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的检查有哪些

2020-07-14

睡眠障碍的检查方法主要有电生理检查,比如常见的多导睡眠图,检测是否存在脑部损害或者是是否伴有呼吸不畅的现象。除了这一常规性的检查方法之外,还有小睡实验检查和评估量表检查。通过这些检查方法,能够准确的判断出患病的严重程度,便于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任何一种疾病单从其症状表现无法准确的判断,还需要做相关方面的检查,通过检查不仅能够准确的发现病情,还能够发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便医生能够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睡眠障碍该种疾病也是如此,在治疗之前需要做相应的检查,确诊实际病情。那么,睡眠障碍的检查有哪些?
  一、睡眠障碍的检查有哪些
  睡眠障碍根据其发病的原因,可以分为主观性睡眠障碍和客观性睡眠障碍两种,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睡眠障碍,在治疗之前都需要做相应的检查进行诊断。点障碍的检查方法主要有电生理检查,小睡实验以及评估量表。
  比如多导睡眠图属于电生理检查的一种方法,能够准确的检测出脑部是否存在损害或者是伴有呼吸不畅的现象;而小睡实验则是观察觉醒维持时间多长,能否维持清醒的状态;评估量表主要是自从晚上起身多久、睡眠多长时间,是否清醒之后头不出现头晕脑胀等不适症状。
  二、睡眠障碍需要注意的事项
  1.睡前放松心态
  在入睡前注意要保持心态放松,特别是在睡前一个小时,不要做剧烈的运动,灯光的选择也要以柔和灰暗为主,便于产生睡意。另外在睡前最好是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放松心情,不要看刺激性较强的电视剧,或者是节奏过快的音乐。
  2.改善卧室环境
  改善卧室环境也非常有必要,可以选择一张舒适度合适的床,枕头选择的高低也要适中。另外在入睡前可以适当的喝一些牛奶,起到震惊安神的作用,这些都有利于改善睡眠障碍,减少睡眠障碍的症状。



睡眠障碍的检查有哪些相关阅读


睡眠质量不好怎么调理

睡眠对于人们身体的重要性大家都是知道的,只有保证充足的睡眠才能够很好的工作学习,第二天才能够有饱满的精神来进行生活,前一天晚上很好的睡眠是特别重要的,然而有很多的人都存在着睡不着以及睡眠不好的问题,对身体的危害是比较大的,那么睡眠质量不好怎么调理?

1、白天到户外走一走,最好是做一些帮助流汗的运动,让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大于副交感神经,这样一来自律神经就会恢复正常,这样不但早晨醒来会有精神,而且晚上会比较容易入睡。睡觉之前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剧烈的运动可以使神经更加的兴奋,会特别难以入睡,入睡之后还很容易做噩梦。睡觉的时候要保持黑暗的环境,光线会提醒大脑,所以卧室中最好减少能够发光的设备,手机的光以及闹钟的光都是祸首。不要将手机带入卧室,要不然就关机。

2、睡眠诱导。听一些平淡有规律的音乐。这些音乐都能够帮助睡眠,建议诱导睡眠的反射条件,另外,在睡觉之前喝一杯热牛奶,能够增加身体胰岛素的分泌,可以使得氨酸进入到脑细胞中,帮助大脑分泌出睡眠的血清素,而且牛奶中含有着微量元素,具有镇定安神的作用,可以促使人体安稳的入睡。睡前喝一杯热牛奶对身体是非常好的,也可以吃一些面包,饼干之类的食物,睡前不要喝茶不要喝碳酸饮料,都会影响到睡眠,晚饭也不要吃太多。

3、容易失眠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饮食,要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以及蔬菜,平时的生活规律要有规律,不可熬夜,应早睡早起,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吃晚餐的时间也不可以过晚,不能够过饱,以免到了睡眠时间,肠胃中的食物还没有能够完全消化。

哪些睡眠习惯影响寿命

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如果你在睡觉时的习惯不好,对身体的危害会非常大。哪些习惯会导致你的睡眠质量下降呢?

1、戴「表」睡觉

有的人喜欢戴着手表睡觉,这不仅会缩短手表的使用寿命,更不利于健康。因为手表特别是夜光表有镭辐射,量虽极微,但专家认为,长时间的积累可导致不良后果。

2、戴「牙」睡觉

一些人习惯戴着假牙睡觉,往往睡梦中不慎将假牙吞入食道,假牙的铁钩可能会刺破食道旁的主动脉弓,引起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戴假牙的人临睡前最好取下假牙清洗干净,既有利于口腔卫生,又可安全入眠。

3、戴「罩」睡觉

美国夏威夷文明病研究所通过调查5000多位女性发现,每天戴乳罩超过12个小时的女人,罹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比短时间戴或根本不戴的人高出20倍以上。女人戴乳罩是为了展示美或保护乳房,而晚上睡觉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4、带「机」睡觉

有的人为了通话方便,晚上睡觉时将手机放在头边。美国专家指出,各种电子设备,如彩电、冰箱、手机等在使用和作过程中,都有大量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释放出来,形成一种电子雾,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和生理功能的紊乱,虽然释放量极微,但不可不防。

5、带「妆」睡觉

有些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她们往往在睡觉前懒得卸妆。须知,带着残妆艳容睡觉,会堵塞你的肌肤毛孔,造成汗液分泌障碍,妨碍细胞呼吸,长时间下去还会诱发粉刺,损伤容颜。睡前卸妆洗脸很有必要,可以及时清除残妆对颜面的刺激,让肌肤得到充分呼吸,仅可保持皮肤的润泽,还有助于早入梦乡。

附器官休息时间表:

一、晚上9-11点为免疫系统(淋巴)排毒时间,此段时间应安静或听音乐。

二、晚间11-凌晨1点,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三、凌晨1-3点,胆的排毒,亦同。

四、凌晨3-5点,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用止咳药,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五、凌晨5-7点,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六、凌晨7-9点,小肠大量吸收营养的时段,应吃早餐。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七、半夜至凌晨4点为脊椎造血时段,必须熟睡,不宜熬夜。

八、睡眠时间过长也不好。最适宜的长度是每天6~8小时。

好的睡眠应该是怎样的

正常睡眠首先要看时间是否合适,正常成年人每天睡眠时间应该为6~8 个小时。更为重要的是,要衡量睡眠对第二天工作生活的影响。如果长期睡眠时间就短,比如只有5个小时,但第二天精力充沛,精神状况也较好,没有出现身体不适,那对你来说这就是好的睡眠;但如果以前需要7个小时,最近睡眠时间明显减少,即便精力没有受到影响,也应就诊,明确睡眠减少的原因。

临床上发现很多老人认为,年纪越大睡眠时间自然就会越少。其实,年纪越大只是连续睡眠的能力变差,但总时长其实跟正常成年人相差并不大。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人晚上睡5个小时,然后就睡不着了,起得也很早。但往往白天总是出现打盹的情况,而且午睡时间也比较长。这样算起来睡眠的总时长其实也基本维持在6~8个小时。

做梦≠进入深度睡眠

睡眠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轻睡眠,肌肉活性降低,偶尔有肌肉抽搐;第二阶段——呼吸、心率减慢,体温轻度下降;第三阶段——深度睡眠开始,大脑产生较慢的δ脑电波;第四阶段——深呼吸,呼吸节律稳定,肌肉活性受限,脑电波以δ波为主;最后,进入快动眼睡眠,脑电波加速,进入梦境,肌肉松弛,心率增快,呼吸浅而急促。

做梦无论是深度睡眠期还是浅度睡眠期都会发生,只是我们能够记得的梦更多出现在浅度睡眠期,所以做梦跟是否进入深度睡眠并没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会失眠?

失眠可能由多方面因素引起:

1、生物学原因,如呼吸系统疾病,哮喘、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2、心理社会因素,如焦虑、紧张等情绪在作怪;

3、应激因素,如受到重大刺激和精神打击等,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彻夜难眠;

4.环境因素,如周边特别嘈杂,温度、湿度令人很不舒适,更换了新环境无法适应等都可能影响睡眠;

5.精神疾病因素,如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

你所不知道的睡眠

现代睡眠医学认为,正常的睡眠是一个主动的自控过程,像是夜晚繁忙的工厂,紧锣密鼓地进行各项任务。其中,有些“工作”或许你并不知道。

长期失眠记性差

在睡眠中,有一个时段人会做梦,眼睛会不停转动,如同在观看梦境中的场景,这个时段被称为快动眼睡眠。这个时期,大脑的某些结构会把白天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分类、储存。经过处理,白天获得的信息就会得到巩固和强化。所以,睡眠好的人会感觉记性很好,学习效率高。如果长期失眠,人就会觉得记性很差,脑子不好用。

 经常熬夜影响长个儿

在睡眠早期,即入睡后的几个小时内,人们会进入一个深睡眠的阶段,这时脑内的某个部位会分泌多种激素,其中生长激素分泌很活跃。有了生长激素的作用,睡眠良好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正常身高就得到了保证。如果经常熬夜缺觉,就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

睡觉时容易感冒

我们有个常识,人是恒温的动物。其实,在快动眼睡眠时段,就是做梦的那个阶段,尽管只有十几分钟或二十多分钟,人乃至所有的哺乳动物都会丧失体温调节功能。如果环境温度较低,体温也随之降低,有人会因此而感冒,或因为寒冷而觉醒。而快动眼睡眠又在后半夜较多,因而人更容易在后半夜被冻醒。

后半夜是“魔鬼时间”

很多疾病,比如急性脑血管病、心绞痛、哮喘,常常发生在后半夜特别是黎明前的时段,甚至死亡也经常出现在这个时间,因此,后半夜常被称为“魔鬼时间”。这个危机四伏的时段与快动眼睡眠的关系最密切。快动眼睡眠在后半夜是间断出现的,并且每次的时间都要加长。在这个时期,人的心率、血压、呼吸,以及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会发生明显而又不规则的变化。这些不确定的生理状态,对于老年人,特别是病人,会构成危险因素。

  服用“安定”后反觉不解乏

很多人对安眠药都谈之色变,认为吃了安眠药会“傻了”,或对药物“依赖”了。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和以前对“安定”的滥用有关。安定这类安眠药有个特点,就是能够延长浅睡眠的时间,但会抑制深睡眠的出现。而深睡眠却是最让人放松最解乏的睡眠。很多人服用安定后会觉得能睡着了,但不舒服,原因就在这里。现在,催眠药更新换代较快,已经有很多的新药可供选择。

深夜开车,当心“被”催眠

在城市的街道上行车,道路上会有十字路口、红绿灯、斑马线、自行车、行人甚至拥堵。由于存在这些视觉刺激,司机的注意高度集中,意识范围较广,要频繁地转动方向盘,不断地踩离合器。然而在空旷偏远的公路上,夜间行车的时候,人的视野会比较局限,除了车前灯照射到的地方,几乎都是黑暗的。因此,司机的注意范围会比较狭窄。而且,视野中的内容很可能比较单一,就是一条不断向前方延伸的道路。如果道路转弯较少,路边的标志不够醒目,路上需要避让的车辆也较少,那么司机就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注意力驾车,因而眼睛、手、脚的活动均较少。注意的集中程度会不知不觉地降低,人的警觉性和兴奋性也会降低。在这样一个放松、弛缓的状态下,视野中呈现的又是单调、重复的画面,时间一长人很容易瞬间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听起来似乎神秘,其实比较容易理解。传统的催眠方法就是让一个人盯着看眼前左右摆动的钟表,钟表摇摆的幅度和速度几乎是稳定不变的,用不了不多久,人就会觉得眼睛疲劳,悄然进入了另外一种意识状态:催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意识清晰度大大降低,意识范围狭窄,对外部刺激几乎不发生反应,或者仅对催眠师的指令发生反应,除非出现很强烈的刺激。就相当于把一个手机放在铁盒子里一样,外部的信息大多都被屏蔽掉了。

诱导进入催眠的方式比较多,通常取决于外部刺激和内在注意这两个因素。外部刺激大多具有重复、刻板的特点,比如左右摆动的钟表,平稳流淌的河水,车轮碾过铁轨的咔嗒声,或持续的机械振动的感觉等。如果存在这些外部刺激因素,一个人又恰好若予以凝视、谛听或感受,那么就可能会在专注的状态下被催眠。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核心的特点是意识范围极度狭窄,仅集中于某个点,而除此之外均为无意识状态。比如,出神就是一种常见的催眠状态。因此,催眠是不同于睡眠那种普遍的意识清晰度下降的状态。进入催眠状态后,人在心理上几乎失去防御能力。

司机深夜在高速公路上一旦进入了催眠状态,就会对视野中的场景“视而不见”,其后果可想而知。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但一般较短暂,有的持续几秒钟,有的略长。最后或许被尖叫的喇叭声惊醒,或者自发清醒。虽然时间很短,但危险程度极高,特别是遇到突发情况时,不能及时、恰当处置,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催眠不同于睡眠,但由于意识范围缩窄,意识清晰度降低,也是容易进入睡眠状态的。另外,从睡眠生理的角度上看,人在午夜两点和白天的下午两点左右,都是睡眠节律的高峰期。即在这个时段,人最困倦,睡眠压力最大,最容易入睡。中医所提倡的睡“子午觉”,就是指在这两个时段要休息睡觉。而午夜2点行车,无疑风险是最高的。延安的这次交通事故无即是惨痛的教训。

要避免夜间开车被催眠的风险,首先要保证精力充沛,睡眠充足。这样才可以保证大脑皮层高度持久的兴奋性。长时间开车,最好开车一两小时,最好能短暂地休息一下。另外,在深夜开车的时候,要调动多种感觉信息通道,尤其要让眼球“动”起来。前方、反光镜、后视镜都要不时地查看。这样不仅可以开阔视野,及时发现异常,还可以获取更多的刺激信息,提高意识的清晰程度。还有,休息也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夜间能够避免或减少开车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