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听力

2020-07-15

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保护听力:第一,要优生优育,避免近亲结婚;第二,母亲在备孕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污染的接触、放射性物体的接触,良好的孕育孩子过程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听力障碍出现;第三,对于整个群体,需要注意避免噪声接触,因为反复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会对听力造成损失;第四,注意娱乐性噪声的损害和污染非常严重,比如持续戴耳机听音乐,甚至在地铁或者其他较嘈杂的环境中,长时间听音乐,都会造成听力的损失;第五,注意正确用药,对一些耳毒性的药物,要尽可能避免。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听力相关阅读


新生儿听力筛查多久可以出结果

新生儿听力筛查多久可以出结果:
  听力筛查在一般情况下,当场是有结果的,大概需要10分钟就可以做出检查结果。
  新生儿一般常规体检无法发现听力障碍,需要做听力的筛查,也就是采用耳声发射仪和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技术来进行筛查。
  出生的时候做耳声发射,但是单纯的耳声发射引出并不能说明听力完全正常。比如蜗后的病变,像听神经病变,耳声发射不正常,也只能说明耳蜗外毛细胞到外耳道的通道有问题,也就是中耳炎、中耳积液和外耳道耵聍积液会导致异常。
  一般需要42天再复查,也就是重新要复查一次,如果还没有通过的话,三个月时候要做出诊断性的检查。因为听力筛查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新生儿听力筛查和复查都没有通过的话,可以进行听力学的检测,以排除筛查结果假阳性和是否有永久性的听力丧失。

新生儿听力不好原因是什么

新生儿听力不好原因是什么:
  听力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遗传因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60%以上的新生儿听力问题,都是遗传因素所导致的,遗传因素包括多种遗传方式。
  第一、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表现为父母一方有,孩子才会有,每一代都会有的情况,多数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80%以上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父母听力都正常,但是父母都携带了一个有问题的基因,并把这个有问题的基因传递给孩子,孩子的一对等位基因及两条染色体上都出现了问题,表现为听力较差,常为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
  第二、性染色体遗传,比如X连锁的遗传,X染色体上的基因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听力也出现问题,与Y染色体相关的基因,也可能导致耳聋,称为Y染色体遗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线粒体母系遗传,细胞里面的遗传物质,也可以通过妈妈,直接传给孩子,妈妈有了,所有的孩子都会有。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在怀孕期间感染、滥用药物,例如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的感染,都可以导致听觉器官发育不好、出现畸形。很多药物具有耳毒性,如果使用这些药物,会影响孩子的听力,成为药物性耳聋。还有一些其他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听力,例如噪音等。
  常见的听障的高危人群,包括家族史有先天性或者是遗传性的感音性听障,有子宫内感染的病史,有先天性的梅毒等等。
  第三、高胆红素,胆红素超过或达到换血的临界值。
  第四、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之上的早产儿。
  第五、曾经得过细菌性脑膜炎或者脑炎。
  第六、颅面部有畸形的患者。
  第七、围产儿,围产时期或者是新生儿时期有严重的缺氧病史,例如持续的胎儿肺动脉高压。
  第八、出生的时候有窒息。
  第九、使用过潜在的耳毒性的药物超过5天。
  第十、气管插管超过10天,这部分孩子都是高危的人群,都要做好听力的筛查。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听力

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听力损失:首先,要优生优育,避免近亲结婚;在备孕的过程中要注意减少污染的接触、放射性物体的接触,有一个良好的孕育孩子过程,从源头上控制听力障碍的出现;对于整个群体,需要注意避免噪声接触,反复长时间处于噪声的环境中,会对听力造成损失;另外,还要注意目前娱乐性噪声的损害和污染非常严重,比如持续戴着耳机听音乐,甚至在地铁或者其他比较嘈杂的环境中,长时间听音乐,都会造成听力的损失;另外,注意用药,对一些耳毒性的药物,要尽可能避免。

新生儿听力筛查多久出结果

新生儿听力筛查多久出结果:
  听力筛查在一般情况下,当场是有结果的,大概需要10分钟。
  出生的时候做耳声发射,但是单纯的耳声发射引出并不能说明听力完全正常。比如蜗后的病变,像听神经病变,耳声发射不正常,也只能说明耳蜗外毛细胞到外耳道的通道有问题,一般需要42天再复查,也就是重新要复查一次,如果还没有通过的话,三个月时候要做出诊断性的检查。
  因为听力筛查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如果新生儿听力筛查和复查都没有通过的话,可以进行听力学的检测,以排除筛查结果假阳性和是否有永久性的听力丧失。

新生儿听力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新生儿听力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听力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遗传因素,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染色体遗传、线粒体母系遗传。
  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在怀孕期间感染,也可以导致听觉器官发育不好。还有一些环境因素,例如噪音,也可以影响听力。
  另外有子宫内感染的病史、胆红素超过或达到换血的临界值、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的早产儿、曾经得过细菌性脑膜炎或者脑炎、围产儿、出生的时候有窒息、使用过潜在的耳毒性的药物超过5天、气管插管超过10天,这部分孩子都是高危的人群,都要做好听力的筛查。

如何发现听力障碍

听力障碍对于成人较容易发现,比如可以从周围人的评价,认为患者说话声音比较大,开电视的声音也较大,因为患者主观感受是觉得别人说话声音比较小;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已经出现听力问题,需要及时就诊。孩子的听力障碍相对难以发现,因为孩子很难表达出自己主观感受,父母或者监护人应该从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如果发现孩子对别人的呼唤和指令的反应总是很迟缓,这种情况可能小孩就存在听力问题。如果发现出现听力障碍,需要及时关注,及时确诊治疗。

胎儿听力什么时候形成

每个孕妇的怀孕状况都不相同,但是大部分胎儿的内耳结构在16周时就形成了,从这个时候起,他们就可以听到了。24周时,耳蜗、鼓膜、听小骨以及其他重要的耳部结构就完全形成了。之后,胎儿就可以容易地听到母亲的心跳、呼吸、走路、运动、打嗝、消化蠕动的声音。

随着孕期的不断推进,胎儿在准妈妈的肚子里面也是一天天的在发生变化,从一颗小小的受精卵到最后长成一个四肢健全的宝宝,这个过程全部都在孕期当中悄然地神奇发生着。那么,胎儿听力什么时候形成?这是很多孕妇都很关心的问题,下面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胎儿什么时候发育听力这个问题,自然是每一对准父母都尤为关心的。有相关的学者研究表明胎儿听觉器官发育的时间很早,其中听觉神经甚至在胎儿数周大的时候就在慢慢的形成,一直到六个月左右胎宝宝就已经可以感受到外界的吵闹声了。
  胎儿发育到第8周的时候:胎儿神经系统正在初步形成,听神经开始发育;胎儿发育到第24周的时候:胎儿左右耳蜗的形态基本分化完成,耳部听觉神经也逐步完成;胎儿发育到第15~20周的时候:胎儿开始有听觉,但是这个时候对外界的声音还不太敏感。
  胎儿发育到第24~28周的时候:对外界的刺激已经具有了充分的反应能力,并且可以通过胎动、胎心率、脑电波等表达出来,能够被外界通过医疗器械观察到反应。也就是说胎儿在腹中时感觉器官正在初步完善当中,因此凡是在子宫内接受到的声音都能够储存在大脑当中,因此胎教时的音乐,准父母对宝宝说的话,胎儿都会记忆在大脑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宝宝听力形成的一个神奇过程。
  尽管胎儿的眼睛在16周左右就可以“看到”光,但是直到20周的时候胎儿才具备辨识能力。眼睛首次睁开是在26至28周之间,在怀孕32周的时候,胎儿可以有规律地睁开眼睛了。视力的发育非常复杂,很大程度上还是在出生之后。

新生儿听力障碍能治好吗

新生儿听力障碍如果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一般在出生后42天内测试都不会通过,这种情况和家族遗传史有关系,另外就是由于胚胎时期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这种听力障碍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小,容易伴随新生儿一生。但是如果新生儿是后天受伤导致的听力障碍,一般经过治疗后,会有较好的效果。

新生儿如果问题后,父母承受的压力会非常大,有的新生儿出生后有听力障碍,这时候就让父母非常的为难,他们不断的想一些办法来缓解,但是有很多并没有太大的效果,那么新生儿听力障碍能治好吗?
  新生儿听力障碍有部分是具有遗传性的。这一种情况出生3天和42天听力测试都不能通过,可能和家族耳聋性基因有关系,另外就是胚胎时期一些因素造成的先天发育异常。这种听力障碍不能治好,会伴随着新生儿的一生。
  如果新生儿的耳朵是后天受到了伤害,可能就相对来说更容易治愈。毕竟如果是后天障碍,只要找到具体原因,还是可以挽救的,比如使用药物治疗,这样会更有效。因为部分药物可以扩张开内耳的血管,促使听力慢慢恢复,但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如果新生儿的情况较为严重的话,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法治疗该病,这样也会有较好的效果。
  在发现新生儿有听力障碍,一定要早点带新生儿去看医生。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新生儿听力障碍,都要引起治疗,并且尽早发现,尽早治疗,这样才可以保征新生儿能够快速的恢复正常,以免耽误到他们的治疗时间,如果治疗的不及时,本来不是太严重的疾病,反而会变得非常严重。
  以上就是针对新生儿听力障碍的一些详细介绍,如果发现异常后,需要尽早的接受治疗,以免听力障碍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尽早的治疗能够防止病情恶化,并且保证新生儿能够在短时间内尽快的恢复正常,以免影响到他们日后的正常生活。

新生儿听力筛查有必要做吗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诊断,新生儿是否有听力障碍的一项重要检查,新生儿听力筛查分为初筛和复筛,检查结果显示为通过或未通过两种情况,如果筛查通过就说明宝宝听力没有问题,如果筛查不通过,就需要进行复查。对于听力筛查结果异常的新生儿,需根据听力障碍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

现在很多医院医院在宝宝出生后都会对宝宝进行听力筛查,甚至有些宝宝在筛查过程中没有配合好,医生就会告知宝妈,再次对宝宝进行听力筛查。有很多宝妈对这种情况很不了解,有的宝妈甚至会觉的没有必要。那么新生儿听力筛查有必要做吗?
  耳聋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都知道听力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如果宝宝从一出生就听不到声音,那么根本也不可能学会说话。所谓的“聋哑”,不是因为发音器官(声带)有问题而不会说话,而是因为听不到声音,不能正常地接收声音及对声音作出反应,所以就不能学会说话。
  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在3岁以前,若在语言发育最重要和关键的2~3岁内不能建立正常的语言学习,最终轻者会导致言语障碍、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重者将导致聋哑。因此对于患有耳聋的新生儿及婴幼儿,能够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宝宝听力有问题可以通过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术等手段可以让孩子听到声音,学会说话,做到“聋而不哑”。
  新生儿听力筛查都怎么做
  新生儿听力筛查常用的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操作简便且都是对宝宝没有任何伤害的。初筛一般在宝宝出生的3-5天内进行,在睡眠安静状态下,将探头或耳罩放置在宝宝的一侧耳朵开始进行测试,做完一侧耳朵再做另外一侧。
  初筛通过,表示宝宝听功能基本正常。初筛未通过,说明宝宝听力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在出生后42天内进行复筛。不过宝妈也不要过分担心,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如外耳道胎脂、中耳羊水吸收不完全和孩子不配合等,这种情况即使筛查未通过,也不意味着孩子就是听障宝宝。

新生儿听力障碍怎么办

造成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有先天性的,或者是宝宝长时间的处于噪音很大的环境中,对听力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可能会因为一些疾病的发生,比如说一些炎症对宝宝的耳朵造成一定的伤害,会使宝宝听力造成一定的障碍。家长在发现之后要及时的带宝宝到医院做详细的检查,以便及时的得到有效的治疗。

听力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人们在进行正常交流的重要基础之一,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总是会忽略掉宝宝的听力问题,宝宝听力出现障碍作为家长的一定会很着急,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会给宝宝造成很大的压力,也会影响到家庭的生活。那么,新生儿听力障碍怎么办?
  对于已经发现的听力障碍患儿,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医学干预措施,医学干预即医生提出医学诊断,和针对听损伤及相关疾病的医学和外科学治疗的方向。治疗方案包括由耵聍取出,处理渗出性中耳炎,听力重建手术和人工耳蜗植入等。
  听力学康复是又一重要措施,通过针对个人的声放大设备和感觉装置,即助听器的选配,一达到种补偿性或替代性治疗。其目的是使配戴助听器的婴幼儿最大可能地获得言语声的特征,而且其所听到的言语声强度应当在安全舒适的可听范围。
  交往能力的评价和干预,是目前对聋儿全面干预的新要求,目的在于促进并形成适应发育水平的言语能力,增强家庭对其子女能力和需求的理解。需要早期干预工作人员和患儿家庭的共同合作,在其语言发育的敏感阶段给予学习语言的前期信号,同时使其获得与其年龄相符的语音能力,视觉、空间、运动能力,形态学辨识能力,语义理解能力,语法组织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听不到声音的痛苦,是普通人永远体会不到的。听觉障碍者不仅失去了一条感知世界的道路,同时由于接收不到声音的反馈,也有极大概率丧失语言功能。常山县妇幼保健院儿保医生提醒“新手”宝爸宝妈,6月龄是治疗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关键节点,重视新生儿听力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可以让孩子与无声世界“绝缘”。

听力残疾分级及主要致聋原因

一、听力残疾的定义及分级

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声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据WHO预防聋和听力损失项目报告(1991年,日内瓦)以及项目进展第1次会议报告(1997年,日内瓦),对听力残疾的定义及听力损失的分级如下:①成人:较好耳0.5、1、2和4kHz四个频率永久性非助听听阈级平均值≥41 dB HL;②儿童(15岁以下):较好耳0.5、1、2和4kHz四个频率永久性非助听听阈级平均值≥31dBHL。此定义同时也明确表达一种理念,应优先考虑儿童听力损失的诊断、治疗和干预,其次才是成人。听力损失程度分级以较好耳0 5、1、2、4kHz四个频率的平均听阈计算,轻度26~40 dB HL,可听到和重复1米处的正常语声,有的人可能需用助听器,但多数人不需要;中度41~60dB HL,可听到和重复1米处提高了的语声,通常推荐用助听器;重度61~80 dB HL, 当叫喊时可听到某些词,使用助听器对听力有较大帮助;极重度≥81dBHL,包括聋81 dB HL以上,不能听到或听懂言语声,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对于听懂话语十分有帮助。

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规定的听力残疾分级标准与1997-WHO推荐的听力障碍标准相接轨。依据听力损失程度不同,从结构、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和支持四个方面,将听力残疾划分为四级:

听力残疾一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极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90 dB HL以上,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不能依靠听觉进行言语交流,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极度受限,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听力残疾二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90 dB 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只能听到鞭炮声,敲鼓声或雷声,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重度受限,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听力残疾三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61~80 dB 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只能听到部分词语或简单句子,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中度受限,在社会活动参与方面存在中度障碍。

听力残疾四级: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dB HL之间,在无助听设备帮助下,能听到言语声,但辨音不清,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轻度受限,在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存在轻度障碍。

二、常见致聋原因及分类

耳聋的分类方法很多,依据病变的性质,可分为器质性耳聋和功能性耳聋,前者有听觉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后者没有。依据病变损害部位可分为传导性聋、神经性耳聋和混合性耳聋。依据发病的时间又可分为先天性耳聋和后天性耳聋。依据致病原因又可分为遗传性耳聋和获得性耳聋。

1.遗传性耳聋

据有关资料统计,遗传性聋患者占所有的耳聋病人的50%。但由于遗传方式比较复杂,有的表现为垂直传递,有的表现为水平传递;有的是连续发病,有的是隔代遗传;有的父母听力正常,但子女听力障碍,也有的父母耳聋,子女听力正常,因此遗传性聋的准确判断往往比较困难,有时会被其他症状所掩盖。此时家族史的追踪就显得十分重要。遗传因素所致的耳聋可以是听觉器官的结构异常如耳廓畸形、外耳道闭锁等,也可以是功能异常,既有传导性聋,也有感觉神经性聋。有一些耳聋的孩子还存在身体其他系统异常,形成了有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白额发综合征,基本特点为白额发,双眼或一眼呈半透明的蓝色即虹膜异染,皮肤可见缺少色素的区域。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表现有特殊面容和智力发育障碍,眼距宽,眼裂小,两眼外侧上斜鼻梁低外耳小,头围较正常小等。

遗传性聋并不一定都表现为先天性聋,有一部分遗传性聋出生后听力是正常的,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才表现出耳聋的特征。例如,家族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儿出生后听力并无障碍,到了10岁左右,才开始出现症状,且逐年加重。目前耳聋基因检测技术有助于这类耳聋的诊断。

2.获得性耳聋

获得性耳聋主要由于疾病,药毒等环境因素导致的耳聋。病毒感染性疾病:母亲怀孕期间,感染了某些病源微生物,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流感杆菌、梅毒螺旋体等均可导致胎儿听觉器官的发育异常。其中侵袭力最强的是风疹病毒,有人统计,在妊娠的前三个月内,母体感染了风疹,新生儿出现耳聋的概率可达60%。

虽然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感染性聋的发病率已有大幅度下降。但是这种耳聋的程度一般都比较重,且难以治疗,仍应引起高度重视。常见的对听觉损害严重的传染病有:流脑、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脊髓灰质炎等。

在妊娠期间,如果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炎、高血压、严重的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一氧化碳中毒、酒精中毒以及有重大精神创伤、严重营养不良等也可能造成胎儿听力障碍。新生儿严重窒息供氧不足时,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听觉器官,所以产程长短、催产药物的使用、羊水中有无胎粪、生后有无脐带绕颈、皮肤有无青紫、多长时间会哭叫等出生时的细节应被充分注意到。胎儿出生时不顺利,被迫使用了引产器械,头颅外伤如胎头吸引器、产钳等,或手法引产过于粗暴,也可损伤听觉器官或听觉中枢,导致耳聋。

妊娠不足37周产出的新生儿,称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不足2500 g,则称为低体重儿,大量的临床资料所证明,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更容易出现听力障碍,应引起充分注意。正常新生儿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黄疸,10~14天后消退,称为生理性黄疸。如果黄疸出现过早或消退过晚成为病理性黄疸,是由于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过高造成的。这种病理状态如不及时纠正,会出现神经系统的损伤,如累及听觉神经,则可导致感觉神经性耳聋。

老年性耳聋是由于听觉能力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为著。老年性耳聋早期与自己熟悉的人交谈还可以,与不熟悉的人交谈有困难。后期与所有人交谈均有困难,主要表现能听到声音,但听不清对方在说什么,尤其在嘈杂环境中更为突出,接电话、看电视有明显困难。老年聋实际上是听觉系统的一种退行性变化,合理的助听器验配对老年性聋十分有帮助。

近年来,一些新的耳毒性药物相继问世,人们对它们的耳毒危害性估计不足,使得药物中毒性聋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临床上仍在使用的耳毒性药物有以下种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新霉素、拖布霉素、洁霉素等。非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氯霉素、紫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等。水杨酸盐如阿司匹林、非那西汀、保泰松等。利尿剂如速尿、利尿酸、贡撒利等。抗肿瘤药及中药如乌头碱、重金属盐(贡、铅、砷等)。上述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必须使用时,一定要在用前仔细询问家族史,以排除家族特异性;使用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和方法,使用中要严密注意不良反应并定期测查听力,一旦出现耳鸣、耳聋、面部蚁行感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由于噪声和暴震引起的耳聋为噪音性耳聋。突然出现的高强度爆炸声以及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均可造成内耳毛细胞的伤害,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所以治理工业噪声污染,随身听,MP3声音过大也可损伤听力应予以关注。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0~6岁听力残疾的主要致残原因,除不明原因外依次为、遗传、母孕期病毒感染、新生儿窒息、药物性耳聋、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60岁及以上组主要致残原因依次为老年性耳聋、中耳炎、全身性疾病、噪声和爆震及药物性耳聋等;农村与城市致残原因构成比较,农村高于城市的有原因不明性耳聋、中耳炎、遗传性耳聋、传染性疾病、母孕期病毒感染及新生儿窒息;而噪声和暴震、药物中毒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听力残疾城市均高于农村。笔者认为,针对遗传、母孕感染等导致新生儿出生听力缺陷的因素,及中耳炎,噪声污染,耳毒药物,老年等听力致残等主要因素制定预防策略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