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癌痛的区别

2020-07-14

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治疗的慢性疼痛状态。癌症患者会出现难以忍受的疼痛,不论是神经病理性疼痛还是癌性疼痛,都令患者非常痛苦,所以及时的进行治疗,要注意乐观面对,好的心态对于身体的恢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生活中让很多人都非常头疼的一种疾病,患者不光身体需要承受痛苦,精神方面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些癌症患者发病后也会出现疼痛感,容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混淆,耽误治疗,可以一起来看下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癌痛的区别。
  国际疼痛学会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将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为: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而引起的一种难以治疗的慢性疼痛状态。与组织损伤所导致的急性疼痛不同,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在临床治疗方面以药物为主,辅助以非药物治疗,常规药物治疗效果欠佳。
  神经损伤,尤其是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是引起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主要原因。临床常规使用的阿片类麻醉镇痛药如吗啡、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目前可供选择的一线用药有三环类抗抑郁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重再摄取抑制剂及普瑞巴林等。此外也可以采用脉冲、臭氧、电针、中药、心理疗法等治疗方法。最近,也有采用基因等生物疗法进行治疗。
  难以忍受的疼痛是癌症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也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大约80%~90%的癌症患者晚期都会出现严重疼痛。严重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肿瘤组织通过侵犯神经、骨骼、脏器等、肿瘤组织分泌致痛物质、手术、放化疗等引起的疼痛,及肿瘤合并感染或慢性疼痛性疾病引起的疼痛等多种途径引起疼痛。治疗方法包括三阶梯止痛法,如根据疼痛程度分别给予吗啡及布洛芬等镇痛药、鞘内注入阿片类药物和局麻药、介入治疗如神经切断术、神经阻滞技术等。
  不论是神经病理性疼痛还是癌性疼痛,都是令患者和医生烦恼的疾病,往往治疗效果欠佳,需要长期治疗。因此,患者及家属应该有心理准备,树立战胜疼痛的信心,密切配合医务人员,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减轻病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与癌痛的区别相关阅读


止痛药的副作用

大家都知道对自己有害的疼痛刺激可以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这两种疼痛都会给人带来折磨和痛苦,所以为了减少痛苦的刺激,人们更多愿意选择采用止痛药物去缓解疼痛。但是,随着有些人对止痛药物的使用,身体就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依赖,并且还会有一些副作用。那么止痛药的副作用有哪些?

止痛药的副作用一、对消化道的不良影响。人们常用的止痛药,主要是口服的,这些口服的止痛药对胃的刺激很大,主要是对胃粘膜的破坏。长期吃止痛药的人,会明显表现出胃部的不适,比如发生胃溃疡、胃炎等疾病。另外,口服的药物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所以过分的口服止痛药也会加重肝脏负担,对肝脏也不好。
  二、对痛觉传导的副作用。就像身体会对某些药物产生依赖一样,止痛药也是一样的。长期处于疼痛的患者,由于疼痛这种不良刺激本身就会对身体构成不好的影响,所以人的内心会极度排斥疼痛,希望可以借助外力消除疼痛,那么随着止痛药的不断使用,人们对于药物的依赖也就会越来越强,所以有可能导致最后大剂量止痛药都无济于事的地步。
  三、对疾病诊断造成影响。人的疼痛其实是对人有利的,因为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哪里有疼痛不适,而且对于疼痛的程度能够进行精确的描述,那么这些对于医生诊断都是极有帮助的。但是,当使用了止痛药物之后,这些症状可能被药物给麻痹了,所以患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这会给医生诊断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对病情的误判。

吗啡的药理作用

吗啡是鸦片中最主要的生物碱,鼻闻有酸味,但吸食时有浓烈香甜味。滥用吗啡者多数采用注射的方法。在同样质量下,注射吗啡的效果比吸食鸦片强烈10-20倍。 医用吗啡一般为吗啡的硫酸盐、盐酸盐或酒石酸盐,易溶于水,常制成白色小片状或溶于水后制成针剂。

药物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强烈的麻醉、镇痛作用。吗啡的麻醉、镇痛作用是自然存在的任何一种化合物无法比拟的。它的镇痛范围广泛,几乎适用于各种严重疼痛包括晚期癌变的剧痛,一次给药镇痛时间可达4-5小时,并且镇痛时能保持意识及其他感觉不受影响。此外还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能消除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显着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吗啡的镇痛作用部位是第三脑室周围、第三脑室尾端至第四脑室头端的神经结构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2、对呼吸系统的作用:吗啡能抑制大脑呼吸中枢和咳嗽中枢的活动,使呼吸减慢并产生镇压咳作用。急性中毒回导致呼吸中枢麻痹、呼吸停止至死亡。
  3、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治疗量吗啡对血管和心率无明显作用,大剂量吗啡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动过缓。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括约肌有兴奋作用,使它的张力提高,蠕动减弱,因此有止泻和治便秘的效果。 吸食吗啡对神经中枢的副作用表现为嗜睡和性格的改变,引起某种程度的惬意和欣快感;在大脑皮层方面,可造成人注意力、思维和记忆性能的衰退,长期大剂量地使用吗啡,会影起精神失常的症状,出现澹亡和幻觉;在呼吸系统方面,大剂量的吗啡会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

什么是幻肢痛

幻肢感是指某部分肢体已截去后,截肢者仍有该手或脚存在的感觉,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这种感觉可以长期存在。截肢病人之所以会出现幻肢痛,是因为他们脑部对截肢作出了错误的调节反应。常用的药物治疗往往效果有限,而且副作用很大,让不少病人无法持续使用。只要这种幻肢感觉没有不舒服和疼痛就不必介意,也不需要治疗。

幻肢痛是指截肢者在截肢后不但存在幻肢感觉,而且有时突然感觉已截去的手或脚的某些部位有疼痛。疼痛类型繁多,多数患者以先出现刀割样痛、针刺样痛为最多见.后期则多为烧灼样痛或挤压样痛。疼痛的持续时间可以是数秒,也可以是数小时。有些患者在截肢后的早期可能出现轻度的、短暂的幻肢痛,其中多数穿戴合适的假肢后可以自行消失。如果穿戴假肢后幻肢痛仍然频繁地出现,疼痛日益加重,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常伴有焦虑、抑郁、食欲下降和失眠时,则应及时到医院去进行治疗。

幻肢痛是是截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50%-90%。

研究表明18%失去工作能力,33.5%工作能力受到影响,82%存在轻重不等的失眠现象,43%社会能力降低,45%日常活动受到影响。

治疗:需要综合治疗

1、阻滞及手术:残端局部痛点阻滞术,体神经阻滞术,截至残端探查术,脊髓止痛手术(脊髓电刺激、脊髓背跟入髓区毁损术等)

2、药物治疗

3、心理治疗

4、神经微创介入术治疗

疼痛有可能是心理问题

为什么要讲“痛”的问题呢?因为疼痛实在太普遍了,我想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人没有尝试过那种滋味。虽然人们对疼痛的感受很深,但对疼痛的性质却未必能分得清楚。

人们习惯认为:哪儿不舒服那儿就有病。比如:“心口痛、心慌、心跳”,就是心脏病;“胃痛”就必定是“胃病”,等等。事实并非尽然,如失恋、受惊也会心痛、心慌、心跳;生气、紧张也会胃痛、胃胀,吃不下饭。可是由于人们的观念没有改变,等到真的病了,情况就变了。头脑中自觉或不自觉就将心理疾病这一概念忘了。

一方面,大家一心只想诉说自己的病情症状,而有意无意的把精神心理状况掩盖起来。一种是以为自己的精神心理状态与疾病无关;另一种则认为精神心理属于个人或家庭的隐私,不便启齿。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医学教学体制的原因,生物医学与心理医学互相脱节,加上我国心理医学起步较晚,各科医生都只限于本科的专业范围内打圈圈,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躯体局部组织器官上。许多医务工作者,接受的主要是生物医学教育,所以对心理医学不甚了解。即便各种检查手段都查不出问题,也不会注意到患者疾病的心理诱因。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一些误诊。

我认为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并非我国患心脏病的比率远远高于心理疾病,而是因为中国的心理疾病都已经变了形,披上了一层“外衣”,大家不认识罢了。

在中国,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只要是“心痛”,肯定就冲着心脏科奔去;只要是胃痛,绝不会到其他科就诊;只要是关节痛,也必定会到“相应”医疗部门就医。这本无可厚非,我只是告诉人们如果您在相关科室看了很久,服了对症的药物,却丝毫没有改善,或者好转的迹象,请反回头想一想患病的因素。

为了这个问题,我多次在电台做节目,阐明疼痛的来龙去脉。将疼痛产生的机理详细、客观做了分析,节目还未结束,热线就已占满,直到结束后半小时,急切需要了解情况的人还不肯下线。

临床工作中,许多心理医生发现心理疾病最容易被误诊的症状就是“疼痛”。由于大众缺乏心理医学常识,认为“哪儿痛,哪儿就有病”,但依此方法治疗却怎么也医不好,以至于有的医务工作者将那些看上去像躯体疾病,实质为心理疾病的怪现象当作“疑难怪病”看待。

由于久治不愈,无法解除苦痛,使相当一部分患者转投社会上的游医、巫医、神医及江湖骗子。他们将心理疾病说成是“鬼神符身”,以假乱真,令患者即家属围着他们的“指挥棒”转,以某取不义之财。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状况呢?

俗话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说,那儿有病,那儿就痛,就不舒服,这是很正常的符合逻辑的规律,也是人们一般的常识。但是,如果调过来反推理,认为那儿痛,就必定那儿有病,那就未必完全正确了。如果有人说“头痛要医脚,脚痛要医头”、“心痛、胃痛,也要医头(大脑)”,那可能有人会说,简直是无稽之谈,一派胡言。

其实,心理疾病种类很多,特别是感知觉障碍类的心理疾病表现奇特,通常那儿痛,病症的根源却不在痛的部位,但由于我们对心理疾病缺乏了解,结果把许多本来应该属于心理疾病的,误作为躯体疾病处理了。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误诊误治。

当患者经过系统检查未发现明显的病变异常,或经过一段时间相关治疗之后,又没有显著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理由从心理疾病方面考虑考虑。

在临床中,经常可以见到那些心痛、胃痛、关节痛的患者,他们被疾病折磨得死去活来,等到真正为他们诊断清楚的时候,却怎么也不愿意承认心理疾病的结果,甚至连医务工作者也会表示怀疑。这是我们对疾病认识不足的表现。

“哪儿痛,不一定哪儿就有病”,感知觉方面的心理疾病,多归属于神经症范畴,以各种形式的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特别容易产生误解,主要的病症有躯体形式障碍、焦虑症、隐匿性抑郁症等。

疼痛的误区有哪些

疼痛,一般人很难描述。恐怕从小到大没有人给一个孩子描述过。它是一种人体组织损伤(创伤、手术)引起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体验,目前国际上已经将疼痛列为血压、心率、脉搏、呼吸以外的第五基本生命体征。

曾经国人,包括医生和一般人对于疼痛都有很大的误区。国人经过多年革命的洗礼,养成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疼痛对于小孩来讲,大人最多的教育是“坚强,忍着”,60-70年代甚至出现针刺麻醉,小手术尚可,大手术强忍剧痛,还得学习关公谈笑风生,嘴上喊着口号,这是对疼痛的藐视的极端表现,也是现在看来极端可笑的事情,但是在那个年代很正常。而医生的误区也很多,我在大学期间曾经学习,一定程度的疼痛可以刺激组织愈合。只有剧烈疼痛才需要处理,术后疼痛很正常等等医生的误区。

而现在是“无需忍痛,零疼痛”,医生需要按照这个目标努力,想尽一切办法。现在的镇痛方式多种多样,超前镇痛---术前口服镇痛药物;多模式镇痛---多种药物,多种途径镇痛;个性化镇痛---根据个人不同体质选择不同镇痛方法,镇痛知识的宣教和心理镇痛;镇痛泵—全身的椎管内镇痛、神经丛镇痛等等。

对于大手术,尤其是骨科大手术—人工髋、膝关节手术后,良好的全程的零疼痛,无论对于医生和患者都是很愉快的事情,尤其对于膝关节的康复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