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抑郁症

2020-07-15

抑郁症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抑郁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抑郁症最明显的表现为三低:兴趣明显降低减少,情绪明显的低落,意志力明显减退等各方面的心理功能都会急剧下降,另外他整体的状态都是一个非常低落的状态。甚至有些人会出现一个自杀性的行为。因为抑郁症患者无法自己控制各种的情绪低落。使人快乐的这些激素可能几乎是零甚至很少,作为人他的主体是很难去自主控制摆脱这样的一个状态。所以,抑郁症患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去专业医院就医,解决问题。另一种是抑郁发作,属于心境障碍,是比较严重的类型。



什么是抑郁症相关阅读


抑郁症会不会失眠

抑郁症、焦虑症大多数都会失眠。而且它表现的是入睡困难,早醒甚至是睡眠时间缩短,睡眠质量下降。其实失眠大多数人都会发生,可是经常到睡眠科来看病的病人还是少数,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失眠有一个统计,在正常人群当中,30%到40%人都有睡眠障碍,都有过失眠的体验。实际上我这样认为,也可能90%以上人都有过失眠的体验,无非是他很短时间很少,两三天睡不着就好了,其实我们诊断失眠也很宽泛,一周有三四天睡不着觉,入睡困难,睡眠时间减少,持续一个月,才会诊断失眠。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没有到这个状态,两三天睡不着了,两三天以后就睡着了,其实我们是当有抑郁焦虑的时候,失眠是最先出现的一个症状。不是说失眠会引起抑郁焦虑。而是当有抑郁焦虑的时候,失眠是我们有最先出现的。我们有时候开玩笑说,失眠是抑郁焦虑的晴雨表。当我们积极去治疗抑郁焦虑的时候,失眠症状改善,睡眠增多的时候,它也是最先出现,所以并不是失眠引起的抑郁焦虑。其实抑郁和焦虑最先出现,大多最先出的症状就是失眠,或者睡眠减少,或者睡眠容易出现早醒,甚至多梦、噩梦等这些问题。

抗抑郁药物有没有副作用

抗抑郁药物有没有副作用:
  抗抑郁药物会有副作用,但副作用因人而异。不是所有的病人用了这类的药都会有副作用,有的药物在某些人身上反应较大,有的人用可能完全没有问题。
  常见的副作用主要是消化道副作用较多,尤其是在服药的前两周,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便秘、腹泻等等,消化道的副作用较多,但是副作用一般两周时间慢慢减退,包括口干、出汗等等副作用都可能发生。

抑郁症可以治愈吗

抑郁症是一种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的神经疾病,大部分人群都是通过抗抑郁的药物治疗,这种疾病之所以反复发作是因为没有规范的使用药物导致的,同时生活中的压力过大等因素也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避免复发的必要条件。

抑郁症的老人日常怎么护理

抑郁症老年人的护理首先要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给患者关心,进行思想工作。第二是生活起居的护理,要患者熟悉居住环境,环境安静。第三重视心理护理,关心其内心活动。第四需注意饮食,主要以清淡饮食为主。第五要鼓励患者户外活动,接触社会。

抑郁症的表现是什么?

抑郁症与一般的不高兴有本质区别。抑郁症主要表现有三大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大部分抑郁病人都有躯体及其他生物症状,如心悸、胸闷、胃肠不适、食欲下降等。诊断抑郁症时必须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如果出现早期症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吃抗抑郁药应该注意什么

吃抗抑郁药应该注意什么: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一些原因而患上抑郁症。而服用抗抑郁药对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服用抗抑郁药的时候,有很多事情需要患者引起注意。由于抑郁症这个疾病的复发率比较高,所以,患者在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时候,要坚持一周到两周的时间,才会有一定的效果。患者需要严格的按照医嘱的使用药物方针,来进行抗抑郁药物治疗。另外,一定要注意,不要自行的停止使用药物。而且抑郁症的用药,必须持续巩固才可以。除此之外,抑郁症患者在服用药物的期间,要注意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心情的愉快,还要多多参加团体活动。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抗抑郁药物发挥其最大的效果,从而有助于抑郁症患者的治疗。

老年人抑郁症中医辩证分型

老年人抑郁症在中医上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是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型。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疲乏无力、心慌气短,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情绪低落、动辄心慌气短,这类的患者一般属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第二类是肝郁气滞,瘀血阻滞型。表现为脾气急躁、两胁胀痛、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第三类是肝肾阴虚,内热混扰型。表现为五心烦热、盗汗、大便干燥、小便黄、脉细数、舌红少苔。第四类是肾阳不足型,表现为抑郁寡欢、四肢偏凉、四肢厥冷、怕冷。

更年期抑郁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更年期是妇女从有生育能力到无生育能力的过渡期。更年期妇女会发生内分泌的一些变化,进而导致情绪的变化,出现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容易发脾气等症状。其次和家庭环境以及自己的能力下降等也有一些关系。

抑郁症有什么表现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三大症状: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诊断抑郁症的时候最主要还是情绪低落,其次是兴趣减低等,还有一些其他的症状。诊断抑郁症的时候必须要符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如果出现早期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焦虑症是怎么回事

焦虑症又叫焦虑障碍,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焦虑的严重程度比较高、持续一定的时间,并且影响到你正常的生活、学习就可能变成焦虑症。焦虑症包括广泛性焦虑症和急性焦虑两种形式。

我国产前抑郁为何如此高

怀孕对准妈妈而言是一次幸福的经历,但由于孕产期内生理上的巨大改变,围产期抑郁症成为时常困扰准妈妈们的难题。孕产妇的抑郁情绪常常在妊娠期开始,尤其是妊娠晚期到产后一年,因此把这一特殊时期发生的抑郁情绪称为孕产期抑郁。

围产期抑郁症已被认为是“女性心理健康三大杀手”之一,可分为产前抑郁和产后抑郁。随着现代女性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的高速变化,围产期抑郁症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

目前学术界针对围产期抑郁症的研究多以“产后抑郁症”为主,但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的研究表明,在中国,产前抑郁症的患病率已经高达10-20%。美国围产期心理健康专家医生指出:“孕期出现抑郁或焦虑的妇女,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会上升,如果治疗不彻底,可能引发长期慢性症。

建议孕期妇女定期做专业的抑郁症筛查,及时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此外,医生提倡积极引导新妈妈进行正确的母乳喂养,激发其母性的本能,帮助她们认同母亲的角色,树立做母亲的自信,从而有效防止抑郁症的发生。

中国妇幼保健中心提出了围产期抑郁症防治的“三级预防”的思路。一级预防是以心理保健和护理为主,针对孕期、产前的护理及支持,帮助孕产妇顺利适应变化;二级预防以孕期抑郁症筛查,及早干预为主,对具有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进行筛查和管理,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三级预防以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为主,针对病理化抑郁症患者,提供专业治疗。

抑郁性疾病的四个基本类型

1、伴有轻度焦虑的抑郁性疾病

在此组中的轻度抑郁疾病被称作“适应障碍”或“情境性反应”。如考试失败后出现抑郁,这些通常在2-3周内就会消失。这里所说的抑郁无论躯体还是心理上的症状和体征都是轻度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其中许多病人可能同时伴随焦虑症状。焦虑病人病情未得到缓解时也可能变成轻度抑郁。

治疗这些轻度抑郁患者可以通过讨论问题的心理学方法和使用抗抑郁剂。有时也必须使用镇静剂或抗焦虑剂。对于轻或中度病例,在症状消失后至少还要继续服用抗抑郁剂三个月。

2、严重抑郁疾病——精神病性抑郁

常表现为极少说话,存在妄想或幻觉,自杀观念或企图,体重严重减轻。病人可能会感到一些不真实的事情,“疯子”的一面变得更加明显。尽管它是以抑郁这种情绪问题出现的,但已经演变成了“疯子”的类型或精神病性类型。精神病性抑郁有以下严重的形式:

(1) 重度抑郁疾病——单次发作

(2) 复发性重度抑郁疾病,如重性抑郁反复性的背景

(3) 躁狂-抑郁性疾病的抑郁相

躁狂抑郁性疾病是一种不寻常的疾病,患者在某些阶段(可能有几天)变得恰恰相反-异常的心境高涨,此时称为“躁狂”。这一突然的改变不是恢复了正常,而是转向了另一个不正常。事实上它是通过无意识的“伪装”来消除抑郁的心理方法,而现实中他根本不是这样。从极度高兴到极度忧伤的波动性类型被称作“双相”的“躁狂-抑郁”障碍(两极,一上一下)。患者可能在同一阶段出现躁狂或抑郁。躁狂本身则很少单独重复发生。 作为精神病的精神病性抑郁和躁狂,最好在急性期要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有三环类、四环类、单环类抗抑郁药以及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赛乐特。

心理治疗:在重性精神病性抑郁的主要症状被控制之后,需要对“丧失”或其他的情绪问题进行治疗。心理治疗通过讨论、支持和帮助等方法来克服对“丧失”的情绪反应,这是一个难点。

因为复发频繁,对躁狂-抑郁障碍的治疗通常要持续许多年,甚至有些病人需要终生治疗。对精神病性抑郁单次发作的治疗需要至少持续1年。

3、非痛反应

爱人、亲属或亲密的朋友的死亡经常会导致严重的丧失感和忧伤。对亲友死亡这种丧失的反应称作“悲痛”。悲痛反应(或称忧伤反应)是生活中的正常反应。悲痛有如下几个阶段:首先出生震惊和不相信某人已真正去世的感觉,伴有哭泣和抑郁。其后是愤怒,因为有关人员没能竭力挽救亡者而生气,愤怒甚至会针对死者,因为他/她的去世造成自己的烦忧。几周或几个月后悲痛反应慢慢减弱,接受了失去的现实。正常的悲痛只需周围人的支持而并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如果发现克服悲痛很困难,那就需要得到来自医生的额外帮助了。

4、其他抑郁疾病

抑郁性反应或抑郁性疾病也可发生在:母子分离、患有严重疾病如癌症时、因治疗某种躯体疾病或重大手术之后定期服用某种药物之后。治疗这些类型的抑郁通常需要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而且首先需要抗抑郁剂治疗。

儿童抑郁症要警惕

近年来,成年期心理精神障碍有低龄化倾向,其中最引起关注的是儿童抑郁症。与成年的抑郁症病人比较,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抑郁,但他们还是会有一些异常,如下:

★情绪持续低落或变得十分暴躁。抑郁的情绪令患者丧失自信心,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对一向喜爱的事物和活动失去兴趣。

★患者的胃口改变,食量明显比以往减少或增加。

★睡眠的规律也改变,可能时常失眠或异常嗜睡。

★抑郁症患儿常觉头痛、胃痛或其他部位的不适,但医生却查不出原因来。

★行为方面,患者表现烦躁不安,或呆滞迟钝。严重的抑郁令人重复地想着死亡和自杀。

统计和研究显示,儿童和青少年患抑郁症越来越常见,发病的年龄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许多轻生的青少年其实都患了抑郁症,这一个事实常被忽略。最先被留意到的,可能是一些行为的转变,例如成绩明显退步,在课堂发白日梦和成为班里的笑柄等。

此外,抑郁的情绪令他们变得非常沉默和远离他人,暴躁的情绪使他们有侵略性和好勇斗狠,甚至与老师和学校对着干,像是放弃了自己并不顾一切。还有,他们可能试图改变自己的情绪而尝试滥用药物。值得关注的是,严重抑郁症将导致自杀的发生,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发生自杀自伤现象日益增多。

对于儿童抑郁症关键在于提高识别,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一旦怀疑存在情绪问题,应及时到心理精神专科就诊咨询,及时予以正确的治疗。

当然,根本性措施在于预防。与儿童抑郁症相关的外在因素主要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当今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学习压力太大以及儿童期的情感问题、亲情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等。

当今的儿童所受到的压力决不比成年人少,而另一方面儿童又缺乏应有的挫折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技能和独立能力训练等。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在这些方面携手努力,共同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心理治疗不是抑郁发作的首选治疗

抑郁是大众熟知的一种情绪障碍,尽管很多人都没有真正体验过什么是抑郁。对于抑郁,有说法称之为“情绪感冒”。其实,抑郁远没有感冒那么流行,也不像感冒那么简单地扛一扛就能够好了。

抑郁是一种持续的情绪低落状态,就像进入冬季,整个气候都是寒冷的一样,抑郁的时候,人的心情每天都不好。但感觉却各有侧重。有的人会觉得心烦,干什么都没意思,对什么都没兴趣;有的人则莫名地感觉委屈难过,总想哭;还有的人觉得疲乏无力,精神倦怠,身体跟抽空了一样。上面的各种感觉也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

抑郁的人经常会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出门,不愿见人。见人了也觉得脑子里空空的,不仅没什么话说,有的人还觉得自卑、不自在。抑郁时睡眠也常常会出问题。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脑子里又特别乱,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以前的一些事情,而回忆的内容通常又是不开心不愉快的,不是和谁闹过别扭,就是自己被谁欺负了。而睡着以后,又容易醒,最常见的是早醒。平时六七点钟醒来,现在可能三四点钟就醒了。到了白天该起床上班的时候,又特别的被动。对往日热爱的工作现在也没有了动力和热情。甚至想放弃工作。勉强工作的时候,有发现自己的脑子就像不会转圈似的,特别木。记性也特别差。以致工作效率非常低下。这个时候,抑郁的人更容易自责,会觉得前途黯淡、希望渺茫。严重抑郁的时候,人还会“走窄”,总想轻生。

当然,不是说有点坏心情就是抑郁。人在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失恋、离婚、失业等倒霉事的时候,出现的苦闷、烦恼、压抑、沮丧,这些通常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虽然和抑郁有一些相似或重叠的部分,但一般程度比较轻,对心理活动的影响范围不像抑郁症那么广泛,一般称之为抑郁情绪。如果不好拿捏的话,可请专业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判断。

患了抑郁并不可怕,但是需要正视它,并在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积极进行治疗。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抑郁虽然表现为是心理活动的改变,俗称心理疾病,但却有着生物学基础的改变。治疗的时候,也主要是采用针对脑内化学物质变化而起作用的一些药物。心理治疗一般不作为抑郁发作的首选治疗,但会在某些治疗时段派上用场。如果治疗不系统,不充分,反复发作几次之后,抑郁治疗不仅需要维持用药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结局也会变得拖泥带水。

老年抑郁有特点,及时发现早干预

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老年精神科就诊和住院的患者中,约1/4为老年抑郁症患者,在综合医院门诊的发病率和诊断率也逐年增高,其实老年抑郁症是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的。

疑病老年抑郁症患者中近2/3的人伴有疑病症状,患者常称便秘、胃肠胀痛或胸闷难受、头晕等,并担心病情会恶化,或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家人与专家的解释均不能让其解除疑虑。

躯体不适老年抑郁症患者在疑病的同时,身体不适往往同时存在。尽管检查不能找到相应的原因,但患者自己切实感受到了种种不适。有时候,身体不适感特别突出,从而掩盖了情绪低落等抑郁表现。

焦虑常变现为担忧、恐惧、激动,对噪音和光线很敏感,易因小事发脾气。有的担心自己或家人遭遇不幸,有的反复追念以往不愉快的事,责备自己做错了,即便是小事也如此。

发病前多有生活事件76。8%的老年抑郁症患者发病前有一定的精神诱因,如家庭矛盾、经济纠纷、子女不孝、身患重病等。特别是离退休以后,社会圈子缩小,更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