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敏感怎么办

2020-07-14

对于过于敏感的人而言,在实际的社交生活当中总是会自己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同时也会过得很累,而对于这类人群能够采取的一些有效的方式就是不要对自己有太高的要求,多学习一些文化修养,同时不要太关注细节。

人跟人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有的人神经大条什么事情都不会往心里去,但是也有人太过于敏感,而总是会计较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时候或许会给别人带来困难,但是更难受的人还是自己。那么当一个人过于敏感怎么办呢?
  不要对自己有太高要求
  有些人之所以会如此的敏感,主要是追求完美主义,而这类人群总是在这样的追求当中发现自己很多的不足,总是希望能够通过多做一些多学一些,让自己变得更加精彩,但是越是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往往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敏感,如果一直用外界定义的标准来不断要求自己,就会让自己产生更多的纠结,时间一长会忍不住而发生分裂。
  多学文化修养
  其实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传统的文化的话,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内心,毕竟传统文化所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和谐的思想,对于敏感的人来说非常的有用,多学习一下论语,儒家或者是佛家的东西能够很好的帮助自己去调节身边的所有事情,或者是人际关系在坚持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新路会慢慢的变得宽阔,不会那么的去在意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也就不至于那么敏感。
  不过多关注细节
  虽然很多时候必须要强调细节的东西,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中,细节往往决定成败,但是如果关注细节过多,也会让自己变得非常敏感。有的时候过多的关注别人的说话语言或者是关注别人的表情,只会让自己受到更多的影响,从而产生更多的敏感以及纠结。所以放下自己的探索能力,尽量的去努力提高自己就可以,不需要过多的在意别人或者是优于别人的某些想法而影响自己。



过于敏感怎么办相关阅读


完美主义者的心理问题

在我们心理门诊的来访者和患者中,完美主义者不占少数。其实换句话说,完美主义就是想要得更多却得到更少!有时候,并不是事物本身到底够不够好,而是我们是否懂得生活中适时满足的艺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完美主义者的各种表现:如有的人不允许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时紧张,一到发言时就拼命克制自己的紧张,结果越发紧张,形成恶性循环;有的人不允许自己的工作仅仅是一般,他们一定要做得最好。

可事实经常是把自己累得够呛,工作却未必如想象的那般好......这些想把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完美的人,一般不会是一个强者,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缩手缩脚,患得患失,害怕缺憾。完美主义的问题正是在于“恐惧缺憾”,害怕令人失望以及避免感到内疚。这也是一些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内在动机。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要求自我”型。给自己设下高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出于自己。二是“要求他人”型。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三是“被人要求”型。 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时刻都要保持完美。

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是使人不断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在现代社会的多方面压力下,它让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从而变得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它不仅使完美主义者本人觉得痛苦,更糟糕的是这种个性也会影响周围的人。

心理疾病的诱因是什么

一、超负荷工作压力

社会整体节奏迅速加快,同都市白领群体更被高强度工作压力所困,他们中很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的调适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从生理角度讲,一人的精神如果总高度紧张的话,会造成内分泌功失调及免疫力下降,易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甚至会导致“过劳死”。

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现代社会中,因为感情受挫和婚姻变故所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失恋无疑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弥补的伤害。

随着代思想观念的转变及对婚姻质量的重视和要求离婚率,我国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女性,往往经受不住这种变故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的,尤其广大青少年对网络有着极大的兴趣上网,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适当上网有益的,但每天大量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诱发上网人群的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四、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由于下岗尤其夫妻双双下岗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由于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难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的尴尬局面,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贫困生”一直是高校的敏感话题,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有些贫困生而言,一方面经济状况的窘迫;一方面虚荣心的作祟,这种现实会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贫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五、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对事业的追求上,有些人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现实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六、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众所周知,从某种角度而言目前,最苦的学生尤其中学生,他们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少数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过激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七、过分溺爱独生子女

不少独生子女任性、自私、不善交际、适应力差等现象已成为家长和学校都感到较为棘手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却家长他们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这种潜危机像定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巨大的。

八、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

近年来人们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如买股票、买彩票、买房子做生意等等这其中,既有投资的成分,也有投机的操作,当长期的投入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或资本严重亏损,难免造成人们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巨额资金的流失,极可摧垮一人的心理防线,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轻生。

九、难适应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有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而难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单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惯为自己的报酬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人技与现代化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等,上述这些可导致人们产生“心病”。

十、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全社会都应当关注的大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老年人心理疾病有上升趋势而其主要由于缺乏精神关怀所致,由此可见,老人晚年失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根据病情症状特征辨别心理疾病

躯体是物质的,从本质上说躯体疾病就生物疾病,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还可以通过现代科学仪器,进行系统检查,对躯体的正常与否作出质化和量化的描述,从而提供正确诊断的依据。

而心理疾病因为它是精神心理的问题,是非物质的,因此它的表现就没有那么直接、那么具体了。给人的感觉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当前也还没有一种有效的仪器对心理疾病进行测试。测谎器可以算是一种心理仪器,但也不适用于心理疾病的诊断。

对心理疾病我们只能靠临床中的经验,总结它的规律,辨别它的特征,进行诊断。所以说心理医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经验科学。在临床中,我经常需要到临床各科进行会诊,每一次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位患者到底是躯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

这是首先必须确定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进一步研究他是何种疾病。最后确定诊断,确立治疗方向。所以,认识心理疾病的特征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根据。

心理疾病都有共同的症状特征,这是我们辨别心理疾病的实质性依据,是诊断的首要条件。

一、症状散乱无系统性

依据统一机体的原理,任何刺激都可能触发身体各部分发生反应,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常说:“一处有病,全身不适”。这就使得症状表现具有多样性,而无系统性可言。如果患者的症状包含两个以上系统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心理疾病的可能。

 二、症状飘逸无规律性

刺激反应引起人的生物反应,包括特异性反应和非特异性反应。同时又可以引起心理反应。因此,心理疾病从总体来看,其症状可以在心理和躯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甚至两者兼有。这就使病情和病状变得更加复杂,如云彩般飘浮不定,无明显的规律可言,令人难以捉摸。

三、症状起伏无时限性

一般而言躯体疾病多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感染―发病―治疗―康复。而心理疾病则多是由多个周期或多个时段组成,症状发作多与生活事件等心理刺激因素有关。症状起伏,发无定时,没有明显的时间限制。心理疾病可以即时发生,如反应性精神障碍、反应性抑郁障碍等。也可以中断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病。

四、症状变幻无预感性

心理疾病还具有症状变幻不定的特征,表现为断断续续,时好时坏,或此起彼伏。一会儿这里不舒服,一会儿那儿又痛。病情不仅与心情有密切关系,有时甚至与天气变化也有关。难于预测。

五、症状性质无固定性

非心理疾病的症状性质是比较稳定的。而且一般来就,那儿有问题,那儿就痛和不舒服的感觉。而心理疾病症状性质很不稳定,如腹部有一个包块,不久又消失了。本来确定为颈椎病,不久复查病灶好像又不见了。明明是“高血压”的,有时忘了服药,一测血压又不高。化验检查单,有时“阳性”,有时又“阴性”。临床中发现这类情况,应注意心理疾病的可能。

什么是虚荣心理,如何调适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因攀比和不平衡心理导致的虚荣心理。其表现是对物质生活的极度虚荣。虚荣心较强者,为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所以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对于虚荣心较强的患者,应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方法,使其完成自我的心理调适。针对因攀比而造成的心理错觉,要知道不同个体与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相联系,取得社会分配利益的方式和各自的需求层次不尽相同。工人只看到农民分了田,而没看到他们由此而承担的经营风险;农民只知道工人“旱涝保收”,却体谅不到在竞争中,他们也会有被淘汰的危险;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只讲个体户的“大把收入”,却忘了自己的工资以外,还有国家和企业支付的相当数额的劳保福利等等。不同的社会群体都以自己的“吃亏点”去比别人的“得益点”,结果必然会产生一种“自己最吃亏”的心理效应。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如比实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

从程度上讲,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自己比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社会比较的尺度要由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来控制,完善人格是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克服虚荣心的最好方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处的,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有嫉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称、评级、评优中弄虚作假。人生在世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攀比虚荣心理的存在,使人们的情绪受到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然而从攀比心理特点来看,它又是一种攀高的心理,即向上比,而不是向下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一种追求美好、向上的愿望,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总想自己比别人好,这里的关键是与别人比什么和怎么比。单项攀比,往往产生片面的认识,而纵横交叉全面地比,则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消极的比,不分良莠,会产生盲目性;而积极的比应是比那些向上的东西,可以产生行为的激励作用,鼓舞人向上,激励人奋进。

顺其自然的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经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

治疗原理:

1.“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因此,要求患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要顺其自然。

什么叫顺其自然呢?把它看作是相当佛禅的“顿悟”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使患者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自己怕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⑴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

神经质患者常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对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种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种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不道德的,即极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强烈的劣等感。要改变这一点,就得接受人非圣贤这一事实,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疾妒、狭隘之心的事实,认识到这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是一个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和决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决定的。

⑵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

神经质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固着在这种感觉上,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

⑶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

人之所以患神经质症,疑病素质是症状形成的基础,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状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于人的思想矛盾。森田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应该放弃徒劳的人为拙策,服从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服从、忍受,就是顺应自然。”

2.“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

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 “为所当为”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

⑴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为所当为”要求患者该做什么马上就去做什么,尽管痛苦也要坚持,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精神束缚行动的模式。

⑵面对现实,陶冶性格。

人的行动一般会影响其性格,不可否认,一定的性格又会指导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仅仅看到这一方面,则是一个片面性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的行动会造就我们的性格’这一客观事实。正是这一点,才是神经质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为所当为”,有助于陶冶神经质性格。

森田疗法的适应证

各种神经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各种心身疾病、胃肠神经症、失眠症、伴有神经症症状的躯体疾患。

过于敏感怎么办-乡间郎中

过于敏感怎么办

2020-07-14

对于过于敏感的人而言,在实际的社交生活当中总是会自己给自己带来很多的麻烦,同时也会过得很累,而对于这类人群能够采取的一些有效的方式就是不要对自己有太高的要求,多学习一些文化修养,同时不要太关注细节。

人跟人之间的差异还是非常大的,有的人神经大条什么事情都不会往心里去,但是也有人太过于敏感,而总是会计较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时候或许会给别人带来困难,但是更难受的人还是自己。那么当一个人过于敏感怎么办呢?
  不要对自己有太高要求
  有些人之所以会如此的敏感,主要是追求完美主义,而这类人群总是在这样的追求当中发现自己很多的不足,总是希望能够通过多做一些多学一些,让自己变得更加精彩,但是越是这样的高标准,高要求往往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敏感,如果一直用外界定义的标准来不断要求自己,就会让自己产生更多的纠结,时间一长会忍不住而发生分裂。
  多学文化修养
  其实如果能够多学习一些传统的文化的话,能够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内心,毕竟传统文化所讲究的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和谐的思想,对于敏感的人来说非常的有用,多学习一下论语,儒家或者是佛家的东西能够很好的帮助自己去调节身边的所有事情,或者是人际关系在坚持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新路会慢慢的变得宽阔,不会那么的去在意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也就不至于那么敏感。
  不过多关注细节
  虽然很多时候必须要强调细节的东西,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中,细节往往决定成败,但是如果关注细节过多,也会让自己变得非常敏感。有的时候过多的关注别人的说话语言或者是关注别人的表情,只会让自己受到更多的影响,从而产生更多的敏感以及纠结。所以放下自己的探索能力,尽量的去努力提高自己就可以,不需要过多的在意别人或者是优于别人的某些想法而影响自己。



过于敏感怎么办相关阅读


完美主义者的心理问题

在我们心理门诊的来访者和患者中,完美主义者不占少数。其实换句话说,完美主义就是想要得更多却得到更少!有时候,并不是事物本身到底够不够好,而是我们是否懂得生活中适时满足的艺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完美主义者的各种表现:如有的人不允许自己在公共场合讲话时紧张,一到发言时就拼命克制自己的紧张,结果越发紧张,形成恶性循环;有的人不允许自己的工作仅仅是一般,他们一定要做得最好。

可事实经常是把自己累得够呛,工作却未必如想象的那般好......这些想把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完美的人,一般不会是一个强者,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缩手缩脚,患得患失,害怕缺憾。完美主义的问题正是在于“恐惧缺憾”,害怕令人失望以及避免感到内疚。这也是一些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内在动机。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要求自我”型。给自己设下高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出于自己。二是“要求他人”型。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三是“被人要求”型。 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时刻都要保持完美。

完美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是使人不断向上的动力;另一方面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在现代社会的多方面压力下,它让完美主义者看到自己对现实的无能为力,从而变得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它不仅使完美主义者本人觉得痛苦,更糟糕的是这种个性也会影响周围的人。

心理疾病的诱因是什么

一、超负荷工作压力

社会整体节奏迅速加快,同都市白领群体更被高强度工作压力所困,他们中很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的调适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从生理角度讲,一人的精神如果总高度紧张的话,会造成内分泌功失调及免疫力下降,易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甚至会导致“过劳死”。

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现代社会中,因为感情受挫和婚姻变故所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失恋无疑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不理性的过激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弥补的伤害。

随着代思想观念的转变及对婚姻质量的重视和要求离婚率,我国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女性,往往经受不住这种变故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的,尤其广大青少年对网络有着极大的兴趣上网,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适当上网有益的,但每天大量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诱发上网人群的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四、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由于下岗尤其夫妻双双下岗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由于一些下岗职工观念一难转换,对家政建筑等工作不屑一顾,因而形成“高不成低不”的尴尬局面,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贫困生”一直是高校的敏感话题,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有些贫困生而言,一方面经济状况的窘迫;一方面虚荣心的作祟,这种现实会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贫困生心理疾患的概率增高。

五、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对事业的追求上,有些人具有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由于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现实又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当然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六、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众所周知,从某种角度而言目前,最苦的学生尤其中学生,他们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心理疾病者,不少数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过激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七、过分溺爱独生子女

不少独生子女任性、自私、不善交际、适应力差等现象已成为家长和学校都感到较为棘手的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却家长他们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溺爱中长大的孩子,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这种潜危机像定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巨大的。

八、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

近年来人们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如买股票、买彩票、买房子做生意等等这其中,既有投资的成分,也有投机的操作,当长期的投入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或资本严重亏损,难免造成人们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巨额资金的流失,极可摧垮一人的心理防线,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轻生。

九、难适应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有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而难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单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惯为自己的报酬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人技与现代化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等,上述这些可导致人们产生“心病”。

十、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全社会都应当关注的大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基本得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老年人心理疾病有上升趋势而其主要由于缺乏精神关怀所致,由此可见,老人晚年失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根据病情症状特征辨别心理疾病

躯体是物质的,从本质上说躯体疾病就生物疾病,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而且还可以通过现代科学仪器,进行系统检查,对躯体的正常与否作出质化和量化的描述,从而提供正确诊断的依据。

而心理疾病因为它是精神心理的问题,是非物质的,因此它的表现就没有那么直接、那么具体了。给人的感觉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当前也还没有一种有效的仪器对心理疾病进行测试。测谎器可以算是一种心理仪器,但也不适用于心理疾病的诊断。

对心理疾病我们只能靠临床中的经验,总结它的规律,辨别它的特征,进行诊断。所以说心理医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经验科学。在临床中,我经常需要到临床各科进行会诊,每一次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位患者到底是躯体疾病,还是心理疾病?

这是首先必须确定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进一步研究他是何种疾病。最后确定诊断,确立治疗方向。所以,认识心理疾病的特征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根据。

心理疾病都有共同的症状特征,这是我们辨别心理疾病的实质性依据,是诊断的首要条件。

一、症状散乱无系统性

依据统一机体的原理,任何刺激都可能触发身体各部分发生反应,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常说:“一处有病,全身不适”。这就使得症状表现具有多样性,而无系统性可言。如果患者的症状包含两个以上系统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心理疾病的可能。

 二、症状飘逸无规律性

刺激反应引起人的生物反应,包括特异性反应和非特异性反应。同时又可以引起心理反应。因此,心理疾病从总体来看,其症状可以在心理和躯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甚至两者兼有。这就使病情和病状变得更加复杂,如云彩般飘浮不定,无明显的规律可言,令人难以捉摸。

三、症状起伏无时限性

一般而言躯体疾病多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感染―发病―治疗―康复。而心理疾病则多是由多个周期或多个时段组成,症状发作多与生活事件等心理刺激因素有关。症状起伏,发无定时,没有明显的时间限制。心理疾病可以即时发生,如反应性精神障碍、反应性抑郁障碍等。也可以中断一段时间后,再次发病。

四、症状变幻无预感性

心理疾病还具有症状变幻不定的特征,表现为断断续续,时好时坏,或此起彼伏。一会儿这里不舒服,一会儿那儿又痛。病情不仅与心情有密切关系,有时甚至与天气变化也有关。难于预测。

五、症状性质无固定性

非心理疾病的症状性质是比较稳定的。而且一般来就,那儿有问题,那儿就痛和不舒服的感觉。而心理疾病症状性质很不稳定,如腹部有一个包块,不久又消失了。本来确定为颈椎病,不久复查病灶好像又不见了。明明是“高血压”的,有时忘了服药,一测血压又不高。化验检查单,有时“阳性”,有时又“阴性”。临床中发现这类情况,应注意心理疾病的可能。

什么是虚荣心理,如何调适

虚荣心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对荣誉、社会地位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是因攀比和不平衡心理导致的虚荣心理。其表现是对物质生活的极度虚荣。虚荣心较强者,为夸大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往往采取夸张、隐匿、欺骗、攀比、嫉妒,甚至犯罪等反社会手段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其危害于人于己于社会都很大,所以极有必要克服虚荣心。

对于虚荣心较强的患者,应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方法,使其完成自我的心理调适。针对因攀比而造成的心理错觉,要知道不同个体与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相联系,取得社会分配利益的方式和各自的需求层次不尽相同。工人只看到农民分了田,而没看到他们由此而承担的经营风险;农民只知道工人“旱涝保收”,却体谅不到在竞争中,他们也会有被淘汰的危险;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只讲个体户的“大把收入”,却忘了自己的工资以外,还有国家和企业支付的相当数额的劳保福利等等。不同的社会群体都以自己的“吃亏点”去比别人的“得益点”,结果必然会产生一种“自己最吃亏”的心理效应。从范围上讲,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态的比较,如比实绩,比干劲,比投入,而不是贪图虚名,嫉妒他人表现自己。

从程度上讲,要从个人的实力上把握好自己比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与能力强的相比。社会比较的尺度要由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来控制,完善人格是正确进行社会比较,克服虚荣心的最好方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虚荣心的人是否定自己有短处的,于是在潜意识中超越自我,有嫉妒冲动,因而表现出来的就是排斥、挖苦、打击、疏远、为难比自己强的人,在评职称、评级、评优中弄虚作假。人生在世要有一定的荣誉与地位,这是心理的需要,每个人都应十分珍惜和爱护自己及他人的荣誉与地位,但是这种追求必须与个人的社会角色及才能一致。面子不可没有,也不能强求,如果“打肿脸充胖子”,过分追求荣誉,显示自己,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同时也应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必须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从挫折中悟出真谛,才能建立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从而消除虚荣心。攀比虚荣心理的存在,使人们的情绪受到影响,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然而从攀比心理特点来看,它又是一种攀高的心理,即向上比,而不是向下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有一种追求美好、向上的愿望,不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总想自己比别人好,这里的关键是与别人比什么和怎么比。单项攀比,往往产生片面的认识,而纵横交叉全面地比,则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消极的比,不分良莠,会产生盲目性;而积极的比应是比那些向上的东西,可以产生行为的激励作用,鼓舞人向上,激励人奋进。

顺其自然的心理治疗方法------森田疗法

森田疗法(Moritatherapy)由日本教授于1920年创立,是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心理治疗方法。经不断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并被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心理疗法。

治疗原理:

1.“顺应自然”的治疗原理。

要达到治疗目的,说理是徒劳的。正如从道理上认识到没有鬼,但夜间走过坟地时照样感到恐惧一样,单靠理智上的理解是不行的,只有在感情上实际体验到才能有所改变。而人的感情变化有它的规律,注意越集中,情感越加强;听其自然不予理睬,反而逐渐消退;在同一感觉下习惯了,情感即变得迟钝;对患者的苦闷、烦恼情绪不加劝慰,任其发展到顶点,也就不再感到苦闷烦恼了。因此,要求患者对症状首先要承认现实,不必强求改变,要顺其自然。

什么叫顺其自然呢?把它看作是相当佛禅的“顿悟”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使患者认识情感活动的规律,接受自己怕情感,不去压抑和排斥它,让其自生自灭,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

⑴要认清精神活动的规律,接受自身可能出现的各种想法和观念。

神经质患者常常主观地认为,自己对某件事物只能有某种想法而不能有另一种想法,有了就是不正常或者不道德的,即极端的完善欲造成了强烈的劣等感。要改变这一点,就得接受人非圣贤这一事实,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存在邪念、疾妒、狭隘之心的事实,认识到这是人的精神活动中必然会出现的事情,是一个靠理智和意志不能改变和决定的;但是否去做不理智的事情,却是一个人完全可以决定的。

⑵要认清症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接受症状。

神经质症患者原本无任何身心异常,只是因为他存在疑病素质,将某种原本正常的感觉看成是异常的,想排斥和控制这种感觉,使注意固着在这种感觉上,造成注意和感觉相互加强的作用,即形成精神交互作用。

⑶要认清主客观之间的关系,接受事物的客观规律。

人之所以患神经质症,疑病素质是症状形成的基础,精神交互作用是症状形成的原因,而其根源在于人的思想矛盾。森田指出:“人究竟如何破除思想矛盾呢?一言以蔽之,应该放弃徒劳的人为拙策,服从自然。按照自然规律,服从、忍受,就是顺应自然。”

2.“为所当为”的治疗原理。

森田疗法把与人相关的事物划分为两大类:可控制的事物和不可控制的事物。所谓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可以调控、改变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是指个人主观意志不能决定的事物。 “为所当为”是指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行动,是对顺应自然治疗原则的充实。

⑴忍受痛苦、为所当为。

“为所当为”要求患者该做什么马上就去做什么,尽管痛苦也要坚持,就打破了过去那种精神束缚行动的模式。

⑵面对现实,陶冶性格。

人的行动一般会影响其性格,不可否认,一定的性格又会指导其做出一定的事情,但仅仅看到这一方面,则是一个片面性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忘记‘我们的行动会造就我们的性格’这一客观事实。正是这一点,才是神经质性格得以陶冶的根本理由。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的“为所当为”,有助于陶冶神经质性格。

森田疗法的适应证

各种神经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各种心身疾病、胃肠神经症、失眠症、伴有神经症症状的躯体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