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调节心理抑郁

2020-07-14

调节心理抑郁,首先患者需要停止自责,不要认为心理抑郁是自己过于懦弱;其次,患者有必要简化生活,让自己过得简单一些;再者,患者需要规律生活,要把所有事情有计划执行;然后,不要做重大决定以及认真治疗;最后,还要参加一些活动。

现实生活之中,由于很多原因的存在,导致了很多患者患上了心理抑郁这种疾病,从而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精神困扰,也是十分不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务必要及早治疗。那么,心理抑郁应该如何调节?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1、停止自责
  心理抑郁,并不是患者过于懦弱,而是一种患者无法战胜的心理疾病,所以,建议患者切莫存在无谓的自责,比如“我为什么患上了这种该死的病”、“对不起家人”等,而要马上告诉自己“我需要帮助了”。
  2、简化生活
  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既然如今的生活让自己过得不称心如意,那么就需要考虑做出改变,适当改变一下生活、给自己减压,比如把太难的工作暂时托给别人。倘若还像以前一样“冲锋陷阵”,不仅容易力不从心,而且可能变得更加沮丧。
  3、规律生活
  人体是有生物钟的,需要患者把每一件事培养成一个规律,这样子人体才有可能降低出错,也就是患病的几率。建议患者平常几点起床以及几点睡觉,还有几点就餐以及几点运动,所有事情都要按照计划来执行,以免变得越来越懒散。
  4、少做重大决定
  抑郁的存在,会导致患者决定一些重大事件的能力。所以,这个时候最好切莫做重大的决定,比如换工作、出国等。
  5、认真治疗
  正如上面所言,抑郁是一种疾病,是疾病,就必须接受治疗!只有坚持治疗,才可以走出抑郁阴影。有必要的时候,不妨在一个家人的陪同下按时看医生。
  6、参与活动
  生命在于运动,尤其是病人,更是如此,建议患者与亲朋好友一起参加一些自己平常擅长的活动,能让自己有成就感、逐渐恢复自信,对战胜抑郁大有好处。



怎样调节心理抑郁相关阅读


成就孩子的未来,从“慧”培养

“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排班级前几名?”“高考放榜了,你的孩子考上哪所大学了 ?”现在社会上许多父母总是注重孩子智力的培养,而并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对孩子“慧”的培养上,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疾病,影响家庭幸福和睦。25 日晚,著名心理医生甘露春做客香山讲坛,与市民讲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分享培养健全孩子、经营和睦家庭之道。甘露春认为,成就孩子的未来,要从“慧”开始培养。

“慧”是人生发展的根本

从古老的造字术,我们能找到“智”跟“慧”的内涵。智由知和日组成,也就是我们每天都从外界中摄取知识的过程。“智”靠的是后天的学习能力。慧由彗和心组成,彗就是扫帚,也就是彗在心中扫,指的是先天的悟性。然而这种能力的后天成长,只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领悟。

人的成长就好比一棵树,父母总希望孩子能有天成长为参天大树。然而,很多父母总是把眼光着眼于表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枝叶”,而忽略了在泥土底下的根是否扎得深,扎得牢。因为“慧”的培养,很难一时半刻出成效。根不深,枝叶再茂盛也顶不住一次狂风掠夺性地吹扫;反之,“慧”根深厚,即使树叶树枝被吹倒,它还能再次茂盛生长。从枝繁叶茂到根深蒂固的培养,就是孩子“智”与“慧”的培养过程。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这个人很“叻仔”,实际指的是他很聪慧,很懂人情世故,很会领会隐喻中的深层意思。而不是他的分数很高,也不是孩子很听话,更不是在别人的意志下生活。孩子的成长,应该在坚持自我的同时,要融入社会的大流。慧更多侧重在对社会理解力的发展,

培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一个聪慧的人,总能把身边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总能准确地定位和把握自我,总能够在社交活动中把自我能力完美地表现出来。

慧,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集中反映。慧,是个人生命的根,是人生命价值中重要的元素。

培养孩子的慧根

现实生活中,真正智慧超群的人是少数,其实智不发达的人并不代表生活过得不幸福。相反“智”大“慧”小,往往容易导致心理疾病,这是一个足以让家庭支离破碎,甚至家破人亡的大问题。

父母往往好像都很关心孩子,可能很少人去研究过他们真正想要什么。孩子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信任、理解和包容。他们的生活,需要有乐趣,需要有朋友,在困难的时候,希望有一双援助之手。而父母希望我们的孩子做到的呢?父母想看到他们的分数很高,想看到他们的“被兴趣”很广泛,想他们能够为父母争气,想他们能够陪伴终老。然而,这些想法往往口头上说是为了孩子,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自私心和虚荣心在作祟。

当今社会的许多父母,往往重视孩子“智”的成长。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孩子很高兴,父母很兴奋;当孩子成绩失意时,孩子很沮丧,父母却好像天塌下来一样。当孩子偶尔无所事事,父母又开始干着急;当孩子情窦初开,父母就赶紧“断氧灭火”……这些唯孩子成绩为先,不注重孩子社交情感发展的父母,往往只有一个后果,就是父母很苦,孩子很累。

成就孩子的未来,从培养慧开始。要让孩子多一些朋友,少一些争斗;多一分热情,少一分孤傲;多一点互相帮助,少一点虚荣攀比。父母就要多包容,多帮助,更关注孩子身心的成长,鼓励孩子多运动、全面发展,帮助而不溺爱,关怀而不包办。

心理疾病有三个阶段

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往往由于父母不注重慧的培养所导致的。正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弄清孩子的患病规律。

在青少年患病的早期阶段,心理会压力渐长,感到力不从心,想学又学不好。这个时候,他们的神经极度敏感,小小的批评和职责足以让他们非常难受,父母此时需要给多点时间跟孩子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在青少年患病的中期,他们心理表现得有点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感觉。他们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懒惰,不听教。在外面也开始离群,心情整天郁郁寡欢。这个时候,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心与外界完全隔离开,所有的劝告、教育、批评甚至讨好,他们已经当“耳边风”,进不了他们的心;如果孩子患病已经到了晚期,那么他们跟长辈应该处于长期对峙的状态,开始沉迷上网,开始逃避现实,辍学出走,对未来心灰意冷,甚至有可能选择轻生。

关注孩子的睡眠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应该由睡眠开始。睡眠问题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以及浅醒多梦三种。许多心理疾病都跟睡眠质量有关,比如抑郁症就极易产生早醒症状,而常年早醒又会变相导致抑郁症加重,导致恶性循环。

甘露春建议,如果发现孩子睡眠有问题,就应该尽早就医,找出出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其实心理病跟患上感冒、肺病等身体上的病是一样的,需要正确的认识、及早的治疗。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更需要一颗善于感知社会的心。父母培养孩子的“慧”,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起不断鞭策孩子锻炼所谓的谋生本领的教育效果要好。因为,幸福的家庭能够带给孩子追寻幸福的能力。而为人父母,保证孩子有饱满的睡眠,健康的身心,就是最大的幸福。

情绪效应

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一天早晨,有一位智者看到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于是上前问道:“你要去做什么?”

死神回答说:“我要到前方那个城市里去带走100个人。”

那个智者说:“这太可怕了!”

死神说:“但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必须这么做。”

这个智者告别死神,并抢在它前面跑到那座城市里,提醒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请大家小心,死神即将来带走100个人。

第二天早上,他在城外又遇到到了死神,带着不满的口气问道:“昨天你告诉我你要从这儿带走100个人,可是为什么有1000个人死了?”

死神看了看智者,平静地回答说:“我从来不超量工作,而且也确实准备按昨天告诉你的那样做了,只带走100个人。可是恐惧和焦虑带走了其他那些人。”

恐惧和焦虑可以起到和死神一样的作用,这就是情绪效应。实际上,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效应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我们已经习以为常。

古代阿拉伯学者,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后来,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到了现代,随着医学科技的发达,美国一些心理学家以人为对象,进行了一次类似的实验,他们把生气人的血液中含的物质注射在小老鼠身上,以观察其反应。初期这些小鼠表现呆滞,胃口尽失,整天不思饮食,数天后,小老鼠就默默地死去了。

美国生理学家不久前也做过实验,他收集了人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气水”,即把有悲痛、悔恨、生气和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做对比实验。结果又一次证实,生气对人体危害极大。他把心平气和时呼出的“气水”放入有关化验水中沉淀后,则无杂无色,清澈透明,悲痛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呈白色,悔恨时呼出的“气水”沉淀后则为蛋白色,而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沉淀后为紫色。把“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钟后,大白鼠死了。由此,爱尔马分析:人生气(10分钟)会耗费大量人体精力,其程度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赛跑;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十分剧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绪的都复杂,都更具毒性。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人也是一样,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如不能宽容待之,一时情绪激动,甚至暴跳如雷,大发脾气,会严重危害自身健康。动辄生气的人很难健康、长寿,很多人其实是“气死的”。于是人们把因芝麻小事而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现象,也称之为“野马结局”。

一个人大发脾气或生闷气时会对人体生理上产生一系列变化和反应,致使人体各部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生气发怒时能伤心损肺:气愤必然心跳加急,心律失常,使心脏受到邪气的侵入,诱发心慌心痛;呼吸急促,气逆、胸闷、肺胀、咳嗽及哮喘。同时,生气时会出现气极忧虑,并伤脾脏;胃感饱胀不思饮食,久之影响胃肠消化功能,因此可谓伤脾伤胃;生气发怒可使肾气不畅,肾上腺大量分泌,出现面色苍白,全身无力,四肢发冷,尿道受阻或失禁,并使肝胆不和肝部疼痛,可谓伤肾损肝。

除此之外,生气还能伤脑失神。人在发怒时心理状态失常,使情绪高度紧张,神志恍惚。在这样恶劣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不良情绪下,大脑中的“脑岛皮层”受到刺激,长久后就会改变大脑对心脏的控制,影响心肌功能,引起突发的心室纤维颤动,心律失常,甚至心搏停止而死亡。可见生气发怒可致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失调,并带来极大的损伤。

为了自身的健康,学会克制、幽默、宽容等消气艺术是很有必要的。

自恋症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有哪些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产生原因,大致可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不良环境所致两大因素。具体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遗传因素。双生子调查、寄养子调查及近年来实验室、染色体研究结果揭示,人格障碍与遗传有关。

2、脑发育因素。有些学者认为,人格障碍与脑发育不成熟有关。

3、家庭因素。不良家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消极作用。

4、教育因素。幼儿教育对健康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合理教育可促使异常人格形成。

5、社会制度与文化背景。病态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容易产生大量的病态人格现象。

6、人际影响。即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人际关系影响的好与坏,分别致使人格形成向健康或偏常方向发展。

7、疾病因素。婴幼儿、儿童和少年期,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炎症、外伤、中毒、癫痫等器质性脑损害,可以导致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主要表现有:

1、不能接受批评。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表现出来)。

2、好指使人。喜欢指使别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到特别的关注。

4、想入非非。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非分之想和幻想。

5、过分自信。坚信自己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了解。

6、惟我独尊。认为自己应享受他人所没有的特权。

7、虚荣。渴望长久的关注与赞美。

8、冷漠。缺乏同情心。

9、多嫉妒。有很强的嫉妒心。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可怕,更不要以为治不好了。克服此症,关键在于找准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其途径有:

1、自我教育。“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其知识结构不够健全合理,尤其缺乏必备的心理学常识。当事人应有意识地阅读有关书籍杂志,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努力与他人建立正常人际关系,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逐步克服“自恋型人格障碍”,超越自我,走向实际。

2、创造良好的外在教育环境。对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必要时应该让其置身于特定教育场所。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其优点首先,在于能使患者获得集体力量好的方面的“感染”;其次,在正规的教育环境氛围中,使其得到老师的教育和关怀;再次,使其养成正常行为模式,纠正不良行为;最后,在心灵上可减少自傲感或对立情绪,不致流散于社会,成为某种不稳定因素。

3、实行必要的监护。对于自恋倾向严重、有可能危及他人及社会,包括涉及到自身利益保护的患者,应予以监护。监护的方法和形式宜根据其“发作”程度和具体情况而定。

别让“年关心理综合征”困扰你

过年是个好日子,普天同庆,万家欢聚。然而,在不少人心中,过年成了一种压力、一种心病。春节临近,各大医院心理门诊的病人骤增,比平时增加了近三成。除了“抑郁症”、“强迫症”等老病号外,许多患者是因为害怕、厌恶过年来就诊的,医学上称之为“年关心理综合征”。有调查表明,80%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年关心理综合征”的侵袭,有的虽然没有因此产生心理疾病,但对过年也着实害怕。即使同是患上了“年关心理综合征”,由于职业、身份、年龄的不同,人们害怕、厌恶过年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冬去春来,又到过年好时节,人们该怎样防治“年关心理综合征”呢?

1、失望族。过年,历来是人生小结之时。如今人们对生活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自己一年的人生有太多的期望,结果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蓦然回首,很多人在心中留下的是不满和失望。人对自己的生活现状不满、感叹光阴虚度,从而陷入强烈的挫败、失望之中,难以自拔。

心理提示:对生活期望越高的人,也越容易失望。这些病人多数在生活、事业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们并不满足现有的状态,希望短时间内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一旦实现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就很容易心态失衡,产生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失落感会因为过年变得尤为强烈。其实,如果对工作、生活的一些得失不太在意,制订计划量力而行,就会少很多失落。

防治验方:调低期望值。年初时不要把个人目标弄得过高,要酌情调整。转换视角做总结。过年了,与原来的目标对照也许没有大收获,但换个视角看还有平安,平安不是大福吗? 寻找多重支点。除事业外,亲情、友情、爱情,兴趣、爱好、健康等都足以支撑心灵。进行优势比较。必要时以自己的优势与他人相比,获取心灵慰藉。确定新目标。这是心理补偿的好办法。

2、恐惧族。过年春运回家拥挤,应酬多,对他们而言,应酬已变成累人的“任务”。有不少人想起过年的应酬就感到害怕和恐惧,甚至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心理提示:一是害怕春运回家拥挤,因为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轮船可能导致一些人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甚至会情绪失控而跳车、跳船等。对于有旅游精神综合症病史的患者,每到春节临近时,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恐惧感。因此,回家前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分紧张,有条件的话可在乘长途车时定时起身活动一下,减轻旅途带来的疲劳。二是害怕应酬,借联络感情的春节走亲访友,对他们来说,已变成一种“任务”,长期应付“狂轰滥炸”的应酬,会引发一系列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

防治验方:统筹安排。对推不掉的应酬应安排有序,以收减压之效。化繁为简。尽量减少应酬,必须应酬时设法化繁为简,节省时间。学会谢绝。并非所有应酬都必不可少,关键是懂得辨别、善于拒绝。淡化欲求。应酬往往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求,如果少点欲望,就能少些应酬。

3、抑郁族。过年常被视为还“人情债”的日子,给谁拜年、送什么礼物、给多少压岁钱……倘若要做到八面周全,必然陡增压力,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多见于经济条件较差,又特别好面子的人。

心理提示:很多人将春节看得很重,走亲访友,都不能显露出寒酸。即使平时再节衣缩食,过年时也要风风光光。对那些经济条件差的人家来说,过年无疑就是过关,有些人甚至出现抑郁情绪。因此,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不要老拿自己没有的东西去和人家有的东西相比。

防治验方:认知纠偏。人情要往来,但物质与快乐未必成正比,有时只需一个电话、一条短信或一张贺卡,就可寄深情。量入而出。不要盲目攀比,更不要打肿脸充胖子。主动免礼。不妨从我做起,彼此免礼。分散压力。人情往来的机会很多,来日方长,这么想可使心理压力减轻。

4、孤独族。不能与儿女团聚,对老年人是不小的心理打击。一些身在他乡的人和单身、离异的人,过年也会感到孤独。孤独使人消沉伤感、魂不守舍,甚至出现幻觉和妄想。多见于空巢老人和背井离乡的人。

心理提示:老人都希望过个团圆年。有些子女偏偏没有时间回来团聚,或者根本没有子女,这样的老人就会感到孤独。对于背井离乡的人,别人合家欢聚共度佳节,也会使其感到更为孤独凄凉。有些人甚至会魂不守舍、思维发生偏执、产生幻觉和妄想,出现思念过度的心理障碍。

防治验方:转念想想。儿女不回来一定有原因,这样想,老人应该可以释怀。替代满足。找身边合适的人交流,使心理需求获得替代性满足。充实生活。学会照顾自己,拥有多一点正当爱好。享受孤独。孤独有时会成为心灵滋养,也许你的孤独恰恰是别人羡慕的自由呢!

5、悲伤族。丧失亲人的中老年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时他们爱拿出以往亲人的照片或是遗物,睹物思人,心情变得悲伤沉痛。见于丧失亲人的中老年人,遭遇离婚失恋等生活变故的人。背井离乡者。“独在异乡为异客”,别人合家欢聚共度佳节,而他独自一人显得更为孤独凄凉。生活境遇遭受变故的人。回想以往生活中的情景或同别人相比,感到反差很大,不良情绪就会“如影随形”。如果心理得不到调适,内心压抑不能及时得以宣泄,大脑皮层会处于一种强烈抑制状态,心情变得十分沉闷、痛苦。

心理提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拿出已故亲人的照片或遗物,睹物思人,使丧失亲人者的心情变得悲伤沉痛。家人要加倍关心他们,节日里要多陪伴他们,遭遇离婚、失恋等生活境遇变故的人,回想以往生活中的情景或同别人相比,感到反差很大,悲伤情绪就会如影随形。

防治验方:重新定位。随着社会角色变化,要在心理上重新定位,保持平常心。心理换位。退休赋闲的老年人唯有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心里才能释然。学会享受清静。热闹是一种幸福,清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大的幸福呢?采取自然隔离法,把死者用过的物品、照片巧妙移开,不让他们触景生情。

总之,过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拿出勇气来,给自己一些时间、空间,就能克服“年关心理综合征”,过一个顺心顺意的春节。

护肤也要从心理开始

人在高兴时,会“喜形于色”;恐惧时,会“面如土色”;焦虑时,会“愁眉苦脸”;羞愧时,会“面红耳赤”……这些都是心理状态在皮肤上的表现――心理包袱的加重,可以引发多种皮肤病。所以―― 护肤,从心理开始 。

皮肤与心理息息相关

从解剖和生理学上说,在每1平方厘米的皮肤里,就有1000米长的神经纤维,人的精神状态、心理变化经过神经传递,对皮肤影响极大。人在恐惧时,血管会出现痉挛,皮肤供血不良,因此会出现皮肤苍白、易产生皱纹等问题;而精神创伤、心情忧郁等精神压力,一方面可使植物神经失去平衡而影响皮肤的营养,使之干燥、松弛、失去光泽,另一方面还容易导致激素失调、内分泌紊乱,使皮肤过早衰老,还会降低皮肤的免疫力而引发一系列皮肤问题。多愁焦虑的人,眉间和额部的皱纹会比一般人多,而且会渐渐趋向于一种忧郁面孔。

皮肤是一种心理器官

由于在胚胎发育上,皮肤与神经系统“同宗”,所以心理因素可波及皮肤。紧张、焦虑等情绪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甚至发生内分泌功能失调,促进血管壁或组织细胞释放缓激肽、组胺等介质,后者作用于靶组织引起一系列反应:如皮肤血管收缩、扩张,汗腺、皮脂腺分泌,立毛肌收缩甚至刺激角质形成和细胞增殖等,诱发或加重原有皮肤病。此外,争强好胜、欲望高、办事过分认真的人易患神经性皮炎;自幼有某些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过度服从的人易患慢性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