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误区

2020-07-14

 一、减少多发性骨髓瘤误诊的方法

以MM中老年多见,骨痛为MM最常见症状,接诊此类患者应及时行X线或CT检查,如有骨质破坏需完善血清蛋白电泳及尿M蛋白、轻链检查。对骨痛伴贫血或反复感染及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者,应考虑恶性肿瘤骨转移、结核或MM的可能。若X线检查存在溶骨性病变或广泛骨质疏松、有高浓度免疫球蛋白或单克隆轻链、骨髓中形态异常浆细胞>15%,3项中有2项阳性,即可排除其他疾病而诊断为MM。

二、多发性骨髓瘤为何容易误诊

MM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多以某一系统病变就诊,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忽视鉴别诊断,易误诊为常见病、多发病。对病理性骨折主观臆断,存在思维偏差,分析病情缺乏整体观念,孤立地对待某一临床症状或医技检查,忽视其他表现,致误诊。过分依赖医技检查,未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造成误诊。骨髓穿刺对MM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但部分医师忽视了MM骨髓病灶呈局灶性、结节性的分布特点(尤其初期),满足于1或2次骨髓穿刺良性结果,而盲目排除MM诊断。

三、恶心呕吐:竟是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主要浸润骨髓软组织,它能产生异常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引起骨骼破坏、贫血、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异常。其各种各样的临床首发症状可能与骨髓瘤细胞成熟程度不同,浸润血、骨髓、肾组织时间、范围不同有关。在少数患者中,可能并不会见到骨髓瘤的常见临床表现,也可能以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当然,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也不能忽视。故在临床上,只要中老年患者,有贫血和蛋白尿,均应行骨髓穿刺检查,有时还应多部位穿刺。这样就能尽早的诊断,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提高其预后。

四、当心:多发性骨髓瘤的身体信号

多发性骨髓瘤常以腰背痛及全身骨痛为首发表现,主要为腰椎压缩性骨折,肾功能损害、贫血是常见临床症状,另外也可见到发热、尿多、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各种临床症状。当感觉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初步检查,以排除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

五、打个喷嚏就骨折 警惕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增生性恶性肿瘤,老年人发病率高,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骨折,患者常以骨痛为早期临床症状。多发性骨髓瘤会造成骨骼严重破坏,而且,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多为老年人,本身就存在骨质疏松,更容易发生骨折。患者在重体力或较重体力劳动,很容易导致严重破坏的骨骼断裂,发生骨折。打喷嚏时,可能会对骨质疏松的骨骼造成冲击,导致骨折,如果打喷嚏后,自觉骨骼疼痛,持续不能缓解,就应该警惕骨骼问题,排除发生多发性骨髓瘤的可能。

六、多发性骨髓瘤:降低误诊率是首要

多发性骨髓瘤好发于中老年病人,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占血液系统肿瘤的10%,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当临床出现骨痛、腰痛、贫血、乏力等症状时,患者往往去骨科、肾内科、神经科就诊,而很少首诊在血液科,因而常常会出现误诊,初期误诊率高达70%。由于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很难治愈的疾病,危害性极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又重要意义,是提高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七、老人腰痛慎防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浸润并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导致溶骨性损害,2/3以上患者以骨痛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常见于胸部和腰背部,随活动而加重;受累的骨骼

局部可隆起,按之有弹性或声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引起神经根或脊髓压迫。老年人出现腰痛症状不能仅认为是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疾病而忽视,应及时就诊检查,防止多发性骨髓瘤的漏诊。

 八、多发性骨髓瘤隐藏在哪里

患者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时恶性浆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堆积,成灶性分布。恶性细胞会引发破骨细胞活化,伴随着骨骼外部的骨皮质被破坏,引发骨骼疼痛的症状,也可浸润到骨髓外或骨骼附近的组织,形成髓外浆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经治疗后,大量恶性细胞被杀灭,成骨细胞可修复骨破坏部位,但修复过程缓慢,故判断骨骼治疗效果可每6月拍X 线片一次。

 九、老人骨痛警惕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会浸润并破坏骨骼组织,形成溶骨性损害,骨骼被破坏后,骨膜内的感觉神经会将信号传导至大脑,人们就会感觉到疼痛。骨痛是多发性骨髓瘤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常见于胸部和腰背部,随活动而加重。由于多发性骨髓瘤多发生于老年,因此,老年人如感觉到骨骼疼痛,应警惕是否发生了多发性骨髓瘤,及时就诊检查。

十、多发性骨髓瘤扰乱血液系统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再骨髓内异常增殖,浸润,导致正常的造血空间减少,正常造血受到抑制;骨髓瘤细胞分泌的一些因子也抑制造血,使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会导致机体出现贫血、出血和感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功能减低,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也会影响红细胞的生成。骨髓瘤细胞分泌的异常单克隆球蛋白(M蛋白)可包裹在血小板表面,影响血小板的功能。血清中的M蛋白增多,尤以IgA易聚合成多聚体,使血液粘滞度增高。M蛋白分泌增多,而正常的免疫球蛋白分泌减少,也是感染发生的原因。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和治疗误区相关阅读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方法

 1、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化疗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新化疗药物的应用和用药方法的改进是近年来本病疗效提高的关键因素。对于年龄65岁,体质虚弱或自身选择等原因不能接受干细胞移植的病人,血Cr>176mmol/L者推荐VAD,TD,PAD,DVD方案。对于血Cr

多发性骨髓瘤的支持治疗系列之骨髓瘤肾病

骨髓瘤肾病的治疗关键是降低血液中的M蛋白浓度,即治本。而通过对骨髓瘤的治疗,可以降低血浆中M蛋白的浓度,改善半数以上骨髓瘤肾病患者的肾功能。

肾功能不全的治疗

利尿、降低尿素氮、肌酐等保守治疗。

血液透析治疗。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治疗:防治高钾血症及酸中毒等。

保持足够的热量,否则机体由于能量不足,分解体内蛋白,造成尿素氮增高。

最好保持每日1-2次的软便,以利于尿素氮从肠粘膜排除。

 讨论:

大约50%的MM患者就诊时有肾损害,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30%的MM患者在诊断时血清肌苷已>2mg/dL。肾功能不全是MM最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之一,可使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

骨髓瘤肾病是其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常因蛋白尿就诊肾内科或长期中药治疗而无视了原发病的寻找,从而延误病情。也有患者从肾内科住院行肾活检后考虑MM的诊断而转入血液科住院治疗。

MM肾病属于继发性肾病。病因明确为多发性骨髓瘤。当然,对于继发性肾病的原发病治疗,是治疗中最基本的一环。搞清病因,针对原发病进行早期治疗,对于继发性肾病患者的预后极为重要。很多MM肾病在其原发病被控制后得以缓解。另外,对于初诊时的多发性骨髓瘤即已合并MM肾病的患者,也不应轻易放弃对原发病的积极治疗。应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条件,给予及时恰当的治疗,使MM患者及早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硼替佐米(又名万)经肝脏氧化酶系代谢,不经肾脏代谢,用量不受肾功能的影响。硼替佐基础的方案能快速逆转或改善初发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肾功能。获得部分缓解 或以上疗效的MM 患者的肾功能不全较治疗无效者更容易得到逆转。这种肾脏缓解非常快速,患者大多在2月内出现,有的可脱离血液透析治疗。

MM肾病治疗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1.水化、碱化、利尿,以避免肾功能不全;减少尿酸形成和促进尿酸排泄。约50%的中度肾功能损害病人,经过化疗、水化(化疗时每天输液量应3000ml左右)、碱化、利尿药及治疗高尿酸血症等的治疗后,部分患者其肾功能损害可逆转。

2.有肾功能衰竭者,应积极透析。

3.避免使用非甾体消炎药、避免使用静脉造影剂。

4. 长期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的患者需监控肾功能。

5.传统化疗方案中的马法兰、环磷酰胺,其水解或代谢产物部分经肾排泄,肾功能受损时应减量或严重肾功能不全则不宜使用。

6.硼替佐米在伴有肾功能不全MM患者中的应用

(1)2007年10月15日,FDA批准硼替佐米应用于肾功能不全(包括透析)的MM患者。

(2)硼替佐米说明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调整硼替佐米的剂量。

(3)由于透析会降低本品的浓度,故应该在透析结束后再给予本品。

(4)硼替佐米治疗急性肾衰MM患者部分患者肾功改善。

肾功能不全病人的化疗,应考虑使用硼体佐米为基础的方案,不需要根据肾功能进行调整的剂量。

严重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中(占2-10%),透析与化疗同时进行,可使一部分患者的肾功能损害较轻或病变时间不太长的患者肾功能得到改善,脱离透析。但部分肾功能损害较重或病变时间太长的患者仍需长期透析维持。

(5)伴有肾功能不全并非是移植的禁忌证。

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年龄小于70岁,生活评分>2分,Hb>90g/L及血肌苷

多发性骨髓瘤诊治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近些年,多发性骨髓瘤(以下简称骨髓瘤,或MM)已经上升为发病率仅次于淋巴瘤的居第二位的血液恶性肿瘤。然而,由于万珂、雷那度胺和沙利度胺等新的肿瘤靶向药物的应用,MM患者的生存期已经延长为5-7年,有的生存10年以上。已可视为一种像糖尿病和高血压一样的慢性病。

MM是一种易发生于中老年人的恶性浆细胞病,患者可能因为腰腿痛、骨痛、骨质疏松或截瘫等骨病就诊于骨科;或因为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就诊于肾科;或因为反复肺炎等就诊于呼吸科;或因为贫血就诊于血液科;或因为各种原因就诊于中医科或理疗科。几乎每个MM患者均有一个曲折的就诊历程。

在与美国医院骨髓瘤专家的交流中发现,我国的MM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大部分已发展至该病的较晚阶段,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发展为截瘫或尿毒症,中国MM患者的晚期阶段的高发病比例甚至让美国专家难以置信。

事实上,这些患者在发展为有症状的MM而来医院就诊前,其血中的免疫球蛋白可能已经出现了异常,不同程度表现为生化化验中的球蛋白总量升高,但无临床表现,这一阶段称为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英文缩写为MGUS。这些MGUS患者在经历了数年甚至20多年才发展为无症状多发性骨髓瘤,又称冒烟型骨髓瘤(SMM),进而进展为典型的症状性骨髓瘤。因此,MGUS又称为骨髓瘤的祖先阶段,SMM为连接MGUS与MM的桥梁阶段。我国关于MGUS及SMM这些骨髓瘤早期阶段的研究几乎为空白。为此,我们自2015年上半年开始,用化验空腹静脉血和24小时尿的方法启动了骨髓瘤的早期筛查工作。

此外,在临床中发现,MM的血清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这2个指标与骨髓瘤患者病情轻重和预后有关,白蛋白越低、β2微球蛋白越高,生存期短,故预后越不好。此即MM的国际预后分期(ISS分期)。近几年又发现,血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和P53缺失等基因异常的患者病情进展快且容易耐药,预后不好,故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已将此2项指标纳入了2015年新的修订的MM国际预后分期中,即R-ISS分期。

在MM治疗中,新的肿瘤靶向药物在疗效提高的同时,对MM病情缓解的深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发现,在MM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其体内的微小残留病(MRD)这一反应体内肿瘤负荷的量是109,患者经治疗达到完全缓解时,其体内的MRD仍有大量肿瘤残留。经继续干细胞移植巩固和随后的维持等治疗,达到MRD阴性时,其MRD是102以下。研究发现,MRD阴性患者较阳性者,生存期长,预后好。因此,MM中微小残留病的引入,对MM的疗效和缓解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疗后使患者MRD转阴也成为以后患者更长生存期的追求目标。

此外,在我们化疗打击骨髓瘤肿瘤细胞的同时,肿瘤细胞为了逃避打击,也在不断演变出新的肿瘤亚克隆,以新的伪装躲避打击。因此,设计出更多的新药不断消灭肿瘤早期或晚期的肿瘤亚克隆,避免其耐药和逃逸,防止复发,也会是以后相当长时间里抗肿瘤药物设计和研究的更长远目标。

因此,作为北京市多发性骨髓瘤医疗研究中心,我们刚刚结束的“B淋巴浆细胞肿瘤新进展学习班”在骨髓瘤方面有3个亮点:(一)关注骨髓瘤的早期阶段,如我们已经启动了MGUS和无症状骨髓瘤阶段的早期筛查;(二)多学科联合:骨科、肾科及血液科等科室的多学科联合会诊及合作,才能使骨髓瘤患者早期诊治;(三)骨髓瘤治疗中微小残留病的引入对骨髓瘤的缓解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必将推动骨髓瘤治疗至更高水平,更长地延长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造福患者及家属。

同时,也给广大中老年朋友提个醒,如果体检的生化或肝功能化验中发现球蛋白高;或出现腰腿痛、严重骨质疏松;或尿中出现不明原因蛋白尿;或出现贫血,特别是上述表现叠加或合并出现,应想到骨髓瘤这个病,也去血液科就诊,帮助明确下诊断,不要漏掉了多发性骨髓瘤——这个“隐形杀手”。

贫血、感染、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

案例:患者女,64岁,2年前感觉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慌气短,并且时常咳嗽、咳痰,但没有明显诱因。多次就诊于心内科、呼吸科,不能排除冠心病、肺部感染,做了改善冠脉血供、抗感染治疗后有所好转,但病情极易反复,频繁出现胸闷憋气、咳嗽咳痰。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有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医生怀疑可能有血液系统疾病在作怪,迅速请血液科医生会诊,终于抓到了病情背后的真凶——多发性骨髓瘤。

上述患者的症状表现,除了贫血其他症状都不像血液病,怎么能是多发性骨髓瘤呢?

除了骨病和肾病以外,多发性骨髓瘤还有其它的表现,比如感染。为什么多发性骨髓瘤会导致感染呢?前面提到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里会产生大量的异常浆细胞,生成大量免疫球蛋白。可能很多人会问:“免疫球蛋白不是抗体吗?多了不是好事吗?”但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的异常免疫球蛋白是恶性的,它不但没有免疫作用,还会抑制正常的免疫球蛋白产生,使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其次,骨髓里产生了高比例异常浆细胞,会抑制正常的红细胞、白细胞产生,红细胞减少了会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了会影响免疫功能,患者容易发生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部,常会出现肺炎、反反复复的呼吸道感染。女性因为尿道比较短,本来就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免疫力低下之后就更容易出现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

除此之外,血液中产生大量异常的免疫球蛋白,会造成血液粘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如果血栓堵在脑部或者心脏,就会出现脑梗和心梗。

骨髓里浆细胞太多,会抑制红细胞的产生,还会产生一些抑制红细胞生成的因子;加上患者肾脏受到损伤,促红细胞生成素也在减少,患者会出现贫血的症状。以上就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其他症状。

如果患者除了骨病和肾病以外,还出现了感染、血栓、贫血这些表现,就要高度警惕多发性骨髓瘤。

有些多发性骨髓瘤,是因为心梗发现的!

上面提到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有时还会出现血栓,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最近有一个患者,因为心梗住到了心脏监护病房,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发现患者有贫血,怀疑可能是骨髓瘤,就做了骨髓穿刺等检查。最终患者转到了血液科,已经治疗了六个疗程,恢复得很好。由此可见,多发性骨髓瘤这个疾病特别会伪装,常常会被误认为是其他系统的疾病而延误诊治。

球蛋白高了,也要查查多发性骨髓瘤!

案例:几个月之前有一个患者,五六十岁的女性,体检做大生化检查,发现球蛋白指标比较高。另外,她有轻度贫血,身上有个别出血点,医生建议她来血液科查一下。

查出球蛋白升高,可能是什么病?医生为啥让她去血液科检查?

听了前面的介绍大家了解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里会生成很多异常浆细胞,产生大量的球蛋白。所以患者体检发现了球蛋白升高,也要当心多发性骨髓瘤。特别是IGG、IGA这两类球蛋白增高,要格外当心。另外,患者出现了轻度贫血,还有出血点。因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的的球蛋白,会包裹在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表面,阻止血凝块的形成,患者会出现轻度的出血。所以,球蛋白升高、贫血,加上轻度出血,医生会高度怀疑患者得了多发性骨髓瘤,需要去血液科排查一下。

多发性骨髓瘤:抽血验尿就能发现端倪

抽血、验尿都查什么?要花多少钱?

通常,怀疑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要空腹抽血化验,看看球蛋白是不是升高了、有没有贫血;再做一个24小时尿液检查,看看24小时尿尿中的轻链及24小时尿蛋白是不是增高了;或者做一个蛋白电泳检查,看有没有异常的M蛋白;这些检查结果汇总成一个报告单,就叫做M蛋白鉴定。M蛋白鉴定结果如果是阳性,就高度怀疑多发性骨髓瘤,接下来的诊治方向就明确了。当然同时也要排查一下其它疾病。

抽血、验尿检查对患者的伤害比较小,检查费也不高,不超过1000元钱,医保都能报销。以前这些检查大概7~10天出结果,

目前很多外地患者拿着标化验,为了让患者不白跑一趟 ,关于留取24小时尿液标本的问题需要提醒大家一点。比如从今天早上6点开始留尿,一直到明天早上6点,这段期间的所有尿液都存放在一个大瓶子里面,这就是24小时尿。要记下尿液的总量是多少毫升,然后拿一个试管取10毫升尿送去做检查。检查时医生会询问24小时尿液的总量,通过计算这10毫升尿液中轻链、尿蛋白等指标,计算出24小时总尿量的轻链、蛋白尿值是多少。建议提前一天早晨开始留尿,满24小时正好是第二天早晨,可以直接空腹抽血,一并送去化验。

  骨髓穿刺检查必须做吗?目的是什么?这个检查疼吗?

高度怀疑多发性骨髓瘤收住院的患者,要做骨髓检查,查一下染色体、基因、骨髓形态等,看骨髓里的异常浆细胞占多少,还要鉴定这异常的浆细胞是不是恶性的。另外,90%的患者都会出现骨病,所以要做全身骨骼的检查,比如颅骨、骨盆的X线片或者CT,胸腰椎的核磁,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做全身的PET-CT。医生会根据这些结果来确诊是不是多发性骨髓瘤。调查问卷、抽血验尿做M蛋白鉴定、骨髓检查,被称为多发性骨髓瘤筛查的三部曲。

很多患者惧怕做骨髓穿刺检查?想象着拿针抽骨髓,那得有多疼!所以这个检查能不做就不做。我给大家打个比方,很多胃病患者不想做胃镜,就会先做造影等一系列检查,可最终要想确诊是什么病,还得做胃镜,因为胃镜能直接看到病变位置,并且能取到病变组织做病理。骨髓瘤也是一样,刚开始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可能会先抽血查尿,但最终确诊还是要做骨髓检查。其实骨髓穿刺一点也不可怕,白血病患者一个月就要抽一次骨髓,检查时在骨头上穿一根细针,只抽取一滴或者1~2毫升的骨髓,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

另外,大家别把骨髓穿刺和腰穿弄混了,做腰穿抽的是脑脊液,检查后患者要躺4~6小时,避免出现头疼、腰疼。骨髓穿刺后当时就能下床活动,只要注意三天别洗澡,以防止扎针的地方感染就可以。很多患者做骨髓穿刺之前害怕得不行,做完之后都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也不是很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