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叹气有什么不好

2020-07-14

偶尔叹气属于一种生理性的现象,可能还会有一些好处,经常性叹气则会产生一些危害,比如可能会给人抑郁的信号,也会给自己不好的心理暗示,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运气,建议有这方面,不好习惯的人要尽量纠正。

或许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叹气的习惯,其实叹气也有可能会有不好的一面,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自我表现,大家应该要对这方面的信息有一些了解,那么经常叹气有什么不好?
  叹气会给人一种抑郁的感觉,给人一种消极的感受,其实经常性叹气可能是一种生理现象,叹气对身体也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叹气可以使肺部的浊气排出来,也能够增加含氧量,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和加速,使身体处于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也能够让情绪变得更加的协调,让紧张的情绪得到舒缓,抑郁的情绪得到调整,让整个人的状态都变得比较好。
  有的人可能已经有了叹气的习惯,其实并不是身体上出现了某些情况,而是会形成一种比较糟糕的心理暗示,会让人觉得心情越来越不好,让人变得非常的不乐观。有的人可能长期心情不好,也得不到朋友和家人的理解,所以经常性会出现叹气的情况,慢慢的就会产生一系列悲观的想法,甚至动不动就想要哭泣。
  生活中有一些人非常的迷信,并不希望到家里面来的人都出现叹气的情况,认为叹气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当然可能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经常性出现叹气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运气,大家一定要注意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改正,尽量要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当一个人拥有良好的心态之后,叹气的情况少了,做事情也会变得顺利一点,在生活中遇到的好事情也会变多。
  长期叹气对别人和对自己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比较大的,长期叹气会给人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同时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自己的运气,所以大家还是要尽量避免这方面的习惯,有不好的想法或者不好的经历可以和身边的人诉说,而不是一个人长吁短叹。



经常叹气有什么不好相关阅读


中年人如何消除心理紧张

中年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单位的组织、业务、技术骨干;是家庭的栋梁,上要照顾老人,下要抚育子女。在社会和家庭都处于承上启下的角色。他们参与的社会活动较多,为事业、家庭和子女而奔波,是最繁忙最劳碌的人群。还要在上下级、同事、姻亲、家庭等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中角逐。他们承受的各种压力较大,工作、生活节奏也较快。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常常使他们处于某种紧张状态之中,有的学者称其为中年“紧张病”。如果长时间地处于紧张状态,可以直接引发心身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消化道溃疡、肝硬化、糖尿病,甚至癌症以及意外伤亡。

中年人预防“紧张病”应注意下列几点:

1、坚持经常的体育锻炼,如走步、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可增强各器官的功能,提高免疫和抗病能力。

2、适当参加娱乐活动,以自我放松,转换心境,减轻疲劳。

3、培养业余兴趣,如书法、绘画、诗词歌赋、养花、郊游、垂钓等,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4、加强自身的性情修养,在家要和睦相处,在外要团结同事,多交朋友,处理好人际关系,会减少烦恼,增加心理安全感。

5、劳逸结合,上班工作或外出办事,要专注认真,注意安全,提高效率,就会减轻工作压力。休闲时平心静心,宽松自如,过得开心。

6、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要规律,戒除不良嗜好,保持充足睡眠。

7、讲究心理卫生,学会自我调节,加强自我心理保健,善于化解各种情绪障碍或内心矛盾,就会减轻心理压力。性格开朗,宽容大度,不嫉妒、不赌气、不斗气、不暴怒、少思虑、勿悲愁、勿狂喜,防止情绪大起大落,维持心理功能平衡。

8、一旦发现自己精神倦怠,四肢乏力,头晕目眩,耳鸣眼花,食欲不振,心烦意乱,办事效率降低,失眠多梦,神不守舍等,应去心理咨询或到医院检查治疗。

离退休老人会出现什么样的异常心理呢

社会上离退休老人越来越来多,可是伴随而来的却是老年人心理疾患的日益增多, 他们到底容易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异常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孤独寂寞心理:从岗位上退下来,离开了习惯的集体,离开了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看到子女和邻居忙忙碌碌,而自己却无所事事,好像被抛到了生活之外,常常感到空虚、孤独寂寞。

2、烦躁不安心理:性情急躁、心烦意乱是退休人员中常见的心理特征。主要是社会角色的改变,感到自己的地位越来越差,甚至一些不顺心、不如意的事接踵而来,让人难以接受。加上生理上的变化,承受力开始下降,致使心绪烦闷,焦躁不安,甚至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3、沉湎往事心理:离退休后随着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改变,其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影响也都发生了变化,再加上身体上的衰老,给老年人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他们甚至感到“一切都过去了、活着没啥劲了”,于是将自己封闭起来,在往事回忆中打发时光,寻找安慰。

4、自卑多疑心理:一些职工退休后生活无人管,药费无处报,意见无处提。于是,觉得“人走茶凉”,自己在单位里已无足轻重,因而产生自卑感。加上生理状态的改变,认识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身边发生的一些事,甚至疑神疑鬼的,怀疑别人对自己不怀好意,进而使自己远离群体,成为孤家寡人!

5、恐惧紧张心理:人到老年后,生理机能明显衰退,因此对自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变化十分敏感,生怕患上什么不治之症,甚至有一天会死去,心理负担较重。

常见的性格缺陷种类

1、 无力性格。这种人精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乏,常述说躯体不适,有疑病倾向。情绪常处于不愉快状态,缺乏克服困难精神。这种人对精神压力和心身矛盾,易产生心理过敏反应,由此可诱发心理疾病。

2、不适应性格。主要表现为社会适应不良。这种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判断和辨别能力不足。在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容易发生不良行为。

3、偏执性格。性格固执,敏感多疑,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考虑问题常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有责备他人的倾向。这种心理缺陷如不注意纠正,可以发展为偏执性精神病。

4、分裂性格。性格内向,孤独怕羞,情感冷漠。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很差。喜欢独自活动。此种心理缺陷易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5、爆发性格。平时性格粘滞,不灵活,遇到微小的刺激引起爆发性愤怒或激情。

6、强迫性格。强迫追求自我安全感和躯体健康。可有程度不同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性格的人,易发展为强迫症。

7、癔症性格。心理发展不成熟,常以自我为中心。感情丰富而不深刻。热情有余,稳定不足。容易接受暗示,好表现自己。这种性格的人,容易发展为癔病。

8、攻击性格。性格外向,好斗。情绪高度不稳定,容易兴奋、冲动。往往对人、对社会表现敌意和攻击行为。

压力的表现及应付方式

通常情况下应付压力的策略:

压力的应付策略就是减轻压力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包括改变个人对压力的看法,改变个人能力的评价,运用相应的情绪应付和行为反应,适当运用社会支持等。

压力面前的问题取向:如果个人有能力或有可能克服困难,就常常把重点放在问题本身,注重减压技巧,控制心态,以有效而建设性的行为直接解决引起压力的问题。集中精力对付那些自己能控制以及能够解决和接受的事情,更有效地对付压力。

压力面前的情绪取向:如果引起压力的问题很难解决,感到压力不可能改变,则往往采用针对压力情绪反应的应付方式,焦点是控制自己在压力下的情绪,不直接处理问题,而是先改变自己的感觉,专注于减轻压力对情绪的冲击,使自己舒服一些。一般是运用心理防御和放松技巧,从而放松情绪。心理应付主要是情绪应付,心理应付也就是心理防御。

心理应付机制是自我支持,可与社会支持想媲美。它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压力的认识和情绪反应,籍以减少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平和。但是心理应付不是最有效的应付,通常见于心理压力过大和心理不太成熟的情况。它不包括处理具体现实问题的思维与行为过程,否则全部心理活动都可以说是对外界刺激的适应,不是心理应付的含义。

此外,应付策略又分:

1、理智反应: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坚持目标、矢志不移;身处逆境,转移活动、另劈新经。

2、非理智反应:攻击;退缩——幻想、冷漠、依赖;退化——埋怨、举棋不定、拖拉;固执。

3、情绪的应付方式和非理智的应付方式容易引起心理和躯体损害。

常见如下应付方式:

1、改变对压力的看法

对压力事件作出与客观现实不符,但易于被自己接受的评价。对不能实现的愿望,有意贬低;对于能够取代与补偿的可以实现的愿望,有意提高评价。

自欺方式:将吃不到的葡萄说成是酸的,有意贬低,把能吃到的酸柠檬说成是甜的,有意升值,求得自我安慰

投射方式:把造成挫折的原因,向外界推委。考试成绩不好时说题太难或题出偏了

合理化的方式:寻找各种理由,为自己的困难局面进行“合理”的解释,做到“名正言顺”

逆反方式:外部言行与内心活动正好相反,以避免暴露真相的难堪局面。本来压力很大,但外表装着很放松,很“开心”。

2、降低自己的愿望,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自暴自弃,自卑自怜的适应方式

● 行为退化方式——表现无知无能,幼稚糊涂,以减轻社会舆论方面的压力

● 躯体化方式——出现多种躯体不适感与全身慢性疼痛症状,要求病休、疗养,取得病人角色后,社会支持增加,社会要求增加

● 向亲友倾诉内心苦衷,郁闷感情获得宣泄,获得安慰与同情;逃避问题,责怪他人或听天由命。

● 病态求助方式——打骂自己,呼天叫屈,躺在地上打滚,可使别人立即退却。或以自罚、自伤、自杀等方式向别人威胁、抗议,或为了惩罚他人出现自杀。不少青年因此而死于自杀,它是一种最糟糕的一种应付方式

● 蛮干、铤而走险

● 当精神紧张达到极限,矛盾无法解决时,个别人丧失理智,激情之下毁物伤人违法,寻衅与迁怒无辜,行为不计后果,这是一种危险的应付方式。

为何心理疾病春季易高发

春季心理疾病高发的原因有多种,新的一年大家对自己都有很高的期望值,希望能改变去年的一些不满意的状况;特别是过去的一年受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人工作、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增加了。

春季日照和气温变化较大,多雨潮湿,气压比较低,乍暖还寒 人容易感到压抑情绪,加上气温转暖,代谢进入旺盛期,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从而增大了引发心理疾患的概率。另外,春困、失眠等睡眠障碍,导致许多人白天精神不振等。故每年的3月~5月是心理疾患的高发季节。

春季心理疾患发病的前兆表现主要:有睡眠障碍和情绪障碍,如失眠、早睡、情绪不稳定、容易发脾气、有疲劳感等。这时如不加以注意,就会引发成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病”。这些病症的直接表现是困乏、感觉不适、情绪低落、压抑郁闷、生活乏味、食欲下降、失眠多梦、烦躁不安。

有心理疾病史的人,在春季要格外注意保健和治疗的方法:要应避免过度疲劳,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各种刺激因素;当自己情绪不好、失眠、烦躁、焦虑、抑郁或出现反常的举动时要特别注意,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及时进行治疗;多做户外活动,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多参加社会活动和朋友聚会等,转移注意力。此外,生病的人要做到坚持用药,不要在这个季节随便停药。