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支气管扩张

2020-07-14

如何预防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大部分是由于肺部的反复感染,支气管周围慢性炎症纤维化牵拉周围的支气管发生扩张而引起的,所以对于支气管扩张的患者,我们重点是预防感染。针对麻疹和百日咳的儿童免疫,有助于减少支气管扩张的发生,对于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的人群,通过每年的流感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减少流感所致的继发性感染。
  肺炎疫苗可预防特定类型的肺炎及其严重并发症,免疫球蛋白缺乏者应用免疫球蛋白可预防复杂的反复感染。对于已经发生支气管扩张症的患者,预防感染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必须将预防感染纳入治疗计划之中。通过规律的康复锻炼来增强体质和增强活动耐力,对支气管扩张症也有益,有吸烟习惯的患者必须戒烟。建议患者注射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菌苗,含有多种常见呼吸道感染菌的口服疫苗,可能对支气管扩张症的感染预防也有效。支气管扩张在临床并不少见,但是它的治疗目前是令人不满意的。由于支气管扩张与支气管壁的反复感染和慢性炎症相关,急性期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和缓解期的抗炎症治疗可能同样重要。



如何预防支气管扩张相关阅读


患者做支气管镜检查前需要准备什么

患者做支气管镜检查前需要准备什么:
  做支气管镜检查前应向患者讲明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安全性,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有无精神异常。患者要空腹,不要吃饭喝水,还需要检查心电图、胸片或肺CT,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HIV抗体、丙肝抗体、梅毒快速检测、血气分析等。
  支气管镜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检查,是微创检查手段,可用于如下情况:气道狭窄,气道变形,肺不张,胸部CT发现的支气管、肺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明确原因不明肺部阴影的病因,采集呼吸道深部的痰液、分泌物、活体组织。在操作前准备好抢救物品,操作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有发生并发症的应急抢救措施。防止出现出血、喉头痉挛、低氧血症、喘息、窒息、心律失常、气胸等。

支气管扩张病因

支气管扩张病因:
  引起支气管扩张主要因素是支气管的反复感染和支气管阻塞,两者相互影响。感染引起管腔黏膜充血、水肿,使管腔狭小,分泌物易阻塞管腔,导致引流不畅而加重感染;支气管阻塞,引流不畅又会诱发肺部感染,形成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支气管管壁支撑结构破坏,支气管变形扩张。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与继发性两种。支气管先天性发育缺陷和与遗传因素有关的肺囊性纤维化、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和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患者均可引起扩张。
  继发性支气管扩张较为常见。继发性支气管扩张患者常有幼年时期麻疹、百日咳、支气管肺炎等病史。肺结核纤维组织增生和收缩牵引,也可引起支气管扩张。另外,支气管阻塞,如支气管腔外的肿瘤、肿大淋巴结压迫、瘢痕性狭窄、支气管内异物以及支气管内肿瘤等,均可使支气管腔发生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阻塞,使其远端引流不畅,发生感染,破坏管壁,发生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的症状

支气管扩张的症状:
  支气管扩张的典型症状是反复慢性咳嗽、咳脓痰、咯血。咳痰在晨起、傍晚和活动后增多,每天痰量可达100~400ml。咳痰通畅时患者自感轻松;痰液引流不畅,则感胸闷、全身症状亦明显加重。支气管扩张的痰液多呈黄绿色脓样,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臭味,收集全日痰静置于玻璃瓶中,数小时后可分为3层:上层为泡沫,中层为黄绿色混浊脓液,下层为坏死组织沉淀物。90%患者常有反复咯血,咯血量差异较大,可自痰带血至大量咯血,咯血量与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不一定一致。
  若反复继发感染,患者时有发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当支气管扩张并发肺气肿时,患者常有活动后呼吸困难、胸闷气促,晚期可出现肺心病及心肺功能衰竭的表现如反复双下肢浮肿等。

吃中药可以治愈支气管扩张吗

实际上支气管是呼吸道的慢性疾病,可以通过吃中药来整体调节,它能够改善患者的咳、痰、喘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支气管扩张本身是一种慢性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气管由于病变的破坏已经变形而且不可恢复,所以无论吃什么药物也不可能把它重新恢复成一个正常的形态。支气管扩张是一个不能治愈的疾病,但是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能够控制病情的程度。

支气管炎是支气管扩张吗

支气管扩张是一个呼吸道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支气管炎是一个气道的非特异性炎症,从概念上讲不太一样。从病理表现上或者从一些辅助检查的表现上讲,也不太一样。支气管扩张的病人,比如在ct或者胸片都可以看到典型的表现,如在ct上看到印戒征、轨道征或者是一些囊泡影,而支气管炎的病人没有这些表现。支气管炎可能仅仅表现为纹理的增粗或一些条索影,胸片也同样如此。在胸片上可以看到支气管扩张是卷发样征,支气管炎可能就是纹理的增粗或者一个条索的影。在治疗方面也不完全一样,比如支气管扩张在急性加重时可能更强调抗感染的治疗。有的时候支气管炎不一定是由于感染因素造成,所以在治疗时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中医治疗的治疗原则可能是相似的,因为中医更强调辨证治疗,对于不同疾病可能西医的病理不一样,但如果辨证类型一样,中医的治疗方法可能就是相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