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大意怎么办

2020-07-14

如果说有粗心大意的烦恼,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给自己一定的休息时间;做事情的时候还要尽量的减少干扰;有条件需要坚持锻炼,并且要学会自查,不断的督促和鼓励自己,另外就是要加强感觉记忆的细致化训练。

几乎每个人都有粗心大意的时候,这种事情可大可小,生活里粗心大意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如果在学习和工作当中总是粗心大意,势必会让学习成绩下降和工作效率降低,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因此必须要想办法克服。那么粗心大意怎么办?
  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改善粗心大意的情况来说很有帮助,一个人如果说持续性的保持在学习和工作的状态,学习和工作的品质下降,思维能力也会削弱,从而导致效率降低,出错率也大大的增加。所以说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给自己一定的休息时间,让头脑始终保持清醒。
  2、尽可能减少干扰
  很多人学习和工作时粗心大意都是因为周围的干扰太多,这种情况下要尽量的减少干扰。比如说孩子做作业时家长不要在旁边说话,更不要看电视,也不要让孩子边做作业边摆弄桌子上的东西。只有尽可能的减少了这些干扰,做起事情来才能更加的专心。
  3、坚持锻炼
  坚持锻炼对于调整心态以及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有很大的帮助,持续性的锻炼能够让人的内心平静。平时可以多练习瑜伽或者是太极,再就是可以到户外慢跑,尽量每天抽出时间来做这些锻炼,让自己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平和,粗心大意的情况也会慢慢的改善。
  4、学会自查
  学会自查也有利于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还能够加强严谨的做事习惯。任何一个好习惯都不可能在一两天内养成,必须得坚持才可以,所以说粗心大意的人一定要学会自查,不断的督促和鼓励自己,慢慢的就会变得越来越细心。
  5、加强感觉记忆细致化训练
  有些人的感觉记忆是属于粗线条的,平时不喜欢注意细节,当其转化成短时记忆时就容易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导致粗心大意。这个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加强感觉记忆细致化训练,比如说先看一个图形,然后尽量的把这个图形的所有细节都回忆起来。



粗心大意怎么办相关阅读


如何战胜羞怯心理

羞怯,不仅影响人际交往,而且给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时间久了,还容易诱发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羞怯缘于神经活动过分敏感和后来形成的消极性自我防御机制。一般情况下,过于内倾和抑郁气质的人往往习惯于内向活动,特别在大庭广众下不善于自我表露;自卑感较强和过分敏感的人也会在与人交往时,由于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显得缩头缩脚,吞吞吐吐,表现出不自在感。此外,幼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已有的挫折经历也会影响个体的交往,形成羞怯心理。

对如何战胜这一性格缺陷,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1)增强自信。羞怯的最大根源在于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认为自己无能,害怕不能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实际上,“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增加交往的勇气,就会表现得更加出色,也会博得更多人的喜爱和肯定。如果总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糕,过低地评价自己,那么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变得迟疑、谨慎、紧张、不安,羞怯的性格即无法得到克服。

(2)不过多地计较别人的评论。但丁有句格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实际上,被人评论是件十分平常的事,不必过分在意。如果一味地害怕被人评头品足,往往会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与手脚,结果越怕越不敢说,越不说越怕说,羞怯心理越来越严重。

(3)多争取锻炼机会。针对自己怕羞胆怯的心理,逐步培养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可以有计划地采取一些训练方法,增加自己锻炼的机会。如中心转移法,多向交流法,反向训练法等。

老年人如何战胜忧虑恐惧心理

忧虑、恐惧心理对健康危害很大,尤其是老年人,机体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不如意或产生忧虑恐惧心理时,应采取有效方法及时排除。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要把忧虑和恐惧埋藏心底。有些人特别是内向性格的老年人有什么忧虑和不安,总是默默地埋在心里,不肯坦白说出来。这种做法不可取,只有像竹筒倒豆似的把内心的郁闷忧虑都痛痛快快地倒出来,才可以减轻心理压力,也有助于他人帮助寻找解决忧虑恐惧的办法。

2、不要害怕因难。人老了特别是离退休之后,面对新的生活,难免会遇到很多因难,只有不怕因难,才能有效地战胜因难并取得成功,也才能使精神和心理得到安宁。

3、遇到不愉快的事,要尽快解决掉,不要留待明天才去处理。否则这些让人心烦意乱的事,留的时间愈长,愈让人心绪不宁。心烦意乱之事,解决得越早对心理健康越有利。

5、自己办不到的事就不要去做,也不要去想它。每个人的能力大小不同,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不一定能做到。如果总想去做自己一时还做不到的事,就会令人心绪焦虑不安,影响健康。

6、不要随便在别人面前诉苦。自己生活上有什么因难,或内心有什么苦闷,是可以向要好的人诉说和求助的,但过多地在别人面前诉苦,虽然可以博取别人的同情,同时也给自己心理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增加自己的心理负担。

7、一觉醒来,最好马上就起床,不要懒在床上胡思乱想。闲来无事时,也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否则,久而久之,紊乱的思绪就会干扰和影响你的正常思维,烦恼在所难免。

8、合理安排生活。生活无节律是造成忧虑烦闷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一些离退休老人,过去的生活节奏和规律被打乱,又没有一个新的更科学合理的生活安排,整天无所事事,便胡思乱想,甚至忧郁烦闷,很不开心。只有合理安排生活,让自己每天都有一些事做,才可以减少一些无谓的忧虑和烦恼。


正确认识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通过各种方法,应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方式,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同药物、手术一样,是一种治疗手段。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借助医学、医学心理学等知识的理论及技术,通过治疗者言语,行为或者某种仪器,有目的的干预患者的病态心理、病态认识、病态情感、病态行为及个性障碍,促其向健康心理恢复和发展的过程。心理治疗就是表明"心病要用心来治"。

心理治疗是帮求助者学会正确的想、学会正确的做,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及正确的行为来代替非理性的思维及病态行为,留下心理健康的部分,袪除心理的垃圾。

心理治疗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帮助手段。但并不是意味着求助者就该停止自身的努力,同样要付出一定的艰辛,才能获得心理健康和幸福快乐的生活。

心理治疗的几个主要特征:

1、心理治疗是一种两人或多人之间的持续的人际关系;

2、参与心理治疗中的其中一方具有特殊经验并接受过专业训练;

3、心理治疗的其中一个或多个参与者是因为对他们的情绪或人际适应、感觉不满意而加入这种关系的;

4、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应用的主要方法实际上是心理学原理,即包括沟通、暗示以及说明等机制;

5、心理治疗的程序是根据心理障碍的一般理论技术和求治者的障碍的特殊起因而建立起来的;

6、心理治疗过程的目的就是改善求治者的心理困难,而后者是因为自己存在心理困难才来寻求施治者给予帮助的。

心理治疗对问题较多的心理障碍,需要一种长期科学干预的过程,急于求成,渴望"灵丹妙药",不知道"心病要用心来治"的科学规律,甚至盲目否定是对心理治疗缺乏了解及远离心理科学的表现。

孕妇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宝宝健康关系密切

怀孕生子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其实不然,产前所出现的精神问题、心理问题就对孕妇及胎儿有很大影响。笔者认为,女性从怀孕起在心理上就应该及时进行调节,做好角色转变,医务人员及孕妇家属都应该关注孕妇的心理健康。

女性在怀孕后大多都有既高兴又担心的心理,她们既想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又对自己的身体是否能胜任孕育持有怀疑态度,心理压力比较大。有些人还会临时翻阅一些医学专业书籍,由于对一些医学知识一知半解,东猜西想,因而产生莫名其妙的压抑和焦虑。

女性从怀孕起,激素水平就会发生改变,特别是在怀孕早期出现恶心、呕吐、身体不适等现象,也容易引起情绪波动,使孕妇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甚至出现神经质。孕妇的情绪变化又会引起激素水平变化和血液成份变化,对孕妇自身和胎儿产生不利影响。有关专家还提出孕妇的心理健康和宝宝智商有一定关系的观点。

因此,孕妇应该及时调整心理,放松心情,凡事豁达,不斤斤计较,不顺心的事不钻牛角尖。平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参加一些交际活动,分散注意力,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对生男生女也不要过分注意和苛求,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同时,丈夫在妻子怀孕前后都要密切关注妻子的心理变化,尽可能地关心、体贴她,分担她的压力,不要让孕妇受到过多不良刺激。

作为医务工作者,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孕妇对怀孕分娩有科学的认识,减轻恐惧、紧张心理,指导她们孕期该注意什么,避免什么,及时做好产前检查。通过以上一系列努力,孕妇就一定会度过心理难关,圆满完成怀孕分娩的生理过程。

什么是催眠治疗

一、什么是催眠治疗

在各种心理治疗中,最为神秘的莫过于古老的催眠治疗。催眠治疗是催眠术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是众多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催眠,广义上指人类活动中与催眠现象有关的一切文化现象,包括巫术、气功、瑜伽、禅修、冥想、宗教、人体特异功能、各种神秘现象等。狭义的催眠是指催眠术实施的过程。被催眠和自我催眠是生物本能之一,生物通过催眠躲避危险、自我保全、维持健康、延续生命。催眠术是催眠师使被催眠者进入并保持于催眠状态特殊的方法,以实现预设目标,如治疗疾患、沟通情感、破译秘密、表演特技、开发潜能等。催眠状态是指催眠术中被催眠者进入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被催眠者受暗示性明显提高,能与催眠师保持密切的感应关系,会不加批判地接受其暗示指令;催眠师则能有计划地调控被催眠者的感受阈限和忍受阈限,使之呈现出清醒状态下不可思议的功能。

 二、催眠治疗的适用人群

催眠和睡眠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公众往往认为催眠就是“催人睡眠”,把催眠治疗当成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实际上,催眠治疗的适应证远不限于睡眠障碍。催眠治疗师可以不用药物而治愈很多难治的疾病和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癔症等心理障碍,和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慢性疲劳综合征等躯体障碍,以及厌学、冲动、口吃、各种成瘾行为、不良习惯等行为障碍。

 三、催眠治疗的操作技术

在催眠师的诱导下,接受催眠者的意识由清醒变得恍惚,进而如醉如痴,其身体或柔若无骨而瘫软在床,或坚如木石而足以载人。被催眠者对催眠师惟命是从,心无旁骛。催眠结束后,被催眠者由混沌状态逐渐恢复意识,似大梦初醒,对刚才发生的一切印象模糊,恍如隔世,通常的体会是:“像睡了一大觉,舒服极了!”

四、催眠治疗的注意事项

催眠师的任务是为人解除痛苦,带来放松和快乐,恢复身心健康,而不仅仅是帮助其睡眠。治疗前,催眠师与被催眠者都要相互信任,消除误解,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被催眠者要解除身心约束、排空大小便、妥善处理好随身物品。治疗中,被催眠者身体放松,呼吸平缓,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彻底进入全身心的休息状态。催眠实际上较睡眠更为有效,可以理解为一种事半功倍的休息方式。治疗结束后,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逐步唤醒,并与其讨论治疗体验。通常,很多人在治疗后感慨:“可惜时间过得太快了,意犹未尽,真不愿醒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