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疼痛暗示了哪些疾病征兆

2020-07-14

你可知身体的疼痛,暗示了哪些疾病征兆吗?

⑴胀痛:疼痛并且有胀的感觉,痛处游走不定或走窜痛。一般胀痛肯定伴有走窜痛,是气滞作痛的特点。

⑵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且疼处固定,是瘀血致痛的特征。刺痛一般常见于胸胁脘腹等处,均为血瘀所致。若肢体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则多为寒湿痹症。

⑶冷痛:疼痛有冷的感觉,并且喜暖。常见于腰脊、脘腹及四肢关节等处。又因引起冷痛的病因不同,分为虚实两种。因寒邪阻滞脉络而痛者,属于实证。由于阳气不足,脏腑、肢体失于温煦而痛者,则属虚证。

⑷灼痛:疼痛有灼热感,且喜冷恶热。常因火邪窜络或阴虚火旺,组织被灼所致。常提示急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等。

⑸绞痛:疼痛剧烈如刀绞。因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如结石阻塞引起的胆绞痛,或突发心绞痛等。若寒邪凝滞气机,也可致绞痛,如寒邪内侵肠胃所致的胃痛。

⑹隐痛:疼痛不甚剧烈,尚可忍耐,但绵绵不休。常见于头、胃、腹等部位。多由于精血亏损,或阳气不足,体内寒盛,机体失于充养、温煦而致。

⑺重痛:有沉重的感觉,多因湿邪困阻气机而致,常见于头部、四肢、腰部以及全身。多提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⑻掣痛:抽掣牵扯而痛,由一处而连及它处,多与肝病或神经痛有关。



身体的疼痛暗示了哪些疾病征兆相关阅读


麻醉药的副作用

人们的身体在出现疾病需要做手术的时候,或者是在治疗一些疾病的时候都会经历麻醉的过程,只有做好麻醉工作之后才能够很好的进行治疗,麻醉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其中也是存在着副作用的,那么麻醉药的副作用有什么呢?

 1、反流、误吸和吸入性肺炎
  麻醉下发生呕吐或反流有可能招致严重的后果,胃内容物的误吸,以至造成急性呼吸道梗阻和肺部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是目前全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发生误吸导致急性肺损伤的程度,与误吸的胃内容物理化性质(如pH、含脂碎块及其大小)和容量,以及细菌的污染直接相关。
  2、躁动
  全麻恢复期,大多数患者呈嗜睡、安静或有轻度定向障碍和脑功能逐渐恢复趋于正常,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较大的情感波动,表现为不能控制的哭泣和烦躁(躁动)不安。躁动的出现除了与术前、术中用药有关外,术后疼痛等可能是引起躁动的重要因素。
  3、全麻后苏醒延迟
  全身麻醉停止给药后,患者一般在60~90分钟当可获得清醒,对指令动作、定向能力和术前的记忆得以恢复。若超过此时限神志仍不十分清晰,可认为全麻后苏醒延迟。引起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有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高龄、患者全身代谢性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等。
  4、支气管痉挛
  在麻醉过程和手术后均可发生急性支气管痉挛,表现为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气道变窄,气道阻力骤然增加,呼气性呼吸困难,引起严重缺氧和CO2蓄积。若不即时予以解除,患者因不能进行有效通气,不仅发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甚至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跳骤停。

吗啡的药理作用

吗啡是鸦片中最主要的生物碱,鼻闻有酸味,但吸食时有浓烈香甜味。滥用吗啡者多数采用注射的方法。在同样质量下,注射吗啡的效果比吸食鸦片强烈10-20倍。 医用吗啡一般为吗啡的硫酸盐、盐酸盐或酒石酸盐,易溶于水,常制成白色小片状或溶于水后制成针剂。

药物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强烈的麻醉、镇痛作用。吗啡的麻醉、镇痛作用是自然存在的任何一种化合物无法比拟的。它的镇痛范围广泛,几乎适用于各种严重疼痛包括晚期癌变的剧痛,一次给药镇痛时间可达4-5小时,并且镇痛时能保持意识及其他感觉不受影响。此外还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消除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显着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吗啡的镇痛作用部位是第三脑室周围、第三脑室尾端至第四脑室头端的神经结构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2、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吗啡能抑制大脑呼吸中枢和咳嗽中枢的活动,使呼吸减慢并产生镇压咳作用。急性中毒回导致呼吸中枢麻痹、呼吸停止至死亡。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治疗量吗啡对血管和心率无明显作用,大剂量吗啡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动过缓。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括约肌有兴奋作用,使它的张力提高,蠕动减弱,因此有止泻和治便秘的效果。 吸食吗啡对神经中枢的副作用表现为嗜睡和性格的改变,引起某种程度的惬意和欣快感;在大脑皮层方面,可造成人注意力、思维和记忆性能的衰退,长期大剂量地使用吗啡,会影起精神失常的症状,出现澹亡和幻觉;在呼吸系统方面,大剂量的吗啡会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

什么是残肢痛

残肢痛是指截肢后肢体残留部分的痛疼。残肢痛常因残肢不良或穿用不合适的假肢引起。

(1)残肢不良:

①残肢承重部位皮肤疤痕,植皮,皮下软组织过少,皮肤与骨骼粘连,穿用假肢时常引起皮肤擦伤。

②残肢的骨末端有骨刺,残肢的骨突起过于明显,在穿用假肢时常引起压痛和皮肤损伤。

③残肢的压痛和皮肤表面过敏,多由于截断的神经末端神经瘤或神经粘连所引起。

(2)假肢装配不合适:多由于残肢接受腔、假肢对线或假肢悬吊功能不好引起。

残肢痛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轻的残肢痛通过患者自己经常拍打,按摩残肢过敏、疼痛的局部可以逐渐消失。严重的残肢痛需要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由于神经瘤引起的残肢痛特点,是用手指在残肢末端软组织中可以摸到个约黄豆大至蚕豆大的小肿块,有的用手指压迫惠处会感到发麻、放射性疼痛。无痛的神经瘤不需要治疗。长期神经瘤痛可引起严重的幻肢痛,因此应当及时手术切除。

严重的残肢痛物理治疗或手术治疗。、由于神经瘤引起的残肢痛特点,是用手指在残肢末端软组织中可以摸到个约黄豆大至蚕豆大的小肿块,有的用手指压迫惠处感到发麻、放射性疼痛。无痛的神经瘤不需要治疗。

应该正确理解止痛药的“无天花板效应”

一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师咨询:有一癌痛住院患者,医生开了8盒盐酸吗啡缓释片(10mg*10片)。药师审方认为超剂量,拒绝调剂。遭到肿瘤科医生训斥:你们都没有参加培训,癌痛用药“无天花板效应”,以患者不痛为标准。继而再签名,让药房发药。问题是这个“无天花板效应”真的没有剂量限制吗?如果患者一天用1000mg/2000mg……都可以吗?

我翻了一下关于癌痛规范治疗的相关培训资料:确实都是提出吗啡类药物用于癌痛治疗没有“封顶”剂量的表述——大量临床实践证实,癌症患者长期使用吗啡止痛而成瘾者罕见。有学者认为疼痛本身就是精神依赖的拮抗剂,所以对精神依赖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我认为,针对原来对吗啡类药物普遍存在的所谓“成瘾性”的错误传统观念,使许多癌痛患者因没有使用足够的药物剂量,有效缓解疼痛而言。上述表述是对的。但是,有“矫枉过正”的感觉。

1、盐酸吗啡作为止痛药,确实有“无天花板效应”一说,1998年11月17日国家SFDA发布的《关于癌症病人使用吗啡极量问题的通知》中有“对癌症病人镇痛使用吗啡应“由医师根据病情需要和耐受情况决定剂量”(即不受药典中关于吗啡极量的限制)的表述。因此,药师在审方时,不能以药品常规剂量为标准,如果是患者需要,经医生重签名,超常规剂量还是应该发药。

2、阿片类的用药剂量,在不同患者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阿片类镇痛药的“无天花板效应”是相对于非甾体抗炎药“天花板效应”(即:当药物达到一定剂量后,其镇痛效果不会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强,只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增加。“无天花板效应”则会随着剂量增加镇痛效果会增强,当然不良反应也会随之增强)而言的。因此,所谓“无天花板效应”并不是说药物剂量可以无限大。

3、癌痛治疗“无天花板效应”用药,是针对原来临床普遍存在的所谓吗啡“成瘾性”认识,不敢使用足够药物剂量,使许多患者的疼痛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的现象提出来的。对于任何严重疼痛的患者,无论肿瘤临床分期及预计生存时间长短,只要止痛治疗需要,是可以使用最大耐受剂量的阿片类镇痛药。当然,用药剂量应该在达到最佳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耐受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再回到提出的问题,用于癌痛治疗的吗啡缓释片,根据“无天花板效应”该如何确定其一天使用剂量呢?癌痛治疗,首先要对疼痛进行评估,执行阶梯给药;按时给药;个体化给药。在治疗晚期癌症病人疼痛时,除药物等治疗措施之外,还应重视心理因素的干预与抗抑郁焦虑治疗。

一般情况下,癌痛治疗的“三阶梯方案”能缓解大多数癌性疼痛。但对于严格按照“三阶梯方案”治疗而效果不佳的疼痛。譬如:①癌症晚期,三阶梯止痛无效者;②广泛转移癌症;③头颈部肿瘤侵犯颅底者;④胸部肿瘤和腹部肿瘤所致的顽固性癌痛患者;可以选用其他一些侵入性的治疗手段。如:神经破坏性治疗——在末梢的脑脊髓神经节、脑脊髓神经、交感神经节等神经内或其附近注入药物。常用的为局麻药及神经破坏药,如利多卡因、乙醇、酚及高渗盐水等使一定的神经破坏而起止痛作用;患者自控镇痛——采用植入式自控药物输注泵经硬膜外腔、静脉、皮下或神经干等途径用药止痛;脑室内给药——脑室给药方法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治疗癌痛的方法,具有疗效肯定、用药量小、止痛时间久等特点,效果理想。众所周知,人脑的第三脑室周围存在着丰富的吗啡受体,这种受体与吗啡结合可以产生明显的镇痛效果。脑室内注射吗啡的剂量可以先从最小剂量开始,随着病人需要,止痛药量逐渐增加,但最好不要超过60mg/天。而不是一味地盲目增加药物剂量。

轻松摆平“低头综合征”

从事科研、编辑、写作等工作的人因长期低头工作,很容易引起颈肩部疼痛发生,俗称为“低头综合征”。

骨科医师康南认为长期低头工作或学习,颈、背、肩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会引起头昏、头痛、眼花、耳鸣、眩晕、恶心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导致出现骨质增生。

目前“低头综合征”有低龄化和发病率高两个特点,那该如何防治呢?

康医生告诉记者,有针对性的锻炼,能使颈、肩、背部肌肉得到有效运动,首先每天抬头、左右转颈50次,并做扩胸、耸肩各25次。

其次是按摩,用手指按摩太阳穴,由轻到重,使局部感到酸胀为止,然后用手指由耳上方到风池穴之间,来回慢慢地揉2到3分钟。找出颈背部酸痛点,用手指按摩1到2分钟,其后再做头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活动数次。争取每日早晚做一次,每次5到10分钟,会有满意效果。

康医生特别推荐了蛙泳治疗的方法,因为蛙泳需要抬头换气,对放松、缓解肌肉紧张有很好的效果,是治疗“低头综合征”较好的方法。

从生活习惯来讲,需要注意枕头高度,以一侧肩宽为宜,使颈、肩部肌肉在睡眠时得到有效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