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原因

2020-07-14

抑郁症被称为抑郁障碍,临床特征为长久的心情低落,会从闷闷不乐发展到最终的悲痛欲绝,也会出现自卑的心态,等到病情比较严重时会出现自杀的企图。近年来因为抑郁症死亡的人数逐渐增加,主要原因还是大家不了解抑郁症的症状和诱因导致,那么引发抑郁症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抑郁症的原因
  1.性格因素
  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有个共同点就是遇到事情时,会有明显得悲观思想。通常这一类性格的人往往更容易会患有抑郁症,特别是在心理的刺激之下,整个症状会变得更加严重。这一些性格的特征大部分都是在青少年时期所引起。
  2.遗传因素
  如果家中本身就有人患有抑郁症,那么家庭成员更容易患有抑郁症。这是遗传因素而导致的,其中双相抑郁症有着更高的遗传因素,当然也并非是所有患有抑郁症的人全部都有家族史,这只是少数诱因。

3.环境因素
  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等情绪,都有可能会促使抑郁症的发生。有的时候抑郁症的发生和我们人体患有疾病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心脏病的发作或者是脑中风,都可能会导致抑郁症变得更加严重。
  二、治疗抑郁症方法
  目前常见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就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的治疗初期抑郁症,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就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引发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在经过了统计之后,发现大部分患者都是因为性格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而导致。在早期出现抑郁症反应时,应该及时得到正确治疗,防止耽误病情。



抑郁症的原因相关阅读


白领当心八种精神疾患

不久前,一杂志同有关精神专科医院随机对225名中年领导进行了一次定向精神健康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被调查者存在精神不健康倾向,其中外企(私企)人员存在不健康倾向比例最高。而最严重的一位检查者竟存在7项精神障碍倾向。

专家提醒,有些精神疾患是可以通过自己调节而自愈的,但也有些严重的会导致自杀。因此,精英们在忘我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关心自己的精神健康。

严重抑郁可导致自杀

在本次调查中, 存在抑郁倾向的人最多。导致抑郁症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生物化学、性格、节食减肥、缺乏运动、日照不足等。主要表现是情绪持久低落、对日常生活娱乐等的兴趣显著减退、悲观、自我评价降低、精神不振,对工作和学习缺乏信心等。有些还会出现躯体表现,如不明原因的头痛、身体疼痛、头晕、耳鸣,腹泻、便秘等。

严重的抑郁发作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抑郁病程最短的几天,最长的超过10年。抑郁症一般情况下预后较好,但易反复发作。有上述症状的人,平时要注意安排好行为活动,逐步建立有信心的活动程序。多参加休闲娱乐活动,多做运动,避免超负荷工作以及配合松弛训练等方法,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焦虑症处理得当半数患者可好转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焦虑倾向的人数位居第二。导致焦虑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焦虑症患者多是性格较为胆小、自卑、多疑、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适应新事物或环境的能力较差的人。临床上主要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急性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发抖、出汗等;慢性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无缘无故害怕、心烦意乱等。

患者虽然意识到所焦虑的事物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是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恐惧意识。焦虑症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的个体素质有关,如果处理得当,多数患者在半年之内好转。平时要注意消除疑虑、正确安排工作学习生活,经常给自己一些鼓励,多参加社团活动,结交朋友等。

强迫症可以缓解

有强迫症倾向的人数在此次调查中位居第三。强迫症的诱发因素很多,包括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换,要求过分严格、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等。使患者谨小慎微、忧心忡忡,引发强迫症。强迫症临床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两大类。如强迫性怀疑、反复锁门、强迫性思考、强迫计数等。

强迫症并不可怕,关键时要勇于理智面对,凡事顺其自然,一旦遇到问题,把心理的紧张恐惧对朋友家人说出来,求得精神解脱,不要压抑在内心。尽可能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些,或者向专业医生咨询。

精英也有述情障碍

有述情障碍的人数在此次调查中位居第四。述情障碍患者不能适当地表达情绪、缺少幻想,普遍存在于心身疾病、神经症和各种心理障碍的患者中。犹豫述情障碍者对情绪变化的领悟能力差,心理治疗反应不佳,常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述情障碍可能发生于很多疾病患者中,如冠心病、类风湿关节炎、偏头痛等;与心理因素有关的消化道疾病、皮肤病等。此外,精神障碍如神经症、精神性疼痛等。

 适应障碍常发于突然改变一个月内

在调查中排在第五位的是适应障碍倾向。适应障碍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忧伤易哭、敏感多疑、愿意向别人倾诉痛苦、逃学、旷工、生活无规律等。适应障碍发病通常在应激时间或生活改变发生一个月内,除长期的抑郁性反应外,在应激和困难处境消除后,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

多疑易怒者多存有偏执倾向

排在第六位的是偏执倾向。偏执的发病原因目前不明,一般是在个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刺激而诱发。患者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好强、自命不凡、敏感、多疑、爱幻想、易激动、自我评价高等。偏执性精神病的病程多为持续性,有的可终生不愈,老年后由于体力和精力的衰退,症状可有化解。

 焦虑可能导致恐惧

排在第七位的是恐惧倾向。恐惧症使人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焦虑。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者多种,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往往心里明知没有必要害怕、紧张、但无法克制。有恐惧倾向者要让自己面对现实,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意外突发事件易导致应激障碍

排在第八位的是应激障碍倾向。其产生有生活时间、生活处境明显改变、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个体人格特点、教育程度等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表现有自言自语、表情紧张、躁动不安、激动或叫喊、沮丧、绝望等多种症状。对于突如其来的事件,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来应对,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调整人际关系,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心理疾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以及重大灾害、经济危机的爆发等,使得国民心理疾患和社会问题日益凸现。

中国心理疾病前三位是抑郁、焦虑和失眠。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白领、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面临着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排名中国疾病总负担之首,约占20%。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构成犯罪,社会危害很大。

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主要为“六大缺失”。

一、轻松感缺失 呈现普遍紧张焦虑状态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竞争面前,人们心理放松、宣泄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无法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据《2008中国职场人士工作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一项以网络上100万上班族为基础的调查中,61%的人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在警务、医护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

 二、公平感缺失 呈现群体心理失衡状态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用、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往往在比较中产生相对剥夺感和失衡心理。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给公众,造成很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三、安全感缺失 呈现公众信任危机状态

在社会转型期,几十年来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一下子发生了急剧变化,使得人们对未来的安全预期缺乏、对未知的担忧恐惧、对变化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对多元化的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信念和诚信危机。近年来发生的瓮安、石首等地的群体性事件,都有着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社会心理背景。

 四、幸福感缺失 呈现精神空虚迷茫状态

2006年对北京白领阶层社会调查显示,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离婚夫妻中,81%是因感情折磨而存在心理问题。这说明,当追求和拥有财富不再只是满足生活的必须,而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炫耀时,精神就会更加空虚、痛苦和迷茫。比如,近年来屡屡曝光的演艺明星吸毒、同性恋,就是追求病态精神刺激填补自身空虚心灵的例证。

五、归属感缺失 呈现社会边缘人群状态

人口流动范围加大,生活环境变化加快,加之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会使人们增加更多的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降低,进而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特别在一些发展较快城市,生活着很多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他们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城市而言是潜藏着一定风险,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六、同情感缺失 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羞耻感”而不能及时就医,延误了诊治。而且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也导致了心理精神疾病复发率增高。

早醒,抑郁症的"信号兵"

有些人常常在凌晨2~5点莫名其妙地突然醒来,同时意识很清醒。随后便是浮想联翩,要么回忆、要么推测一些事情、要么围绕某个内容反复思考,总之,脑子里犹如浆糊一般。由于睡意全无,只好无奈地苦等天亮,搞得精疲力竭。

"一夜不睡,十夜不醒",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一晚上没有睡好觉,往往会好几天处于精神萎靡、混沌不振的状态。早醒的人睡眠时间明显不足,故第二天容易感到疲乏、混沌、心烦意乱,且注意力不集中、办事效率低下等。长期早醒的人还会出现躯体方面的不适,比如说心悸、胸闷、腰酸、腹胀等,并形成"睡不好,吃不香,做不动"的恶性循环,让身体的健康指数出现大幅度滑坡。

由此可见,早醒是一个关系着人们身心健康的大问题。同时,心理医生提醒,对于一般健康的正常人来说,反复或持续早醒是抑郁的"信号兵",在提示人们已经进入抑郁状态或抑郁发作。

一个人如果经常反复出现早醒,同时又有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兴趣下降、空虚无聊、悲观消沉、注意涣散、犹豫不决、激情消失、容易激怒等症状,就应考虑可能已进入了抑郁状态或是患了抑郁症,需要及时到医院接受医生的进一步诊治。

治疗因抑郁引起的早醒,应该从抗抑郁入手,方能从根本上消除早醒的病根。但同时也可以联合用一些抗焦虑药物和催眠药物。但不管怎样,严格地配合医生接受正规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早醒的先决条件。除此之外,还应在生活上注意以下几点:

1、多运动,让烦恼随风而去,同时促进睡眠。

2、读读童话,释放心理压力。

3、选择有窗户、白天光线明亮的房间作为卧室,因为研究表明黑暗可以加重抑郁。

4、多微笑,放松心情,始终微笑。

5、保持营养均衡,多吃鱼、蔬菜、水果,并注意多补充水分及B族维生素。

6、控制尼古丁、咖啡因、酒精摄入量,并学会控制和疏导担忧、焦虑等不良情绪。

7、还可采取光线疗法,光线促进神经传导物质的释放,当大脑中这些物质含量较低时,人们就容易瞌睡

8、和您的伴侣多拥抱,可以舒缓神经,提高睡眠质量。

9、放松肌肉,每天做伸展运动,或者练习练习瑜伽,调节情志。

10、多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多和朋友在一起,因为兴趣单一或孤单可让人感觉抑郁。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抑郁能引起早醒外,帕金森病、痴呆、神经变性疾病以及偶然的睡眠环境改变、昼夜生物节律倒置、过度紧张、食物药物影响等因素也容易使人们早醒。

另外,老年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会减少,常常次日较一般人早醒,属于正常现象。再有,半夜里因尿急而醒来解尿后,返回床上后又能很快睡着的也不属于早醒。对此人们要加以区分辨别,切莫惊慌失措,谈"抑郁"色变。

哪些儿童更易患抑郁

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抑郁已经被大众所了解和熟悉,但是我们一般想到的抑郁,大多是我们成人,我们可能习惯性的觉得,孩子还小,天真烂漫,不愁吃不愁住,不需要为生计所迫,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人际关系,不用想那么多复杂的人和事,不用完成那么多繁忙的工作和家务,没有大人那么多的压力,怎么可能出现抑郁呢?

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均发现:孩子患抑郁的比例也很高,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在澳洲为12.1%,瑞典为11.4%,法国13岁以下儿童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整体而言,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10%左右,而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在儿童期,男孩和女孩的患病率差异不大,但在青春期,女孩的患病率要高于男孩。因为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抑郁表现出更多的行为紊乱,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而青少年抑郁则常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给予引导和鼓励烦恼期就会过去的。但是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情感障碍(抑郁症、躁郁症和心境恶劣等)病情较成人严重,病程更长期慢性,发作时情感的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症状缓解期短,对药物疗效更差,自杀率更高,整体的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更重,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哪些孩子容易患抑郁障碍呢?

首先,从年龄上来说,青春初期为抑郁的易发阶段,以初一、初二(13-16岁)最为常见,且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病早1-2年,出现频率最多见的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精力减退和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问题,13岁以上出现自责、无价值感的比率也增高。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而小学生抑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女生中尤其明显;在性别上来说,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虽然在青少年早期,男生的抑郁水平整体似乎高于女生,但是女生出现抑郁的增长速度快于男生。整体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在青春期后,这一结果却相反,与女生在青春期身体上的变化和带来的压力等可能有关,也与孩子青春期时,家长常处于“中年危机”这一自身困难时期可能自顾不暇有关。所以,如果是男孩,我们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应该关注其情绪的变化是否是抑郁的可能,而如果是女孩,我们尤其要关注她们生理发育变化阶段的心理健康。而在青春期时,家长们也要努力的自己顺利度过中年危机,及时在处理自身情绪和良好教养孩子方面做好统一与协调。

其次,在家庭方面,从遗传角度来看,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所以如果家族的两系三代成员有抑郁的病史,那么这个家族的后代更容易患抑郁障碍,且女孩受遗传的影响要高于男孩。父母单方或双方罹患抑郁的话,孩子更可能从遗传上获得抑郁的易感素质和易感气质,他们也更多的处于父母抑郁的教养环境中,抑郁的父母常具有较差的适应性应对技能,他们更可能采取拒绝或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而这些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未患抑郁的父母表现出严厉惩罚、充满批评、拒绝和敌意,以及过度干涉和保护等,同样将导致或加重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给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如母亲对幼儿敏感性高时,将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的概率。此外,家境贫寒的青少年患抑郁的概率更高。从家庭因素来看,儿童抑郁与母亲有关,而与父亲似乎关系不大,母亲如果心理控制力较差,对孩子的接纳度较低,常常将各种愤怒、不满或抱怨归于孩子身上,那么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如果父母婚姻关系破裂,那么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但是,原本存在严重婚姻冲突的父母如果离异或分居,反而有可能减少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危险性,且两年后,这种危险度更为降低,正如很多人所说,父母关系不和睦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排序中,影响最小的,是好合好散,影响最大的,是不见又不散。

在社会支持方面,当孩子感受到缺乏同伴、老师和朋友支持的时候,更容易患抑郁,最常见的是缺少朋友、社会退缩、孤独感、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关系差。所以某种原因导致生活环境的改变,例如寄养、寄宿上学、搬家、转学、住院等,孩子患抑郁的风险也会增高。抑郁的典型主观体验就是无望、无助、无价值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无”症状,当孩子感受到整个世界的排斥和孤立,对自己发展和维持社交关系的能力缺乏信心,就会倾向于采取回避社交的行为,远离同伴,导致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或者不愿意寻求同伴的支持和帮助,难以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容易陷入抑郁的思维中。他们也容易怀疑自己不能控制环境中潜在的威胁,对环境事件充满担心,常处于强烈的应激和焦虑、唤起状态,使自己深陷抑郁的情绪而出不来。

在孩子的人格因素方面,依赖性高、低自尊水平、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全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他们会过度消极悲观的认为这种坏事情会因为自己的不好而反复出现,且改善的可能性很小。也有很多孩子,将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完全归因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那么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排名达不到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时,他们也更容易抑郁,这更加提示我们要加强对应试教育的良性引导,在父母本能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上,除了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以外,更要加强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支持。抑郁的一个核心症状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即使孩子在学习上差点,但是他依然会有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最后,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更易产生抑郁问题,且在这方面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有极显著的差异。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尤其是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身体缺陷的情况下。在躯体疾病的背景下,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使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评价敏感等,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孩子越关注自我,就越容易忽视生活的其它方面,兴趣和热情骤减,越关注缺陷和不好的事情,就越难看到世界的美好,越难感受到乐观积极的未来,越来越感觉:我是不好的,我没用,我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

吃红葡萄、喝红酒可缓解抑郁

据《印度时报》近日报道,美国药理及实验治疗学会2015年年会上宣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吃红葡萄和喝红葡萄酒有助于缓解抑郁症。

新研究中,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苏珊·伍德及其同事通过实验鼠实验研究发现,红葡萄及红葡萄酒中的关键物质白藜芦醇不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护心血管等多种健康功效,而且可以缓解抑郁症症状。研究人员将一群大鼠与一只具有攻击性的“霸王鼠”放在一起。结果一些大鼠出现抑郁行为,也更容易动怒,但另外一些大鼠则没有抑郁症状也不发怒。研究人员给实验鼠注射了相当于6杯红酒量的白藜芦醇。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对大鼠发怒行为具有抑制作用,抑郁症状也大大缓解。

这项新研究结果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因为眼下由于社会压力导致的抑郁症和情绪紊乱案例不断增加,新研究结果对此类抑郁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启迪。通过经常吃红葡萄和喝红葡萄酒摄入一定的白藜芦醇,有益缓解抑郁症状。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研究结果对研发预防抑郁症新药也具有重要意义。

抑郁症的原因-乡间郎中

抑郁症的原因

2020-07-14

抑郁症被称为抑郁障碍,临床特征为长久的心情低落,会从闷闷不乐发展到最终的悲痛欲绝,也会出现自卑的心态,等到病情比较严重时会出现自杀的企图。近年来因为抑郁症死亡的人数逐渐增加,主要原因还是大家不了解抑郁症的症状和诱因导致,那么引发抑郁症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抑郁症的原因
  1.性格因素
  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有个共同点就是遇到事情时,会有明显得悲观思想。通常这一类性格的人往往更容易会患有抑郁症,特别是在心理的刺激之下,整个症状会变得更加严重。这一些性格的特征大部分都是在青少年时期所引起。
  2.遗传因素
  如果家中本身就有人患有抑郁症,那么家庭成员更容易患有抑郁症。这是遗传因素而导致的,其中双相抑郁症有着更高的遗传因素,当然也并非是所有患有抑郁症的人全部都有家族史,这只是少数诱因。

3.环境因素
  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失恋等情绪,都有可能会促使抑郁症的发生。有的时候抑郁症的发生和我们人体患有疾病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心脏病的发作或者是脑中风,都可能会导致抑郁症变得更加严重。
  二、治疗抑郁症方法
  目前常见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就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能够有效的治疗初期抑郁症,对于重度抑郁症患者来说,就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引发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在经过了统计之后,发现大部分患者都是因为性格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而导致。在早期出现抑郁症反应时,应该及时得到正确治疗,防止耽误病情。



抑郁症的原因相关阅读


白领当心八种精神疾患

不久前,一杂志同有关精神专科医院随机对225名中年领导进行了一次定向精神健康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有近一半被调查者存在精神不健康倾向,其中外企(私企)人员存在不健康倾向比例最高。而最严重的一位检查者竟存在7项精神障碍倾向。

专家提醒,有些精神疾患是可以通过自己调节而自愈的,但也有些严重的会导致自杀。因此,精英们在忘我工作的同时,一定要关心自己的精神健康。

严重抑郁可导致自杀

在本次调查中, 存在抑郁倾向的人最多。导致抑郁症的因素很多,包括遗传、生物化学、性格、节食减肥、缺乏运动、日照不足等。主要表现是情绪持久低落、对日常生活娱乐等的兴趣显著减退、悲观、自我评价降低、精神不振,对工作和学习缺乏信心等。有些还会出现躯体表现,如不明原因的头痛、身体疼痛、头晕、耳鸣,腹泻、便秘等。

严重的抑郁发作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抑郁病程最短的几天,最长的超过10年。抑郁症一般情况下预后较好,但易反复发作。有上述症状的人,平时要注意安排好行为活动,逐步建立有信心的活动程序。多参加休闲娱乐活动,多做运动,避免超负荷工作以及配合松弛训练等方法,其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焦虑症处理得当半数患者可好转

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焦虑倾向的人数位居第二。导致焦虑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定论,焦虑症患者多是性格较为胆小、自卑、多疑、做事瞻前顾后、犹豫不决、适应新事物或环境的能力较差的人。临床上主要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急性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发抖、出汗等;慢性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无缘无故害怕、心烦意乱等。

患者虽然意识到所焦虑的事物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是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恐惧意识。焦虑症的预后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的个体素质有关,如果处理得当,多数患者在半年之内好转。平时要注意消除疑虑、正确安排工作学习生活,经常给自己一些鼓励,多参加社团活动,结交朋友等。

强迫症可以缓解

有强迫症倾向的人数在此次调查中位居第三。强迫症的诱发因素很多,包括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变换,要求过分严格、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等。使患者谨小慎微、忧心忡忡,引发强迫症。强迫症临床表现为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两大类。如强迫性怀疑、反复锁门、强迫性思考、强迫计数等。

强迫症并不可怕,关键时要勇于理智面对,凡事顺其自然,一旦遇到问题,把心理的紧张恐惧对朋友家人说出来,求得精神解脱,不要压抑在内心。尽可能把时间安排得紧凑些,或者向专业医生咨询。

精英也有述情障碍

有述情障碍的人数在此次调查中位居第四。述情障碍患者不能适当地表达情绪、缺少幻想,普遍存在于心身疾病、神经症和各种心理障碍的患者中。犹豫述情障碍者对情绪变化的领悟能力差,心理治疗反应不佳,常给治疗带来不利影响。述情障碍可能发生于很多疾病患者中,如冠心病、类风湿关节炎、偏头痛等;与心理因素有关的消化道疾病、皮肤病等。此外,精神障碍如神经症、精神性疼痛等。

 适应障碍常发于突然改变一个月内

在调查中排在第五位的是适应障碍倾向。适应障碍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忧伤易哭、敏感多疑、愿意向别人倾诉痛苦、逃学、旷工、生活无规律等。适应障碍发病通常在应激时间或生活改变发生一个月内,除长期的抑郁性反应外,在应激和困难处境消除后,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

多疑易怒者多存有偏执倾向

排在第六位的是偏执倾向。偏执的发病原因目前不明,一般是在个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刺激而诱发。患者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好强、自命不凡、敏感、多疑、爱幻想、易激动、自我评价高等。偏执性精神病的病程多为持续性,有的可终生不愈,老年后由于体力和精力的衰退,症状可有化解。

 焦虑可能导致恐惧

排在第七位的是恐惧倾向。恐惧症使人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焦虑。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者多种,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往往心里明知没有必要害怕、紧张、但无法克制。有恐惧倾向者要让自己面对现实,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意外突发事件易导致应激障碍

排在第八位的是应激障碍倾向。其产生有生活时间、生活处境明显改变、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个体人格特点、教育程度等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表现有自言自语、表情紧张、躁动不安、激动或叫喊、沮丧、绝望等多种症状。对于突如其来的事件,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措施来应对,逐渐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调整人际关系,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

心理疾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以及重大灾害、经济危机的爆发等,使得国民心理疾患和社会问题日益凸现。

中国心理疾病前三位是抑郁、焦虑和失眠。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白领、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面临着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排名中国疾病总负担之首,约占20%。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构成犯罪,社会危害很大。

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主要为“六大缺失”。

一、轻松感缺失 呈现普遍紧张焦虑状态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竞争面前,人们心理放松、宣泄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无法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据《2008中国职场人士工作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一项以网络上100万上班族为基础的调查中,61%的人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在警务、医护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

 二、公平感缺失 呈现群体心理失衡状态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用、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往往在比较中产生相对剥夺感和失衡心理。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给公众,造成很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三、安全感缺失 呈现公众信任危机状态

在社会转型期,几十年来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一下子发生了急剧变化,使得人们对未来的安全预期缺乏、对未知的担忧恐惧、对变化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对多元化的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信念和诚信危机。近年来发生的瓮安、石首等地的群体性事件,都有着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社会心理背景。

 四、幸福感缺失 呈现精神空虚迷茫状态

2006年对北京白领阶层社会调查显示,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离婚夫妻中,81%是因感情折磨而存在心理问题。这说明,当追求和拥有财富不再只是满足生活的必须,而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炫耀时,精神就会更加空虚、痛苦和迷茫。比如,近年来屡屡曝光的演艺明星吸毒、同性恋,就是追求病态精神刺激填补自身空虚心灵的例证。

五、归属感缺失 呈现社会边缘人群状态

人口流动范围加大,生活环境变化加快,加之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会使人们增加更多的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降低,进而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特别在一些发展较快城市,生活着很多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他们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城市而言是潜藏着一定风险,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六、同情感缺失 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羞耻感”而不能及时就医,延误了诊治。而且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也导致了心理精神疾病复发率增高。

早醒,抑郁症的"信号兵"

有些人常常在凌晨2~5点莫名其妙地突然醒来,同时意识很清醒。随后便是浮想联翩,要么回忆、要么推测一些事情、要么围绕某个内容反复思考,总之,脑子里犹如浆糊一般。由于睡意全无,只好无奈地苦等天亮,搞得精疲力竭。

"一夜不睡,十夜不醒",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一晚上没有睡好觉,往往会好几天处于精神萎靡、混沌不振的状态。早醒的人睡眠时间明显不足,故第二天容易感到疲乏、混沌、心烦意乱,且注意力不集中、办事效率低下等。长期早醒的人还会出现躯体方面的不适,比如说心悸、胸闷、腰酸、腹胀等,并形成"睡不好,吃不香,做不动"的恶性循环,让身体的健康指数出现大幅度滑坡。

由此可见,早醒是一个关系着人们身心健康的大问题。同时,心理医生提醒,对于一般健康的正常人来说,反复或持续早醒是抑郁的"信号兵",在提示人们已经进入抑郁状态或抑郁发作。

一个人如果经常反复出现早醒,同时又有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兴趣下降、空虚无聊、悲观消沉、注意涣散、犹豫不决、激情消失、容易激怒等症状,就应考虑可能已进入了抑郁状态或是患了抑郁症,需要及时到医院接受医生的进一步诊治。

治疗因抑郁引起的早醒,应该从抗抑郁入手,方能从根本上消除早醒的病根。但同时也可以联合用一些抗焦虑药物和催眠药物。但不管怎样,严格地配合医生接受正规的治疗方案是治疗早醒的先决条件。除此之外,还应在生活上注意以下几点:

1、多运动,让烦恼随风而去,同时促进睡眠。

2、读读童话,释放心理压力。

3、选择有窗户、白天光线明亮的房间作为卧室,因为研究表明黑暗可以加重抑郁。

4、多微笑,放松心情,始终微笑。

5、保持营养均衡,多吃鱼、蔬菜、水果,并注意多补充水分及B族维生素。

6、控制尼古丁、咖啡因、酒精摄入量,并学会控制和疏导担忧、焦虑等不良情绪。

7、还可采取光线疗法,光线促进神经传导物质的释放,当大脑中这些物质含量较低时,人们就容易瞌睡

8、和您的伴侣多拥抱,可以舒缓神经,提高睡眠质量。

9、放松肌肉,每天做伸展运动,或者练习练习瑜伽,调节情志。

10、多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多和朋友在一起,因为兴趣单一或孤单可让人感觉抑郁。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抑郁能引起早醒外,帕金森病、痴呆、神经变性疾病以及偶然的睡眠环境改变、昼夜生物节律倒置、过度紧张、食物药物影响等因素也容易使人们早醒。

另外,老年人需要的睡眠时间会减少,常常次日较一般人早醒,属于正常现象。再有,半夜里因尿急而醒来解尿后,返回床上后又能很快睡着的也不属于早醒。对此人们要加以区分辨别,切莫惊慌失措,谈"抑郁"色变。

哪些儿童更易患抑郁

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抑郁已经被大众所了解和熟悉,但是我们一般想到的抑郁,大多是我们成人,我们可能习惯性的觉得,孩子还小,天真烂漫,不愁吃不愁住,不需要为生计所迫,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人际关系,不用想那么多复杂的人和事,不用完成那么多繁忙的工作和家务,没有大人那么多的压力,怎么可能出现抑郁呢?

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均发现:孩子患抑郁的比例也很高,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在澳洲为12.1%,瑞典为11.4%,法国13岁以下儿童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整体而言,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10%左右,而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在儿童期,男孩和女孩的患病率差异不大,但在青春期,女孩的患病率要高于男孩。因为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抑郁表现出更多的行为紊乱,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而青少年抑郁则常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给予引导和鼓励烦恼期就会过去的。但是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情感障碍(抑郁症、躁郁症和心境恶劣等)病情较成人严重,病程更长期慢性,发作时情感的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症状缓解期短,对药物疗效更差,自杀率更高,整体的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更重,自杀已成为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所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在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哪些孩子容易患抑郁障碍呢?

首先,从年龄上来说,青春初期为抑郁的易发阶段,以初一、初二(13-16岁)最为常见,且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病早1-2年,出现频率最多见的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精力减退和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问题,13岁以上出现自责、无价值感的比率也增高。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而小学生抑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女生中尤其明显;在性别上来说,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虽然在青少年早期,男生的抑郁水平整体似乎高于女生,但是女生出现抑郁的增长速度快于男生。整体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在青春期后,这一结果却相反,与女生在青春期身体上的变化和带来的压力等可能有关,也与孩子青春期时,家长常处于“中年危机”这一自身困难时期可能自顾不暇有关。所以,如果是男孩,我们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应该关注其情绪的变化是否是抑郁的可能,而如果是女孩,我们尤其要关注她们生理发育变化阶段的心理健康。而在青春期时,家长们也要努力的自己顺利度过中年危机,及时在处理自身情绪和良好教养孩子方面做好统一与协调。

其次,在家庭方面,从遗传角度来看,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所以如果家族的两系三代成员有抑郁的病史,那么这个家族的后代更容易患抑郁障碍,且女孩受遗传的影响要高于男孩。父母单方或双方罹患抑郁的话,孩子更可能从遗传上获得抑郁的易感素质和易感气质,他们也更多的处于父母抑郁的教养环境中,抑郁的父母常具有较差的适应性应对技能,他们更可能采取拒绝或过度控制的教养方式,而这些教养方式会增加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未患抑郁的父母表现出严厉惩罚、充满批评、拒绝和敌意,以及过度干涉和保护等,同样将导致或加重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而给以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情感上的温暖,如母亲对幼儿敏感性高时,将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的概率。此外,家境贫寒的青少年患抑郁的概率更高。从家庭因素来看,儿童抑郁与母亲有关,而与父亲似乎关系不大,母亲如果心理控制力较差,对孩子的接纳度较低,常常将各种愤怒、不满或抱怨归于孩子身上,那么这样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如果父母婚姻关系破裂,那么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但是,原本存在严重婚姻冲突的父母如果离异或分居,反而有可能减少儿童青少年抑郁的危险性,且两年后,这种危险度更为降低,正如很多人所说,父母关系不和睦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排序中,影响最小的,是好合好散,影响最大的,是不见又不散。

在社会支持方面,当孩子感受到缺乏同伴、老师和朋友支持的时候,更容易患抑郁,最常见的是缺少朋友、社会退缩、孤独感、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关系差。所以某种原因导致生活环境的改变,例如寄养、寄宿上学、搬家、转学、住院等,孩子患抑郁的风险也会增高。抑郁的典型主观体验就是无望、无助、无价值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无”症状,当孩子感受到整个世界的排斥和孤立,对自己发展和维持社交关系的能力缺乏信心,就会倾向于采取回避社交的行为,远离同伴,导致在遇到困难时,得不到或者不愿意寻求同伴的支持和帮助,难以很快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容易陷入抑郁的思维中。他们也容易怀疑自己不能控制环境中潜在的威胁,对环境事件充满担心,常处于强烈的应激和焦虑、唤起状态,使自己深陷抑郁的情绪而出不来。

在孩子的人格因素方面,依赖性高、低自尊水平、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全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他们会过度消极悲观的认为这种坏事情会因为自己的不好而反复出现,且改善的可能性很小。也有很多孩子,将自己的幸福和满足感完全归因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那么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排名达不到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时,他们也更容易抑郁,这更加提示我们要加强对应试教育的良性引导,在父母本能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上,除了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以外,更要加强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支持。抑郁的一个核心症状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即使孩子在学习上差点,但是他依然会有属于他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最后,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更易产生抑郁问题,且在这方面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有极显著的差异。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尤其是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身体缺陷的情况下。在躯体疾病的背景下,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使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评价敏感等,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孩子越关注自我,就越容易忽视生活的其它方面,兴趣和热情骤减,越关注缺陷和不好的事情,就越难看到世界的美好,越难感受到乐观积极的未来,越来越感觉:我是不好的,我没用,我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

吃红葡萄、喝红酒可缓解抑郁

据《印度时报》近日报道,美国药理及实验治疗学会2015年年会上宣布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吃红葡萄和喝红葡萄酒有助于缓解抑郁症。

新研究中,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苏珊·伍德及其同事通过实验鼠实验研究发现,红葡萄及红葡萄酒中的关键物质白藜芦醇不但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保护心血管等多种健康功效,而且可以缓解抑郁症症状。研究人员将一群大鼠与一只具有攻击性的“霸王鼠”放在一起。结果一些大鼠出现抑郁行为,也更容易动怒,但另外一些大鼠则没有抑郁症状也不发怒。研究人员给实验鼠注射了相当于6杯红酒量的白藜芦醇。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对大鼠发怒行为具有抑制作用,抑郁症状也大大缓解。

这项新研究结果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因为眼下由于社会压力导致的抑郁症和情绪紊乱案例不断增加,新研究结果对此类抑郁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启迪。通过经常吃红葡萄和喝红葡萄酒摄入一定的白藜芦醇,有益缓解抑郁症状。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新研究结果对研发预防抑郁症新药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