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需要治疗吗

2020-07-15

真息肉如果长到一定程度容易有癌变的问题。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结石早期一段时间,不到一公分的时候,可以观察,比如用药,患者的低脂饮食,改变例如早上不吃饭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结石的早期能够恢复。当胆囊息肉,差不多一公分的时候,这时建议积极治疗,就做胆囊切除。



胆囊息肉需要治疗吗相关阅读


胆囊息肉术后并发症有什么

胆囊息肉术后并发症有什么:
  胆囊息肉是我们胆囊最常见的良性的疾病。胆囊息肉它的治疗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叫保守治疗,就是通过适当的药物改善胆汁循环代谢,然后减轻息肉生长的速度,这种叫保守治疗。
  另外一部分胆囊息肉就需要手术治疗了,手术治疗必定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大家所关心的胆囊息肉术后并发症到底有哪些。我们可以分成两大块来说,胆囊息肉比较大,个数比较少,单发的生长比较快的这种息肉,医生会建议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方法,就是在腹腔上打几个小洞,然后把胆囊和息肉完整的取出体外,这部分病人将来身体里面就没有胆了,胆和息肉共同拿走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比较彻底的解决了息肉将来有可能恶变的这种风险。当然了切完胆囊以后也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并发症,比如说腹泻,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胆囊的功能是储存胆汁的,胆汁由肝脏分泌的,所以胆囊切除完以后,胆汁依然会从肝脏分泌,这样没有胆囊的临时储存作用,胆汁会直接排到肠道里去。这个时候做了胆囊切除以后,病人有极个别会出现腹泻的情况,这种腹泻很快,一个礼拜左右,身体通过自我调节就会好转。另外,腹腔镜虽然是微创手术,但有极少数个别的病人,也有可能术后出现肠粘连的情况,这个发生率比较低。如果是保胆取息肉的病人术后有哪些并发症。保胆取息肉的意思就胆囊还在把胆囊切开,把息肉取走以后把胆囊再缝上,这种并发症有哪些。有可能缝的地方会有胆瘘,另外有可能息肉会再生再长。所以不同的手术方式并发症会有不一样的,看你做哪种手术了。

胆囊息肉原因有哪些

胆囊息肉原因有哪些:
  胆囊息肉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疾病,它的原因有哪些。可以说胆囊息肉的原因会很多种,不同的原因也导致息肉的不同的性质。其中最常见的叫胆固醇引起的息肉,就是胆汁里面的小的结晶引起的腹壁的结晶体。
  这个时候最常见的一类我们叫胆固醇性息肉,还有就是粘膜的异常增生,向腔内突出,像桑葚一样,或者像葡萄一样,这种叫增生性的息肉。
  还有一种是胆囊的腺肌症,这种息肉相对来说比较大,它的原因主要是胆汁的理化性质的改变,对胆囊局部的慢性的刺激引起的慢性的局部的增生。所以说胆囊息肉原因有以上三个方面。在最常见的原因中就是我们所说的胆固醇性息肉,还有一些是慢性炎性息肉,还有腺肌症引起的局部的黏膜的增生,所以针对不同的原因,胆囊息肉也会分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类型针对它的治疗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胆囊息肉有些时候病因还和细菌的感染有关系,反复的胆囊炎发作也会引起胆囊内膜的炎性的刺激,这种炎性息肉和胆囊炎是有密切相关的,这种息肉常常表现为单个较大的这种息肉,蒂比较细,这种息肉增生的比较缓慢,所以说从息肉的大小个数和形态,我们大概也能判断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息肉。

胆囊息肉吃哪种药

胆囊息肉吃哪种药:
  近些年,随着体检的越来越普及,胆囊息肉在咱们人群中发现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在体检发现胆囊息肉以后,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的胆囊息肉要怎么治疗?需不需要药?首先来说胆囊息肉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来说,目前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不会建议病人去吃药。因为无论服任何药物它都无法阻止胆囊息肉的生长。那胆囊息肉什么时候需要去治疗?主要看息肉的大小和形态。一般对于直径小于一厘米的胆囊息肉,是不需要做任何的治疗的,需要做的每半年到三个月复查一次B超,动态监测胆囊息肉大小的变化。如果息肉的直径超过一厘米,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进行处理,也就是手术除。如果息肉的直径始终小于一厘米,那我们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就足够了。所以对于胆囊息肉来说,不要随便吃药。目前市面上也没有针对胆囊息肉的药物。
  因为药物它不能够有效的阻止胆囊息肉的生长。对于胆囊息肉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目前还是以胆囊切除为主,可能有些病人也会有这样的疑问:胆囊息肉,我把息肉切除,留着胆囊可不可以?目前我们不建议进行这样的治疗,因为息肉的病理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做保胆取息的手术,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肿瘤的扩散。

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实际上是胆固醇性的结晶贴附在胆囊壁上,形成那种息肉是比较多的。一般胆囊息肉是多发性的,超声报告提示多发性的息肉样变;随着时间的延长,它可能会逐渐增大。但是有的病人是腺瘤性息肉或者慢性炎症导致的炎性息肉,就不太好鉴别的这种息肉样变。如果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它可能会表现为吃饭后上腹胀痛、隐痛,或者不规律性的右上腹不适;有的病人也不觉得疼,但是他会经常呕吐;
有的这种胆囊炎还会有右肩背部的放射性疼痛。所以,有的患者症状并不是很典型。病人经常表现为胃部不适,即剑突下的疼痛,没有特别典型的症状。如果合并胆囊息肉样变,又有比较明显的症状,随着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在不断增大,一般建议病人进行积极的药物或者必要的时候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需要做手术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需要做手术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有一部分病人需要做手术。手术指征会把握的相对比较严一些。在胆囊息肉样病变小于一厘米的时候,99%以上是胆固醇性的息肉。这部分病人不需要手术。例:1000个病人做手术,有999个都不需要做。所以这个时候的策略是观察。在一公分以上,这个时候是胆囊息肉或者胆囊腺瘤的比例就到3%左右。
例:100个病人,有5个需要做手术。这个时候风险不容忽视。因为胆囊腺瘤是一个癌前病变,也就是说有1/20的机会是在几年内,可能会发展成肿瘤。这个时候认为这个风险不容忽视,1‰的风险可以观察,5%左右的风险就不容忽视。所以这一部分病人会建议他做手术。

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

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
  胆囊息肉通常是指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根据胆囊息肉的成分,可以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属于胆固醇性的息肉,是由于胆囊内胆汁胆固醇比例过高,或者是胆汁酸盐不足而导致胆固醇的结晶,附着在胆囊壁上而形成的胆固醇性息肉,和饮食结构、饮食习惯有密切相关性。
  胆囊炎性息肉是由于胆囊炎反复发作过程当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大部分会合并有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少部分的胆囊息肉属于腺瘤性的息肉,形成原因具体不明。腺瘤性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有发生癌变的风险,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

胆囊长息肉要吃什么药

胆囊长息肉要吃什么药:
  胆囊息肉在体检时,经常会发现胆囊壁上有一个或者是单个的大小不等的息肉样病变。通常根据其性质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胆固醇性息肉由于没有癌变的风险,只是和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密切相关,不引起明显的症状,通常也不需要药物治疗。
  如果胆固醇性息肉同时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者慢性胆囊炎而引起疼痛,消化不良,隐痛,腹胀等,可以选择对症药物来缓解症状。如果胆囊息肉考虑是腺瘤性息肉,或者快速增长,有存在癌变的风险,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干预,以避免胆囊癌变导致的疾病的恶化。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的治疗主要根据胆囊息肉的具体性质以及和胆囊息肉相关的症状,以及是否合并有其他的相关疾病,而采取相应的不同治疗措施。胆固醇性息肉,由于不存在癌变的风险,不引起明显的症状,对于胆囊功能也没有影响,无需任何的干预,建议每半年做腹部B超就可以。如果胆囊息肉快速增长,检查提示有胆囊息肉内血流信号,胆囊肌底过宽,形态不规则,怀疑是胆囊腺瘤性息肉时,需要采取积极手术治疗。
  如果胆囊息肉同时合并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出现了相应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采取的治疗措施是饮食控制,配合药物控制症状进行综合治疗,最大限度的保留胆囊功能。

胆囊切除有什么危害

胆囊切除有什么危害:
  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良性和恶性疾病的手术方式。胆囊切除如果手术适应症选择得当,可以缓解症状,对身体并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过度治疗,没有癌变风险的胆囊息肉或者胆囊功能还正常的胆囊结石以及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不需要做胆囊切除手术。胆囊切除之后,有少部分人会出现各种不适,以及胆囊手术本身带来的风险,包括麻醉,手术误伤胆管,出血等。
  所以,胆囊切除术主要从加强胆囊切除手术适应症,规范手术流程以及对症治疗手术后的一些不适症状,综合预防措施,才能尽量减少胆囊切除对身体的影响。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预防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预防:
  胆囊息肉样病变预防包括:
  1、养成饮食规律的好习惯,不吃早餐的人群易患有胆囊息肉。因为不吃早餐,容易导致胆汁在胆囊内浓缩,从而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2、杜绝经常饮酒和经常吃高胆固醇、高脂肪食品。
  3、需身心愉快,不要有太多压力,社会生活及工作压力过大的人群容易患有胆囊息肉,经常情绪不稳定、波动较大、烦躁易怒、情绪低落,户外活动少、经常熬夜以及生活不规律的人易患胆囊息肉。
  4、对于真正胆囊息肉的部分病人,实际上不可预防,但是它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壁向胆囊内有肉状突起的病变,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没有典型的症状,胆囊息肉的一般会在右边上腹部表现出轻微的疼痛,有些伴有消化不良,口苦,食欲不振或者长期胃病。这些症状比较普遍并且轻微,大多数都是在体检的时候才被检查出来。因此定期体检十分重要。

胆囊息肉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两种,般来说绝大多数都属于良性息肉,且比较小。良性胆囊息肉又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胆囊息肉的症状。
  1、胆囊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人发现该情况都是在体检中被检查到。而且如果息肉太小也很难被检查出来。因此,有条件的朋友最好定期做体检,这样可以筛查出那些症状不明显的疾病。
  2、有些胆囊息肉的症状和慢性胆囊炎相似,在胆囊的位置也就是右边上腹部有轻微的不适感。这种症状由于太不明显也很容易被忽略。只有胆囊息肉诱发胆囊结石的时候才出现明显的胆囊疼痛,这时才被注意到。胆囊息肉也是有可能会诱发胆囊癌,虽然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是也需要密切观察,防止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癌变。
  3、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有食欲不振,口苦、咽干、伴有长期胃病史等。
  4、点状出血,点状出血是十分罕见的胆囊息肉的症状。
  5、有些胆囊息肉表现不明显,之前体检检查有,后面过了一段时间再检查发现没了。这种情况可能是息肉型的胆囊结石,在有一些情况下会自己就掉了。还有一种是炎性息肉,也会自己被吸收和消退。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的症状确实不那么典型,但是并不代表胆囊息肉可以不被重视,由于胆囊息肉会诱发胆囊的其他疾病,因此,最好定期检查胆囊。一般比较的胆囊息肉吃点药即可,只有十分严重的需要考虑手术。

多发性胆囊息肉癌变吗

多发性的胆囊息肉的确会发生癌变,但是,只要接受了正确的详细治疗,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的。应该说一半以上的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几乎少有变成恶性的几率。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在疾病为良性的时候,就去医院进行积极的治疗。

由于我们的胆囊是在右上腹的位置上,所起的功能主要是存储以及吸收,由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排泄到肠管里来帮助病人,进行食物的吸收与消化,那么,什么是多发性胆囊息肉呢?多发性胆囊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一、多发性胆囊息肉
  这种疾病大多数是因为胆囊壁上皮细胞的基底膜里,有胆固醇积聚的胆固醇沉着病症,它属于胆囊的良性病变。胆囊在我们的人体中,所担当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胆囊息肉的发生,其实则是一种生长在胆腔内壁上的多余物质。这个物质,如果大小超过2厘米,就要进行治疗。

二、诱发多发性胆囊息肉的原因
  我们的心情压抑、忧郁、抑郁、易怒,我们平常的时候过量饮酒、吃过多的肥肉,过度疲惫,或过度安逸,又或者是风寒或暑湿等,都是会引发多发性胆囊息肉的。
  三、如何治疗多发性胆囊息肉
  1、假如在进行保守治疗三个月以后,多发性胆囊息肉变大了,且大于十毫米,同时,通过超声检测怀疑是恶性的话,要马上进行手术。
  2、病人如果在进行保守治疗的情况下,要每一个月或者是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如果多发性胆囊息肉变小了,或者是消失了,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炎性息肉了。
  3、在我们国家,在治疗胆囊壁息肉病变的过程中,有过火的现象存在。也就是说病人害怕是癌症,就会要求医生将胆囊摘除。所以,不是所有的事都是遵照医疗常规来办事的。

4、在进行保守治疗后每一个月或每三个月进行复查的时候,多发性胆囊息肉没有太明显的变化,那么,就可以每六个月或每一年复查一次;倘若情况正好相反,是恶性病变,三月以后按道理是应该变大的。如果没有变大,那就表明是良性的。要是这样的话,每半年复查一次就没问题了。
  四、多发性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这种疾病,对病患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有可能会腹部疼痛;有可能会呕吐恶心。这种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明确的治疗,是可以让息肉明显变大的。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癌变的现象。

胆囊病变指的是什么

胆囊是我们身体的器官之一,主要是帮助消化的一种器官,因此对于我们的健康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胆囊因为特殊的生理性,非常容易出现各种疾病,而出现了疾病就难免会影响到身体健康,那么到底胆囊病变指的是什么呢?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两种,分别是良性和恶性病变,但是一般来说非肿瘤的病变比较多,比较大的胆囊息肉更容易病变。不了解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人在患病以后,更加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有时候甚至由于不了解而错多最佳治疗时间。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来说是没有症状的,或者症状很轻微,患者发现患病也是由于在做检查时发现。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没有症状,极少数的患者会有症状,会上吐下泻、恶心呕吐、没有食欲,有时候还会伴随着腹痛。疼痛的部位有时候会由腹部向右边肩膀蔓延。一般症状轻微,也可能会引起黄疸、胆囊炎、胆道出血、胰腺炎等。一般来说小于一厘米的胆囊息肉不需要进行手术来切除,可以先进性观察。
  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因为酒精会直接损伤患者的肝,导致肝功能失调,使肝的循环紊乱,从而刺激胆囊,会形成新的息肉或者原来的息肉变大,增加致癌的几率。患者饮食要规律,尤其是要吃早餐,因为不吃早餐的话,晚上分泌的胆汁就用不上,留存在胆囊内,刺激胆囊息肉变大。避免过多进食鸡蛋、海鲜、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类食品,多吃蔬菜,粗粮。
  由于大部分患者在患上胆囊息肉病变以后没有症状,所以患者发现自己已经患病有点困难。所以建议人们可以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检查自己是否哪里患病,这样也可以及早发现自己已经患病,及早治疗。日常生活中从饮食、休息,各方面预防,防止胆囊息肉样病变。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胆囊息肉摘除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PLG)。胆囊息肉样病变在临床上简化归为三大类,对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给予区别对待。有助于病人及非专科医生进行判断。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总人数中的1/2,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所以医生又称它为假性息肉。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微创内镜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总人数中的2/5,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手术切除胆囊或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CT。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以上三类病变各有特点并有相应的治疗方案,医生和病人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加以区别。

胆囊息肉与胆囊癌:据国内健康查体统计,正常人群中有5%的PLG检出。也就是说在各个单位组织的例行身体检查中有5%的人能够查出胆囊息肉,临床统计资料又表明胆囊息肉病人中82%都属于非肿瘤性病变。从上述分类中可以看到只有10%左右的息肉可以肯定转为癌。另有约40%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如:胆囊腺瘤、腺肌瘤、腺肌增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但国内在1620例有病理证实的有胆囊息肉病例中有9%的是胆囊息肉状癌,而迄今胆囊癌的手术疗效较好的也局限于早期,胆囊癌总的手术疗效极差,它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所以胆囊癌在目前医学界仍是一个很棘手的疾病,唯一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胆囊。这就要求医生对如些众多的胆囊息肉病人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即可以早期发现胆囊癌,又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的胆囊切除。总之,医生认为:胆囊息肉病变仍是一种癌前疾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胆囊息肉的治疗:对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手术治疗:①单发息肉;②大于10mm的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③病变有增大者;④合并有胆囊结石者;⑤年龄在50岁以上者。手术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切除胆囊,包括开腹切除及腹腔镜切除;二是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术)。病人可根据上述文章及当地医生的建议做出相应的决定。

胆囊息肉的复发:胆囊息肉摘除后部分仍然有可能复发,并且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防止其复发。但是,我们已将息肉标本进行了病理诊断,如果病理诊断符合上述第一类情况,一般就不会有癌变的可能。如果病理报告属于第二、三类时,我们一般在当时就切除胆囊了。这样就达到既早期发现胆囊癌又避免了大量无谓的胆囊切除。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多半是良性病变,但它又可以癌变,而胆囊癌的手术疗效极差。因些,当前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为:息肉直径在10mm以下者建议B超严密监测,如果直径超过10mm者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绝后患。如此,有很多胆囊就被这样牺牲了。采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用腹腔镜观察胆囊的外观,用胆道镜观察胆囊腔内情况,并取出息肉标本进行快速活检来判断胆囊息肉的性质,根据胆囊息肉性质来决定胆囊的去与留。这样就能客观地评判胆囊的去留,既可早期发现胆囊癌又避免了无谓的胆囊切除。

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及各种胆囊息肉外观

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具备深远的临床意义。自从B型超声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以来,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也就成为临床上十分普遍的疾病。然而,超声检查对PLG的性质判断甚为困难,因而对PLG行胆囊切除术的指征方面仍有不同的态度[4]。国内王秋生等提出对于PLG,如果胆囊功能尚好者,最好实施经皮胆道息肉摘除术,对胆囊功能欠佳者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常见,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包括腺瘤和息肉样癌等,非肿瘤性病变则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炎性息肉等。息肉术前诊断依靠B超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不能明确界定息肉的性质。而资料显示:恶性及有恶性倾向的约占54%。目前仍将有症状的及有癌变可能的PLG考虑将胆囊切除,这种盲目性的胆囊切除必将其中一部分胆囊功能良好的且无癌变可能的胆囊切除,从而增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本组83例,其中只有2例腺瘤样息肉为公认的癌前疾病,这种息肉是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其余的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均不会癌变,如果按传统观念将这部分胆囊也进行预防性切除,实则造成胆囊切除的过度。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施行腹腔镜胆道镜保胆息肉摘除术是一种简便、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能彻底的取出息肉,不仅保留了胆囊而且去除了病灶,即保留了有功能的胆囊又有选择性地预防了胆囊癌,无疑为胆囊息肉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具备深远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直视下手术更加安全可靠。

本组保胆成功病例中无胆道出血,均未放置引流管,未出现胆漏。无死亡病例。腹腔镜在保胆安全方面的作用为:1 能够清晰了解镜下胆囊的外观,了解它是否有粘连、通过其表面清晰血管结构可以判断胆囊壁是否有增厚,以此佐证胆囊的收缩功能。为客观判断胆囊的去与留提供依据;2 腹腔镜直视下提夹胆囊底部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伤,手术将会更加安全。3 缝合后的胆囊放回腹腔后可以通过腹腔镜进一步检查缝合的完整性及是否存在有胆汁外漏,避免了术后胆漏的出现几率,再一次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4 直视下检查胆囊壁,可以弥补超声下遗漏的胆囊壁上的腺肌瘤。5中转胆囊切除无需任何特殊准备工作,当即在腹腔镜下完成胆囊切除。所以,虽然在脐上缘多了一个孔,但它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使保胆手术更加直观,避免了技术原因上的漏诊与误伤。为必要时切除胆囊做好了铺垫!

胆道镜下息肉的大小和外观与其性质的关系。

虽然目前有很多通过影像学检查对胆囊息肉大小和外观来进一步对其性质进行初步判定:直径在0。5cm以下的息肉多为良性,在1.0cm以上者则有可能为腺瘤样息肉或有恶性改变[9]。通过83例胆道镜直视下息肉的大小与外形并与术中病理报告吻合,我们得到如下结论:胆固醇性息肉可以是单发或多发,蒂可长可短,均较细,小的似“珍珠”,大的似“桑葚”或“珊瑚”,还可见呈“沙棘草”样的胆固醇沉积,呈白色或淡黄色。腺瘤样息肉一般是单发,可以混有胆固醇性息肉,蒂较短,亦细,呈粉红色,外观较光滑。炎性息肉为黄色或淡黄色。

术中冰冻活检即为保留胆囊提供了病理学依据又有选择地预防性切除胆囊。

肿瘤性质的最高诊断依据是病理学诊断。而各种检查手段均只能对息肉外形进行描述,而这些外形描述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指导临床。国内王秋生等提出对于胆囊功能尚好PLG实施过经皮胆道镜活检等手段取得活体组织,然而,胆囊是一个空腔器官并储存有胆汁,人为建立经皮入胆囊的腔道供内镜进入,胆漏或出血的风险无法预测与预防,实施困难太大。如果我们在外科建议切除胆囊的PLG病人(直径超过1cm的单发息肉;年龄超过50岁;连续B超检查发现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部宽大者;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胆囊壁有增厚中均在术中取到活体组织,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最后依据病理学结果,对假性息肉的胆囊给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胆囊给予预防性切除。这样既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胆囊,切除有癌变倾向的胆囊,实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下获得的新的治疗方法。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活检术就是这种思想下的产物。

1882年,德国名医Langenbuch倡导胆囊切除术迄今仍然被推崇治疗胆囊的良性疾病的“金标准”。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是内镜和腔镜在外科领域的综合应用,开创了微创手术和胆囊息肉治疗新的境界,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段的一枝奇葩。它不仅保留了胆囊的功能,且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康复快、并发症少,尤其适合年轻患者。本方法临床应用时间尚短,远期的效果尚不能评估,需随访大宗病例。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偏方验方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解毒,利湿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慢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利胆,通便泻火。主治化脓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胁疼痛等病症。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热,利湿浊。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急慢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热利湿,消肿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急慢性胆囊炎。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湿,除黄,利胆。适用于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

胆囊息肉需要治疗吗-乡间郎中

胆囊息肉需要治疗吗

2020-07-15

真息肉如果长到一定程度容易有癌变的问题。分两种情况,一个是结石早期一段时间,不到一公分的时候,可以观察,比如用药,患者的低脂饮食,改变例如早上不吃饭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结石的早期能够恢复。当胆囊息肉,差不多一公分的时候,这时建议积极治疗,就做胆囊切除。



胆囊息肉需要治疗吗相关阅读


胆囊息肉术后并发症有什么

胆囊息肉术后并发症有什么:
  胆囊息肉是我们胆囊最常见的良性的疾病。胆囊息肉它的治疗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叫保守治疗,就是通过适当的药物改善胆汁循环代谢,然后减轻息肉生长的速度,这种叫保守治疗。
  另外一部分胆囊息肉就需要手术治疗了,手术治疗必定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大家所关心的胆囊息肉术后并发症到底有哪些。我们可以分成两大块来说,胆囊息肉比较大,个数比较少,单发的生长比较快的这种息肉,医生会建议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方法,就是在腹腔上打几个小洞,然后把胆囊和息肉完整的取出体外,这部分病人将来身体里面就没有胆了,胆和息肉共同拿走了,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比较彻底的解决了息肉将来有可能恶变的这种风险。当然了切完胆囊以后也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并发症,比如说腹泻,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胆囊的功能是储存胆汁的,胆汁由肝脏分泌的,所以胆囊切除完以后,胆汁依然会从肝脏分泌,这样没有胆囊的临时储存作用,胆汁会直接排到肠道里去。这个时候做了胆囊切除以后,病人有极个别会出现腹泻的情况,这种腹泻很快,一个礼拜左右,身体通过自我调节就会好转。另外,腹腔镜虽然是微创手术,但有极少数个别的病人,也有可能术后出现肠粘连的情况,这个发生率比较低。如果是保胆取息肉的病人术后有哪些并发症。保胆取息肉的意思就胆囊还在把胆囊切开,把息肉取走以后把胆囊再缝上,这种并发症有哪些。有可能缝的地方会有胆瘘,另外有可能息肉会再生再长。所以不同的手术方式并发症会有不一样的,看你做哪种手术了。

胆囊息肉原因有哪些

胆囊息肉原因有哪些:
  胆囊息肉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疾病,它的原因有哪些。可以说胆囊息肉的原因会很多种,不同的原因也导致息肉的不同的性质。其中最常见的叫胆固醇引起的息肉,就是胆汁里面的小的结晶引起的腹壁的结晶体。
  这个时候最常见的一类我们叫胆固醇性息肉,还有就是粘膜的异常增生,向腔内突出,像桑葚一样,或者像葡萄一样,这种叫增生性的息肉。
  还有一种是胆囊的腺肌症,这种息肉相对来说比较大,它的原因主要是胆汁的理化性质的改变,对胆囊局部的慢性的刺激引起的慢性的局部的增生。所以说胆囊息肉原因有以上三个方面。在最常见的原因中就是我们所说的胆固醇性息肉,还有一些是慢性炎性息肉,还有腺肌症引起的局部的黏膜的增生,所以针对不同的原因,胆囊息肉也会分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类型针对它的治疗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胆囊息肉有些时候病因还和细菌的感染有关系,反复的胆囊炎发作也会引起胆囊内膜的炎性的刺激,这种炎性息肉和胆囊炎是有密切相关的,这种息肉常常表现为单个较大的这种息肉,蒂比较细,这种息肉增生的比较缓慢,所以说从息肉的大小个数和形态,我们大概也能判断不同的原因引起的息肉。

胆囊息肉吃哪种药

胆囊息肉吃哪种药:
  近些年,随着体检的越来越普及,胆囊息肉在咱们人群中发现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在体检发现胆囊息肉以后,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我的胆囊息肉要怎么治疗?需不需要药?首先来说胆囊息肉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来说,目前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不会建议病人去吃药。因为无论服任何药物它都无法阻止胆囊息肉的生长。那胆囊息肉什么时候需要去治疗?主要看息肉的大小和形态。一般对于直径小于一厘米的胆囊息肉,是不需要做任何的治疗的,需要做的每半年到三个月复查一次B超,动态监测胆囊息肉大小的变化。如果息肉的直径超过一厘米,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进行处理,也就是手术除。如果息肉的直径始终小于一厘米,那我们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就足够了。所以对于胆囊息肉来说,不要随便吃药。目前市面上也没有针对胆囊息肉的药物。
  因为药物它不能够有效的阻止胆囊息肉的生长。对于胆囊息肉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目前还是以胆囊切除为主,可能有些病人也会有这样的疑问:胆囊息肉,我把息肉切除,留着胆囊可不可以?目前我们不建议进行这样的治疗,因为息肉的病理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做保胆取息的手术,有可能人为地造成肿瘤的扩散。

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实际上是胆固醇性的结晶贴附在胆囊壁上,形成那种息肉是比较多的。一般胆囊息肉是多发性的,超声报告提示多发性的息肉样变;随着时间的延长,它可能会逐渐增大。但是有的病人是腺瘤性息肉或者慢性炎症导致的炎性息肉,就不太好鉴别的这种息肉样变。如果合并有慢性胆囊炎,它可能会表现为吃饭后上腹胀痛、隐痛,或者不规律性的右上腹不适;有的病人也不觉得疼,但是他会经常呕吐;
有的这种胆囊炎还会有右肩背部的放射性疼痛。所以,有的患者症状并不是很典型。病人经常表现为胃部不适,即剑突下的疼痛,没有特别典型的症状。如果合并胆囊息肉样变,又有比较明显的症状,随着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在不断增大,一般建议病人进行积极的药物或者必要的时候进行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需要做手术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需要做手术吗:
胆囊息肉样病变,有一部分病人需要做手术。手术指征会把握的相对比较严一些。在胆囊息肉样病变小于一厘米的时候,99%以上是胆固醇性的息肉。这部分病人不需要手术。例:1000个病人做手术,有999个都不需要做。所以这个时候的策略是观察。在一公分以上,这个时候是胆囊息肉或者胆囊腺瘤的比例就到3%左右。
例:100个病人,有5个需要做手术。这个时候风险不容忽视。因为胆囊腺瘤是一个癌前病变,也就是说有1/20的机会是在几年内,可能会发展成肿瘤。这个时候认为这个风险不容忽视,1‰的风险可以观察,5%左右的风险就不容忽视。所以这一部分病人会建议他做手术。

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

胆囊息肉形成的原因:
  胆囊息肉通常是指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根据胆囊息肉的成分,可以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绝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属于胆固醇性的息肉,是由于胆囊内胆汁胆固醇比例过高,或者是胆汁酸盐不足而导致胆固醇的结晶,附着在胆囊壁上而形成的胆固醇性息肉,和饮食结构、饮食习惯有密切相关性。
  胆囊炎性息肉是由于胆囊炎反复发作过程当中形成的局部组织增生,大部分会合并有胆囊结石和慢性胆囊炎。少部分的胆囊息肉属于腺瘤性的息肉,形成原因具体不明。腺瘤性息肉增大到一定程度,有发生癌变的风险,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

胆囊长息肉要吃什么药

胆囊长息肉要吃什么药:
  胆囊息肉在体检时,经常会发现胆囊壁上有一个或者是单个的大小不等的息肉样病变。通常根据其性质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胆固醇性息肉由于没有癌变的风险,只是和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密切相关,不引起明显的症状,通常也不需要药物治疗。
  如果胆固醇性息肉同时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者慢性胆囊炎而引起疼痛,消化不良,隐痛,腹胀等,可以选择对症药物来缓解症状。如果胆囊息肉考虑是腺瘤性息肉,或者快速增长,有存在癌变的风险,需要进行外科手术的干预,以避免胆囊癌变导致的疾病的恶化。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的治疗主要根据胆囊息肉的具体性质以及和胆囊息肉相关的症状,以及是否合并有其他的相关疾病,而采取相应的不同治疗措施。胆固醇性息肉,由于不存在癌变的风险,不引起明显的症状,对于胆囊功能也没有影响,无需任何的干预,建议每半年做腹部B超就可以。如果胆囊息肉快速增长,检查提示有胆囊息肉内血流信号,胆囊肌底过宽,形态不规则,怀疑是胆囊腺瘤性息肉时,需要采取积极手术治疗。
  如果胆囊息肉同时合并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出现了相应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采取的治疗措施是饮食控制,配合药物控制症状进行综合治疗,最大限度的保留胆囊功能。

胆囊切除有什么危害

胆囊切除有什么危害:
  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良性和恶性疾病的手术方式。胆囊切除如果手术适应症选择得当,可以缓解症状,对身体并不会产生明显的危害。
  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过度治疗,没有癌变风险的胆囊息肉或者胆囊功能还正常的胆囊结石以及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不需要做胆囊切除手术。胆囊切除之后,有少部分人会出现各种不适,以及胆囊手术本身带来的风险,包括麻醉,手术误伤胆管,出血等。
  所以,胆囊切除术主要从加强胆囊切除手术适应症,规范手术流程以及对症治疗手术后的一些不适症状,综合预防措施,才能尽量减少胆囊切除对身体的影响。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预防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预防:
  胆囊息肉样病变预防包括:
  1、养成饮食规律的好习惯,不吃早餐的人群易患有胆囊息肉。因为不吃早餐,容易导致胆汁在胆囊内浓缩,从而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2、杜绝经常饮酒和经常吃高胆固醇、高脂肪食品。
  3、需身心愉快,不要有太多压力,社会生活及工作压力过大的人群容易患有胆囊息肉,经常情绪不稳定、波动较大、烦躁易怒、情绪低落,户外活动少、经常熬夜以及生活不规律的人易患胆囊息肉。
  4、对于真正胆囊息肉的部分病人,实际上不可预防,但是它占的比例非常小。所以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作息习惯。

胆囊息肉症状

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壁向胆囊内有肉状突起的病变,一般情况下胆囊息肉没有典型的症状,胆囊息肉的一般会在右边上腹部表现出轻微的疼痛,有些伴有消化不良,口苦,食欲不振或者长期胃病。这些症状比较普遍并且轻微,大多数都是在体检的时候才被检查出来。因此定期体检十分重要。

胆囊息肉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两种,般来说绝大多数都属于良性息肉,且比较小。良性胆囊息肉又包括了胆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和组织异位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胆囊息肉的症状。
  1、胆囊息肉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一般人发现该情况都是在体检中被检查到。而且如果息肉太小也很难被检查出来。因此,有条件的朋友最好定期做体检,这样可以筛查出那些症状不明显的疾病。
  2、有些胆囊息肉的症状和慢性胆囊炎相似,在胆囊的位置也就是右边上腹部有轻微的不适感。这种症状由于太不明显也很容易被忽略。只有胆囊息肉诱发胆囊结石的时候才出现明显的胆囊疼痛,这时才被注意到。胆囊息肉也是有可能会诱发胆囊癌,虽然大部分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是也需要密切观察,防止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癌变。
  3、部分胆囊息肉患者有食欲不振,口苦、咽干、伴有长期胃病史等。
  4、点状出血,点状出血是十分罕见的胆囊息肉的症状。
  5、有些胆囊息肉表现不明显,之前体检检查有,后面过了一段时间再检查发现没了。这种情况可能是息肉型的胆囊结石,在有一些情况下会自己就掉了。还有一种是炎性息肉,也会自己被吸收和消退。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的症状确实不那么典型,但是并不代表胆囊息肉可以不被重视,由于胆囊息肉会诱发胆囊的其他疾病,因此,最好定期检查胆囊。一般比较的胆囊息肉吃点药即可,只有十分严重的需要考虑手术。

多发性胆囊息肉癌变吗

多发性的胆囊息肉的确会发生癌变,但是,只要接受了正确的详细治疗,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并不是很高的。应该说一半以上的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几乎少有变成恶性的几率。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在疾病为良性的时候,就去医院进行积极的治疗。

由于我们的胆囊是在右上腹的位置上,所起的功能主要是存储以及吸收,由肝脏分泌出来的胆汁。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排泄到肠管里来帮助病人,进行食物的吸收与消化,那么,什么是多发性胆囊息肉呢?多发性胆囊息肉会发生癌变吗?
  一、多发性胆囊息肉
  这种疾病大多数是因为胆囊壁上皮细胞的基底膜里,有胆固醇积聚的胆固醇沉着病症,它属于胆囊的良性病变。胆囊在我们的人体中,所担当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胆囊息肉的发生,其实则是一种生长在胆腔内壁上的多余物质。这个物质,如果大小超过2厘米,就要进行治疗。

二、诱发多发性胆囊息肉的原因
  我们的心情压抑、忧郁、抑郁、易怒,我们平常的时候过量饮酒、吃过多的肥肉,过度疲惫,或过度安逸,又或者是风寒或暑湿等,都是会引发多发性胆囊息肉的。
  三、如何治疗多发性胆囊息肉
  1、假如在进行保守治疗三个月以后,多发性胆囊息肉变大了,且大于十毫米,同时,通过超声检测怀疑是恶性的话,要马上进行手术。
  2、病人如果在进行保守治疗的情况下,要每一个月或者是每三个月复查一次;如果多发性胆囊息肉变小了,或者是消失了,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炎性息肉了。
  3、在我们国家,在治疗胆囊壁息肉病变的过程中,有过火的现象存在。也就是说病人害怕是癌症,就会要求医生将胆囊摘除。所以,不是所有的事都是遵照医疗常规来办事的。

4、在进行保守治疗后每一个月或每三个月进行复查的时候,多发性胆囊息肉没有太明显的变化,那么,就可以每六个月或每一年复查一次;倘若情况正好相反,是恶性病变,三月以后按道理是应该变大的。如果没有变大,那就表明是良性的。要是这样的话,每半年复查一次就没问题了。
  四、多发性胆囊息肉会癌变吗
  这种疾病,对病患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有可能会腹部疼痛;有可能会呕吐恶心。这种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明确的治疗,是可以让息肉明显变大的。情况严重的话,会出现癌变的现象。

胆囊病变指的是什么

胆囊是我们身体的器官之一,主要是帮助消化的一种器官,因此对于我们的健康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胆囊因为特殊的生理性,非常容易出现各种疾病,而出现了疾病就难免会影响到身体健康,那么到底胆囊病变指的是什么呢?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两种,分别是良性和恶性病变,但是一般来说非肿瘤的病变比较多,比较大的胆囊息肉更容易病变。不了解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人在患病以后,更加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有时候甚至由于不了解而错多最佳治疗时间。
  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来说是没有症状的,或者症状很轻微,患者发现患病也是由于在做检查时发现。但是也并非所有人都没有症状,极少数的患者会有症状,会上吐下泻、恶心呕吐、没有食欲,有时候还会伴随着腹痛。疼痛的部位有时候会由腹部向右边肩膀蔓延。一般症状轻微,也可能会引起黄疸、胆囊炎、胆道出血、胰腺炎等。一般来说小于一厘米的胆囊息肉不需要进行手术来切除,可以先进性观察。
  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因为酒精会直接损伤患者的肝,导致肝功能失调,使肝的循环紊乱,从而刺激胆囊,会形成新的息肉或者原来的息肉变大,增加致癌的几率。患者饮食要规律,尤其是要吃早餐,因为不吃早餐的话,晚上分泌的胆汁就用不上,留存在胆囊内,刺激胆囊息肉变大。避免过多进食鸡蛋、海鲜、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类食品,多吃蔬菜,粗粮。
  由于大部分患者在患上胆囊息肉病变以后没有症状,所以患者发现自己已经患病有点困难。所以建议人们可以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检查自己是否哪里患病,这样也可以及早发现自己已经患病,及早治疗。日常生活中从饮食、休息,各方面预防,防止胆囊息肉样病变。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胆囊息肉摘除

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PLG)。胆囊息肉样病变在临床上简化归为三大类,对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给予区别对待。有助于病人及非专科医生进行判断。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总人数中的1/2,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所以医生又称它为假性息肉。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0m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时才考虑手术治疗。对于胆囊功能良好且胆囊没有急慢性炎症的可以首选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微创内镜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如果胆囊功能差,或伴有急慢性炎症者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总人数中的2/5,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手术切除胆囊或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CT。B超特征为:大于10m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以上三类病变各有特点并有相应的治疗方案,医生和病人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加以区别。

胆囊息肉与胆囊癌:据国内健康查体统计,正常人群中有5%的PLG检出。也就是说在各个单位组织的例行身体检查中有5%的人能够查出胆囊息肉,临床统计资料又表明胆囊息肉病人中82%都属于非肿瘤性病变。从上述分类中可以看到只有10%左右的息肉可以肯定转为癌。另有约40%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如:胆囊腺瘤、腺肌瘤、腺肌增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但国内在1620例有病理证实的有胆囊息肉病例中有9%的是胆囊息肉状癌,而迄今胆囊癌的手术疗效较好的也局限于早期,胆囊癌总的手术疗效极差,它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所以胆囊癌在目前医学界仍是一个很棘手的疾病,唯一提高治疗效果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切除胆囊。这就要求医生对如些众多的胆囊息肉病人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即可以早期发现胆囊癌,又可以避免大量的不必要的胆囊切除。总之,医生认为:胆囊息肉病变仍是一种癌前疾病,应定期B超复查,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形态的变化。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胆囊息肉的治疗:对以下情况者应考虑手术治疗:①单发息肉;②大于10mm的广基或基底部宽大者;③病变有增大者;④合并有胆囊结石者;⑤年龄在50岁以上者。手术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切除胆囊,包括开腹切除及腹腔镜切除;二是胆道镜、腹腔镜联合胆囊内镜检查、活检及治疗(又称之为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术)。病人可根据上述文章及当地医生的建议做出相应的决定。

胆囊息肉的复发:胆囊息肉摘除后部分仍然有可能复发,并且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防止其复发。但是,我们已将息肉标本进行了病理诊断,如果病理诊断符合上述第一类情况,一般就不会有癌变的可能。如果病理报告属于第二、三类时,我们一般在当时就切除胆囊了。这样就达到既早期发现胆囊癌又避免了大量无谓的胆囊切除。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多半是良性病变,但它又可以癌变,而胆囊癌的手术疗效极差。因些,当前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为:息肉直径在10mm以下者建议B超严密监测,如果直径超过10mm者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绝后患。如此,有很多胆囊就被这样牺牲了。采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用腹腔镜观察胆囊的外观,用胆道镜观察胆囊腔内情况,并取出息肉标本进行快速活检来判断胆囊息肉的性质,根据胆囊息肉性质来决定胆囊的去与留。这样就能客观地评判胆囊的去留,既可早期发现胆囊癌又避免了无谓的胆囊切除。

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及各种胆囊息肉外观

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具备深远的临床意义。自从B型超声在临床上的普遍应用以来,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PLG)也就成为临床上十分普遍的疾病。然而,超声检查对PLG的性质判断甚为困难,因而对PLG行胆囊切除术的指征方面仍有不同的态度[4]。国内王秋生等提出对于PLG,如果胆囊功能尚好者,最好实施经皮胆道息肉摘除术,对胆囊功能欠佳者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常见,可分为肿瘤性和非肿瘤性。肿瘤性包括腺瘤和息肉样癌等,非肿瘤性病变则包括胆固醇性息肉、腺肌增生、炎性息肉等。息肉术前诊断依靠B超诊断准确率较高,但不能明确界定息肉的性质。而资料显示:恶性及有恶性倾向的约占54%。目前仍将有症状的及有癌变可能的PLG考虑将胆囊切除,这种盲目性的胆囊切除必将其中一部分胆囊功能良好的且无癌变可能的胆囊切除,从而增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本组83例,其中只有2例腺瘤样息肉为公认的癌前疾病,这种息肉是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其余的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均不会癌变,如果按传统观念将这部分胆囊也进行预防性切除,实则造成胆囊切除的过度。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施行腹腔镜胆道镜保胆息肉摘除术是一种简便、微创、有效、安全的手术方法。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能彻底的取出息肉,不仅保留了胆囊而且去除了病灶,即保留了有功能的胆囊又有选择性地预防了胆囊癌,无疑为胆囊息肉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具备深远的临床意义。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直视下手术更加安全可靠。

本组保胆成功病例中无胆道出血,均未放置引流管,未出现胆漏。无死亡病例。腹腔镜在保胆安全方面的作用为:1 能够清晰了解镜下胆囊的外观,了解它是否有粘连、通过其表面清晰血管结构可以判断胆囊壁是否有增厚,以此佐证胆囊的收缩功能。为客观判断胆囊的去与留提供依据;2 腹腔镜直视下提夹胆囊底部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伤,手术将会更加安全。3 缝合后的胆囊放回腹腔后可以通过腹腔镜进一步检查缝合的完整性及是否存在有胆汁外漏,避免了术后胆漏的出现几率,再一次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4 直视下检查胆囊壁,可以弥补超声下遗漏的胆囊壁上的腺肌瘤。5中转胆囊切除无需任何特殊准备工作,当即在腹腔镜下完成胆囊切除。所以,虽然在脐上缘多了一个孔,但它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使保胆手术更加直观,避免了技术原因上的漏诊与误伤。为必要时切除胆囊做好了铺垫!

胆道镜下息肉的大小和外观与其性质的关系。

虽然目前有很多通过影像学检查对胆囊息肉大小和外观来进一步对其性质进行初步判定:直径在0。5cm以下的息肉多为良性,在1.0cm以上者则有可能为腺瘤样息肉或有恶性改变[9]。通过83例胆道镜直视下息肉的大小与外形并与术中病理报告吻合,我们得到如下结论:胆固醇性息肉可以是单发或多发,蒂可长可短,均较细,小的似“珍珠”,大的似“桑葚”或“珊瑚”,还可见呈“沙棘草”样的胆固醇沉积,呈白色或淡黄色。腺瘤样息肉一般是单发,可以混有胆固醇性息肉,蒂较短,亦细,呈粉红色,外观较光滑。炎性息肉为黄色或淡黄色。

术中冰冻活检即为保留胆囊提供了病理学依据又有选择地预防性切除胆囊。

肿瘤性质的最高诊断依据是病理学诊断。而各种检查手段均只能对息肉外形进行描述,而这些外形描述仅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指导临床。国内王秋生等提出对于胆囊功能尚好PLG实施过经皮胆道镜活检等手段取得活体组织,然而,胆囊是一个空腔器官并储存有胆汁,人为建立经皮入胆囊的腔道供内镜进入,胆漏或出血的风险无法预测与预防,实施困难太大。如果我们在外科建议切除胆囊的PLG病人(直径超过1cm的单发息肉;年龄超过50岁;连续B超检查发现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部宽大者;合并有胆囊结石或胆囊壁有增厚中均在术中取到活体组织,并进行快速冰冻活检,最后依据病理学结果,对假性息肉的胆囊给予保留,真性息肉的胆囊给予预防性切除。这样既能保留部分有功能的胆囊,切除有癌变倾向的胆囊,实为一种严谨的态度下获得的新的治疗方法。腹腔镜胆道镜联合保胆息肉活检术就是这种思想下的产物。

1882年,德国名医Langenbuch倡导胆囊切除术迄今仍然被推崇治疗胆囊的良性疾病的“金标准”。微创保胆息肉摘除活检术是内镜和腔镜在外科领域的综合应用,开创了微创手术和胆囊息肉治疗新的境界,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段的一枝奇葩。它不仅保留了胆囊的功能,且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康复快、并发症少,尤其适合年轻患者。本方法临床应用时间尚短,远期的效果尚不能评估,需随访大宗病例。

相关治疗图解

相关偏方验方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解毒,利湿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慢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利胆,通便泻火。主治化脓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胁疼痛等病症。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肝热,利湿浊。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急慢性胆囊炎,症见口苦口干,大便干结,小便黄赤,两...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热利湿,消肿排脓。适用于湿热内蕴而致急慢性胆囊炎。

肝胆湿热胆囊炎方

清湿,除黄,利胆。适用于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