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吃蝌蚪为什么会感染裂头蚴

2020-07-14

裂头蚴的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是一种寄生虫。虫体像一条白色的长带子,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头部膨大,中间有一条明显的凹陷,好像一条裂开一条缝,所以被称为“裂头蚴”。

这种裂头蚴在小时候(幼虫期)一般寄生在剑水蚤、蛙类和蛇类动物体内,长大后就转移到人或哺乳动物体内。人感染裂头蚴的途径主要通过伤口,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等,或饮用生水、游泳时误吞下被裂头蚴感染的剑水蚤等,导致人“曼氏裂头蚴病”。我国至少有23个省、市、自治区有“曼氏裂头蚴病”的病例报告。

曼氏裂头蚴可在人体内移行,导致全身皮下组织、脑、肺等多处感染,由于感染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常常造成误诊、漏诊。裂头蚴侵入皮下组织形成皮下结节,侵入眼部,可引起睑红肿、眼球突出伴疼痛、流泪,严重者可导致失明。裂头蚴还可以侵犯腹部脏器,引起腹部多个内脏感染。

有时,裂头蚴可移动穿入胸腔,引起肺裂头蚴病。更可怕的是,裂头蚴移行至椎管和脑内,引起神经系统裂头蚴病。椎管内裂头蚴病可引起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脑裂头蚴病可引起头痛、瘫痪、癫痫发作,常常被误诊为脑肿瘤。

人体感染裂头蚴最常见的部位是皮下组织,多经伤口感染,也可通过黏膜感染。曾有报道1例眼裂头蚴病就是因为屠宰青蛙,青蛙体内的分泌物浅入眼内所致。尽管内脏器官和脑内裂头蚴感染少见,但内脏感染裂头蚴途径多为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等动物。

河南漯河疾控中心因当地居民传统生食蝌蚪的习惯,在2008年展开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漯河、周口、商丘3市农村均有生食蝌蚪“清热降火”习俗。调查人员在当地池塘、沟渠里捕捉剑水蚤、蝌蚪、蛙类进行裂头蚴的检查,发现3.53%的剑水蚤、7.14%的蝌蚪和56.82%的蛙类感染了裂头蚴。

他们又对有生食蝌蚪史的居民进行了检查,结果189人中有17人(8.99%)被感染,其中13人有明显临床症状。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6年至2008年仅收治生食蝌蚪而感染裂头蚴的病例就多达20例,其中14岁以下儿童占13例。这20例裂头蚴感染病人的主要表现是发热和游走性皮下包块,其中9例(45%)有内脏感染;有4例侵犯到胸部,2例出现胸水;还有1例侵犯到脑内。

在中医,蝌蚪是有药用价值,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但书中记载采收和储藏的方法是“春季于水中捞取,除去杂质,洗净,开水烫死,烘干或晒干”,绝不是生吞。生吞蝌蚪“健身”、“治病”、“败火”为陋习,不仅有感染裂头蚴的风险,蝌蚪身上还可能存有其他致病菌,导致其他疾病。因此,千万不要生食蝌蚪,以免感染裂头蚴!



生吃蝌蚪为什么会感染裂头蚴相关阅读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危害有哪些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会引起很多的危害,主要见皮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另外部分急性传染病也会升高,此外也会导致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等等,所以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比如α干扰素。出现血栓并发症的患者,宜采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中的一种,其含有的物质可以促进炎症的进展。很多的人在体检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对于出现的这种异常也是极为担心,担心身体出现异常。那么,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危害有哪些?
  嗜酸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一种,白细胞分为五类,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不同类型白细胞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临床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主要见皮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部分急性传染病也会升高,比如猩红热,但大多数传染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其余少见原因,比如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所以说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时,首先需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措施。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会引发很多的危害,要进行合理的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当患者出现了器官系统损害时,必须要积极的展开治疗的工作,初期使用强的松,促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用药时间需要持续两个月,见效之后应当适当的减少药物剂量,直到控制该病的最小剂量,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加用羟基脲口服。
  还可采用苯丁酸氮芥药物进行治疗,当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大时,必须要考虑白细胞单采术,比如α干扰素,该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心肌损害,出现血栓并发症的患者,宜采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或者是华法林抗凝治疗,均能起到满意的疗效。

生吃蝌蚪为什么会感染裂头蚴-乡间郎中

生吃蝌蚪为什么会感染裂头蚴

2020-07-14

裂头蚴的学名为“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是一种寄生虫。虫体像一条白色的长带子,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头部膨大,中间有一条明显的凹陷,好像一条裂开一条缝,所以被称为“裂头蚴”。

这种裂头蚴在小时候(幼虫期)一般寄生在剑水蚤、蛙类和蛇类动物体内,长大后就转移到人或哺乳动物体内。人感染裂头蚴的途径主要通过伤口,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等,或饮用生水、游泳时误吞下被裂头蚴感染的剑水蚤等,导致人“曼氏裂头蚴病”。我国至少有23个省、市、自治区有“曼氏裂头蚴病”的病例报告。

曼氏裂头蚴可在人体内移行,导致全身皮下组织、脑、肺等多处感染,由于感染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常常造成误诊、漏诊。裂头蚴侵入皮下组织形成皮下结节,侵入眼部,可引起睑红肿、眼球突出伴疼痛、流泪,严重者可导致失明。裂头蚴还可以侵犯腹部脏器,引起腹部多个内脏感染。

有时,裂头蚴可移动穿入胸腔,引起肺裂头蚴病。更可怕的是,裂头蚴移行至椎管和脑内,引起神经系统裂头蚴病。椎管内裂头蚴病可引起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脑裂头蚴病可引起头痛、瘫痪、癫痫发作,常常被误诊为脑肿瘤。

人体感染裂头蚴最常见的部位是皮下组织,多经伤口感染,也可通过黏膜感染。曾有报道1例眼裂头蚴病就是因为屠宰青蛙,青蛙体内的分泌物浅入眼内所致。尽管内脏器官和脑内裂头蚴感染少见,但内脏感染裂头蚴途径多为生食或半生食蛙、蛇等动物。

河南漯河疾控中心因当地居民传统生食蝌蚪的习惯,在2008年展开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漯河、周口、商丘3市农村均有生食蝌蚪“清热降火”习俗。调查人员在当地池塘、沟渠里捕捉剑水蚤、蝌蚪、蛙类进行裂头蚴的检查,发现3.53%的剑水蚤、7.14%的蝌蚪和56.82%的蛙类感染了裂头蚴。

他们又对有生食蝌蚪史的居民进行了检查,结果189人中有17人(8.99%)被感染,其中13人有明显临床症状。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06年至2008年仅收治生食蝌蚪而感染裂头蚴的病例就多达20例,其中14岁以下儿童占13例。这20例裂头蚴感染病人的主要表现是发热和游走性皮下包块,其中9例(45%)有内脏感染;有4例侵犯到胸部,2例出现胸水;还有1例侵犯到脑内。

在中医,蝌蚪是有药用价值,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但书中记载采收和储藏的方法是“春季于水中捞取,除去杂质,洗净,开水烫死,烘干或晒干”,绝不是生吞。生吞蝌蚪“健身”、“治病”、“败火”为陋习,不仅有感染裂头蚴的风险,蝌蚪身上还可能存有其他致病菌,导致其他疾病。因此,千万不要生食蝌蚪,以免感染裂头蚴!



生吃蝌蚪为什么会感染裂头蚴相关阅读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危害有哪些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会引起很多的危害,主要见皮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另外部分急性传染病也会升高,此外也会导致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等等,所以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比如α干扰素。出现血栓并发症的患者,宜采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中的一种,其含有的物质可以促进炎症的进展。很多的人在体检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对于出现的这种异常也是极为担心,担心身体出现异常。那么,嗜酸性粒细胞偏高危害有哪些?
  嗜酸性粒细胞属于白细胞一种,白细胞分为五类,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不同类型白细胞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临床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主要见皮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部分急性传染病也会升高,比如猩红热,但大多数传染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其余少见原因,比如风湿性疾病,脑腺垂体功能减低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所以说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时,首先需要明确病因,针对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措施。
  嗜酸性粒细胞偏高会引发很多的危害,要进行合理的治疗,治疗的目的在于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生成,当患者出现了器官系统损害时,必须要积极的展开治疗的工作,初期使用强的松,促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缓解,用药时间需要持续两个月,见效之后应当适当的减少药物剂量,直到控制该病的最小剂量,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加用羟基脲口服。
  还可采用苯丁酸氮芥药物进行治疗,当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大时,必须要考虑白细胞单采术,比如α干扰素,该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以及心肌损害,出现血栓并发症的患者,宜采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或者是华法林抗凝治疗,均能起到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