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

2020-07-14

在生活中,人们一般情况都会定期体检,因为体检可以保障人体的身体健康,但是有很多人在体检的时候,就会出现甲胎蛋白偏高的情况,但这个出现偏高之后,就证明了人们的身体出了异常,所以需要及时注意起来,检查具体情况之后接受治疗。

 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
  1、肝癌
  肝癌是常见的造成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之一,一般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不到20μg/L,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据调查发现约有80%的肝癌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会升高,通常以400μg/L为标准,高于此数值应该考虑肝癌的可能性,一般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甲胎蛋白就已经升高,所以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定期的检查。因此,甲胎蛋白对肝癌的肝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提醒一点的是:不能仅仅凭借甲胎蛋白偏高的指标来诊断或排除一种疾病是不可靠的,因为肝癌的发现不一定都需要甲胎蛋白偏高,有些肝癌可以是甲胎蛋白值正常的,故应同时结合其他血清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才可增加诊断可靠性。
  2、病毒性肝炎
  慢性肝炎活动期甲胎蛋白有轻度、中度升高,一般在50~300μg/L,与肝细胞癌不同点为升高幅度低,一般不持续增高,经治疗后降低以至恢复正常。
  3、新生儿肝炎
  30%新生儿肝炎可测出甲胎蛋白,发生率随病情的严重度而增加,大多明显增高。此可与先天性胆管闭锁鉴别,后者甲胎蛋白大多正常。
  4、妊娠妇女和新生儿也会出现甲胎蛋白的一时性升高
  因为甲胎蛋白是胎儿的正常血浆蛋白成分,是胚胎早期的主要蛋白质,妊娠期妇女甲胎蛋白是会明显升高,一般在妊娠后3个月,甲胎蛋白就明显升高,到7-8月孕妇母血中AFP量达到最高峰并相对稳定,但其仍旧低于400μg/L,约在产后3周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5、甲胎蛋白偏高可能与非恶性疾病有关
  如急、慢性肝炎,重症肝炎恢复期,肝硬化,先天性胆管闭塞,畸形胎儿等甲胎蛋白可出现升高,但是起升高的幅度比较小,且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体检甲胎蛋白偏高的原因相关阅读


无法手术的晚期肝癌放射治疗效果如何

原发性肝癌高发于亚洲及非洲,由于肝癌患者多伴发肝硬化,肿瘤多发病灶,容易侵犯肝脏的重要血管等等原因,因此仅仅一部分患者能够接受手术治疗,虽然有报道动脉导管化疗介入治疗使无法切除的肝癌患者生存期延长,但是前瞻性的随机实验中并没有得到证实。局部放疗在局限的肝癌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但是由于肝脏对放疗的耐受性较差,因此在大肝癌放疗中肝脏的耐受性及放疗剂量一直没有解决。

为解决上述难题,韩国医学中心放疗科教授对59例1998~2002年间的肝癌患者行局部放疗并对放疗的疗效进行了评价。CT模拟定位,放疗剂量为30~55Gy,平均剂量45.3Gy,单次剂量2~3Gy。通过测量CT影像下肿瘤最大径的改变,评价肿瘤应答情况。

结果:59例患者中,治疗有效者为39例,占66.1%。其中肿瘤完全消失(CR)的有5例,34例患者肿瘤缩小大于50%(PR)。等效生物剂量大于50Gy者,CR或PR者占到72.8%,而小于50Gy者,仅有46.7%的患者获得CR或PR,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299)。放疗后,2年生存率为27.4%(中位生存期10个月),而2年生存率受肿瘤反应率(CR+PR)的影响(P=0.0640)。对于CR患者,2年生存率为50%,PR患者,2年生存率为21.8%。本组病例中,未出现3、4级急性毒副作用,3例患者出现进展性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患者,放疗的肿瘤反应率(即近期有效率)为66.7%,放疗的副作用能够接受,放疗剂量是预后的显著影响因子,但是放疗的最佳剂量还没有确定,需要进一步剂量递增临床实验来确定肝癌放疗的最佳剂量。

肝细胞腺瘤---分化良好的肝细胞肝癌

患者女性,36岁。 因胃病去医院看病,B超发现肝脏实性占位性病变。行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肝细胞癌。住院开刀,切除肝肿瘤。手术后带切片来我院会诊。经重新阅片,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腺瘤(注:良性肿瘤,切除后即治愈)

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 )是一种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多发生在育龄期妇女的正常肝脏上,与长期口服避孕药有关。

大体表现:好发于肝右叶,一般为单发结节,偶见多发结节。结节大小不等,较肝局限性结节状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FNH)的结节大,平均8-10CM。结节常位于肝包膜下,境界清楚,多有完整包膜,切面淡黄褐色,常伴有出血、坏死,与周围肝脏分界清楚。

镜下表现:瘤细胞多边形,界限清楚,胞浆淡染。核圆形,大小比较一致。瘤细胞梁索状排列,梁索一般为1-2层瘤细胞,排列比较拥挤,不见正常肝索的放射状排列。偶见腺管样排列。缺乏细胆管和汇管区。

鉴别诊断:与肝细胞癌的鉴别要点:后者瘤细胞变小,肝板的细胞层次常超过3层,常见假腺样结构。细胞有异型,核浆比例增大,胞浆嗜碱性增强,可见核分裂,病变缺乏纤维包膜。当见到血管、淋巴管内瘤栓,间质及汇管区的浸润时肝细胞肝癌的诊断即可明确。但是在穿刺肝活检标本中,有时高分化肝细胞癌与肝细胞腺瘤的鉴别十分困难,需要结合临床病史。肝细胞癌结节周围往往伴有肝硬化背景,而肝细胞腺瘤结节周围往往是正常肝细胞。

肝腺瘤的肝细胞索有窦壁细胞(CD68可显示枯否细胞)存在,肝细胞癌中则没有窦壁细胞。

甲胎蛋白升高都与肝癌有关吗

甲种胎儿球蛋白(简称:甲胎蛋白,英文缩写:AFP)是由胎儿肝细胞合成、在胎儿血清中正常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一般在妊娠后开始上升,胎龄16~20周时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至胎儿娩出后1~5周完全消失。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P阳性率常明显升高,超过350ng/ml,甚至达1000ng/ml以上或呈进行性升高。因此,临床医生常把AFP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疗效考核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在原发性肝癌的普查中,AFP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发现早期肝癌,使病人获得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但甲胎蛋白升高不一定都是肝癌。由于甲胎蛋白是肝细胞发育时的一种特殊蛋白,因此在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变时,伴随肝脏的修复和肝细胞的再生,也可产生和分泌AFP,血清中AFP也会升高,但通常仅为轻度升高(小于350ng/ml),这种AFP升高不一定是坏事。

例如:重症肝炎病入血清中AFP水平升高,常提示肝细胞再生活跃,抢救成活率较AFP阴性者高,预后良好。随着疾病的恢复,动态观察AFP水平常逐渐下降并恢复正常。使用一些刺激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如:促肝细胞生长素)后,也可出现AFP的升高。如果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AFP长期处于高水平,居高不下,甚至进行性升高,则应警惕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除了肝病以外,患生殖系统胚胎性肿瘤如睾丸癌、卵巢畸胎瘤、消化道肿瘤、胰腺癌伴肝脏转移者,亦常出现AFP升高。在急性大量失血后,偶尔也可见到AFP升高。

肝癌术后复发和哪些因素有关

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肝病的背景和肝癌切除术后复发有密切的关系,从肝癌的生物学特性而言,肝癌体积越大,术后复发的风险就越大;单个结节比多结节的肝癌术后复发的风险小;肝癌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的复发的风险高。

如果显微镜下发现有血管侵犯,则术后复发的风险大。因此,肿瘤直径过大、多结节、肝癌边界不清、血管受到癌细胞侵犯的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高。

患者的肝病背景和复发也有密切关系,如果手术前的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或者乙肝病毒DNA的负荷比较高,术后复发的风险也高。这是因为肝脏的慢性炎症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容易造成复发,因此,对于手术前有肝炎活动的患者,应该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不仅对于肝功能恢复有好处,也有助于降低术后的复发。

肝癌不手术还可以放疗

放疗也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随着现代放疗技术的进展,很多早期不能手术的小肝癌采用现代放疗可获得根治,且肝功能损伤较小。以体部伽玛刀为例,我医院放疗科采用伽玛刀治疗肝癌的5年生存率为45%。

年老、体弱等不能承受手术的肝癌患者,肝癌早期肿瘤微小,没必要动刀开膛的患者,术后残留或术后局部复发的患者,肝转移癌患者可考虑伽玛刀治疗。

肝癌患者发热是什么引起的

家属提问:“我的一位远亲去年十二月肝癌确诊,病灶4.2*5.1cm,当时未发现转移,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治疗,半个月前才来京求医,随即出现发烧症状,请问医生肝癌患者发烧是什么引起的?”

癌热:有些肝癌患者出现发热的症状,多为中低度发热,约37~38摄氏度,午后比较明显。少数患者可为高热,可达39摄氏度。化验血时,多数患者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也有些肝癌患者白细胞明显升高,但做血培养却没有发现细菌,若给予抗菌治疗不能缓解发热。这种发热临床上称之为癌热,是肝癌引起的。

若肝癌患者出现癌热,则表明肝癌发展比较快,预后也较差。肝癌引起的发热多是因为肿瘤组织内非感染性炎症或肿瘤坏死而释放的制热源引起的,不易控制,但经过有效的抗肿瘤治疗,肿瘤缩小,发热也会缓解。

感染:另一种情况,肿瘤患者抵抗力低下,容易合并感染,这时出现的发热是感染性的,例如,肝癌患者容易发生自发性腹膜炎,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水明显增多等,血液化验显示白细胞升高,检查腹水就会出现腹水浑浊,腹水中有许多白细胞,并培养出细菌。

综上所述,肝癌患者的发热也需要结合病史,注意鉴别是癌症本身引起的发热还是感染引起的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