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有无相互作用

2020-07-14

我国的儿童计划免疫要求,新生儿出生时要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出生1个月接种第2针乙肝疫苗,出生2~4个月每月口服接种1粒小儿麻痹糖丸,出生3~5个月各接种一次百白破三联疫苗,出生6个月接种第3针乙肝疫苗,出生8个月接种麻疹疫苗。

孩子出生后接种上述疫苗的时间往往因生病或某些原因推迟,造成一些疫苗不得不同月接种。乙肝疫苗和这些疫苗间有无相互作用?是否可同时接种呢?

我国早有研究表明,乙肝疫苗与卡介苗、乙型脑炎疫苗、百白破疫苗和三价混合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一起免疫接种相互间无干扰作用,国外也有文献报道同时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是安全的,对免疫效果无影响。

但是,我国曾有一项研究发现,乙肝疫苗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可能影响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国外也曾有因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后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报道。因此,不建议乙肝疫苗与麻疹疫苗同时接种,出于安全性考虑,也最好与其他疫苗分开接种,间隔2周以上,以便观察不同疫苗的不良反应。



乙肝疫苗与其他疫苗同时接种有无相互作用相关阅读


黄热病疫苗副作用

黄热病是一种传染病,黄热病度可以导致患者引发不同程度的病情,从轻度到出血,甚至是致命都有可能,这个时候黄热疫苗就显得很重要。黄热病疫苗不仅仅只有这些副作用,其实它有很多的副作用。所以朋友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黄热病疫苗副作用
  1、首先在进入疫区时对9岁以上的儿童应常规进行预防接种。但不宜用于4个月以下的婴儿,因接种后发生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对于4个月的婴儿是比较的常见的,所以不是所有的年龄都是可以可以接种的。
  2、凡是都是有副作用的,接种黄热病疫苗后一般不会有其它反应,但极少数人可能在接种局部出现轻度红肿或者低热,一般都可以在当天内自行消退。所以这个副作用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的。
  3、当然个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接种疫苗的时候一定要去检查自己的身体,是否对这个疫苗过敏,因为我有些人的体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好自己的身体,然后再去注射疫苗。
  注意事项
  接种黄热病疫苗后一般不会有其它反应,但极少数人可能在接种局部出现轻度红肿或者低热,一般都可以在当天内自行消退。自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接种黄热病疫苗以来,共使用了6亿剂疫苗,发现仅有12人在接种此疫苗后罹患黄热病。有证据显示,在这些极少数“疫苗失灵”病例中,所有病人都是在接种疫苗后五年内患病的。这表明免疫力并不随时间而减退。

接种卡介苗后的不良反应

卡介苗接种十分安全、可靠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是百密也会有一疏的时候,因为每个婴幼儿的体质不同,所以接种卡介苗之后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不良反应的出现,那么,接种卡介苗后的不良反应是怎样的呢?

任何疫苗在接种后都有可能产生一定的不适反应,这是因为虽然致病成分经过了减毒、杀灭处理,但仍会有一定的毒性,仍可能发生一些过敏反应及不良反应,我们称之为一般不良反应,是一种正常现象。

卡介苗接种后可有局部反应和淋巴结反应两种。

(1)局部反应:皮内法或皮上划痕法的接种,局部在3周左右可出现红肿硬结,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自行穿破结痂,痂落后留下一个小疤痕。它的局部反应一般持续2个月左右。

(2)淋巴结反应:卡介苗接种后,菌苗可通过淋巴系统而达全身,所以接种处附近的淋巴结可以稍有肿大,如腋下、锁骨上下或颈部,若反应强烈可见脓肿或破溃,应及时就医。

卡介苗接种的禁忌症是:

①新生儿有发热、腹泻、呕吐;早产、难产有产伤者;患有脓疱疮及湿疹时均不宜接种。

②儿童发热,37.5℃以上者;各种急性传染病时及恢复不到2个月;严重心、肾、肝疾病者;有皮肤病、过敏性哮喘、荨麻疹或预防接种有过敏反应者;其他预防接种不满两周者(牛痘接种除外,但应错开接种部位)。

检验卡介苗是否接种成功,应在卡介苗接种后2~3个月再作结核菌素试验,如由阴性转为阳性,表示接种成功。接种卡介苗后,免疫力可维持数年,日久免疫力可减弱,因此需要复种。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如何接种乙肝疫苗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因各个器官和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免疫系统功能也尚未发育健全,对乙肝疫苗的答率较低。美国提出的免疫策略是:对于母亲HBsAg 阴性的早产儿,如果出生体重<2000g,则乙肝疫苗推迟接种,待体重达到2000g 或者满2 月龄时接种第1 针。

但是,对于母亲HBsAg 阳性的新生儿若不能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很高。因此建议母亲HBsAg 阳性的新生儿出生后仍应像正常新生儿一样尽早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若出生体重< 2000g,首针不计算在内,当体重≥2000g 或者满2 月龄时,重新按照免疫程序接种3 剂乙肝疫苗,且疫苗剂量加倍。

如果新生儿一般情况较差,存在窒息、缺氧等严重并发症,出生后可暂时不接种乙肝疫苗,但一定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等新生儿情况好转后及时给予乙肝疫苗接种。

对在医院期间未接种乙肝疫苗者,由医院开出证明,家长携证明带婴儿到家庭住址所在附近医院保健科或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接种。因此,需要做好医院和预防接种点的衔接工作,确保这部分婴儿尽早接种乙肝疫苗。

孩子打疫苗为什么非要按一定的程序

今天,我收到一位母亲的来信,说现在是夏天,正逢雨季,蚊子很多,孩子被咬了许多大包。由于孩子才7个月,还没有到防疫站规定的8月龄接种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时间,她非常担心孩子感染乙脑。来信问我:孩子打疫苗为什么非要按一定的程序?为什么乙脑疫苗非要等孩子8个月时才能接种呢?能不能提前接种?

疫苗接种的时间、间隔都要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决定疫苗接种的程序有许多因素。

一是婴儿在出生前可以从母亲体内获得许多疾病的抗体,这些一般可以维持到婴儿出生后4~6个月,6个月内的婴儿很少得病。所以,许多疫苗都放到婴儿半岁以后才开始接种。

二是新生儿在刚刚出生时免疫系统的发育还不够完善,有些疫苗接种过早,免疫系统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效果较差。新生儿长到7~8个月后,免疫系统发育逐渐成熟,产生抗体的能力增强,在这个时候接种疫苗,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更多的抗体,免疫效果较好。

三是出于疫苗的安全性考虑。有些疫苗接种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出生不久的新生儿可能耐受性差,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所以需要孩子长大一些再开始接种。

四是一些疫苗由于维持时间较短,并要给机体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抗体,接种的时间还需要根据疾病的流行季节,在疾病流行前1~2个月开始接种。比如乙脑疫苗,最好在乙型脑炎流行季节前1~2个月开始接种2次(间隔7~10天)。

这些疫苗的接种时间、接种时机、接种间隔和接种后的效果都是临床医生通过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所以,小孩出生后接种疫苗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接种。

新生儿的疫苗打在什么部位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接种的疫苗有两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乙肝妈妈所生宝宝还要增加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那么,新生儿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应该打在什么部位?

我国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规定的乙肝疫苗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7年专门制定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中建议: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IU;同时在另一侧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 μg/0.5 ml,……”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2017年又对新生儿期疫苗接种及相关问题提出了更细致的建议:“乙肝疫苗在右上臂三角肌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卡介苗“接种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都是肌内注射,而卡介苗是皮内注射。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量较大(1 ml或2 ml),需要打在较厚的肌肉内。新生儿肌内注射与成人不同,不能打在屁股(臀部肌肉)上,而是要打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这是因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和新生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尤其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不适合注射给药;而大腿前部外侧肌肉较厚,无主要血管神经通过。

另外,选择臀部注射,大多数新生儿需要改变体位,操作十分不方便(尤其是危重儿),而选择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容易暴露,注射时无论抱姿或躺姿都能方便操作。

乙肝疫苗药量较小(只有0.5 ml),打在上臂三角肌内即可,也可以打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侧的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卡介苗一定要接种在皮内,接种部位过深(注射到皮下)则属于接种失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局部反应和全身播散性感染。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提出的《新生儿期疫苗接种及相关问题建议》中专门指出:“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卡介苗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不会降低卡介苗的免疫效果。”并统一了新生儿疫苗的接种部位:卡介苗一般都接种在左侧上臂皮下,为了与乙肝疫苗分开部位接种,把乙肝疫苗接种在右侧上臂三角肌内,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内(左右两侧都可以)。这个建议使新生儿疫苗接种更规范、更及时,且不易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