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失去时间和空间感觉的饮食保健

2020-07-14

幻想失去时间和空间感觉多见于阿片类药物中毒的情况。药物中毒的检查诊断,对病史的询问和临床检验与一般疾病基本相同,但对药物中毒的鉴别诊断比较复杂。医生要特别询问服药史,用药品种、剂量和时间,还要熟悉每一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患者家族药物毒性反应史。下面介绍幻想失去时间和空间感觉的饮食保健:

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海鲜、鸡肉、狗肉等。与此同时,也不要禁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多吃提高免疫力的食物,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疲劳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适当的营养供给,在如今的生活条件下,不宜过多强调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及低脂肪饮食。但营养的搭配要平衡,荤素搭配,多吃蔬菜、水果、肉类、蛋奶类等,其摄入量依人的胖瘦来决定,严禁烟酒。



幻想失去时间和空间感觉的饮食保健相关阅读


中年期如何克服心理疲劳

所谓“心理疲劳”,就是在长期思考或者在和别人激烈争吵后,陷入“心力衰竭”的状态。心理疲劳的一般表现是当你长时间从事力不从心的脑力劳动后,会感到精神不支,劳动效率显著下降。尽管造成心理疲劳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还是心理因素,例如:烦躁、焦虑、过重的心理压力等。

疲劳既是生理现象又是心理现象,主要是看什么原因引起的,要加以区别。这里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如果你在连续工作一段时间或长时间思考后,感到很疲劳了,那么你不妨想一下,你对工作是不是不想干了还是干不了,如果是前者,那属于心理疲劳。一般来说,疲劳在生理上的反映往往不易测定。

心理疲劳是心身疾病的警告信号,如果不加以重视,要硬闯过去,疲劳感觉就会进一步加重,就有可能引起各种心身疾病。这是因为疲劳与人体消耗有关外,主要和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当刺激量超过大脑所能承受的程度时,就会一起具有保护意义的超限抑制,这时,人就会表现为疲劳。

要想消除心理疲劳,首先要对所从事的职业产生兴趣。如果工作本身枯燥无味,就要想办法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

其次要明确目的。无论从事什么活动,一定要确立行动目标,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励自己,以取得预期的成功。

要注意劳逸结合,强调用脑卫生,工作、学习要安排合理,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休息,努力排除外界的不良影响,并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最后一点就是要和周围的同事、同学处好关系。只有生活在融洽的气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境,开朗的性格,健康的身体。

大龄青年有哪些心理特点

大龄青年是指超过适婚年龄(一般男35岁,女30岁)而仍未结婚的单身青年。单身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专注于事业而忽略了感情的,有害怕“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不敢走进“围城”的,有遭受过爱情挫折而没有勇气再次面对的,有过于理想主义而始终未找着如意对象的……与那些正享受着甜蜜爱情、幸福婚姻的同龄人不同,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龄青年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征:

(1)焦虑。当看着周围的朋友一个个结婚成家时,心里不免有些着急,加上亲朋好友的催促、旁人的随意猜测,使着急演变为焦虑,这种焦虑不一定表现为行动上的烦躁不安,而是用一种“隔离”反应来进行心理防卫:尽量回避与别人谈论恋爱、婚姻的话题,没办法一定要触及时,表面上虽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不作多言,心里却不痛快。同时,与那些成双成对的朋友慢慢疏远,性格外向的会去结交一些单身的新朋友,在同类人中获得一种认同和归属感,求得心灵的慰藉;性格内向的会朋友越来越少,生活在一个孤寂的世界里,在这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下逐渐发展下去,就会到讨厌看到卿卿我我的情侣、敌视那些婚姻幸福的人的地步,这是要竭力避免的。

(2)自惑。这种恋爱中的心理障碍在大龄青年中表现尤为明显。理想主义的壮志豪情使他(她)们早就在头脑中有了自己的“梦中情人”、“白马王子”;也可能是“曾经沧海难为水”的经历使他(她)们很难与眼前的现实调和起来。不是身高不够,便是学历太低,要么内涵还欠丰富,反正总有不如意之处。于是“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相当多的大龄青年自身条件都比较优越,觉得要自己降格以求,让心中的那份幻影从此破灭,总是心有不甘。犹豫摇摆是不会让人作出决定的,还是只有等下去,等那未知的将来。

(3)自信与自卑的冲突。由于自身的良好条件,心中那份自信仍固执地存在,一定要找一个胜人一筹的伴侣;但是经历了许多次的感情风波之后,在内心深处也难免会生出自卑感,怀疑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认为己不如人而轻视自己。这份自卑将会压抑自己与异性交往的欲望,不敢与对方交往。即使是鼓足勇气迈出了第一步,但在自卑意识的作用下,仍会有情绪不稳、局促不安等不正常表现,影响恋爱获得成功。一面是对自己看得太高而有一份孤傲的自信,一面是年龄偏大、受到挫折而产生情感上的自卑,这两种对立的心理就在大龄青年的内心剧烈地撞击,很可能产生独身意识。

(4)超脱。干脆把爱情抛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事业中去。通常这样的青年都非常自尊、自爱、自强,当看到事业与爱情难以统一时,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当爱的需要无法满足,就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什么是浮躁心理?如何调适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其产生原因,在于社会变革期由个人的攀比心理造成,表现为乱碰瞎撞、炒股摸奖、跳槽等等,什么事都干得出,干什么事都无恒心,心急火燎。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浮躁心理主要由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引起,因此可以引导其进行自我调适:

1、忌攀比:“人比人,急死人”。当事者通过攀比,产生对社会生存环境的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

2、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当事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所蛊惑的躁动化社会心态驱使下,他们奋斗的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金钱。但他们的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特别容易陷入由金钱编织的心理误区。

3、给自己准确定位:如今的社会是个开放的格局,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即使是百万富翁也不能保证他永远挥洒自如。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来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每况愈下”,而原来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反而高了起来。因此,给自己准确定位,保持头脑清醒,做力所能及的事,才能泰然处世,杜绝浮躁心理的发生。

美满婚姻的心理学因素

大家经常听到这样的表述,就是说,爱情在谈恋爱的阶段是很甜蜜的,但是一进入婚姻,有一句话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进入了婚姻以后,爱情就变淡了,或者变味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把他们的爱情引入到婚姻当中?或者把他们的爱情带入到婚姻当中以后,这个爱情都将消失不复存在。肯定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会看到很多的人,在他们已经结婚了很多年,爱情一点也不变色。那么一批人觉得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另外一批人终生相伴,白头偕老。这两者的差别是怎么出现的?我想今天我就来跟大家一块探讨探讨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很需要研究一下,在夫妻关系当中,在婚姻家庭当中,有哪些因素造成夫妻之间关系的不和谐?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家庭瓦解?有哪些因素使得家庭出现危机最后破裂?

首先我先讲讲如果一个婚姻是美满的话,那么它应该具有哪些要素呢?那么实际上我们在研究一对夫妻,他们在一起建立的这个婚姻和这个家庭,它是不是美满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到很多的因素。那么有这么三点我们觉得很重要,有没有基础?互动的情况怎么样?这两个人投入这个家庭里的精力是不是均等?比如有一个人又洗衣服又做饭,又擦地又打扫卫生,出去干活还挣钱最多。另外一个人对家庭的贡献本身就不大,收入可能还不如每天又洗衣服又做饭的那一位,但是回到家里不是抽烟就是喝茶看电视。闲着没事嗑瓜子,嗑瓜子还把瓜子皮洒得到处都是,这让我们感觉到一种什么?就在这一个家庭里,丈夫和妻子各自的付出和收获很不平衡。那么我们不能管这样的婚姻叫美满的婚姻。当然有的家庭发生家庭暴力的现象,那就存在着更大的问题,如果一个家庭里面,夫妻双方沟通交流不够,那么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沟通和交流导致问题的呢?

如果一个家庭里头付出和收获很不平衡,是什么原因让那个付出的老付出?收获的老收获呢?当我们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在这些现象背后我们去观察、去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建立家庭的夫妻双方心理是不是健康,可能是婚姻美满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原因。所以我们就想,今天的讲座里头就探讨一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对婚姻家庭生活有什么影响,那么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想从一个人的思维、情感、行为、人格各个方面来衡量,看看这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在这个人的这样的心理健康水平之上,会对家庭造成些什么影响。

那么,心理健康和婚姻家庭之间的美满幸福状态有很大的关系,那么这几种关系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呢?心理健康和美满婚姻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有哪些表现?第一,比如说一个人他有理性的思维,这个人有理性的思维,这个人就容易把自己和爱人的关系搞好。所以我们第一个问题叫做理性思维和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什么叫理性思维?我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认识问题的态度是合乎理性的,是合乎世界本来的道理的。那么合乎理性的思维相对应的就是非理性的思维,如果一个人满脑子的非理性思维,那么这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就不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应该是充满了理性思维的。

一个非理性的思维就是爱人必须喜欢自己,爱人必须喜欢自己关爱自己。而实际上我们大家都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除了有很多优点,有很多长处,有很多让人喜欢的地方,同时我们每一个人还会有一些东西让别人不喜欢。那么谈恋爱的时候,可能人家反映出来特别喜欢你,你也表现出来特别喜欢人家。但是谈恋爱跟婚姻毕竟不是同一种状态,那么结婚以后两人终日厮守在一起。谈恋爱的时候,总是有聚有散的,那么双方只要没有婚姻关系,可能大家会花很多精力去让对方高兴。为什么有一些人恋爱谈到一定的时候,尽管没结婚也谈不下去了,因为终日厮守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的全部特性都暴露出来了。除了那些好的特点展现给对方以外,不好的东西也展现给对方,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一种合乎理性的思维进入婚姻的话,我们除了希望对方喜欢我们,我们也得有预期对方对我们比较反感。在某些情况下,当你做了某件事情,说了某些话的时候,对方可能表现出对你反感。因为我们知道,两个陌生人从相识到相恋到相爱,到缔结婚姻,那么在这两个人相识之前,有相当长的人生道路是各自在完全不同的地点,在完全不同的家庭,在完全不同的学校成长起来的。双方形成了很多差异性,那么有了这种差异性,就有可能一方对另外一方大部分是满意的。如果我们按60分及格的话,这么说的话,你60分及格的那些东西以外是不及格的东西,当那些不及格的东西表现出来的时候,你也能理性地加以接受。你觉得这就是我爱人,他就有那么一部分让我不喜欢的东西。当对方不喜欢我的时候,我也能加以接受。因为我有一些东西,大约有40%的东西是对方不喜欢的,那么双方就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我们首先先接受对方,我们不能100%的满意这个现实。我们也不能让对方100%满意这个现实,那么在这个现实基础之上,我尽可能地改变我自己。

第二个情况就是说,我应该改造你,我要改造对方。这也是一个非理性的想法和愿望,那就是说既然你有我不喜欢的东西,你必须得改正。你如果不改,我压着你、逼着你改。在我压迫之下,你如果不改我就会怎么怎么样。但实际上合乎理性的思维就是你欲改造别人先改造自己,尤其是跟你关系密切的人,你想让对方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你最好先改变你自己。改变了你自己就影响了对方,对方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所以如果你在完全忽略掉你自己主观上加以改变的必要性的时候,就去要求改变对方,这可能是造成婚姻当中夫妻关系紧张和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我们在从思维方式来谈理性思维和夫妻和谐的关系的关系,这是从理性思维方面来谈理性思维和夫妻关系的和谐美满有什么联系。

第二个就是想谈谈情绪情感的变化,情绪和情感的健康状态影响夫妻关系。我们大家都知道人们的情绪是可以互相传染的,比如说我们宿舍里头,或者我们的街坊邻居里头有一个人情绪特别低落,那么当我们跟这个同学,或者跟这个邻居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就会受到他的情绪感染。有一些人他的情绪状态比较压抑,容易焦虑,容易紧张,容易抑郁。那么当他结婚以后,在他的家庭关系当中,他也经常表现出来这些不良情绪,就很容易让跟他在一起生活的爱人,感受到压抑。那么对方就会感觉到很难受,就可能有一种倾向,倾向于逃离这个家庭。

第二个可能性就是情绪化的表达可能会破坏夫妻关系。比如说一个太太下了班以后回家的时候,下起了倾盆大雨。然后太太就跑回家,这时候看见丈夫在家里看电视,太太就说,你看下雨我都淋湿了,你还在这儿看电视,你就没想着我。先生觉得很委屈,因为他看电视了,没看天,没看窗外。他不知道下雨了,然后先生就说,你怎么不给我打个电话,我好给你送把伞。太太说我不给你打电话,你也应该知道下雨了去接我。如果你不接我,就说明你心里没有我。我就成心做这么一个测试,通过今天的测试证明,你从来就没爱过我。太太的这种表达有一种什么倾向呢?就是不断极端化、不断高度概括,这就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导致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方式。

第三个就是行为方面的。夫妻之间行为的相互作用,会对夫妻关系有很大的影响。第四,健全的人格和美满的婚姻,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如果健康,它是一种均衡的、开放的一种健全人格,它就会在夫妻之间建立起一种比较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的一种气氛。就不太容易造成婚姻的危机,或者是夫妻关系的紧张。

那么如果我们现在探讨的这些婚姻关系当中的起作用的一些心理学因素,那么大家会可能产生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一个健康的婚姻状态,如果双方心理都健康,那么健康的婚姻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谈到这一点的时候,大家可能会有一些联想,就是如果一个人跟另外一个人的夫妻关系当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出现了一些冲突,一些紧张,甚至最后出现了危机。那么如果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能大家希望深入探讨一下,就是如果心理不健康,那么可能存在着什么深层的问题呢?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跟他早年生活有关,所以我们去探讨一下早年生活对婚姻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从小缺少母爱或父爱,那么在他以后长大了的生活当中,就会变成一种渴望,他要去获得、去追寻这种父爱和母爱。等到他了青春期以后,性成熟,性发育开始了以后,那么他就会产生对异性的兴趣。而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他在早年有一个未完成和没有处理好的情结,这个情结使得他对追求母爱、追求父爱有强烈愿望,那么会出现一种可能性,就是把自己对于爱人的选择跟对于母亲的追求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就会导致我们未来建立起来的婚姻关系里头出现一些不平衡、一些不和谐。比如说,夫妻双方一方为父母,一方为子女的模式。比如说,爸爸和女儿的婚姻模式,或者是母亲和儿子的婚姻模式。那么其实这样的一种婚姻模式说明了在婚姻当中的夫妻双方之中的一方,或者双方都存在着早年生活当中的有精神上的创伤,或者是不幸的经历留在他们的意识深层,使得他们对比较缺失的东西,产生出渴望。这种追求体现在他选择爱人这个方面,他就在择偶这个过程当中,不仅满足着他自己要获得情感的需求,建立家庭的需求。还满足着在他早年生活当中缺少的来自亲情的关爱,这样一来就使得他们在爱情选择的时候,把爱情和亲情混淆在一起。当一个人以这样的模式建立起家庭以后,比如说,一个儿子和母亲的家庭模式,可能就会出现前面我举的例子里说的那种情况,一方承担过多,一方承担过少。一方付出过多,一方索取过多。比如说一个人,他娶了一个太太,这个太太出去要工作,要干活挣钱,在家里要洗衣做饭擦地收拾屋子,但是他回到家里以后,就是看电视,嗑瓜子,嗑瓜子还特意把瓜子皮洒得到处都是。这样呢,实际他是以一种儿童的心态在跟他妻子打交道,你就应该照顾我,你就应该关心我,你就应该管我。

另外一个方面,假如说一个女士她找了一个年纪很大的人,而且很具有她的长辈的那种特征的人。恋爱了,或者结婚了,或者是有情感的关系,那么在潜意识里头,不仅她在意识层里把对方作为一个男性去爱,潜意识里头,她还把对方看成她的父亲。有可能有的人父亲早年十分严厉或者很小的时候父亲远离、或者缺失,那么对一个女孩成长过程来说,她一直没有能够获得异性家长的那种关爱,这就造成了她的潜意识里的一种强烈愿望,有可能在她以后选择男性伴侣的时候,往往就按照符合父亲的形象那样的特征去选择她的伴侣。在这种情况下,她一旦嫁给这个人,她就会要求对方给予她越来越多的关爱。而她就停留在类似一种幼稚的儿童状态,享受男方提供给她尽可能多的照顾、关心。所以如果双方,比如说夫妻双方发生激烈争吵,出现严重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可能提示着夫妻双方有一方可能存在着某些深层心理结构上的一些缺陷,或者某些情结,一些创伤。比如这个创伤引起他的人格结构的畸形变化,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的夫妻关系模型,看成是家长和子女,家长和儿童的结构模型。那么在这样的夫妻关系里头,扮演儿童角色的那一方要求对方给自己以父母般的关照和爱护,表现出自我中心和依赖性,而且缺乏责任心,扮演父母角色者要求对方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他才会给对方无微不至、无所不在地关怀和照料。那么这就显示了在他的早年生活里头,他的一些经历和创伤,使得他的人格结构当中,尤其是在跟异性交往这一部分,停留在童年早期。使得他们表现出很多幼稚行为,而对方可能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比如在家的老大,他带着弟弟妹妹,然后很早就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无形当中扮演了对方的父母,这样一来双方以一种情结,以一种无意识的情结互补,也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家庭。但双方的期望是不同的,就会发生很多冲突。

我们表面上看到这样的结构,你们会觉得这挺稳定的呀!一方愿意当孩子,一方愿意当家长,愿意当家长的控制着孩子,当孩子的依赖着家长,多稳态的结构啊。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已经都是成人,因为我们内心里还有一种不可抑制的愿望,就是我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成熟男人,要做一个成熟的女人。实际上做家长的那一方也是在无意识当中做了人家的家长。假如说她是一个太太,太太扮演母亲的角色,实际上这太太心里头有一个愿望,我要做人家的太太,而不是做人家的母亲。久而久之她就觉得特累,这样他们可能是为了某些儿童的、或者幼稚的愿望相聚,也有可能因为儿童的幼稚的愿望而散,发生冲突也像儿童那样,像儿童的争斗那样发生冲突,容易意气用事,容易感情用事,容易冲动,遇事不考虑后果。所以这样的一种夫妻关系模式也会带来很多麻烦,那么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些孩子,他们在早年很缺乏欢乐的童年。那么在他们的童年需要父爱母爱的时候,没有人管理他们,所以他们在既缺乏跟同性家长的交往经验,也缺乏跟异性家长交往的经验,甚至缺乏跟某一个人建立稳定持久关系的经验,这样的人,建立起来的家庭会是有麻烦的。

那么下一个题目我就想讲讲婚外情,我们大家现在都听到过,有的人结婚了,然后在婚外又爱上异性了,那么我们分析分析这样的事情。就是他可能有哪些潜在的心理学原因?婚外情是很复杂的,如果我们要谈的话,如果我们在很大范围里谈的话,比如说有社会原因、有政治原因、有意识形态原因、有经济原因、有制度原因等等有好多,包括男女的心理差异等等,有好多东西。但是那些都不是我们论述的内容,我们主要想关心的就是在婚外情发生的当事人身上,他们的内心里发生了哪些变化。

那么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那么如果夫妻双方,不要说双方都不能进入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只要有一方不能进入的话,另外一方就感觉很痛苦。他就会觉得他自己没有丈夫或者没有妻子,那么我们知道现在社会有很多机会让我们去接触很多的人,而且大家都会有机会交流,那么如果有一方没有进入丈夫或者妻子角色的家庭成员,他就很需要跟类似丈夫或者妻子的人交流。那么婚外异性交往的机会很多,一旦他能够找到知音,跟人家能找到共同语言,他就会觉得这才是自己精神上的丈夫或者妻子,实际上那个丈夫或者那个妻子根本没有成为他的真正的丈夫或妻子。实际上他的家庭当中,他的婚姻当中,缺少着一个角色,相当于单身的状态。比如说在早年生活当中,特别缺乏父爱的人,她爱上一个比自己年纪大二十多岁的一个男人,然后她觉得她自己是追求真正的爱情,并不是以索取对方的钱财为代价。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她会让这个男方产生对方的感情特别真挚纯洁的感觉,使得这个男方就会陷入这样的婚外情当中。有的当事人,她是因为心理不健康,用她的这样一种以情结作为爱情的这样一种感受,这样一种行为去吸引婚姻内的男人或者女人。如果是一个男人的话,那他吸引的就是婚姻内的女人。如果是女人的话,吸引的是婚姻内的男人。这样造成婚外情的发生,而实际上是双方或者是婚外情当中一方,不健康的心理情结被双方误认为是爱情,于是产生了婚外情。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爱,这才是他真正需要的爱,他觉得是如此强烈,实际上是某些不健康的心理驱动之下出现的行为。我们大家会看到有一些有婚外情的人是绯闻不断,有的人做第三者也是经常不断地去到不同的家庭里去扮演第三者。如果我们简单地从外部来做定论的话,或者一概而论的话,就会说某某人特别不道德,某某人生活作风不好。但是如果一个人结了婚又离婚,离了婚又结婚,结了婚还去找婚外的情人,然后再跟自己爱人离婚,然后再跟这个婚外的情人结婚。除了我们可以从道德方面对他进行批评以外,可能还有他内在的原因,内心里头可能有一些深层原因。他的心理特点、他的行为模式特点,跟他的早年生活当中的一些经历,跟他早年的客体关系的混乱应该是有关系的。什么叫客体关系呢?当我们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最先看到的那个人,一看到那个人就能让我们吃上东西,喝上东西,然后能够给我们解决各种生理需要的人,那就是我们的母亲。假如我们母亲经常持续不断地、持之以恒地照料我们那我们就会对母亲产生信任和依恋,这就是构成了我们长大了以后,跟其他人进行人际关系的基础。因为我们跟谁要交朋友,也得有一个稳定和持久性,而且我们有旧的朋友,可能还会交新的朋友,交了新的朋友,旧的朋友仍然保持着关系,这就是叫能建立起稳定的关系。

但是有一些人,比如因为种种的原因,在他很小的时候,比如刚生出来不久,家里人出国,或者是在外地上大学,孩子的父母没法直接照料。然后就寄托给一个邻居的大妈,或者送到邻村的一个老奶奶家,然后邻村的老奶奶照顾了没多久,又送到对门的老婆婆家,然后这个小孩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是今天东家,明天西家,这样被颠沛流离地寄养。那么在这个很小的小孩的眼睛里头,呈现在他眼前的面孔是不太稳定的。这个人几天,过一段时间又换了。那么就会在他内心里形成一种感觉,这个世界是很不可靠的,这个世界的人也是很不可靠的,一段时间尽管我觉得就这张脸挺好,但是就没了。过些日子就换了,那么在他长大了以后,他在以后跟别人相处的时候,跟邻居的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再长大一点跟同事相处的时候,跟人谈恋爱的时候,结婚跟人家相处夫妻关系的时候,他都有某种内心里头不安全的预期,不稳定的预期。这时候如果他再发现对方一些缺点,就很容易对对方产生反感和厌倦,然后转而去寻找其他方面的关系。而且在他的那种客体关系混乱的心理基础之上,他有一种假设,就是我眼前没什么好人,好人都在远处。我眼前的人都不可信任,可信任的人在远处。所以一旦他对某一个人熟悉了,了解了,接近了以后,他就会对这个人产生厌倦和排斥。然后再去打破这个旧有的关系,再去建立新的关系。有一个咨询客人到我这儿咨询,他说我这朋友跟切韭菜一样是一茬一茬的,小学同学一上中学,我就再不理了。然后中学同学一上大学,中学同学不理了。大学毕业以后,大学同学不理了。结婚以后,过一段时间发现这人不行,离婚了。离婚了再也不理了,然后再找一个人结婚,结婚了一看,现在又不行了,又有问题了。这个人看上去很单纯、很善良,跟我们所谓道德败坏,生活作风不正什么好像联系不上,但是他就觉得内心里头有一种预期,别看她现在跟我好,指不定她那天抛弃我,所以我要在她抛弃我之前先抛弃她,这就典型的客体关系混乱的人那种内心的独白。那么像我前面谈到的很多问题,丈夫出现好的行为得不到妻子的夸奖、表扬、肯定和鼓励,丈夫出现坏的行为的时候,出现不利于于家庭稳定和家庭和睦气氛的行为的时候,妻子没及时提出批评,没有及时地想出办法来纠正。这样的一些不当的强化使得丈夫在不经意之间越来越朝着不利于家庭稳定的方向前进,这样也会造成婚外情。比如一方很有事业心,另外一方呢,就完全靠在对方的事业发展的背景之上、基础之上,享受对方事业发展的成果。双方就出现了婚姻家庭发展动力上的不平衡,给一方产生收获太少,付出太多的感觉,这种婚姻发展动力的不平衡,带来了婚姻家庭生活当中夫妻之间的不平衡关系,使得双方或者一方希望从家庭之外,去寻找新的满足自己情感需求的方式。

那么前面我讲了很多东西,我觉得如果要是想过好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或者在早一点说要建立一桩美满的爱情,或者再早一点说要去谈恋爱,我觉得很有必要先很好地自我认识,然后检查检查自己,自我的心理健康状态怎么样?如果一个人心理足够健康,其实他才具备了谈恋爱的资格。如果你心理不够健康,那么你可能去谈恋爱,但是谈恋爱当中就会有很多困扰和麻烦。然后建立起家庭来,那就可能会出现新的麻烦。因为双方都不是以一种很平常、很平和、很正常的心态去对对方,所以婚姻家庭生活当中的那些不和谐和苦恼就接踵而至,有可能最后演变成一场危机。所以我在结束我今天讲的内容之前,我希望大家能够有健康的婚姻观和健康的心理。我衷心祝愿各位观众朋友能够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同时我殷切地希望大家在建立起婚姻家庭之前,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然后再去建立一个快乐的家庭。

隔代教育利与弊

如今,一些年轻家长因工作忙、婚姻变故等原因,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交给老一辈,尤其是一线医务工作者经常加班加点,把很小的孩子放在祖父母们家里,与父母长期分开,爷爷奶奶等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但这背后却存在不少心理问题。

无法避免的隔代教育

狭义的隔代教育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或出国读书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完全由祖父母抚养照顾。广义的隔代教育是指,祖父母帮助年轻父母照顾孩子,或跟年轻父母住在一起,如果孩子发生重大事情,年轻父母会在身边,祖父母成为协助角色。

很多人说隔代教育对孩子影响不好,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老人对待孩子更有爱心和耐心,免去了年轻父母的后顾之忧,所以老一辈们不得不面对帮助年轻人照顾孩子的现实。

在照顾孩子方面,老人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老人更有耐心。老人的生活节奏相对慢一些,有着平和的心态,这是年轻父母比不了的。比如,当孩子哭闹要买一样东西时,比较讲原则的老人就会慢慢跟孩子讲,为什么不能买,其实孩子也明白大人的心思,自己哭闹也无济于事,慢慢的心情就会平复下来。但年轻父母遇到孩子哭闹时,由于赶时间,心情急躁,只有用呵斥、打骂等暴力来解决问题。

其次,老人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年轻父母不太愿意陪孩子玩,因为他们觉得孩子的游戏过于单调,孩子在一边玩,父母却在看手机、刷微博微信等。而此时,祖父母则更愿意加入到孩子的游戏中,与孩子互动,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好处,特别是在孩子3岁以前是最需要陪伴的,祖父母的陪伴恰恰满足了孩子这一心理需求。

再次,老人经验丰富。老人照顾了一辈子孩子,有较多的育儿经验,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更放心,形成强大的心理支撑,这份亲情和足够的安全感,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

当心三个弊端

第一、溺爱和放纵。有时孩子一哭,祖父母就心疼。其实,孩子很聪明,他知道只要自己一哭老人就会心软,就没有原则了,容易导致过度溺爱和放纵。这样的孩子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觉得只要是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如果有一天他到社会上,发现别人不围着他转,就会无法适应,那时再让他重新适应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困难。过分溺爱和放纵不仅仅存在于隔代教育中,亲子教育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

第二、包办代替,会妨碍孩子的独立性。有些祖父母太心疼孩子,孩子还没觉得渴和饿的时候,就主动给予。孩子得到提前满足,就不会去发展自己的心理需要,坐享其成。现在很多孩子不会做家务,连自己的桌面、床都不整理。由于长辈的包办、代替,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性,以至于很多孩子长大后什么都不会做。

第三、过分保护。祖父母带孩子,生怕孩子磕了碰了,所以常把“慢点跑”、“不能碰”这些话挂在嘴边。其实,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他需要冒险和创新,只有这样他才能扩展视野。很多孩子一回家就写作业,没机会跟小朋友玩,结果长大后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

如何才能双赢

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两只大手,只有二者配合、共同教养,才能实现共赢。必须明确一个前提———隔代教育要协助亲子教育。老人要将教育孩子的决定权和主动权交给年轻父母,让孩子形成明确的家庭等级观念,当祖父母和爸爸妈妈意见不统一时,要听爸爸妈妈的,这时家里才会形成恒定的权威和统一,否则孩子就会“钻空子”。而且,年轻父母相对来说更能狠下心建立规则,如果祖父母能配合年轻人“立规矩”,忍住冲动,就更容易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最为强调的是在生命早期,从出生到三岁,还是以母亲抚养为主。老人家可以作为辅助抚养者存在,以便熟悉和了解孩子的饮食起居习惯做好准备。稳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到婴儿的安全感。每个婴儿都有自己的特性,他们会通过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被敏感的妈妈逐渐了解和确认。良好的母婴互动满足了婴儿的全能感需求,使他感觉到世界是被自己所控制的。否则,不断地更换抚养者,因不是以婴儿的需求为前提,就会给婴儿带来非常混乱的早期体验。这些过度的挫败,最严重的有可能损伤了婴儿的大脑自我调整的功能,使得他们表现的过于敏感、易激惹和难以安抚。所以,即便是孩子需要交托给长辈照料,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给予孩子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

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为了重获安全感,有些孩子会向祖父母示好,以获得更多的关注,这是一种本能。然而,对于父母来说,当看到孩子更依赖长辈的时候,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这是正常的。如果家长因失落和嫉妒祖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过于坚持让孩子服从;以忽视、惩罚让孩子向自己示好等等。这些做法实际上都是情绪表达不当的外显行为,是以破坏关系、情绪难以自控为特征的。所以,调整好父母自身的情绪,才是保证隔代抚养有效的重要前提。

最后,老人要学会做好“第三方”。比如,年轻父母管教孩子时,祖父母不要插手。年轻父母训孩子,不仅是因为孩子犯了错,更是在培养孩子懂规则、守规矩。此时,老人需要做好“第三方”角色,协助年轻父母解决、调停问题。而不只是出于心疼孩子,没有原则地保护孩子,拉偏架,反倒搞得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