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是什么病

2020-07-14

丙肝是比较多见的一种肝脏疾病,只是绝大多数人都只了解乙肝,因为相对来说乙肝的发病率更高一些。但是近些年感染丙肝的人数也逐渐开始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所以就有必要对这种疾病做出一定的了解。那么丙肝是什么病呢?

一、丙肝是病毒性肝炎
  丙肝其实就是肝脏受到丙型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病毒性肝炎,会经过输血或者吸毒等方式进行传播,而且在发病之后会对肝脏造成极大的危害,尤其是会让肝脏细胞出现炎症坏死的不良情况,甚至还会导致肝衰竭和死亡,因此一旦诊断就要提高重视。

二、丙肝的临床表现
  1、急性丙肝症状:如果是患上了急性丙型肝炎,就会出现轻中度的黄疸症状,可有皮肤发黄、尿液发黄以及眼珠发黄的不良反应,同时可能会伴随有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的肠胃道反应,部分患者也会感觉到全身疲乏无力,并会变得嗜睡。
  2、慢性丙肝症状:对于慢性丙肝,所引发的症状就相对比较轻微,主要会有腹胀腹痛、面黄肌瘦和容易疲乏的临床表现,但症状容易反复性发作,可能就会逐渐恶化为肝硬化,从而可出现腹腔积液和肝性脑病等严重的并发症。

三、丙肝的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为丙肝,就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接受相关治疗,其主要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患者可服用特拉匹韦片、转移因子胶囊、利巴韦林以及至灵胶囊一类药物进行联合治疗,必要情况下可皮下注射一定剂量的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或重组人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不过丙肝的病程往往比较长,患者就需要坚持按疗程按剂量服药,还要定期去做肝功能检查。



丙肝是什么病相关阅读


丙肝怎么治疗

在现代生活中,丙肝在肝病中已经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很多人在听到医生告诉自己患了丙肝之后,内心都十分惶恐,其实我们需要对这个疾病有正确的认识,除了配合医生治疗外,保持合理的饮食及休息,对于丙肝的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得了丙肝怎么治疗好,丙肝患者又需要做什么呢?

1、药物治疗
  急性丙肝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保肝、降酶、抗病毒和其他对症治疗。对于慢性丙肝患者一般会给予干扰素治疗或者干扰素的联合用药,如干扰素加胸腺肽或干扰素加病毒唑片。在慢性丙肝的药物治疗中,早期治疗同样重要。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合理的休息,适当的锻炼,例如打太极、散步等对丙肝的治疗起着很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劳逸结合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2)因为丙肝是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所以家庭成员间不要共用牙杯、毛巾等生活用品,不要让病毒在我们的亲人、爱人间肆意传播。
  3)有些丙肝患者会有抽烟喝酒的习惯,某些人甚至会吸毒,戒掉这些不良嗜好才能让丙肝的治疗事半功倍。
  4)保持健康、合理的性生活。避免合并感染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

3、保持合理的饮食
  因为丙肝患者代谢能力下降,所以应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菌类及新鲜的蔬菜水果。另外,丙肝患者还应补充充足的蛋白质,不仅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营养,还能帮助受损肝细胞较快速的修复。

上面我们所阐述的都是丙肝治疗的好方法,丙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怕,它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我们每个人都有远离丙肝的机会。

为什么丙肝患者容易得糖尿病

肝脏在血糖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导致慢性肝实质损害的慢性肝病均可影响正常的糖代谢,甚至可出现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约有80%的慢性肝病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

近年来有很多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肝病患者,慢性丙型肝炎及其导致的肝硬化患者较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更容易合并2型糖尿病。

美国的一项多中心9千多人的调查显示,丙型肝炎患者发生糖尿病的危险较无丙型肝炎者增加3.77倍。巴基斯坦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抗-HCV阳性率为13.7%,而对照人群为4.9%。

为什么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更容易得糖尿病呢?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糖尿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许多研究证实,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的作用下降,被医生称为“胰岛素抵抗”或“胰岛素抗性”。

胰岛素不起作用或者作用降低了,当然就会导致血糖升高,引起糖尿病。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呢?有医生发现,丙型肝炎患者血液中一种被称为“肿瘤坏死因子”的物质增多。大家不要以为这种因子只与肿瘤的发生有关。近年来发现,这种因子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人们发现,肿瘤坏死因子在体内可以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另外,丙肝病毒常在肝脏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肪肝和肝脏铁代谢异常。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肝本身就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肝脏铁代谢异常不仅可以影响肝脏的糖代谢功能,多余的铁沉积在胰岛细胞,也可以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丙肝病毒对糖代谢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有许多研究者发现,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可以阻碍胰岛素对细胞发出糖代谢的信号,使胰岛素作用下降。还有医生发现,丙肝病毒包膜蛋白与胰岛细胞上的一种抗原非常相像,免疫系统与丙肝病毒作战的同时可能也“误伤”了胰岛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丙肝病毒还可以在胰腺组织中复制,破坏胰腺中胰岛细胞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另外,丙型肝炎患者常需要使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糖尿病是干扰素的常见副反应之一;利巴韦林可以导致溶血,铁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元素,红细胞破坏后常引起血清铁升高,影响糖代谢。多种因素影响了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的发生,因此,丙型肝炎患者对糖尿病的防治也要从多方位入手。

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为什么都要联合用药

在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中,大多采用单药治疗即可抑制病毒的复制。为什么治疗丙肝病毒感染都要许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呢?乙肝病毒属于双股DNA病毒,结构比较稳定。在复制时,双链DNA相互提供了稳定和准确的模板,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复制。

更重要的是,病毒的DNA聚合酶可以起到“拼写检查”的作用,检查病毒DNA编码中的错误并加以修复。因此,任何一次DNA病毒的复制,都与原版DNA高度一致,病毒通常比较稳定,很少发生变异。而丙肝病毒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单链的结构很不稳定,而且RNA病毒在复制时缺乏修正错误的DNA聚合酶,在复制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拼写错误”,就像打字出了错一样,没有纠错机制。因此,丙肝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很容易发生变异。

丙肝病毒在人体中平均每天产生10的10-12次方个病毒颗粒,但出现“拼写错误”的概率高达10的3-5次方。在药物的压力下,病毒复制时的“拼写错误”更多。尤其是一些抗病毒作用较弱、耐药屏障较低的药物,病毒很容易通过变异对其产生耐药。像治疗艾滋病一样,如果只用一种药物,尽管可以很快地降低血中的病毒量,但只要病毒复制时出现一点儿小小的变化就可能产生抗药性,药物就失去了治疗作用,病毒又可以继续在体内大量复制。

如果像治疗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一样,把几种药物联合起来一起同时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几种药物同时发挥强大的抗病毒作用,把病毒复制彻底抑制住,不让它们得到一丝机会复制子代病毒,也就没有机会发生病毒复制的“拼写错误”了。这不仅可以减少病毒耐药的发生率,也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停药后的复发率。因此,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需要至少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

为了方便病人的使用,制药厂家将几种直接抗病毒药物组合在一起,成为抗丙肝病毒的“鸡尾酒”复方制剂。2014年首先在美国上市的两种药物——艾伯维公司的新药“Viekira Pak”和吉利德公司的新药Harvoni都属于抗丙肝病毒的“鸡尾酒”复方制剂。

达拉他韦不能与哪些药并用

昨天有一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问我,她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目前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硝苯地平缓释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和缬沙坦分散片治疗。以前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了两次,均在停药后复发。现在检查为基因1b型丙肝病毒感染,想选择索菲布韦+达拉他韦治疗。但不知道这些药物一起吃有没有相互作用?

达拉他韦是丙肝病毒NS5A抑制剂,与与索菲布韦、阿舒瑞韦都有协同作用,联合应用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提高了丙肝病毒感染者治疗的安全性,并且可降低病毒的耐药性。

目前的研究显示,一些抗艾滋病药物与达拉他韦有相互作用,一起服用可以使达拉他韦的血药浓度升高或降低,替诺福韦酯可以使达拉他韦血药浓度升高。克拉霉素、伊曲康唑、酮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达比加群酯与达拉他韦一起服用时,也可以升高达拉他韦的血药浓度;但地塞米松、莫达非尼、乙氧萘青霉素和利福喷丁可以降低达拉他韦的血药浓度。

达拉他韦也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血药浓度,影响其他药物的疗效或使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增加。例如:达拉他韦可以增加地高辛和一些他汀类降酯药的血药浓度,使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增加。

达拉他韦还与苯妥英、卡马西平、奥卡西平、苯巴比妥、利福平、利福布汀中草药贯叶连翘有可能的相互作用。在使用达拉他韦治疗前应该咨询医生,避免与这些有相互作用的药物一起服用。美沙酮和丁丙诺啡与达拉他韦无明显相互作用,使用美沙酮和丁丙诺啡等药物的吸毒者在达拉他韦治疗时,无须调整药物剂量。

建议患者在治疗丙型肝炎期间适当减少瑞舒伐他汀的剂量,同时监测血压,如果血压降得太低,可能是缬沙坦血药浓度增加所致,建议在心血管内科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缬沙坦的剂量。

提醒大家:索菲布韦和达拉他韦都是刚刚上市不久的新药,虽然有些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能在网站中检索到,但在治疗期间仍需要密切监测,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注意心率、血压的各种变化,如果遇到不适,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没有丙肝抗体的丙型肝炎存在吗

今天,我收到一位妇产科同事的提问,说她的朋友检测丙肝抗体阴性,但丙肝病毒RNA却为阳性,高达10的6次方。她问我:可能吗?我告诉她,这种没有丙肝抗体的丙型肝炎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可能发生。

第一种情况:丙肝病毒急性感染的“窗口期”。

一般来说,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抗体不会马上产生,需要经过4~32周才能从血清中检测到抗HCV(图1)。从病毒感染到能够从血中检测到抗HCV的这段时间,被医生称为丙肝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在这段“窗口期”时间内,尽管血清抗HCV阴性,但实际上血液内已经存在丙肝病毒的复制,并具有传染性。

第二种情况:隐匿性丙肝病毒感染。

丙肝病毒的隐匿性感染一般发生在免疫低下人群或两种以上病毒共感染的情况下。在一些免疫低下的人群中,机体的免疫系统对入侵的丙肝病毒不产生抗体或产生的抗体较少,难以检测出来。或者在两种或多种病毒共感染时,病毒之间可能会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一种病毒会抑制一种病毒的复制或干扰抗体的产生,出现丙肝病毒抗体或抗原的“假阴性”。

Castillo等在52例抗HCV阴性/HCV RNA阴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中检测HCV RNA,结果有21例(40%)肝组织标本中HCV RNA阳性,定义为隐匿性HCV感染。在印度,102例HBV感染的透析患者中,30例被诊断为HCV共感染,但只有3例抗HCV阳性,27例(90%)经HCV RNA检测阳性确诊为HCV感染,被认为是隐匿性HCV感染。在一些艾滋病与丙肝病毒共感染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建议去复查丙肝抗体和HCV RNA。如果HCV RNA持续阳性,且6个月内不阴转,建议按照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给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