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幽闭恐惧症

2020-07-14

幽闭恐惧症主要与性格、成长环境等等因素有关。如果一个人在接受的教育过于苛刻和教条的环境中成长,就会导致单一的心理成长过程,难以理解某些社会现象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差,那么幽闭恐怖症的概率就会相对较高。

在日常生活中幽闭恐惧症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有一些人不敢坐电梯,也许你会认为这些人很奇怪,有电梯不坐,却选择爬楼梯,但事实上,也许这些人患有幽闭恐惧症。幽闭恐惧症是对封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那么,为什么会有幽闭恐惧症?
  导致幽闭恐惧症的原因很复杂,不止一种,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性格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等。性格因素是人们患上幽闭恐惧症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胆小懦弱的人患上幽闭恐惧症的可能性比较大。成长环境。如果某人的生长环境中,所受到的教育过分严厉和教条化,会导致他的心理成长过程单一,对于一些社会现象难以理解,对于环境的适应力差,那么他患上幽闭恐惧症的概率就会比较大。
  幽闭恐惧症主要与性格、成长环境等等因素有关。如果一个人在接受的教育过于苛刻和教条的环境中成长,就会导致单一的心理成长过程,难以理解某些社会现象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差,那么幽闭恐怖症的概率就会相对较高。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过一些心理阴影,遭受过恶劣或压抑的环境,心理往往会被扭曲、误判或误判。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恐惧症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当然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因此遗传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过一些心理阴影,遭受过恶劣或压抑的环境,他的心理往往会被扭曲、误判或误判。幽闭恐惧症可能是生物学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导致。更多地与儿童创伤、成长经历、人格因素、心理压力等有关。
  上面是对为什么会有幽闭恐惧症做的介绍,幽闭恐惧症属于单纯的恐惧症,患者只会对于封闭的空间不适应,从而表现出恐惧反应。为了避免出现幽闭恐惧症,患者在平时应当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还应当每天保持愉悦心情。



为什么会有幽闭恐惧症相关阅读


什么是小儿退缩性行为

一般大多数小儿都乐意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并能友好相处。但在陌生环境中可有短暂的退缩,即胆小、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逐渐增强。但有退缩行为的小儿仍不能适应新环境,不愿意随父母到不熟悉的亲朋家中去作客,甚至不愿到公园、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如勉强要他去则表现紧张、恐惧。这类小儿一般不愿意上幼儿园,到了学龄期也恐惧上学。有退缩性行为的小儿,平时从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表现孤僻、胆小、羞怯、懦弱自卑,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喜欢独自一人玩,即使家中来了客人,也要赶快躲起来,不愿见生人,但是在他熟悉的环境中,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还是会高高兴兴地谈笑玩耍的。

1、病因:

(1)先天素质因素。有退缩性行为的小儿性格过于内向,遇到新环境特别拘谨,不愿与陌生人交往,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

(2)不良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对小儿过分娇惯,生活上过度关心,因怕小儿受伤害而很少让其接触外界环境。这样的小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旦到陌生环境,就感到束手无策、恐惧,很容易出现退缩行为。有的父母对小儿管教过严干涉过多,小儿常受批评、指责、惩罚,也容易出现退缩行为。

2、防治方法:

(1)正确的教养。对小儿不溺爱,也不简单粗暴及过于严厉。父母要利用各种机会让小儿到新环境中去锻炼,多与周围的小朋友接触、玩耍,培养积极向上、对人热情、活泼开朗的性格。

(2)对已有退缩行为的小儿,父母要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应有计划地安排并鼓励小儿去帮助别人。如帮助邻居取报纸、取奶,去看望生病的同学,父母应及时鼓励和表扬他这种助人为乐的品德。

(3)为消除小儿的紧张、焦虑,培养社交技能,可运用行为治疗中的示范法,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开始时,给小儿看一些儿童友好相处的图片,听一些有关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的故事,观看小朋友玩耍的情景。然后带他去幼儿园、学校参观,参与小朋友的郊游活动。最后让他逐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小儿退缩行为,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好转或消退,但若不注意防治,有可能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其社交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父母要关注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及时矫治。

青年期在心理上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1)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心理现象,它由自我意识与非我意识两大部分组成。青年们由于社会活动的扩大,人际交往的频繁、社会化任务的增多,再加上其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与性成熟,所以,他们的自我意识就日益增强,即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容貌,体察自己的内心活动,留心自己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征)。这可以说是青年们所关心的三大“热点”。

(2)认识特别是思维活动日趋成熟。这主要表现在:

①抽象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在抽象思维中,又逐步由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到辩证逻辑思维。青年们的理论思维与创造思维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年们喜欢探求、怀疑与争论;他们相信自己思维的力量,喜欢独立思考;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长辈简单的和书本中现成的结论。

③上述两个特点也表现在思维形式的掌握与运用上。青年已经掌握许多抽象概念与概念体系,善于以本质属性为依据来进行概念分类。青年自觉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在不断发展,形式推理能力已基本成熟,辩证推理能力亦日益提高,由初步掌握归纳推理发展到初步掌握演绎推理。

(3)意向特别是情感意志日益提高。青年的需要趋于多样化与复杂化,且充满矛盾与富有时代特色。他们的兴趣也多种多样,但其中心兴趣日趋稳定。青年情感发展的特点是:

①易动激情。即其情感常常以激情的形式表现出来,来得既快,平息得也快,简直是暴风雨式的。

②出现心境。他们的心境好,一件很平常的事,可以使他们雀跃不已;而心境不好,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也会使他们烦躁不安。

③富于热情,青年们常常是热情洋溢,勇于追求。只要引导得法,他们常常会表现出对学习的热情,对科学的热情,甚至于表现出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热情。更值得注意的是,青年的高级情感、情操如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等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与提高。

青年意志发展的特点是:

①决心很大。青年血气方刚,精力充沛。他们干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时,总是态度坚决,有时甚至慷慨激昂而大有义无反顾之势。

②信心很足。青年热情洋溢,干劲十足。他们从事任何一件有意义的活动时,常常是初生牛犊不畏虎,敢于藐视困难,大有所向披靡之势。

③恒心坚定。青年目的明确,善于自制。他们接受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任务时,往往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断地克服外部困难,排除内心障碍,直到胜利地完成任务为止。

吝啬的心理特征有哪些,如何调适

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是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的行为。吝啬的心理特征常表现为:

1、自私:吝啬的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总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

2、冷漠:吝啬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3、缺乏社会责任感:吝啬的人从小很少甚至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他们也就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很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会引起心理共鸣。他们看到需要资助或帮助的人,往往这样想:这不关我的事,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吝啬心理的形成,与环境影响、人格成长不良有关系。它作为一种自私,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同情之心,破坏了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因此应消除吝啬心理。可以做以下自我调适:1、领悟法,即从精神上思考、领悟吝啬的错误。人活在世上, 需要金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小气冷漠,只会割断亲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赡养老人养育子女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过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萦绕心头,而要理智地看待。关心与帮助历来是相通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2、要有爱心。多做好事,多资助困难的人。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列举了心理健康者的十条标准,即: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能力;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展;在不违背社会规范之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五个条件:

①积极向上,有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能正确认识现实,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有改造环境的能力;

②有独立性、自觉性、能够以旺盛的精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学习和工作,并获得成就;

③乐于交往,能以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谦让、喜悦、诚挚等)与人相处,保持和发展融洽互助的关系;

④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自己的学识、品格向高水平发展;

⑤心理活动完整、协调,能避免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如过度紧张或焦虑等)而产生病态症状。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意志健全。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正常的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意志的顽强性。

2、对自我恰当认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我意识明确,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3、对现实环境的良好适应。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维度上:从过去经现在,走向未来。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的生活,而不会沉湎于过去或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他能吸取过去的经验,针对现实,策划未来。他既能重视现在,也能预见即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事先设法加以解决,权衡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受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在与他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在和他人交往时,感到舒服自在、安全可靠。

5、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并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乐于学习,积极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施展才能,并从学习和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6、情绪乐观并能自控。心理健康的人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如能体验到各种情绪,喜、怒、哀、惧、美感、理智感、内疚感、羞耻感等等,又不为情绪所左右而言行失调。

7、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整体的精神风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正确认识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通过各种方法,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同药物、手术一样,是一种治疗手段。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借助医学、医学心理学等知识的理论及技术,通过治疗者言语,行为或者某种仪器,有目的的干预患者的病态心理、病态认识、病态情感、病态行为及个性障碍,促其向健康心理恢复和发展的过程。心理治疗就是表明"心病要用心来治"。

心理治疗是帮求助者学会正确的想、学会正确的做,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及正确的行为来代替非理性的思维及病态行为,留下心理健康的部分,袪除心理的垃圾。

心理治疗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帮助手段。但并不是意味着求助者就该停止自身的努力,同样要付出一定的艰辛,才能获得心理健康和幸福快乐的生活。

心理治疗的几个主要特征:

1、心理治疗是一种两人或多人之间的持续的人际关系;

2、参与心理治疗中的其中一方具有特殊经验并接受过专业训练;

3、心理治疗的其中一个或多个参与者是因为对他们的情绪或人际适应、感觉不满意而加入这种关系的;

4、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方法实际上是心理学原理,即包括沟通、暗示以及说明等机制;

5、心理治疗的程序是根据心理障碍的一般理论技术和求治者的障碍的特殊起因而建立起来的;

6、心理治疗过程的目的就是改善求治者的心理困难,而后者是因为自己存在心理困难才来寻求施治者给予帮助的。

心理治疗对问题较多的心理障碍,需要一种长期科学干预的过程,急于求成,渴望"灵丹妙药",不知道"心病要用心来治"的科学规律,甚至盲目否定是对心理治疗缺乏了解及远离心理科学的表现。

为什么会有幽闭恐惧症-乡间郎中

为什么会有幽闭恐惧症

2020-07-14

幽闭恐惧症主要与性格、成长环境等等因素有关。如果一个人在接受的教育过于苛刻和教条的环境中成长,就会导致单一的心理成长过程,难以理解某些社会现象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差,那么幽闭恐怖症的概率就会相对较高。

在日常生活中幽闭恐惧症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有一些人不敢坐电梯,也许你会认为这些人很奇怪,有电梯不坐,却选择爬楼梯,但事实上,也许这些人患有幽闭恐惧症。幽闭恐惧症是对封闭空间的一种焦虑症。那么,为什么会有幽闭恐惧症?
  导致幽闭恐惧症的原因很复杂,不止一种,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性格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等。性格因素是人们患上幽闭恐惧症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胆小懦弱的人患上幽闭恐惧症的可能性比较大。成长环境。如果某人的生长环境中,所受到的教育过分严厉和教条化,会导致他的心理成长过程单一,对于一些社会现象难以理解,对于环境的适应力差,那么他患上幽闭恐惧症的概率就会比较大。
  幽闭恐惧症主要与性格、成长环境等等因素有关。如果一个人在接受的教育过于苛刻和教条的环境中成长,就会导致单一的心理成长过程,难以理解某些社会现象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差,那么幽闭恐怖症的概率就会相对较高。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过一些心理阴影,遭受过恶劣或压抑的环境,心理往往会被扭曲、误判或误判。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恐惧症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当然结果并不是必然的,因此遗传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过一些心理阴影,遭受过恶劣或压抑的环境,他的心理往往会被扭曲、误判或误判。幽闭恐惧症可能是生物学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导致。更多地与儿童创伤、成长经历、人格因素、心理压力等有关。
  上面是对为什么会有幽闭恐惧症做的介绍,幽闭恐惧症属于单纯的恐惧症,患者只会对于封闭的空间不适应,从而表现出恐惧反应。为了避免出现幽闭恐惧症,患者在平时应当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还应当每天保持愉悦心情。



为什么会有幽闭恐惧症相关阅读


什么是小儿退缩性行为

一般大多数小儿都乐意与小朋友一起玩耍,并能友好相处。但在陌生环境中可有短暂的退缩,即胆小、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逐渐增强。但有退缩行为的小儿仍不能适应新环境,不愿意随父母到不熟悉的亲朋家中去作客,甚至不愿到公园、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如勉强要他去则表现紧张、恐惧。这类小儿一般不愿意上幼儿园,到了学龄期也恐惧上学。有退缩性行为的小儿,平时从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表现孤僻、胆小、羞怯、懦弱自卑,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喜欢独自一人玩,即使家中来了客人,也要赶快躲起来,不愿见生人,但是在他熟悉的环境中,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还是会高高兴兴地谈笑玩耍的。

1、病因:

(1)先天素质因素。有退缩性行为的小儿性格过于内向,遇到新环境特别拘谨,不愿与陌生人交往,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和好奇心。

(2)不良的教育方式。有的父母对小儿过分娇惯,生活上过度关心,因怕小儿受伤害而很少让其接触外界环境。这样的小儿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一旦到陌生环境,就感到束手无策、恐惧,很容易出现退缩行为。有的父母对小儿管教过严干涉过多,小儿常受批评、指责、惩罚,也容易出现退缩行为。

2、防治方法:

(1)正确的教养。对小儿不溺爱,也不简单粗暴及过于严厉。父母要利用各种机会让小儿到新环境中去锻炼,多与周围的小朋友接触、玩耍,培养积极向上、对人热情、活泼开朗的性格。

(2)对已有退缩行为的小儿,父母要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应有计划地安排并鼓励小儿去帮助别人。如帮助邻居取报纸、取奶,去看望生病的同学,父母应及时鼓励和表扬他这种助人为乐的品德。

(3)为消除小儿的紧张、焦虑,培养社交技能,可运用行为治疗中的示范法,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开始时,给小儿看一些儿童友好相处的图片,听一些有关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的故事,观看小朋友玩耍的情景。然后带他去幼儿园、学校参观,参与小朋友的郊游活动。最后让他逐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小儿退缩行为,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好转或消退,但若不注意防治,有可能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其社交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父母要关注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及时矫治。

青年期在心理上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1)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高级心理现象,它由自我意识与非我意识两大部分组成。青年们由于社会活动的扩大,人际交往的频繁、社会化任务的增多,再加上其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与性成熟,所以,他们的自我意识就日益增强,即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容貌,体察自己的内心活动,留心自己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征)。这可以说是青年们所关心的三大“热点”。

(2)认识特别是思维活动日趋成熟。这主要表现在:

①抽象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在抽象思维中,又逐步由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到辩证逻辑思维。青年们的理论思维与创造思维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②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青年们喜欢探求、怀疑与争论;他们相信自己思维的力量,喜欢独立思考;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长辈简单的和书本中现成的结论。

③上述两个特点也表现在思维形式的掌握与运用上。青年已经掌握许多抽象概念与概念体系,善于以本质属性为依据来进行概念分类。青年自觉作出恰当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在不断发展,形式推理能力已基本成熟,辩证推理能力亦日益提高,由初步掌握归纳推理发展到初步掌握演绎推理。

(3)意向特别是情感意志日益提高。青年的需要趋于多样化与复杂化,且充满矛盾与富有时代特色。他们的兴趣也多种多样,但其中心兴趣日趋稳定。青年情感发展的特点是:

①易动激情。即其情感常常以激情的形式表现出来,来得既快,平息得也快,简直是暴风雨式的。

②出现心境。他们的心境好,一件很平常的事,可以使他们雀跃不已;而心境不好,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也会使他们烦躁不安。

③富于热情,青年们常常是热情洋溢,勇于追求。只要引导得法,他们常常会表现出对学习的热情,对科学的热情,甚至于表现出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热情。更值得注意的是,青年的高级情感、情操如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理智感、审美感、道德感等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与提高。

青年意志发展的特点是:

①决心很大。青年血气方刚,精力充沛。他们干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时,总是态度坚决,有时甚至慷慨激昂而大有义无反顾之势。

②信心很足。青年热情洋溢,干劲十足。他们从事任何一件有意义的活动时,常常是初生牛犊不畏虎,敢于藐视困难,大有所向披靡之势。

③恒心坚定。青年目的明确,善于自制。他们接受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任务时,往往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断地克服外部困难,排除内心障碍,直到胜利地完成任务为止。

吝啬的心理特征有哪些,如何调适

吝啬,俗称小气,一毛不拔,是一种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是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于行动的行为。吝啬的心理特征常表现为:

1、自私:吝啬的人都非常计较个人的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他可以大慷公家之慨,对个人利益却丝毫不能让步,总是高估人家低估自己,永不知足,因而也具有贪婪之心。

2、冷漠:吝啬的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3、缺乏社会责任感:吝啬的人从小很少甚至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他们也就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很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会引起心理共鸣。他们看到需要资助或帮助的人,往往这样想:这不关我的事,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吝啬心理的形成,与环境影响、人格成长不良有关系。它作为一种自私,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同情之心,破坏了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因此应消除吝啬心理。可以做以下自我调适:1、领悟法,即从精神上思考、领悟吝啬的错误。人活在世上, 需要金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小气冷漠,只会割断亲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赡养老人养育子女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过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萦绕心头,而要理智地看待。关心与帮助历来是相通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2、要有爱心。多做好事,多资助困难的人。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列举了心理健康者的十条标准,即: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及控制能力;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展;在不违背社会规范之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五个条件:

①积极向上,有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能正确认识现实,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并有改造环境的能力;

②有独立性、自觉性、能够以旺盛的精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学习和工作,并获得成就;

③乐于交往,能以积极的态度(如尊敬、信任、谦让、喜悦、诚挚等)与人相处,保持和发展融洽互助的关系;

④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自己的学识、品格向高水平发展;

⑤心理活动完整、协调,能避免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如过度紧张或焦虑等)而产生病态症状。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意志健全。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正常的智力是人们从事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支配自己克服困难去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的主要标志是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和意志的顽强性。

2、对自我恰当认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自我意识明确,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点都能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

3、对现实环境的良好适应。每个人都生活在时间维度上:从过去经现在,走向未来。心理健康的人,能面对现实的生活,而不会沉湎于过去或陷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他能吸取过去的经验,针对现实,策划未来。他既能重视现在,也能预见即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事先设法加以解决,权衡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在社会和集体中总是善于和他人交往,并能和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和他人的交往中,能接纳自我并接受他人,对集体具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在与他人相处时,积极态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怀疑、憎恶等);在和他人交往时,感到舒服自在、安全可靠。

5、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之中,并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乐于学习,积极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施展才能,并从学习和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

6、情绪乐观并能自控。心理健康的人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如能体验到各种情绪,喜、怒、哀、惧、美感、理智感、内疚感、羞耻感等等,又不为情绪所左右而言行失调。

7、具有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整体的精神风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的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的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正确认识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通过各种方法,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同药物、手术一样,是一种治疗手段。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借助医学、医学心理学等知识的理论及技术,通过治疗者言语,行为或者某种仪器,有目的的干预患者的病态心理、病态认识、病态情感、病态行为及个性障碍,促其向健康心理恢复和发展的过程。心理治疗就是表明"心病要用心来治"。

心理治疗是帮求助者学会正确的想、学会正确的做,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及正确的行为来代替非理性的思维及病态行为,留下心理健康的部分,袪除心理的垃圾。

心理治疗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帮助手段。但并不是意味着求助者就该停止自身的努力,同样要付出一定的艰辛,才能获得心理健康和幸福快乐的生活。

心理治疗的几个主要特征:

1、心理治疗是一种两人或多人之间的持续的人际关系;

2、参与心理治疗中的其中一方具有特殊经验并接受过专业训练;

3、心理治疗的其中一个或多个参与者是因为对他们的情绪或人际适应、感觉不满意而加入这种关系的;

4、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方法实际上是心理学原理,即包括沟通、暗示以及说明等机制;

5、心理治疗的程序是根据心理障碍的一般理论技术和求治者的障碍的特殊起因而建立起来的;

6、心理治疗过程的目的就是改善求治者的心理困难,而后者是因为自己存在心理困难才来寻求施治者给予帮助的。

心理治疗对问题较多的心理障碍,需要一种长期科学干预的过程,急于求成,渴望"灵丹妙药",不知道"心病要用心来治"的科学规律,甚至盲目否定是对心理治疗缺乏了解及远离心理科学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