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胰岛素抗体正常值

2020-07-14

抗胰岛素抗体正常值多用于指导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治疗及预后评估。

抗胰岛素抗体正常值的参考范围:正常人血清抗胰岛素抗体为阴性。

血清抗胰岛素抗体的检测可指导:1.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病人的治疗:循环中高滴度的胰岛素抗体是产生严重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抗体滴度高时,可适度增加速效胰岛素,抗体滴度低时,则改用长效胰岛素。2.判断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预后:胰岛素释放曲线低下而检测胰岛素抗体滴度偏高,说明患者不是胰岛功能衰竭,提示病情稳定;相反则表明胰岛素功能衰竭,预后较差。3.个别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也可检出抗胰岛素抗体。

对于抗胰岛素抗体的测量,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

1.抽血检查前一天不能吃太油腻的食物,不要剧烈运动、饮酒、劳累、熬夜等;

2.需要空腹抽血,在前一晚十点之后就开始禁食禁水,以免导致检查结果有误差;

3.进行静脉采血的时候不要穿着袖口太小的衣服,这样会阻碍采血的进行,也会导致患者的手臂出现血肿;

4.在静脉采血的时候要避免过于紧张,在穿刺的时候千万不能闪躲,否则很容易出现淤血的情况。



抗胰岛素抗体正常值相关阅读


?糖尿病人饮食应注意的问题

糖尿病患者常常并发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饮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控制体重。肥胖的人特别容易并发高脂血症,肥胖的糖尿病者应维持体重在标准范围内。控制体重要适当限制热能的摄入及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肥胖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减重,切不可自己盲目减肥。

预防动脉硬化。为了预防高脂血症,尽量少吃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食品。首先了解每天膳食中脂肪的需要量,按每公斤体重计算应在1克。其次是脂肪的选择,原则是应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食用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椰子油例外)的植物油,全天用油量应控制在20~30克。

增加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抑制餐后血糖及血胆固醇的升高。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在25~30克为最佳。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粗粮、杂粮及蔬菜。

减少胆固醇摄入。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一般主张每日摄入量不多于300毫克。胆固醇主要存在于动物内脏、皮肤、脑组织和蛋黄中。不食用动物内脏、皮肤和脑组织,每天食用1个全蛋,1天的胆固醇摄入量约为300~400毫克,基本达到以上要求。

对于已经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来说,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00毫克以下,除了上述的动物内脏、皮肤和脑组织不能食用外,隔天1个全蛋,食用全蛋的日子之间,仅食用蛋清,不用蛋黄。

这样,胆固醇的摄入量,也基本能满足要求。烹调方法合理经常用蒸、煮、炖、拌、卤、汆等用油较少的烹调方法,少用煎、炸等烹调方法。

损伤胰腺可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糖尿病根源在于胰岛细胞的功能不足,致使体内胰岛素下降,而我们知道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破坏胰腺怎么会治疗糖尿病呢?科学研究发现:人类胰腺代偿功能很强大,在被人为破坏后胰腺会代偿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体内胰岛素水平。

比利时研究人员近日研究发现,损伤大鼠的胰腺后,有一群细胞会自然地转变成胰岛素分泌细胞。科学家对这一发现极为感兴趣,因为它有可能揭示了胰腺细胞的变形能力,并对糖尿病治疗提供帮助。

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内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又称β细胞)遭到破坏或反应迟缓,这使得机体无法正常调节血糖水平。糖尿病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哄骗”胰腺产生新的β细胞。科学家就一关键问题已争论多年,即胰腺内是否存在干细胞用来补充β细胞。2004年,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的小组尝试在小鼠胰腺内寻找这种干细胞,最后以失败告终。不过他们报告说,现有的β细胞能够增殖形成新的β细胞。

之前的研究还发现,钳住大鼠胰腺管使得消化酶无法进入小肠,能使胰腺内的β细胞量大约增长一倍。但是具体是胰腺内的哪种细胞产生了额外的β细胞并不清楚。

在最新的研究中,比利时维萨里大学运用同样的实验手段损伤小鼠的胰腺,并运用遗传标记神经元素3(neurogenin 3)以寻找能转变成β细胞的胰腺细胞。结果研究人员在损伤后三天之内发现了带有这种基因的细胞,此外,阻止这一基因的表达会减少β细胞的增殖。当将这些带有神经元素3的细胞注入从小鼠胚胎取出的胰腺中后,它们发育成β细胞并产生了胰岛素,表明就是这些细胞在小鼠受伤的胰腺中形成了新的β细胞。

此次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不伤害器官的情况下,神经元素3细胞是否可被“哄骗”在正常人体胰腺中产生,以及是否可将它们转变成胰岛素分泌细胞。

这些细胞一开始应该是成熟的胰腺细胞,因为它们不具有干细胞的许多特征。他表示,此次研究表明了存在另外一种产生β细胞的机制,这也为寻找β细胞补充途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细胞来源。

发现导致糖尿病的新基因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是困扰人类的慢性疾病之一,以往人们把它称之为“富贵病”,原因是不能多吃,吃能吃“好的”(高热量食物在困难年代称为“好的”食品),吃得越多越瘦。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疾病,是人体内胰岛素不足所致,2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肥胖所致,人体胰岛素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血糖升高本身没有什么直接危害,但是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人体血管硬化、血压升高、血脂升高、神经损伤从而带来一些列的糖尿病并发症。特别严重者可造成心脏病、脑出血、肢体坏死、失明、失聪等。

目前治疗糖尿病主要方法是降低血糖,一种就是增加胰岛素、一种就是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因此,需要患者首先要降低体重,减少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第二促进人体自身细胞分泌胰岛素,第三,注射胰岛素。可是这一切都只能减缓糖尿病的症状,根治糖尿病却没有办法。那么如何根治糖尿病?我们必须找到糖尿病发病的机理,今年发现就是发现导致糖尿病的新基因,如果成功了,我们就可以通过基因改变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这是对全球几亿糖尿病患者的福音。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是疾病还是要预防为主,在没有科学改变之前,我们最有效的预防就是“少食多动”。

糖尿病人也不能大量吃南瓜

糖尿病人要限制糖的摄入,许多书上说南瓜是好东西,许多糖尿病人就大量吃南瓜,蒸南瓜、煮南瓜、烧南瓜、炒南瓜,似乎把南瓜当成降糖药,这样正确吗?

南瓜,又名番瓜、北瓜、倭瓜,属葫芦科植物的果实,多产于夏秋季。虽其貌不扬,但从古至今却备受关注和赞誉,一则在于其独特的风味,二则在于其明确的和潜在的保健功效。这里,我们重点看看后者。

南瓜的保健功效——三本传统医书的记述

我国传统医学很早就发现了南瓜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医史书《滇南本草》中记载“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润肺益气、化痰排脓、驱虫解毒,治咳嗽、哮喘、肺痈、便秘等病症”……。

南瓜的保健功效——现代营养学的测定

利用现代营养学技术对南瓜进行分析后发现,南瓜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成分,如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胡萝卜素)、常量元素(如钙和磷)和微量元素(如铁和锌等),由此构成南瓜对人体的营养保健体系。

南瓜对血糖的影响

作为一种含有糖分和能量的食物,南瓜对血糖总的影响是升高而非降低。但与其他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较,其升高血糖的能力较弱,餐后血糖变化较为平稳、舒缓。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方面,南瓜的含糖量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虽然有的南瓜口感很甜,但实际上,100克南瓜中仅含有4.5克碳水化合物,其余为水分。

另一方面,南瓜含有大量的果胶,这是一种可溶性纤维,与淀粉类食物混合后,会提高胃内容物的黏度,延缓胃排空,使碳水化合物吸收减慢,从而有可能延迟了餐后血糖高峰。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吃些南瓜(每日不超过200克)是完全可以的。然而,考虑到它毕竟是含糖的一类食物,同时其保健功效不能替代正规降糖药物,因此,不加限制地大量进食南瓜,或因吃南瓜而自作主张停用正规的降糖药物都是不允许的。

糖友要多练下肢和器械

器械锻炼俗称“举铁”。顾名思义,就是“把铁制品举起来”,杠铃、哑铃、棒铃、单双杠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举铁是力量训练的基础,适合绝大多数人,不分性别、年龄。人体骨骼肌有个明显的“用进废退”现象,如果某块肌肉或肌肉群缺乏应用,就会逐渐萎缩退化,不仅力量下降,对葡萄糖的吸收与利用效率也会降低,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引起血糖上升,加大控糖难度。举铁是最有效、灵活的抗阻训练,可通过一定的压力负荷促使肌肉收缩,增加肌肉的力量与体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因此,举铁对糖友来说是一项很好的运动。糖友需注意,举铁最重要的是练下肢力量。因为下肢肌肉占人体全部肌肉的60%,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强大,才能维持人体直立姿势,适应负重和行走等功能。锻炼下肢力量,可显著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

特别是老年糖友,更应重视练习腿部力量。“人老腿先老”,当我们随年龄增长时,下肢肌肉也会逐渐萎缩,由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直立姿势改变、步态改变、行走迟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并且容易跌倒。加强腿部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跌倒损伤风险,减少骨关节炎的发生。最后需要纠正一个错误观念。很多人认为老年人和女性只适合一些中低强度的有氧训练,如慢跑、快走、游泳等,这是不对的。

老年人和女性同样可以进行中高强度的举铁训练,尤其对老年人控制血糖非常重要。只要保持循序渐进的科学锻炼方式,老年人一样可以安全举铁。女性举铁,不仅不会使肌肉线条“男性化”,还能缓解日常工作疲劳,特别对于久坐办公室的女性,举铁可以减少长期伏案引起的颈椎、腰椎不适。

抗胰岛素抗体正常值-乡间郎中

抗胰岛素抗体正常值

2020-07-14

抗胰岛素抗体正常值多用于指导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治疗及预后评估。

抗胰岛素抗体正常值的参考范围:正常人血清抗胰岛素抗体为阴性。

血清抗胰岛素抗体的检测可指导:1.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病人的治疗:循环中高滴度的胰岛素抗体是产生严重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抗体滴度高时,可适度增加速效胰岛素,抗体滴度低时,则改用长效胰岛素。2.判断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预后:胰岛素释放曲线低下而检测胰岛素抗体滴度偏高,说明患者不是胰岛功能衰竭,提示病情稳定;相反则表明胰岛素功能衰竭,预后较差。3.个别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也可检出抗胰岛素抗体。

对于抗胰岛素抗体的测量,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

1.抽血检查前一天不能吃太油腻的食物,不要剧烈运动、饮酒、劳累、熬夜等;

2.需要空腹抽血,在前一晚十点之后就开始禁食禁水,以免导致检查结果有误差;

3.进行静脉采血的时候不要穿着袖口太小的衣服,这样会阻碍采血的进行,也会导致患者的手臂出现血肿;

4.在静脉采血的时候要避免过于紧张,在穿刺的时候千万不能闪躲,否则很容易出现淤血的情况。



抗胰岛素抗体正常值相关阅读


?糖尿病人饮食应注意的问题

糖尿病患者常常并发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也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饮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控制体重。肥胖的人特别容易并发高脂血症,肥胖的糖尿病者应维持体重在标准范围内。控制体重要适当限制热能的摄入及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肥胖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减重,切不可自己盲目减肥。

预防动脉硬化。为了预防高脂血症,尽量少吃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食品。首先了解每天膳食中脂肪的需要量,按每公斤体重计算应在1克。其次是脂肪的选择,原则是应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可食用如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椰子油例外)的植物油,全天用油量应控制在20~30克。

增加膳食纤维。膳食纤维能抑制餐后血糖及血胆固醇的升高。每日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在25~30克为最佳。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粗粮、杂粮及蔬菜。

减少胆固醇摄入。胆固醇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一般主张每日摄入量不多于300毫克。胆固醇主要存在于动物内脏、皮肤、脑组织和蛋黄中。不食用动物内脏、皮肤和脑组织,每天食用1个全蛋,1天的胆固醇摄入量约为300~400毫克,基本达到以上要求。

对于已经患有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来说,每天胆固醇的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00毫克以下,除了上述的动物内脏、皮肤和脑组织不能食用外,隔天1个全蛋,食用全蛋的日子之间,仅食用蛋清,不用蛋黄。

这样,胆固醇的摄入量,也基本能满足要求。烹调方法合理经常用蒸、煮、炖、拌、卤、汆等用油较少的烹调方法,少用煎、炸等烹调方法。

损伤胰腺可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威胁着很多人的健康。糖尿病根源在于胰岛细胞的功能不足,致使体内胰岛素下降,而我们知道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破坏胰腺怎么会治疗糖尿病呢?科学研究发现:人类胰腺代偿功能很强大,在被人为破坏后胰腺会代偿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体内胰岛素水平。

比利时研究人员近日研究发现,损伤大鼠的胰腺后,有一群细胞会自然地转变成胰岛素分泌细胞。科学家对这一发现极为感兴趣,因为它有可能揭示了胰腺细胞的变形能力,并对糖尿病治疗提供帮助。

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内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又称β细胞)遭到破坏或反应迟缓,这使得机体无法正常调节血糖水平。糖尿病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哄骗”胰腺产生新的β细胞。科学家就一关键问题已争论多年,即胰腺内是否存在干细胞用来补充β细胞。2004年,哈佛大学生物学家的小组尝试在小鼠胰腺内寻找这种干细胞,最后以失败告终。不过他们报告说,现有的β细胞能够增殖形成新的β细胞。

之前的研究还发现,钳住大鼠胰腺管使得消化酶无法进入小肠,能使胰腺内的β细胞量大约增长一倍。但是具体是胰腺内的哪种细胞产生了额外的β细胞并不清楚。

在最新的研究中,比利时维萨里大学运用同样的实验手段损伤小鼠的胰腺,并运用遗传标记神经元素3(neurogenin 3)以寻找能转变成β细胞的胰腺细胞。结果研究人员在损伤后三天之内发现了带有这种基因的细胞,此外,阻止这一基因的表达会减少β细胞的增殖。当将这些带有神经元素3的细胞注入从小鼠胚胎取出的胰腺中后,它们发育成β细胞并产生了胰岛素,表明就是这些细胞在小鼠受伤的胰腺中形成了新的β细胞。

此次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仍旧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不伤害器官的情况下,神经元素3细胞是否可被“哄骗”在正常人体胰腺中产生,以及是否可将它们转变成胰岛素分泌细胞。

这些细胞一开始应该是成熟的胰腺细胞,因为它们不具有干细胞的许多特征。他表示,此次研究表明了存在另外一种产生β细胞的机制,这也为寻找β细胞补充途径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细胞来源。

发现导致糖尿病的新基因

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是困扰人类的慢性疾病之一,以往人们把它称之为“富贵病”,原因是不能多吃,吃能吃“好的”(高热量食物在困难年代称为“好的”食品),吃得越多越瘦。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疾病,是人体内胰岛素不足所致,2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肥胖所致,人体胰岛素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血糖升高本身没有什么直接危害,但是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人体血管硬化、血压升高、血脂升高、神经损伤从而带来一些列的糖尿病并发症。特别严重者可造成心脏病、脑出血、肢体坏死、失明、失聪等。

目前治疗糖尿病主要方法是降低血糖,一种就是增加胰岛素、一种就是降低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因此,需要患者首先要降低体重,减少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第二促进人体自身细胞分泌胰岛素,第三,注射胰岛素。可是这一切都只能减缓糖尿病的症状,根治糖尿病却没有办法。那么如何根治糖尿病?我们必须找到糖尿病发病的机理,今年发现就是发现导致糖尿病的新基因,如果成功了,我们就可以通过基因改变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这是对全球几亿糖尿病患者的福音。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但是疾病还是要预防为主,在没有科学改变之前,我们最有效的预防就是“少食多动”。

糖尿病人也不能大量吃南瓜

糖尿病人要限制糖的摄入,许多书上说南瓜是好东西,许多糖尿病人就大量吃南瓜,蒸南瓜、煮南瓜、烧南瓜、炒南瓜,似乎把南瓜当成降糖药,这样正确吗?

南瓜,又名番瓜、北瓜、倭瓜,属葫芦科植物的果实,多产于夏秋季。虽其貌不扬,但从古至今却备受关注和赞誉,一则在于其独特的风味,二则在于其明确的和潜在的保健功效。这里,我们重点看看后者。

南瓜的保健功效——三本传统医书的记述

我国传统医学很早就发现了南瓜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中医史书《滇南本草》中记载“南瓜性温、味甘,入脾、胃二经,能润肺益气、化痰排脓、驱虫解毒,治咳嗽、哮喘、肺痈、便秘等病症”……。

南瓜的保健功效——现代营养学的测定

利用现代营养学技术对南瓜进行分析后发现,南瓜含有较为丰富的营养成分,如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胡萝卜素)、常量元素(如钙和磷)和微量元素(如铁和锌等),由此构成南瓜对人体的营养保健体系。

南瓜对血糖的影响

作为一种含有糖分和能量的食物,南瓜对血糖总的影响是升高而非降低。但与其他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比较,其升高血糖的能力较弱,餐后血糖变化较为平稳、舒缓。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方面,南瓜的含糖量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虽然有的南瓜口感很甜,但实际上,100克南瓜中仅含有4.5克碳水化合物,其余为水分。

另一方面,南瓜含有大量的果胶,这是一种可溶性纤维,与淀粉类食物混合后,会提高胃内容物的黏度,延缓胃排空,使碳水化合物吸收减慢,从而有可能延迟了餐后血糖高峰。

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吃些南瓜(每日不超过200克)是完全可以的。然而,考虑到它毕竟是含糖的一类食物,同时其保健功效不能替代正规降糖药物,因此,不加限制地大量进食南瓜,或因吃南瓜而自作主张停用正规的降糖药物都是不允许的。

糖友要多练下肢和器械

器械锻炼俗称“举铁”。顾名思义,就是“把铁制品举起来”,杠铃、哑铃、棒铃、单双杠等都属于这一范畴。举铁是力量训练的基础,适合绝大多数人,不分性别、年龄。人体骨骼肌有个明显的“用进废退”现象,如果某块肌肉或肌肉群缺乏应用,就会逐渐萎缩退化,不仅力量下降,对葡萄糖的吸收与利用效率也会降低,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最终引起血糖上升,加大控糖难度。举铁是最有效、灵活的抗阻训练,可通过一定的压力负荷促使肌肉收缩,增加肌肉的力量与体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因此,举铁对糖友来说是一项很好的运动。糖友需注意,举铁最重要的是练下肢力量。因为下肢肌肉占人体全部肌肉的60%,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强大,才能维持人体直立姿势,适应负重和行走等功能。锻炼下肢力量,可显著增加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

特别是老年糖友,更应重视练习腿部力量。“人老腿先老”,当我们随年龄增长时,下肢肌肉也会逐渐萎缩,由此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如直立姿势改变、步态改变、行走迟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并且容易跌倒。加强腿部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跌倒损伤风险,减少骨关节炎的发生。最后需要纠正一个错误观念。很多人认为老年人和女性只适合一些中低强度的有氧训练,如慢跑、快走、游泳等,这是不对的。

老年人和女性同样可以进行中高强度的举铁训练,尤其对老年人控制血糖非常重要。只要保持循序渐进的科学锻炼方式,老年人一样可以安全举铁。女性举铁,不仅不会使肌肉线条“男性化”,还能缓解日常工作疲劳,特别对于久坐办公室的女性,举铁可以减少长期伏案引起的颈椎、腰椎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