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怎么办

2020-07-14

心理疾病的出现有着众多的原因,一旦再出现心理疾病之后,就应该正确的选择治疗,比如可以选择心理咨询,又或者是选择药物治疗,与此同时也应该选择精神治疗,在选择精神治疗之后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有效减少更严重的危害性。

心理疾病可能是内在因素又或者外在因素所造成,导致脑功能出现障碍,最终就会破坏人脑的完整性,与此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精神异常症状,比如行为上的异常,情感上的异常,还有认识上的异常,导致根本就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精神生活。那么,心理疾病怎么办呢?
  一、心理咨询
  对一些病情比较轻微的人群,那么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比如可以直接寻找心理治疗师,在告知自己实际的情况时,那么医生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沙盘治疗,游戏治疗,倾听治疗或者共情治疗,这些方法也是当前心理咨询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方法,能够有效达到控制疾病的效果。在选择心理治疗时,也可以选择咨询诊所,又或者是来到医院进行,一般最好是结合个人的经济条件。
  二、药物治疗
  如果心理疾病人群的病情比较严重,在选择心理咨询之后,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病情,此时也应该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控制抑郁症又或者是减少精神异常的药物,来达到控制病情的作用,但是在选择药物时也不可以胡乱的进行,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够带来比较好的效果。
  三、精神治疗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在选择药物治疗之后没有好的效果,也同样需要接受精神治疗,首先在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之后,心理医生也会结合各种不同的情况来治疗,不仅仅会选择药物治疗,在选择药物治疗的同时也会加入情绪的改变,一般的情况下只要能够找到心病,还是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不容易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危害,所以也有着比较好的效果,不会出现恶变。



心理疾病怎么办相关阅读


心理健康的特点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是心理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是个人与社会的协调,最终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注意心理健康的特点:

1、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因此,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就简单地对自己或他人作出心理不健康的结论。假如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大学生,平时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可近几个星期以来,他变得抑郁寡欢,常常神思恍惚,神不守舍,以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常常半夜哭醒。他精神失常了吗?如果告诉你,不久前他相恋多年的女友不幸因车祸丧生,你又会怎样认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年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有关,所以不能仅仅从一种行为或者一种偶然的行为来判断他人或自己心理是否健康。

2、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或交叉的状态。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是渐进的、连续的。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

3、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如果我们不注意心理保健,经常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那么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心理变态或心理疾病;反过来,如果心理有了困扰或出现失衡时,学会及时自我调整和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就会很快解除烦恼,恢复健康的心理。

4、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心理健康的水平会随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孩子的心灵需要及不适当行为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别让“年关心理综合征”困扰你

过年是个好日子,普天同庆,万家欢聚。然而,在不少人心中,过年成了一种压力、一种心病。春节临近,各大医院心理门诊的病人骤增,比平时增加了近三成。除了“抑郁症”、“强迫症”等老病号外,许多患者是因为害怕、厌恶过年来就诊的,医学上称之为“年关心理综合征”。有调查表明,80%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年关心理综合征”的侵袭,有的虽然没有因此产生心理疾病,但对过年也着实害怕。即使同是患上了“年关心理综合征”,由于职业、身份、年龄的不同,人们害怕、厌恶过年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冬去春来,又到过年好时节,人们该怎样防治“年关心理综合征”呢?

1、失望族。过年,历来是人生小结之时。如今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自己一年的人生有太多的期望,结果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蓦然回首,很多人在心中留下的是不满和失望。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感叹光阴虚度,从而陷入强烈的挫败、失望之中,难以自拔。

心理提示:对生活期望越高的人,也越容易失望。这些病人多数在生活、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们并不满足现有的状态,希望短时间内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一旦实现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就很容易心态失衡,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失落感会因为过年变得尤为强烈。其实,如果对工作、生活的一些得失不太在意,制订计划量力而行,就会少很多失落。

防治验方:调低期望值。年初时不要把个人目标弄得过高,要酌情调整。转换视角做总结。过年了,与原来的目标对照也许没有大收获,但换个视角看还有平安,平安不是大福吗? 寻找多重支点。除事业外,亲情、友情、爱情,兴趣、爱好、健康等都足以支撑心灵。进行优势比较。必要时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相比,获取心灵慰藉。确定新目标。这是心理补偿的好办法。

2、恐惧族。过年春运回家拥挤,应酬多,对他们而言,应酬已变成累人的“任务”。有不少人想起过年的应酬就感到害怕和恐惧,甚至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心理提示:一是害怕春运回家拥挤,因为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轮船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甚至会情绪失控而跳车、跳船等。对于有旅游精神综合症病史的患者,每到春节临近时,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恐惧感。因此,回家前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分紧张,有条件的话可在乘长途车时定时起身活动一下,减轻旅途带来的疲劳。二是害怕应酬,借联络感情的春节走亲访友,对他们来说,已变成一种“任务”,长期应付“狂轰滥炸”的应酬,会引发一系列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

防治验方:统筹安排。对推不掉的应酬应安排有序,以收减压之效。化繁为简。尽量减少应酬,必须应酬时设法化繁为简,节省时间。学会谢绝。并非所有应酬都必不可少,关键是懂得辨别、善于拒绝。淡化欲求。应酬往往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求,如果少点欲望,就能少些应酬。

3、抑郁族。过年常被视为还“人情债”的日子,给谁拜年、送什么礼物、给多少压岁钱……倘若要做到八面周全,必然陡增压力,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多见于经济条件较差,又特别好面子的人。

心理提示:很多人将春节看得很重,走亲访友,都不能显露出寒酸。即使平时再节衣缩食,过年时也要风风光光。对那些经济条件差的人家来说,过年无疑就是过关,有些人甚至出现抑郁情绪。因此,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不要老拿自己没有的东西去和人家有的东西相比。

防治验方:认知纠偏。人情要往来,但物质与快乐未必成正比,有时只需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或一张贺卡,就可寄深情。量入而出。不要盲目攀比,更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主动免礼。不妨从我做起,彼此免礼。分散压力。人情往来的机会很多,来日方长,这么想可使心理压力减轻。

4、孤独族。不能与儿女团聚,对老年人是不小的心理打击。一些身在他乡的人和单身、离异的人,过年也会感到孤独。孤独使人消沉伤感、魂不守舍,甚至出现幻觉和妄想。多见于空巢老人和背井离乡的人。

心理提示:老人都希望过个团圆年。有些子女偏偏没有时间回来团聚,或者根本没有子女,这样的老人就会感到孤独。对于背井离乡的人,别人合家欢聚共度佳节,也会使其感到更为孤独凄凉。有些人甚至会魂不守舍、思维发生偏执、产生幻觉和妄想,出现思念过度的心理障碍。

防治验方:转念想想。儿女不回来一定有原因,这样想,老人应该可以释怀。替代满足。找身边合适的人交流,使心理需求获得替代性满足。充实生活。学会照顾自己,拥有多一点正当爱好。享受孤独。孤独有时会成为心灵滋养,也许你的孤独恰恰是别人羡慕的自由呢!

5、悲伤族。丧失亲人的中老年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时他们爱拿出以往亲人的照片或是遗物,睹物思人,心情变得悲伤沉痛。见于丧失亲人的中老年人,遭遇离婚失恋等生活变故的人。背井离乡者。“独在异乡为异客”,别人合家欢聚共度佳节,而他独自一人显得更为孤独凄凉。生活境遇遭受变故的人。回想以往生活中的情景或同别人相比,感到反差很大,不良情绪就会“如影随形”。如果心理得不到调适,内心压抑不能及时得以宣泄,大脑皮层会处于一种强烈抑制状态,心情变得十分沉闷、痛苦。

心理提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拿出已故亲人的照片或遗物,睹物思人,使丧失亲人者的心情变得悲伤沉痛。家人要加倍关心他们,节日里要多陪伴他们,遭遇离婚、失恋等生活境遇变故的人,回想以往生活中的情景或同别人相比,感到反差很大,悲伤情绪就会如影随形。

防治验方:重新定位。随着社会角色变化,要在心理上重新定位,保持平常心。心理换位。退休赋闲的老年人唯有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心里才能释然。学会享受清静。热闹是一种幸福,清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幸福呢?采取自然隔离法,把死者用过的物品、照片巧妙移开,不让他们触景生情。

总之,过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拿出勇气来,给自己一些时间、空间,就能克服“年关心理综合征”,过一个顺心顺意的春节。

孕妇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宝宝健康关系密切

怀孕生子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实不然,产前所出现的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就对孕妇及胎儿有很大影响。笔者认为,女性从怀孕起在心理上就应该及时进行调节,做好角色转变,医务人员及孕妇家属都应该关注孕妇的心理健康。

女性在怀孕后大多都有既高兴又担心的心理,她们既想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又对自己的身体是否能胜任孕育持有怀疑态度,心理压力比较大。有些人还会临时翻阅一些医学专业书籍,由于对一些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东猜西想,因而产生莫名其妙的压抑和焦虑。

女性从怀孕起,激素水平就会发生改变,特别是在怀孕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身体不适等现象,也容易引起情绪波动,使孕妇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甚至出现神经质。孕妇的情绪变化又会引起激素水平变化和血液成份变化,对孕妇自身和胎儿产生不利影响。有关专家还提出孕妇的心理健康和宝宝智商有一定关系的观点。

因此,孕妇应该及时调整心理,放松心情,凡事豁达,不斤斤计较,不顺心的事不钻牛角尖。平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参加一些交际活动,分散注意力,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对生男生女也不要过分注意和苛求,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同时,丈夫在妻子怀孕前后都要密切关注妻子的心理变化,尽可能地关心、体贴她,分担她的压力,不要让孕妇受到过多不良刺激。

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孕妇对怀孕分娩有科学的认识,减轻恐惧、紧张心理,指导她们孕期该注意什么,避免什么,及时做好产前检查。通过以上一系列努力,孕妇就一定会度过心理难关,圆满完成怀孕分娩的生理过程。

如何面对压力

压力首先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和躯体的感受。胎儿在母体内的成长发育,就要承受四面八方的压力。自然分娩时通过狭窄的产道,更是一个需要经受巨大压力的过程。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婴儿出生时被挤压的过程,就象是一次心理的和躯体的按摩,有助于激活其全部的心理生理功能,增加其对疾病的耐受力。统计数据也表明,自然分娩的孩子,比剖腹产的孩子总体上要健康一些。

躯体能感受到的压力都是有形的,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压力的来源、大小和逃避的方式。比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们清楚地知道压力是周围人给的,人越多,挤压的力量也就越大。逃避的方法也很简单,下车就可以了。而面对心理压力,就没有这么简单。心理压力经常给人铺天盖地的感觉,让人无处遁形。心理的压力有一部分是由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生活事件引起的。如未完成的作业、即将来临的考试、必须面对的冲突,等等。这些压力的来源,我们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处理起来就容易得多。这些心理压力的大小,虽然有一些客观标准来衡量,但归根到底,它们对人的影响,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样一件事,在某些人眼里,简直不足挂齿,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天大的事。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与一个人的人格大有关系。那些对自己要求过多、过严的人,就容易把小事放大,小压力也就成了大压力。

一般说来,构成心理压力的事件,多半都是坏的事件。但是,好的事件,一样可以变成巨大的压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职务的升迁。虽然职务升高之后责任和工作量都可能增大,但是,对某些人来说,心理压力的增加可能与责任和工作量的改变不成比例。他们很可能较快地就被心理压力压得寝食难安了。好事之所以会形成心理压力,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这两者之间会有一些差异,理想的自我一般会比现实的自我要更好一些。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谓“好事”只是好到接近理想的自我时,那承受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好事”好到了远远超过理想的自我,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最大的麻烦在于不相信,也就是不相信自己竟然配得上这样的好事。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就不太相信自己这个要饭的和尚能有如此好运,以至于有一次在花园里得意忘形,对马皇后说自己怎么就当了皇帝,大有觉得自己不配的味道。事后为此后悔,要杀掉当时在旁边听到了他说那些话的人。这就是把内心的压力转化为攻击他人的极好的例子。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暴虐的皇帝之一,原因就在于他不相信自己,并且把这种不信任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不相信自己,于是杀戮就成了对抗来自想象中的、不被信任的心理压力的工具。

即使没有大的事件发生,普通的人际关系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只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身处其中的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压力,只不过这种压力有明显和不明显之分。人际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相互竞争,希望自己比别人表现优异;控制他人而不要被他人所控制;想取悦别人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等等。所有这些,在程度很轻的时候都很正常。但是,在程度较重,以至于让自己或者别人感觉到不快的时候,就要考虑做出一些改变了。即使没有外在事件造成的压力,由内心冲突造成的压力一样令人难受。这样的压力首先在价值观层面。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某一些价值观是和另一些价值观相互对立的。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成了这些价值观斗争的战场。比如,任何人都可能受过利己和利他的教育,虽然前者多半是通过非主流渠道,但一样会对人产生重大影响。在某种情形下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压力就产生了。所以一个没有稳定价值观的人,他面对的心理压力比一个有稳定价值观的人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不是由外在事件造成的心理压力,是来自生理需要和社会准则之间的冲突,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灵与肉的冲突。生理需要有“为所欲为”的倾向,社会准则的作用就是要限定这种倾向。冲突由此产生。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理压力,区别仅仅在于,一些人将生理需要巧妙地转化为高级的需要,以适应社会准则的要求,从而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另一些人则钻社会规则的空子,维持一种不与现实冲突的平衡;还有一些人,则直接对抗社会规则,等待他们的就会是强制性的惩罚了,

面对压力,我们可能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寻找一些措施来解决它。如我们可以加班来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通过改善交流来缓解人际间的冲突。但是,我们对心理压力的处置也不完全是意识层面的。在压力大到我们的智力想不出好的应对方式的时候,压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对压力的处置有一些悲壮的味道。这种处置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心理症状来表达压力。这些症状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专业名词,如抑郁、强迫、恐惧、焦虑,等等。比如,一个马上要参加一次重要考试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状。这些症状提示着,心理的压力太大了,已经达到出问题的程度了,大到该休息的程度了,或者说大到该看心理医生的程度了。潜意识层面另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就是躯体化。也就是说,把心理问题转变为躯体问题。对这一转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叫做心身医学。有很多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如高血压、胃溃疡、慢性头痛,等等。以胃溃疡为例,很多胃溃疡患者都是工作或生活压力很大的人,他们在精神上往往表现得很坚强,但是,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他们相对薄弱的胃上寻找到了突破口,胃壁上的溃疡,就是这一突破口的象征。

我对一位头痛病人的治疗很有戏剧性。我去一位朋友家玩,刚好他小姨在他家。他小姨偏头痛三年,找了很多的医生,做各种检查、服中药西药化了两万多元钱,既没查出什么毛病,也没见有什么好转。她来找我的朋友的目的,就是想让他帮忙,找一个好的内科医生看一看。我在旁边“偷听”到这些情况,初步判断她的头痛是心理问题导致的躯体问题。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她没有出现心理症状----抑郁,却出现了头痛的症状。我劝她服一段时间抗抑郁药物。她开始完全不相信心理医生可以解决她头痛的问题,后来经过我反复解释,她答应试一试,勉强拿我的处方买了一盒药带回家,为了增强她的信心,我给她开的是可以迅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三天以后,我的朋友打电话到我家,说她小姨的头痛已经好了百分之八、九十,要他代表她请我的客。我当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凡是有身体上的不适,而且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那就要考虑是否是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问题。这个时候,看心理医生就几乎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了。

心理压力是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体。说它是魔鬼,是因为它的确能带给人心灵的和躯体的双重伤害。说它是天使,是因为它也有很多的好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在心理压力之下,我们能够保持较好的觉醒状态,智力活动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就很好地展示了压力的好处。一个人坐在文件堆积如山的办公桌旁边,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一枚定时炸弹,漫画的题目叫做:我只有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才能高效率地工作。我写东西也有类似的体会,编辑不催稿,那是绝对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编辑催得越急,完成稿子的速度越快。再想远一点,我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只要是做成了的,基本都与外界的压力有关;没做成的,多半是没有什么压力的缘故。所以在这里顺便感谢一下所有曾经给过我压力的人。第二,在心理压力不是大到我们不能承受的程度时,它可以是一种享受,而且有可能是最好的精神的享受。所有的竞技活动,就是人们在心理压力太少时“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心理压力,目的就在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各种心理压力之间,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相互抵销的现象。表面地看,各种心理压力混在一起,人能够感受到的压力会是各种压力之和。其实不然。比如工作上压力太大,如果去看一场同样会给人心理压力的、对抗激烈的足球赛,工作的压力就会暂时被换掉。

心理疾病怎么办-乡间郎中

心理疾病怎么办

2020-07-14

心理疾病的出现有着众多的原因,一旦再出现心理疾病之后,就应该正确的选择治疗,比如可以选择心理咨询,又或者是选择药物治疗,与此同时也应该选择精神治疗,在选择精神治疗之后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有效减少更严重的危害性。

心理疾病可能是内在因素又或者外在因素所造成,导致脑功能出现障碍,最终就会破坏人脑的完整性,与此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精神异常症状,比如行为上的异常,情感上的异常,还有认识上的异常,导致根本就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精神生活。那么,心理疾病怎么办呢?
  一、心理咨询
  对一些病情比较轻微的人群,那么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比如可以直接寻找心理治疗师,在告知自己实际的情况时,那么医生也会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沙盘治疗,游戏治疗,倾听治疗或者共情治疗,这些方法也是当前心理咨询过程中比较常见的方法,能够有效达到控制疾病的效果。在选择心理治疗时,也可以选择咨询诊所,又或者是来到医院进行,一般最好是结合个人的经济条件。
  二、药物治疗
  如果心理疾病人群的病情比较严重,在选择心理咨询之后,根本就没有办法控制病情,此时也应该通过药物治疗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控制抑郁症又或者是减少精神异常的药物,来达到控制病情的作用,但是在选择药物时也不可以胡乱的进行,必须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够带来比较好的效果。
  三、精神治疗
  如果病情比较严重,在选择药物治疗之后没有好的效果,也同样需要接受精神治疗,首先在寻找专业的心理医生之后,心理医生也会结合各种不同的情况来治疗,不仅仅会选择药物治疗,在选择药物治疗的同时也会加入情绪的改变,一般的情况下只要能够找到心病,还是能够有效控制病情,不容易会出现更加严重的危害,所以也有着比较好的效果,不会出现恶变。



心理疾病怎么办相关阅读


心理健康的特点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是心理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是个人与社会的协调,最终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因此,正确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注意心理健康的特点:

1、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相对性。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因此,不能只看一时一事就简单地对自己或他人作出心理不健康的结论。假如有这样一个情景:一位大学生,平时性格开朗,活泼大方,可近几个星期以来,他变得抑郁寡欢,常常神思恍惚,神不守舍,以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还常常半夜哭醒。他精神失常了吗?如果告诉你,不久前他相恋多年的女友不幸因车祸丧生,你又会怎样认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与人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年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有关,所以不能仅仅从一种行为或者一种偶然的行为来判断他人或自己心理是否健康。

2、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连续性。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不是泾渭分明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连续或交叉的状态。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病之间有一个广阔的过渡带,是渐进的、连续的。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

3、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可逆性。如果我们不注意心理保健,经常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那么心理健康水平就会下降,甚至出现心理变态或心理疾病;反过来,如果心理有了困扰或出现失衡时,学会及时自我调整和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就会很快解除烦恼,恢复健康的心理。

4、心理健康的状态具有动态性。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心理健康的水平会随个人的成长、经验的积累、环境的改变,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变化。

孩子的心灵需要及不适当行为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心理需要:

1.父母的爱护和关怀;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别人的赞赏;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为表现,来取悦父母得到赞赏,从而满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点。当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以不适当的行为作为补偿。

四种不适当行为

第一种: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会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视。而当孩子不能从好的行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会用不对的行为来达致目的。

第二种:争权力。像成年人一样,孩子觉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别人尊重和接受。当孩子觉得父母用权力来支配自己,就会以反抗来表现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权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种:报复。孩子在与父母争权力的过程中,往往是失败者;便转用报复的行为来刺伤父母的心。孩子觉得这样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种:自暴自弃。当孩子觉得自己全无价值,就连对抗和报复的勇气也失去,则会透过表现无能来逃避别人对他的要求。

过分保护、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为。负责任的父母应以友善和严谨的态度,给予孩子选择自由,同时让孩子亲历此抉择的结果。

别让“年关心理综合征”困扰你

过年是个好日子,普天同庆,万家欢聚。然而,在不少人心中,过年成了一种压力、一种心病。春节临近,各大医院心理门诊的病人骤增,比平时增加了近三成。除了“抑郁症”、“强迫症”等老病号外,许多患者是因为害怕、厌恶过年来就诊的,医学上称之为“年关心理综合征”。有调查表明,80%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年关心理综合征”的侵袭,有的虽然没有因此产生心理疾病,但对过年也着实害怕。即使同是患上了“年关心理综合征”,由于职业、身份、年龄的不同,人们害怕、厌恶过年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冬去春来,又到过年好时节,人们该怎样防治“年关心理综合征”呢?

1、失望族。过年,历来是人生小结之时。如今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自己一年的人生有太多的期望,结果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蓦然回首,很多人在心中留下的是不满和失望。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感叹光阴虚度,从而陷入强烈的挫败、失望之中,难以自拔。

心理提示:对生活期望越高的人,也越容易失望。这些病人多数在生活、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们并不满足现有的状态,希望短时间内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一旦实现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就很容易心态失衡,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失落感会因为过年变得尤为强烈。其实,如果对工作、生活的一些得失不太在意,制订计划量力而行,就会少很多失落。

防治验方:调低期望值。年初时不要把个人目标弄得过高,要酌情调整。转换视角做总结。过年了,与原来的目标对照也许没有大收获,但换个视角看还有平安,平安不是大福吗? 寻找多重支点。除事业外,亲情、友情、爱情,兴趣、爱好、健康等都足以支撑心灵。进行优势比较。必要时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相比,获取心灵慰藉。确定新目标。这是心理补偿的好办法。

2、恐惧族。过年春运回家拥挤,应酬多,对他们而言,应酬已变成累人的“任务”。有不少人想起过年的应酬就感到害怕和恐惧,甚至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心理提示:一是害怕春运回家拥挤,因为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轮船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甚至会情绪失控而跳车、跳船等。对于有旅游精神综合症病史的患者,每到春节临近时,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恐惧感。因此,回家前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分紧张,有条件的话可在乘长途车时定时起身活动一下,减轻旅途带来的疲劳。二是害怕应酬,借联络感情的春节走亲访友,对他们来说,已变成一种“任务”,长期应付“狂轰滥炸”的应酬,会引发一系列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

防治验方:统筹安排。对推不掉的应酬应安排有序,以收减压之效。化繁为简。尽量减少应酬,必须应酬时设法化繁为简,节省时间。学会谢绝。并非所有应酬都必不可少,关键是懂得辨别、善于拒绝。淡化欲求。应酬往往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求,如果少点欲望,就能少些应酬。

3、抑郁族。过年常被视为还“人情债”的日子,给谁拜年、送什么礼物、给多少压岁钱……倘若要做到八面周全,必然陡增压力,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多见于经济条件较差,又特别好面子的人。

心理提示:很多人将春节看得很重,走亲访友,都不能显露出寒酸。即使平时再节衣缩食,过年时也要风风光光。对那些经济条件差的人家来说,过年无疑就是过关,有些人甚至出现抑郁情绪。因此,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不要老拿自己没有的东西去和人家有的东西相比。

防治验方:认知纠偏。人情要往来,但物质与快乐未必成正比,有时只需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或一张贺卡,就可寄深情。量入而出。不要盲目攀比,更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主动免礼。不妨从我做起,彼此免礼。分散压力。人情往来的机会很多,来日方长,这么想可使心理压力减轻。

4、孤独族。不能与儿女团聚,对老年人是不小的心理打击。一些身在他乡的人和单身、离异的人,过年也会感到孤独。孤独使人消沉伤感、魂不守舍,甚至出现幻觉和妄想。多见于空巢老人和背井离乡的人。

心理提示:老人都希望过个团圆年。有些子女偏偏没有时间回来团聚,或者根本没有子女,这样的老人就会感到孤独。对于背井离乡的人,别人合家欢聚共度佳节,也会使其感到更为孤独凄凉。有些人甚至会魂不守舍、思维发生偏执、产生幻觉和妄想,出现思念过度的心理障碍。

防治验方:转念想想。儿女不回来一定有原因,这样想,老人应该可以释怀。替代满足。找身边合适的人交流,使心理需求获得替代性满足。充实生活。学会照顾自己,拥有多一点正当爱好。享受孤独。孤独有时会成为心灵滋养,也许你的孤独恰恰是别人羡慕的自由呢!

5、悲伤族。丧失亲人的中老年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时他们爱拿出以往亲人的照片或是遗物,睹物思人,心情变得悲伤沉痛。见于丧失亲人的中老年人,遭遇离婚失恋等生活变故的人。背井离乡者。“独在异乡为异客”,别人合家欢聚共度佳节,而他独自一人显得更为孤独凄凉。生活境遇遭受变故的人。回想以往生活中的情景或同别人相比,感到反差很大,不良情绪就会“如影随形”。如果心理得不到调适,内心压抑不能及时得以宣泄,大脑皮层会处于一种强烈抑制状态,心情变得十分沉闷、痛苦。

心理提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拿出已故亲人的照片或遗物,睹物思人,使丧失亲人者的心情变得悲伤沉痛。家人要加倍关心他们,节日里要多陪伴他们,遭遇离婚、失恋等生活境遇变故的人,回想以往生活中的情景或同别人相比,感到反差很大,悲伤情绪就会如影随形。

防治验方:重新定位。随着社会角色变化,要在心理上重新定位,保持平常心。心理换位。退休赋闲的老年人唯有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心里才能释然。学会享受清静。热闹是一种幸福,清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幸福呢?采取自然隔离法,把死者用过的物品、照片巧妙移开,不让他们触景生情。

总之,过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拿出勇气来,给自己一些时间、空间,就能克服“年关心理综合征”,过一个顺心顺意的春节。

孕妇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宝宝健康关系密切

怀孕生子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实不然,产前所出现的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就对孕妇及胎儿有很大影响。笔者认为,女性从怀孕起在心理上就应该及时进行调节,做好角色转变,医务人员及孕妇家属都应该关注孕妇的心理健康。

女性在怀孕后大多都有既高兴又担心的心理,她们既想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又对自己的身体是否能胜任孕育持有怀疑态度,心理压力比较大。有些人还会临时翻阅一些医学专业书籍,由于对一些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东猜西想,因而产生莫名其妙的压抑和焦虑。

女性从怀孕起,激素水平就会发生改变,特别是在怀孕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身体不适等现象,也容易引起情绪波动,使孕妇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甚至出现神经质。孕妇的情绪变化又会引起激素水平变化和血液成份变化,对孕妇自身和胎儿产生不利影响。有关专家还提出孕妇的心理健康和宝宝智商有一定关系的观点。

因此,孕妇应该及时调整心理,放松心情,凡事豁达,不斤斤计较,不顺心的事不钻牛角尖。平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参加一些交际活动,分散注意力,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对生男生女也不要过分注意和苛求,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同时,丈夫在妻子怀孕前后都要密切关注妻子的心理变化,尽可能地关心、体贴她,分担她的压力,不要让孕妇受到过多不良刺激。

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孕妇对怀孕分娩有科学的认识,减轻恐惧、紧张心理,指导她们孕期该注意什么,避免什么,及时做好产前检查。通过以上一系列努力,孕妇就一定会度过心理难关,圆满完成怀孕分娩的生理过程。

如何面对压力

压力首先是一个物理学的概念和躯体的感受。胎儿在母体内的成长发育,就要承受四面八方的压力。自然分娩时通过狭窄的产道,更是一个需要经受巨大压力的过程。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婴儿出生时被挤压的过程,就象是一次心理的和躯体的按摩,有助于激活其全部的心理生理功能,增加其对疾病的耐受力。统计数据也表明,自然分娩的孩子,比剖腹产的孩子总体上要健康一些。

躯体能感受到的压力都是有形的,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压力的来源、大小和逃避的方式。比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我们清楚地知道压力是周围人给的,人越多,挤压的力量也就越大。逃避的方法也很简单,下车就可以了。而面对心理压力,就没有这么简单。心理压力经常给人铺天盖地的感觉,让人无处遁形。心理的压力有一部分是由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生活事件引起的。如未完成的作业、即将来临的考试、必须面对的冲突,等等。这些压力的来源,我们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处理起来就容易得多。这些心理压力的大小,虽然有一些客观标准来衡量,但归根到底,它们对人的影响,有着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样一件事,在某些人眼里,简直不足挂齿,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却是天大的事。是举重若轻,还是举轻若重,与一个人的人格大有关系。那些对自己要求过多、过严的人,就容易把小事放大,小压力也就成了大压力。

一般说来,构成心理压力的事件,多半都是坏的事件。但是,好的事件,一样可以变成巨大的压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职务的升迁。虽然职务升高之后责任和工作量都可能增大,但是,对某些人来说,心理压力的增加可能与责任和工作量的改变不成比例。他们很可能较快地就被心理压力压得寝食难安了。好事之所以会形成心理压力,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这两者之间会有一些差异,理想的自我一般会比现实的自我要更好一些。当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谓“好事”只是好到接近理想的自我时,那承受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好事”好到了远远超过理想的自我,麻烦也就随之而来了。最大的麻烦在于不相信,也就是不相信自己竟然配得上这样的好事。据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就不太相信自己这个要饭的和尚能有如此好运,以至于有一次在花园里得意忘形,对马皇后说自己怎么就当了皇帝,大有觉得自己不配的味道。事后为此后悔,要杀掉当时在旁边听到了他说那些话的人。这就是把内心的压力转化为攻击他人的极好的例子。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暴虐的皇帝之一,原因就在于他不相信自己,并且把这种不信任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别人也不相信自己,于是杀戮就成了对抗来自想象中的、不被信任的心理压力的工具。

即使没有大的事件发生,普通的人际关系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只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身处其中的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有压力,只不过这种压力有明显和不明显之分。人际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相互竞争,希望自己比别人表现优异;控制他人而不要被他人所控制;想取悦别人以便达到某种目的;等等。所有这些,在程度很轻的时候都很正常。但是,在程度较重,以至于让自己或者别人感觉到不快的时候,就要考虑做出一些改变了。即使没有外在事件造成的压力,由内心冲突造成的压力一样令人难受。这样的压力首先在价值观层面。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价值观,某一些价值观是和另一些价值观相互对立的。于是我们的心灵就成了这些价值观斗争的战场。比如,任何人都可能受过利己和利他的教育,虽然前者多半是通过非主流渠道,但一样会对人产生重大影响。在某种情形下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压力就产生了。所以一个没有稳定价值观的人,他面对的心理压力比一个有稳定价值观的人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不是由外在事件造成的心理压力,是来自生理需要和社会准则之间的冲突,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灵与肉的冲突。生理需要有“为所欲为”的倾向,社会准则的作用就是要限定这种倾向。冲突由此产生。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心理压力,区别仅仅在于,一些人将生理需要巧妙地转化为高级的需要,以适应社会准则的要求,从而达到相对和谐的状态;另一些人则钻社会规则的空子,维持一种不与现实冲突的平衡;还有一些人,则直接对抗社会规则,等待他们的就会是强制性的惩罚了,

面对压力,我们可能会有意识地、主动地寻找一些措施来解决它。如我们可以加班来完成必须完成的工作、通过改善交流来缓解人际间的冲突。但是,我们对心理压力的处置也不完全是意识层面的。在压力大到我们的智力想不出好的应对方式的时候,压力就会渗透到潜意识层面。潜意识层面对压力的处置有一些悲壮的味道。这种处置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心理症状来表达压力。这些症状包括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专业名词,如抑郁、强迫、恐惧、焦虑,等等。比如,一个马上要参加一次重要考试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症状。这些症状提示着,心理的压力太大了,已经达到出问题的程度了,大到该休息的程度了,或者说大到该看心理医生的程度了。潜意识层面另一种处理压力的方式就是躯体化。也就是说,把心理问题转变为躯体问题。对这一转变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叫做心身医学。有很多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就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如高血压、胃溃疡、慢性头痛,等等。以胃溃疡为例,很多胃溃疡患者都是工作或生活压力很大的人,他们在精神上往往表现得很坚强,但是,强大的心理压力在他们相对薄弱的胃上寻找到了突破口,胃壁上的溃疡,就是这一突破口的象征。

我对一位头痛病人的治疗很有戏剧性。我去一位朋友家玩,刚好他小姨在他家。他小姨偏头痛三年,找了很多的医生,做各种检查、服中药西药化了两万多元钱,既没查出什么毛病,也没见有什么好转。她来找我的朋友的目的,就是想让他帮忙,找一个好的内科医生看一看。我在旁边“偷听”到这些情况,初步判断她的头痛是心理问题导致的躯体问题。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她没有出现心理症状----抑郁,却出现了头痛的症状。我劝她服一段时间抗抑郁药物。她开始完全不相信心理医生可以解决她头痛的问题,后来经过我反复解释,她答应试一试,勉强拿我的处方买了一盒药带回家,为了增强她的信心,我给她开的是可以迅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三天以后,我的朋友打电话到我家,说她小姨的头痛已经好了百分之八、九十,要他代表她请我的客。我当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凡是有身体上的不适,而且各种检查都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那就要考虑是否是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问题。这个时候,看心理医生就几乎成了解决问题的唯一选择了。

心理压力是魔鬼与天使的混合体。说它是魔鬼,是因为它的确能带给人心灵的和躯体的双重伤害。说它是天使,是因为它也有很多的好处。好处主要有两点。第一,在心理压力之下,我们能够保持较好的觉醒状态,智力活动处于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就很好地展示了压力的好处。一个人坐在文件堆积如山的办公桌旁边,右手拿着笔,左手拿着一枚定时炸弹,漫画的题目叫做:我只有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才能高效率地工作。我写东西也有类似的体会,编辑不催稿,那是绝对写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编辑催得越急,完成稿子的速度越快。再想远一点,我生活中的好多事情,只要是做成了的,基本都与外界的压力有关;没做成的,多半是没有什么压力的缘故。所以在这里顺便感谢一下所有曾经给过我压力的人。第二,在心理压力不是大到我们不能承受的程度时,它可以是一种享受,而且有可能是最好的精神的享受。所有的竞技活动,就是人们在心理压力太少时“无中生有”地制造出一些心理压力,目的就在于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各种心理压力之间,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相互抵销的现象。表面地看,各种心理压力混在一起,人能够感受到的压力会是各种压力之和。其实不然。比如工作上压力太大,如果去看一场同样会给人心理压力的、对抗激烈的足球赛,工作的压力就会暂时被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