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怎样治疗

2020-07-15

胆囊息肉比较高发,而且呈现年轻化。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就开始出现胆囊息肉,这跟人们日常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发生胆囊息肉,建议病人一定要定期检查。如果息肉很小,也没有任何症状,可以先不管它;只要定期的做超声检查,就可以动态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是合并一些消化道症状,餐后出现腹胀、隐痛,都可以先用一些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最主要的是要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逐渐增大,长到一公分左右,建议病人要积极的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怎样治疗相关阅读


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实际上是胆固醇性的结晶贴附在胆囊壁上,形成那种息肉是比较多的。一般胆囊息肉是多发性的,超声报告提示多发性的息肉样变;随着时间的延长,它可能会逐渐增大。但是有的病人是腺瘤性息肉或者慢性炎症导致的炎性息肉,就不太好鉴别的这种息肉样变。如果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它可能会表现为吃饭后上腹胀痛、隐痛,或者不规律性的右上腹不适;有的病人也不觉得疼,但是他会经常呕吐;
有的这种胆囊炎还会有右肩背部的放射性疼痛。所以,有的患者症状并不是很典型。病人经常表现为胃部不适,即剑突下的疼痛,没有特别典型的症状。如果合并胆囊息肉样变,又有比较明显的症状,随着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在不断增大,一般建议病人进行积极的药物或者必要的时候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能自己消失吗

胆囊息肉是一个较常见的良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分为胆固醇性,肿瘤性和胆囊腺肌瘤。息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长大。目前为止,胆囊息肉没有自己消失的情况,如果之前有息肉,B超没发现,临床推测它原本就不是息肉,而是胆固醇结晶的沉着。

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检查

胆囊息肉需要做的检查第一个术前的诊断,诊断胆囊息肉术前需要做彩超,需要做根据彩超的情况而定。彩超主要了解的问题是息肉的大小、形态、活动度以及位置,如果根据它的大小、形态有恶变倾向的话,建议做一个增强的ct或者核磁来借鉴的判断这个息肉的良恶性的程度,这是术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个检查。像血常规、凝血,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在术前里面所必备的就是抽血检查,还有像心电图、胸片也是必须的,这是在麻醉前评估必须要看到的内容,是胆囊息肉术前需要检查的内容。

胆囊息肉病人的注意事项

胆囊息肉病人平时需要注意的,第一个低脂饮食,低脂饮食是平时少吃油腻的东西,烧烤类的尽量少吃,比如说早晨一天三餐,早晨吃油腻的东西,那么到中午晚上尽量少吃;第二点,得了胆囊息肉应该时常要去监测,因为息肉的手术指征主要和它的大小有关系,所以要时常去医院里面去做彩超,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大小超过一公分,或者说在短期内,比如说以三个月为界,它的生长速度超过0.1公分,那么认为它生长速度比较快,这两个指征都是它恶变的表现。所以需要早期的就医,让大夫去判别是否需要手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后注意什么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后注意什么: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手术前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因为现在胆囊切除术是一个非常常规,非常普遍的一个手术。在很多的三甲医院,已经是列入移植手术的范畴。这些病人并不需要住院。实际上就是在门诊完成一些术前检查,手术当日到医院,做完手术。有的医院观察一晚上,有的医院可能上午做完手术,晚上就可以回家休息。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对于一些高龄的病人,可能还需要谨慎一些。对于青壮年的病人,实际上没有什么特别注意的事项。

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的症状:绝大部分胆囊息肉是没有任何表现,一般患者都是因为做体检偶然发现的,少数情况下是因为有其他的腹部不适,做超声的时候偶然发现胆囊里有息肉,也有少数情况可能会有一些症状,比如息肉的位置特殊,它长在靠近胆囊管的位置,在胆囊收缩的时候息肉有可能恰好把胆囊管堵住,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的感觉,或者就是息肉数量特别多影响了胆囊的正常的收缩功能,可能会有隐隐约约的不适,但是绝大多数患者胆囊息肉都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

胆囊息肉病人平时注意什么

胆囊息肉病人平时需要注意的,第一个低脂饮食,低脂饮食指的是平时少吃油腻的东西,烧烤类的食物尽量少吃,比如说一天三餐,早晨吃油腻的东西,那么到中午晚上尽量少吃;第二点,得了胆囊息肉应该时常要去监测,因为息肉的手术指征主要和它的大小有关系,所以要时常去医院里面做彩超,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大小超过一公分,或者说在短期内,比如说以三个月为界,它的生长速度超过0.1公分,那么认为它生长速度比较快,这两个指征都是它恶变的表现。所以需要早期的就医,让大夫去判别是否需要手术。

胆囊息肉手术方法有什么

胆囊息肉的方法目前在国内开展的手术有几种。第一个胆囊息肉是需要做胆囊切除术,这是最多见的手术,这个手术的适应症和息肉的大小有关系,只要超过一公分的息肉或者息肉生长速度比较快的话就会建议手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首选手术,在国内好多医院也开展了腹腔镜下保胆取息肉术,但这种手术的方式在临床里面,效果褒贬不一,需要进一步研究。胆囊息肉主要涉及到对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定,从而做到早期发现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前准备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前准备:
  胆囊切除术是一个非常常规,非常普遍的一个手术。在很多的三甲医院,已经被列入移植手术的范畴。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手术前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是病人在门诊完成一些术前检查。手术当日到达医院,即可完成手术。
  有些医院,可能病人上午做完手术,下午就可以出院,回家休息。有些医院可能需要病人留院观察一晚。但是,对于一些高龄的病人还需谨慎。因大部分高龄患者可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基础疾病。对于青壮年的病人而言,实际上并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有两种,胆囊息肉一个是真息肉,是胆囊壁长出了一块息肉一样的东西。还有一种息肉,是在超声底下看着像息肉,但不是真息肉,是结石的早期胆固醇的沉积。沉积到一定程度,堆在一起,通通叫胆囊息肉样变。这类实际上是结石的早期。两者是不一样的

胆囊息肉怎么治疗

胆囊息肉如果不超过5mm,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并按时复查。如果息肉较大,且患者年龄超过50岁,息肉的位置靠近肝脏或胆囊出口,患者应采取手术的方式治疗。胆囊息肉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规律、喜欢喝酒、喜欢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物所引起的。因此,想要预防胆囊息肉,一定要注意饮食的控制。

胆囊息肉由于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因此它往往是在体检时才被检查出来。虽然它不会导致人体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但息肉存在人体中,总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患了胆囊息肉之后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那么胆囊息肉怎么治疗?
  一、胆囊息肉怎么治疗
  胆囊息肉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而且小于5mm,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并3-6个月左右复查一次即可,不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但如果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并有增大的趋势,或者息肉的位置靠近肝脏或胆囊出口,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上,这些情况下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二、出现胆囊息肉的原因
  1、饮食不规律
  饮食、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患胆囊息肉的风险较高,特别是不吃早餐的人群,更容易患胆囊息肉。如果不吃早餐,人体内的胆汁无法被有效利用,只能滞留在胆囊中,久而久之,对胆囊会造成一定的刺激,从而引起胆囊息肉。

2、喜欢喝酒
  酒精的代谢需要通过人体的肝脏,因此,酒精对肝功能有很大的损伤。酒精会造成人体的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在分泌时处于十分紊乱的状态,从而刺激到胆囊,最终形成胆囊息肉。酒精还会导致原有的胆囊息肉增大、并增加胆囊息肉癌变的风险。
  3、喜欢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
  平时经常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患胆囊息肉的风险也比较大。有些人特别喜欢吃蛋黄、动物内脏、鱼子等高胆固醇食物,体内的胆固醇一旦增高,很容易在胆囊中形成胆固醇结石。在生活中应以植物油为主,它可以降低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并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防止胆石的形成。

多发性胆囊息肉怎么治

多发性胆囊息肉是胆囊息肉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因此针对于这种疾病治疗是刻不容缓的,但是很多病人没有这方面的医学常识,即便是知道自己患上了这种疾病,还是不了解该怎样进行治疗处理才好,那么到底患上了多发性胆囊息肉怎么治呢?

步骤/方法:
  1、医院的医生告诉我们,要治疗多发性胆囊息肉这个病首先我们要了解是什么引起的,多发性胆囊息肉是由没有规律饮食、不爱吃早餐的人群,是引起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平时经常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也容易得胆囊息肉。
  2、药物治疗,医院的医生会开针对多发性胆囊息的中药,治疗首先能抑制息肉组织继续生长;第二,行气破除瘀血、散癥软坚,对息肉细胞组织形成包围杀除的作用,使息肉经收涩而逐渐缩小,直到全部消失;第三,益气养阴扶正、调理气机,修复胆囊内壁深层组织的细胞,增强抗病能力,抑制息肉复发,彻底治好的。
  3、还有就是有手术治疗的方法,手术治疗的周期时间短,手术治疗的方法是直接切除病症,结合药物对病人进行巩固治疗,这种治疗的方法治疗周期短,病人在治疗后注意自己的饮食卫生,是可以直接治疗康复的。
  饮食上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
  2.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多发性胆囊息肉的饮食中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胆襄息肉怎样治疗

患上了胆囊息肉,及时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治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治疗,一种是手术治疗,但是除了及时治疗,还需要做好在生活中的护理工作,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减少对治疗上的影响。
  患上了疾病需要及时的治疗,尤其是像胆囊息肉这样会有癌变可能的疾病,更是需要及时的控制住病情的发展,避免病情严重导致严重的后果,而患上了胆囊息肉除了需要及时治疗之外,更需要注意的就是对治疗方式的选择,那么患了胆囊息肉怎样治疗呢?

胆囊息肉用药物治疗最好,一般药物治疗的效果快速而且直接。通常在药物治疗方面,柏龄胆炎舒可以有效缓解胆囊息肉疾病的症状,但是此药却并不可以十分彻底地治疗胆囊息肉疾病。另外,因为胆囊息肉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是胆囊癌疾病的高发性因素,所以说建议患者采取手术切除,用以防止发生癌变。
  必要的时候,胆囊息肉疾病患者还可以应用一些消炎利胆的药物进行治疗,做好定期的复查,如果患者的息肉有增大明显的状况,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微创手术。与此同时,医疗专家在此特别提醒大家,胆囊息肉疾病患者需要尽量少吃肥肉、海鲜以及各种无鳞的鱼类食物,同时还要少吃一些动物内脏等等食品。
  为促使更多人在胆囊息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做好日常治疗和护理工作,医疗专家就人们胆囊息肉疾病治疗缓解方面的问题作出相关专业解答。与此同时,医疗专家在此特别提醒大家,有一些胆囊息肉患者选择用手术方式治疗此病,一般胆囊息肉患者在手术后应该尽量多吃一些瘦肉、蛋类还有奶类以及豆类等等食物,这些食物都是富含各种优质蛋白的,但是需要注意适量食用为好,在饮食方面一定注意不要过量。

浅谈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样病变的统称。按病理分类:胆囊癌、胆囊腺癌、胆囊腺肌病、胆固醇息肉。临床上分胆固醇性息肉、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三类。

1、胆固醇性息肉

发病原因为胆固醇脂质代谢失调,导致胆固醇大量沉积在胆囊壁固有层,隆起突入胆囊腔且上覆正常的黏膜上皮,就形成胆固醇性息肉。约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50%,占良性病变的绝大多数。B超示:多数多发,直径小于10,常位于胆囊底部,病变回声多为强回声,调整体位可见摆幅很大,有细小蒂悬垂于胆囊腔内的息肉。若为广泛胆固醇黏膜沉积症,则胆囊壁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并与周围器官粘连密切,分离困难。

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只需定期随诊视察,只有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影响病人正常工作及生活时,才考虑手术。目前尚未发现其癌变的报道。

2、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

此类病变约占总数的36%,包括以下几种:

腺瘤,来源于上皮成分的增殖,是由于胆囊黏膜的腺瘤样增生而形成的肿块。较常见,其特征多为有蒂,单发,乳头状。其组织学分型为:乳头状瘤、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B超示:均为中等回声,边缘不光滑,蒂宽,单发,直径大于10,多见于胆底部。腺瘤具有明显恶变潜能,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其过程是:腺瘤性增生→腺瘤中、重度异形增生→癌变,其癌变率约为10%,伴有胆囊结石的腺瘤癌变可能性更大。近期的研究表明,胆囊腺瘤和癌的发生与结石及慢性炎症对胆囊黏膜的长期刺激和损伤,导致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有关。CT检查、肝胆B超、静脉胆道造影三项结合的术前检查是本病的最佳选择。当B超示有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癌变可能:

①直径大于10;

②单发;

③位于胆囊颈部;

④中低强度回声;

⑤伴有胆囊结石。一旦怀疑癌变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

腺肌瘤,又称胆囊腺肌增生症,其发病机理不清,近年的报道和对胆囊组织学的研究认为:成人胆囊内狭窄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所致,也可能与胆囊动力学障碍有关,致使胆囊内压力增高,使黏膜伸入黏膜下层,如肌层而疝出形成罗—阿氏窦(RAS)。其发病现在普遍认为胆囊黏膜增生面积加大,肌肉增生使胆囊壁增厚,加之胆囊壁神经纤维异常增生,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化形成。罗—阿氏窦可达浆膜面,数目繁多,常有胆汁淤积,继发炎症形成结石并嵌入。根据病变部位及发展阶段分为以下病理分型: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

(1)弥漫型

病变从颈部至底部均有上皮及肌层增生,RAS累及整个胆囊。胆囊造影示:脂餐诱发胆囊收缩可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周围有许多呈串珠样或花边样透亮小点。RAS若较大,有结石嵌入,可见固定的囊壁充盈缺损。B超多轴位动态观察可见相应的回声,低回声或强回声影。CT清楚显示颗粒样或线样影。由于胆固醇沉积症、腺肌增生症、神经瘤病常同时存在,因此部分病例可出现胆囊浓缩功能,排空功能亢进,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消化不良等临床症状,部分病例也可合并结石、慢性胆囊炎、囊壁增厚逐渐萎缩而丧失功能。

(2)节段型

初期,受累囊壁呈环形狭窄,宽度不超过3,此时也称环形腺肌增生,通常发生在先天性胆囊隔膜的部位,并扩展至周围胆囊壁。胆囊造影:胆囊内有1-2个环形狭窄,将胆囊分成2-3个相通的腔,并可显示RAS,根据狭窄部位可分位于胆囊管与漏斗部之间,漏斗部与中间部之间,中间部与基底部之间。进展期,病变仍局限于一段囊壁,但范围较大,病变处囊壁增厚、狭窄,有RAS典型形成,可分近端型,位于漏斗部,远端型,位于远端底部,中间型,位于胆囊体部,中间远端型,较常见,远端增厚明显,胆囊收缩时将腔完全分开。

(3)局限型

病变位于胆囊基底,增生却不仅在底部,分为三期,第一期增生在隔外,发育差,第二期生长显着,第三期增生完全封闭通道,呈局限性乳头状肿物,造影示:RAS与胆囊腔相通,呈充盈缺损或火山口改变。

腺肌瘤以往被认为没有恶变倾向,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其仍有癌变可能,特别是胶样癌。MC以肯定其为癌前病变。

炎性息肉,是炎症直接刺激所引起的肉芽肿,分为无上皮成分和有上皮成分,质中等,单发或多发广基结节,直径约5,周围囊壁呈明显炎性改变。病理特点主要是间质性细胞浸润,目前未见有癌便报道。

腺瘤样增生,也称增生性息肉,无蒂,单发或多发,直径5左右,病理特点是表面增生,类似肠上皮化生,可见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为非炎性、非肿瘤样的良性病变。

其他少见病变: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纤维脂肪瘤、纤维黄色肉芽肿炎、肝胰组织异生等。

 3、息肉型早期胆囊癌

约占胆囊息肉样病变10%,分为乳头型、结节型。一般直径不超过20,以腺癌多见约85%。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胆囊结石的慢性感染所造成的长期刺激有关。约80%的胆囊癌病人伴有胆囊结石,因此对胆石症病人,特别是高龄病人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应及早作胆囊切除术。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当影响胆囊功能,病人的临床症状往往与胆石症相似,大多伴有慢性胆囊炎症,常是LC手术的适应症。

胆囊恶性息肉样病变,术前B超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近年发展起来的内镜超声对胆囊癌的诊断也有很大帮助,当病变大于12mm时,我们应高度怀疑恶变可能,应行开腹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将胆囊管上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与肝床的纤维脂肪组织一并清除。

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与治疗

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一直困扰着普外科医生。虽然,当今医学高度发达,但是,外科医生和相关检查科室的医生仍然不能在手术前明确胆囊息肉到底属于哪种类型,而胆囊癌的治疗效果是十分不乐观!因此,医生们为了防止这种疗效不佳的胆囊癌结果的出现,他们将大量的统计学资料进行整理也分析,从而人为地制定一些医疗原则。这样,胆囊息肉中的部分病人,就会根据这些医疗原则而将胆囊切除。虽然病人不乐意接受这种治疗,但却也非常无奈。病人的超前要求和当前医疗水平是一对矛盾,目前无法得到满足。其实,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我们还是能够做到的,只不过不是在手术前确定,而是在手术中。

以下就以临床工作中病有最多提出的问题作为引子,来述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与治疗。

什么是胆囊息肉?息肉就是赘生物,也就是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胆囊壁向腔内生长的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胆囊息肉。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又称之为胆囊隆起样病变,是一种常见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6% ,由于患者常无症状,多数在体检中超声发现。胆囊息肉可非肿瘤性(假性)和肿瘤性(真性)两大类,胆固醇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属非肿瘤性息肉,占84%,而胆囊腺瘤属于肿瘤性息肉,占16%,说明大多数胆囊息肉表现为非肿瘤性息肉,且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文献报道非肿瘤性息肉无恶变倾向,而肿瘤性息肉有恶变可能。因此,对胆囊息肉的肿瘤性诊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与胆囊癌 :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微创内镜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40%)。

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CT。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可以观察;而真性息肉会癌变,需要将胆囊切除。这样,如何判断息肉的真假就非常重要了。

胆囊息肉治疗建议对比

外科教材的指导性建议:一 观察 胆囊内多发息肉,直径在1.0cm以下无症状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2预防性胆囊切除。二 预防性胆囊切除:1单发息肉;2大于1.0cm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4病变有增大者;5合并有胆囊结石者;6年龄在50岁以上者,伴有症状。以上均可以视为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

目前新观念:一 观察。二 假性息肉要保留胆囊,真性息肉行预防性胆囊切除。

胆囊真假息肉术前诊断的困难性:

肿物的性质其最高诊断依据:组织学诊断。临床上经常有通过经皮刺或内镜活检等手段取得活体组织,然而,胆囊是一个空腔储存胆汁的器官,并没有最近有腔道供内镜进入,也无法经皮穿刺,故我们无法取到组织。而各种检查手段均只能对息肉外形进行描述,而这些外形描述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指导临床。如果外科建议切除胆囊的病人在术中取到活体组织,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最后依据组织学结果,对假性息肉的胆囊给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胆囊给予预防性切除。这样即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胆囊,切除有癌变倾向的胆囊,实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下获得的新的治疗方法以。目前医疗水平能否达到这种设想呢?答案是肯定的--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息肉活检术。

胆囊息肉怎样治疗-乡间郎中

胆囊息肉怎样治疗

2020-07-15

胆囊息肉比较高发,而且呈现年轻化。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就开始出现胆囊息肉,这跟人们日常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发生胆囊息肉,建议病人一定要定期检查。如果息肉很小,也没有任何症状,可以先不管它;只要定期的做超声检查,就可以动态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是合并一些消化道症状,餐后出现腹胀、隐痛,都可以先用一些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最主要的是要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逐渐增大,长到一公分左右,建议病人要积极的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怎样治疗相关阅读


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实际上是胆固醇性的结晶贴附在胆囊壁上,形成那种息肉是比较多的。一般胆囊息肉是多发性的,超声报告提示多发性的息肉样变;随着时间的延长,它可能会逐渐增大。但是有的病人是腺瘤性息肉或者慢性炎症导致的炎性息肉,就不太好鉴别的这种息肉样变。如果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它可能会表现为吃饭后上腹胀痛、隐痛,或者不规律性的右上腹不适;有的病人也不觉得疼,但是他会经常呕吐;
有的这种胆囊炎还会有右肩背部的放射性疼痛。所以,有的患者症状并不是很典型。病人经常表现为胃部不适,即剑突下的疼痛,没有特别典型的症状。如果合并胆囊息肉样变,又有比较明显的症状,随着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在不断增大,一般建议病人进行积极的药物或者必要的时候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能自己消失吗

胆囊息肉是一个较常见的良性病变。根据性质不同,分为胆固醇性,肿瘤性和胆囊腺肌瘤。息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长大。目前为止,胆囊息肉没有自己消失的情况,如果之前有息肉,B超没发现,临床推测它原本就不是息肉,而是胆固醇结晶的沉着。

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检查

胆囊息肉需要做的检查第一个术前的诊断,诊断胆囊息肉术前需要做彩超,需要做根据彩超的情况而定。彩超主要了解的问题是息肉的大小、形态、活动度以及位置,如果根据它的大小、形态有恶变倾向的话,建议做一个增强的ct或者核磁来借鉴的判断这个息肉的良恶性的程度,这是术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个检查。像血常规、凝血,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在术前里面所必备的就是抽血检查,还有像心电图、胸片也是必须的,这是在麻醉前评估必须要看到的内容,是胆囊息肉术前需要检查的内容。

胆囊息肉病人的注意事项

胆囊息肉病人平时需要注意的,第一个低脂饮食,低脂饮食是平时少吃油腻的东西,烧烤类的尽量少吃,比如说早晨一天三餐,早晨吃油腻的东西,那么到中午晚上尽量少吃;第二点,得了胆囊息肉应该时常要去监测,因为息肉的手术指征主要和它的大小有关系,所以要时常去医院里面去做彩超,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大小超过一公分,或者说在短期内,比如说以三个月为界,它的生长速度超过0.1公分,那么认为它生长速度比较快,这两个指征都是它恶变的表现。所以需要早期的就医,让大夫去判别是否需要手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后注意什么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后注意什么: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手术前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因为现在胆囊切除术是一个非常常规,非常普遍的一个手术。在很多的三甲医院,已经是列入移植手术的范畴。这些病人并不需要住院。实际上就是在门诊完成一些术前检查,手术当日到医院,做完手术。有的医院观察一晚上,有的医院可能上午做完手术,晚上就可以回家休息。没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对于一些高龄的病人,可能还需要谨慎一些。对于青壮年的病人,实际上没有什么特别注意的事项。

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的症状:绝大部分胆囊息肉是没有任何表现,一般患者都是因为做体检偶然发现的,少数情况下是因为有其他的腹部不适,做超声的时候偶然发现胆囊里有息肉,也有少数情况可能会有一些症状,比如息肉的位置特殊,它长在靠近胆囊管的位置,在胆囊收缩的时候息肉有可能恰好把胆囊管堵住,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的感觉,或者就是息肉数量特别多影响了胆囊的正常的收缩功能,可能会有隐隐约约的不适,但是绝大多数患者胆囊息肉都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

胆囊息肉病人平时注意什么

胆囊息肉病人平时需要注意的,第一个低脂饮食,低脂饮食指的是平时少吃油腻的东西,烧烤类的食物尽量少吃,比如说一天三餐,早晨吃油腻的东西,那么到中午晚上尽量少吃;第二点,得了胆囊息肉应该时常要去监测,因为息肉的手术指征主要和它的大小有关系,所以要时常去医院里面做彩超,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大小超过一公分,或者说在短期内,比如说以三个月为界,它的生长速度超过0.1公分,那么认为它生长速度比较快,这两个指征都是它恶变的表现。所以需要早期的就医,让大夫去判别是否需要手术。

胆囊息肉手术方法有什么

胆囊息肉的方法目前在国内开展的手术有几种。第一个胆囊息肉是需要做胆囊切除术,这是最多见的手术,这个手术的适应症和息肉的大小有关系,只要超过一公分的息肉或者息肉生长速度比较快的话就会建议手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首选手术,在国内好多医院也开展了腹腔镜下保胆取息肉术,但这种手术的方式在临床里面,效果褒贬不一,需要进一步研究。胆囊息肉主要涉及到对胆囊息肉良恶性的判定,从而做到早期发现恶性病变及癌前病变,早期手术切除。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前准备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前准备:
  胆囊切除术是一个非常常规,非常普遍的一个手术。在很多的三甲医院,已经被列入移植手术的范畴。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手术前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主要是病人在门诊完成一些术前检查。手术当日到达医院,即可完成手术。
  有些医院,可能病人上午做完手术,下午就可以出院,回家休息。有些医院可能需要病人留院观察一晚。但是,对于一些高龄的病人还需谨慎。因大部分高龄患者可能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一些基础疾病。对于青壮年的病人而言,实际上并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有两种,胆囊息肉一个是真息肉,是胆囊壁长出了一块息肉一样的东西。还有一种息肉,是在超声底下看着像息肉,但不是真息肉,是结石的早期胆固醇的沉积。沉积到一定程度,堆在一起,通通叫胆囊息肉样变。这类实际上是结石的早期。两者是不一样的

胆囊息肉怎么治疗

胆囊息肉如果不超过5mm,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并按时复查。如果息肉较大,且患者年龄超过50岁,息肉的位置靠近肝脏或胆囊出口,患者应采取手术的方式治疗。胆囊息肉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规律、喜欢喝酒、喜欢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类食物所引起的。因此,想要预防胆囊息肉,一定要注意饮食的控制。

胆囊息肉由于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因此它往往是在体检时才被检查出来。虽然它不会导致人体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但息肉存在人体中,总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患了胆囊息肉之后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那么胆囊息肉怎么治疗?
  一、胆囊息肉怎么治疗
  胆囊息肉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而且小于5mm,患者可以选择药物治疗并3-6个月左右复查一次即可,不需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但如果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并有增大的趋势,或者息肉的位置靠近肝脏或胆囊出口,有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上,这些情况下患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二、出现胆囊息肉的原因
  1、饮食不规律
  饮食、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患胆囊息肉的风险较高,特别是不吃早餐的人群,更容易患胆囊息肉。如果不吃早餐,人体内的胆汁无法被有效利用,只能滞留在胆囊中,久而久之,对胆囊会造成一定的刺激,从而引起胆囊息肉。

2、喜欢喝酒
  酒精的代谢需要通过人体的肝脏,因此,酒精对肝功能有很大的损伤。酒精会造成人体的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在分泌时处于十分紊乱的状态,从而刺激到胆囊,最终形成胆囊息肉。酒精还会导致原有的胆囊息肉增大、并增加胆囊息肉癌变的风险。
  3、喜欢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
  平时经常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患胆囊息肉的风险也比较大。有些人特别喜欢吃蛋黄、动物内脏、鱼子等高胆固醇食物,体内的胆固醇一旦增高,很容易在胆囊中形成胆固醇结石。在生活中应以植物油为主,它可以降低体内的胆固醇含量,并将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防止胆石的形成。

多发性胆囊息肉怎么治

多发性胆囊息肉是胆囊息肉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因此针对于这种疾病治疗是刻不容缓的,但是很多病人没有这方面的医学常识,即便是知道自己患上了这种疾病,还是不了解该怎样进行治疗处理才好,那么到底患上了多发性胆囊息肉怎么治呢?

步骤/方法:
  1、医院的医生告诉我们,要治疗多发性胆囊息肉这个病首先我们要了解是什么引起的,多发性胆囊息肉是由没有规律饮食、不爱吃早餐的人群,是引起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平时经常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也容易得胆囊息肉。
  2、药物治疗,医院的医生会开针对多发性胆囊息的中药,治疗首先能抑制息肉组织继续生长;第二,行气破除瘀血、散癥软坚,对息肉细胞组织形成包围杀除的作用,使息肉经收涩而逐渐缩小,直到全部消失;第三,益气养阴扶正、调理气机,修复胆囊内壁深层组织的细胞,增强抗病能力,抑制息肉复发,彻底治好的。
  3、还有就是有手术治疗的方法,手术治疗的周期时间短,手术治疗的方法是直接切除病症,结合药物对病人进行巩固治疗,这种治疗的方法治疗周期短,病人在治疗后注意自己的饮食卫生,是可以直接治疗康复的。
  饮食上都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
  2.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多发性胆囊息肉的饮食中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胆襄息肉怎样治疗

患上了胆囊息肉,及时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而治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治疗,一种是手术治疗,但是除了及时治疗,还需要做好在生活中的护理工作,采用少吃多餐的方式,减少对治疗上的影响。
  患上了疾病需要及时的治疗,尤其是像胆囊息肉这样会有癌变可能的疾病,更是需要及时的控制住病情的发展,避免病情严重导致严重的后果,而患上了胆囊息肉除了需要及时治疗之外,更需要注意的就是对治疗方式的选择,那么患了胆囊息肉怎样治疗呢?

胆囊息肉用药物治疗最好,一般药物治疗的效果快速而且直接。通常在药物治疗方面,柏龄胆炎舒可以有效缓解胆囊息肉疾病的症状,但是此药却并不可以十分彻底地治疗胆囊息肉疾病。另外,因为胆囊息肉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是胆囊癌疾病的高发性因素,所以说建议患者采取手术切除,用以防止发生癌变。
  必要的时候,胆囊息肉疾病患者还可以应用一些消炎利胆的药物进行治疗,做好定期的复查,如果患者的息肉有增大明显的状况,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微创手术。与此同时,医疗专家在此特别提醒大家,胆囊息肉疾病患者需要尽量少吃肥肉、海鲜以及各种无鳞的鱼类食物,同时还要少吃一些动物内脏等等食品。
  为促使更多人在胆囊息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做好日常治疗和护理工作,医疗专家就人们胆囊息肉疾病治疗缓解方面的问题作出相关专业解答。与此同时,医疗专家在此特别提醒大家,有一些胆囊息肉患者选择用手术方式治疗此病,一般胆囊息肉患者在手术后应该尽量多吃一些瘦肉、蛋类还有奶类以及豆类等等食物,这些食物都是富含各种优质蛋白的,但是需要注意适量食用为好,在饮食方面一定注意不要过量。

浅谈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样病变的统称。按病理分类:胆囊癌、胆囊腺癌、胆囊腺肌病、胆固醇息肉。临床上分胆固醇性息肉、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三类。

1、胆固醇性息肉

发病原因为胆固醇脂质代谢失调,导致胆固醇大量沉积在胆囊壁固有层,隆起突入胆囊腔且上覆正常的黏膜上皮,就形成胆固醇性息肉。约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50%,占良性病变的绝大多数。B超示:多数多发,直径小于10,常位于胆囊底部,病变回声多为强回声,调整体位可见摆幅很大,有细小蒂悬垂于胆囊腔内的息肉。若为广泛胆固醇黏膜沉积症,则胆囊壁因纤维组织增生而增厚,并与周围器官粘连密切,分离困难。

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只需定期随诊视察,只有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影响病人正常工作及生活时,才考虑手术。目前尚未发现其癌变的报道。

2、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

此类病变约占总数的36%,包括以下几种:

腺瘤,来源于上皮成分的增殖,是由于胆囊黏膜的腺瘤样增生而形成的肿块。较常见,其特征多为有蒂,单发,乳头状。其组织学分型为:乳头状瘤、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B超示:均为中等回声,边缘不光滑,蒂宽,单发,直径大于10,多见于胆底部。腺瘤具有明显恶变潜能,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其过程是:腺瘤性增生→腺瘤中、重度异形增生→癌变,其癌变率约为10%,伴有胆囊结石的腺瘤癌变可能性更大。近期的研究表明,胆囊腺瘤和癌的发生与结石及慢性炎症对胆囊黏膜的长期刺激和损伤,导致上皮细胞异型增生有关。CT检查、肝胆B超、静脉胆道造影三项结合的术前检查是本病的最佳选择。当B超示有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癌变可能:

①直径大于10;

②单发;

③位于胆囊颈部;

④中低强度回声;

⑤伴有胆囊结石。一旦怀疑癌变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

腺肌瘤,又称胆囊腺肌增生症,其发病机理不清,近年的报道和对胆囊组织学的研究认为:成人胆囊内狭窄的形成可能是由于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所致,也可能与胆囊动力学障碍有关,致使胆囊内压力增高,使黏膜伸入黏膜下层,如肌层而疝出形成罗—阿氏窦(RAS)。其发病现在普遍认为胆囊黏膜增生面积加大,肌肉增生使胆囊壁增厚,加之胆囊壁神经纤维异常增生,胚胎期胆囊芽囊化不全,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化形成。罗—阿氏窦可达浆膜面,数目繁多,常有胆汁淤积,继发炎症形成结石并嵌入。根据病变部位及发展阶段分为以下病理分型:弥漫型、节段型、局限型。

(1)弥漫型

病变从颈部至底部均有上皮及肌层增生,RAS累及整个胆囊。胆囊造影示:脂餐诱发胆囊收缩可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周围有许多呈串珠样或花边样透亮小点。RAS若较大,有结石嵌入,可见固定的囊壁充盈缺损。B超多轴位动态观察可见相应的回声,低回声或强回声影。CT清楚显示颗粒样或线样影。由于胆固醇沉积症、腺肌增生症、神经瘤病常同时存在,因此部分病例可出现胆囊浓缩功能,排空功能亢进,表现为持续性疼痛、消化不良等临床症状,部分病例也可合并结石、慢性胆囊炎、囊壁增厚逐渐萎缩而丧失功能。

(2)节段型

初期,受累囊壁呈环形狭窄,宽度不超过3,此时也称环形腺肌增生,通常发生在先天性胆囊隔膜的部位,并扩展至周围胆囊壁。胆囊造影:胆囊内有1-2个环形狭窄,将胆囊分成2-3个相通的腔,并可显示RAS,根据狭窄部位可分位于胆囊管与漏斗部之间,漏斗部与中间部之间,中间部与基底部之间。进展期,病变仍局限于一段囊壁,但范围较大,病变处囊壁增厚、狭窄,有RAS典型形成,可分近端型,位于漏斗部,远端型,位于远端底部,中间型,位于胆囊体部,中间远端型,较常见,远端增厚明显,胆囊收缩时将腔完全分开。

(3)局限型

病变位于胆囊基底,增生却不仅在底部,分为三期,第一期增生在隔外,发育差,第二期生长显着,第三期增生完全封闭通道,呈局限性乳头状肿物,造影示:RAS与胆囊腔相通,呈充盈缺损或火山口改变。

腺肌瘤以往被认为没有恶变倾向,但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其仍有癌变可能,特别是胶样癌。MC以肯定其为癌前病变。

炎性息肉,是炎症直接刺激所引起的肉芽肿,分为无上皮成分和有上皮成分,质中等,单发或多发广基结节,直径约5,周围囊壁呈明显炎性改变。病理特点主要是间质性细胞浸润,目前未见有癌便报道。

腺瘤样增生,也称增生性息肉,无蒂,单发或多发,直径5左右,病理特点是表面增生,类似肠上皮化生,可见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为非炎性、非肿瘤样的良性病变。

其他少见病变: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纤维脂肪瘤、纤维黄色肉芽肿炎、肝胰组织异生等。

 3、息肉型早期胆囊癌

约占胆囊息肉样病变10%,分为乳头型、结节型。一般直径不超过20,以腺癌多见约85%。其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胆囊结石的慢性感染所造成的长期刺激有关。约80%的胆囊癌病人伴有胆囊结石,因此对胆石症病人,特别是高龄病人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应及早作胆囊切除术。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当影响胆囊功能,病人的临床症状往往与胆石症相似,大多伴有慢性胆囊炎症,常是LC手术的适应症。

胆囊恶性息肉样病变,术前B超检查是非常重要的,近年发展起来的内镜超声对胆囊癌的诊断也有很大帮助,当病变大于12mm时,我们应高度怀疑恶变可能,应行开腹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将胆囊管上下的疏松结缔组织与肝床的纤维脂肪组织一并清除。

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与治疗

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一直困扰着普外科医生。虽然,当今医学高度发达,但是,外科医生和相关检查科室的医生仍然不能在手术前明确胆囊息肉到底属于哪种类型,而胆囊癌的治疗效果是十分不乐观!因此,医生们为了防止这种疗效不佳的胆囊癌结果的出现,他们将大量的统计学资料进行整理也分析,从而人为地制定一些医疗原则。这样,胆囊息肉中的部分病人,就会根据这些医疗原则而将胆囊切除。虽然病人不乐意接受这种治疗,但却也非常无奈。病人的超前要求和当前医疗水平是一对矛盾,目前无法得到满足。其实,确定胆囊息肉的性质我们还是能够做到的,只不过不是在手术前确定,而是在手术中。

以下就以临床工作中病有最多提出的问题作为引子,来述胆囊息肉的定性诊断与治疗。

什么是胆囊息肉?息肉就是赘生物,也就是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胆囊壁向腔内生长的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胆囊息肉。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又称之为胆囊隆起样病变,是一种常见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6% ,由于患者常无症状,多数在体检中超声发现。胆囊息肉可非肿瘤性(假性)和肿瘤性(真性)两大类,胆固醇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属非肿瘤性息肉,占84%,而胆囊腺瘤属于肿瘤性息肉,占16%,说明大多数胆囊息肉表现为非肿瘤性息肉,且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文献报道非肿瘤性息肉无恶变倾向,而肿瘤性息肉有恶变可能。因此,对胆囊息肉的肿瘤性诊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与胆囊癌 : 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微创内镜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40%)。

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CT。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可以观察;而真性息肉会癌变,需要将胆囊切除。这样,如何判断息肉的真假就非常重要了。

胆囊息肉治疗建议对比

外科教材的指导性建议:一 观察 胆囊内多发息肉,直径在1.0cm以下无症状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2预防性胆囊切除。二 预防性胆囊切除:1单发息肉;2大于1.0cm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4病变有增大者;5合并有胆囊结石者;6年龄在50岁以上者,伴有症状。以上均可以视为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

目前新观念:一 观察。二 假性息肉要保留胆囊,真性息肉行预防性胆囊切除。

胆囊真假息肉术前诊断的困难性:

肿物的性质其最高诊断依据:组织学诊断。临床上经常有通过经皮刺或内镜活检等手段取得活体组织,然而,胆囊是一个空腔储存胆汁的器官,并没有最近有腔道供内镜进入,也无法经皮穿刺,故我们无法取到组织。而各种检查手段均只能对息肉外形进行描述,而这些外形描述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指导临床。如果外科建议切除胆囊的病人在术中取到活体组织,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最后依据组织学结果,对假性息肉的胆囊给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胆囊给予预防性切除。这样即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胆囊,切除有癌变倾向的胆囊,实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下获得的新的治疗方法以。目前医疗水平能否达到这种设想呢?答案是肯定的--腹腔镜胆道镜联合息肉活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