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兴奋抑制平衡紊乱怎么办

2020-07-14

脑内兴奋抑制平衡紊乱属于异常状况,必须要及时解决,而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针对病因来进行对症性治疗。这不光需要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调整好自己的生活习惯,还需要学会放松自己的心情,必要的时候还要针对身体所发作的原发性疾病来进行治疗,比如药物疗法等。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大脑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够给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部位传递信息,所以一旦大脑出现任何问题的话,给人体带来的伤害是比较大的。而且如今有不少人存在着脑内兴奋抑制平衡紊乱的状况,对于该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脑内兴奋抑制平衡紊乱怎么办呢?
  一、调整好生活习惯
  很多人之所以会存在着脑内兴奋抑制平衡紊乱的状况,就是因为日常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现在不少人会因为生存压力的增大以及电子智能产品的出现而存在着长时间熬夜的状况。长此以往下去就会导致人体内的内分泌出现紊乱现象,从而导致脑内兴奋抑制平衡紊乱状况的出现。此时必须要调整好生活习惯,做到早睡早起,这样才能够有效缓解该症状。
  二、放松心情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过度抑郁或者是过度焦虑的情绪当中的话,对于自身的身体也会存在着不良的影响。所以此时往往需要放松个人的心情来解决脑内兴奋抑制平衡紊乱的问题,可以考虑散步以及听音乐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应用谷维素又或者是安神补脑液来达到缓解紧绷神经的目的。
  三、治疗原发疾病
  部分人的身体之所以会存在着脑内兴奋抑制平衡紊乱的状况,也有可能是因为体内神经受损导致抑制性递质和递质共同减少,从而出现了这种状况。此时需要通过治疗原发疾病来达到彻底根治的目的,一般可以考虑应用神经药物来进行治疗。另外,当人的身体患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的时候也有可能会导致该现象的出现,此时同样需要及时的接受治疗才能够彻底根治该现象。



脑内兴奋抑制平衡紊乱怎么办相关阅读


适度抑郁激发创造力

“抑郁不全是坏事”,可能你对此百思不得其解,那么就看看英国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吧。近日,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知名专家称,适度抑郁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在英国,大约有1/4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都曾遭遇过抑郁情绪的困扰。这种抑郁情绪并非都是抑郁症,可以看做是人处于情感低谷时的自然流露。也就是适度抑郁,包括情绪沮丧、轻微焦虑、爱担心等。

“我在30多岁时,也被抑郁情绪纠缠过。”基迪韦尔毫不隐晦地告诉人们:“当时,我感觉非常糟糕,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是威胁。”

但是现在看来,这种适度的抑郁却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一方面让我们在好心情和坏心情之间找到了平衡――毕竟你总是要体味各种情感体验的。

而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发生抑郁情绪的次数多了,人们自然会发现痛苦的时间变短了,而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转向寻求解决之道上。打个比方,生活就像一台水泵,不断给你压力,达到了一定程度,你就要找一个出水口。

通常情况下,压力总是来自各个不同的方面,所以,最佳出水口的位置也会随之变化。也就是说,你在抑郁情绪之下,不仅会更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创新,以便将问题各个击破。

肥胖的婴儿不易患抑郁

人的很多性格和素质在娘胎里就确定了,如果这样说也许您觉得有点唯心,但是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的确如此,至少在某些方面是如此。比如抑郁症和焦虑症就合出生时的婴儿胖瘦有关系。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与胖婴儿相比,出生重量不足的婴儿长大后更可能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由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人实施的这项研究表明,胎儿在子宫里的发育情况对将来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出生时的体重较轻。他说:“我们发现即使是那些轻度或中度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相比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人,出生时的体重也更轻。这是一种“剂量-效应”关系。随着出生重量的减少,长大后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逐渐增大。”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英国健康调查和发展医学研究委员会提供的数据,该委员会的调查工作是世界上最长期的健康调查之一。该研究使用的数据是通过跟踪调查1946年出生于英国的4600多个婴儿的抑郁和焦虑状况获得的,时间跨度有40多年,采集年龄为13、15、36、43、53岁。

此外,该研究还有另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心理问题越严重的人在婴儿时期学会站立和走路的时间越晚。

不过,研究人员也强调,不是所有体重轻的婴儿长大后都会有心理健康问题。教授说:“出生体重不足不一定会成为一个问题。但如果是因为胎儿在妊娠过程中遭遇不利条件而导致的出生重量不足,那就是一个问题。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关注的是出生时的婴儿体重,因为婴儿体重反应了子宫中压力的大小。如果怀孕的妇女情绪低落,则体内血液向子宫的流动受到限制,那么胎儿获得的营养相应减少,最终导致出生体重不足。”应激激素会通过胎盘输送给胎儿,这就会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和应激反应,结果使得孩子的心理发育不良。

教授进一步说,“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大脑中处理压力的部位在子宫中就发育不良了。如果这种理论成立的话,你会发现,那些出生重量不足的人在烦心事面前更加容易陷于抑郁或焦虑。”

小心冬季抑郁症来袭

冬季抑郁症,又称季节性情绪紊乱症、季节性情绪失调症(SAD),是指因天气的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忧郁症效应。

什么是冬季抑郁症?

冬季忧郁症在冬季,室内工作的人群中40%的人会感到情绪低落,有早上起不来、午后犯困的消极状态,“不高兴”成为生活的常态,对朋友、家人、爱人也存在诸多抱怨。医学上把这称为“冬季忧郁症”。这种病是因天气变化而产生的一种情感障碍或情绪失调,多在冬季出现,隆冬时节表现得更为突出。

“冬季忧郁症”多见于20岁至3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在女性病人中,尤其以性格内向者居多。发病主要与冬季日照时间短和天气变冷时人体内分泌变化有关。人脑的深处有一个称为松果体的腺体,对人体内的生物钟和睡眠节律有影响,冬季松果体分泌多,人就会出现精神倦怠、意志消沉等一系列症状。

孕期心情不美丽,小心冬季抑郁症!

天气越来越冷了,冬天,孕妈咪最容易出现的状况就是犯困犯懒想打盹,醒来的时候也很容易就生气抑郁心情不美丽,这或许跟季节有关!

1.孕妈咪本身就容易感觉疲劳

如果你要问孕妈咪在怀宝宝那段非常的日子里,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估计她最可能的回答是打盹。

这种情况在怀孕初期和怀孕最后三个月尤为明显。而这种让孕妈咪难以抵制的疲劳是非常自然的,同时也是个好迹象,说明你的机体在努力地工作着,在体内你有一支建筑队伍,日夜不停地在子宫里建造你孩子的生命支撑系统。

孕妈咪的这种疲惫是由胎儿引起的。脑部供氧越来越少,血压下降,正在长一种新的器官(胎盘),从汗腺到肾脏排泄系统工作加倍。另外,体内保留的液体正在使体重迅速增加。如果消化困难,就有可能患了低血糖。

2.秋冬季感觉疲劳也许跟季节有关系

除却上面的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特殊季节本身的因素。

秋冬季节,昼短夜长,人们接受的日照时间变少,这种变化下,人体脑内松果体分泌的褪黑激素增多,这种褪黑激素直接抑制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合成。而"5-羟色胺"俗称叫"情绪的稳定剂",它的减少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一部分人抑郁情绪的产生。

人体内的褪黑素和五羟色胺分泌失调,浓度不高,人就容易出现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因为这种激素有调节人体内其他激素含量的“本领”。当它分泌多时,人体内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在血中的浓度降低,这两种能唤起细胞兴奋的激素减少,使得细胞兴奋性降低,变得不活跃,人就会处于抑制状态,情绪低沉,总感觉疲惫。

如果孕产妇以自我为中心、神经质、情绪不稳定、社交能力不良、姓格内向,再加上冬季本就是抑郁症高发的季节,那么发生孕产期抑郁的概率就会比较高。

警惕:“抑郁”幽灵正在招手

据统计:中国每年约25万人死于自杀,半数以上患有抑郁症,80后、90后抑郁人群不断增多,抗抑郁药销量以倍数翻滚着直线上升,想一想,还有什么事比这个问题更严峻?

令人心碎的抑郁

资料显示: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为76%,也就是说每一百个人,从生到死有76个人会患上最少一次抑郁症。那就是说大部分人都可能患病。可是绝大多数人却是在不知道或不理解的情况下患上抑郁症的,他们没有能借助任何正常的方式,只是在艰难的过程中自己熬过去的。先进的治疗技术惨败给了无知,令人心碎!

2003年10月10日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抑郁障碍的“未治率”高达95%。调查中,听说过精神分 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名称的人,分别为80.8%、51.9%、36.6%。在认识到紧张恐惧可能与心理问题有关的人中,认为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医生的不足一半。这组数字表明我们国民的心理健康意识非常薄弱,与我们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极不相衬。与畸高的自杀率不无关系。

什么人最易患上抑郁症

1、曲高和寡:特别聪明、爱钻牛角尖、自恃过高的人易患抑郁症;

2、孤僻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喜苦思冥想、不善表达的人易患抑郁症;

3、受社会限制:高层管理人员、机密要员、明星艺人易患抑郁症;

4、高风险:证券期货、赌博和设赌人员易患抑郁症;

5、生活单调:退休和孤寡老人、下岗人员、家庭妇女、在押监犯、孤儿易患抑郁症;

6、面临考试:升中、大考、考研、晋升人员易患抑郁症;

7、重大疾病:意外伤害、恶性疾病、残疾易患抑郁症。

8、婚姻感情:遭遇感情挫折打击的人易患抑郁症;

9、追求至高:对艺术境界要求完美的作家、画家、音乐家等易患抑郁症;

10、特殊妇女:产后妇女、患慢性妇女科疾病的人易患抑郁症。

心理疾病增多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加,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以及重大灾害、经济危机的爆发等,使得国民心理疾患和社会问题日益凸现。

中国心理疾病前三位是抑郁、焦虑和失眠。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象牙塔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白领、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面临着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

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已超过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排名中国疾病总负担之首,约占20%。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构成犯罪,社会危害很大。

心理问题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认为主要为“六大缺失”。

一、轻松感缺失 呈现普遍紧张焦虑状态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竞争面前,人们心理放松、宣泄的机会和渠道越来越少,无法调整自己原有的心理定式和行为模式。据《2008中国职场人士工作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在一项以网络上100万上班族为基础的调查中,61%的人感到压力较大,近2/3的人产生职业倦怠。尤其在警务、医护人员、高层管理者等职业群体中,70%-80%的人都感到压力大;表现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和抑郁。

 二、公平感缺失 呈现群体心理失衡状态

由于当前各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人们在资源占用、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往往在比较中产生相对剥夺感和失衡心理。加之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各种不平衡、不公平信息迅速大量地传播给公众,造成很多人的心理失衡。这种情绪积累时间过长,势必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矛盾。

三、安全感缺失 呈现公众信任危机状态

在社会转型期,几十年来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一下子发生了急剧变化,使得人们对未来的安全预期缺乏、对未知的担忧恐惧、对变化的心理准备不足和对多元化的心理认同不够,易产生焦虑、恐惧、迷茫心理,出现信任、信念和诚信危机。近年来发生的瓮安、石首等地的群体性事件,都有着政府公信力下降的社会心理背景。

 四、幸福感缺失 呈现精神空虚迷茫状态

2006年对北京白领阶层社会调查显示,认为与过去5年相比,生活幸福指数略有下降和下降很多的占36%;离婚夫妻中,81%是因感情折磨而存在心理问题。这说明,当追求和拥有财富不再只是满足生活的必须,而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炫耀时,精神就会更加空虚、痛苦和迷茫。比如,近年来屡屡曝光的演艺明星吸毒、同性恋,就是追求病态精神刺激填补自身空虚心灵的例证。

五、归属感缺失 呈现社会边缘人群状态

人口流动范围加大,生活环境变化加快,加之各种自然灾害频发,都会使人们增加更多的社会陌生感,带来归属感的降低,进而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特别在一些发展较快城市,生活着很多被高就业门槛和高生活成本边缘化的“社会隔离”人群,或称心理“无根”人群,他们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城市而言是潜藏着一定风险,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和安全。

 六、同情感缺失 社会对心理疾病存有偏见和歧视

心理精神疾病患者常因“羞耻感”而不能及时就医,延误了诊治。而且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也导致了心理精神疾病复发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