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肛门疼痛什么时候会好

2020-07-14

放疗肛门疼痛什么时候会好?在临床上,放疗是一把双刃剑,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当然也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放疗肛门疼痛这种情况考虑是放疗的后遗症。

对于这种情况,建议患者平时从饮食上要注意,要吃一些清淡的消化的食物,不要吃一些过于辛辣的,温软的食物为主。首先要保持大便通畅,进食易消化、少含渣滓的食物。饮食应粗细搭配,少饮浓茶、咖啡、酒类及少进辛辣食物,以减少对肛管的刺激。便后要温水坐浴,局部应用痔疮栓或痔疮膏。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取注射治疗、冷冻治疗及物理治疗。严重者可手术治疗。

放化疗对身体有一定的副作用,不能全部杀死癌细胞,只能是按照比例杀死癌细胞残余癌细胞,在身体虚弱免疫力低的情况下,发展很快,形成新的病灶。

建议采用中医动态的疗法,服用中草药全面调养综合治疗,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杀死残余癌细胞,提高免疫力,有效的控制病情发展,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病情得到明显好转和控制,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放疗肛门疼痛什么时候会好相关阅读


疼痛是症状还是疾病

  1.疼痛是症状还是疾病?

人们通常都认为疼痛只是疾病的症状,只要疾病治好,疼痛就会消失,这是认识误区。说两个大家都知道的疾病——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原发疾病已经痊愈了,患者的各种化验检查均已正常,但是疼痛依然存在,并且是医学界公认的最痛苦、最顽固和治疗最困难的一种剧痛,需要单独医治。

明确指出:急性疼痛是症状,慢性疼痛是疾病。疼痛通常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指短期存在(少于三个月)、通常发生于伤害性刺激之后的疼痛,由原发疾病引起,随着原发病的治愈疼痛也随之消失,如高血压引起的头疼,一旦血压正常,伴随的头疼也随之缓解。而急性疼痛如果在初始阶段未得到完全控制,可能会发展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常在原发疾病治愈后,疼痛仍持续存在,并呈逐渐加重趋势,可在没有任何确切病因或组织损伤的情况下持续存在,此时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与原发疾病完全不同,如部分带状疱疹病人,疱疹虽已消失,但疼痛仍迁延数年甚至终生。

  2.你知道疼痛的危害有多大吗?

疼痛是人体患病的重要信号,它提醒人们应及时去医院看病痛可使患者精神痛苦,影响饮食起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疼痛将引起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免疫力低下而诱发各种并发症,甚至引致痛性残疾或影响到病人的生命。疼痛通常影,这是疼痛对人体有利的一面。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疼痛对人体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引起灾难性后果。轻微的疼响人的睡眠和情绪,称为疼痛三联征。人们因为疼痛而影响睡眠,休息不好就会引起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和心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又会加重疼痛的程度和发作,而疼痛的加剧更进一步导致睡眠障碍,从而形成对身体功能损害的恶性循环,导致人体正常机能的失衡。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疼痛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作为五大生命体征之一,能有效反应人体机能的状况。

人过中年注意疾病的来袭~肩膀或颈部酸痛

常言讲"不通则痛,痛则不通"。主要因素即是由内脏气血运行不顺,与脏腑机制不健全所导致。一般而言,肩膀或颈部酸痛是很有学问的,并非所谓运动伤害,五十肩,韧带发炎等单纯原因而已。所以,为什么大家花了时间和金钱,长期复健,痛点注射类固醇,或服用止痛药,达不到效果之外,精神的煎熬更为痛苦。其实,酸痛的位置可反射出内脏问题,像是长期左边颈部和肩膀酸痛,主要因为心脏位于人体左侧,长期心火上升,或心脏功能出了问题自然会出现气血阻塞,就会有左边颈部或肩膀僵硬,酸痛,转动不灵活,或常常习惯落枕。至会延伸至左肩胛骨酸痛。

同样的,肝脏位于人体右方,当肝阳上亢,肝火上升时,刚才所提及之酸痛现象就会出现在右侧身体。有时酸痛位置会跑,会由单侧变为两侧,因为长期心肝火气都未消除,火往下传动后,会造成肠胃蠕动障碍,而肩膀两侧即是反射肠胃。

如果每天能利用一点方法,把身体里面的火气和毒素向体外排掉,保持气血通畅,酸痛毛病自然消除。

人体组织结构,透过现代医学能非常正确的告诉我们,血是行走于血管之内,血管是隐藏于肌肉之内,而肌肉则附在骨架之上。肌肉与骨之间则有气,又称为五脏之气。年龄渐长气血渐弱,尤其更年期雌激素减少,更加速骨质流失,所以应该多加保养。否则容易造成骨头表皮剥离。

长期姿势不良或意外伤害都容易造成长骨刺或椎间盘突出,因而使气血行进时压迫到神经产生不适。通常只会影响一条脊髓神经,而坐骨四周神经丛,由上而下直达脚尖,所以坐骨神经影响范围较广,疼痛情形更为严重。

内脏痛的诊断鉴别

内脏痛主要是由内脏器官障碍所引起的,包括扩张、缺血、炎症以及肠系膜的牵拉等。患者往往表现出如恶心、发热、不适和疼痛等联合症状。

内脏痛主要有以下几种临床特征:

1、由于感受器分布不均或者缺乏适当的伤害性刺激,并非所有的内脏器官都能产生痛觉。

2、内脏痛并不总是与损伤有关,即内脏痛具有非结构依赖、非功能依赖的特性。

3、因为内脏和躯体的传入神经在中枢有会聚现象,所以内脏痛往往牵涉到体壁。

4、可能和传入神经的分布有关,内脏痛很少局限于某一个部位,是弥散性的。第五,内脏痛往往伴有明显的运动和自主神经反射活动,很可能是机体对外界的一种应激反应。

内脏痛需要做如下鉴别:

1、真性内脏痛:是内脏本身受到剌激时产生的疼痛。为一种钝痛、酸痛或烧灼痛,也可为绞痛。由空腔脏器的扩张、痉挛或强烈收缩,化学物质的剌激,脏器的牵拉引起。

其特点为:

⑴内脏痛位于身体内部,发生的较缓慢,但持续时间较长;

⑵缺乏双重痛感;

⑶定位不明确,痛区边缘不易确定。

2、体腔壁痛:又称类似内脏痛,是由体腔的壁层受剌激引起的疼痛,如胸膜、腹膜受到炎症、压力、摩擦或手术等导致的疼痛。此种疼痛还有一个特点是其相应脊髓神经段的皮肤出现疼痛或痛觉过敏。

止痛药物多,滥用有危害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关节痛、肌肉痛、头痛、牙痛、腰痛、胃痛……它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疼痛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由于长期疼痛而产生心理疾病。也有因治疗不规范导致局部疼痛转化为复杂的局部疼痛综合症或中枢性疼痛,成为难治的慢性疼痛病。因此疼痛需要规范治疗。

药物治疗是临床的常规治疗方法,如何规范正确使用止痛药,应该厘清如下几个问题。

1、止痛药的分类与选用:

1)第一类精神药和麻醉药:如吗啡、度冷丁、强痛定、芬太尼等。还包括曲马多等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这类药物对大脑痛觉中枢具有抑制作用,从而可以起到强大的镇痛效果。但是,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必须注意长期使用后导致药物成瘾性。这类药物常用于外伤性剧痛(如严重创伤、烧伤、骨折等)、内脏绞痛(如心绞痛、肾绞痛、胆绞痛时与阿托品合用)、癌症和其他原因的慢性剧痛、手术后疼痛等。

2)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去痛片、复方氨基比林、安乃近、尼美舒利等。这类药物通过抑制或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因为前列腺素能够促使神经末梢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病因子的敏感性增加),从而起到镇痛作用。这类药物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一般对钝痛效果较好,对外伤性剧痛、内脏平滑肌绞痛则无效。常用于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月经痛等。

3)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如消炎痛、炎痛喜康、双氯芬酸钠、罗非昔布、塞来昔布、布洛芬、保泰松等。作用机制同解热镇痛药,因此临床有时将两者归为一类。其作用特点是消炎作用较强,对消除炎症性疼痛效果显著。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疼痛。

4)平滑肌解痉药:如阿托品、颠茄酊、东莨菪碱、普鲁苯辛等。这类药物通过解除平滑肌痉挛,所以可缓解平滑肌痉挛所引起的各种内脏绞痛。常用于胃肠痉挛性疼痛、肾绞痛、胆绞痛等。

5)抗焦虑止痛药。头痛病人常伴焦虑、紧张、不安。紧张性头痛病人由于面部肌肉紧张、收缩使头痛更加严重, 用抗焦虑药物可以使情绪稳定、肌肉放松, 所以也用于头痛的联合用药。代表性药物有安定、舒乐安定、三唑仑等。

 2、止痛药滥用风险

1)成瘾性:第一类精神药和麻醉药品,对于癌痛和长期慢性剧烈疼痛者,很少成瘾。但是对于一般疼痛患者,容易成瘾,停药后会出现戒断症状,表现有精神不振、打哈欠、流泪、流涕、出汗、全身酸痛、失眠、呕吐和腹泄等。即使是长期大量使用去痛片、安定等,也会产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身体依赖性。

2)掩盖病情:有些疼痛,如果未经医生确诊之前,滥用止痛药,虽然暂时疼痛的感觉可以减轻,但有可能掩盖疾病特有的症状,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而贻误病情。如急性腹痛、头痛等。

3)胃黏膜损害。长期或大量服用止痛药,尤其是空腹使用后,可出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饱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严重的可致胃黏膜损害,引起消化性溃疡,严重的可导致胃出血或穿孔。这是非激素类抗炎镇痛药和解热镇痛药的主要不良反应。

4)导致肾功能不全和间质性肾炎。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含有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的解热止痛药,可引起肾乳头坏死及肾间质炎性改变性肾病。近年来,国内外有许多因服用止痛药发生肾毒性作用的报道,其中主要是止痛药抑制了前列腺素合成,导致肾功能不全和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可诱发肾乳头癌、肾盂癌、膀胱癌等。

5)肝脏损害。有报道,在治疗剂量下,能导致10%的患者出现肝脏轻度受损,长期或大量服用扑热息痛可影响肝功能,引起中毒性肝炎。尼美舒利由于存在肝损害,CFDA已经规定12岁以下儿童禁用。

6)诱发心血管系统疾病。非甾体抗炎止痛药能明显干扰血压,使平均动脉压上升。有报道,服用罗非昔布18个月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相对危险性增加。

7)导致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止痛药的过度使用,可减少血液中5-羟色胺的含量,导致神经突触后受体的上调节,从而干扰人体内在的疼痛调节机制。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听力损害、嗜睡、失眠、感觉异常、麻木、幻觉、震颤等。

8)妊娠期的不良反应。非甾体抗炎止痛药被认为是诱发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潜在因素;孕服用阿司匹林可导致产前、产后和分娩时出血;吲哚美辛可能会引起某些胎儿短肢畸形、阴茎发育不全等。

9)血液系统反应。阿司匹林等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内的形成,使凝血酶原在血中的含量下降;还能影响血小板的生理功能,使凝血时间延长,凝血功能受影响,长期使用容易引起出血倾向。安乃近、保泰松、消炎痛等可抑制骨髓而引起血细胞减少,甚至导致粒细胞缺乏。

10)过敏反应。有些止痛药会导致过敏反应,临床表现的症状有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譬如阿司匹林所致的过敏性哮喘,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环氧化酶之后,堆积的花生四烯酸经另一途径生成了大量的过敏介质所造成的,可伴有荨麻疹或喉头水肿。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所致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

 3、止痛药的规范使用

1)正确选用。依据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疼痛强度和,止痛药的药理作用、适应症和不良反应,正确选用镇痛药。遇到患者有疼痛不适症状时,随意使用止痛药,要明确诊断后再使用,既能确保使用止痛药的针对性,又可避免盲目止痛掩盖真正的病症而耽误治疗。

2) 癌症止痛应遵循三阶梯用药原则。一是按患者疼痛的轻、中、重不同程度,给予不同阶梯的药物。一般首先使用非阿片类止痛药,如果所用药物、剂量及用法不能达到止痛效果,可加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果二者合用后仍不能止痛,则可以使用强阿片类药物;二是用药个体化,用药剂量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确定,以无痛为目的,不应对药量限制过严而导致用药不足;三是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变化,及时处理各类药物的副作用,观察评定药物疗效,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交替用药。长期反复使用同一种止痛药物,容易产生耐受性,此时不能依靠增加剂量实现止痛效果,应及时改用其它化学结构类型的止痛药物代替。需要长期用药时,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用药过程中注意检测可能出现的各系统、器官和组织的损害。

4)联合用药。对中、重度疼痛,最好使用两种以上止痛药物,这样可以减少其用量及并发症,增强止痛效果。譬如癌痛治疗,常常会联合用药。

5)灵活掌握不同给药途径。病人因病情或治疗产生严重恶心、呕吐或吞咽困难时,可使用止痛药的肛门栓剂,贴剂,在不降低止痛效果同时,也避免了药物对胃肠、肝脏的损害。严重的疼痛还可以选用针剂,经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

6)关注用药的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如出现可疑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必要时应及时对症给予适当的处理。如果存在下列情况应禁用或慎用止痛药: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和近期胃肠道出血者,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药物过敏者;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血细胞减少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疼痛领域的现状是怎样的

疼痛已被当今医学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其重要性日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对疼痛研究的加深,上世纪40年代国外开始将疼痛从病状升至疾病大类。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中称,全球每天至少有400万人在经受着慢性疼痛的折磨。

据统计,在成年人中,大约30%患有慢性疼痛,约有2/3的门诊病人伴有各种疼痛病症。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的重要性正日益凸现出来。然而中华医学会疼痛分会的调查显示,当人体发生疼痛症状时,70%的人都不会到医院去检查治疗,而往往在疼痛袭来,靠自己的常识和意志力同疼痛进行斗争。

然而,有痛忍着不治,是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的,这个时代即将过去,代之而起的口号应是——“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但长期以来,国内医生关心疾病本身远远重于对病人疼痛感受的关照。只有到了一些严重疾病最后治疗无望时,医生才会注意到病人的疼痛感受,使用吗啡等镇痛剂,但此时的疼痛已经达到或超过人体承受的极限,病人痛苦不堪又对药物产生依赖性。如果起先还可以保持一小时注射一次镇痛剂,随着病情发展也许每过一分钟都需要注射一次。疼痛感的增强,使病人对于疾病的恐慌也随之加强。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类生存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人们对疼痛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疼痛可能只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可能就是疾病的本身,但对患者而言,缓解疼痛有时比治疗原发疾病更重要。

在国外,止痛是病人求医的基本诉求,病人可以忽略病症的严重性,但首先必须获得的体验是不再疼痛,这也被视为基本人权。如果在各种治疗之初就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疼痛的感受,不仅有利于患者解除痛苦,而且对于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有积极的意义。

1979年国际疼痛协会给疼痛所下的定义是“由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害所引起的使人不适的感觉或情感体验”。可见疼痛是主观感觉,涉及到躯体、精神、环境、认知和行为等多种因素,其成因复杂、测量困难,程度很难找到客观指标来衡量。

因此在对疼痛进行测量和评估时,应从疼痛的严重程度、治疗疼痛的缓解状况、患者的精神痛苦及患者对疼痛的感受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只有对疼痛进行了正确的评估,才能对疼痛进行正确的治疗。

近年来,在疼痛性疾病的临床及科研领域中,多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疼痛评分法(NPRS)、口述分级评分法(VRSs)等来测量疼痛的强度,应用多因素疼痛调查评分法对感觉、情绪和评价等多因素进行调查评定或采用行为评分法、疼痛日记评分法等行为疼痛测定方法,根据疼痛对日常生活和活动的影响来评定疼痛的程度。

随着全世界范围内对疼痛领域的日益关注。近年来我国也在医疗机构中增添了疼痛科这一科室设置。针灸疗法止痛效果明确,尤其是针刺镇痛,起效迅速、疗效确切、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以避免因频繁用药引起的药源性头痛,是非常好的一种针对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手段,应在疼痛科中推广使用。

但目前我国各大医院的疼痛科多由西医麻醉科、神经科或外科的医师组成,很少有针灸专业医师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