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直肠癌有什么症状

2020-07-14

低位直肠癌的症状如下:大便习惯的改变:由规律变为不规律;大便性状改变:大便原本是成形的,变得不成形、带脓、带血、大便表面沟槽状或变细。切忌把大便出血当做痔疮,大便出血可能是上游的息肉腺瘤或低位直肠肿瘤引起。临床上,对于慢性失血,且大便习惯、性状改变的病人,要强调直肠指检的重要性。

直肠癌是胃肠道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据调查显示发病率在消化道肿瘤中仅次于胃和食道癌,居第三位。直肠癌早期的症状比较隐秘,几乎无症状表现,直肠癌晚期症状比较明显,但是治疗相当困难。预防直肠癌,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是关键,这就需要更多的了解直肠癌早期症状。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低位直肠癌有什么症状。
  1.便血
  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但常被患者所忽视或被误诊为痔疮而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便血多为红色或暗红色,混有粪便之粘液血便,或脓血便,有时伴有血块,坏死组织。
  2.大便习惯改变
  由于肿块及其产生之分泌物,可产生肠道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不昼感,里急后重等症状,但排出物多是粘液脓血状物,最初这些“假性腹泻”现象多发生在清晨起床不久,称晨起腹泻。以后次数逐渐增多,甚至晚间不能入睡,改变了往日大便习惯。
  3.肠道狭窄及梗阻现象
  癌肿绕肠壁周径浸润,使肠腔狭窄,尤在直肠乙结肠交界处,多为狭窄型硬癌,极易引起梗阻现象。直肠壶腹部癌,因多是溃疡型,直甩壶腹部较宽阔,估计约1~2年左右才引起狭窄梗阻,大便形成变细,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气胀及疼痛。由于粪便堆积,在梗阻上段乙结肠部位,有时在左下腹部,可扪及条索状肿块。
  如果发现自己的身体健康出现不明原因的症状,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千万不要耽误诊断,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延误病情。



低位直肠癌有什么症状相关阅读


直肠类癌需要化疗吗

直肠类癌需要化疗吗?类癌是一种起源于嗜银细胞的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初起时属良性,后期则可转变为恶性并可发生转移,但又不同于腺癌,故称为类癌。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属于胺前体摄取与脱羧作用(APUD)系统,是胃肠道最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而且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组织分化较好、生长缓慢、界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较少发生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但具有潜在的恶性和转移复发的潜能。随着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结直肠肿瘤的重视、结肠镜检查在结直肠癌普查的广泛应用,直肠类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直肠类癌的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并且常因无嗜银性而不出现类癌综合征,故早期诊断仍较为困难,误诊率较高。

直肠类癌的治疗

直肠类癌的组织学表现类似恶性肿瘤,但生物学行为更趋向于良性病变,故其治疗措施及预后明显不同于直肠腺癌。处理上应掌握原则,治疗得当,以免影响预后。完整地切除病灶是最有效的措施。肿瘤直径 < 1.0 cm者多局限于黏膜下层,转移率低于2%,可行局部切除术;直径1.0~2.0 cm者转移率10%~15%,浸润浅肌层但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者应行扩大的局部切除术;直径 > 2.0 cm者转移率60%~80%,浸润到深肌层以外且有淋巴结转移者应行根治性手术。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早期发现直肠类癌并进行治疗,避免手术范围的过大或不足。临床上通过直肠指诊和超声内镜等判断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式,既避免切除不足,又防止过度治疗。

一、内镜下治疗

1、内镜下息肉切除术 直肠类癌内镜下完全切除标准为基底无类癌组织残留,各边缘0.2cm以上非类癌组织。因为直肠类癌多位于黏膜下层,所以目前公认无黏膜下注射的息肉切除术是不合适的选择。

2、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先行黏膜下注射,然后直接应用圈套器圈套或应用圈套结扎器负压吸引后对类癌圈套结扎,形成息肉样隆起,在根部电切切除。此法切除组织较深,可以避免类癌组织的残留。肿瘤直径< 1.0cm且局限于黏膜层的直肠类癌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安全可靠,且可保留肛门功能。但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于较大的黏膜下肿瘤,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肿瘤残留、复发的概率也大为增加。

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较大的平坦病变、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具有以下优势:可以大块、完整地切除较大的病变,避免分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带来的病变残留和复发,对完整切除的病变组织进行全面的病理学检查,充分体现微创治疗的优越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少,比较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无黏膜下注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彻底、有效和安全。内镜下治疗的常见的并发症,首先是出血,切除越深,出血发生率越高,因此术中必须充分止血;其次是穿孔,一般术中能及时发现,穿孔一般较小,应用止血夹往往能夹闭,由于术前进行过肠道准备,穿孔所致的腹膜炎体征往往较轻,结合术后保守治疗一般可以避免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视野清晰,剥离过程中反复黏膜下的注射。

二、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TEM)

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的手术指征是距肛缘为5.0 ~ 15.0cm的直肠良性肿瘤、风险较低的T1期直肠癌、经超声内镜检查除外浸润的早期直肠类癌、直肠间质瘤以及诊断不明的直肠黏膜下结节等。直肠类癌若肿瘤直径< 2.0cm、浸润深度未超出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者,可行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局部切除。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操作过程中必须及时止血,并可用可吸收线缝合创面,既能止血,也可以保护创面。为避免肠穿孔,常规术前肠道准备,术中发现穿孔及时缝合,术后积极保守治疗。比较少见的是直肠阴道瘘,对位于直肠阴道相交段的病灶,严格掌握切除深度,始终保持视野清晰,充分认清操作的层面,尽可能在黏膜下层完成操作。如不具备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显微仪器,经肛门入路手术切除低位直肠类癌也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三、根治切除术

若肿瘤直径> 2.0cm、有淋巴结转移、局部切除发现肌层有浸润、表面有明显溃疡、反复多次行局部切除或伴发其他肠道恶性肿瘤者,应按直肠癌根治范围行根治性切除。如果组织学检查提示为不典型性类癌,即使很早期的直肠类癌也会表现出恶性倾向,需行根治性切除。

总之,直肠类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直肠指诊及内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可确诊,内镜下切除是一种效果确实的方法,预后主要取决于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及早期治疗。随着认识加深、医疗器械更新和技术发展,直肠类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会越来越好。所以说直肠类癌不需要化疗。

直肠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好治吗

直肠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好治吗?很多人的话在体格检查的时候或者内科镜检查的时候,发现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不仅仅容易发生在胃部,而且直肠位置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实也是很常见的。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那么一定要重视这个结果。然后进一步去就诊。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属癌前病变或早期癌。

切除后的病理才能更客观反映病情。切除后的病理化验仍然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治疗效果会很好的,复发可能性小。

因为大肠黏膜固有层内不存在淋巴管, 发生于黏膜层内的肿瘤不会出现转移, 因此确诊大肠癌必须见到肿瘤侵入黏膜下层, 即使肿瘤穿透腺体基底膜侵入固有层; 也只能称为黏膜内瘤变( in t ram uco salneap lasia) , 而不宜称为黏膜内癌。

这一观点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为英国学者Mo rson 所提出, 直到2000 年的WHO 分类中才明确将上述大肠癌的定义正式列入.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活检标本常常难以钳取至黏膜下层组织, 如按上述标准岂非绝大多数活检标本均无法诊断为癌?

笔者与有关病理专家反复研讨后认为,WHO分类中对大肠癌的定义是有科学依据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 应根据组织学和肠镜检查所见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然后作出诊断。

如果形态学所见腺体异型十分明显, 结构十分紊乱,或出现浸润迹象, 而肠镜所见亦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 仍可作出大肠癌的诊断; 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限用于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变而无明确浸润证据的病例, 不宜将难以确诊为腺癌的病例均冠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虽然不是癌症,但是简单的说被确诊的病人其实已到癌症的临界线。是很危险的。对于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危害其实是不可轻视。而且建议需要进一步去治疗。建议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人可以手术治疗。

直肠腺癌中分化是几期

直肠中分化腺癌是早期的直肠癌,可以进行手术切除,另外,可以进行反射、化疗药物治疗,中医在治疗肿瘤上也有所长,可以中西结合,通常术后辅助人参皂苷来提高成功率,所以,下面简单的为大家介绍介绍直肠癌中分化腺癌是几期?

1,中分化是早期的表现,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可进行手术切除,经常有便血,但是很容易被患者忽视,大便的习惯改变,肿瘤产生的分泌物会产生肠道刺激,会有便意频繁等症状。直肠癌的病因有很多,比如经常食用高脂肪、高蛋白以及低纤维的患者,会增加发病率,还有些是遗传的因素,如遗传性非息肉病。

2,手术是早期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只要能进行手术的,都应该尽早切除。如果不能进行根治性手术,比如,出现大出血,应进行姑息手术。手术前要根据癌肿的发生位置、活动度以及分化程度来进行判断,对于早期的瘤体小,分化度高的直肠癌,可以进行局部切除术。

3,化疗是治疗直肠癌的辅助手段,手术后,化疗可以降低复发率,如果未能进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亦可以化疗,能够缓解症状,抑制肿瘤的发展。术前中后都可以进行化疗,可以动脉灌输、门静脉给药等,要根据患者病情、全身情况制定方案,最常见的化疗方案是静脉给药,口服卡培他滨等。

以上就是关于直肠中分化腺癌的全部内容,早期的直肠癌是能够进行根治的,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辅助化疗,要经常检查,注意生活规律,少食用高脂肪、低纤维食物,配合治疗,注意饮食,就能远离疾病。

阿瓦斯汀单药治疗

目前,还没有阿瓦斯汀单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结果。然而,有一项正在进行的随机研究,在接受以5-氟脲嘧啶+伊利替康为基础的化疗仍进展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给予单药阿瓦斯汀治疗,但此研究因单药阿瓦斯汀治疗的疗效和生存期方面比接受以5-氟脲嘧啶+四氢叶酸钙+奥沙利铂的FOLFOX方案差而被中止。

 提示和用途

提示:阿瓦斯汀联合以5-氟脲嘧啶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

禁忌

目前还没有阿瓦斯汀的禁忌证。

警告:

胃肠穿孔/伤口愈合并发症,伴发腹腔内脓肿,与对照相比,接受阿瓦斯汀治疗的患者有较高的发生率。在临床前期的动物模型上,阿瓦斯汀会影响伤口的愈合。

在研究1,IFL+安慰剂组中,396名患者中有1名(0.3%),IFL+阿瓦斯汀组中,392名患者中有6名(2%),5-FU/LV+阿瓦斯汀组中,109名患者中有4名(4%)出现胃肠穿孔,有些甚至是致命的,这些并发症可伴或不伴腹腔内脓肿,并可发生于治疗期间的任何时候。根据报道,典型的表现是腹痛,伴一些便秘或呕吐等症状。

另外,IFL+安慰剂组中,396名患者中有2名(0.5%),IFL+阿瓦斯汀组中,392名患者中有4名(1%),5-FU/LV+阿瓦斯汀组中,109名患者中有1名(1%)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伤口开裂。在手术后要间隔多长时间才能开始进行阿瓦斯汀治疗以避免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在研究中,研究方案不允许患者在术后28天内使用阿瓦斯汀。有1例患者(研究1共有501名患者接受阿瓦斯汀治疗),在术后超过2个月时接受阿瓦斯汀治疗,出现了吻合口开裂。

同样,为了避免阿瓦斯汀治疗影响伤口愈合,在阿瓦斯汀治疗结束后要间隔多长时间再进行选择性手术,目前还没有定论。在研究1,190名接受IFL+阿瓦斯汀治疗的患者中,有39名在阿瓦斯汀治疗结束后接受了手术,在这些患者中,有6名(15%)出现伤口愈合/出血并发症。在同一研究,193名接受IFL治疗的患者中,有25名在治疗结束后接受了手术,在这些患者中,只有1名(4%)出现伤口愈合/出血并发症。治疗结束和出现伤口开裂的最长间隔出现在接受IFL+阿瓦斯汀治疗的患者中,间隔时间是56天。在阿瓦斯汀治疗结束后和随后的选择性手术之间的间隔时间要考虑阿瓦斯汀的半衰期(大约为20天)。如果患者在应用阿瓦斯汀的过程中出现胃肠穿孔或需要医疗干预的伤口开裂,那阿瓦斯汀将永久停用。

在接受阿瓦斯汀治疗的患者中,出现两种不同的出血情况。最为常见的是轻微的出血,主要表现为1级鼻出血;第2种情况为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大出血。严重的出血事件最初出现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中,这提示了阿瓦斯汀不应被批准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一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化疗加或不加阿瓦斯汀治疗,在13名接受化疗加阿瓦斯汀治疗的鳞癌患者中的4名(31%)和53名接受化疗加阿瓦斯汀治疗的非鳞癌患者中的2名(4%)出现危胁生命或是致命的支气管大出血,而在单纯化疗组中,32名患者无一例发生(0%)。在这些出现致命出血的患者中,有许多在接受阿瓦斯汀治疗时或治疗之前,出现肿瘤空洞或坏死。这些严重的出血,发生都很突然,表现为大咯血。目前没有关于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患者,接受阿瓦斯汀治疗时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的危险性的评价,因为在这项公司资助的研究中,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的在1期研究时就被排除了。

还有一些报道,在接受阿瓦斯汀治疗时曾发生的一些不太经常的严重出血包括胃肠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出血性休克。

患者如果出现需要医疗干预的严重出血,应马上停用阿瓦斯汀并给予积极的医疗处理。近期出现出血的患者不应接受阿瓦斯汀治疗。

在阿瓦斯汀治疗组发生严重高血压的患者中,有略过半数(51%)的患者舒张压超过110,而收缩压小于200。对接受阿瓦斯汀治疗发生3级高血压的患者所做的医疗处理包括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抑制剂、利尿剂、钙通道抑制剂。

在停用治疗4个月后,26名接受IFL+阿瓦斯汀治疗中的18名,10名接受IFL+安慰剂治疗中的8名仍有持续性的高血压。在所有的临床研究中(n = 1032),有17名患者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加重而需要住院治疗或停用阿瓦斯汀治疗。这17名中有4名出现高血压脑病。有一名严重高血压患者并发了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出现高血压危象的患者,阿瓦斯汀要长期停用。在医疗处理没控制的严重高血压,建议阿瓦斯汀应暂时停用。

在研究中,相对于IFL+安慰剂,接受IFL+阿瓦斯汀治疗的患者中,蛋白尿(尿蛋白为+或更高)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均有升高。IFL+安慰剂治疗组中有14%的患者出现尿蛋白为++或更高,IFL+阿瓦斯汀治疗组有17%的患者出现,5-FU/LV阿瓦斯汀治疗组有28%的患者出现。收集新发或蛋白尿加重患者的24小时尿,158名接受IFL+阿瓦斯汀治疗患者中有3名(2%),50名接受5-FU/LV+阿瓦斯汀治疗患者中有2名(4%)出现3级蛋白尿(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毒性标准,即24小时尿蛋白>3.5g)。在一项不同剂量阿瓦斯汀,安慰剂对照治疗肾癌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就是因为这个情况而没被批准。大约收集了一半受试者的24小时尿,在这些人当中,19名接受阿瓦斯汀(10mg/kg,2周1次)治疗的受试者中有4名(21%),14名接受阿瓦斯汀(3mg/kg,2周1次)治疗的受试者中有2人(14%)出现3级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3.5g)。而15名安慰剂对照受试者无一出现。在Genentech公司资助的这项研究中,1032名受试者有5名(0.5%)出现肾病综合症。其中,有1人死亡,1人需要接受血液透析,另外3人在停用阿瓦斯汀几个月后蛋白尿仍严重异常,无一例在停用阿瓦斯汀治疗后蛋白尿恢复正常。有肾病综合症的患者应停用阿瓦斯汀。中到重度蛋白尿患者使用阿瓦斯汀的安全性,目前还没定论。但在大多数的临床研究中,当24小时蛋白尿≥2 g时,即停用阿瓦斯汀,如果24小时蛋白尿

直肠癌保肛新术式是怎样的

近二十年来,直肠癌外科治疗中取得最大的进展之一,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证实了中下段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由于手术技术及手术器械的提高和发展,直肠癌术中保留肛门的比例得以很大的提高。但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仍是目前外科治疗上的难点和热点之一。

低位直肠癌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特殊的淋巴回流途径以及同生殖泌尿器官特殊的比邻关系,使保肛手术无论在手术指征还是手术技术难度上均有别于上段直肠癌。20世纪的50~60年代,低位直肠癌采用的保肛手术如Bacon术、Turnbull术等由于术后肛门功能大多不尽如人意,现基本已被摒弃。

虽说双吻合器的使用给低位直肠癌患者创造了更多的保留肛门的机会,但由于目前设计的双吻合器尚未达到完美的程度,在对男性或骨盆狭窄以及肥胖患者术中,闭合器难以在盆底肌平面切断闭合直肠,因此这部分距肛缘5~6cm的低位直肠癌患者采用常规途径难以借助双吻合器技术来达到保肛的目的。

近年来,在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中开展了Parks手术(经腹直肠癌切除、经肛门结肠肛管吻合术)和经括约肌间直肠癌切除(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等保肛手术。但中长期的疗效表明,这两种手术仍不能解决术后肛门功能不良和局部肿瘤复发率偏高的两大难题。术后24%的病人有肛门失禁,58.8%者有便急感;肿瘤局部复发率为0~30%,平均约为10%。

该术式的腹部操作部分同普通的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将直肠分离到盆底后主刀医师转至会阴部。在阴囊(或阴道)与肛门缘之间做一凸出的新月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后分离直肠尿道肌,沿直肠尿道前列腺之间(或阴道后壁)向盆腔分离。腹组医师用手指将一侧直肠旁顶起以助分离。然后以同法分离另一侧。最后分离直肠前壁并同盆腔手术会合。

从前会阴切口将已游离的结直肠从盆腔拖出。在体外用闭合器切断闭合。采用双吻合技术,将直肠残端或肛管同近端结肠吻合。同传统的保肛手术相比,APPEAR手术具有以下优点:

1、所有操作均可在显露良好的术野中直视下进行;

2、可以游离出平均长约3cm的被盆底肌和耻骨直肠肌包裹的以往手术无法显露的下端直肠,从而为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3、允许使用吻合器行直肠或肛管同结肠的吻合;

4、初步研究结果显示APPEAR手术后的肛门功能优于ISR等保肛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