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什么

2020-07-15

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临床上叫做胆囊息肉样变,因为胆囊息肉有不同的类型:
  第一,真性的息肉,就是胆囊壁、胆囊粘膜形成炎性的息肉;
  第二,是腺瘤样的息肉,从胆囊壁上突起一个实性的结构。如果是腺瘤或者是腺肌症、炎性息肉,如果慢慢增大有可能会发生恶变。所以,如果胆囊单发息肉逐渐增大,达到将近一公分左右,就需要积极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早期的胆囊结石是胆囊内的胆固醇成分呈过饱和状态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它贴附在胆囊壁上,有时可移动;附在胆囊壁上,不能移动。



胆囊息肉是什么相关阅读


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的一个良性病变,导致黏膜向胆囊腔内形成一个突起。息肉性质不同,有胆固醇性息肉,肿瘤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等。胆囊息肉大部分是良性,由于影像学上很难进行特别明确的判断,所以临床统一称黏膜的突起叫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检查

胆囊息肉需要做的检查第一个术前的诊断,诊断胆囊息肉术前需要做彩超,需要做根据彩超的情况而定。彩超主要了解的问题是息肉的大小、形态、活动度以及位置,如果根据它的大小、形态有恶变倾向的话,建议做一个增强的ct或者核磁来借鉴的判断这个息肉的良恶性的程度,这是术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个检查。像血常规、凝血,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在术前里面所必备的就是抽血检查,还有像心电图、胸片也是必须的,这是在麻醉前评估必须要看到的内容,是胆囊息肉术前需要检查的内容。

胆囊息肉样病变怎么确诊

胆囊息肉样病变怎么确诊: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需要做B超,就可以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但是要真正的鉴别它是胆固醇性的息肉或者说是真正的胆囊息肉的时候,往往需要做超声造影的检查。因为胆固醇性的息肉,它实际上是胆固醇的结晶,往往不含有血管。在超声造影下面可以看到它没有血流。
真正的胆囊息肉这些病变,是从粘膜上增生的一些结节,往往有血流。通过超声造影可以很明确地看到,这个病变有没有血流。如果病变有血流,强烈建议手术。如果病变没有血流,它是胆固醇性息肉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这个倒是可以观察。但是如果有血流,就需要尽快手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方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方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主要采取的手术方法就是胆囊切除术。也有少部分病人可以采取保胆取石的办法。但是这一部分病人往往是因为胆汁成分的含量异常,往往很容易复发。一般来讲还是建议,采取一个胆囊切除术。在把胆囊切掉以后,一定要抛开标本进行检查。如果是胆固醇性的结晶,基本上这个治疗就算结束了。但是如果抛开以后发现,是一个真正的胆囊息肉。这个时候一定要送病理,以防止出现早期的胆囊癌。

胆囊息肉能自己好吗

胆囊息肉能否自愈主要由它的性质决定,大部分难以自愈。真性息肉每年变化不大,可以不管。胆固醇性息肉,想让它自动地消退比较困难。从B超上看到有明显的增大趋势,这种息肉不太能自愈。除非在胆固醇性息肉早期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会逐渐消退。

如何正确的治疗胆囊息肉

如何正确的治疗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现在肝胆外科比较常见的,以胆囊壁突出与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为特点的疾病。胆囊息肉在很多年轻人查体的时候都会发现有一个或者是多个胆囊内隆起性的病灶。其实按照它的结构来进行分类的话,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属于良性或是胆固醇的结晶而形成的胆固醇性的息肉。
  胆囊息肉的存在往往提示我们生活饮食习惯不够健康,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饮食不规律。使得胆固醇在胆囊壁内沉积。这种息肉由于不存在癌变的风险,不需要采取手术干预措施,只是通过定期检查来观察大小形态的改变。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单发快速增长,机体比较宽,形态不规则,内部有血流信号的腺瘤性息肉,这种息肉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所以一旦确诊建议尽早的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

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
  胆囊息肉通常是指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根据胆囊息肉的成分,可以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属于胆固醇性的息肉,是由于胆囊内胆汁胆固醇比例过高,或者是胆汁酸盐不足而导致胆固醇的结晶,附着在胆囊壁上而形成的胆固醇性息肉,和饮食结构、饮食习惯有密切相关性。
  胆囊炎性息肉是由于胆囊炎反复发作过程当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大部分会合并有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少部分的胆囊息肉属于腺瘤性的息肉,形成原因具体不明。腺瘤性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有发生癌变的风险,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

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由于胆囊息肉只是附着在胆囊壁上向胆囊腔内突出,不随着胆囊的收缩移动,所以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果病人主诉有右上腹的不舒服,消化不良,以及一些其他的怀疑和胆囊息肉的症状,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的包括胃肠道疾病、慢性肝病等。
  如确实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在检查时会发现胆囊壁的增厚,胆囊增大或者是胆囊缩小。胆囊息肉的症状实际上也是由于慢性胆囊炎引起,而不是息肉本身。胆囊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由于存在癌变的风险,需要在定期体检时进行针对性的判断,如果胆囊息肉短时间快速增长,息肉内有血流信号,无论是否有症状,建议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怎样治疗

胆囊息肉比较高发,而且呈现年轻化。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就开始出现胆囊息肉,这跟人们日常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发生胆囊息肉,建议病人一定要定期检查。如果息肉很小,也没有任何症状,可以先不管它;只要定期的做超声检查,就可以动态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是合并一些消化道症状,餐后出现腹胀、隐痛,都可以先用一些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最主要的是要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逐渐增大,长到一公分左右,建议病人要积极的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后护理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后护理:
  对于大多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一般情况下采取的都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现在非常普及,而且创伤很小。病人实际上在麻醉恢复以后,就可以自由的下地活动、进食,术后并没有特别需要护理的事项。
  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感觉做完手术以后,会伤了一定的元气,可能需要注意休息几天。胆囊切除手术之后,三个月是饮食节控的时段,尽量以低脂饮食为主,比如奶制品应该以脱脂、低脂为宜,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而在国外很多病人,第二天就可以正常上班。所以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后无需特别护理。

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很多人对胆囊息肉并不陌生,但是胆囊息肉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不容易被察觉。有症状者最常见的表现为上腹部闷胀不适,有些可能会出现口苦,厌食,恶心等症状,少数可有发热、黄疸等症状。胆囊息肉者饮食要低脂清淡,规律生活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少吃油腻的食品,定期B超检查。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很多人的饮食没有规律,并且喜欢吃油炸的食物,导致一些人的胆囊出现了问题,胆囊息肉就是很常见的病症,尽管胆囊息肉没有明显症状,但毕竟是身体多长出来的东西,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胆囊息肉都会有哪些症状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胆囊息肉患者早期往往没有不适的症状,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所以很难被人察觉出来,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或人群普查时经腹部B超才偶然发现。
  2、少数病人无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常见的症状有右上腹隐痛,右肩部放射痛,可伴恶心、呕吐、厌食、腹胀不适等症状。少数可有发热、黄疸等症状。
  3、胆囊息肉有症状者多为上腹部闷胀不适,若息肉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则会餐后感觉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腹痛症状就会比较明显。
  4、胆囊息肉属于一种良性的性疾病,一般是没有症状的,不需要特别治疗。但是如果胆囊息肉诱发了胆囊炎,这个时候会有食欲不振,疼痛,厌油,黄疸等症状,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这时候就需要考虑治疗。
  胆囊息肉者应保持乐观的情绪,要戒烟酒,少吃油腻食品。多吃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利胆的食物应该多多食用。尽量吃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注意休息,养成好的生活规律,定期进行B超检查,如果出现异常增长,就要及时进行治疗。

胆囊息肉吃什么药好

胆囊息肉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它有一定的癌变可能。因此,发现胆囊息肉之后,患者应及时治疗,可使用利胆类药物治疗,比如熊去氧胆酸,如药物治疗无效,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日常生活中,饮食不注意、作息不规律都有可能引起卢胆囊息肉,而正由于胆囊息肉早期症状很不明显,因此容易被患者所忽略。胆囊息肉出现之后应及时治疗,那么,胆囊息肉吃什么药好?
  一、胆囊息肉吃什么药好
  胆囊息肉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选择利胆类药物,比较常见的是熊去氧胆酸,这类药物针对胆固醇结晶,即假性息肉,治疗周期至少为2-3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治疗半年到一年。要注意的是,即使使用了利胆药物,息肉也并不一定会顺利被消除、溶解,对于已经形成的结晶而言,想要被消除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是腺瘤性息肉,无论服用任何药物都是无效的,可实行手术疗法。
  二、胆囊息肉有什么危害
  1、癌变率高
  胆囊息肉的癌变率比较高。胆囊息肉的患者通常不会有任何不适,特别是在癌变过程中或癌变之后,由于患者不会有不适的症状,因此,癌变总是不知不觉到来,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大的危害。另外,胆囊息肉有单发性与多发性两种,一般来说,胆囊单发性息肉多为单纯腺瘤、乳头状腺瘤、胆囊腺肌增生引起的,以上几种类型的胆囊息肉癌变几率较高。胆囊多发性息肉是由于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内沉积引起的,它是良性病变,一般不发生癌性改变。
  2、隐蔽性强
  由于大部分胆囊息肉的患者不出现临床症状,因此,它的隐蔽性比较强,不会被轻易察觉。许多患者是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的,也有极少数的患者会出现发热、黄疸,右上腹压痛。胆囊息肉可以影响人体的消化系统和肝功能。
  3、造成身体的不适
  虽说许多胆囊息肉的患者不会有不适症状,但出现症状的患者会有腹部的闷胀感,也可出现胆绞痛,令人十分痛苦。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壁向胆囊内有肉状突起的病变,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没有典型的症状,胆囊息肉的一般会在右边上腹部表现出轻微的疼痛,有些伴有消化不良,口苦,食欲不振或者长期胃病。这些症状比较普遍并且轻微,大多数都是在体检的时候才被检查出来。因此定期体检十分重要。

胆囊息肉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两种,般来说绝大多数都属于良性息肉,且比较小。良性胆囊息肉又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胆囊息肉的症状。
  1、胆囊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人发现该情况都是在体检中被检查到。而且如果息肉太小也很难被检查出来。因此,有条件的朋友最好定期做体检,这样可以筛查出那些症状不明显的疾病。
  2、有些胆囊息肉的症状和慢性胆囊炎相似,在胆囊的位置也就是右边上腹部有轻微的不适感。这种症状由于太不明显也很容易被忽略。只有胆囊息肉诱发胆囊结石的时候才出现明显的胆囊疼痛,这时才被注意到。胆囊息肉也是有可能会诱发胆囊癌,虽然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是也需要密切观察,防止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癌变。
  3、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有食欲不振,口苦、咽干、伴有长期胃病史等。
  4、点状出血,点状出血是十分罕见的胆囊息肉的症状。
  5、有些胆囊息肉表现不明显,之前体检检查有,后面过了一段时间再检查发现没了。这种情况可能是息肉型的胆囊结石,在有一些情况下会自己就掉了。还有一种是炎性息肉,也会自己被吸收和消退。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的症状确实不那么典型,但是并不代表胆囊息肉可以不被重视,由于胆囊息肉会诱发胆囊的其他疾病,因此,最好定期检查胆囊。一般比较的胆囊息肉吃点药即可,只有十分严重的需要考虑手术。

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

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有不少的人,都可能会患有胆囊息肉,但是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因为这样的一种疾病它的症状并不是很多,所以说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需要过于的担心,但是也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早期的症状虽然说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也会出现绞痛的现象,这可能是和息肉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也会影响到胆囊的正常状态,也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现象,所以就需要尽快的接受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出现。

有不少的患者,只有在接受例行体检时,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患有了胆囊息肉,这是因为这种疾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平时从症状上来看,根本就无法察觉到它的症状,也更加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患有了胆囊息肉,虽然说这种疾病不是很严重,但是会存在着恶化的几率,那么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呢?
  一、症状不明显
  胆囊息肉的症状,常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正常情况下,身体不会感觉到明显的症状,一些细微的变化很容易被忽略。胆囊息肉是一种囊性疾病,它实际上是一种良性的胆囊疾病,而不是恶性的。
  早期症状还不够明显,直到检查自己的身体,才感觉到任何不同。胆囊息肉很难发现,主要是因为症状不明显,但胆囊息肉通常有慢性胆囊炎等症状。一般来说,它的病情发作,并不会特别的快,即使胆囊绞痛偶尔发生,也大多与息肉无关,而与胆囊炎引起的疝气有关。
  二、上腹部疼痛现象
  患有胆囊息肉的人,上腹部经常性会出现疼痛的现象,一般不太严重,大多数人都能忍受。如果息肉在胆囊颈部生长,将影响胆囊的正常运作。饭后会有腹痛甚至绞痛,特别是吃了太多油腻的食物后,也会导致疼痛的感觉,变得更加明显。
  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患者,有更严重的腹痛,但是其它的症状,大部分的情况下,并不是特别的明显,虽然说它的恶化几率并不是很高,但是也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否则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性。

胆囊息肉并不可怕

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大多数没有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才发现的。现代人本来就怕查出点什么问题,一旦查出有胆囊息肉就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那是因为人们对胆囊息肉的不了解而无端地害怕。

胆囊息肉为何会让人觉得如此可怕呢?我们来看看平时医生是怎么说的:“你的息肉有一厘米了,赶快切掉胆囊吧,要不会癌变的!”;我们再看看网络查询到的一些信息:“胆囊息肉平均癌变率由1-2%提升到8-12%,成为现代都市的一大杀手。”;还有诸如“胆囊息肉具备潜在攻击性强,癌变率高的特点”等。对于一个刚查出有胆囊息肉的人,当他听到这些、查询到这些、看到这些时,他能不害怕吗?以上所说就完全不对吗?当然不是,胆囊息肉的相关知识中确实包含有这些。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作为病人,要主动的较全面的了解胆囊息肉(但信息量太多,复杂,斟酌谁是谁非确实不容易!),当医生的也应该有义务简要介绍胆囊息肉。其实,胆囊息肉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症状,而能癌变的息肉并不太多,如果不会癌变,它应该算不上是什么疾病。这样大家是不是觉得胆囊息肉并不可怕吗?关键是哪些息肉会癌变。下面我就根据病人最为关注的热点来介绍 。

1 胆囊息肉究竟是不是一种疾病?息肉就是赘生物,通俗的讲息肉就是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生长的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胆囊息肉也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是一种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6% ,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中超声发现。胆囊息肉类似于皮肤上的赘生物,俗称“瘊子”,只是它不在皮肤上而在胆囊粘膜上。胆囊息肉即没有症状又不会影响胆囊的功能,如果它不会癌变,那么它严格的来说,它算不上是一种真正的疾病。

2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要手术呢?胆囊息肉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它癌变了再做手术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与治疗对策。临床上所谓胆囊息肉或者胆囊隆起样病变实为一组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囊疾病。目前通用的病理分类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假性息肉)与肿瘤性病变(真性息肉)两大类。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如下: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或者短期内增大明显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4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增强CT。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可以观察;而真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建议行预防性将胆囊切除,这样就可以减少胆囊癌的发生。如何判断息肉的真假就尤为重要了。

3 胆囊息肉中有多少可以癌变呢?据统计:如此众多的胆囊息肉中也只有12%可以癌变。鉴于目前胆囊癌的手术疗效较好的也只局限于胆囊粘膜的早期癌,而胆囊癌的总体疗效极差,它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所以胆囊癌在目前医学界仍是一个很棘手的疾病,唯一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胆囊。这就要求医生对如此众多的胆囊息肉病人做出比较正确客观的判断--即可以早期发现胆囊癌,又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胆囊切除。尽最大可能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息肉有可能癌变就是胆囊息肉最为可怕之处。医生也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仍然是一种癌前疾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据国内健康查体统计表明:正常人群中有5%的胆囊息肉检出率。也就是说在各个单位组织的例行身体检查中有5%的人能可能会查出胆囊息肉。

4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侦别可以癌变的息肉呢?从上述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和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治疗上可以简单地说“胆囊假性息肉可以保留胆囊,而真性息肉要预防性切除胆囊,息肉样癌要行胆囊根治性切除。”然而,目前的医学检查不能准确确定息肉的性质,故将怀疑真性息肉的胆囊一律切除,做以绝后患。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半数以上的胆囊被冤枉切除。也许有人会问:有没有不手术就能知道胆囊息肉的真假?能不能将胆囊内的息肉取出来然后再将胆囊缝上?我们都知道,肿瘤的性质其最高诊断依据是组织学诊断(也叫病理诊断)。临床上经常有通过经皮穿刺或内镜活检等手段取得活体组织,然而,胆囊是一个储存胆汁的盲袋状空腔器官,它没有自然腔首来供内镜进入,也无法经皮穿刺,故我们无法取到组织。而各种检查手段均只能对息肉外形进行描述,而这些外形描述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指导临床。所以,不想通过手术就能获得胆囊息肉的性质就成为不可能的事。如果我们将在外科建议切除胆囊的这部分病人,在手术中取到息肉的组织,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最后依据组织学结果,对假性息肉的胆囊给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胆囊酌情给予预防性切除。这样即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胆囊,又切除有癌变倾向的胆囊,实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下获得的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医疗水平能否达到这种设想呢?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它是通过腹腔镜来了解腹腔内情况及胆囊的外观,初步判断胆囊是否正常及腹腔内是否有癌的病灶,然后在腹腔镜直视下将胆囊底部夹住并将其拖出一小部分到腹壁切口外,再将胆囊底部切开一个很小的口,通过这个口我们再用胆道镜观察胆囊腔内的情况,包括胆囊粘膜是否有胆固醇沉积、息肉的外观数目、胆汁是否清亮、胆囊管开口是否通畅等,最后通过胆道镜用活检钳将息肉一一夹取,取出的息肉进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活检,如果快速冰冻切片活检报告为属于胆固醇性等良性息肉,那我们就尽力取净胆囊内息肉后再将胆囊小口缝合。胆囊就这样保留在你的身体里了。此手术技术相当成熟,很少有严重的并发症。但目前医学界对此手术也有争议,其原因就是此手术不能改变胆囊的内环境,息肉的复发将是不可能避免的。所以,当你有胆囊息肉时,在就诊的时候医生会给出不同的建议意见。这一点,希望大家能理解。

5 胆囊的良性疾病保留胆囊是否有必要?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孝道的民族。《孝经》第一章就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传统文化要求中国人保持完整的身体,这是孝道的开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的病人有着强烈的保留胆囊的愿望,甚至喊出“誓与胆共存亡”的心声。此举并非愚昧。从现代医学生理上来讲,也是有很强的理论依据的。只可惜现代西医在胆囊切除术诞生的120余年里,一直没能找到替代胆囊切除的更好方法。因此,在上个世纪里,中国人一直在忍受着不得以毁伤源于父母的身体。当然,单纯从传统文化方面来说保留胆囊的意义是有点偏颇。但病人有强烈的保留胆的要求是可以从文化中寻求到根源的。目前我们能够通过胆道镜来观察胆囊内息肉的外观,对真假息肉进行准确判断。并可以将息肉取出做快速切片活检,最终根据病理结果来决定胆囊的去留。如此,我们能够做到保留假性息肉的胆囊,去除真性息肉的胆囊,即能解除胆囊癌的后顾之忧,又能保留正常的胆囊。这样在不增加病人痛苦和费用的情况下,极大可能保留了一部胆囊,这也是人类人文医学的具体表现。所以,我认为适当保留胆囊还是很有必要的。

6 胆囊息肉治疗建议对比:外科教材对胆囊息肉的指导性建议:一 观察 胆囊内多发息肉,直径在1.0cm以下无症状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2预防性胆囊切除。二 预防性胆囊切除:① 1单发息肉;② 大于1.0cm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 ③ 病变有增大者; ④ 合并有胆囊结石者;⑤ 年龄在50岁以上者,伴有症状。以上均可以视为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目前新观念:一 观察(内容同上)。二 假性息肉要保留胆囊,真性息肉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随着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重视国民的身体素质大力提倡健康体检,使胆囊息肉的检出数量日益增多,胆囊息肉已成为最常见的胆道疾病之一。然而,对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治疗的问题,一直存在一些争论或分歧。首先,胆囊息肉目前尚无针对强的药物来预防与治疗。对于小于10mm的息肉,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建议每三到六月复查一次超声,以监测胆囊息肉大小的动态变化。对于接近或者超过10mm的息肉,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如果病人有保留胆囊的愿望且年龄在60岁以下又达到预防性切除胆囊标准时,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试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最后视术中息肉的病理性质而决定胆囊的去与留。这样就能最大可能的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确实并不可怕,一味地担忧肯定是自找烦恼,将息肉任其不管肯定也不正确。只有科学客观地待胆囊息肉,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胆囊息肉是什么-乡间郎中

胆囊息肉是什么

2020-07-15

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临床上叫做胆囊息肉样变,因为胆囊息肉有不同的类型:
  第一,真性的息肉,就是胆囊壁、胆囊粘膜形成炎性的息肉;
  第二,是腺瘤样的息肉,从胆囊壁上突起一个实性的结构。如果是腺瘤或者是腺肌症、炎性息肉,如果慢慢增大有可能会发生恶变。所以,如果胆囊单发息肉逐渐增大,达到将近一公分左右,就需要积极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早期的胆囊结石是胆囊内的胆固醇成分呈过饱和状态析出,形成胆固醇结晶,它贴附在胆囊壁上,有时可移动;附在胆囊壁上,不能移动。



胆囊息肉是什么相关阅读


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的一个良性病变,导致黏膜向胆囊腔内形成一个突起。息肉性质不同,有胆固醇性息肉,肿瘤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等。胆囊息肉大部分是良性,由于影像学上很难进行特别明确的判断,所以临床统一称黏膜的突起叫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检查

胆囊息肉需要做的检查第一个术前的诊断,诊断胆囊息肉术前需要做彩超,需要做根据彩超的情况而定。彩超主要了解的问题是息肉的大小、形态、活动度以及位置,如果根据它的大小、形态有恶变倾向的话,建议做一个增强的ct或者核磁来借鉴的判断这个息肉的良恶性的程度,这是术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个检查。像血常规、凝血,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在术前里面所必备的就是抽血检查,还有像心电图、胸片也是必须的,这是在麻醉前评估必须要看到的内容,是胆囊息肉术前需要检查的内容。

胆囊息肉样病变怎么确诊

胆囊息肉样病变怎么确诊: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需要做B超,就可以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但是要真正的鉴别它是胆固醇性的息肉或者说是真正的胆囊息肉的时候,往往需要做超声造影的检查。因为胆固醇性的息肉,它实际上是胆固醇的结晶,往往不含有血管。在超声造影下面可以看到它没有血流。
真正的胆囊息肉这些病变,是从粘膜上增生的一些结节,往往有血流。通过超声造影可以很明确地看到,这个病变有没有血流。如果病变有血流,强烈建议手术。如果病变没有血流,它是胆固醇性息肉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这个倒是可以观察。但是如果有血流,就需要尽快手术。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方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方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主要采取的手术方法就是胆囊切除术。也有少部分病人可以采取保胆取石的办法。但是这一部分病人往往是因为胆汁成分的含量异常,往往很容易复发。一般来讲还是建议,采取一个胆囊切除术。在把胆囊切掉以后,一定要抛开标本进行检查。如果是胆固醇性的结晶,基本上这个治疗就算结束了。但是如果抛开以后发现,是一个真正的胆囊息肉。这个时候一定要送病理,以防止出现早期的胆囊癌。

胆囊息肉能自己好吗

胆囊息肉能否自愈主要由它的性质决定,大部分难以自愈。真性息肉每年变化不大,可以不管。胆固醇性息肉,想让它自动地消退比较困难。从B超上看到有明显的增大趋势,这种息肉不太能自愈。除非在胆固醇性息肉早期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会逐渐消退。

如何正确的治疗胆囊息肉

如何正确的治疗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现在肝胆外科比较常见的,以胆囊壁突出与胆囊腔内隆起性病变为特点的疾病。胆囊息肉在很多年轻人查体的时候都会发现有一个或者是多个胆囊内隆起性的病灶。其实按照它的结构来进行分类的话,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属于良性或是胆固醇的结晶而形成的胆固醇性的息肉。
  胆囊息肉的存在往往提示我们生活饮食习惯不够健康,高糖饮食、高脂肪饮食、饮食不规律。使得胆固醇在胆囊壁内沉积。这种息肉由于不存在癌变的风险,不需要采取手术干预措施,只是通过定期检查来观察大小形态的改变。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单发快速增长,机体比较宽,形态不规则,内部有血流信号的腺瘤性息肉,这种息肉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所以一旦确诊建议尽早的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

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
  胆囊息肉通常是指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根据胆囊息肉的成分,可以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属于胆固醇性的息肉,是由于胆囊内胆汁胆固醇比例过高,或者是胆汁酸盐不足而导致胆固醇的结晶,附着在胆囊壁上而形成的胆固醇性息肉,和饮食结构、饮食习惯有密切相关性。
  胆囊炎性息肉是由于胆囊炎反复发作过程当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大部分会合并有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少部分的胆囊息肉属于腺瘤性的息肉,形成原因具体不明。腺瘤性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有发生癌变的风险,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

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由于胆囊息肉只是附着在胆囊壁上向胆囊腔内突出,不随着胆囊的收缩移动,所以大多数的胆囊息肉没有明显的症状。如果病人主诉有右上腹的不舒服,消化不良,以及一些其他的怀疑和胆囊息肉的症状,需要进行鉴别诊断,是否存在其他合并的包括胃肠道疾病、慢性肝病等。
  如确实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在检查时会发现胆囊壁的增厚,胆囊增大或者是胆囊缩小。胆囊息肉的症状实际上也是由于慢性胆囊炎引起,而不是息肉本身。胆囊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由于存在癌变的风险,需要在定期体检时进行针对性的判断,如果胆囊息肉短时间快速增长,息肉内有血流信号,无论是否有症状,建议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怎样治疗

胆囊息肉比较高发,而且呈现年轻化。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就开始出现胆囊息肉,这跟人们日常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发生胆囊息肉,建议病人一定要定期检查。如果息肉很小,也没有任何症状,可以先不管它;只要定期的做超声检查,就可以动态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是合并一些消化道症状,餐后出现腹胀、隐痛,都可以先用一些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但最主要的是要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逐渐增大,长到一公分左右,建议病人要积极的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后护理

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后护理:
  对于大多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一般情况下采取的都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现在非常普及,而且创伤很小。病人实际上在麻醉恢复以后,就可以自由的下地活动、进食,术后并没有特别需要护理的事项。
  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感觉做完手术以后,会伤了一定的元气,可能需要注意休息几天。胆囊切除手术之后,三个月是饮食节控的时段,尽量以低脂饮食为主,比如奶制品应该以脱脂、低脂为宜,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而在国外很多病人,第二天就可以正常上班。所以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后无需特别护理。

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很多人对胆囊息肉并不陌生,但是胆囊息肉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不容易被察觉。有症状者最常见的表现为上腹部闷胀不适,有些可能会出现口苦,厌食,恶心等症状,少数可有发热、黄疸等症状。胆囊息肉者饮食要低脂清淡,规律生活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少吃油腻的食品,定期B超检查。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很多人的饮食没有规律,并且喜欢吃油炸的食物,导致一些人的胆囊出现了问题,胆囊息肉就是很常见的病症,尽管胆囊息肉没有明显症状,但毕竟是身体多长出来的东西,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胆囊息肉都会有哪些症状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1、胆囊息肉患者早期往往没有不适的症状,对日常生活没有影响,所以很难被人察觉出来,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或人群普查时经腹部B超才偶然发现。
  2、少数病人无自觉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被发现。常见的症状有右上腹隐痛,右肩部放射痛,可伴恶心、呕吐、厌食、腹胀不适等症状。少数可有发热、黄疸等症状。
  3、胆囊息肉有症状者多为上腹部闷胀不适,若息肉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则会餐后感觉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腹痛症状就会比较明显。
  4、胆囊息肉属于一种良性的性疾病,一般是没有症状的,不需要特别治疗。但是如果胆囊息肉诱发了胆囊炎,这个时候会有食欲不振,疼痛,厌油,黄疸等症状,影响了人的身体健康,这时候就需要考虑治疗。
  胆囊息肉者应保持乐观的情绪,要戒烟酒,少吃油腻食品。多吃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食物。多饮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利胆的食物应该多多食用。尽量吃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注意休息,养成好的生活规律,定期进行B超检查,如果出现异常增长,就要及时进行治疗。

胆囊息肉吃什么药好

胆囊息肉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它有一定的癌变可能。因此,发现胆囊息肉之后,患者应及时治疗,可使用利胆类药物治疗,比如熊去氧胆酸,如药物治疗无效,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日常生活中,饮食不注意、作息不规律都有可能引起卢胆囊息肉,而正由于胆囊息肉早期症状很不明显,因此容易被患者所忽略。胆囊息肉出现之后应及时治疗,那么,胆囊息肉吃什么药好?
  一、胆囊息肉吃什么药好
  胆囊息肉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选择利胆类药物,比较常见的是熊去氧胆酸,这类药物针对胆固醇结晶,即假性息肉,治疗周期至少为2-3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治疗半年到一年。要注意的是,即使使用了利胆药物,息肉也并不一定会顺利被消除、溶解,对于已经形成的结晶而言,想要被消除是十分困难的,如果是腺瘤性息肉,无论服用任何药物都是无效的,可实行手术疗法。
  二、胆囊息肉有什么危害
  1、癌变率高
  胆囊息肉的癌变率比较高。胆囊息肉的患者通常不会有任何不适,特别是在癌变过程中或癌变之后,由于患者不会有不适的症状,因此,癌变总是不知不觉到来,这也是胆囊息肉最大的危害。另外,胆囊息肉有单发性与多发性两种,一般来说,胆囊单发性息肉多为单纯腺瘤、乳头状腺瘤、胆囊腺肌增生引起的,以上几种类型的胆囊息肉癌变几率较高。胆囊多发性息肉是由于胆固醇在胆囊壁上皮细胞的基底膜内沉积引起的,它是良性病变,一般不发生癌性改变。
  2、隐蔽性强
  由于大部分胆囊息肉的患者不出现临床症状,因此,它的隐蔽性比较强,不会被轻易察觉。许多患者是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的,也有极少数的患者会出现发热、黄疸,右上腹压痛。胆囊息肉可以影响人体的消化系统和肝功能。
  3、造成身体的不适
  虽说许多胆囊息肉的患者不会有不适症状,但出现症状的患者会有腹部的闷胀感,也可出现胆绞痛,令人十分痛苦。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壁向胆囊内有肉状突起的病变,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没有典型的症状,胆囊息肉的一般会在右边上腹部表现出轻微的疼痛,有些伴有消化不良,口苦,食欲不振或者长期胃病。这些症状比较普遍并且轻微,大多数都是在体检的时候才被检查出来。因此定期体检十分重要。

胆囊息肉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两种,般来说绝大多数都属于良性息肉,且比较小。良性胆囊息肉又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胆囊息肉的症状。
  1、胆囊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人发现该情况都是在体检中被检查到。而且如果息肉太小也很难被检查出来。因此,有条件的朋友最好定期做体检,这样可以筛查出那些症状不明显的疾病。
  2、有些胆囊息肉的症状和慢性胆囊炎相似,在胆囊的位置也就是右边上腹部有轻微的不适感。这种症状由于太不明显也很容易被忽略。只有胆囊息肉诱发胆囊结石的时候才出现明显的胆囊疼痛,这时才被注意到。胆囊息肉也是有可能会诱发胆囊癌,虽然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是也需要密切观察,防止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癌变。
  3、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有食欲不振,口苦、咽干、伴有长期胃病史等。
  4、点状出血,点状出血是十分罕见的胆囊息肉的症状。
  5、有些胆囊息肉表现不明显,之前体检检查有,后面过了一段时间再检查发现没了。这种情况可能是息肉型的胆囊结石,在有一些情况下会自己就掉了。还有一种是炎性息肉,也会自己被吸收和消退。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的症状确实不那么典型,但是并不代表胆囊息肉可以不被重视,由于胆囊息肉会诱发胆囊的其他疾病,因此,最好定期检查胆囊。一般比较的胆囊息肉吃点药即可,只有十分严重的需要考虑手术。

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

在日常的生活中,其实有不少的人,都可能会患有胆囊息肉,但是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因为这样的一种疾病它的症状并不是很多,所以说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需要过于的担心,但是也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早期的症状虽然说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也会出现绞痛的现象,这可能是和息肉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也会影响到胆囊的正常状态,也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现象,所以就需要尽快的接受治疗,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出现。

有不少的患者,只有在接受例行体检时,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患有了胆囊息肉,这是因为这种疾病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平时从症状上来看,根本就无法察觉到它的症状,也更加不知道自己早就,已经患有了胆囊息肉,虽然说这种疾病不是很严重,但是会存在着恶化的几率,那么得了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哪些呢?
  一、症状不明显
  胆囊息肉的症状,常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正常情况下,身体不会感觉到明显的症状,一些细微的变化很容易被忽略。胆囊息肉是一种囊性疾病,它实际上是一种良性的胆囊疾病,而不是恶性的。
  早期症状还不够明显,直到检查自己的身体,才感觉到任何不同。胆囊息肉很难发现,主要是因为症状不明显,但胆囊息肉通常有慢性胆囊炎等症状。一般来说,它的病情发作,并不会特别的快,即使胆囊绞痛偶尔发生,也大多与息肉无关,而与胆囊炎引起的疝气有关。
  二、上腹部疼痛现象
  患有胆囊息肉的人,上腹部经常性会出现疼痛的现象,一般不太严重,大多数人都能忍受。如果息肉在胆囊颈部生长,将影响胆囊的正常运作。饭后会有腹痛甚至绞痛,特别是吃了太多油腻的食物后,也会导致疼痛的感觉,变得更加明显。
  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患者,有更严重的腹痛,但是其它的症状,大部分的情况下,并不是特别的明显,虽然说它的恶化几率并不是很高,但是也应该尽快的接受治疗,否则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性。

胆囊息肉并不可怕

胆囊息肉(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大多数没有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才发现的。现代人本来就怕查出点什么问题,一旦查出有胆囊息肉就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那是因为人们对胆囊息肉的不了解而无端地害怕。

胆囊息肉为何会让人觉得如此可怕呢?我们来看看平时医生是怎么说的:“你的息肉有一厘米了,赶快切掉胆囊吧,要不会癌变的!”;我们再看看网络查询到的一些信息:“胆囊息肉平均癌变率由1-2%提升到8-12%,成为现代都市的一大杀手。”;还有诸如“胆囊息肉具备潜在攻击性强,癌变率高的特点”等。对于一个刚查出有胆囊息肉的人,当他听到这些、查询到这些、看到这些时,他能不害怕吗?以上所说就完全不对吗?当然不是,胆囊息肉的相关知识中确实包含有这些。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作为病人,要主动的较全面的了解胆囊息肉(但信息量太多,复杂,斟酌谁是谁非确实不容易!),当医生的也应该有义务简要介绍胆囊息肉。其实,胆囊息肉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症状,而能癌变的息肉并不太多,如果不会癌变,它应该算不上是什么疾病。这样大家是不是觉得胆囊息肉并不可怕吗?关键是哪些息肉会癌变。下面我就根据病人最为关注的热点来介绍 。

1 胆囊息肉究竟是不是一种疾病?息肉就是赘生物,通俗的讲息肉就是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生长的多余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我们就称之为胆囊息肉也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 PLG),是一种常见的胆囊良性疾病。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6% ,胆囊息肉绝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85%是通过例行体检中超声发现。胆囊息肉类似于皮肤上的赘生物,俗称“瘊子”,只是它不在皮肤上而在胆囊粘膜上。胆囊息肉即没有症状又不会影响胆囊的功能,如果它不会癌变,那么它严格的来说,它算不上是一种真正的疾病。

2 什么样的胆囊息肉要手术呢?胆囊息肉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它癌变了再做手术呢?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与治疗对策。临床上所谓胆囊息肉或者胆囊隆起样病变实为一组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囊疾病。目前通用的病理分类是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假性息肉)与肿瘤性病变(真性息肉)两大类。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如下: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或者短期内增大明显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4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增强CT。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通过以上的讲解,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可以观察;而真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建议行预防性将胆囊切除,这样就可以减少胆囊癌的发生。如何判断息肉的真假就尤为重要了。

3 胆囊息肉中有多少可以癌变呢?据统计:如此众多的胆囊息肉中也只有12%可以癌变。鉴于目前胆囊癌的手术疗效较好的也只局限于胆囊粘膜的早期癌,而胆囊癌的总体疗效极差,它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所以胆囊癌在目前医学界仍是一个很棘手的疾病,唯一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胆囊。这就要求医生对如此众多的胆囊息肉病人做出比较正确客观的判断--即可以早期发现胆囊癌,又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胆囊切除。尽最大可能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息肉有可能癌变就是胆囊息肉最为可怕之处。医生也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仍然是一种癌前疾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据国内健康查体统计表明:正常人群中有5%的胆囊息肉检出率。也就是说在各个单位组织的例行身体检查中有5%的人能可能会查出胆囊息肉。

4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侦别可以癌变的息肉呢?从上述胆囊息肉的临床分类和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我们不难看出: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治疗上可以简单地说“胆囊假性息肉可以保留胆囊,而真性息肉要预防性切除胆囊,息肉样癌要行胆囊根治性切除。”然而,目前的医学检查不能准确确定息肉的性质,故将怀疑真性息肉的胆囊一律切除,做以绝后患。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半数以上的胆囊被冤枉切除。也许有人会问:有没有不手术就能知道胆囊息肉的真假?能不能将胆囊内的息肉取出来然后再将胆囊缝上?我们都知道,肿瘤的性质其最高诊断依据是组织学诊断(也叫病理诊断)。临床上经常有通过经皮穿刺或内镜活检等手段取得活体组织,然而,胆囊是一个储存胆汁的盲袋状空腔器官,它没有自然腔首来供内镜进入,也无法经皮穿刺,故我们无法取到组织。而各种检查手段均只能对息肉外形进行描述,而这些外形描述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指导临床。所以,不想通过手术就能获得胆囊息肉的性质就成为不可能的事。如果我们将在外科建议切除胆囊的这部分病人,在手术中取到息肉的组织,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最后依据组织学结果,对假性息肉的胆囊给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胆囊酌情给予预防性切除。这样即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胆囊,又切除有癌变倾向的胆囊,实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下获得的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医疗水平能否达到这种设想呢?答案是肯定的,确实有这样的方法,我们称之为“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它是通过腹腔镜来了解腹腔内情况及胆囊的外观,初步判断胆囊是否正常及腹腔内是否有癌的病灶,然后在腹腔镜直视下将胆囊底部夹住并将其拖出一小部分到腹壁切口外,再将胆囊底部切开一个很小的口,通过这个口我们再用胆道镜观察胆囊腔内的情况,包括胆囊粘膜是否有胆固醇沉积、息肉的外观数目、胆汁是否清亮、胆囊管开口是否通畅等,最后通过胆道镜用活检钳将息肉一一夹取,取出的息肉进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活检,如果快速冰冻切片活检报告为属于胆固醇性等良性息肉,那我们就尽力取净胆囊内息肉后再将胆囊小口缝合。胆囊就这样保留在你的身体里了。此手术技术相当成熟,很少有严重的并发症。但目前医学界对此手术也有争议,其原因就是此手术不能改变胆囊的内环境,息肉的复发将是不可能避免的。所以,当你有胆囊息肉时,在就诊的时候医生会给出不同的建议意见。这一点,希望大家能理解。

5 胆囊的良性疾病保留胆囊是否有必要?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孝道的民族。《孝经》第一章就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传统文化要求中国人保持完整的身体,这是孝道的开始。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的病人有着强烈的保留胆囊的愿望,甚至喊出“誓与胆共存亡”的心声。此举并非愚昧。从现代医学生理上来讲,也是有很强的理论依据的。只可惜现代西医在胆囊切除术诞生的120余年里,一直没能找到替代胆囊切除的更好方法。因此,在上个世纪里,中国人一直在忍受着不得以毁伤源于父母的身体。当然,单纯从传统文化方面来说保留胆囊的意义是有点偏颇。但病人有强烈的保留胆的要求是可以从文化中寻求到根源的。目前我们能够通过胆道镜来观察胆囊内息肉的外观,对真假息肉进行准确判断。并可以将息肉取出做快速切片活检,最终根据病理结果来决定胆囊的去留。如此,我们能够做到保留假性息肉的胆囊,去除真性息肉的胆囊,即能解除胆囊癌的后顾之忧,又能保留正常的胆囊。这样在不增加病人痛苦和费用的情况下,极大可能保留了一部胆囊,这也是人类人文医学的具体表现。所以,我认为适当保留胆囊还是很有必要的。

6 胆囊息肉治疗建议对比:外科教材对胆囊息肉的指导性建议:一 观察 胆囊内多发息肉,直径在1.0cm以下无症状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2预防性胆囊切除。二 预防性胆囊切除:① 1单发息肉;② 大于1.0cm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 ③ 病变有增大者; ④ 合并有胆囊结石者;⑤ 年龄在50岁以上者,伴有症状。以上均可以视为恶性病变的高危因素。目前新观念:一 观察(内容同上)。二 假性息肉要保留胆囊,真性息肉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随着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重视国民的身体素质大力提倡健康体检,使胆囊息肉的检出数量日益增多,胆囊息肉已成为最常见的胆道疾病之一。然而,对胆囊息肉应该如何治疗的问题,一直存在一些争论或分歧。首先,胆囊息肉目前尚无针对强的药物来预防与治疗。对于小于10mm的息肉,可以不做任何治疗,建议每三到六月复查一次超声,以监测胆囊息肉大小的动态变化。对于接近或者超过10mm的息肉,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如果病人有保留胆囊的愿望且年龄在60岁以下又达到预防性切除胆囊标准时,对于这部分病人可以试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最后视术中息肉的病理性质而决定胆囊的去与留。这样就能最大可能的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胆囊。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确实并不可怕,一味地担忧肯定是自找烦恼,将息肉任其不管肯定也不正确。只有科学客观地待胆囊息肉,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