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做什么检查确诊

2020-07-15

直肠癌检查最简单的方式是指诊,有问题的患者,指诊摸出来的地方跟正常组织是不一样的。但有一部分病人直肠癌高于12公分,触及不到,要用直肠镜。直肠镜可以直接看到直肠内部的情况。取一块活检,经过病理检查就可以确诊是什么样的肿瘤。



直肠癌做什么检查确诊相关阅读


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直肠癌症状。早期的症状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个早期症状便血,便血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而且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痔疮,而耽误治疗。直肠癌引起的便血都为红色或暗红色,可以出现脓血便,有时会伴有血块或坏死组织。很多患者在没有明显诱因出现便血、肛门异物感后,往往会认为是痔疮发作引起,忽视了可能是癌变的情况。
  第二个早期症状是大便习惯的改变,排便习惯改变也是直肠癌肠症状之一。由于癌症肿块以及其分泌物会对肠道造成刺激,引起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晨起腹泻的情况会增多,甚至影响晚间的入睡,改变了往日大便的习惯。
  第三个早期症状是肠道狭窄及梗阻现象,随着肿瘤的增大,很容易引起梗阻现象。像直肠壶腹部的癌,因为都是溃疡型,直肠壶腹部有比较宽大,一般需要一到二年左右才会引起狭窄梗阻、大便形成变细、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气胀、腹痛。由于粪便堆积,在梗阻上段乙结肠部位,有时在左下腹部,可以扪及条索状肿块。直肠癌早期症状还有可能会表现为肛门疼痛及肛门失禁。

直肠癌遗传吗

直肠癌遗传吗:
  直肠癌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直肠息肉恶变或者是反复发作的直肠溃疡没有好转,出现黏膜非典型增生、癌变,也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尤其是对于结肠息肉,或者结直肠黏膜黑斑病变的患者,有明显家族史,子代病人也很容易患有直肠癌这种疾病。对于直肠恶性肿瘤,如果早期确诊,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
  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和肛缘的距离,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直肠癌病人在手术以后,要根据手术后的病理进行病理分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早期的直肠癌的病人及时选择手术治疗。术后生存期还是比较满意的。再加上一定的辅助放化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周期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直肠癌可以治好吗

直肠癌可以治好吗:
  直肠癌能否治好要根据分期来决定的,每期的预后都不一样,不能一句话能够说它到底是能治好还是不能治好。但是全身各个器官脏器的这些恶性肿瘤来说,直肠癌是属于预后比较好的一类,它的总体的这1234期病人加起来它的总体的五年生存率基本上也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所以说它的治疗还是要比较有信心。
  对于早期的直肠癌一期二期它侵犯的深度比较浅,且没有淋巴结转移,然后通过手术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病人达到长期的存活的机会是非常高的。但是偏中晚期的直肠癌病人,可能直肠的全层都已经侵透了,周围可能还有淋巴结的转移,这样的病人他就算是能够做手术,在术后两三年左右,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还是尽量要早发现早治疗,这种直肠癌一二期是有希望能治好的,到了中晚期的时候,通过这种规范的治疗,只能说他尽量的延长他的生存,难以得到根治。

直肠癌病人要做哪些检查?

检查的目的首先是要定性是不是癌、有没有癌,这时候需要做肠镜的检查。做肠镜取活检是最基础的检查。其次肿瘤要分期,就是要做一些检查来确定病到什么程度了,有没有外侵的表现,有没有淋巴结转移,有没有肝转移、肺转移,这时候可能需要做ct、做核磁。如果说准备做手术,还有一些手术风险的评估,要查血、做心肺功能的测试。目的是在治疗之前给病人做全套的定性、分期、手术风险评估这些相关的检查。

怎么才能预防直肠癌

直肠癌和饮食有很大关系,经常称它为“吃出来的病”,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饮食以粗纤维清淡以及混合营养为主,保证食物均衡搭配,有节制;拒绝高热量、高脂肪、煎炸油腻、烧烤类和亚硝酸盐过多的食物。

直肠癌晚期症状有哪些

直肠癌晚期症状有哪些:
  直肠癌晚期的症状主要分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局部上,第一、肛门有坠胀的感觉,且病人会逐渐有疼痛感;
  第二、病人排便会越发困难,起初只是便条变细,逐步会变成稀便,最后病人可能难以排便。
  第三、病人会有便血的现象。
  而从全身的症状上看,第一、病人会感到全身性的疲乏,没有精神;
  第二、癌性发烧的产生,即病人不会持续性的高烧,多呈现中度高热且持续时间较短;
  第三、由于便血,病人会出现贫血的症状;
  第四、肿瘤的转移的症状,如肿瘤转移到肝脏可能出现肝区的疼痛、堵塞了胆道系统的时候就会出现黄疸的症状等。

痔疮会癌变为直肠癌吗

痔疮一般不会癌变成直肠癌,跟直肠癌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把一个直肠癌勿认为是一个痔疮,来自己处理,这是很危险的。如果一个病人即便是有痔疮的病史,在出现便血的情况下,也要到医院请医生来帮助判断。

直肠癌可以预防吗

要做到1。积极治疗癌前病变。2。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饮食,不吃油炸,熏烤,霉变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3。积极防治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4。对有便血,粘液便,大便习惯及性状有改变的,进一步检查,尽快明确诊断。

直肠肿瘤良性和恶性怎么区别

直肠肿瘤的良恶性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区别。直肠指检是第一个检查,良性肿瘤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质地柔软,恶性肿瘤很坚硬,活动度差,表面不光整、凸凹不平、形态不规则。另外,内镜检查可以直接看到黏膜包块的形态,表面黏膜有无糜烂,有无分泌物,从形态也大致地可以判断出来是良性还是恶性。核磁或者ct检查可以清晰的看到肿瘤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外侵,形态是不是规则。取活检做病理检查是最为重要、具有金标准的检查方法,是最后能够决定判断直肠肿瘤是良性和恶性的最终标准。

直肠癌指检能摸到什么

直肠指检是直肠疾病检查中极其重要的检查方法。直肠癌早期的时候就是直肠黏膜上的非常小的小结节,直肠指诊可以很清楚的摸到它,比周围的组织略微的硬一点,略微的有些隆起,可以确定它的位置,它的深度是在粘膜的表面,还是在黏膜下,还是在肌肉当中。还可以了解到它的大小,活动度好不好,和周围组织有没有粘连,有没有触痛,表面是不是光滑,这些信息都极其重要,是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是肿瘤还是痔疮,是感染还是增生的新生物的重要依据。

结直肠癌的症状

直肠癌在早期缺少症状,病人无明显异常改变。当肿块达1~2cm时,由于肿瘤的侵蚀,肠粘膜遭受到肿块的异物性刺激,分泌物增多,因此在排便时也有少量的粘液排出,多数在大便的前端或于粪便的外面附着。随着肿瘤的增大,分泌粘液也增加,有时随着排气或突然咳嗽腹内压增加,可有粘液从肛门流出。下面介绍直肠癌。

1、便血:是结肠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轻者仅表现为偶尔有少量出血,须经过实验室测试才知道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现有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鲜血便,常被误诊为痢疾或痔疮出血而贻误了确诊时机。由于癌所在的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状各不相同,长期出血可产生继发性贫血。
  2、腹痛:部分病人以定位不确切的持续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症状,部分病人仅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当大肠癌合并糜烂、梗阻或继发感染,由于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可出现明显腹部绞痛。有些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数分钟,自觉有气体窜过疼,接着有排气,然后疼痛突然消失,当这种症状出现在老年人时,应首先考虑大肠癌。
  3、排便习惯改变: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说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突然像水一样,而且里边似乎有有血或是脓,多提醒肠道里面可能出现了问题,应该到医院进行建检查。(应当指出,这些症状在其他疾病中也很常见,因此如果你有上述症状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有些人还伴有里急后重感,尤其是发生于青年人时。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环境变化及服用土霉素等)而常常发生便秘腹泻等肠功能紊乱,且正规治疗两周以上仍无效时,应当引起注意,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征兆。
  4、贫血:男性病人,尤其是无其他原因的失血,亦无肠寄生虫病的人,如发现进行性缺铁性贫血,应想到有胃或大肠癌的可能性。

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

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有哪些呢?对于治疗疾病的方式多数都会有一些并发症产生,如果患上了直肠癌需要进行根治术,同样在术后也会有并发症出现的风险,但是患者们能够了解这些并发症,做好预防护理和心理准备,就能够更好的恢复。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1。疼痛:疼痛为直肠癌术后复发常见的初期症状,直肠癌术后复发时患者常常有会阴部下坠、骶部疼痛并放射至下肢。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2。肿块: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可在会阴部皮下扪及结节状肿块,质地较硬,并且可出现压痛。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3。大便习惯改变及便血等:肛门指诊是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常用诊断方法。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患者会伴有便血,或排便习惯的改变等。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4。肠梗阻:肿瘤增大可致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进而导致机械性肠梗阻。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5。肠穿孔:临床有典型的急腹症表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X线平片见隔下新月状游离气体等,即可作出初步的诊断。

直肠类癌需要化疗吗

直肠类癌需要化疗吗?类癌是一种起源于嗜银细胞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初起时属良性,后期则可转变为恶性并可发生转移,但又不同于腺癌,故称为类癌。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属于胺前体摄取与脱羧作用(APUD)系统,是胃肠道最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而且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组织分化较好、生长缓慢、界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较少发生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但具有潜在的恶性和转移复发的潜能。随着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结直肠肿瘤的重视、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普查的广泛应用,直肠类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直肠类癌的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并且常因无嗜银性而不出现类癌综合征,故早期诊断仍较为困难,误诊率较高。

直肠类癌的治疗

直肠类癌的组织学表现类似恶性肿瘤,但生物学行为更趋向于良性病变,故其治疗措施及预后明显不同于直肠腺癌。处理上应掌握原则,治疗得当,以免影响预后。完整地切除病灶是最有效的措施。肿瘤直径 < 1.0 cm者多局限于黏膜下层,转移率低于2%,可行局部切除术;直径1.0~2.0 cm者转移率10%~15%,浸润浅肌层但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应行扩大的局部切除术;直径 > 2.0 cm者转移率60%~80%,浸润到深肌层以外且有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根治性手术。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早期发现直肠类癌并进行治疗,避免手术范围的过大或不足。临床上通过直肠指诊和超声内镜等判断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式,既避免切除不足,又防止过度治疗。

一、内镜下治疗

1、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直肠类癌内镜下完全切除标准为基底无类癌组织残留,各边缘0.2cm以上非类癌组织。因为直肠类癌多位于黏膜下层,所以目前公认无黏膜下注射的息肉切除术是不合适的选择。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先行黏膜下注射,然后直接应用圈套器圈套或应用圈套结扎器负压吸引后对类癌圈套结扎,形成息肉样隆起,在根部电切切除。此法切除组织较深,可以避免类癌组织的残留。肿瘤直径< 1.0cm且局限于黏膜层的直肠类癌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安全可靠,且可保留肛门功能。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于较大的黏膜下肿瘤,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肿瘤残留、复发的概率也大为增加。

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较大的平坦病变、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具有以下优势:可以大块、完整地切除较大的病变,避免分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带来的病变残留和复发,对完整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全面的病理学检查,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少,比较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无黏膜下注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彻底、有效和安全。内镜下治疗的常见的并发症,首先是出血,切除越深,出血发生率越高,因此术中必须充分止血;其次是穿孔,一般术中能及时发现,穿孔一般较小,应用止血夹往往能夹闭,由于术前进行过肠道准备,穿孔所致的腹膜炎体征往往较轻,结合术后保守治疗一般可以避免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视野清晰,剥离过程中反复黏膜下的注射。

二、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TEM)

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的手术指征是距肛缘为5.0 ~ 15.0cm的直肠良性肿瘤、风险较低的T1期直肠癌、经超声内镜检查除外浸润的早期直肠类癌、直肠间质瘤以及诊断不明的直肠黏膜下结节等。直肠类癌若肿瘤直径< 2.0cm、浸润深度未超出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者,可行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局部切除。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操作过程中必须及时止血,并可用可吸收线缝合创面,既能止血,也可以保护创面。为避免肠穿孔,常规术前肠道准备,术中发现穿孔及时缝合,术后积极保守治疗。比较少见的是直肠阴道瘘,对位于直肠阴道相交段的病灶,严格掌握切除深度,始终保持视野清晰,充分认清操作的层面,尽可能在黏膜下层完成操作。如不具备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显微仪器,经肛门入路手术切除低位直肠类癌也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三、根治切除术

若肿瘤直径> 2.0cm、有淋巴结转移、局部切除发现肌层有浸润、表面有明显溃疡、反复多次行局部切除或伴发其他肠道恶性肿瘤者,应按直肠癌根治范围行根治性切除。如果组织学检查提示为不典型性类癌,即使很早期的直肠类癌也会表现出恶性倾向,需行根治性切除。

总之,直肠类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直肠指诊及内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可确诊,内镜下切除是一种效果确实的方法,预后主要取决于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及早期治疗。随着认识加深、医疗器械更新和技术发展,直肠类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会越来越好。所以说直肠类癌不需要化疗。

直肠上皮内瘤变严重吗

直肠上皮内瘤变严重吗?疾病的发展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就拿癌症这种人人惧怕的疾病来说吧,有些类型的癌症是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能被激活,所以任何疾病的出现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说到直肠上皮内瘤变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那么,直肠上皮内瘤变严重吗?

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是一种形态学异常改变为特征的上皮性病变,包括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异常。组织结构异常包括细胞密度增加、排列紊乱,极向消失;细胞学异常指细胞核大、深染,细胞核/浆比增高和核分裂增加,这种病变有基因的克隆性改变,并有进展为浸润性病变的倾向。

本质上,上皮内瘤变与以往所称的异型增生(dysplais)应为同义,根据程度的不同将上皮内瘤变分为 2 级,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HIN)。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异常改变仅限于上皮的下半部,包括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异常改变常累及上皮的上半部甚至全层,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和黏膜内癌。

直肠肿瘤诊断中对于那些组织学上已具有癌的特征,但没有侵犯到粘膜下层的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均归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如果肿瘤突破腺体基底膜侵入固有膜则称为黏膜内瘤变(intramucosal neoplasia),而不称为黏膜内癌,当肿瘤组织突破黏膜肌层侵入黏膜下层时才能诊断为癌,黏膜下层浸润与否是区分浸润性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在结直肠肿瘤的病理诊断中都采用这一诊断标准。

低级别直肠上皮内瘤变进展为浸润性癌的危险性很低,在内窥镜下切除即可,有部分病例可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因此需随访。高级别直肠上皮内瘤变临床上作内窥镜切除或外科局部切除,若术后病检提示分化不良,应及时追加外科根治手术。

结直肠癌——离我们有多近

结直肠癌的病因:生活方式、遗传

结直肠癌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原因能够完全解释结直肠癌的发病,但初步研究发现,在结直肠癌的发病中,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均有影响,且三者之间存在一些联系。

1.大量摄入肉类的群体;

2.运动:每周步行4小时能显著降低结肠癌发病率

3.谷胱苷肽(GST)转移酶缺陷基因型的人群发病率是非缺陷型人群的数倍

4.基因缺陷与吸烟、炸制食品协同作用能大大提高结直肠癌发病

5.不干净的水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也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

6.酒精消耗和结直肠癌发病成正相关,但还需要进一步阐释

手术“切肛”还是“保肛”

如果已经到了非手术不可的地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直肠和肛门的关系密切到可以用“唇齿相依”来形容,直肠发生癌变时肛门能不能保住,还是需要造化的事情。

外科医生将直肠癌分为低位、中位和高位直肠癌。简单来说,后二者的癌肿离肛门比较远,切除癌肿时一般不需要破坏肛门;但倘若是低位直肠癌,也就是癌肿长在直肠的下段,离肛门非常近时,做手术时,医生可能就不得不把肛门跟病变直肠一起切除。

切除了肛门怎么办?医生会在病人的左下腹开一个小口(又叫“人工肛门”),让排泄物直接从肚子里流出来,进入人工肛袋——但它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会随时排出来。时刻挂着一个粪袋,让很多病人在心理上难以承受,甚至断绝了一切社交活动,也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家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为了根治直肠癌,保住病人的性命,医生的态度往往趋向于保守,结果造成40%的下段直肠癌病人失去肛门,其中不乏很多“无辜”的患者。近年来,为了让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80%的低位直肠癌病例可以选择一种新的保肛手术,即保存肛门括约肌。

即使病人接受了保肛手术,他们的消化排泄功能还是会收到影响。很多病人会出现腹泻、便频、排便失禁等消化道问题,这种现象,会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而减轻,同时病人需要配合进行肛门功能锻炼,必要时服药控制症状。 目前,直肠癌的治愈率(5年生存率)已从以前的40%~50%,提高到60%~70%,早期直肠癌的治愈率更达到了80%~90%。直肠癌早发现,不仅提高了生存率,也具备极高的保肛率。

直肠癌做什么检查确诊-乡间郎中

直肠癌做什么检查确诊

2020-07-15

直肠癌检查最简单的方式是指诊,有问题的患者,指诊摸出来的地方跟正常组织是不一样的。但有一部分病人直肠癌高于12公分,触及不到,要用直肠镜。直肠镜可以直接看到直肠内部的情况。取一块活检,经过病理检查就可以确诊是什么样的肿瘤。



直肠癌做什么检查确诊相关阅读


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直肠癌的早期症状:
  直肠癌症状。早期的症状有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个早期症状便血,便血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而且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痔疮,而耽误治疗。直肠癌引起的便血都为红色或暗红色,可以出现脓血便,有时会伴有血块或坏死组织。很多患者在没有明显诱因出现便血、肛门异物感后,往往会认为是痔疮发作引起,忽视了可能是癌变的情况。
  第二个早期症状是大便习惯的改变,排便习惯改变也是直肠癌肠症状之一。由于癌症肿块以及其分泌物会对肠道造成刺激,引起便意频繁,排便不尽感,晨起腹泻的情况会增多,甚至影响晚间的入睡,改变了往日大便的习惯。
  第三个早期症状是肠道狭窄及梗阻现象,随着肿瘤的增大,很容易引起梗阻现象。像直肠壶腹部的癌,因为都是溃疡型,直肠壶腹部有比较宽大,一般需要一到二年左右才会引起狭窄梗阻、大便形成变细、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气胀、腹痛。由于粪便堆积,在梗阻上段乙结肠部位,有时在左下腹部,可以扪及条索状肿块。直肠癌早期症状还有可能会表现为肛门疼痛及肛门失禁。

直肠癌遗传吗

直肠癌遗传吗:
  直肠癌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直肠息肉恶变或者是反复发作的直肠溃疡没有好转,出现黏膜非典型增生、癌变,也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尤其是对于结肠息肉,或者结直肠黏膜黑斑病变的患者,有明显家族史,子代病人也很容易患有直肠癌这种疾病。对于直肠恶性肿瘤,如果早期确诊,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
  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和肛缘的距离,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直肠癌病人在手术以后,要根据手术后的病理进行病理分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早期的直肠癌的病人及时选择手术治疗。术后生存期还是比较满意的。再加上一定的辅助放化疗,对于患者的生存周期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直肠癌可以治好吗

直肠癌可以治好吗:
  直肠癌能否治好要根据分期来决定的,每期的预后都不一样,不能一句话能够说它到底是能治好还是不能治好。但是全身各个器官脏器的这些恶性肿瘤来说,直肠癌是属于预后比较好的一类,它的总体的这1234期病人加起来它的总体的五年生存率基本上也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所以说它的治疗还是要比较有信心。
  对于早期的直肠癌一期二期它侵犯的深度比较浅,且没有淋巴结转移,然后通过手术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病人达到长期的存活的机会是非常高的。但是偏中晚期的直肠癌病人,可能直肠的全层都已经侵透了,周围可能还有淋巴结的转移,这样的病人他就算是能够做手术,在术后两三年左右,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也是非常高的。所以还是尽量要早发现早治疗,这种直肠癌一二期是有希望能治好的,到了中晚期的时候,通过这种规范的治疗,只能说他尽量的延长他的生存,难以得到根治。

直肠癌病人要做哪些检查?

检查的目的首先是要定性是不是癌、有没有癌,这时候需要做肠镜的检查。做肠镜取活检是最基础的检查。其次肿瘤要分期,就是要做一些检查来确定病到什么程度了,有没有外侵的表现,有没有淋巴结转移,有没有肝转移、肺转移,这时候可能需要做ct、做核磁。如果说准备做手术,还有一些手术风险的评估,要查血、做心肺功能的测试。目的是在治疗之前给病人做全套的定性、分期、手术风险评估这些相关的检查。

怎么才能预防直肠癌

直肠癌和饮食有很大关系,经常称它为“吃出来的病”,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饮食以粗纤维清淡以及混合营养为主,保证食物均衡搭配,有节制;拒绝高热量、高脂肪、煎炸油腻、烧烤类和亚硝酸盐过多的食物。

直肠癌晚期症状有哪些

直肠癌晚期症状有哪些:
  直肠癌晚期的症状主要分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局部上,第一、肛门有坠胀的感觉,且病人会逐渐有疼痛感;
  第二、病人排便会越发困难,起初只是便条变细,逐步会变成稀便,最后病人可能难以排便。
  第三、病人会有便血的现象。
  而从全身的症状上看,第一、病人会感到全身性的疲乏,没有精神;
  第二、癌性发烧的产生,即病人不会持续性的高烧,多呈现中度高热且持续时间较短;
  第三、由于便血,病人会出现贫血的症状;
  第四、肿瘤的转移的症状,如肿瘤转移到肝脏可能出现肝区的疼痛、堵塞了胆道系统的时候就会出现黄疸的症状等。

痔疮会癌变为直肠癌吗

痔疮一般不会癌变成直肠癌,跟直肠癌的发生没有因果关系。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把一个直肠癌勿认为是一个痔疮,来自己处理,这是很危险的。如果一个病人即便是有痔疮的病史,在出现便血的情况下,也要到医院请医生来帮助判断。

直肠癌可以预防吗

要做到1。积极治疗癌前病变。2。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饮食,不吃油炸,熏烤,霉变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3。积极防治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4。对有便血,粘液便,大便习惯及性状有改变的,进一步检查,尽快明确诊断。

直肠肿瘤良性和恶性怎么区别

直肠肿瘤的良恶性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区别。直肠指检是第一个检查,良性肿瘤表面光滑、活动度好、质地柔软,恶性肿瘤很坚硬,活动度差,表面不光整、凸凹不平、形态不规则。另外,内镜检查可以直接看到黏膜包块的形态,表面黏膜有无糜烂,有无分泌物,从形态也大致地可以判断出来是良性还是恶性。核磁或者ct检查可以清晰的看到肿瘤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外侵,形态是不是规则。取活检做病理检查是最为重要、具有金标准的检查方法,是最后能够决定判断直肠肿瘤是良性和恶性的最终标准。

直肠癌指检能摸到什么

直肠指检是直肠疾病检查中极其重要的检查方法。直肠癌早期的时候就是直肠黏膜上的非常小的小结节,直肠指诊可以很清楚的摸到它,比周围的组织略微的硬一点,略微的有些隆起,可以确定它的位置,它的深度是在粘膜的表面,还是在黏膜下,还是在肌肉当中。还可以了解到它的大小,活动度好不好,和周围组织有没有粘连,有没有触痛,表面是不是光滑,这些信息都极其重要,是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是肿瘤还是痔疮,是感染还是增生的新生物的重要依据。

结直肠癌的症状

直肠癌在早期缺少症状,病人无明显异常改变。当肿块达1~2cm时,由于肿瘤的侵蚀,肠粘膜遭受到肿块的异物性刺激,分泌物增多,因此在排便时也有少量的粘液排出,多数在大便的前端或于粪便的外面附着。随着肿瘤的增大,分泌粘液也增加,有时随着排气或突然咳嗽腹内压增加,可有粘液从肛门流出。下面介绍直肠癌。

1、便血:是结肠癌最早和最常见的表现。轻者仅表现为偶尔有少量出血,须经过实验室测试才知道有少量出血,重者可表现有粘液血便、粘液脓血便或鲜血便,常被误诊为痢疾或痔疮出血而贻误了确诊时机。由于癌所在的部位的不同,出血量和性状各不相同,长期出血可产生继发性贫血。
  2、腹痛:部分病人以定位不确切的持续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症状,部分病人仅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当大肠癌合并糜烂、梗阻或继发感染,由于相应的肠段蠕动增加和痉挛,可出现明显腹部绞痛。有些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持续数分钟,自觉有气体窜过疼,接着有排气,然后疼痛突然消失,当这种症状出现在老年人时,应首先考虑大肠癌。
  3、排便习惯改变:多为排便次数或粪便性状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说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突然像水一样,而且里边似乎有有血或是脓,多提醒肠道里面可能出现了问题,应该到医院进行建检查。(应当指出,这些症状在其他疾病中也很常见,因此如果你有上述症状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有些人还伴有里急后重感,尤其是发生于青年人时。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包括旅行、生活环境变化及服用土霉素等)而常常发生便秘腹泻等肠功能紊乱,且正规治疗两周以上仍无效时,应当引起注意,可能是大肠癌的早期征兆。
  4、贫血:男性病人,尤其是无其他原因的失血,亦无肠寄生虫病的人,如发现进行性缺铁性贫血,应想到有胃或大肠癌的可能性。

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

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有哪些呢?对于治疗疾病的方式多数都会有一些并发症产生,如果患上了直肠癌需要进行根治术,同样在术后也会有并发症出现的风险,但是患者们能够了解这些并发症,做好预防护理和心理准备,就能够更好的恢复。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1。疼痛:疼痛为直肠癌术后复发常见的初期症状,直肠癌术后复发时患者常常有会阴部下坠、骶部疼痛并放射至下肢。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2。肿块: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可在会阴部皮下扪及结节状肿块,质地较硬,并且可出现压痛。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3。大便习惯改变及便血等:肛门指诊是直肠癌术后复发的常用诊断方法。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患者会伴有便血,或排便习惯的改变等。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4。肠梗阻:肿瘤增大可致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进而导致机械性肠梗阻。

直肠癌术后并发症5。肠穿孔:临床有典型的急腹症表现,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X线平片见隔下新月状游离气体等,即可作出初步的诊断。

直肠类癌需要化疗吗

直肠类癌需要化疗吗?类癌是一种起源于嗜银细胞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初起时属良性,后期则可转变为恶性并可发生转移,但又不同于腺癌,故称为类癌。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属于胺前体摄取与脱羧作用(APUD)系统,是胃肠道最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而且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组织分化较好、生长缓慢、界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较少发生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但具有潜在的恶性和转移复发的潜能。随着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结直肠肿瘤的重视、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普查的广泛应用,直肠类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直肠类癌的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并且常因无嗜银性而不出现类癌综合征,故早期诊断仍较为困难,误诊率较高。

直肠类癌的治疗

直肠类癌的组织学表现类似恶性肿瘤,但生物学行为更趋向于良性病变,故其治疗措施及预后明显不同于直肠腺癌。处理上应掌握原则,治疗得当,以免影响预后。完整地切除病灶是最有效的措施。肿瘤直径 < 1.0 cm者多局限于黏膜下层,转移率低于2%,可行局部切除术;直径1.0~2.0 cm者转移率10%~15%,浸润浅肌层但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应行扩大的局部切除术;直径 > 2.0 cm者转移率60%~80%,浸润到深肌层以外且有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根治性手术。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早期发现直肠类癌并进行治疗,避免手术范围的过大或不足。临床上通过直肠指诊和超声内镜等判断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式,既避免切除不足,又防止过度治疗。

一、内镜下治疗

1、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直肠类癌内镜下完全切除标准为基底无类癌组织残留,各边缘0.2cm以上非类癌组织。因为直肠类癌多位于黏膜下层,所以目前公认无黏膜下注射的息肉切除术是不合适的选择。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先行黏膜下注射,然后直接应用圈套器圈套或应用圈套结扎器负压吸引后对类癌圈套结扎,形成息肉样隆起,在根部电切切除。此法切除组织较深,可以避免类癌组织的残留。肿瘤直径< 1.0cm且局限于黏膜层的直肠类癌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安全可靠,且可保留肛门功能。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于较大的黏膜下肿瘤,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肿瘤残留、复发的概率也大为增加。

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较大的平坦病变、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具有以下优势:可以大块、完整地切除较大的病变,避免分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带来的病变残留和复发,对完整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全面的病理学检查,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少,比较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无黏膜下注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彻底、有效和安全。内镜下治疗的常见的并发症,首先是出血,切除越深,出血发生率越高,因此术中必须充分止血;其次是穿孔,一般术中能及时发现,穿孔一般较小,应用止血夹往往能夹闭,由于术前进行过肠道准备,穿孔所致的腹膜炎体征往往较轻,结合术后保守治疗一般可以避免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视野清晰,剥离过程中反复黏膜下的注射。

二、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TEM)

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的手术指征是距肛缘为5.0 ~ 15.0cm的直肠良性肿瘤、风险较低的T1期直肠癌、经超声内镜检查除外浸润的早期直肠类癌、直肠间质瘤以及诊断不明的直肠黏膜下结节等。直肠类癌若肿瘤直径< 2.0cm、浸润深度未超出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者,可行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局部切除。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操作过程中必须及时止血,并可用可吸收线缝合创面,既能止血,也可以保护创面。为避免肠穿孔,常规术前肠道准备,术中发现穿孔及时缝合,术后积极保守治疗。比较少见的是直肠阴道瘘,对位于直肠阴道相交段的病灶,严格掌握切除深度,始终保持视野清晰,充分认清操作的层面,尽可能在黏膜下层完成操作。如不具备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显微仪器,经肛门入路手术切除低位直肠类癌也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三、根治切除术

若肿瘤直径> 2.0cm、有淋巴结转移、局部切除发现肌层有浸润、表面有明显溃疡、反复多次行局部切除或伴发其他肠道恶性肿瘤者,应按直肠癌根治范围行根治性切除。如果组织学检查提示为不典型性类癌,即使很早期的直肠类癌也会表现出恶性倾向,需行根治性切除。

总之,直肠类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直肠指诊及内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可确诊,内镜下切除是一种效果确实的方法,预后主要取决于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及早期治疗。随着认识加深、医疗器械更新和技术发展,直肠类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会越来越好。所以说直肠类癌不需要化疗。

直肠上皮内瘤变严重吗

直肠上皮内瘤变严重吗?疾病的发展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就拿癌症这种人人惧怕的疾病来说吧,有些类型的癌症是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能被激活,所以任何疾病的出现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说到直肠上皮内瘤变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那么,直肠上皮内瘤变严重吗?

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是一种形态学异常改变为特征的上皮性病变,包括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异常。组织结构异常包括细胞密度增加、排列紊乱,极向消失;细胞学异常指细胞核大、深染,细胞核/浆比增高和核分裂增加,这种病变有基因的克隆性改变,并有进展为浸润性病变的倾向。

本质上,上皮内瘤变与以往所称的异型增生(dysplais)应为同义,根据程度的不同将上皮内瘤变分为 2 级,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L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HIN)。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异常改变仅限于上皮的下半部,包括轻度和中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异常改变常累及上皮的上半部甚至全层,包括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和黏膜内癌。

直肠肿瘤诊断中对于那些组织学上已具有癌的特征,但没有侵犯到粘膜下层的结直肠肿瘤性病变均归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如果肿瘤突破腺体基底膜侵入固有膜则称为黏膜内瘤变(intramucosal neoplasia),而不称为黏膜内癌,当肿瘤组织突破黏膜肌层侵入黏膜下层时才能诊断为癌,黏膜下层浸润与否是区分浸润性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在结直肠肿瘤的病理诊断中都采用这一诊断标准。

低级别直肠上皮内瘤变进展为浸润性癌的危险性很低,在内窥镜下切除即可,有部分病例可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因此需随访。高级别直肠上皮内瘤变临床上作内窥镜切除或外科局部切除,若术后病检提示分化不良,应及时追加外科根治手术。

结直肠癌——离我们有多近

结直肠癌的病因:生活方式、遗传

结直肠癌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原因能够完全解释结直肠癌的发病,但初步研究发现,在结直肠癌的发病中,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均有影响,且三者之间存在一些联系。

1.大量摄入肉类的群体;

2.运动:每周步行4小时能显著降低结肠癌发病率

3.谷胱苷肽(GST)转移酶缺陷基因型的人群发病率是非缺陷型人群的数倍

4.基因缺陷与吸烟、炸制食品协同作用能大大提高结直肠癌发病

5.不干净的水中的微囊藻毒素含量也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

6.酒精消耗和结直肠癌发病成正相关,但还需要进一步阐释

手术“切肛”还是“保肛”

如果已经到了非手术不可的地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直肠和肛门的关系密切到可以用“唇齿相依”来形容,直肠发生癌变时肛门能不能保住,还是需要造化的事情。

外科医生将直肠癌分为低位、中位和高位直肠癌。简单来说,后二者的癌肿离肛门比较远,切除癌肿时一般不需要破坏肛门;但倘若是低位直肠癌,也就是癌肿长在直肠的下段,离肛门非常近时,做手术时,医生可能就不得不把肛门跟病变直肠一起切除。

切除了肛门怎么办?医生会在病人的左下腹开一个小口(又叫“人工肛门”),让排泄物直接从肚子里流出来,进入人工肛袋——但它们不受人的意识控制,会随时排出来。时刻挂着一个粪袋,让很多病人在心理上难以承受,甚至断绝了一切社交活动,也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家人。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为了根治直肠癌,保住病人的性命,医生的态度往往趋向于保守,结果造成40%的下段直肠癌病人失去肛门,其中不乏很多“无辜”的患者。近年来,为了让患者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80%的低位直肠癌病例可以选择一种新的保肛手术,即保存肛门括约肌。

即使病人接受了保肛手术,他们的消化排泄功能还是会收到影响。很多病人会出现腹泻、便频、排便失禁等消化道问题,这种现象,会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而减轻,同时病人需要配合进行肛门功能锻炼,必要时服药控制症状。 目前,直肠癌的治愈率(5年生存率)已从以前的40%~50%,提高到60%~70%,早期直肠癌的治愈率更达到了80%~90%。直肠癌早发现,不仅提高了生存率,也具备极高的保肛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