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过量症状

2020-07-14

过量服用阿司匹林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首先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症状;其次可能会引起哮喘、皮疹等过敏反应;另外,还会导致皮下出血、代谢异常、水杨酸反应等,严重时会出现瑞氏综合征,死亡率特别高。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起到很好的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它还可以抗血栓、抗血小板凝聚,所以目前临床上应用这种药物的几率比较高。是药三分毒,如果长期大量服用这种药物,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那么,服用阿司匹林过量症状具体有哪些?
  1、胃肠道不适
  阿司匹林对胃肠道黏膜会造成一定的刺激,如果长时间大量服用这种药物,会让胃黏膜受损,此时就会有恶心、呕吐、胃痛等肠胃不适表现,会影响到食欲。
  2、过敏反应
  长期大量应用这种药物时,也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比如哮喘、皮肤瘙痒、潮红等;尤其是特异体质者,长期应用这种药物,可能会让哮喘、皮疹等过敏反应加重。
  3、皮下出血
  阿司匹林可以抗血小板凝聚、对抗血栓,如果过量服用这种药物时,很容易出现皮下出血症状,皮肤轻轻碰触后毛细血管就会破裂出血,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危及身体健康。
  4、代谢异常
  如果过量服用阿司匹林,还可能会导致代谢异常,体内的酸碱平衡会发生改变,很有可能会出现低血糖、高血糖、酮尿、低钠血症、低钾血症、蛋白尿等。
  5、水杨酸反应
  如果长期大量服用阿司匹林或者过量服用阿司匹林,还会引起水杨酸反应,此时会有头痛、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视力下降等表现,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神经错乱,甚至昏厥、昏迷等,有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6、瑞氏综合征
  瑞氏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率特别高。如果自己盲目的大量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引起这种疾病,早期会出现腹泻、呕吐、浑身无力、精神萎靡等不适症状,严重时会有过度亢奋、烦躁不安、神志不清、昏迷等表现,治疗不及时,很快就会出现肝肾衰竭、脑损伤等,最终导致死亡。



阿司匹林过量症状相关阅读


血沉高是怎么回事

血沉就是细胞沉降速率,正常人的速率约为每小时12毫米。一般来说,正常人红细胞沉降速度无显着差异,但儿童红细胞沉降速度较慢,成年男性和孕妇稍快。血沉高和体制和疾病都有关系,找对原因才能解决问题,那么,血沉高是怎么回事呢?

1、炎症性疾病
  炎症性疾病就是通常所说的急性细菌性炎症,会在两小时到三小时出现血沉高现象。急性全身或局部感染类的疾病也会让患者血沉高。还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或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硬皮病和动脉炎也会让血沉高的现象发生。如活动性肺结核疾病,肾炎、心肌炎还有化脓性脑炎以及盆腔炎等疾病都会导致血沉高。

2、生理因素
  生理性血沉高则是与年龄或者月经周期有关。比如12岁以下儿童还有6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是女性月经周期以及妊娠3个月以上者增长都会比较快。
  3、风湿性疾病
  还有急性细菌性炎症也有相关症状,活动期血沉加快其实有助于观察病情的变化。如风湿性疾病,结核病血沉速度加快的程度往往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活动期红细胞沉降速率加快,条件改善后减慢,非活动期恢复到参考范围。

4、其他
  急性心肌梗塞、肺梗塞、大手术损伤、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恶性肿瘤、慢性肾小球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金属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都是血沉高的诱因。
  但是具体血沉高的原因还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来判断,当然最好的方式是到正规医院接受正规诊治,相关的疾病得到控制,血沉高的现象也就会消失。若是患者正在生病住院期间医生会帮助诊断治疗,也会及时给予解释,无需担心。

青霉素的作用

青霉素是我国最早的治疗细菌感染疾病的药物,只要的作用就是用于对人体内的病毒消炎,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是青霉素特别容易过敏,在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导致神难题出现其他的过敏症状,一定要引起注意。

青霉素适用于敏感细菌所致各种感染,如脓肿、菌血症、肺炎和心内膜炎等,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消炎)。青霉素对溶血性链球菌等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和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对肠球菌有中等度抗菌作用,对白痢、伤寒、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卵巢炎、输卵管炎、肠炎等,猪:猪丹毒、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等有效,其中青霉素为以下感染的首选药物: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蜂窝织炎和产褥热等。
  2、肺炎链球菌感染如肺炎、中耳炎、脑膜炎和菌血症等。
  3、不产青霉素酶葡萄球菌感染。
  4、炭疽。
  5、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6、梅毒(包括先天性梅毒)。
  7、钩端螺旋体病。
  8、回归热。
  9、白喉。
  10、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心内膜炎。
  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口腔、牙科、胃肠道或泌尿生殖道手术和操作前,可用青霉素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

感染性疾病导致的精神异常

有些感染性疾病可以直接引起精神异常,疾病好转或痊愈后,精神异常也随之消失。最容易导致精神异常的感染部位当然就是脑组织了。例如,一些病毒性脑炎常常引起精神异常,如:乙型脑炎、疱疹病毒性脑炎等除了有发热、头痛的症状,还常常出现精神异常,有时甚至没有发热的症状,首先出现精神异常,容易造成误诊。

狂犬病的精神异常尤其明显,病人极度怕风、怕水、怕光、怕声音,受到刺激立即狂躁起来。疯牛病是人吃了感染朊病毒的牛肉引起的中枢系统性疾病,也被称为“克-雅二氏病”。典型临床症状为出现痴呆或神经错乱,视觉模糊,平衡障碍,肌肉收缩等。病人最终因精神错乱而死亡。

一些全身感染的疾病也可以引起精神异常。最典型的疾病是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但是,许多人不知道,伤寒病人在发热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精神异常。典型的精神异常是表情淡漠。

病人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精神差,对外界事情漠不关心。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紊乱,胡言乱语,幻觉幻听,有时甚至被误认为精神分裂症。重症肝炎可引起肝性脑病,俗称“肝昏迷”,但在肝性脑病的发病初期,病人并没有昏迷,主要表现为精神紊乱,最后才会发展到昏迷。

一些性传播疾病也可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精神紊乱。梅毒就是其中之一。梅毒发展到三期,可以导致神经梅毒,神经梅毒的患者常常会出现精神混乱的症状。我曾见到过一例神经梅毒,误诊为精神病被收到精神病医院,治疗了好几个月才发现这例患者实际上是神经梅毒,转到我们医院后才被治好。艾滋病患者也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白质病等原因出现精神异常。

新生儿的疫苗打在哪儿

刚刚出生的新生儿接种的疫苗有两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乙肝妈妈所生宝宝还要增加一针乙肝免疫球蛋白。最近,总有网民给我来信,问新生儿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和卡介苗应该打在什么部位?我总回答说:新生儿室的护士都受过培训,应该不会错。没想到最近收到某医院一位护士的来信,说自己给孩子接种疫苗打错了部位,非常内疚。同时她告诉我,她们医院的许多护士不知道新生儿肌内注射的最佳部位。为了回答她的问题,同时也告诉那些不断来信的乙肝妈妈。

我国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规定的乙肝疫苗接种部位,“新生儿为臀前部外侧肌肉内或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7年专门制定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临床管理流程》中建议:新生儿“出生12小时内,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00 IU;同时在另一侧大腿前部外侧肌肉或上臂三角肌内注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10 μg/0.5 ml,……”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2017年又对新生儿期疫苗接种及相关问题提出了更细致的建议:“乙肝疫苗在右上臂三角肌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注射”;卡介苗“接种部位在左上臂三角肌中部略下处皮内注射”。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都是肌内注射,而卡介苗是皮内注射。

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量较大(1 ml或2 ml),需要打在较厚的肌肉内。新生儿肌内注射与成人不同,不能打在屁股(臀部肌肉)上,而是要打在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这是因为2岁以下的婴幼儿和新生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尤其是早产儿和足月小样儿),不适合注射给药;而大腿前部外侧肌肉较厚,无主要血管神经通过。另外,选择臀部注射,大多数新生儿需要改变体位,操作十分不方便(尤其是危重儿),而选择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容易暴露,注射时无论抱姿或躺姿都能方便操作。

乙肝疫苗药量较小(只有0.5 ml),打在上臂三角肌内即可,也可以打在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对侧的大腿前部外侧肌肉内。卡介苗一定要接种在皮内,接种部位过深(注射到皮下)则属于接种失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局部反应和全身播散性感染。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保健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提出的《新生儿期疫苗接种及相关问题建议》中专门指出:“乙肝免疫球蛋白与卡介苗在不同部位同时接种不会降低卡介苗的免疫效果。”并统一了新生儿疫苗的接种部位:卡介苗一般都接种在左侧上臂皮下,为了与乙肝疫苗分开部位接种,把乙肝疫苗接种在右侧上臂三角肌内,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在大腿前外侧中部肌肉内(左右两侧都可以)。这个建议使新生儿疫苗接种更规范、更及时,且不易出错。

病毒感染会引起血小板减少吗

许多病毒感染都可以引起血小板降低,最典型的病毒感染是布尼亚病毒,这种病毒的感染可以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不过,布尼亚病毒属于蜱传播性疾病,这位提问者的孩子才1岁多,一般不会到山野里被蜱虫叮咬。

在儿童中常见的可能导致血小板降低的病毒感染有水痘。我就见过这样的病例,有一次,我收治了一例全身出血性疱疹的儿童。那孩子全身都是紫色的水疱疹,高热,鼻子里也有鲜血流出。开始我考虑孩子是不是什么药物过敏,但后来看看这些疱疹大小如黄疸,特别像水痘。问问孩子母亲病史,孩子的幼儿园里正流行水痘。可一般的水痘疱液是清亮的,这孩子为什么是血性的呢?

我立即给孩子检查了血常规,结果孩子的血小板特别低。为了防止孩子出血,我们立即给孩子申请的鲜血。2周后,孩子的水痘逐渐好转,血小板也恢复正常了。检索医学文献,水痘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并不少见。

其他病毒性传染病,如手足口病、麻疹、流感、风疹都可能并发血小板减少。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也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但一般不会发生在儿童,都是发展到慢性肝炎阶段才会出现血小板减少。

儿童也容易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人微小病毒B19。这两种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某医院儿科的医生对48例血小板减少的儿童进行了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的检测,结果发现41.67%的孩子检测出巨细胞病毒抗体IgM阳性,29.17%的孩子检测出EB病毒抗体IgM阳性。

研究人员对人微小病毒B19感染与儿童特性性血小板减少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人微小病毒B19感染与儿童特性性血小板减少有明显的相关性。人微小病毒B19不仅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还可能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等疾病。新生儿疱疹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发现孩子血小板减少,应仔细观察孩子有无出血情况,并到医院系统检查,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