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2020-07-14

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需结合患者临床表现、骨髓涂片、血清M蛋白、骨骼的X线(或CT或MRI)检查确定诊断,依照增多的异常免疫球蛋白类型将MM分为不同类型。

一、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实验室特征

临床/实验室特征

贫血

骨损伤 (溶骨性病变、病理性骨折或严重骨质疏松)

肾功能衰竭 (血肌酐)

高钙血症

血清蛋白电泳中见单克隆蛋白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中见单克隆蛋白

血清或尿免疫固定电泳中见单克隆蛋白

血清游离轻链分析

蛋白的类型

仅有轻链

克隆性骨髓浆细胞增加≥

1、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型:

可分为以下八型: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根据轻链类型分为κ、λ型。

(一)IgG型:重链为γ链,轻链为κ链或λ链,为最常见的亚型,约占MM 的50%左右,具有MM的典型临床表现。

(二)IgA型:重链为α链,轻链为κ链或λ链,约占15~20%,骨髓瘤细胞呈火焰状,IgA易聚集成多聚体而引起高粘滞血症,易有高钙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

血清蛋白电泳M成分常处于α2区而非γ区。

(三)轻链型:单克隆κ链或λ链,重链缺如,约占15~20%,血清蛋白电泳不出现M成分,免疫电泳和轻链定量:血和尿中大量单克隆轻链(尿本-周蛋白阳性),瘤细胞常分化较差,增殖迅速,骨骼破坏多见,肾功能损害较重。

(四)IgD型 :重链为δ链,轻链为κ链或λ链。国外:1~2% 国内:8~10%。发病年龄相对较年轻,髓外浸润多见,骨质硬化病变相对多见。

五)IgM型:重链为μ链,轻链为κ链或λ链,少见,仅占1%左右,分子量较大(分子量950,000)且易形成五聚体使血液粘滞性增高,故易发生高粘滞综合症是其特点。

(六)IgE型 :重链为ε链,轻链为κ链或λ链,罕见。血清中单克隆IgE可高达45~60g/L,轻链多为λ链,溶骨性病变少见,外周血中浆细胞增多,可呈现浆细胞白血病征象。

(七)双克隆或多克隆型:少见,仅占1%以下,常为单克隆IgM+单克隆IgG/单克隆IgM+单克隆IgA,轻链多属于同一类型,偶为两种双克隆轻链型虽有病例报告,但属罕见,多克隆(三克隆或四克隆)型罕见。

(八)不分泌型:约占1%,患者有MM的典型临床表现,血清中无M成分, 尿中无单克隆轻链(尿本-周蛋白阴性),免疫荧光法进一步分为不合成型和不分泌型

二、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

(一)慢性白血病-骨髓瘤专责小组关于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建议:

慢性白血病-骨髓瘤专责小组关于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建议(1972)

若血或尿中有M蛋白,则需符合下列一或多个条件:

骨髓异常浆细胞>5%(非反应性浆细胞)

组织活检证实有异常浆细胞

外周血异常浆细胞>500个

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溶骨性骨损害

若血或尿中无M蛋白,则必须有溶骨性骨损害或明确肿瘤的放射学证据,且需符合下列一或多个条件:

骨髓异常浆细胞>20%(非反应性浆细胞,来自两个骨髓穿刺部位)

组织活检证实有异常浆细胞

(二)Kyle 等关于MM的诊断标准

表3 Kyle 等关于MM的诊断标准

主要标准

1.浆细胞瘤由组织活检证实

2.骨髓中浆细胞>30%

3.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35g/L或IgA>20g/L或尿中轻链≥1g/24h(除外淀粉样变性

次要标准

1. 骨髓中浆细胞占10~30%

2.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水平低于上述水平

3. 有溶骨性病变

正常免疫球蛋白IgM176.8μ

贫血

血红蛋白30%,常伴有形态改变。

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IgG>35g/L,IgA>20g/L,IgM>15g/L,IgD>2g/L,IgE>2g/L,尿中单克隆K或λ轻链>1g/24小时,并排除淀粉样变。

次要标准:

①骨髓检查:浆细胞10%~30%。

②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的存在,但低于上述标准。

③X线检查有溶骨性损害和(或)广泛骨质疏松。

④正常免疫球蛋白量降低: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相关阅读


蛋白/患者/骨髓瘤从体检单中的“球蛋白增高”说开去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每年例行的体检已经逐渐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前不久,我们在我院生化检测的项目下面加了一行注释:如果在生化化验时发现“球蛋白增高,建议去血液科就诊,查M蛋白鉴定,除外多发性骨髓瘤等疾患”。那么,什么是多发性骨髓瘤?生化化验时发现的球蛋白增高与多发性骨髓瘤有何关系?

发病率超过急性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以下简称MM)是一种易发生于中老年人的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5/10万/年,超过了急性白血病成为血液系统发病率居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既往MM的生存期只有3-5年,近年来随着新药的应用生存期5-7年,部分患者达到10年以上。

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肿瘤,浆细胞的作用是产生人体的免疫球蛋白,帮助人体抵御外来的有害的微生物的侵袭。当浆细胞发生肿瘤而恶性增殖使,骨髓内产生大量异常的恶性浆细胞,患者体内产生大量的无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引起患者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肺炎或泌尿系统感染。因此,老年人反复发生肺炎或感染要追查发生感染的内在原因,而不仅仅控制或治疗肺炎。

 免疫球蛋白异常

我们体检的肝功化验中,有一项为总蛋白,总蛋白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为球蛋白组成成分,所以当人体发生多发性骨髓瘤时,其生化化验中的总蛋白特别是球蛋白会增多。MM时,体内产生大量的无效的免疫球蛋白可以造成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血栓,同时,这些异常的免疫球蛋白还会包裹在我们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表面影响血凝块的形成引起人体出血。

同时,人体的免疫球蛋白是由重链和轻链组装而成的,MM患者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轻链从肾脏排泄过程中会损伤肾脏,引起骨髓瘤肾病的发生。50%MM患者会引起骨髓瘤肾病,其中30%会发展至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

善于伪装的骨髓干细胞肿瘤,误诊率高

发生MM时,异常增生的恶性浆细胞及其周围的异常肿瘤微环境细胞又会产生大量的异常因子,包括IL-6、IL-1、TNF等等,造成患者骨骼溶解,90%的MM患者引起严重的骨质疏松或骨折等,胸腰椎椎体是常发生压缩性骨折的部位,严重者会引起患者截瘫。

骨髓中异常增值的恶性浆细胞又会抑制红细胞的产生,引起患者贫血,从而加重患者的抵抗力下降及其他症状。

因此,MM的临床症状包括:感染、肾损害、骨痛和贫血等。因为MM临床症状多样,多数患者的首诊科室可能是骨科或肾内科或呼吸科等,因此,几乎每一个患者都有一个曲折的就诊历程,造成该病的误诊率高达40-50%。

 早期筛查“三部曲”

事实上,不少MM患者在发展至MM前化验免疫球蛋白已经出现异常,这种异常可能存在数年甚至10-20年,这一种前期的癌前病变阶段并无症状,是我们容易忽视,逐渐发展至骨髓瘤,我国的MM患者确诊时往往已处于疾病分期的较晚阶段,与美国梅奥医院等患者比较,我国的早期发现的患者比例明显偏少,早期筛查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为此,我们基于对MM成熟的诊治经验,在北京市率先开展了MM早期筛查工作,并于2015年开始进行社区巡讲,对大众和社区医师进行MM健康普及教育和调查问卷(第一步)——主要针对骨髓瘤常见的症状如骨痛、肾功能损伤、贫血、感染等进行筛查,发现的可疑人群进行M蛋白鉴定检测(此项为MM等恶性浆细胞病较特异的检查,主要化验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及24小时尿,2-3个工作日出报告,此为第二步)M蛋白异常的疑似患者收住院进行骨髓穿刺、骨髓基因、骨骼影像学检查(第三步)进一步确诊及治疗。

骨髓瘤早期筛查“三步法”工作的开展,希望能增强大众对MM的重视程度,使MM患者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重视多发性骨髓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恶性浆细胞病,属于恶性肿瘤范畴。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我们应该给予MM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在我们身边有些人甚至包括我们自己,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经常有腰腿疼痛的表现。轻者自己贴贴膏药;严重的就诊骨科,诊断骨质疏松、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等,吃些中成药、做做理疗按摩而已。在我们确诊的患者中,很多人都是腰腿疼痛进行性加重,直至卧床、甚至发生骨折,查血发现贫血,才考虑到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还有一些人,泡沫尿多年,肾功不全,有的甚至发生了肾功衰竭,反复就诊肾内科,却不知其实是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肾脏损害。临床上不乏漏诊、误诊的患者,即便是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发性骨髓瘤仍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

提到多发性骨髓瘤,很多人感觉是陌生的。即便是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其实MM的发展是经历一个癌前的阶段(我们称之为MGUS)到无症状骨髓瘤(也叫SMM),最终是所谓的症状性骨髓瘤(多为Ⅲ期)。在国外,由于能早期发现MGUS和SMM阶段,患者往往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个体化的医学指导,病情控制得很好,生活质量好,生存期要远远高于国内。而我们临床常见的患者往往都是具备骨痛、贫血、肾损害等表现,这些往往提示病情已发展到Ⅲ期,合并器官功能损伤,生活质量极差,生存期也不及国外。

基于我们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成熟的诊治经验,以及此病易误诊、漏诊、发现不及时的情况,我科开展了多发性骨髓瘤筛查的专项工作。我们的工作流程分三步:第一步是发放调查问卷(针对中老年人);第二步是对可疑患者进行血尿M蛋白鉴定的检查;第三步是将拟诊患者收住院进行骨穿等专科检查。旨在多发性骨髓瘤能够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延缓并发症的出现,改善生活质量,最终延长MM患者的生存。

正确认识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

近几年来,多发性骨髓瘤悄然走进了许多中老年人的生活,有关它的话题也不再陌生。骨髓瘤好发于中老年人,以骨痛、贫血、反复感染、肾损伤、髓外包块为主要表现,目前已成为血液系统的第二大恶性肿瘤。

随着对多发性骨髓瘤认识的深入,治疗手段也有很多进步。但骨髓瘤仍是无法治愈的疾病,几乎所有的患者迟早还是要复发、进展、耐药。无论如何,患者的生存时间也较以前的平均3.5年有了明显的延长,有的达到十年以上,并且能有很好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骨髓瘤的方法有:化疗、靶向治疗、放疗、免疫治疗、移植以及临床试验等。

作为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例如:为什么自己和别人方案不一样?或者同样的方案为什么效果没有别人好?简单回答起来就是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主要包括年龄、合并症、身体条件、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及药物敏感性,当然还有一些经济、心理方面的因素。还有一些患者或家属对治疗认识不够,或是只关注化疗的各种可能的不良反应,最终错过治疗时机、病情恶化。在选择方案的时候,我们会充分考虑患者的疾病状态、身体情况、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以及经济情况等等,制定相应个体化的方案,以避免因治疗带来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增加不必要的医疗支出等等。

总之,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从诱导治疗,到巩固强化,到维持,到复发后再治疗,患者以及家属都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与临床医生及时沟通,接受规范化治疗,积极参予临床试验。面对肿瘤,不要因恐惧、无知而止步,要带着希望乐观前行。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思路

多发性骨髓瘤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和分化因子。溶骨性病变的发生可能与IL-1、IL-6、TNF等溶骨因子有关。

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

一.易误诊的一些临床表现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

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骨髓瘤肾病由多种因素所致,轻链蛋白尿对肾小管的损伤和轻链在肾小球的沉积引起的淀粉样变是主要原因,此外骨髓瘤细胞浸润、高血钙、高尿酸血症等也参与发病。

免疫分型与肾损害关系密切,轻链型肾损害率最高。

患者可因血尿或蛋白尿就诊于肾科或中医科,被误诊为肾炎等而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使病情进展至晚期或发展至尿毒症。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长期蛋白尿、血尿不能明确诊断者,应及时作肾活检、骨髓穿刺或骨髓、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骨髓瘤相关检查。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患者早期可无骨痛、贫血或血常规、尿常规改变,诊断主要依据以下三方面实验室检查:

(一)诊断标准:

1.骨髓浆细胞>10%,并有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主要为原始浆细胞或幼稚浆细胞)或组织活检证实为骨髓瘤细胞;

2.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可在血清蛋白电泳的γ区或β区或α2区出现一窄底高峰,又称M蛋白):IgG>35g/L,IgA>20g/L,IgD>2.0g/L,IgE>2.0g/L,IgM>15g/L,或尿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即尿本周氏蛋白)>1.0g/24h;

3.无其他原因的溶骨性病变或广泛骨质疏松。

对于有条件的医院应进一步作下列检查:

(1)免疫分型:用患者骨髓进行检查,CD10、CD19、 CD20等B细胞标记单抗、 CD38 、CD138浆细胞标记单抗表达增高。

(2)细胞遗传学检查:多表现为14q+、del(14)、t(11;14);

(3)β2微球蛋白:血或尿中均可升高,为预后不良的因素。特别是血的含量,不受肾功能的影响。

(二)分型:

在临床上,根据血清中M成分的特点可把本病分为IgG、IgA、IgD、IgE、IgM、轻链型、双克隆型和不分泌型等8种类型,其中以IgG型最常见,其次为IgA型。

(三)鉴别诊断:、

1.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见于结核、伤寒、自身免疫病等,一般骨髓浆细胞不超过10%,且均为成熟浆细胞。

2.其他产生M蛋白的疾病:慢性肝病、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等可产生少量M蛋白。

3.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血清中M蛋白低于30g/L,骨髓中浆细胞低于10%,无溶骨性病变、贫血、高钙血症和肾功能不全。M蛋白可多年无变化。约5%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4.骨转移癌:多伴成骨形成,溶骨性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且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有原发病灶存在。

 三.治疗

(一)治疗原则:无症状稳定期骨髓瘤无须治疗,定期随访;血或尿中M蛋白进行性升高或出现临床症状者,必须治疗。年龄小于70岁的患者,若条件允许尽量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大多数治疗有效的骨髓瘤患者,M蛋白等主要指标在一定时间内趋于稳定,进入平台期,可给予免疫治疗、动态观察等。

(二)一般治疗:

1.健康宣教:① 骨髓穿刺是诊断本病必不可少的检查之一,骨穿对人体无伤害,高龄老年患者也可进行;②本病发展不如急性白血病凶猛,大部分患者经有效治疗病情可得到控制;③用于治疗本病的化疗方案比较温和,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轻微,大部分患者均能耐受;④该病若不及时诊治,发展至严重骨病甚至截瘫或尿毒症,将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故家属及患者应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

2. 一般治疗:①无脊柱溶骨性病变者可适当活动,有脊柱病变者应限制活动量,以免发生压缩性骨折。②适当补充蛋白质(有肾功能不全者应低蛋白、高热量饮食)、维生素、电解质等。③化疗期间及间歇期注意漱口和清洗会阴,防止口腔感染、会阴感染及肛周脓肿的出现。

(三)化学治疗:

1.住院化疗方案:马法兰和环磷酰胺对骨髓瘤细胞化疗疗效较好,但单药疗效不如联合化疗。马法兰常由肾脏排泄,且易损伤造血干细胞。故若有肾脏病变或准备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者,应尽量避免含此药的方案。常用以下化疗方案:

(1) VAD方案:V(长春新硷):0.4mg/d,静注,第1~4天;A(阿霉素)9mg/m2.d,静注,第1~4天;D(地塞米松)40mg/d,静注或口服,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每4周一疗程。多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骨髓瘤的治疗,有效率达30%左右。由于此方案有肾脏病变也可应用,不损伤造血干细胞,对初发骨髓瘤患者有效率达60%,故得到广泛应用。

(2) M2方案:长春新硷1.2mg/m2,静注,第1天;卡氮芥20mg/m2,静注,第1天;环磷酰胺400mg/m2,静注,第1天;马法兰8mg/m2.d,口服,第1~4天;强的松20mg/m2.d,第1~14天。间歇5周重复1疗程。初发骨髓瘤患者有效率达60-80%。

(3)MP方案:马法兰(M)5mg/m2.d,口服,第1~7天;强的松(P)40mg/m2.d,第1~7天。既往此方案被作为骨髓瘤治疗的金标准方案,但由于强度较弱,仅用于年老体弱的患者。有效率达55-60%。

2.出院后的指导:

①最好居单间,注意房间消毒;②卧床,少活动;③戴口罩,少去公共场所;④适当补钙;⑤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像,了解病情变化,并判断疗效。

3.门诊治疗方案:

(1)MP方案:用法同上。由于此方案组合简单,毒性低,易于门诊实施。

(2)口服反应停:反应停具有调节免疫和抗血管新生作用,用于本病有效率30%左右。开始剂量为200 mg/d,渐加量,一般400-600 mg/d维持,最大用至800 mg/d。不能耐受大剂量者,可100-200 mg/d,也可取得较好疗效。主要副作用为头晕、便秘、手脚麻木等临床表现。患者可门诊用药。

(3)三氧化二砷:具有促进凋亡和抗血管新生作用, 10mg静脉点滴,每日一次,28天一疗程。

(四)放射治疗:主要用于孤立性和髓外浆细胞瘤的局部放疗。

(五)免疫治疗:

1.干扰素:α-干扰素能提高患者的化疗完全缓解率,延长无病生存率。剂量为:300万U,皮下注射,隔天一次。最好用半年以上。注射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等流感样症状,口服解热药即可缓解。易于门诊应用。

2.白细胞介素-2或抗白细胞介素-6抗体:主要用于清除残留病灶。

(六)造血干细胞移植:50岁以下患者应积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50-70岁应酌情处理,原则上应尽量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70岁以上不宜进行。

1.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一大进步,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化疗。且二次移植的疗效更好。可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价格便宜,操作简便,造血恢复快,已被广泛采用。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本病的唯一方法,但相关死亡率高,主要用于有合适供者的年轻患者。

(七)对症处理:

1.抗感染:需选择抗G+菌和抗G-菌的抗生素,同时注意真菌感染的可能。

2.纠正骨痛和高钙:给予双磷酸盐90 mg/次静脉点滴至少6小时,一月一次。肾功能不全者适当减量。

3.肾功能不全的治疗:应低蛋白、高热量饮食;避免感冒等感染;避免对肾有损害药物的应用;纠正便秘、高钙等,尽早行透析治疗。

四.病程和预后:

自然病程6-12月,经有效化疗后,中位生存期可达3年。死亡原因为感染、出血和肾功能不全。

预后与许多因素有关。病程晚期、肾功能不全、幼稚浆细胞多、β2微球蛋白和IL-6高水平,CD56或CD138高表达、-13或13q-等均是预后不良的因素。

什么样的骨病,要当心多发性骨髓瘤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我刚刚收治的一个患者,几个月之前出现骨质疏松、腰腿疼痛,做了一些治疗效果不是很好,严重时候疼得起不来床,一直没找到原因,耽误了几个月。最近患者到我们医院,一番检查下来,最后确诊是多发性骨髓瘤。

案例中的患者有骨质疏松等骨病症状,为什么医生检查时会往多发性骨髓瘤的方向考虑?

80%~90%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会有骨病的表现。患者常常表现为骨头疼痛、骨质疏松,稍微用点力就骨折了。如果患者长期骨质疏松、骨痛无法缓解,找不到病因,就要排除一下多发性骨髓瘤。

为什么多发性骨髓瘤会引起这些问题?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会产生一种异常浆细胞,它是一种肿瘤细胞,可以分泌一些特殊的因子,这些因子能够溶解骨头,所以患者会有骨痛等一系列骨病的表现。一般最常发生骨质破坏的部位有两处,一处是颅骨,做检查会发现颅骨有一个个的小圆洞,其实是骨头被溶解了,医学上把这种表现叫做穿凿样骨质破坏。第二个容易发生骨质破坏的部位就是脊柱的锥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椎体,骨质容易变得疏松,患者会因为骨质丢失严重,甚至椎体一半被溶解掉了,所以稍微用力就骨折。因为脊柱周围都是神经,骨折后很容易造成压迫,影响患者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大小便功能。

如果出现了案例中患者的情况,没有及时查找病因,会怎么样?

出现了骨痛、骨质疏松等情况,患者可能想不到去血液科看病,通常选择去做理疗,或者去疼痛科、骨科就诊,可能会延误治疗。因为造成这些症状的病因是多发性骨髓瘤,所以单纯治疗骨质疏松、吃钙片是不会起效的。及时治疗原发病,才能让病情不再进展,否则骨病会越来越严重,甚至稍不留心就会出现骨折。

老年人都会有腰腿疼、骨质疏松的症状,怎么判断是不是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个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在逐年增高,中老年人居多。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问: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骨质疏松、腰腿疼的现象是非常常见的,特别是女性更年期以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也会出现骨质疏松,怎么判断这些骨病是不是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我提示大家一点,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骨病跟骨质疏松不完全一样。骨质疏松一般有轻度的骨质脱钙,有时候可能也会不小心摔了一跤就出现骨折,但是很少会反反复复的骨折。如果患者反复骨折就要查一下背后的原因了。我以前收过一个患者,脊柱出现了好几处骨折,躺在床上起不来,一查就是多发性骨髓瘤。建议老年患者如果出现了骨痛、骨质疏松久治不愈的情况,可以去血液科查一查血(空腹血)和尿(24小时尿),做个M蛋白鉴定检查就能筛查是不是多发性骨髓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