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流感怎样传染

2020-07-14

乙型流感是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疾病,它主要是通过空气传播以及飞沫传播,所以做好这方面的预防工作就很重要,想要解决乙型流感就应该做好隔离措施,及早用药治疗,这样才能够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

患上乙型流感出现的不舒服症状还是非常明显的,只有积极进行治疗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对于乙型流感的传播方式也要了解一下,这样才能做到更好的防护措施,避免疾病出现,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乙型流感怎样传染。
  它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以及空气传播的,在打喷嚏的时候会有分泌物喷射出来,如果被其他人吸入身体,那么就会出现感染的情况,想要控制不被传染,那么就要切断传播途径,容易受到感染的人要及时注射疫苗,不要到公共场所人很多的地方,身边有人感冒的时候也要做好防护措施,口罩戴好定期消毒,好好锻炼身体,让抵抗力提升。
  患上疾病以后做好隔离措施,特别是自己生活的房间消毒工作要做好,及时使用抵抗病毒的药物,只有合理对症用药才能让不舒服的症状得到有效改善,最好使用祛痰止咳以及解热的药物,让充血得到缓解的药物。
  如果是儿童出现乙型流感就不要使用水杨酸制剂,阿司匹林,这些药物对于神经系统以及肝脏造成的伤害都是非常大的,一定要注意避免,而且还需要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工作以及支持疗法,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多喝一些水,好好休息,年纪大的人以及儿童患者需要观察身体变化,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如果有不良的反应出现就要及时停止药物,更改治疗方案,不要让不舒服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样只会让治疗难度进一步提升。
  乙型流感比较容易出现在冬季及春季,它是有一定规律性的,没过几年可能就会流行一次,所以好好的控制预防就相当重要,可以用来治疗乙型流感的药物也非常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挑选就可以了。



乙型流感怎样传染相关阅读


甲型流感病毒是怎样的

甲型流感病毒会导致流感的出现,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病毒类型,感染了甲型流感病毒不仅仅会引起感冒症状,往往还会伴随着更多严重的并发症出现,甚至还会导致死亡的后果,因此对于这种病毒我们需要做好预防,那么到底甲型流感病毒是怎样的呢?

甲型流感病毒为常见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最容易发生变异,甲型流感病毒的亚型则被人们称为“禽流感”,禽流感(Bird Flu)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基因变异后能够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
  甲型流感对人类致病性高,曾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甲型流感病毒中至今发现能直接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有:甲型H1N1、H5N1、H7N1、H7N2、H7N3、H7N7、H7N9、H9N2和H10N8。其中H1、H5、H7亚型为高致病性,H1N1、H5N1、H7N9尤为值得关注。
  病毒特性
  易感性
  对于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1周出现抗体,2~3周达高峰,1~2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较低水平,流感病毒3个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
  季节性
  同许多其它的呼吸系统病毒性疾病相似,流感也是一种季节性疾病,它在夏季的发病率较低,冬季的发病率较高,但在某些地方这种病毒一年四季均可流行。流感的发病时间与地理位置有关,在温带地区,流感会在整个冬季流行,北半球通常在1、2月份达到高峰,南半球的流行时间较晚。通常在5~9月。在热带地区,流感病毒一年四季均存在,倾向于雨季流行。

预防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禽流感,禽流感是一种高发疾病,在每一年中都会有禽流感出现的时期,尤其是在春秋两季发病率最高,因此对于禽流感这种疾病,我们需要做好预防的措施,减少出现这种疾病的几率才行,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了禽流感要注意及时到医院治疗,那么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方式是什么?

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就是流感肆虐的季节,在这个危险的季节里,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的措施,避免感染上流行感冒病毒。一旦感染上了,我们就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最后给我们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在甲型h1n1流感的时节里,怎样预防甲型h1n1流感,它的措施有哪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一、首先就是要避免接触患流感样症状的病人和肺炎等呼吸疾病患者,比如遇见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的患者时,要及时走开,不要和他们亲密接触。
  二、我们要注意个人的清洁卫生,在流感流行的季节里要经常使用肥皂,或者有消毒作用的洗手液来清洗我们的手。尤其在我们接触咳嗽或打喷嚏的人后,要及时洗手。
  三、我们不要到饲养生猪的场所去,因为,这些流行病毒在动物身上也会传染,如果不可避免要接触生猪,一定要穿戴好隔离服和口罩,然后及时给自身消毒。
  四、在流感流行的季节,一定不要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和密闭的场所去,比如公交,商场等,这些地方最容易导致流感病毒相互传染。
  五、当我们出现咳嗽或打喷嚏时,一定要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清洗手,避免病毒的传染。
  六、当我们在境外出游时,出现流感样症状,比如: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就要立即就医,在就医时要佩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情况。
  我们的甲型h1n1主要是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而传播的,不过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病毒传播。当我们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时都有可能造成传播,所以我们要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提前的预防流行感冒的发生。不过,一旦发现自己出现流感症状,一定不要拖延,要及时就医,尽早治愈。

干扰素药理及分类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它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英文名称为Interferon,简称IFN。干扰素是1957年英国科学家发现的。他们把灭活的流感病毒作用于小鸡细胞,结果发现这些细胞产生了一种可溶性物质,这种物质能抑制流感病毒,并且能干扰其它病毒的繁殖,因此,他们将这种物质称为“干扰素”。以后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机体对入侵的异种核酸(包括病毒)都产生干扰素以进行防御。当机体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病毒复制,它是机体抗病毒感染的防御系统。根据干扰素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抗原性和细胞来源,可将其分为:IFN-α、IFN-β、IFN-γ三大类(IFN-ω属于IFN-α家族,其结构和大小与其它IFN-α稍有差异,但抗原性有较大的不同)。现在公认IFN-β和IFN-γ只有一个亚型,而IFN-α有约二十余个亚型。

由人体白细胞产生的干扰素为IFN-α,又称人白细胞干扰素。由于其蛋白分子的变异和肽类氨基酸序列第23位和第34位的不同,又可分为:α-2a(23位为赖氨酸,34位为组氨酸)、α-2b(23位为精氨酸,34位为组氨酸)、α-2c(23位和34位都为精氨酸)三种。α-干扰素作用最强。其作用机理在于阻断病毒繁殖和复制,但不能进入宿主细胞直接杀灭病毒,而是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一种特殊蛋白质即抗病毒蛋白(AVP),后者可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干扰素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还能诱导蛋白激酶及2'5'寡腺苷合成酶(2'5'AS)的产生,然后2'5'AS激活一个内源性核酸内切酶降解病毒RNA,同时蛋白激酶能灭活核糖体合成2所必需的酶,从而使蛋白合成减少,病毒生长受到阻抑。干扰素对β细胞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起抑制或增进作用,如干扰素浓度高时有明显抑制抗体反应,临床应用大剂量IFN-α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可使血清IgG、IgM异常升高者得到改善或恢复,其作用亦系干扰素抑制β细胞的作用,使浆细胞制造免疫球蛋白抗体过多现象得到缓解所致。干扰素对效应细胞的作用,它可以增加组织相容抗原-Ⅰ(HLA-1)的表达,这些抗原对杀伤性T细胞识别靶细胞是十分重要。

由人纤维母细胞产生的为IFN-β,又称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其结构与IFN-α相似。干扰素β-1α是一个含166个氨基酸的重组糖蛋白,β-1b是一个含165个氨基酸的重组蛋白,二者均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它们已被FDA批准用于多发性硬化症复发期与复发缓解病人,以减少临床发作频率,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由特异性抗原刺激T淋巴细胞所产生的为IFN-γ,有报道证实IFN-γ有增加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作用,而IL-2又可增加有丝分裂刺激淋巴细胞诱生IFN-γ,故IL-2与γ-IFN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和协调作用。

干扰素(IFN)最初是因其抗病毒活性而应用的,它们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活性,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可引起一系列的细胞效应:诱导某些酶的合成、抑制细胞增殖、增强免疫活性,包括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加强T淋巴的特异性毒性作用。重组干扰素α-2b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从大肠杆菌获得的,属于天然存在的小蛋白分子家族,由病毒感染和其他诱因引起的反应性细胞分泌,它可用于许多肿瘤的治疗,也可用于传染性疾病,慢性乙型肝炎和尖锐湿疣的治疗。干扰素γ-1b是不同于其他干扰素的重组多肽,可激活吞噬细胞并在其中产生代谢物,对多种微生物具有毒性作用。用于减低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相关的感染频率和严重程度。

孕产期妇女患流感能吃什么药

怀孕期间如果得了流感,许多准妈妈们都不敢治疗,担心药物会给胎儿及孕女带来不利的影响。而这正是孕产期妇女感染甲型流感后病情加重的原因之一。如果孕产妇面临危及生命的感染,及时治疗有可能挽救孕产妇及胎儿的生命。

但什么药孕妇可以吃,什么药孕妇不可以吃呢?我国的药品说明书往往没有清楚地标明,而一些医生看病时常常连查也不查,一律回答“不能用”,以免承担责任。其实,国外的药品说明书都明确地把药物在妊娠期间的安全性加以标。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根据药物在妊娠期间的安全程度把药物分为五级:

A级: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未发现对胎儿有损害;

B级:动物实验证实对胚胎没有危害,但临床研究未能证实或无临床验证资料;

C级: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胚胎有致畸或杀胚胎作用,但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

D级:临床有资料证实对胎儿有危害,但治疗孕妇疾病的疗效肯定,又无代替药物,权衡利弊后再用;

X级:证实对胎儿有危害,妊娠期禁用。

但是,美国FDA也同时指出:医生、孕产妇及其家属往往过高地估计药物在妊娠期间对胎儿的危害性。不论妊娠哪个阶段,在流感起病48小时内服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塞米韦、扎那米韦可缩短病程和减轻症状;对于发病48小时以后的孕妇,也应尽快服用奥塞米韦治疗,可减轻病情严重程度和降低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病死率。

因此,孕产期妇女在出现流感样症状之后,即可在发病36小时或48小时内尽早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斯他韦和扎那米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由于奥司他韦对孕妇临床疗效及药理、毒理、致畸研究资料较扎那米韦更多,推荐孕妇、哺乳期产妇如感染甲型流感更应该使用奥司他韦。

发热对孕妇和胎儿均有不利影响,缩短流感病毒感染孕妇发热周期有可能降低新生儿多发缺陷的发生率。妊娠晚期及分娩期间流感发热与新生儿癫痫、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瘫和新生儿死亡等不良结局有关。

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导致孕妇缺氧与病理产程、新生儿畸形密切相关,而退热及对危重产妇的积极生命支持能降低以上风险。因此,感染甲型流感的发热孕妇,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积极对症治疗。对妊娠早期的患者应补充叶酸,减少发热对胎儿神经管发育的不良影响。

流感病毒对人的感染性有哪些不同

导致新型H1N1流感、季节性流感、H5N1禽流感、H7N9禽流感疫情的“元凶”,都是流感病毒,但这些流感病毒对人的感染性不同。

在流感病毒基因中,有两段非常重要的,决定病毒特性和型别的蛋白质基因:一个是红细胞血凝素蛋白,另一个是神经氨基酸酶蛋白,按照它们首写英文字母分别缩写成“H”和“N”,人们根据这两段基因蛋白及其组合的不同,又把流感病毒分为许多亚型。

虽然流感病毒的各种亚型都可能有致病性,但不同亚型的毒力是不同的。就拿禽流感病毒来说,不是所有的亚型或毒株都有很高的致病性或毒力的。大多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可以是完全无症状的不显性感染,只有少数具有高致病力的禽流感病毒株才会引起禽流感的大流行。

在世界上几次较严重的禽流感流行中,多数是由禽流感病毒兄弟中的H5和H7型所引起的,这两种亚型几乎能造成100%的患病鸡、鸭、火鸡和其他禽类动物死亡。因此这两型病毒被人们称之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近两年来造成全球范围禽流感流行的病毒株就是其中的H5N1型。

病毒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它们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因此只能去找别人的细胞当作自己的家,寄生在里面,才能生存和繁殖。但它们也不是想进哪种细胞就能进去的,它们也有各自的“领地”,决定了它们所能感染的物种和器官。这是因为,每种细胞表面都有一些特殊结构,凹凸不平,我们把这种结构叫做“受体”,只有能和这种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的病毒,才能感染这种细胞。

流感病毒的红细胞血凝素蛋白就是专门负责与感染细胞上的特殊受体结合的。人类与禽类细胞上的受体差别是很大的。这就像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人流感病毒一般只能打开人细胞表面的“锁”,导致人类感染,在人间长期流行、传播;禽流感病毒一般只能打开禽类动物细胞表面的“锁”,感染禽类动物。

但有时,可能是禽流感病毒身上的“钥匙”发生了某些变化(如:病毒变异),或是人细胞上的“锁”没“锁紧”(如:免疫力下降),禽流感病毒碰巧打开了某个人细胞上的“锁”,感染了人。由于这“钥匙”还不能完全与人细胞上的“锁”相配,所以,禽流感病毒只是偶尔感染人类,并不会在人与人间传播和流行。目前有感染人类报道的禽流感病毒主要有H5N1、H7N9、H7N7和H9N2。其中H5N1和H7N9对人类威胁较大,H7N9禽流感病毒比H5N1禽流感病毒更容易导致人类感染。

另外,2009年新型H1N1流感病毒的暴发是猪流感病毒上的“钥匙”突然“配”上了人细胞的“锁”,导致了一场全球流感大流行。不过,这种H1N1流感病毒流行至今,人类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它也逐渐转变为季节性流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