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抽烟有关系吗

2020-07-14

尽管抽烟对于焦虑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不过,抽烟有害健康,而对于焦虑症患者来说,更加严重。因此,不建议焦虑症患者借助抽烟来缓解病情,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对于焦虑症,建议可以自我调整配合药物治疗。

现实生活之中,焦虑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症状,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甚至会导致患者没有办法正常工作以及生活。那么,焦虑症抽烟有关系吗?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首先,抽烟这种方法,的确可以适当排解一下焦虑症患者所存在的紧张、焦虑以及恐惧等等不良症状。不过,不建议焦虑症患者抽烟。究其因,抽烟是一种不良嗜好,有可能反而会导致焦虑症患者的情绪因为受到刺激而导致病情加重。因此,建议焦虑症患者切莫依赖,最好尽可能少一些抽烟。
  众所周知,吸烟有害健康,这一点毋庸置疑。尽管患者在接受口服液抗焦虑药来进行治疗期间,借助吸烟这种方法,有可能得到暂时的缓解。不过,因为烟雾含有尼古丁,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兴奋作用,所以,这种情况不利于焦虑症的好转以及康复。所以,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着想,建议患者切莫存在吸烟这种不良嗜好。
  尤其是中度焦虑症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更加不可以抽烟的,必须戒烟以及限酒,还要在平常的时候,必须注意一下,不要食用那些刺激性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以及水果,同时还要保持心情放松,避免发生过度劳累以及精神压力过大。
  对于焦虑症缓解来说,倘若想要缓解病情,缓解内心存在的紧张以及不安这些不良症状,建议有必要进行营养补充,还有适当进行锻炼,接着还要积极地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等等,借此来让自己找到精神的寄托,让内心充实起来,也是可以有效缓解焦虑症的。倘若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那么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药物治疗。



焦虑症抽烟有关系吗相关阅读


产后焦虑症的症状

在我们中国,怀孕生子是一件大喜事,全家上下其乐融融、欢喜备至,迎接小生命的到来,初为人母,对于产后的女性来说,本应该感到欣慰和喜悦,但是有些妈妈却陷入了无尽的责任和焦虑当中,久久无法走出,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产后焦虑症的症状。

第一、在身体方面,产后的妈妈会感觉异常疲劳或虚弱。思想不能集中,语言表达紊乱,缺乏逻辑性和综合判断能力。还会有明显的自卑感,常常不由自主地过度自责,对任何事都缺乏自信。
  第二、产后妈妈一般会出现精神焦虑不安或呆滞,常为一点小事而恼怒,或者几天不言不语、不吃不喝。整天感觉沮丧、伤心,或"空荡荡的",而且每天如此。
  第三、产后焦虑的患者往往是初产妇,发病于分娩的三天内,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情绪沮丧、焦虑、失眠、食欲下降、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持续数日后症状可自行缓解。
  第四、在精神方面,产后的妈妈难以集中精力,极端易怒或烦躁,或过多的哭泣。经常性地为自己或宝宝的健康担忧,或者经常感觉有些可怕的事情将要发生。
  对于有产后焦虑症的女性,要明白作为母亲不可推卸的职责,也应深刻体会自己付出母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保持心理平衡。学会在宝宝睡觉的时候,让自己放松,读书、洗澡、看影片,或找点其它你感兴趣的事情做。把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向丈夫,家人,以及朋友倾诉。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觉得烦闷,找人聊天,叙说心中的烦闷永远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焦虑症不吃药能好吗

治疗焦虑症一般是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是药三分毒,焦虑症是个慢性病,并不是一时半刻就能好的,有些人不想长期服药,害怕长期的依赖药物会对身体有伤害。既然不想服药,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些自我治疗的方法来减轻焦虑症的烦恼,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些除去药物治疗以外其它治疗焦虑症的方法。

一、长期服药的危害
  1、 长期服用会造成药物依赖性,长期服用西药可养成习惯,严重可成瘾一旦停用就会精神紧张,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2、 长期服药致抑郁症反复发作复发意味着治疗难度更大。长期服用药物,会直接造成神经系统、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病变。严重者导致慢性疲劳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甚至会患上癌症。专家介绍,西药吃多了容易产生抗体,从而导致药效失去作用,如此下来,引起抑郁症病复发问题。
  二、自我治疗的方法
  1、增加自信: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因此,作为一个神经性焦虑症的患者,你必须首先自信,减少自卑感。应该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虑程度就会降低一点,恢复自信,也就是最终驱逐焦虑。
  2、转移注意:焦虑性神经症患者发病后,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异常。而这种思维会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越焦虑越想,越想越焦虑,从而无法摆脱。此时,患者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在胡思乱想时,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书读,或从事紧张的体力劳动,忘却痛苦的事情。这样就可以防止胡思乱想再产生其他病症,同时也可增强你的适应能力。
  3、自我松弛:也就是从紧张情绪中解脱出来。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并重复出现,你慢慢便会想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再体验到焦虑。此时便算终止。
  4、自我反省: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压抑到无意中去了,但它并没有消失,仍潜伏于无意识中,因此便产生了病症。发病时你只知道痛苦焦虑,而不知其因。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你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必要时可以发泄,发泄后症状一般可消失。
  5、自我催眠: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如:可以数数,或用手举书本读等促使自己入睡。
  6、深呼吸:当你面临某些事,产生了紧张情绪时,请一定要记得深呼吸,让有节奏的深呼吸减缓我们的心跳,脉搏,呼吸。有助于舒缓压力消除紧张情绪,让自己相信焦虑,紧张已经过去。从容面对。
  看到那么多长期服药的危害,你害怕了吗?建议一开始患上焦虑症的朋友为了自己的健康不要直接选择服药治疗,可以通过以上方法来缓解病症。

分离焦虑症怎么办

分离焦虑症是在与自己依恋的对象分离时出现了一些不适当、过激甚至是损害行为能力的焦虑,是儿童时期与家人分离时常见的一种情绪障碍,多发生在六岁以前。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以及孩子对父母的过度依赖都是分离焦虑症发病的原因,对于孩子的这一症状,做父母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1.降低亲子依恋强度
  因为孩子将父母作为自己安全的港湾,所有的事情都依靠父母来完成,所以在父母离开时便会产生这种分离焦虑,因而降低亲子依恋程度,是首先要考虑的事情。在生活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使其感受到成就感,知道自己能独立完成,自己是可以的。
  2.积极的引导
  在孩子入园之前要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家长可以不断地跟宝宝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地爱你,老师就像是你的朋友,你有什么不高兴的事,都可以和老师说等等。首先要让宝宝在心理上不排斥老师,这样老师才可以接近宝宝并加以引导。同时放低对老师的排斥心理。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戏,老师阿姨还会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学本领,也可以玩游戏,使孩子对幼儿园留下一个好印象,并且产生向往与期待。
  3.形成新的依恋关系
  分离焦虑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恋的人,出现了不安全感。要让孩子不产生焦虑,适应父母不在场的环境,就要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家长平时要对孩子多夸奖老师的和气、漂亮;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你们做游戏;在送孩子入园和接孩子回家时,可以刻意的在孩子面前与老师友好的交流,让孩子觉得老师是爸爸妈妈的好朋友。每天入园的时候,在家里就应该说好,妈妈送到教室就会去上班,并且实际上也坚持这样做,不要表现出不舍,否则聪明的宝宝一看到你的不舍,马上就会以哭来要挟你。
  4.增强幼儿园的吸引力
  家长来接孩子时,不要接了孩子马上就回家。幼儿园一般允许家长陪幼儿在户外活动场地的活动器械上玩一会儿,但要注意安全。当孩子玩得高兴时,家长要表示应该结束了,并答应他明天再来玩。这样,幼儿可能会怀念在幼儿园玩耍的情景,明天有了到幼儿园更强的动力。
  5.注意孩子生活技能的培养
  焦虑的产生有时还因为孩子的生活能力差,在幼儿园需要自己动手的事情不会做。婷婷的哭闹就与生活技能的缺乏有关系,尤其是在吃饭和睡觉的时候,自然也就想起妈妈了。所以在孩子入园前,家长应该给予生活技能上的指导,如要求他坐在桌子旁自己吃饭,不能在吃饭时随意走动等。指导孩子试着在大小便后自己脱、提裤子。自己洗手,自己睡觉,认识自己的物品等等。家长在指导时不要心急,因为你越着急,孩子就越紧张,越怕上幼儿园。

焦虑状态和焦虑症的区别

焦虑是我们在生活中都会有的一种情绪,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是正常的,按照不同的焦虑因素,焦虑可以分为正常性焦虑和病理性焦虑,而焦虑状态一般都是短暂性的焦虑,属于正常的焦虑,但是焦虑症就是一种病态的焦虑了。
  现在的生活压力很大,相信很多人都会出现一些焦虑的情绪,这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发展成为病理性的焦虑,那么就可能危害身心健康,甚至让患者的正常生活没有办法进行,因此要注意区分,那么,焦虑状态和焦虑症的区别是什么?

那什么是焦虑?什么又是焦虑症呢?
  其实,正常的焦虑和焦虑症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界限。如果给焦虑画一个连续谱,那么一头是无焦虑的平静状态,中间是正常的焦虑,另一头则是焦虑症。
  焦虑
  焦虑,是一种情绪,它包含了担心、紧张、恐惧、尴尬等许多不舒服的情绪感受,同时伴有躯体上的不适,如坐立难安、眩晕、心慌、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腹胀、腹泻等。  正常性焦虑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焦虑都是坏的,知道这个很重要。
  事实上,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焦虑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为我们的下一顿食物焦虑,于是采取行动来获得更多食物,于是我们就存活了下来,并且获得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那些没有焦虑的更可能饿死。
  于此同时,焦虑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并处理你生活中的威胁。比如,如果你为你的健康焦虑,这可能鞭笞你做出积极的改变。例如戒烟或者更经常运动。这些行为都是正常焦虑的结果。正常焦虑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真实的和紧急的问题——像偿付即将过期的信用卡账单——或者提示你减少一个现实的未来焦虑。
  简言之,正常焦虑集中在现实的问题,并能产生一个清晰、具体的步骤来解决问题。
  病理性焦虑
  有两个重要的因素让焦虑成为病理性的。
  第一,这种焦虑没有产生明确的行动。焦虑与焦虑最大的解药是采取有效的行为措施。焦虑是“战斗或逃跑”模式,这是你身体内置的应对危险的机制。这帮助你在面对威胁时可以做点什么。不幸的是,病理性焦虑阻止你采取有效的行动,使你瘫痪。相对于采取具体的步骤去解决现实问题,它让你深陷在病理性焦虑的沼泽中。
  第二个使焦虑成为病理性的是关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坠机,恐怖主义。让我们来面对它:生活是危险的。我们每天都面对很多危险。然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未来的威胁上,让你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有必要的紧张和焦虑上。更糟糕的是,有可能因为这些焦虑而做出降低生活的质量的决定。比如,你可能会因为害怕坠机而取消你的航班。很显然,飞机可能--当然也会--坠机,然而,数据显示这概率非常小。然而你为了避免飞行而错过了航空旅行的便捷和机会--所有的这些只是为了阻止这个发生可能性极小的灾难。相比而言,正常焦虑则激励你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改变。现在你可以看到为什么病理性焦虑是破坏性的。
  焦虑症/焦虑障碍
  作为精神症状的焦虑,是一种痛苦的体验,更显着妨碍心理及社会功能。主要表现有主观体验和客观表现两方面。
  主观体验:即焦虑心情,体验到的是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惧。整体惶恐不安、提心吊胆,总感到似乎大难临头或威胁迫在眉睫,虽然实际上也知道并不存在真正的危险,却不知道为何如此不安。
  客观表现:一种是运动性不安,患者可出现肌肉紧张、头胀头紧、脖子僵硬不适、四肢腰酸背痛,严重者坐立不安,不时有小动作,搓手搔首,或来后走动、不能静坐。另一种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口干、出汗、心悸、呼吸急促、胸部发闷、食欲不振、便秘、腹泻、腹胀、尿频尿急等。
  通常有上述两方面的表现,才能确定为焦虑症状。而且如果焦虑症状严重且持久,才考虑存在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又可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发作、恐怖症(如社交、幽闭恐怖等)等。
  如果发现自己有上述的表现,怀疑自己患焦虑症,可以到精神科门诊就诊,进行诊断筛查,及早诊治。

老想着“万一”让人焦虑

很多人谈到焦虑时会露出厌恶的表情,焦虑让人不愉快,但一定是不好的吗?焦虑也分有用和无用。“有用焦虑”是我们面对压力时产生的一种准备或对抗的力量,有助于激发我们完成任务;“无用焦虑”则指向那些未知的事情,让人越想越焦躁。

举例而言,因担心考试失败而焦虑,我们会努力学习,认真准备,这是有用焦虑;但过度担心自己考试中会不会晕倒、失败后是否无法谋生,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失败者,这就是无用焦虑。从例子中可以看到,无用焦虑对我们的进步是一种打压,减少这种负面情绪,从易到难可以试试3个办法。识别焦虑。

怎么样的焦虑是无用的呢?可以将自己的焦虑对象列一个清单,从中挑出“万一”的例子。反问自己几个问题,如:这件事的发生概率是不是非常低;我正在做什么预测;我接下来要怎么做;我的做法是不是合理……这些问题能够让我们发现自己对于“万一”背后过度悲观的想法,为我们进一步应对焦虑打下基础。放松疗法。有些人的焦虑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事物和场景,是随时随地呈现出一种“漂浮”的状态,这种广泛性焦虑伴随着紧张不安、坐卧不宁的精神状态以及肌肉紧张、心慌冒汗的身体反应。

这时候,使精神和肌肉松弛的放松疗法可能会有很好的效果。想象一个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例如躺在软软的草地上,感受着暖暖的阳光,集中精神,专注当下呼吸;再比如,让自己的肌肉从头到脚,一段一段的“紧张和收缩”,意念集中于每一段肌肉,感受到肌肉的变化,配合平稳地呼吸,在身心松弛的过程中重新获得自我掌控。认知疗法。

大部分人焦虑情绪的背后是一些不恰当的想法:1.绝对化。如“我必须不能有一点失误”“我一定要做到”,这些绝对化的想法会让焦虑程度显著增加,将其替换为“强烈地希望”就会减轻焦虑。2.灾难化。如“我如果考不好这辈子就完了”,这类“恐怖”的预测会让我们丧失理智,不妨客观地分析利弊,做好最佳准备即可。3.自我贬低。如“我这样的条件根本达不到老板的要求”“再努力好像也不会进步”……这些不良的自我暗示会打击自信心,建议尽量就事论事,不要一上来给自己贴一堆“负面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