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疫苗打在什么部位

2020-07-14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接种的疫苗有两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乙肝妈妈所生宝宝还要增加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那么,新生儿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应该打在什么部位?

我国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规定的乙肝疫苗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7年专门制定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中建议: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IU;同时在另一侧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 μg/0.5 ml,……”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2017年又对新生儿期疫苗接种及相关问题提出了更细致的建议:“乙肝疫苗在右上臂三角肌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卡介苗“接种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都是肌内注射,而卡介苗是皮内注射。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量较大(1 ml或2 ml),需要打在较厚的肌肉内。新生儿肌内注射与成人不同,不能打在屁股(臀部肌肉)上,而是要打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这是因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和新生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尤其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不适合注射给药;而大腿前部外侧肌肉较厚,无主要血管神经通过。

另外,选择臀部注射,大多数新生儿需要改变体位,操作十分不方便(尤其是危重儿),而选择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容易暴露,注射时无论抱姿或躺姿都能方便操作。

乙肝疫苗药量较小(只有0.5 ml),打在上臂三角肌内即可,也可以打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侧的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卡介苗一定要接种在皮内,接种部位过深(注射到皮下)则属于接种失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局部反应和全身播散性感染。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提出的《新生儿期疫苗接种及相关问题建议》中专门指出:“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卡介苗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不会降低卡介苗的免疫效果。”并统一了新生儿疫苗的接种部位:卡介苗一般都接种在左侧上臂皮下,为了与乙肝疫苗分开部位接种,把乙肝疫苗接种在右侧上臂三角肌内,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内(左右两侧都可以)。这个建议使新生儿疫苗接种更规范、更及时,且不易出错。



新生儿的疫苗打在什么部位相关阅读


hpv疫苗是什么

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位居第二位,大多数宫颈癌是由HPV感染所致。全世界每年有46万新发病例,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子宫颈癌。2002年——2012年,子宫颈癌的发病率呈稳步上升和年轻化趋势。最近hpv疫苗流行,但是很多人对此疫苗不了解,那hpv疫苗是什么?

宫颈癌疫苗,又称为HPV疫苗,是一种预防宫颈癌发病的疫苗。宫颈癌主要由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该疫苗通过预防HPV病毒感染,进而有效预防了宫颈癌的发病,可防止人体感染疫苗所涵盖的人乳头状瘤病毒亚型变异。研究发现99.7%的子宫颈癌都是因感染HPV造成的,HPV也可以引发其他相对少见的癌症,如阴茎癌、喉癌、肺癌和肛门癌等。HPV的主要途径是性或皮肤与皮肤接触传播。

人乳头瘤病毒是是乳头瘤病毒家族中的一种,简称HPV。目前已知有100多种不同类型的HPV,其中大部分HPV类型被视为“低风险”,与宫颈癌并无关联。但是,有14种HPV类型被列为“高风险”,因为已经证实它们会导致几乎所有的宫颈癌。其中,两种风险最高的病毒株HPV-16型和HPV-18型可导致约70%的宫颈癌病例。HPV感染现在国际上不论从流行病学还是临床数据方面均已达成共识,即HPV是引起宫颈癌的必要条件。

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所以每个性活跃的女性都存在感染致癌性HPV的风险。此外,HPV的感染除了性行为外,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比如手接触了带有HPV的物品后,在如厕、沐浴时有可能将病毒带入生殖器官;或者是生殖器官接触到带有HPV的浴巾等物品,都有可能被感染。HPV感染在女性中较为普遍,有数据显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每5个女性中就有4个会感染。若感染的是高危型HPV,则有可能进展为高度的宫颈病变甚至发展成为宫颈癌。

在疫苗问世前,预防宫颈癌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宫颈筛查,即通过检查宫颈的脱落细胞以及进一步的检查来发现早期宫颈病变并予以治疗来实现。疫苗的问世使宫颈癌的预防手段更加全面、有效。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接种了宫颈癌疫苗仍然应定期筛查.HPV病毒有100多种亚型,与宫颈癌相关的高危亚型有10多种,而疫苗针对的只是其中的某几种。

基于HPV疫苗的良好临床保护效果及安全性数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鼓励在合适人群中使用HPV疫苗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卡介疫苗接种后的反应(正常反应)

结核疾病给我们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伤害,而且它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古代,如果感染上这种疾病几乎无力回天,但在现如今,该疾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卡介疫苗预防接种可谓是功不可没,不过在接种卡介苗之后会出现一些反应,那么,卡介疫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都有哪些呢?

卡介苗接种后的反应与一般的预防注射不同。通常在接种后3周左右,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后,脓汁排出,经过1-2 周才结痂,愈合后可留有圆形瘢痕,此症状一般要持续2个月左右。

接种卡介苗后还会常引起接种部位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多为腋下淋巴结肿大),这是正常反映,随着接种部位的愈合,肿大淋巴结也会自行消退。

卡介疫苗接种后的正常反应

皮内接种卡介苗后2-3天内,在接种部位的皮肤上略有红肿,为非特异性反应,会很快消失,大约2个星期后,局部有产生红肿的丘疹样硬块,有时软化为白色小脓包,以后自行溃破形成浅表溃疡,一般不超过0.5厘米,有少量脓液,然后逐渐结痂,痂皮脱落后留有轻微疤痕,前后历时2-3个月,是卡介苗的正常反应。

以上症状表现是卡介苗接种后出现的正常反应,不过也有一些异常表现需要家长朋友们引起重视,比如严重皮疹、紫癜、淋巴结肿大明显的婴幼儿,是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治的,以免后续反应出现更巨大的危害。

卡介苗预防什么

卡介苗,是每个小宝宝出生后就需要接种的疫苗种类,属于国家免费提供,疫苗对于孩子的成长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疫苗的注射,那么,接种卡介苗预防什么疾病呢?

卡介苗(BCG Vaccine)是由减毒牛型结核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菌苗,具有增强巨噬细胞活性,加强巨噬细胞杀灭肿瘤细胞的能力,活化T淋巴细胞,增强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卡介苗主要用来预防结核病的发生。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

接种后可以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将卡介苗列为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接种后可预防发生儿童结核病,特别是能防止那些严重类型的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和播散性结核病。

宝宝接种卡介苗后,可能会发生局部红肿、脓包、最后结痂。有的孩子可能出现低热,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过些时间可自然恢复正常。待接种部位结痂脱落后,皮肤会留下一个卡痕。

不过也有一些宝宝在接种后,发生的反应过于严重,比如长期流脓、或伤口感染、腋下淋巴结肿大、破溃等,有时可能造成高热等全身反应,此时应当立即带孩子去专科医院进行检查。最后还需要提醒广大家长朋友,接种完卡介苗之后,不要忘记按时复查。

疫苗可以和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同时接种吗

体内的特异性抗体可以抵御病原体的感染。这是因为抗体可以和抗原结合,使抗原失去毒力或失去侵害机体细胞的能力,抗体还会协助其他免疫细胞发挥抵御疾病的作用。从理论上讲,体内如果有针对疫苗的抗体可以降低或完全消除疫苗的免疫反应。

但是,这种抗原-抗体的反应一般只会影响减毒活疫苗的作用,对灭活疫苗没有影响。例如:新生儿体内有来自于母体的麻疹抗体,所以在出生后8个月以前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常常导致免疫失败。这是因为减毒活疫苗包括的抗原很少,接种后必须先在体内复制,然后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可是,体内如果有针对疫苗抗原的抗体,疫苗在体内还没有复制就被抗体消灭了。

因此,减毒活疫苗不能与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同时使用,接种了减毒活疫苗后,至少2周以后才能使用含有抗体的血液制品;如果已经输注了含有抗体的血液制品,接种减毒活疫苗(如麻疹疫苗)的时间至少要间隔3个月,血制品使用后甚至要间隔11个月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但是,这种情况也有例外。

体内的抗体对卡介苗没有影响,因为卡介苗的免疫作用与抗体。对口服和鼻腔内接种的减毒活疫苗也无明显影响,如: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口服伤寒菌苗、鼻腔内接种的流感减毒活疫苗,因为这些疫苗只在肠道和鼻腔的接种部位复制,诱导局部产生抗体,不会进入血液。

在我国,黄热病疫苗不受血液制品的影响,因为我国属于非黄热病疫区,很少有人体内存在黄热病抗体,血液制品中也不会含有黄热病抗体。因此,使用血制品后仍可以接种黄热病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通常不受体内抗体的影响。这是因为灭活疫苗的抗原剂量足够,进入体内后可很快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有时(疾病暴露后预防),免疫球蛋白甚至可以和疫苗同时应用(主动-被动联合免疫)。例如:狂犬病暴露后,可以在伤口周围注射狂犬病免疫血清或免疫球蛋白,然后再接种狂犬病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立即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然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疾病暴露后预防一般要先注射免疫球蛋白,后接种疫苗,而且两者要注射在身体的不同部位。

乙肝疫苗为什么要打三针

乙肝妈妈常常唯恐自己的孩子母婴阻断失败,孩子出生后不仅不敢给孩子喂奶,还三天两头地给孩子抽血查抗体,抗体水平一下降就怕得要死。今天我收到一位乙肝妈妈的来信就是这样,看到出生5个月的孩子抗体下降了,就来信问我为什么抗体会下降?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先说说乙肝疫苗为什么要打三针。乙型肝炎疫苗在出生时首次接种后只有20%~40%的婴儿产生了对乙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抗体在血液中水平较低,维持时间也较短。幸好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在出生时都打了乙肝免疫球蛋白,使在孩子还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前得到了保护孩子不得乙肝的抗体。

但是,乙肝免疫球蛋白在体内维持的时间不长,一般在注射后15~30分钟开始发挥作用,其血浓度在注射后3~7天达到高峰,半衰期一般可维持17.5~25天,对新生儿的有效保护作用可维持42~63天,4个月后基本清除。

第2针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也明显升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水平还会逐渐下降。在抗体再次下降到较低的水平时,大约就是孩子出生后的第5~6个月了。这时又接种了第3针疫苗。

免疫系统在这样3次疫苗的刺激下,开始大量产生抗体,大约在1个月内就会使抗体升高到历史最高水平,95%以上的新生儿都可以获得对乙型肝炎有效的免疫力。而且,免疫系统对3次的疫苗抗原刺激产生了较强的“记忆力”,牢牢地记住了乙肝病毒抗原的“模样”。所以,只有经过3次疫苗接种,才算完成了乙肝疫苗的全程免疫接种,抗体才能在较高的水平保持持久。

这位乙肝妈妈在孩子还没有完成3针乙肝疫苗接种的情况下反复给孩子检查抗体,抗体当然会下降。希望我们的乙肝妈妈们,不要因为你们的恐惧心理反复给孩子抽血检查,我很心疼你们的孩子!请你们在孩子打完第3针乙肝疫苗后再过至少1个月,在抗体明显升高后给孩子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