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公式化怎么检查

2020-07-14

依赖公式化是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典型症状之一。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行为反应强烈地依赖公式化和刻板的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规则而不能以直觉和自发的形式理解别人的意图因此往往表现出反应脱节。 那么应该怎么检查该病呢?

这一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普遍被描述为缺乏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力;不适当的、单方面的社会交往,缺少建立友谊的能力从而导致社会隔离;呆板、单调的语言;非语言交流贫乏;在某些局限的方面,如天气、电视节目表、火车时刻表及地图等,表现出极强的接受能力,但只是机械地记忆,却并不能理解,给人以古怪的印象;笨拙、不协调的动作及奇怪的姿势。
  尽管最初由阿思伯格报道这一疾病时全部病例是男孩,现在也发现有女孩病例的出现。但是,男孩明显更易罹患此病。虽然大多数患儿具有正常的智商,但仍有少数出现轻度发育迟滞。该病明显发作或至少被发现时往往比孤独症晚;因此语言及认知能力得以保存。这种情况通常都很稳定。而且这种较高的智商提示较孤独症好的长期预后。



依赖公式化怎么检查相关阅读


根据病情症状特征辨别心理疾病

躯体是物质的,从本质上说躯体疾病就生物疾病,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还可以通过现代科学仪器,进行系统检查,对躯体的正常与否作出质化和量化的描述,从而提供正确诊断的依据。

而心理疾病因为它是精神心理的问题,是非物质的,因此它的表现就没有那么直接、那么具体了。给人的感觉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当前也还没有一种有效的仪器对心理疾病进行测试。测谎器可以算是一种心理仪器,但也不适用于心理疾病的诊断。

对心理疾病我们只能靠临床中的经验,总结它的规律,辨别它的特征,进行诊断。所以说心理医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经验科学。在临床中,我经常需要到临床各科进行会诊,每一次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位患者到底是躯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

这是首先必须确定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进一步研究他是何种疾病。最后确定诊断,确立治疗方向。所以,认识心理疾病的特征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根据。

心理疾病都有共同的症状特征,这是我们辨别心理疾病的实质性依据,是诊断的首要条件。

一、症状散乱无系统性

依据统一机体的原理,任何刺激都可能触发身体各部分发生反应,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常说:“一处有病,全身不适”。这就使得症状表现具有多样性,而无系统性可言。如果患者的症状包含两个以上系统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心理疾病的可能。

 二、症状飘逸无规律性

刺激反应引起人的生物反应,包括特异性反应和非特异性反应。同时又可以引起心理反应。因此,心理疾病从总体来看,其症状可以在心理和躯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甚至两者兼有。这就使病情和病状变得更加复杂,如云彩般飘浮不定,无明显的规律可言,令人难以捉摸。

三、症状起伏无时限性

一般而言躯体疾病多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感染―发病―治疗―康复。而心理疾病则多是由多个周期或多个时段组成,症状发作多与生活事件等心理刺激因素有关。症状起伏,发无定时,没有明显的时间限制。心理疾病可以即时发生,如反应性精神障碍、反应性抑郁障碍等。也可以中断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病。

四、症状变幻无预感性

心理疾病还具有症状变幻不定的特征,表现为断断续续,时好时坏,或此起彼伏。一会儿这里不舒服,一会儿那儿又痛。病情不仅与心情有密切关系,有时甚至与天气变化也有关。难于预测。

五、症状性质无固定性

非心理疾病的症状性质是比较稳定的。而且一般来就,那儿有问题,那儿就痛和不舒服的感觉。而心理疾病症状性质很不稳定,如腹部有一个包块,不久又消失了。本来确定为颈椎病,不久复查病灶好像又不见了。明明是“高血压”的,有时忘了服药,一测血压又不高。化验检查单,有时“阳性”,有时又“阴性”。临床中发现这类情况,应注意心理疾病的可能。

怎样对青少年说谎行为进行干预

发现青少年说谎行为后,应该遵循下列原则,进行积极干预,预防青少年再次说谎:讲清危害;以理服人,慎用惩罚;分析原因,辨别类型,区别对待。

1、防卫性说谎的矫治:(1)判定性格类型;(2)根据性格类型区别对待;(3)建设性指导;(4)消除原因,预防重犯。

2、恶作剧性说谎的矫治:(1)查明性质,严肃处理;(2)安排活动,充实生活。

3、报复性说谎的矫治:(1)严厉惩罚;(2)启发认识;(3)提高思想境界;(4)检查原因,预防重犯。

4、谋利性说谎的矫治:(1)分析原因,区别对待;(2)辨明是非,取财有道;(3)退还财物,以示惩罚;(4)学会理财方法,区别轻重缓急;(5)共同理财,培养克制。

5、幻想性说谎的矫治:应当教给青少年正确的表达方式,让他们用公认的恰当方式表达自己的幻想,避免别人发生误会,把他们的想像当作现实去理解。对于这种行为,要重在引导,避免讽刺、挖苦,因为大量的研究和事实都证明,积极的幻想是创造精神的表现,只要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就能启发别人的思维活动,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进步,最初都得益于积极的幻想。

6、表现性说谎的矫治:(1)不理睬谎言;(2)认识危害;(3)进行正确引导。

7、偶然性说谎的矫治:(1)区分程度,分别对待;(2)分析动机,分别处理。

8、在发现青少年已经形成说谎恶习的情况下,应当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矫治:(1)认识危害;(2)教给克服方法;(3)消除不良环境;(4)多方协作,共同配合。

9、病理性说谎行为与习惯性说谎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如果病理性说谎行为的程度较轻时,可以使用处理习惯性说谎行为的方式处理。如果程度比较严重时,就应当寻求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的帮助,在他们的指导下,制定合适的计划,采取恰当的方法,矫正病理性说谎行为。

此外,青少年应树立正确的荣誉观、道德观,让良心监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的习惯性作用,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

离退休老人会出现什么样的异常心理呢

社会上离退休老人越来越来多,可是伴随而来的却是老年人心理疾患的日益增多, 他们到底容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异常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孤独寂寞心理:从岗位上退下来,离开了习惯的集体,离开了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看到子女和邻居忙忙碌碌,而自己却无所事事,好像被抛到了生活之外,常常感到空虚、孤独寂寞。

2、烦躁不安心理:性情急躁、心烦意乱是退休人员中常见的心理特征。主要是社会角色的改变,感到自己的地位越来越差,甚至一些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接踵而来,让人难以接受。加上生理上的变化,承受力开始下降,致使心绪烦闷,焦躁不安,甚至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3、沉湎往事心理:离退休后随着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改变,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影响也都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身体上的衰老,给老年人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他们甚至感到“一切都过去了、活着没啥劲了”,于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在往事回忆中打发时光,寻找安慰。

4、自卑多疑心理:一些职工退休后生活无人管,药费无处报,意见无处提。于是,觉得“人走茶凉”,自己在单位里已无足轻重,因而产生自卑感。加上生理状态的改变,认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身边发生的一些事,甚至疑神疑鬼的,怀疑别人对自己不怀好意,进而使自己远离群体,成为孤家寡人!

5、恐惧紧张心理:人到老年后,生理机能明显衰退,因此对自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变化十分敏感,生怕患上什么不治之症,甚至有一天会死去,心理负担较重。

隔代教育利与弊

如今,一些年轻家长因工作忙、婚姻变故等原因,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交给老一辈,尤其是一线医务工作者经常加班加点,把很小的孩子放在祖父母们家里,与父母长期分开,爷爷奶奶等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但这背后却存在不少心理问题。

无法避免的隔代教育

狭义的隔代教育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或出国读书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完全由祖父母抚养照顾。广义的隔代教育是指,祖父母帮助年轻父母照顾孩子,或跟年轻父母住在一起,如果孩子发生重大事情,年轻父母会在身边,祖父母成为协助角色。

很多人说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不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老人对待孩子更有爱心和耐心,免去了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所以老一辈们不得不面对帮助年轻人照顾孩子的现实。

在照顾孩子方面,老人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老人更有耐心。老人的生活节奏相对慢一些,有着平和的心态,这是年轻父母比不了的。比如,当孩子哭闹要买一样东西时,比较讲原则的老人就会慢慢跟孩子讲,为什么不能买,其实孩子也明白大人的心思,自己哭闹也无济于事,慢慢的心情就会平复下来。但年轻父母遇到孩子哭闹时,由于赶时间,心情急躁,只有用呵斥、打骂等暴力来解决问题。

其次,老人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年轻父母不太愿意陪孩子玩,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的游戏过于单调,孩子在一边玩,父母却在看手机、刷微博微信等。而此时,祖父母则更愿意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与孩子互动,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好处,特别是在孩子3岁以前是最需要陪伴的,祖父母的陪伴恰恰满足了孩子这一心理需求。

再次,老人经验丰富。老人照顾了一辈子孩子,有较多的育儿经验,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更放心,形成强大的心理支撑,这份亲情和足够的安全感,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当心三个弊端

第一、溺爱和放纵。有时孩子一哭,祖父母就心疼。其实,孩子很聪明,他知道只要自己一哭老人就会心软,就没有原则了,容易导致过度溺爱和放纵。这样的孩子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觉得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如果有一天他到社会上,发现别人不围着他转,就会无法适应,那时再让他重新适应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困难。过分溺爱和放纵不仅仅存在于隔代教育中,亲子教育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

第二、包办代替,会妨碍孩子的独立性。有些祖父母太心疼孩子,孩子还没觉得渴和饿的时候,就主动给予。孩子得到提前满足,就不会去发展自己的心理需要,坐享其成。现在很多孩子不会做家务,连自己的桌面、床都不整理。由于长辈的包办、代替,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以至于很多孩子长大后什么都不会做。

第三、过分保护。祖父母带孩子,生怕孩子磕了碰了,所以常把“慢点跑”、“不能碰”这些话挂在嘴边。其实,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他需要冒险和创新,只有这样他才能扩展视野。很多孩子一回家就写作业,没机会跟小朋友玩,结果长大后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

如何才能双赢

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两只大手,只有二者配合、共同教养,才能实现共赢。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隔代教育要协助亲子教育。老人要将教育孩子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年轻父母,让孩子形成明确的家庭等级观念,当祖父母和爸爸妈妈意见不统一时,要听爸爸妈妈的,这时家里才会形成恒定的权威和统一,否则孩子就会“钻空子”。而且,年轻父母相对来说更能狠下心建立规则,如果祖父母能配合年轻人“立规矩”,忍住冲动,就更容易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最为强调的是在生命早期,从出生到三岁,还是以母亲抚养为主。老人家可以作为辅助抚养者存在,以便熟悉和了解孩子的饮食起居习惯做好准备。稳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婴儿的安全感。每个婴儿都有自己的特性,他们会通过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被敏感的妈妈逐渐了解和确认。良好的母婴互动满足了婴儿的全能感需求,使他感觉到世界是被自己所控制的。否则,不断地更换抚养者,因不是以婴儿的需求为前提,就会给婴儿带来非常混乱的早期体验。这些过度的挫败,最严重的有可能损伤了婴儿的大脑自我调整的功能,使得他们表现的过于敏感、易激惹和难以安抚。所以,即便是孩子需要交托给长辈照料,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给予孩子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为了重获安全感,有些孩子会向祖父母示好,以获得更多的关注,这是一种本能。然而,对于父母来说,当看到孩子更依赖长辈的时候,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这是正常的。如果家长因失落和嫉妒祖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过于坚持让孩子服从;以忽视、惩罚让孩子向自己示好等等。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情绪表达不当的外显行为,是以破坏关系、情绪难以自控为特征的。所以,调整好父母自身的情绪,才是保证隔代抚养有效的重要前提。

最后,老人要学会做好“第三方”。比如,年轻父母管教孩子时,祖父母不要插手。年轻父母训孩子,不仅是因为孩子犯了错,更是在培养孩子懂规则、守规矩。此时,老人需要做好“第三方”角色,协助年轻父母解决、调停问题。而不只是出于心疼孩子,没有原则地保护孩子,拉偏架,反倒搞得一团糟。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着每个人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和成长动力。而父亲是孩子最初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伴侣和领路人。

教子之道实在没有一定的良方,有的话,也不是可以盲目跟随。成功的父母亲都知道,要养育下一代,夫妇间经过无数的考验和错误,从错误中学习,又再犯错误,那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如果两个人有商有量,则道路虽苦尤甘。如果因为有困难就把孩子送到老师或专家的手中,就连学习和处理的机会都失掉了。

婚姻失败的夫妇,其实可以一样成功的当父母,只是他们被困在彼此的怨恨中,不但没有尽父母的责任,反而往往让孩子受到无尽的牵连,

事实上,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确对孩子具有无限的影响力。父母能否接纳孩子的无知,给予足够空间让孩子探索自己的道路;要求孩子尽责,却不一定要以自己的榜样为榜样,准则为准则;父母能否不以孩子的成败当作自己的成败,尊重孩子是个有思想有感觉的独立体,并不真的是你们的骨和肉;父母能否学会与孩子做朋友,从孩子身上学习,而不是永远做个训话的老师,以上种种,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