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三针怎么打

2020-07-14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病毒引发肝炎有效、安全之法。接种乙肝疫苗一般是3针,依据0、1、6顺序注射,就是接种第一针之后,间隔1个月、间隔6个月之后,就注射第2针和第3针,这样就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了。

乙肝疫苗就是预防可能出现乙肝的一种疫苗,接种乙肝疫苗就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肌体最有效之法,疫苗接种之后,就让肌体有了预防乙肝最佳的免疫之力,把乙肝病毒及时清除,阻止出现的感染现象。那么,乙肝疫苗三针怎么打?
  1、一般是依据0、1、6顺序注射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接种乙肝疫苗是3针,依据0、1、6顺序注射,就是接种第1针,随后间隔1个月,间隔6个月之后,再次注射第2、3针。注射之位一般在上臂三角肌之中,采用肌肉注射的形式。注射乙肝疫苗之后,必须查下乙肝两对半,此时就可看出乙肝抗体出现阳性情况。而乙肝疫苗接种之后出现了抗体,一般情况之下,其可维持大约10年之久,此时可定期检查下乙肝两对半情况。而抗体滴度少的时候,那么就需重新注射一下了,可增加1针进行加强,进而预防出现的乙肝。
  2、必须依据时间顺序注射
  这样的预防针是不会伤害肝脏,此可达到很好预防乙肝感染目的。一般打3针,0-6三个月的时间点,0就是打的第1针,过完1个月之后就是第2针,第6个月可以打第3针,进而完整乙肝疫苗注射就是要打3针的,一般打的每针剂量在5-10微克之间。
  3、一些疫苗采用了4针注射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之中,还有一些这样的乙肝疫苗是采用了4针注射的方法,例如在0、1、2个月的时候进行肌肉注射,之后在第12个月之时,还要实施加强注射1次的形式。之外还有一些乙肝类型的疫苗,例如采用了60μg规格的时候,可能就是注射1针,那样就可以让患者得到很高抗体,并且也可以维持较长有效时间。而临床之上,应用最多的还是3针注射的形式,这样疫苗规格是最多的。
  上面所讲述的就是人们的乙肝疫苗三针都可以怎么打基本情况的介绍,其中这样的乙肝疫苗大多采用了3针形式,采用了0、1、6的顺序实施注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也有4针、1针注射的形式,因此要看疫苗有效含量等。



乙肝疫苗三针怎么打相关阅读


拉米夫定副作用

拉米夫定是一种抗病毒的药物,尤其是对治疗乙肝非常有效果,它是核苷类似物,对病毒DNA链的合成和延长有竞争性抑制作用。疗效在好的药物,长期服用的话都会有一些副作用,那么,拉米夫定的副作用都有什么呢?

拉米夫定的副作用
  据报道,服用拉米夫定后,有10%的患者有短暂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升高,长期服用后,一般是治疗超过6个月以上的患者,可能会出现HV病毒DA聚合酶的变异(常见的称YMDD变异)。
  但研究也认为,该种情况下继续应用拉米夫定仍有临床疗效。拉米夫定在所有研究过的患者人群中耐受性良好。在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中,没有因总剂量增加和疗程的延长而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增加。
  在临床试验中,由于不良反应而停止拉米夫定治疗的情况罕见。拉米夫定作为一种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自1991年问世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用于乙型肝炎病毒(HV)和艾滋病(AID)病毒(HI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
  较早的临床安全性研究认为,拉米夫定安全无毒,无“三致(致畸,致癌,致基因突变)”作用,不良反应仅为轻微头痛,一过性嗜睡,恶心,疲乏,肝区不适等,发生率低,患者可较快适应而耐受。但随着临床应用的日趋普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报告频度亦逐年递增。
  目前已发现的不良反应有如下数种:过敏反应,停药反跳及肝功能衰竭,甲沟炎,脂肪代谢紊乱,引起血友病出血,生活护理:以上为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关于拉米夫定应用的最新不良反应资料,有的虽然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常颇为严重,故临床应严加警惕。用药时应恰当遴选与甄别,充分掌握应用指征,不可盲目滥用。

口唇发黄的鉴别诊断

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慢性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乙肝三部曲,所以患乙肝后应采取治疗措施,并定期检查身体。

口唇发黄的鉴别诊断:
  1、口唇皲裂:
  唇炎的表现之一就是口唇皲裂。一些过敏体质的病人如唇膏过敏,或消化不好的人,也会有这种表现。当然,体内缺乏水分或者B族维生素均可出现同样现象。
  2、口唇疱疹:
  也叫口唇单纯疱疹,是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常见于机体抵抗力降低,如过劳、着凉、过于偏嗜油腻或辣食、湿气过重等。
  3、口唇发黄:
  嘴唇发黄不多见,如果口唇发黄同时伴有面部及全身皮肤发黄,就要小心你的肝脏是否出了问题,应当及时去医院检查一下是否患有肝炎。

如何看待乙肝病毒耐药检测

近年来,随着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核苷(酸)类似物已经成为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措施。但是这些药物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疗程漫长,不能轻易停药,停药后易复发,还可能发生病毒变异导致耐药产生。为了检测病人体内病毒的耐药情况,医生们常常要给病人进行病毒耐药的检测。

病毒变异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药物的作用下,患者体内的变异病毒株由少到多,从劣势逐渐占了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体内首先出现HBV DNA的反弹。一般如果连续两次以上检测,HBV DNA水平从治疗后的最低点上升了一个对数级(例如:从1×103拷贝/毫升上升到1×104拷贝/毫升)就应该考虑有可能产生了病毒变异。

但是,耐药病毒的检测并不那么简单。目前大多数医院使用的耐药病毒检测方法被称为“直接PCR测序法”,这种方法的敏感性很差,只有当病毒变异量达到20%以上时才能被检测出来。变异病毒较少的情况下,常常检测不出耐药的病毒。

根据实验室医生的经验,一般病人的HBV DNA反弹到1×104拷贝/ ml以上,这种“直接PCR测序法”检测才有可能检测得到病毒变异的情况;当HBV DNA反弹到1×105拷贝/ ml以上,检测才能准确。因此,病人小王的HBV DNA刚刚反弹到7.18×103拷贝/ml,此时未检测到耐药病毒并不代表他体内的病毒没有发生耐药。

我还碰到一些医生在病人的HBV DNA<500拷贝/ml时为病人进行病毒耐药的检测,这时检测根本不可能检测到耐药病毒,一次耐药检测费用往往在400元左右,这样的检测纯粹是浪费病人的钱和国家的资源。

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达到病毒完全应答(即:HBV DNA下降到检测不到的水平)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病毒没有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二是这种药物有足够控制病毒复制的强度。阿德福韦的抗病毒作用较弱,治疗一年有至少一半的患者HBV DNA仍可以检测得到。

但这时,由于治疗时间较短,病毒并不一定发生了耐药,而是药物对病毒的抑制强度较弱,还没有完全抑制病毒的复制。也有可能出现了少量的耐药病毒,但耐药的变异病毒量很少,还没有达到可以用“直接PCR测序法”检测出来的水平。

因此,一般在治疗6个月后,如果药物对病毒的抑制效果不好,医生就可以对病人的治疗方案做出调整,不一定非要等到检测出病毒耐药后再调整治疗方案。

乙肝病毒的隐性感染和隐匿性感染

什么是“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是指:感染了病原体,由于免疫系统很强大,没有出现临床症状,而产生了对这种疾病的抵抗力,把病原体清除。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者在感染病毒或细菌后都会表现出隐性感染,所以只有少数人得病。乙肝病毒感染也是这样。

感染了乙肝病毒,机体的免疫系统很快产生抗体(抵抗力),把乙肝病毒清除,人体没有表现出乙型肝炎的症状,没有转氨酶升高,体内也没有病毒长期存留,这种情况就是乙肝病毒的隐性感染。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成年人感染乙肝病毒后都表现为隐性感染,所以,在没有乙肝疫苗前,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大多数没有得乙肝,反而产生抗体。

 什么是“隐匿性感染”?

隐匿性感染是指:感染了病原体,病原体没有被免疫系统清除,潜伏在体内,但没有表现出临床症状,如我们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说,乙肝病毒感染常常是隐袭起病的,很少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乙肝病毒感染者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感染类型,被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称为“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这种情况属于乙肝病毒的一种特殊感染类型。

乙肝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异,如果在表现抗原(乙肝五项中的第一项:HBsAg)的部位发生了变异,我们用一般的检测方法检测乙肝五项就不能检测到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了,表现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五项中的第一项)为阴性,但体内有乙肝病毒感染的其他证据,如HBVDNA阳性或e抗原阳性。

这种情况也可以表现为病毒的长期携带,或者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的慢性肝炎,可以通过检查HBVDNA或e抗原来诊断。这种变异的乙肝病毒可以“逃过”体内免疫系统的识别,导致乙肝疫苗接种无效。

因此,乙肝妈妈体内若有这种变异病毒,有可能导致她所生的宝宝注射乙肝疫苗无效,并造成乙肝病毒的“隐匿性感染”。但这种情况是是很罕见的,乙肝妈妈不要过分担心。在孩子接种乙肝疫苗不产生抗体时,首先应继续加强乙肝疫苗免疫,不要慌着给孩子抽血检查HBVDNA。

导致非活动期小三阳肝病再活动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可以把非活动期比喻成为乙肝病毒的“冬眠期”。因为此时的病毒并没有被清除,而是受到免疫功能的抑制暂时缩了头,不敢轻举妄动了。但是它们并不甘心失败,只要遇到时机,就会“东山再起”,再度发动“战争”,进入第四期——“再活动期”。在此期,乙肝病毒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e抗原可以为阳性或仍为阴性,但病毒却开始复制,肝脏内免疫战争再起,肝功能也随之出现异常。

导致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感染者肝病再活动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的监督和清除能力减弱,稍有疏忽,病毒就有可能抬头。所以,乙肝病毒的再活动大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

另外,饮酒、药物损伤、紧张与劳累、工作压力、慢性疾病、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肿瘤药物等因素都可能降低免疫系统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导致乙肝病毒乘虚再起。怀孕也是导致免疫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

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的准妈妈在怀孕后体内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准妈妈在孕期会自动降低免疫防护“级别”,来容忍和保护自来父亲体内的基因和抗原物质不受清除。这一现象被称为孕期的“免疫容忍”状态。这种“免疫容忍”状态有可能被乙肝病毒“利用”,趁机开始活动。

另外,在孕期母体的肾上腺激素水平升高,内分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孕期母亲的肝脏负担增加,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乙肝病毒再活动的可乘之机。2015年,我和妇产科的医生曾对我们医院的23例非活动期乙肝小三阳孕妈妈的临床情况进行了分析:95.7%患者从孕早期即发现HBV DNA反弹;随着HBV DNA反弹,68.6%的患者出现ALT异常,但ALT的峰值主要发生在怀孕的中-晚期和产后。2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39.1%)ALT升高到正常值上限的2倍以上,其中5例在孕期住院治疗,1例在产后住院治疗。

尽管乙肝病毒感染的非活动期乙肝女性怀孕的最佳时期,但仍不可以掉以轻心,在孕期应该注意监测HBV DNA和肝功能,防止肝病再活动。

相关方剂

乙肝宁颗粒

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乙肝益气解郁颗粒

益气化湿,疏肝解郁。

相关偏方验方

乙肝煎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宁

慢性乙型肝炎。

抗乙肝大三阳方

清热解毒,疏肝健脾,扶正护肝。适用于乙肝“大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