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焦虑症的表现

2020-07-15

孕期较易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情况。但其实不只是孕期,在妊娠期、围产期、还有妊娠后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激素的剧烈变化很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出现焦虑和抑郁的情况。孕期焦虑其实跟焦虑症的表现差别不大,在精神方面可以表现为担心、害怕、紧张、忧心忡忡。大部分的孕妇对于这种担心是针对婴儿以后的健康、夫妻关系跟婆媳关系。躯体症状可以集中在心慌、心悸、头疼、失眠,还有一些消化道的症状,便秘、食欲不振、手足的震颤等等,这些都是焦虑的症状。



孕期焦虑症的表现相关阅读


焦虑症能不能彻底治愈

焦虑症能不能根治其实是患者说了算的。对于焦虑和抑郁来讲,很多这样的患者,他们发病是由于心理因素没有很好的应对压力和应对挑战的这一个思维模式。如果他不好好地调整自己这种应对压力和应对周围这种刺激的思维模式,那将来可能还会发病。

焦虑症如何进行心理疏导

焦虑症与心理原因有关,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恰当的疏导方式:如有些焦虑症是因为工作学习压力过大导致,而现实的压力就要去解决现实的问题;早年的问题就需要长程心理治疗来改善焦虑,还可以通过放松、宣泄情绪等方法缓解焦虑。

焦虑症自我调节

焦虑患者平时应注意:第一要逐渐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相信焦虑是可以治疗的。二是如果需要药物治疗,要坚持药物治疗或心理治疗。三是如果有明确引起焦虑的原因,要想办法去解决它。四要树立消除焦虑的信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五要有开阔的心胸和视野。

抑郁症形成的原因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抑郁症形成可能是生物性原因,比如某些病症引起的疼痛。有可能是社会性原因,比如有些事情一时没有办法疏解开。因此抑郁症形成的因素非常多,不是一下得出来的急性病。

睡眠障碍和抑郁症有什么关系

长期的睡眠障碍患者一定伴随着抑郁症的出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高的相关度。任何一种病症的发生都会引发另外一种病症的出现。对于睡眠障碍患者而言,极有可能引发很多相关心理疾病,从而加重整个病程,因此需要对睡眠障碍有很高的关注。

什么是焦虑症

焦虑是一种常见情绪,适度的焦虑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会让人尽力去避开危险、积极应对挑战。但是当焦虑超过了一个正常的范围,就变成了一种病理性的症状,也就是焦虑症。焦虑症主要包括两个症状群:其一是精神上的焦虑,其二是躯体上的焦虑。精神上的焦虑大家比较熟悉,比如忧心忡忡、心神不宁、紧张、担心、害怕等等;躯体上的焦虑包括很多交感神经亢进的症状,比如说有心慌、头晕、头疼、口干,有的人还会去跑厕所、腹泻。这就是所谓的焦虑症。

焦虑症与抑郁症的区别

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两类情绪,焦虑症是兴奋激活的表现,抑郁是相反的,它倾向于低落、压抑、消沉的一个症状;焦虑是有力量的表现,抑郁就显得没力量;焦虑和抑郁也会同时发生,有的时候表现是焦虑,如果焦虑时间久,就表现出抑郁,会交替发生。

焦虑症能根治吗

焦虑情绪本来就是人类正常的一个情绪,一个生命总是要有焦虑的问题,并且在某一个时期,人总是会处于一个超乎寻常的情绪状态,所以说不是根治,焦虑可以让自己更能够承受,在很严重的焦虑症的时候,可以吃药或找心理治疗师谈从而缓解焦虑症。

焦虑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引起焦虑症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生物学因素,如果身体分泌的激素过多就会使人情绪过于亢奋,可能会像焦虑症的一个表现。第二、社会因素,经历的事情会导致产生焦虑。第三、心理因素,每个个体不同时间的感知度不一样,可能一个刺激性的事件会引起焦虑症。比如去医院就诊的一些病患,都有或多或少的焦虑情绪出现,医生在面临这样的患者时,可能除了他就医的症状之外,还需要去抚平他焦虑的情绪。这样就很可能大幅度的减少一些医闹现象。因为医闹现象都是因为病患的焦虑情绪产生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焦虑症表现

焦虑症的危害有很多,焦虑症会影响个人的社会活动和工作能力,甚至患者还会影响周围的人。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焦虑症患者每天都会有一副无精打采,很疲惫的样子,部分患者会感觉所有人都在针对自己,感觉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从而产生种种不合实际的焦虑想法,折磨自己,最后就会出现自杀或者危害公众的情况。最大的危险就是影响到周围社会化活动。

焦虑症复发吗

现在人们从升学到就业、住房等压力都在不断加大,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得我们喘不上气,所以得焦虑症的人也随之增多了。焦虑症虽说可以被治愈,但治疗过程还是很困难的,而且人们也不想再次被焦虑症所困扰,所以说焦虑症是否会复发是人们都非常关注的事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治愈后的焦虑症还会复发吗?引起复发的原因主要有:
  一、生物学因素:有人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大脑额叶及边缘系统有关,与肾上腺素能系统、gaba能系统、五羟色胺能系统有关。其神经递质的抑制、吸收、释放和重吸收传递过程障碍是焦虑症发作的关键。
  许多研究发现,患者的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应激反应过敏,容易诱发此症。遗传研究显示,此症的某些方面具有遗传特征。但也有人表示怀疑,认为焦虑症患者在家庭生活中情绪不稳,不排除会对其后代的心理发育造成直接影响,而非完全遗传学因素。
  二、社会心理因素:焦虑症的发生多与社会背景相关,与生活事件刺激为主要致病源,如生活窘迫、工作困难、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等。此外,与移民、下岗、生意失败、遭遇意外等也有密切关系。
  焦虑症会再次复发吗?以上已经给大家讲了,焦虑症的病人得了这病不要大惊小怪,其实没什么怕的,只要你支持治疗,你的病情一定会好转的,患者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调理自己的情绪,即使治愈了焦虑症,也要时刻注意预防。

焦虑症胃不舒服的症状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焦虑症是一种神经性的疾病,主要与心理、情绪变化有关,不可能出现植物神经症状,如头晕、胃不舒服、消化不良、胸闷、口干、尿频、震颤等症状,其实不然,焦虑症同样会引起植物神经症状的出现,那么,焦虑症胃不舒服的症状有哪些呢?

胃不舒服,是焦虑症引发的一种植物神经症状,很多人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胃胀、饱腹感等情况。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
  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
  对于急性发作的焦虑患者来说,极易误诊,发作时患者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发作后患者仍极度恐 惧,担心自身病情,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但不能确诊。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老年焦虑症的症状表现

焦虑症患病的原因有很多,每个年龄段都有患病的可能,有些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有越来越多的事情都没办法自己完成,开始害怕死亡,想要子女的陪伴,从而形成焦虑症。老年焦虑症患者的症状很容易被忽视,等到越来越严重时我们才猝不及防,那么老年焦虑症的症状都有哪些呢?

老年焦虑症的患者一般表现在患者心烦意乱,注意不集中,但是,也很容易被人忽略,和其他的精神疾病有相似之处,这和人们对于焦虑症的症状不是很了解有关,那么老年焦虑症常见的症状有哪些?焦虑症常见的症状包括:
  1.痛苦,但查不出病
  病人多方奔走于综合医院,见医生就滔滔不绝地说,不能躺,不能坐,不愿吃,不能睡,不能干活等。检查,脑门冒汗,但颅脑CT无异常;胸口发堵,但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无异常;厌食,胃胀气,但胃肠透视、胃镜检查无异常;血化验正常。偶有病人血压、血糖偏高,但无病史,与痛苦程度也不符。提示无器质性病理改变的疼痛、紧缩感、颤抖、出汗、头昏、气短、恶心、腹痛、衰弱等,是焦虑症躯体焦虑的复杂表现。其原因是过度的内心冲突,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系统亢奋。
  2.依赖,但意识不到
  依赖医院,依赖亲人。病人常在儿女们的搀扶簇拥下,由西医转到中医,由门诊转到住院处,一年四季时常看医生,或住上几次院。儿女们付出很大精力,病情却不见好转,甚至愈演愈烈。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解释为“后增益效应”,即神经症(包括焦虑症)产生后,病人缺乏安全感,需要呵护关照,达到精神上和物质条件上的满足。南辕北辙式的过度治疗和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使病人因病“受益”,于是神经症持续下去。
  3.担忧,但不现实
  身体本无疾病,或有一点无伤大雅的小病,却担忧自己的病治不好,不断地问医生;担忧看病花钱多,其实病人家境好,儿女都劝其别心疼钱;过分不放心老伴,不放心儿孙等等。提示“杞人忧天”式的恐惧担忧是焦虑症的核心症状。其主要表现是,与现实处境不符的持续恐惧不安和忧心忡忡。这一诊断标准,可在ICD-10和CCMD-3中查找到。
  4.成瘾,但不能自拔
  因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安定、佳静安定、氯硝安定等)药物,病人不同程度上瘾。尤其静脉注射此类药物,虽然病人很快进入舒服、轻松、能睡状态,但成瘾迅速,难以戒断。一旦停药,病人反应强烈,他们甚至跪倒在地,露出令人怜悯的目光,不断央求:“给我打针,给我打针吧!”由此可见,成瘾使病情更加恶化,病人却蒙在鼓里。提示苯二氮卓类药物慢性中毒症状、倦怠无力、面色苍白、皮肤粗糙、肌张力低、腱反射低或消失、步态不稳,或有一定程度人格改变。戒断综合征、焦虑、震颤、肌肉抽搐、头痛、肠胃功能失调与厌食、感知过敏、幻觉妄想、人格解体等。
  5.自杀,但事先不隐瞒
  许多病人说,宁可断胳膊断腿,也比得焦虑症强。因老年人耐受性差,经不住折磨,一些病人最终选择了自杀。他们毫不隐瞒自杀想法,经常唠叨,不行,我得去死,你们谁也帮不了我。他们让家人去买安眠药,甚至商量怎么个死法。无论家人怎样劝说,帮其找乐,悲剧还是发生了。提示焦虑症的自杀干预正确途径是,为病人选择其接纳信任、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在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选准新型抗焦虑药物。在实施治疗的前4周为关键期,病人会因感觉不到效果,怀疑医生的保证,陷入绝望,仍选择自杀。这一阶段,家人应寸步不离守护病人。
  老年焦虑症常见的症状有哪些?老年焦虑症本身而言是比较容易治疗的心理疾病,但因识别率低,所以不易察觉,往往发展转型为其他严重精神类疾病,导致治疗困难。由其引发的自杀概率与日俱增,成为老年健康的一大杀手,不容忽视。

什么是焦虑症

据估计,我国约有五千万以上的焦虑症患者,无论什么年龄阶段,都有可能患上焦虑症,且女性往往多于男性,焦虑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想要治疗焦虑症,就要先全面了解它,人们对焦虑症都有一个模糊的认知,但却没有真正的了解,什么才是焦虑症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认知过程、不良生活事件、生化、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
  临床表现
  1.慢性焦虑(广泛性焦虑)
  (1)情绪症状: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患者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2)植物神经症状: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运动性不安:坐立不安,坐卧不宁,烦躁,很难静下心来。
  2.急性焦虑(惊恐发作)
  (1)濒死感或失控感: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几乎跟正常人一样。而一旦发作时(有的有特定触发情境,如封闭空间等),患者突然出现极度恐惧的心理,体验到濒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同时出现 如胸闷、心慌、呼吸困难、出汗、全身发抖等。
  (3)一般持续几分钟到数小时 发作开始突然,发作时意识清楚。
  (4)极易误诊:发作时患者往往拨打“120”急救电话,去看心内科的急诊。尽管患者看上去症状很重,但是相关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诊断不明确。发作后患者仍极度恐惧,担心自身病情,往往辗转于各大医院各个科室,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但不能确诊。既耽误了治疗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治疗
  焦虑症是神经症中相对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较好的疾病。通常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
  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病情、身体情况、经济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建议服药1~2年左右。停药及加量请咨询医生,不可自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在服药期间,注意和医生保持联系,出现副作用或其他问题及时解决。
  (1)苯二氮卓类药物(又称为安定类药物) ①优点:见效快,多在30~60分钟内起效;抗焦虑效果肯定;价格较便宜。②缺点:效果持续时间短,不适合长期大量使用;有可能产生依赖。常用药物:劳拉西泮、阿普唑仑,一天2~3次。属于短中效的安定类药物,抗焦虑效果好,镇静作用相对弱,对白天工作的影响较小。使用原则:间断服药原则,焦虑严重时临时口服,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小剂量原则,小剂量管用就不用大剂量;定期换药的原则,如果病情需要长期服用,3~4周就更换另一种安定类药物,可以有效避免依赖的产生;换药时,原来的药慢慢减,新加上的药慢慢加。如果患者年龄偏大,服药剂量不大,疗效较好时,也可以不换药。只要安定类药物服用的剂量不增加,在正常范围内,疗效不减弱,就可以认为没有产生依赖性。
  (2)抗抑郁药 因为焦虑的病因会导致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神经递质失衡,而抗抑郁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焦虑症状消失,情绪恢复正常。①广泛性焦虑 常用治疗药物是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文拉法辛、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等。②惊恐发作 常用治疗药物是帕罗西汀、艾司西酞普兰、氯米帕明等。
  (3)这类药物的特点 抗焦虑效果肯定、从根本上改善焦虑、无成瘾性,适合长期服用、抗焦虑效果见效慢,2~3周后起效,常常需要同时短期合用安定类药物、价格偏贵。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指临床医师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沟通,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应用有关心理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引导和帮助患者改变行为习惯、认知应对方式等。药物治疗是治标,心理治疗是治本,两者缺一不可。
  还有适合焦虑症患者的心理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放松治疗等等。

什么是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症是宝宝们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这种疾病一般会出现在宝宝6-7个月以后,宝宝如果患有这种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不能接受妈妈的离开,并且十分害怕陌生人,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症状,那么就是有分离焦虑症,对于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给与关怀,可减轻孩子的症状。
  分离焦虑症主要是宝宝会出现的一种焦虑症的类型,一般来讲,性格内向的宝宝就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症的情况,他们不合群,也不能适应集体的生活,有的时候还会向小朋友们大发脾气,但是很多父母忽视了宝宝分离焦虑症的严重性,那么,什么是分离焦虑症?

什么是分离焦虑症?分离焦虑症可能很多的人都没有听说过,因此就想了解什么是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症是宝宝们容易出现的一种情况,如果孩子长到6-7个月以后,感觉到孩子开始害怕陌生人,有的时候如果将他们与妈妈或其他亲人分开时,就会哭闹。例如,有的宝宝看见妈妈穿上衣服、拿起挎包要出去买东西时,就会哭起来。或者有的宝宝就会跑过去搂住妈妈,或者起码也要跟她到门口。当妈妈把门关上的时候,她就会放声大哭。像这种反应就是婴儿的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一周岁之前,因为此时的婴儿正在形成最初的社会性依恋,而且在14-20周时达到顶峰,然后在整个婴儿期和学前期,其强度会慢慢的减弱。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养育的儿童,出现的分离焦虑的时间是不同的,比如,像北美和欧洲婴儿大多数是在6-7个月出现这种行为,而还有其它的国家的儿童,如非洲乌干达和一些亚洲国家的婴儿在5-6个月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