核心抗体,则诊断为大三阳,如果只检测到病毒的表面抗原,并检测到身体对病毒反应出现的e抗体和核心抗体,这时诊断为小三阳。存在大三阳和小三阳时,更倾向于检查血液中病毒的DNA情况,一旦血液中存在活性病毒,就需要到医院定期复查和治疗。

得了乙肝怎么治疗

对于什么样的乙肝病人,我们需要抗病毒治疗,首先看两个,一个是转氨酶,如果转氨酶大于正常的两倍以上,也要病毒,DNA的量,根据E抗原阳性,就要大于五次方,E抗原阴性大于四次方,如果是这种两个条件都符合,我们就应该抗病毒治疗。

乙肝有哪些危害

在中国乙肝的危害性非常大,全世界每年死于肝癌的病人是50万,其中中国就占25万。它的危害主要有两点,危害一是它具有传染性,如果乙肝病人不好好管理,可以传染另一个人。危害二是它有严重并发症,一种是肝硬化,一种是肝癌。

乙肝患者可以怀孕吗

育龄期的乙肝患者,如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DNA为阴性,可以怀孕。如乙肝病毒DNA为阳性,说明体内病毒处于稳定状态,属于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影响正常生活也可以怀孕。如肝功能异常,乙肝病毒为阳性,那就需要治疗后再怀孕。

卵子会不会导致乙型肝炎的宫内感染

卵子会不会导致宝宝宫内感染,造成乙肝病毒的垂直传播呢?

首先,乙肝妈妈所生的宝宝通过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阻断率可达到95%以上,说明大多数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都发生在分娩的时候或新生儿出生后,并非宫内感染所致,更与卵子是否被病毒感染无关。

第二,正如前面所说,宫内感染大多数都发生在妊娠晚期。如果卵子导致了乙型肝炎的宫内感染,则肯定在胎儿刚刚形成的时候就已经感染。因此,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不可能发生在卵子形成阶段。

为了证实卵子会不会导致宝宝宫内感染,我国一医院的医生对68例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进行了卵子检测,只有1例母亲的卵子中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的存在;可是,她所生的孩子没有被乙肝病毒感染。68例母亲所生的孩子中有1例被母亲感染了乙肝病毒,但其母亲的卵子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为阴性。

因此认为,乙肝病毒不可能通过卵子垂直传播感染婴儿。

导致非活动期小三阳肝病再活动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可以把非活动期比喻成为乙肝病毒的“冬眠期”。因为此时的病毒并没有被清除,而是受到免疫功能的抑制暂时缩了头,不敢轻举妄动了。但是它们并不甘心失败,只要遇到时机,就会“东山再起”,再度发动“战争”,进入第四期——“再活动期”。在此期,乙肝病毒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e抗原可以为阳性或仍为阴性,但病毒却开始复制,肝脏内免疫战争再起,肝功能也随之出现异常。

导致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感染者肝病再活动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监督和清除能力减弱,稍有疏忽,病毒就有可能抬头。所以,乙肝病毒的再活动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

另外,饮酒、药物损伤、紧张与劳累、工作压力、慢性疾病、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肿瘤药物等因素都可能降低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导致乙肝病毒乘虚再起。怀孕也是导致免疫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的准妈妈在怀孕后体内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准妈妈在孕期会自动降低免疫防护“级别”,来容忍和保护自来父亲体内的基因和抗原物质不受清除。这一现象被称为孕期的“免疫容忍”状态。这种“免疫容忍”状态有可能被乙肝病毒“利用”,趁机开始活动。

另外,在孕期母体的肾上腺激素水平升高,内分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孕期母亲的肝脏负担增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再活动的可乘之机。2015年,我和妇产科的医生曾对我们医院的23例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孕妈妈的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95.7%患者从孕早期即发现HBV DNA反弹;随着HBV DNA反弹,68.6%的患者出现ALT异常,但ALT的峰值主要发生在怀孕的中-晚期和产后。2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39.1%)ALT升高到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其中5例在孕期住院治疗,1例在产后住院治疗。

尽管乙肝病毒感染的非活动期乙肝女性怀孕的最佳时期,但仍不可以掉以轻心,在孕期应该注意监测HBV DNA和肝功能,防止肝病再活动。

乙肝妈妈能不能给孩子喂奶

我常常收到许多乙肝新妈妈的来信,她们在自己孩子出生的同时,又有着深深地恐惧:她们害怕自己的孩子也像她们一样感染上乙肝病毒。她们想亲亲孩子,又怕嘴上的唾液沾到孩子的脸上;她们想抱抱孩子,又担心自己身上的汗液带有病毒;她们更希望像其他妈妈一样让孩子吸允着自己胀满乳汁的乳房,但更担心孩子吸入带有病毒的乳汁。

她们在孩子还没有完成三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时候,就三番五次地抱着孩子到医院,硬着心肠让护士把那尖锐的针头刺进孩子那微细的血脉,抽取那本来就不多的血液,查查孩子体内的乙肝抗体还省多少,生怕抗体的减少不足以帮助孩子抵御来自母亲身上的病毒。

她们常常产后抑郁,像发了疯一样地自责,认为自己使孩子感染上乙肝病毒,一封封地来信,只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些安慰,直到孩子7个月后,证实母婴阻断成功,她们才转悲为喜。这就是许多乙肝妈妈的真实写照!今天,我就想谈谈有关乙肝妈妈给孩子喂奶的那些事。

乳汁中有没有病毒?

乙肝妈妈的乳汁中确有病毒!1974年,两位科学家首次从母乳中检测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证实了乙肝病毒感染母亲的乳汁中存在乙肝病毒。后来,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的核酸(HBV DNA)也相继从母乳中检出,使人们产生了乙肝病毒感染母亲可能通过乳汁感染婴儿的担心。由于这种担心,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母乳喂养率普遍低于其他母亲。

乳汁能不能传乙肝?

确有一些研究认为母乳喂养可能是乙肝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更多的研究认为,母乳不会增加乙肝母婴传播的风险。为了更科学地找出乙肝母亲母乳喂养是否增加乙肝母婴传播风险的证据,2011年以来,几位医生分别对国内外有关乙肝母亲母乳喂养的文献进行了荟萃分析。结果均显示,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无论其感染状况如何(“大三阳”或“小三阳”,HBV DNA水平高或低),在新生儿正规免疫后母乳喂养均不会增加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

更有一些医生进行了一些大样本的研究,调查乙肝母婴传播与母乳喂养的关系。我国湖北武汉的一些医生,调查了4个研究中心的1150例乙肝妈妈母乳喂养与乙肝母婴传播的情况,进一步证实乙肝妈妈母乳喂养没有导致乙肝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增加。

有病毒为何不会传乙肝?

乙肝妈妈的乳汁中有病毒,但不会影响其后代乙肝母婴阻断的结果,这取决于许多因素。

原因之一:乙肝妈妈的乳汁中虽然有病毒,但病毒含量极低,仅为母亲血液中病毒含量的1/10000~1/1000。且初乳中病毒含量较高,到产后个月再检测,大多数母亲的乳汁中HBV DNA已经检测不到,仅有18%HBV DNA≥10的6次方拷贝/ml的母亲乳汁中还能检测到微量的HBV DNA。

原因之二:乳汁中的乳铁蛋白具有杀菌和抗病毒的活性。许多研究都发现,乳铁蛋白可以抑制丙肝病毒、乙肝病毒、腺病毒、艾滋病毒、轮状病毒的活性,因此可能抑制了乙肝病毒的感染性。

原因之三:人的消化液可以使乙肝病毒失去活性,因此,乙肝病毒不会通过消化道传播。甚至有人认为乙肝抗原通过消化道后,可能促进免疫系统抗体的产生。

原因之四:孩子出生时暴露于母亲羊水、血液中的乙肝病毒量远比母亲奶水中的病毒量高得多,母乳喂养接触到的那点儿病毒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原因之五:经过主动+被动联合免疫,孩子已经具备了抵御乙肝病毒感染的能力。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以前的多篇博客中我已经反复说过,只要孩子体内“抗HBs抗体≥10 mIU/ml,则可视为机体已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具备了抵御能力。”

出生时注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注射后15~30分钟开始发挥作用,其血浓度在注射后3~7天达到高峰,半衰期一般可维持17.5~25天,对新生儿的有效保护作用可维持42~63天,4个月后基本清除。再接种3针乙肝疫苗,新生儿都能足够的抗体抵御来自母亲体内的乙肝病毒。因此,乙肝妈妈与孩子亲近及母乳喂养都不会把病毒传播给孩子。

经过这些年的研究,乙肝妈妈能不能母乳喂养的答案已经十分肯定。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国内外的乙肝指南都已经明确,乙肝妈妈可以母乳喂养。只要孩子经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正规免疫接种,乙肝妈妈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风险。

乙肝病毒感染者应如何定期监测

乙肝病毒感染者在经常到医院检查,监测疾病和药物治疗的情况,防止疾病进展和肝癌的发生。不过,不同状况的乙肝病毒感染者监测的重点不同。我总结了一下,大概分为治疗前监测、治疗期间的监测和治疗结束后监测3个部分。

治疗前的监测

治疗前监测主要指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监测。其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疾病进展,及时把握治疗时机。肝功能正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无论其体内病毒复制的情况如何,都需要定期随访,加强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尽管目前的《乙肝指南》都不建议免疫耐受期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过早治疗,但已有许多研究表明,高病毒载量是乙型肝炎肝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内外环境的改变(生育、劳累、药物治疗等),有可能出现肝病活动。肝病进展有时悄无声息,不易被人察觉;有时又是一触即发,突然加重。如果不定期监测,常常延误治疗。因此需要定期随访,加强监测。

尽管大多数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预后良好,很少发生肝病进展,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其他三个时期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但是,乙肝病毒并没有被清除,它们只是受到了免疫系统的抑制,在肝细胞内“装死”或“冬眠”,只要遇到时机,它们就会“反扑”,再次在肝脏内发动“战争”,导致乙型肝炎再活动。即使病毒未“反扑”,但它们以前在肝脏内导致的病变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癌变,发生肝细胞癌。因此也需要定期监测。

治疗期间的监测

抗病毒治疗期间应定期到医院随访和监测,这一阶段监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用药依从性,以及耐药和不良反应。

患者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到医院随访,进行必要的化验检查,请医生判断药物的疗效,及时发现耐药和不良反应。患者在与医生的沟通中还可以了解更多的乙型肝炎科普知识和治疗进展,提高治疗依从性,取得更佳的疗效。

干扰素的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期间检查频度较高,尤其是治疗初期,每1~2周就需要检查一下血常规,每月检测肝功能。少数病人使用干扰素治疗初期肝病可能突然加重,那就需要随时对肝功能进行监测。另外,干扰素有导致甲状腺疾病、糖尿病、间质性肾炎等副作用,每3个月应该对甲状腺功能、血糖和肾功能进行监测。

核苷(酸)类药物相对比较安全,监测的频度一般每3~6个月1次。但治疗是长期的,天长日久容易被病人忽视,放松了监测。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必须要求患者有较好的依从性,不能随便漏服,否则容易产生耐药。除了每3~6个月对乙肝病毒学、肝功能进行监测外,替比夫定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CK,必要时进行肌红蛋白、乳酸、肌电图等检查,防止替比夫定相关性肌病和周围神经病。阿德福韦和替诺福韦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血清肌酐和血磷,必要时做骨密度检查,防止肾小管损害和骨质疏松。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少肝癌的发生,但无法完全阻止。因此,治疗期间仍需要监测肝癌。

 治疗结束后监测

治疗结束后对停药患者进行密切随访的目的在于能够评估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监测疾病的进展以及肝细胞癌的发生。

无论是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成功达到了停药标准,停药后仍有可能发生HBV DNA反弹,肝炎复发或乙肝病毒再活动。因此,在结束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还要经常到医院去检查,监测肝功能、HBV DNA和其他与乙型肝炎疾病进展有关的指标,防止肝炎复发或乙肝病毒再活动。

在停药后3个月内应每月检测1次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之后每3个月检测1次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 DNA,至少随访1年时间,以便及时发现肝炎复发及肝脏功能恶化。此后,对于持续ALT正常且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者,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HBV DNA、肝功能、AFP和超声影像检查。对于ALT正常但HBV DNA阳性者,建议每6个月检测1次HBV DNA和ALT,AFP和超声影像检查。

停药后的随访除了监测乙型肝炎复发或乙肝病毒再活动外,还需要监测肝细胞癌的发生。一些患者,尤其是肝硬化患者,即使HBsAg消失,仍有可能发生肝细胞癌,因此仍需要定期监测,长期随访。对于肝硬化患者,应每3个月检测AFP和腹部超声显像,必要时做CT或MRI以早期发现肝细胞癌。对肝硬化患者还应每l~2年进行胃镜检查,以观察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进展情况。

如何诊断乙型肝炎宫内感染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宫内感染如何诊断?对HBV宫内感染诊断指标尚未统一,因此无法准确判断新生儿感染的时间。

目前普遍接受2001年第二届“阻断HBV母婴传播和乙型肝炎免疫与临床应用学术会议纪要”提出的HBV宫内感染定义:HBsAg(+)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从其外周静脉采血测到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的存在,采用主动+被动联合免疫进行母婴阻断后无免疫效果者,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持续阳性至少3个月以上。

另外,也有人采用《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第二版)中提出的诊断标准:HBsAg(+)母亲的新生儿出生时从其外周静脉采血测到乙肝病毒复制标志物或HBsAg;且在以后复查中,1月龄检测HBsAg阳性为宫内感染的初筛诊断标准,6月龄检测HBsAg仍为阳性为确诊标准。

但是近些年来发现,这种诊断标准常常会漏掉许多因宫内感染所致的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病例。这是因为部分新生儿虽然在子宫内已被母亲的乙肝病毒感染,但血清学感染标志却表现为阴性,形成所谓的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

由于胎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肝细胞也未充分发育,尽管胎儿在子宫内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但乙肝病毒的复制能力较低,对HBsAg的表达水平也较低;再加上新生儿出生时立即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而来自母血的抗-HBcIgG也可抑制胎儿HBsAg表达和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所以,有些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尤其是临近分娩期的宫内感染,常常表现为HBsAg或/和HBV DNA的“假阴性”,被医生们称为乙肝病毒“潜隐性状态”。

这种“潜隐性状态”一般持续1~3个月,随着新生儿肝细胞发育逐渐成熟,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来自母血的抗-HBcIgG滴度下降,“潜隐性状态”的乙肝病毒开始复制和表达,HBsAg和HBV DNA才逐渐转为阳性。

相关方剂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