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禅泄露的心理秘密

2020-07-14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认识眼前的人,更深入地了解他,与其单纯停留在肤浅的花言巧语上,倒不如多个心眼留意他的口头禅,因为此时他已不知不觉地泄露了自己的心理秘密。

1.“说真的,老实说,的确,不骗你”

这些口头禅男女都有,常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说这话的人,有可能是谎言说多了,使得别人不大相信自己,总会怀疑自己。于是,导致了日后生活中时常出现这样的口头禅,希望增加自己言语的可信度。

这种人有一种担心对方误解自己的心理,性格有些急躁,内心常有不平。若不是“狼来了”的谎言说多了,旁人也不至于常误会他。因此与此种人相处要警惕他的言论中是否会常有谎言,不要被兜进圈套去了。

2.“应该、必须、必定会”

此人自信心极强,显得很理智,在没有确认一件事情之前,不会贸然做出结论。他为人冷静,自认为能够将对方说服,令对方相信,让别人信服自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被认同感和喜悦。

另一方面,“应该”说得过多的时候,反映了他有“动摇”心理。动摇不是因为他对自己没信心,而是他内心的寻求认同的感性所致,他不希望由于自己的一次错误导致日后没有威信。

3.“听说、据说、听人说”

也许这种人对所说的内容很相信,但却不想让自己没有转弯的余地,因此会使用此类的口头禅,是给自己留有余地的心理形成的。这种人的见识虽广,决断力却不够,不适合做领导。但是他的处世圆滑,善于保护自己却值得大为提倡。

他处处想得周到,为自己留有余地,不至于要担负大的责任就是对自己很好地保护,这在很多领导中尤为常见。

4.“可能是吧、或许是吧、大概是吧”

说这种口头语的人,自我防卫本能甚强,不会将内心的想法完全暴露出来。在处事待人方面冷静,所以,工作和人事关系都不错,也有以退为进的含义。但是你很难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

事情一旦明朗以后,他们会说,“我早估计到这一点”。出事了无需负责任,顺利的时候就邀功,极度善于伪装,隐藏了自己的真心。

5.“但是,不过”

这类人有些任性,因此,在旁人指出他的失误的时候,总是提出一个“但是”来为自己辩解,而这些又是为保护自己而使用的。

他性情温和,说话很委婉、没有断然的意味,不致令人有冷落感和失落感。他们说话委婉,让你们的相处较为融洽。与这类人相恋,你会发现什么你们都有商有量,不会发生剧烈争吵,他会有绅士风度般让着你,护着你。

6.“啊、呀、这个、这个、嗯、嗯”

这些口头禅词汇少,有点敷衍答应的味道。这些口头禅反映了此人思维慢,反应较迟钝,他们常用这些词作为间歇,为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这也体现了男人深思熟虑成熟的特点。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他若是常对你说这些口头禅,则证明了他有点敷衍,不大放心上的意思。要想引起他的重视,你就要多花心思了。

7.“你别管”

一个负责任的人总是希望自己一力承担起重任,无需他人操心。听到这话的时候,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有点被拒之门外的感觉,可是也许他并没有要拒绝你给你脸色的意思,他只是真的不想让你操心,希望你好好过太平日子而已。因此不要为了这么一句话就放在心上,影响感情。



口头禅泄露的心理秘密相关阅读


什么是浮躁心理?如何调适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其产生原因,在于社会变革期由个人的攀比心理造成,表现为乱碰瞎撞、炒股摸奖、跳槽等等,什么事都干得出,干什么事都无恒心,心急火燎。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组织、国家及整个社会的正常运作极为有害。浮躁心理主要由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引起,因此可以引导其进行自我调适:

1、忌攀比:“人比人,急死人”。当事者通过攀比,产生对社会生存环境的不适应,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不满意,于是过火的欲望油然而生。

2、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当事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投机主义所蛊惑的躁动化社会心态驱使下,他们奋斗的目标只有一个即为了金钱。但他们的奋斗又缺乏恒心与务实精神,缺乏对自己的智力与发展能力的准确定位,因而显得异常脆弱、敏感、冒险,稍有“诱惑”就会盲从,特别容易陷入由金钱编织的心理误区。

3、给自己准确定位:如今的社会是个开放的格局,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在社会结构中重新定位的问题,即使是百万富翁也不能保证他永远挥洒自如。同时,伴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利益与结构的大调整,有可能使一部分原来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每况愈下”,而原来在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反而高了起来。因此,给自己准确定位,保持头脑清醒,做力所能及的事,才能泰然处世,杜绝浮躁心理的发生。

正确认识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通过各种方法,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同药物、手术一样,是一种治疗手段。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借助医学、医学心理学等知识的理论及技术,通过治疗者言语,行为或者某种仪器,有目的的干预患者的病态心理、病态认识、病态情感、病态行为及个性障碍,促其向健康心理恢复和发展的过程。心理治疗就是表明"心病要用心来治"。

心理治疗是帮求助者学会正确的想、学会正确的做,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及正确的行为来代替非理性的思维及病态行为,留下心理健康的部分,袪除心理的垃圾。

心理治疗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帮助手段。但并不是意味着求助者就该停止自身的努力,同样要付出一定的艰辛,才能获得心理健康和幸福快乐的生活。

心理治疗的几个主要特征:

1、心理治疗是一种两人或多人之间的持续的人际关系;

2、参与心理治疗中的其中一方具有特殊经验并接受过专业训练;

3、心理治疗的其中一个或多个参与者是因为对他们的情绪或人际适应、感觉不满意而加入这种关系的;

4、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方法实际上是心理学原理,即包括沟通、暗示以及说明等机制;

5、心理治疗的程序是根据心理障碍的一般理论技术和求治者的障碍的特殊起因而建立起来的;

6、心理治疗过程的目的就是改善求治者的心理困难,而后者是因为自己存在心理困难才来寻求施治者给予帮助的。

心理治疗对问题较多的心理障碍,需要一种长期科学干预的过程,急于求成,渴望"灵丹妙药",不知道"心病要用心来治"的科学规律,甚至盲目否定是对心理治疗缺乏了解及远离心理科学的表现。

孩子的心灵需要及不适当行为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躯体疾病引起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

1、疾病本身导致脑功能改变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引起易怒、急躁、情绪兴奋和抑郁等,尿毒症引起的淡漠、呆滞、迟钝等。只要解除躯体疾病,心理问题也就解除。

2、心理反应取决于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病人的心理素质、不同的性格以及病人想象中的病情轻重等。一种轻微的疾病,可因误信江湖庸医的严重估计,或因家属的知识水平以及社会的不适当医学宣传 ,而导致患者惶惶不安,心理反应强烈。如早期冠心病患者可自觉气短、乏力,以致整日卧床。相反,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疾病,患者自认为“与医生无缘”,可能不相信医生的诊断,或者对疾病信息不敏感,没有明显的心理反应。例如,早期胃癌病人,虽然有疾病,但无病感,也不影响社会功能,到了晚期,病人出现胃同及不思饮食,他仍不相信自己是一个病人,强迫自己去工作,直到最后因胃出血或贫血,感到十分虚弱,才不得不找医生诊治。

3、人体对疾病信息的敏感性及耐受性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当疾病使人受损时,如影响就业、升学、提升、婚姻,便可出现讳疾忌医的情况,忽视疾病信息,延缓求治。与此相反,如果疾病能使自己摆脱责任,减轻义务,获得同情,得到公费医疗、营养补贴等“继发性获益”时,病人则听到有病或病重则喜,这种情况多见于工伤、交通事故及斗欧致伤时,尤其出现迁延不愈,被称为赔偿性神经症。

心理也需要脱敏

案例:小丹是一名办公室文员,只要部门领导在办公室就紧张得要命,害怕领导给自己安排工作;领导一叫她的名字就心慌,和领导说话也是结结巴巴的;经常是领导说了工作安排,她总要再追问两三遍才能确认自己理解对了。为此,小丹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甚至觉得一个办公室的同事都瞧不起她。

分析与建议:小丹的情况,属于典型的心理过敏。心理过敏是指某一特殊生活事件引起了某种异常心理反应,以后当遇到类似的生活事件时,出现与过去相同的异常心理反应。心理过敏大多是由于对事物思虑过多而引起的,常表现为将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这样的人往往会因为别人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一句话,而产生过分的恐慌与不安。心理过敏的人总爱以想当然的方式去观察世界,这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而导致紧张兮兮。

所以,遇到负面情绪时,应主动和相关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取现实的信息,排解掉“想当然”的心理阴影。另外,当我们的想法跟别人不一样时,应学会换位思考,你会发现很多敏感是出于自我的偏见。当有了某种疑虑时,不妨先调查一下,看一看猜疑与事实是否相符,也许问题就在调查与思考中解决了。心理敏感者过分注重生活的细节,反而被细节所伤。古语道“水至清则无鱼”,如果我们过分注重了水之清冽,反而不利生存。

因此,适时的忽略就像“心理缓冲剂”一样,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还要增强自信心,让自己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这是应对心理过敏的良策。可适当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文体娱乐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最后,生活过于单一或过高的期待都可能给你带来焦躁和求而不得的痛苦。因此,在生活中要学会知足。比如,为自己设定恰当的目标就是一种聪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