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白破疫苗接种时间

2020-07-14

现如今有关疫苗接种的问题沸沸扬扬,疫苗对于小儿健康的重要性人人皆知,它对一些疾病的预防是强力有效的,按照规定刚出生的婴儿,是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接种常规疫苗的,这样才能起到最佳的免疫作用,那么,百白破疫苗接种时间是什么时候呢?

1、接种时间:

婴儿出生后满3个月开始接种第一针,要完成该疫苗的基础免疫,还需在出生后满4个月和满5个月时再各接种一次。连续接种3针,每针间隔时间最短不得少于28天,在1岁半至2周岁时再用百白破疫苗加强免疫1针。即在婴儿体内产生了抗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三种传染病的抗体。

如果超过三岁则不应再接种白百破疫苗,应等7周岁时用精制白喉疫苗或精制白破二联疫苗加强免疫1针。

2、接种方法:

在宝宝臀部外上1/4或上臂三角肌,进行肌内注射。

3、接种后反应:

注射百白破疫苗的第二针后,因注射剂量增加了,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反应,如在接种后的当天晚上婴儿会哭闹不安,难以入睡,有时还会发烧(一般不超过38.5C)。注射的局部会红肿、疼痛,也可使婴儿烦躁不安。这种反应一般可持续1~2天之后自行恢复,不需处理。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百白破疫苗注射的副作用比较大,如果婴儿体温升至39.5C以上,有抽搐、惊厥、持续性惊叫等严重反应,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治。在注射第二针或者第三针的时候,要注意把上述情况反馈给医生,由医生决定是否将继续注射。



百白破疫苗接种时间相关阅读


脊灰疫苗是什么

疫苗的类型有很多种,大家最为常见的有: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等,这些都属于国家免费接种的一类疫苗,需要按照年龄进行常规免疫接种,每个孩子都必须打,很多准妈妈们不知道脊灰疫苗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脊灰疫苗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手段,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上呼吸道症状、肢体疼痛为主。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性损害,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

部分患者可发生迟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一般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故俗称“小儿麻痹症”。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脊髓灰质炎传播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本病可防难治,一旦引起肢体麻痹易成为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脊灰疫苗分为两种,一种为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和滴剂),一种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注射)。脊灰疫苗接种时间一般都是在宝宝2足月后开始,根据疫苗种类的不同接种时间稍有偏差。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通知,从2016年5月1日开始,我国实施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策略,停用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tOPV,糖丸),用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滴剂)替代,并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首剂疫苗将由口服改为注射,即脊灰疫苗免疫程序调整为:

二月龄接种一剂脊灰灭活疫苗(IPV),三月龄、四月龄、四周岁各接种一剂二价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所有疫苗均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免费接种。

接种脊灰疫苗之后,可能会出现轻度发热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和皮疹等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进行治疗的,属于正常的疫苗接种后反应,但是如果情况比较严重,且长时间不消退,必要时可对症治疗。

疫苗可以和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吗

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可以抵御病原体的感染。这是因为抗体可以和抗原结合,使抗原失去毒力或失去侵害机体细胞的能力,抗体还会协助其他免疫细胞发挥抵御疾病的作用。从理论上讲,体内如果有针对疫苗的抗体可以降低或完全消除疫苗的免疫反应。

但是,这种抗原-抗体的反应一般只会影响减毒活疫苗的作用,对灭活疫苗没有影响。例如:新生儿体内有来自于母体的麻疹抗体,所以在出生后8个月以前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常常导致免疫失败。这是因为减毒活疫苗包括的抗原很少,接种后必须先在体内复制,然后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可是,体内如果有针对疫苗抗原的抗体,疫苗在体内还没有复制就被抗体消灭了。

因此,减毒活疫苗不能与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同时使用,接种了减毒活疫苗后,至少2周以后才能使用含有抗体的血液制品;如果已经输注了含有抗体的血液制品,接种减毒活疫苗(如麻疹疫苗)的时间至少要间隔3个月,血制品使用后甚至要间隔11个月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但是,这种情况也有例外。

体内的抗体对卡介苗没有影响,因为卡介苗的免疫作用与抗体。对口服和鼻腔内接种的减毒活疫苗也无明显影响,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口服伤寒菌苗、鼻腔内接种的流感减毒活疫苗,因为这些疫苗只在肠道和鼻腔的接种部位复制,诱导局部产生抗体,不会进入血液。

在我国,黄热病疫苗不受血液制品的影响,因为我国属于非黄热病疫区,很少有人体内存在黄热病抗体,血液制品中也不会含有黄热病抗体。因此,使用血制品后仍可以接种黄热病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通常不受体内抗体的影响。这是因为灭活疫苗的抗原剂量足够,进入体内后可很快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有时(疾病暴露后预防),免疫球蛋白甚至可以和疫苗同时应用(主动-被动联合免疫)。例如:狂犬病暴露后,可以在伤口周围注射狂犬病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然后再接种狂犬病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然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疾病暴露后预防一般要先注射免疫球蛋白,后接种疫苗,而且两者要注射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孩子打疫苗为什么非要按一定的程序

今天,我收到一位母亲的来信,说现在是夏天,正逢雨季,蚊子很多,孩子被咬了许多大包。由于孩子才7个月,还没有到防疫站规定的8月龄接种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时间,她非常担心孩子感染乙脑。来信问我:孩子打疫苗为什么非要按一定的程序?为什么乙脑疫苗非要等孩子8个月时才能接种呢?能不能提前接种?

疫苗接种的时间、间隔都要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决定疫苗接种的程序有许多因素。

一是婴儿在出生前可以从母亲体内获得许多疾病的抗体,这些一般可以维持到婴儿出生后4~6个月,6个月内的婴儿很少得病。所以,许多疫苗都放到婴儿半岁以后才开始接种。

二是新生儿在刚刚出生时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有些疫苗接种过早,免疫系统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效果较差。新生儿长到7~8个月后,免疫系统发育逐渐成熟,产生抗体的能力增强,在这个时候接种疫苗,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抗体,免疫效果较好。

三是出于疫苗的安全性考虑。有些疫苗接种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可能耐受性差,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需要孩子长大一些再开始接种。

四是一些疫苗由于维持时间较短,并要给机体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抗体,接种的时间还需要根据疾病的流行季节,在疾病流行前1~2个月开始接种。比如乙脑疫苗,最好在乙型脑炎流行季节前1~2个月开始接种2次(间隔7~10天)。

这些疫苗的接种时间、接种时机、接种间隔和接种后的效果都是临床医生通过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所以,小孩出生后接种疫苗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接种。

新生儿的疫苗打在什么部位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接种的疫苗有两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乙肝妈妈所生宝宝还要增加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那么,新生儿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应该打在什么部位?

我国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规定的乙肝疫苗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7年专门制定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中建议: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IU;同时在另一侧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 μg/0.5 ml,……”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2017年又对新生儿期疫苗接种及相关问题提出了更细致的建议:“乙肝疫苗在右上臂三角肌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卡介苗“接种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都是肌内注射,而卡介苗是皮内注射。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量较大(1 ml或2 ml),需要打在较厚的肌肉内。新生儿肌内注射与成人不同,不能打在屁股(臀部肌肉)上,而是要打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这是因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和新生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尤其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不适合注射给药;而大腿前部外侧肌肉较厚,无主要血管神经通过。

另外,选择臀部注射,大多数新生儿需要改变体位,操作十分不方便(尤其是危重儿),而选择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容易暴露,注射时无论抱姿或躺姿都能方便操作。

乙肝疫苗药量较小(只有0.5 ml),打在上臂三角肌内即可,也可以打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侧的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卡介苗一定要接种在皮内,接种部位过深(注射到皮下)则属于接种失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局部反应和全身播散性感染。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提出的《新生儿期疫苗接种及相关问题建议》中专门指出:“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卡介苗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不会降低卡介苗的免疫效果。”并统一了新生儿疫苗的接种部位:卡介苗一般都接种在左侧上臂皮下,为了与乙肝疫苗分开部位接种,把乙肝疫苗接种在右侧上臂三角肌内,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内(左右两侧都可以)。这个建议使新生儿疫苗接种更规范、更及时,且不易出错。

接种乙肝疫苗后多久可以怀孕

接种乙肝疫苗后多久可以怀孕?这个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回答:一是怀孕妇女能不能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会不会影响胎儿?二是为什么要求先打疫苗再怀孕?

怀孕期间是可以接种乙肝疫苗的,乙肝疫苗不会影响胎儿。怀孕期间一些减毒活疫苗是不能接种的。如:麻疹疫苗、风疹疫苗、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及其它们的联合疫苗等。因为减毒活疫苗可以在妊娠妇女体内复制,有导致胎儿感染,造成流产或胎儿畸形的风险。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对怀孕妇女一般是安全的。乙肝疫苗属于基因工程疫苗,因素不会影响怀孕和胎儿。

早有临床研究证明怀孕妇女接种乙肝疫苗是安全的。妊娠妇女接种乙肝疫苗后,不仅可以和非妊娠妇女一样产生抗体,还可以把抗体输送到胎儿体内,使胎儿获得了先天性免疫力,而且对胎儿和母亲无明显不良影响,不会导致胎儿异常。

在美国,乙肝疫苗没有被列入妊娠期间禁止使用的疫苗之列,建议所有妊娠妇女在产前筛查乙型肝炎,对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孕妇,如果属于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建议在孕期接种乙肝疫苗。

因此,孕期接种乙肝疫苗是安全的。如果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意外怀孕,不必担心。乙肝疫苗不会影响胎儿发育,不必中止妊娠。

但是,我国疾控中心还是要求乙肝疫苗不要在怀孕时接种,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育龄妇女(配偶或性伙伴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应该先打疫苗再怀孕。这一方面是因为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女性接种3针乙肝疫苗产生抗体后再怀孕不仅可以有效预防性接触感染乙肝病毒,同样也可以把体内的抗体转移给胎儿。

另一方面,尽管乙肝疫苗对妊娠及胎儿无影响,但孕期接种疫苗后,一旦出现自然流产、胎儿异常等的偶合症,常常会给疫苗背上“黑锅”。孕前接种疫苗可以避免这些没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